高一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0e4844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67.png)
高一地理上学期知识点总结一、地球在宇宙中的地点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系统统: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整天系统统。
★ 3.天系统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 图)太阳系银河系其余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余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课本P4 图)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挨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 图)分类特色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由(课本P6)外面条件安全稳固的宇宙环境自己条件适合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供给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假如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根源是核聚变反响。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 图)⑴供给光热资源;⑵保持地表温度,是促使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期间生物固定此后累积下来的太阳能;⑷平时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种类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记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必定的有关性(课本 P11 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止;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祸、地震等自然灾祸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色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环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环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815ebe4102de2bd9605882c.png)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 (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一地理 必修1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 必修1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7e8c761b7375a417866f8ff4.png)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宇宙)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有:(1)、位置因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发生发展的温度条件(2)、自身条件:A、地球本身体积和质量适中,保证了足够的引力,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B、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不断产生水汽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2)、间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2、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是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主要是指发生在太阳光球层的黑子、发生在太阳色球层的耀斑。
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1)、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引起电离层扰动(2)、扰乱地球磁场,引起“磁暴”现象(3)、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出现美丽的极光(4)、引发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每年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大值;每年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小值。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为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为黄道平面,这两个平面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其度数目前为23°26´。
它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一年中不断移动,移动的范围是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
如该交角为0º则太阳直射点永远直射赤道。
3、昼夜更替现象:地球是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是白天,背着太阳的是黑夜。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fdf914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15.png)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和产生的现象。
-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 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太阳活动等。
- 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3.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地方时差)。
- 地球公转: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五带划分)。
4. 大气环境- 大气组成:主要成分(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杂质。
-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 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类型、气候分布。
5. 海洋与陆地- 海洋的分布: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 海洋对气候的影响:海洋环流、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 陆地的形态:陆地的类型(平原、高原、山地、盆地)、陆地的分布。
6.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定义、特点、利用方式。
- 自然灾害的类型:地震、火山、洪水、干旱、台风等。
-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预警系统、应急措施、灾后重建。
7.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 人口迁移:原因、类型、影响。
- 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城市化管理。
8. 经济与文化-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的指标。
-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类型、文化景观的形成。
-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9.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
-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措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10.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遥感的原理、遥感的应用。
-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定义、GIS的应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2bff0b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8.png)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1. 物质与能源——地球的基础1.1 地球的结构与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三层结构、各层的特点和组成•地球的外部构造: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地壳特征:地形、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1.2 大气与水圈•大气圈的结构和特征:大气层次、大气成分、大气循环•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气压、风、降水和气候带等•水圈的组成与运动: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等1.3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分类与特点: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中国的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等•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影响:能源供给、能源消耗、能源与环境问题2.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2.1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与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的分类和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与促进2.2 人口与人类聚居•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城市与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人类聚居的区域特征:城市体系、人口聚集区、人口稀疏区等2.3 经济与城市发展•经济的发展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的作用、城市体系的结构与发展•农业与工业: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地理条件和特点3.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奥秘3.1 地震与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与震级:地震的原理、发生地和影响•地壳的运动:地壳运动的类型、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活动性3.2 火山与火山地貌•火山的形成与喷发:火山的构造、火山爆发的类型和特点•火山地貌:火山锥体、火山口、火山岛等地貌特征3.3 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特点和防范措施•防灾减灾工作:地质灾害预测、监测和紧急救援等工作4. 地图与地理信息技术——认识世界的窗口4.1 地图符号与地图阅读•地图符号:地图上常见的符号、颜色、线型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地图阅读技巧:地图的缩放、方位、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与使用4.2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组成、功能与应用•遥感技术:遥感图像的获取、解译和应用4.3 测量与制图技术•测量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制图学的基本要素•测量技术的应用:GPS定位、测绘工程等以上提纲为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复习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一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025b044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a.png)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一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1.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1.1 地球的形状•说明地球的几何形状以及由经度和纬度构成的地球表面网格的作用;•理解地球的赤道、南北极、组成地球的各层。
1.1.2 地球的结构•介绍地球由哪几层构成以及每一层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1.2 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1.2.1 地球的自转和倾斜•说明地球自转的规律以及地球自转和白天、黑夜的关系;•理解地球公转和四季的关系。
1.2.2 地球公转和日照•了解地球公转和太阳光照角度的变化规律;•理解影响地球季节的因素。
1.3 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1.3.1 气候的基本元素•介绍气温、降水量、气压和湿度等气候要素。
1.3.2 气候类型和分布•了解不同因素对气候分布的影响;•理解气候因素在不同地区决定不同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2.社会经济发展2.1 人口与城市2.1.1 人口变化和城市化•了解人口数量、结构和变化规律对于城市化的影响;•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发展趋势和影响。
2.1.2 城市系统和城市规模•了解城市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2 农业与农村2.2.1 农业发展的特点•介绍农业发展的历程、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2.2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政策措施。
2.2.3 农村社会经济建设•了解农村社会经济的基础和特点;•理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2.3 工业和城市2.3.1 工业的发展和变化•介绍工业发展的历程、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3.2 我国工业发展现状•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政策措施。
2.3.3 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了解城市发展的历程、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3.资源与环境3.1 资源的类型和分布3.1.1 自然资源•介绍各种自然资源的类型、分布和特点。
3.1.2 人文资源•了解各种人文资源的类型、分布和特点。
3.2 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3.2.1 能源的开发利用•了解各种能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高一地理上学期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上学期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9c04a335727a5e9856a619d.png)
高一地理上学期知识的总结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1、宇宙是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
组成宇宙的基本天体是星云和恒星。
2、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即为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级别:其中地月系包括地球和月球。
3、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与其他行星没有特别显眼的地方,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都相同。
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有液态水(有原始的海洋)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成分氢和氦,表面温度六千开。
聚变反应能量多(太阳能量来自于内部的核聚变),辐射形式电磁波。
2、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4、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与降水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③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 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138304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9.png)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格局等内容。
下面是地理必修一的复习提纲,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二、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形状及证据•地球的内部结构及特点•地球的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三、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格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及其影响•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地球的地理格局和经纬网四、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中国的疆土和海陆分布•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区划1. 中国的辽阔土地•中国的陆地面积和河流湖泊•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域划分2. 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自然灾害类型和分布•中国的地震和洪涝灾害3. 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中国的季风气候4. 中国的植被和动物资源•中国的森林覆盖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和保护措施五、世界的自然地理环境•世界的自然地理概况•世界的地形和地势•世界的自然灾害及其分布1. 世界的气候•世界的气候带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和特点2. 世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世界的植被带分布•世界的动物资源和保护措施六、城市与人类活动•城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人口分布•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小结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理必修一的复习提纲,包括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格局、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世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城市与人类活动等内容。
希望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个提纲进行复习和总结,加深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祝学习进步!。
高一地理上册必修一第1、2单元复习提纲(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上册必修一第1、2单元复习提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272580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16.png)
高一地理上册必修一第1、2单元复习提纲(学问点总结)高一地理上册第1、2单元复习提纲(学问点总结)第一单元宇宙环境一、考试内容分析:人类对宇宙的相识在不断深化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缘由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一般性)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小行星带的位置彗星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缘由(地球的特殊性)宇宙环境的缘由: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地球自身的缘由:相宜的日地距;相宜的体积与质量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记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色球层耀斑最剧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周期:1个恒星日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缘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昼夜更替晨昏线的含义、位置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积累状况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周期:1个恒星年速度的改变: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来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安排改变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来年为周期,在南北回来线间来回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黄赤交角的改变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改变?“二分二至图”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改变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改变: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同纬度不同季节的改变: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昼夜长短的周年改变: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改变--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春秋是其中的过渡三种四季;24节气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二、考题分析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习: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三、1;附录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录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2、关于本单元综合题要驾驭的基本点:南北回来线、南北极圈、黄道面、会画晨昏线、夜半球、赤道面自转和公转方向日期及节气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改变公转速度的改变能联系的学问点: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B、D)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从A到C)当地球运行到A点(或C点)时: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限制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限制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缘由是(海陆热力差)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缘由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缘由是海陆热力差)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旁边海疆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其次单元大气环境一、考试内容分析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臭氧--地球生命爱护伞,汲取紫外线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聚核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改变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样天气现象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3、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影响减弱大小的主要缘由: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减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剧烈汲取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削减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相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1)大气运动的根本缘由: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洁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缘由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风的根本缘由:冷热不均形成风的干脆缘由: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确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留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无自转,地表匀称--单圈环流(热力环流)(2)自转,地表匀称--三圈环流(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志向模式(带状)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极锋:60度旁边,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说明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改变大,易有旱涝灾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柔少雨;夏湿热--留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限制)和雨季(西南季风限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促进了凹凸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改变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限制,暖湿;夏受副高限制,干热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限制,干季受信风限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限制,气候暖湿热带雨林气候:赤道旁边;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限制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锋面系统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冷锋暖气团限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暖锋冷气团限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气压:凹凸压气流:气旋和反气旋图:会推断;会画风向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锋面气旋(重要!)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限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8-1气候因子分析地理位置A纬度位置:确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缘由--确定热量或气温B海陆位置: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干脆限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干脆热源与水源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8-2气候类型气候特点(会推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气候要素:气温、降水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温带气候分为三种: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气候成因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交替限制气候: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限制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气候分布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缘由及危害现象产生缘由污染物危害对策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殊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海平面上升(缘由?)对沿海低地构成干脆威逼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改变,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改变(详细表现?)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纳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臭氧层的破坏运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干脆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全球合作,削减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主动研制新型制冷系统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最根本途径:削减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探讨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4a15fca58da0116c17498e.png)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 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
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 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 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
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
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 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17-18 千米, 随 高 度 增 加 而 对流运动 中纬:10-12 千米, 递减 高纬薄:8-9 千米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 类关系最密切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 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 CO2 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 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高一第一学期地理复习提纲
![高一第一学期地理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744f91db0066f5335b81218e.png)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地理复习提纲第二单元一、大气运动I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在北半球的冬季南移,夏季北移可用来解释地中海气候特点的成因II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基本内容: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地表较均匀,气压带完整;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热力差明显,因此冬夏季在大陆内部或海洋上会形成热低压区或冷高压区,将完整的气压带割裂。
III 季风气候的形成:成因①:海陆热力差。
无论是冬季降温还是夏季升温,陆地都快于海洋。
关键词:冬季——亚洲高压〔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夏季——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成因②:海陆热力差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因而南亚、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刮西南风。
IV 大气环流与气候: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二、天气系统I 冷锋与暖锋〔p43〕:锋的定义:冷暖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叫做锋锋面——气团的交界面冷锋:冷气团推动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
暖气团被迫抬升。
暖锋:暖气团推动冷气团移动形成的锋,暖气团因密度小爬升到冷气团上方。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冷锋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大风〔或伴有雨雪〕冷空气移入,气温低,气压高,转晴暖锋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冷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连续多日下雨或有雾暖气团移入,天气变得温暖湿润,气压较低冷锋面与地面夹角较大;暖锋面与地面夹角较小II 气旋与反气旋气旋定义:低压中心周围形成的空气漩涡。
气旋的描述:①水平方向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向低压中心辐合;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辐合②竖直方向气流:气旋中心为上升气流气旋控制下的典型天气:台风反气旋定义: 高压中心周围形成的空气漩涡反气旋的描述:①水平方向: 在北半球气流由高压中心向四周顺时针辐散;在南半球则为逆时针辐散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北方地区秋高气爽图参见课本44页三、水的运动III 世界洋流① 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 流向的影响因素: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 降水 蒸发 大气水分输送径流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 内流区 外流区 水循环水循环的意义: 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形成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系统,使②基本模式图红色为暖流洋流水温高于到达海域水温则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洋流方向:<i>北半球中、低纬洋流呈顺时针方向;中高纬度洋流呈逆时针方向<ii>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或者说,中低纬洋流呈反气旋型〕③季风漂流形成于北印度洋。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1844db0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6.png)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三个椭球体
–地球的大小和重量
–地球自转和公转
2.地球的位置和构造
–地球的位置和运动
–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的地壳运动
3.地图的制作和应用
–地球的纬度和经度
–地图的分类和框架
–地图的应用和误差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
1.气候
–气候要素和分类
–气候变化和预测
–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
2.水文
–水文循环和水资源
–水资源分布和利用
–水污染和治理
3.生物圈
–生态系统和生态位
–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威胁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章经济地理环境
1.人口与城市
–人口数量和分布
–人口变化和趋势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2.农业
–农业类型和特点
–农业生产和技术
–农业问题和发展
3.工业
–工业类型和特点
–工业生产和技术
–工业问题和发展
第四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的自然和经济条件
–区域性质和特点
–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
–区域开发和利用
2.区域发展政策与规划
–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
–区域经济和人文特点
–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的区域发展和特点
–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
–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759ee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6.png)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等。
4.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环境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行星地球1. 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四季的划分等。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差等现象。
3.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的基本要素、类型和使用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和应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热量平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风、气压带和风带等)、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受力分析等。
4.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1. 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和特点,以及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和影响,以及洋流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以上仅为高一必修一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概述,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学校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高一地理必修1 简要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1 简要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215e63df240c844769eaee4d.png)
12
第三章第二节
1、掌握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典例,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北大西洋/北太平洋暖流,西风漂流(寒流)。
掌握暖流和寒流的概念,在洋流分布图中(图3.5、3.6)和等温线图中会判断。
2、牢记并会画理想大洋分布模式图,熟练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北8南0,中低纬度副热带为中心北顺南逆,中高纬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中心北逆,北印度洋海区冬逆夏顺)。
3、牢记会画图3.5世界洋流的分布示意图,识记世界三大洋洋流名称。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四大渔场及其成因(秘鲁渔场上升流,其他三个冷暖流交汇),对航行的影响,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5、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13
第三章第三节
1、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状况。
2、水资源数量、质量对经济的影响。
3、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过程,结合图4.8,会自己画模式图。
15
第四章第二节
1、褶皱的基本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形成的两种情况的构造地貌及原因(图4.9和4.11),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的实践意义。
2、断块山,地堑和地垒成因及地貌,泉水、湖泊分布地,是否能修建铁路、水库等。
3、火山的基本构造。
8
第二章第二节
1、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记南北半球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的运动方向及近地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图2.10)。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结合图2.11)。
3、南北半球气压带实际分布特点、原因,北半球高低气压中心的名称(图2.13、图2.14),东亚、南亚、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环流的成因、范围、风向、性质(图2.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君辅导老师精心整理资料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料和讲座信息高一地理上学期知识点总结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 ✧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 ✧ 南北回归线之间上一年有二次太阳直射 ✧ 南北回归线之外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 ⏹春分日至秋分日一直在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 春分日至夏至日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夏至日至秋分日在北半球,向南移动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日秋分日⏹秋分日至春分日一直在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秋分日至冬至日在南半球,向南移动✧冬至日至春分日在南半球,向北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一直向南移动⏹冬至日至夏至日一直向北移动◆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 时,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地方时计算公式:某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光照图上求地方时: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晨线与赤道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
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同减异加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东加西减◆中央经线:时区号乘以15度◆判断属于哪个时区:经度除以15度(余数大于7.5商加1是时区,余数小于7.5不变)◆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日界线东、西两侧分别是地球上时间最晚和最早的地方。
所以,从日界线东侧到日界线西侧需要加上1天,从西侧到东侧需要减去1天。
◆国际日界线:24时定时不定线180度定线不定时今天的范围:24时——180度之间,昨天的范围:除了今天就是昨天★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两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减小夏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减小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减小◆某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假设某地位于北半球地为一年中昼最长。
地为一年中昼最短。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计算公式:H = 90°-纬度差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五、四季更替和五带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如下图温度由高到低是DCAB 。
A B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DC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高高低低。
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2.5、2.6、2.7)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10)★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参看课本P37图2.13、2.14)★2.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2.15)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参看课本P41图2.18、2.19、2.20)★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参看课本P44图2.22)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体分类(课本P54)2.◆河水补给的主要形式:降水补给,积雪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湖泊水,地下水。
★3.水循环类型(课本P55图3.3)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⑴洋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参看课本P57图3.5,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称) ★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看课本P58~60) ⑴对气候的影响(参看课本P59案例1)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⑷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资源的分布(课本P61图3.10)⑴各大洲的分布: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⑵各国的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我国居第六位★⑶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⑴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⑵科技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发海水淡化技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3.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课本P69~70)★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参看课本P71图4.3—4.6,地图册P32-33)★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参看课本P72图4.8)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1.褶皱山和断块山(课本P73~74)★2.板块运动与地貌(参看课本P73图4.10)★3.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①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课本P74活动)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5.火山(课本P75)★6.山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课本P76活动)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课本P77图4.17,P78图4.18)★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2.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课本P86)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