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1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
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
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1)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_教科版
如何让猜想更有利于探究一、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宇宙空间方面的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只是他们认识宇宙的第一步,所以走好这步非常重要。
当然在实际空间中实验研究不可能,学生只能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恰好这又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模拟实验,所以本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在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和研讨论证上。
二、学情分析昼夜现象每天都在体验,但是如何形成是没有直观体验的,所以学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经验是弱的,学生就算知道也是在书本、视频等里面看到的,没有经过思维的进一步加工转化成深度的认知,只是属于拿来的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很浅层很容易遗忘或动摇的。
所以在教师语言的激发下学生心中凭直觉经验的更多猜测是可以会挖掘出来的。
这课我们的定位是挖掘出学生心中对于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促使他们想到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辩证交流。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产生有多种解释。
过程与方法:分析昼夜交替成因,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
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选择和思维加工,最终形成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主动探究和感知宇宙空间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和研讨实验成果。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白天的雷峰塔和黑夜的雷峰塔这两幅图片,说说不同。
2. 师:同学们你们对白天和黑夜都很熟悉吧,白天过去了是?黑夜过去了又是?……3. 师:我们把白天又可称为“昼”,黑夜称为“夜” 。
白天和黑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着,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去思考昼夜交替,得出判断昼夜交替的标准,为接下去学生猜想和验证昼夜交替提供一定的思维判断标准。
学生由白天和黑夜现象的不同中得出形成昼夜交替原因在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为进一步猜想奠定基础。
】(二)猜想假设和实验验证1. 师: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有关?生:和太阳的照射有关。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但他们对昼夜交替的原因的理解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演示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能够解释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模型演示和实际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昼夜交替的现象及其原因。
2.难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昼夜交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4.生活实例法:运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手电筒、蜡烛、时钟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地球仪,以及其他实验用品。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分布,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呈现昼夜交替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昼夜交替现象》教案1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三、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小组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一)通过谈话,引出探究问题1、课堂引人:播放白天和黑夜的照片。
同学们,大屏幕上的两张照片分别是什么时候的?白天就是昼(板书昼),夜晚就是夜(板书夜)。
白天那么亮,光线是从哪儿来的呢?(生:太阳)对了,地球本身不发光,靠吸收太阳光形成白天,没有太阳照到就成了黑夜。
2、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太阳从东边升起,白天来到;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黑夜降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昼和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板书交替)这样一个交替过程,我们称为昼夜交替现象(板书现象)3、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如果太阳与地球固定不动能产生昼夜吗?(二)猜想1、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我们今天来猜测一下太阳和地球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汇报他们的猜测,教师板书。
(小组讨论并填写记录单一,再汇报)2、针对学生的假说,教师问: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这些假说是否正确呢?3、教师可提示书中的四种假说,并问: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发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三)模拟实验。
1、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模拟实验。
如何做模拟实验呢?需要选什么材料?2、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打开手电筒,用电筒的光表示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并且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对地球和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内在联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并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能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昼夜交替的原因。
2.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观察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观察实验法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3.观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4.思考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明确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 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1)
《1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 昼夜交替现象》是属于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
“地球和宇宙”共包括地球的物质、地球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方面。
前面几册已经出现过关于地球物质与地球变化的内容,《地球的运动》一单元则是指导学生研究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本单元共有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
整个单元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类探索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在对整个单元的逐步探索之后,最终孩子会认识到地球是如何运动的,使孩子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同时也为六年级继续学习宇宙空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教学活动。
分别是发表关于昼夜交替的假说;做相关的模拟实验;根据模拟实验做有根据的解释。
这样层层递进的安排,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情分析:昼夜交替的现象,学生每天都经历,都是非常熟悉的,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看电视或书籍,有部分的同学是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是关于它们的成因证据,学生可能就说不出什么了,这说明很多孩子还没有真正理解地球的运动,他们的认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
同时本单元内容决定我们无法直观地感知地球的运动,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4.1、昼夜交替现象》word教案(4)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内容:教科版五下《昼夜交替的解释》设计意图:《昼夜交替的解释》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属于“地球和宇宙”知识部分。
从教材编写来看,如果认为只有地球自转会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是不真实、不客观的,也是不科学的。
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1.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又绕太阳转;3.地球绕太阳转;4.太阳绕着地球转。
教材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打开思路,设想各种引起昼夜现象的可能,要学生经历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本课执教时试图以“课前调查、课中感知、深化体验、模拟实验”来构建整个教学过程,把探究问题前置,通过充分的课前调查,让学生对昼夜交替作出自己的回答,力求改变传统的课上出示问题后“逼”着学生思考几分钟,便匆匆汇报的虚假探究活动,也有利于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同时,在进行模拟实验前,让学生对各种解释进行充分地体验,一方面获得对“地球自转、公转”等操作性概念,同时为正确的模拟实验埋下“伏笔”,是一种更直观有效的指导。
在模拟实验结束后,好像这四种都有可能,教师没有匆忙地给出探究结论,并引起学生新的争论,把探究的结论置后,引导学生在本单元的后续学习中作进一步研究。
这样的处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照顾了单元活动的结构,显得真实可信。
教学目标:1.能对昼夜交替作出自己的猜测。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猜测进行体验、验证,培养学生模拟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小组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猜测。
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学准备:地球仪(贴红星)、手电筒、实验记录表。
预设教学过程:一、交流猜测师:我们课前调查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以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测,我们一起来看。
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设计天津市塘沽区实验学校杨阳昼夜交替现象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旨在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材第一部分内容中,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了四种可能的情况,是让学生经历证伪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初步了解到地球自转是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只是说不清楚具体细节。
教学应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所以我大胆将这部分内容略掉,直接切入主题。
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活动的起始指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开展地球自转的研究活动。
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对教材进行处理是本课的设计特色之一。
在学生自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朝着不同方向转动地球仪的操作,(自西向东、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都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地球在自转,关键是搞清楚怎么转动才是真实的情况。
究竟哪一种操作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由此,引出第二部分的教学活动——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
要判断真实的情况,只有用事实作为标准。
这一事实,就是学生每天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因此,将第四课中“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这部分内容拿过来。
研究地球是如何自转的,就应该在实验过程中,运用这一事实加以判断,即学生在实验中究竟朝哪个方向转动地球仪,才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现象。
那么此时,地球仪的转动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
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客观原因。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认知的方法。
教材中“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的研究,引用相对运动的理论,由于年龄所限,学生理解相对运动理论是比较困难的。
加之实际生活中无法看到地球在自转,只能看到太阳的半周日视运动,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那么,就让学生以头作为地球,用眼睛来看模拟太阳(使用球形灯,外罩是磨砂玻璃,既有光感,又不刺眼或者使用素描灯)在自己面前东升西落,再现真实的自然现象,亲身体验地球自转、自转方向。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
二、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能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假说,并能根据自己提出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找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根据实验的情况修证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科学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并尝试解释。
五、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自制的太阳、地球彩色模版、假说示意图记录单、泡沫球、去掉灯罩手电筒、记号笔学生准备:泡沫球、去掉灯罩的手电筒、实验记录单、书写用笔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欣赏北京天安门白天和夜晚的照片。
(出示课件1)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地方?生:北京天安门。
师:仔细观察,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生:一副是白天,一副是晚上。
2、初步感知“昼夜交替”,揭示课题。
师:真细心,白天能用一个字表示吗?生:“昼”。
(师板书:昼)师:这副呢?生:“夜”。
(师板书:夜)师:现在是?生:昼。
师:再过十二个小时?生:夜。
师:再过十二个小时?生:昼。
师:再接下去十二个小时?生:夜。
师:昼和夜就这样不断地交替出现,我们把这样的一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交替现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出示课件2)师:从这幅图片上你能看到什么?生:太阳和地球。
师:还有吗?生:我看到了昼和夜。
师:说说你的看法。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4.1 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学生猜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各种可能的运动形式。
二、大胆探索,模拟实验:
1、谈话:大家可以先玩一玩,尽可能多的提出猜想和假些实验材料怎样去做“昼夜交替”模拟实验?
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用地球仪代替地球来研究“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类探索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
教 案
教学课题
1.《昼夜交替现象》
课型
新 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2、通过让学生体验人类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想和假设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模拟出“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师统计不同观点人数)
三、阅读资料,探寻真理。
1、谈话: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昼夜交替”现象呢?刚才同学们得出了这么多的解释,看来我们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了。(有同学说老师说错了)老师哪里说错了啊?(昼夜交替现象应该只有一个解释)
2、提问:看完资料卡后,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出现的现象
4、通过让学生了解哥白尼等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奋斗的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利用大屏幕播放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多媒体课件)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我们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的一半被太阳光照亮,另一半处于黑暗之中。
我们把被太阳光照射到的一半叫做昼,没有被太阳光照射到的一半叫做夜。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迎来了白昼;到了傍晚,太阳又从西边落下,迎来了黑夜。
就这样,昼和夜日复一日的交替出现。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昼和夜会不断交替出现呢?地球和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产生这种昼夜交替现象?
(提示:讨论3分钟)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
同时地球自转
3.地球自转
太阳
地球
地球
太阳
太阳地球
在刚才的视频中有一个地方出现了错误,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观点是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的猜想也一定要通过实验
word001
)教科书中的四种观点,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
根据图中的四种观点,地球上都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虽然教师已经知道昼夜交替。
小学科学五下《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节,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的范畴。
教材从“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提出能够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最后确定多种可能的结论并进行归纳分析。
在本版教材中,这是同学们首次接触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而昼夜交替所涉及的地球形状、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知识点则在本单元的后续小节中出现。
因此,本节课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对昼夜交替做出可能而合理的解释,充分引起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围绕该问题所展开的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友枝小学五(1)班的学生。
该年龄段学生求知欲旺盛,已经能够在科学探究中发挥出色的主观能动作用,但同时,他们也存在着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发展尚不成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
尽管还没有系统学习过相关知识,不过大部分同学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常识,但却不清楚昼夜交替产生的具体原因。
因此,本节课要求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模拟实验检验假说,锻炼其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手电筒、乒乓球等实验器材模拟、检验昼夜交替假说。
难点:从假说中分析概括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多种可能的解释。
2.通过概括可能的假说,明确昼夜交替和日地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科学探究1.围绕“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展开想象提出多种假设,并说明依据。
2.利用乒乓球和手电筒等器材设计完整的实验计划验证假说,仔细观察并用示意图和简单的文字说明记录实验结果。
3.基于实验结果,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对假说进行判断,并概括、推理可能正确的解释中的共同点。
(三)科学态度1.通过对昼夜交替现象原因的思考,引发探究事物关系及变化的兴趣,大胆创新提出假设。
2.基于实验排除错误假设,养成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我观点的意识。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
1.昼夜交替现象【教材简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也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
教材主要安排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二是通过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验证假说;三是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教材在设计上按照“假说—验证—解释”的结构来编写。
【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认真参与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4、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教学重难点】能用示意图和恰当的科学语言,解释地日运动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板贴小组:每组1个地球仪,去灯罩的手电【教学过程】一、唤醒经验、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1、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来探索有关地球和宇宙的奥秘?2、(出示地球一半被照亮的图片)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时候我们正处于白天还是黑夜?(白天)地球的另一半呢?(黑夜)3、这种现象会发生变化吗?4、处于白天的那一半地球也会变黑夜,另一半就处于白天。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昼夜交替现象》(5)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设计是根据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2两课改编。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
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
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
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二)教学对象分析我校是如皋市如城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
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
深入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
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
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
(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联)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
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
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
(三)教学环境分析因为本课是教学有关宇宙方面的知识,需要进行一些探究活动,所以选择在科学实验室进行教学,并配上多媒体教学设施。
二、教学目标1.形成的科学概念①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②“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昼夜交替现象
【教材简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也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
教材主要安排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二是通过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验证假说;三是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教材在设计上按照“假说—验证—解释”的结构来编写。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认真参与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4、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教学重难点】
能用示意图和恰当的科学语言,解释地日运动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板贴
小组:每组1个地球仪,去灯罩的手电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1、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来探索有关地球和宇宙的奥秘?
2、(出示地球一半被照亮的图片)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时候我们正处于白天还是黑夜?(白天)地球的另一半呢?(黑夜)
3、这种现象会发生变化吗?
4、处于白天的那一半地球也会变黑夜,另一半就处于白天。
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一直在交替着出现,科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昼夜交替”。
(板书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5、你认为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有关呢?谁能来解释这一现象呢?(请学生简单说说想法)(教师准备地球和太阳的板帖,可以方便板书)
6、小结: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太阳的运动有关。
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
7、当时的科学家在研究“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的假说,然后再对自己做出的假说进行论证,最后发现规律。
今天我们也做一名小科学家,勇敢的提出自己的猜测。
二、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预设:15分钟)
1、地球、太阳怎样运动才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把你的想法用示意图的形式呈现,可以用两个圆卡片代表地球和太阳,蓝色的代表地球,红色的代表太阳,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
为了让我们的示意图更直观,你也可以加注文字。
2、还有疑问吗?
3、学生提出假设,画示意图。
师拍照上传。
(5分钟)
4、交流
请学生上台展示介绍,师将学生的观点板画在黑板上。
其他同学提出质疑。
a 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b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c地球自转
d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
……
5、猜测也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真理只有一个,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做实验)
6、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说。
三、探索交流(预设:15分钟)
1、(出示实验材料)看着这些材料,你准备怎么做模拟实验呢?
(用地球仪代替地球,用灯泡代替太阳。
)
2、这个模拟实验需要组员齐心协力合作完成,所以要分工明确。
可以怎么分工呢?(预设:一个同学拿地球仪,一个同学拿手电,两位同学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现在小组讨论如何分工。
4、哪个小组已经分工好了?
(预设:请一个小组说明小组分工的具体情况)
5、(出示记录单)如果通过模拟实验,假说成立,那就请在相对应的括号中打√,不成立打×。
6、准备好利用提供的材料来进行探索一下了吗?对于这个实验的过程还有疑问的吗?
7、模拟实验。
(教师小组巡视,用手机记录每一种假说的学生实验视频)
8、交流。
通过同学们的模拟实验,哪些可能性是成立的?哪些是不成立的?
(一个小组先汇报,用记录单展示,并解说;其他小组再补充与质疑,质疑的过程可以让教师调取实验视频以及学生现场演示,来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预设:5分钟)
1、利用今天这个模拟实验,还留下哪几种暂时正确的假说?
2、事实上会有几种?(1种)
3、根据目前得到的证据,我们能确定是哪一种了吗?
4、根据这几种留下的假说,你还能根据生活中的一些发现来谈谈想法吗?
5、为了探索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的真正原因,我们今天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发现规律——新的认识,再循环往复。
科学的进步没有捷径可走,人类认识地球和宇宙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很多科学家为之付出了努力,也有科学家受到了迫害,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并不会因此而停止……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假说
……(板贴)
【科学作业本活动记录使用说明】
本课有两个活动记录,分别是提出地日运动假说和模拟实验。
小组讨论地日运动假说,用图示法加以解释。
这样的记录方式方便学生记录,也方便教师黑板上的板贴,可以灵活改变,也可以在交流研讨中进行解释。
根据学生的假说来进行相对应的模拟实验,用打“√”“×”的方式记录。
通过小组汇报、学生质疑、视频演示等方式求证来进一步删除不成立的假说,留下暂时正确的假说。
【作业设计】
1、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照射地球仪,被光照到的地方是( A )。
A.白天
B.黑夜
C.都有可能
2、下列现象与昼夜有关的是( C )。
A.候鸟迁徙
B.树叶变黄
C.猫头鹰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