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国学素养提升:【孟子】浩然之气——用内在的力量积累正义 部编版

合集下载

孟子的浩然之气内涵

孟子的浩然之气内涵

孟子的浩然之气内涵
内涵的浩然之气,源于《孟子》。

《孟子》是一套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思想体系,以崇尚爱护人民为总括基调,以“仁、义”等道德观念为思想特色,与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一致,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礼义与仁爱的精神和真谛。

“浩然之气”指的是整体仁爱之气,让人们抱有彼此共同参与、相互尊重和团结一致的理念。

“浩然之气” 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观念,强调有爱心、有智慧的治理,同时也包括坚定的自信与道德的约束,浩然之气旨在维护社会正义,完善公平正义、真理正义和礼义正义,以及对社会问题以和谐解决的政治理念。

孟子深信道德尊严和仁爱高于一切,他认为行政治理者就是要把自己的本性与仁爱结合起来,不但要制定合理的法律,也要培养一种志士的精神,以一种爱的态度去服务于大众。

不以法律之名,而要以仁爱义道之名,来维护正义真理,将仁义礼智慧的精神植根于百姓的心中;培养惩前毖后的勇气,宣言正义的力量将能够推动很大改变,这就是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能够使政府具有高明的办法和极高的责任感,并以独到的正义思想和明确的道德准则,不仅可以开辟一条共同发展的路,而且可以引领一众志士实现仁爱之心、理智之用、根本之理,实现公义、真理、仁爱能力,实现和谐之美、人性之美、和合之美,如此,“浩然之气”正是智者所盼望的。

中华经典《孟子》第三讲:培养浩然之气

中华经典《孟子》第三讲:培养浩然之气

中华经典《孟子》第三讲:培养浩然之气本辑内容《孟子第三讲:培养浩然之气》先做到不动心如果孟子在齐国受到重用,担任卿相,进而辅佐齐王称霸称王于天下,那么孟子会动心吗?亦即孟子会以此而自得自满,甚至享受富贵荣华吗?这是学生对孟子的提问(《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的回答很清楚,“我四十不动心”。

这话使我们想到孔子的“四十而不惑”。

学生接着请问:不动心有方法吗?孟子于是介绍了三种勇敢。

意思是:一个人要能抵抗诱惑,必须先有坚定的立场,知道自己所在乎的是什么。

这即是勇敢的体现。

第一种勇敢的代表是北宫黝。

他的表现有如无所畏惧的刺客:肌肤被刺不退缩,眼睛被戳不逃避;他觉得受到一点小挫折,就像在公共场所被鞭打一样。

既不受平凡小民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

把刺杀大国君主看成刺杀平凡小民一样。

毫不畏惧诸侯,听到斥骂一定反击。

第二种勇敢的代表是孟施舍。

他说:“对待不能战胜的,就像对待足以战胜的一样;如果衡量敌得过才前进,考虑可以胜才交战,那是畏惧众多军队的人。

我怎能做到必胜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

”第三种勇敢的代表是曾子所转述孔子的话:“反省自己觉得理屈,即使面对平凡小民,我怎能不害怕呢?反省自己觉得理直,即使面对千人万人,我也向前走去。

”以上三种勇敢确实不同。

第一种“向外”展现强大的气势,第二种“向内”坚定自己的信念。

我们不难分出高下。

人若只靠武功或蛮力,那么人外有人,并且年老体衰时就不堪一击了。

人若凭藉内在的信念,以高昂的士气来面对敌人,但无法预测敌人的情况如何,因为他们也许有更强的斗志与更大的决心啊!第三种是“向上”诉求人人心中共有的义理。

它超越了向外的气势与向内的意志,而是先自问是否言行合乎道义。

如果自己理屈,那么不管对方是谁,立即认错、道歉、改过,并重新走上正途;如果自己理直,那么就无所担心,“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的不动心显然出于第三种勇敢。

他说:如果别人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我一定先反省自己是否“不仁、无礼、不忠”(没做好事,不守礼仪,没有尽力)。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
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此气至大至刚,需以直养而无害,方能塞于天地之间,与义和道相配。培养浩然之气,在于集义,即积累善行,事事合乎道义,而非偶然为之。行有不慊于心,则气馁。告子不懂义,因其视义为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物。培养过程中,必有事焉,但勿预期效果,心中常记,不助长,如宋人揠苗助长般,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要之,集义是根本,使每事合义,自然养成浩然之气。此外,“揠苗助长”故事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不仅于知识、技艺,更在于进德修业、立身处世。只有踏实学习,勤恳工作,方能面对困境不悲观,取得最终成功。孟子眼中的大丈夫,便是充满这种浩然之气的人格,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第六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第六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周振甫先生: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 感”。
6
❖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 “塞于天地”。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 满于天地之间。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 上说的。第二,“配义与道”。即要用义和 道去配合它。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 说的。所谓“义”,即正义。《孟子·离娄上》 云:“义,人之正路也。”所谓道,既事物 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孟子虽未直接解 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道”的一些 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
8
思考:关于寓言
本文中孟子假托“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想要 说明的又是什么道理呢?请用本文中的话来概 括。 提示:明确“苗”喻指什么?“培苗”喻指什 么?“揠苗”又喻指什么?
明确:养气不能急于求成,否则“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
9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 配义与道,助长害之。
所谓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 本则中所谓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 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 的,对人对已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 精神境界。
16
2、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 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 张仪,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 孟子认为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
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 真正的大丈夫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 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 人的为所欲为。
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 情感上是不认同二人的行为的。说了“以 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12
写作特色:
(1)善用寓言,说理形象。 (2)善用排比,增强说理气势。 (3)善用典型事例,增强说服力。
13
❖研读第二则
《孟子·滕文公下》相关语句, 徐悲鸿手书。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国学素养提升:【孟子】仁者无敌——不要怀疑,仁者是最强大的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国学素养提升:【孟子】仁者无敌——不要怀疑,仁者是最强大的 部编版

【孟子】仁者无敌——不要怀疑,仁者是最强大的!仁者无敌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报仇雪耻。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梁惠王说:“当初,魏国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这一点您是知道的,但等到我即位之后,东面被齐国打败,长子阵亡,西面又败给了秦国,丧失了河西七百里土地;南面又被楚国羞辱。

我深感耻辱,希望能够替死者报仇雪恨,您说怎样才能办到呢?”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⑨以挞之坚甲利兵矣。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nòu):及时除草。

易:疾速,尽快;耨,除草。

⑨梃(tǐng):木棒⑩挞(tà):用鞭、棍等打人翻译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

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

如何培养你的“浩然之气”

如何培养你的“浩然之气”

如何培养你的“浩然之气”意志品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孟子曾在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仔细琢磨,孟子所说的这个“气”,指的其实就是正气、勇气、毅力和信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顽强而豁达的意志。

纵观孟子的成材之路,我们不难发现他就是凭着自己自主、自立、自强的意志,从早年丧父的贫困家境中成长为与孔子齐名的大学者。

对于学生来说,在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树立顽强的意志品质,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在意志上战胜自己呢?一、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古人看来,“意志”就是“志气”,所谓“养浩然之气”,指的就是要有志气。

一个人若没有“志气”就难有正气和勇气,而只能有邪气、郁气、怨气。

人离开了“志”,就没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便会神情恍惚,魂不守舍,懒惰散漫,浑浑噩噩地度日子。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从“立志”开始的,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青少年学生们,当感到自己生活乏味,无所事事,什么东西都对自己缺乏吸引力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地想一想,我到底有什么志向没有?我这一辈子究竟要干什么?究竟怎样去度过生命的分分秒秒?这个问题解决了,目标确立了,就会觉得生活又有了希望,又有了一只无形的手,在牵动自己的每一根神经,将自己引向一个富有魅力的世界。

立志并不难,难的是能否坚持志向的“一贯制”。

一个人步入学校之后,就开始萌发了志向的闪念,就开始勾画朦胧而美好的理想蓝图。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将理想付诸实施,不少人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磨砺,或半途而废,或浅尝辄止,变成“常立志又常后悔”的人物。

研究表明,只有那些意志坚强、事业心强、能适应各种社会压力的人,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智力水准,主要的还是在非智力因素上,特别是取决于有无良好的意志品质。

所以,青少年学生若要争气,就要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目标努力,一分汗水一分果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的大门,从来都是向生活的强者敞开的。

大学语文孟子与浩然正气PPT学习教案

大学语文孟子与浩然正气PPT学习教案

------
(一)《孟子》一书也是由孟子 及其弟子共同写定的。《孟子》一 书也是对话体。但它已经把简明扼 要的语录发展成了长篇大论,长于 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征。
第7页/共20页
(二)“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对孔子仁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主仁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要体现在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方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论语为政为政篇篇在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仁政的思想主张王道反对横征暴敛和仁政的思想主张王道反对横征暴敛和不义战争提倡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邹: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
第3页/共20页
第4页/共20页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 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 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 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 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 矣,何必曰利?”
2、文中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支撑论 点的论据在书中的哪一部分?
3、总结孟子论辩术的特点。
第11页/共20页
许行——农家
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 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 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 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 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有关人性、修身、治国的理论,对中国古代以及现代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浩然之气”概念更是深受后人推崇。

本文将从“浩然之气”这一概念入手,探讨孟子对于人格修养及其现代意义的启示。

我们来解读一下孟子对于“浩然之气”的理解。

在《孟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浩然之气,不与力俱行;修身之道,不言而信。

”这句话意味着“浩然之气”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种无需刻意表现的高尚气质。

孟子认为,人应该具备“浩然之气”,即具备高尚的品德、深厚的修养和内在的气质。

这种“浩然之气”并非表面的外在修饰,而是源自内心的真诚与坚定,是一种内化于心灵深处的气质。

孟子认为,只有具备了这种“浩然之气”,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个人修养,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君子。

那么,“浩然之气”对于现代人又有何种意义呢?“浩然之气”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修养。

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生活却显得贫乏。

人们往往只注重外在的表现和装饰,却忽略了内在的修养。

孟子的“浩然之气”概念告诫我们,只有注重内在修养,才能够实现成长和完善。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修养内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够真正成为有价值的人。

孟子的“浩然之气”提醒我们要有自己的坚定信念。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因为外部的诱惑而失去自己的信念,迷失了方向。

“浩然之气”告诉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外部的诱惑所动摇。

无论面对怎样的压力和诱惑,我们都应该依靠内心的力量,不轻易动摇自己的立场和信念。

这种“浩然之气”是一种坚定的内在品质,是秉持正义与道义的力量,是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的一种境界。

在现代社会,这种坚定的内在信念,对于我们在风浪变幻般的社会中保持定力和独立意志具有重要意义。

“浩然之气”也提醒我们要有高尚的品格。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外在财富或地位,而在于他的品格。

他认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格,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6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上课

6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上课

于声,而 后 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
以声音,然后才能明白。内没有守法不阿的大臣和直言敢谏
出则无敌国外 患 者, 国 恒 亡。 的士,外没有敌国干涉与侵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然后 知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乐也。” 由此可以知道忧虑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宁快乐可以使人灭亡。”
举:被举荐,被选拔。曾:同“增”,增加。衡于虑:思虑横塞胸中。衡, 通“横”。作:奋起。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bì),通“弼”,辅助。
背景解读
在战争频发、社会动乱的战国时期,孟子并不 是像苏秦、张仪一样向时代风气妥协,为了 自己本身的现实利益,随便地放弃原则迎合 贵族的意见。孟子非不能也,是不肯为也。 他宁可为真理正义受尽穷困,也不愿苟且现 实,追求功名富贵。作为极少数的圣人,他 始终漠视现实,同孔子一样为崇高的理想而 努力,放弃自我而为天下人着想。修养“浩 然之气”,就是他这种思想的体现。
礼仪。由:听从、 顺从。淫:扰乱。
(《孟子·滕文公下》)
讨?论 1、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关键词是大丈夫;论题是何谓大丈夫。
2、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不是一般所谓“精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充满仁 义道德的正气、骨气。不是属于医学的生理的范畴,而是属于人 文的精神范畴。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靠的是 这种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 子·膝文公下》依然是靠的这种气。甚至如文天祥所写千古名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 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歌》)也仍然是源于这种气。然 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不过,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古往令来, 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全文翻译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全文翻译
认识它。
个人修养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 个人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浩 然之气可以为我们的个人修养提供 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社会风气的改善
通过养浩然之气,我们可以改善社 会风气,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文章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社会风气的改善
文章指出,培养正气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当更多的人具备正气时,社会的道德水平将得到提升,从 而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公共意识的提升
培养正气有助于提升公共意识。具备正气的人更有可能关心他人福祉,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做 出贡献。
05
结论
对文章的理解和总结
文章主旨
经常自我反省,发现自 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
平。
实践锻炼
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勇 敢、坚韧、仁爱等品质 ,不断增强自己的浩然
之气。
浩然之气的重要性
01
02
03
个人成长
拥有浩然之气的人具有高 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 界,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 价值和发展。
社会风尚
浩然之气是社会风尚的体 现,能够引领社会风气,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培养高尚人格
通过养浩然之气,我们可 以逐渐培养自己高尚的人 格,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
增强内在力量
养浩然之气有助于我们增 强内在的力量,更好地面 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追求卓越境界
养浩然之气可以帮助我们 追求卓越的境界,实现自 己的人生价值。
对未来的展望
传承中华文化
养浩然之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我们应该传承这一优秀 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
本文主要讲述了如何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即通过内心的修炼和道德的修养,达到一种高 尚的人格境界。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浩然之气”是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他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从浩然之气的含义、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重视、以及浩然之气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

浩然之气是孟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内心中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它包括仁爱、正直、信义、勇敢等诸多品德,是人们追求道德美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力量。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这种浩然之气的存在,只是需要通过教育和修炼来激发和发展。

孟子非常重视浩然之气的培养和发展。

他认为浩然之气是人的天赋本性,而不是后天获得的。

孟子主张人们要通过学习、修养和实践来激发和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他提出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修身格言,强调了人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追求内外协调的和谐状态。

浩然之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浩然之气是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表现,它对于人们追求精神自由、个人奋斗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浩然之气代表了一种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追求,它能够激励人们秉持正义、真实和善良的行为准则,提升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

浩然之气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缔造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孟子的“浩然之气”是一种内在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力量,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浩然之气,追求自身的道德升华和精神成长,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国学经典 孟子 浩然之气

国学经典 孟子 浩然之气

慊(qiè)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④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注释〗 ①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问这句话的是公孙丑。 ②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③慊:快,痛快。 ④告子:战国时思想家,曾受教于墨子,有口才,讲仁义。告子本人无著作流传,由于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和他有过几次辩论,所以他的学说仅有一鳞片甲记录在《孟子·告 子》中。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二、书写课题
第二单元 论修身
.
读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做事应该要循序渐进,遵循事物本来的 发展规律,不可急于求成。亚圣孟子也借这 个故事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今天我们来 学习《浩然之气》。
学生跟着老师认真书写
第二单元 论修身
.
三、诵读经典
8 浩然之气
气,即精神。 浩然之气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
),(
),(
)。
其为气也,(
);无是,(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
也。行有不慊(qiè)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④未尝知义,以其外之
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⑥其苗
之不长而揠⑦之者,芒芒然⑧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
第二单元 论修身
.
四、悟出主旨
8 浩然之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①”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②之气。”
中心句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
慊(qiè)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④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第二单元 论修身

六年级国学孟子下

六年级国学孟子下

《孟子》 任免须谨慎
•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 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 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 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 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 去之。

——《孟子·梁惠王下》
任免须谨慎译文
• (对于一个人,)左右侍臣都说他好, 还不行;大夫们都说他好,也还不行; 全国的人都说他好,这才去考察他,见 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 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 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 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
《孟子》 功不及百姓
•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 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 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 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 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孟子·梁惠王上》
功不及百姓译文
•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 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 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 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 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 吗?”

——《孟子·滕文公上》
举荐最为难 译文
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 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 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 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
《孟子》 君子不言利
•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 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 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 老吾老,幼吾幼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 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

4.浩然之气

4.浩然之气

4.浩然之气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准确理解“浩然之气”的含义,初步懂得做人要刚正不同,要养成一身浩然正气。

3.能借助文中的故事情境,反思自身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养成自身的活然之气。

二、活动准备1.多媒体相关视频和PPT课件。

2与苏武,吉鸿昌、文天祥等相关的知识材料。

3课时建议: 2课时。

三、教学内容分析“造然之气”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

孟子认为,当人有了这种“正气”的力,在面对外界的一切诱感、威胁的时候,就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著。

“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不仅是儒家重要之精神,也逐渐成T我们的民族品格。

教学过程1. 导人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所生土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单钱学森、.....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上样、出飞,扎繁森、钱什么是“浩然之气”吧。

雄人物,比如文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深入了解和探究有这一身法格正气呢?2.读典明理读典:要读准字音。

(1)自读:自己借助拱音读生字,(2)互读: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1室准能办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期读?其他同学注宽听,听先后进行好外,说说他的朗读好在哪里,哪里还有问题。

(4)清读原文,读出节街体一一读美。

指定学生谈生评,师评。

(评价中引华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5)齐声背诵。

明理:(1)借助注解,查字典理解文意一读懂。

(2)自主理解。

谈话:自己看注释或查字典,说说短文的内容。

(3)交流。

谈话:说说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又是怎样理解的。

(4)学生质疑。

谈话: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5)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这三句经典的理解,搞清楚“浩然之气”的含义一一浩大刚正的精神。

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借助这些体验、具体感受,深化并提升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认知。

3.学文立志学文:(1)自读故事,然后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互相评价。

(2)想一想:苏武的故事为什么流传至今?(3)小组交流。

【课外阅读】孟子的浩然之气

【课外阅读】孟子的浩然之气

【课外阅读】孟子的“浩然之气”孟子声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也。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这段话的意思是:“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

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

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

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

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之物。

(我们必须把义看成心内之物),一定要培养它,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时时刻刻地记住它,但是不能违背规律地帮助它生长。

”孟子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浩然之气”是一种合于自然,通于宇宙的具有某种实体意味的感性力量。

这种感性力量的形成有一个内在的源泉,那就是人的心志,人的道德心灵。

故“浩然之气”是既感性又超感性。

这种“超”是内在的超越而非向外驰骛的超越。

“浩然之气”的形成是一种道德人格的精诚的修炼过程,这一修炼过程具有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性,并从而化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同一,理性与感性同一)的境界。

可以说,“浩然之气”其实就是“善”达到极境时所放射的“美”的光辉。

它是善的巨大力量与美的强烈感染力的内在统一,是一种崇高美。

宋人文天祥《正气歌》撼人心魄地呈示了“浩然之气”所具的崇高美——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

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孤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浩然之气——用内在的力量积累正义
“浩然”
1.水盛的样子
“江流浩然自放”
2、广大壮阔的样子
“浩然可以大观矣”
3、不可阻遏、无所留恋的样子
浩然,如水之流不可止也。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1
之气。

”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1.浩然:浩大刚正的样子。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1
养而无害,则塞
2
于天地之间。


1.直:正道,正义。

2.塞sāi :充满。

孟子说:“这就难以说明白了。

浩然之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一点不加损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无处不在。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1
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
2
而取之也。


1.馁něi:疲软无力。

2.义袭:偶然的正义行为。

“浩然之气,必须与义和道相匹配;没有义和道,它就会缺乏力量。

浩然之气是由正义的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


“行有不慊1
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1.慊qiè:满足,惬意。

“如果行为不满足于内心(行为上有了问心有愧的情况),浩然之气就没有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就是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东西。


“必有事焉而勿正1
,心勿忘,勿助长也。


1.正:目标,效果。

“我们一定要培养它(我们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不要有目的(效果);心里时刻要惦记着它,但也不要违背规律用外力去帮助它成长。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1
其苗之不长而揠
2
之者,芒芒然
3
归,谓其人曰:‘今日病
4
矣,
予助苗长矣。

’”
1.闵:担心,担忧
2.揠:拔
3.芒芒然:疲惫的样子其人:家里人
4.病:劳累,疲倦
不要像宋国人那样:有个宋国人担心禾苗部长,就把它们一一拔高,然后疲惫地回到家里,告诉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1
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1 .槁gǎo:枯干。

“他的儿子赶快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萎了。

其实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是很少的。


文章结构
思——浩然之气
索——至大至刚
悟——养气之径
内容阐释
“浩然之气”是孟子“养气说”的重要内容。

“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养成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才能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历史上哪些人物可以称得上是有浩然之气呢?
岳飞
屈原
文天祥
苏武
诗歌鉴赏——正气歌(节选)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流形:各种形体,宇宙间的一切
苍冥:苍天
当太平时代,这浩然之气就很和平地吐露出来,在朝廷上发挥作用。

文天祥与浩然正气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直逼临安。

文天祥组织义军抵抗,不幸兵败被俘。

元人威逼利诱,使出种种手段劝说他投降,文天祥始终忠贞不屈。

有一天,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

文天祥昂首而立,根本不把孛罗放在眼里。

孛罗令手下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始终没有屈服。

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什么话说?”文天祥回答:“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你想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就这样,文天祥在狱中被关押了三年。

之后,他慷慨就义,留下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翻译
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体形。

在下面就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就表现为日月辰星。

在人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天地和寰宇。

国运清明太平的时候,它呈现为祥和的气氛和开明的朝廷。

时运艰危的时刻义士就会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

感悟
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在狱中关押了三年。

这首流传千古、掷地有声的诗歌,就是他在狱中写下的铿锵诗篇。

那充斥于天地间的英雄正气,永远令我们感动和景仰。

识汉字学文化——曰
“曰”的甲骨文字形,是在“口”字上加一个作为指事符号的短横,表示从口里说出来的话。

它本来的意思就是说、道,引申为叫、叫做。

曰,言也。

——《广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