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 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微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二生物教案-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高二生物教案-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一、激发兴起,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愿意承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指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

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听过见过的别人的过敏反应,指出过敏反应虽然是一种常见病,却和人们谈虎色变的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一样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了解这些病的发病机理,有效地防病治病是我们学习、研究免疫学的重要目的。

二、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免疫,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理解到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可以对非己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就可引起各种疾病。

三、学习新课(一)过敏反应请负责该内容的调查小组介绍相关资料,在可能的范围内让学生把他们掌握的内容说足说透。

学生事前准备的文字材料、数字、图表要用摄像头当堂打出来,效果会更好。

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总结:1.过敏反应的举例和类型学生举的实例可能会很多,尤其是走访专家医生和查阅资料之后,正好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

因为课本上讲的只是临床上最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疾病,其他类型的均未涉及,所以如果学生举的实例中除了有书本上的实例外,还有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教师也要肯定,因为有些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理相似于ⅱ型、ⅲ型、ⅳ型过敏反应。

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能引起i型过敏反应的物质与具体的过敏反应症状联系起来,例如: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主要是药物过敏,如青霉素、头孢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

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如花粉、尘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休克,如鱼、虾、蟹、蛋、奶等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引起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如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激等。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体温平衡调节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身体如何通过各种机制维持体温平衡,并学习如何保持身体正常的体温。

二、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0分钟)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体温和体温调节的知识,例如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以及体温升高或降低时会出现哪些症状等。

询问学生如何感受体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20分钟)介绍体温调节的机制,包括两种反应:体温升高时的散热和体温降低时的产热。

①体温升高时的散热机制:人体可以通过出汗和扩张血管的方式将多余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降低体温。

详细讲解出汗和扩张血管的原理和作用。

②体温降低时的产热机制:当体温过低时,人体会通过代谢率的提高和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从而提高体温。

解释代谢率和肌肉收缩产生热量的机制。

3. 实验演示(30分钟)进行一次关于体温调节的实验演示。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温度计、一些冷水和一些热水。

教师首先测量学生体温,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将一只手浸入冷水中,另一只手浸入热水中,并注意体温的变化。

最后再次测量学生体温,观察体温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体温如何调节的。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其他和体温调节相关的问题,如高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等。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然后向全班分享。

5. 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回顾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1. PPT2. 温度计3. 冷水和热水四、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2.讨论参与情况: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其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反馈调查:通过问卷或口头反馈向学生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

五、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和体温调节相关的内容,如发烧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等。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体温调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2.说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3.理解体温调节的中枢及各种调节方式;4.讨论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相应的治疗。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生病发烧时,身体是如何通过自身机制来降低体温的呢?2.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教师总结并引入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身体是如何通过调节体温来保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

(二)教学内容:1.体温调节的中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提问: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引导学生了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2.体温调节方式及其作用(1)教师介绍:我们的身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来调节体温。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神经调节是如何起作用的。

(2)教师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散热反应和产热反应的机理。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并提问:这些激素是如何升高或降低体温的?引导学生从激素对代谢的影响角度去理解。

3.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治疗(1)教师介绍:当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出现故障时,就会出现一些疾病。

比如,发热和低温症。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热和低温症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3)教师简要介绍治疗方法和原则,如退烧药、升温措施等。

(三)课堂活动与讨论:1.分组讨论:请小组内成员讨论并总结体温调节的过程及各种调节方式的作用。

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

2.分享与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可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体温调节的中枢、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方式及作用、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治疗等。

2.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并提问,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和解答。

高中生物_体温调节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生物_体温调节教学课件设计

课堂练习
2、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存在于( C )
A、大脑皮层
B、小脑皮层
C、下丘脑
D、脊髓
3、冷觉产生的中枢存在于( A )
A、大脑皮层
B、小脑皮层
C、下丘脑
D、脊髓
课堂练习
4、寒冷刺激,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从
而增加产热,此过程属于( B )
A、神经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Hale Waihona Puke C、体液调节D、激素调节
调节中枢: 下丘脑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皮肤血管
平滑肌或汗腺。
中新网7月9日电 :据美国媒体报道,全美半数 地区7日持续遭热浪侵袭,这波热浪至今已造成 至少42人死亡。
4、体温恒定的意义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各种组织 器官的功能发生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1)产热 ① 热量的获得途径(P23)
基础代谢产热 新陈代谢产热 寒颤
激素产热效应 从环境中获得 ② 产热的主要器官(P24) 安静时:内脏(尤其是肝脏)和脑 活动时:骨骼肌 寒冷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反应---寒颤
2、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2)散热 ① 热量散失的途径(P23)
辐射散热 直接散热 传导散热
调节中枢: 下丘脑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皮肤血管
平滑肌、骨骼肌、甲状腺或肾上腺。
3、体温的调节
② 体液调节 内分泌腺: 甲状腺、肾上腺 产热激素: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体温的调节
炎热:
3、体温的调节
(1)调节过程:课本P25图1-2-11
(2)归纳提升
① 神经调节
感受器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2. 掌握体温调节的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2. 体温调节的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3. 体温调节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2. 体温调节的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如何维持恒定的体温;2. 讲解:介绍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讲解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3. 示例:展示体温调节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冬泳运动员如何维持体温;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并解答实际问题,如感冒发热时的体温调节;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体温调节原理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以及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体温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八、拓展与延伸1. 介绍其他生物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如鸟类和哺乳动物;2. 探讨体温调节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体温调节;3. 讨论体温调节研究的新进展,如体温调节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及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的图像和动画;2. 教学素材:提供相关案例和实例,用于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3.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教科书和学术文章,加深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3. 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过程。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体温调节现象。

二、教学内容1. 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解释体温调节的定义强调体温恒定对人体的生理重要性2.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介绍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讲解温度感受器、传导神经、调节中枢和效应器的作用3. 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过程阐述体温调节的感应阶段、传导阶段、中枢处理阶段和效应阶段举例说明各阶段在体温调节中的具体作用4. 体温调节的生活实例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体温调节现象举例说明运动、环境温度变化等对体温调节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原理、机制和生理过程分析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3. 案例分析法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释体温调节的过程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估学生对体温调节的掌握程度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必修《生物学》2. 多媒体课件: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生理过程、生活实例等3. 案例材料:相关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4.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粉笔、挂图等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的稳态概念,引出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2. 讲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解释体温调节的定义,强调体温恒定对人体的生理重要性。

3. 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介绍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讲解温度感受器、传导神经、调节中枢和效应器的作用。

4.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过程:阐述体温调节的感应阶段、传导阶段、中枢处理阶段和效应阶段,举例说明各阶段在体温调节中的具体作用。

5. 体温调节的生活实例分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体温调节现象,举例说明运动、环境温度变化等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体温的调节 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 教学设计

情景一:我们看到冬奥会赛场上的运动员,大汗淋漓,满脸通红。

而场边的观众们被风一吹,顿时瑟瑟发抖。

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
【问题1】为什么赛场上的运动员不觉得冷?
介绍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
【问题2】为什么被风一吹,观众们就觉得冷飕飕的?
介绍人体散热的方式
【结论】
情景二:不管是在不管赛场上的同学还是吹冷风的观众,体温一直都是相对稳定的。

【问题3】为什么人体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结论】
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在37度左右是通过调节上述器官的产热和散热实现的。

小结和课堂检测。

高中生物《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某一体温调节现象进行讨论。
2.讨论主题:如“运动时如何保持体温稳定”、“寒冷环境下如何防止体温过低”等。
3.互动交流: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汇报: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学生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存在差异,教学中需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体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体温调节相关激素的功能。
2.难点:体温调节机制的深入理解,尤其是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过程;实验操作中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
(二)教学设想
-在实验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教学评价设想: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5.教学拓展设想:
-结合生物学科的前沿动态,引入体温调节领域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医院、采访医生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体温调节在临床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学竞赛、科普讲座等,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经历过体温异常的情况,如发烧、中暑等,让他们谈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

高中生物体温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体温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体温调节教案主题:生物体温调节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和方式;2. 掌握人类体温调节的机制;3. 分析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策略。

教学重点:1. 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和方式;2. 人类体温调节的机制。

教学难点:1. 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策略。

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教材相关章节;2. 备课资料:PPT、实验材料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器材等;4. 实验操作指导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实例,引发学生对体温调节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需要体温调节。

二、讲解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和方式(10分钟)1. 讲解体温调节的定义和重要性;2. 分析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代谢产热、散热、蒸发散热等;3. 通过PPT展示生物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

三、探究人类体温调节的机制(15分钟)1. 讲解人类体温调节的主要器官:皮肤、血管、皮脂膜等;2. 分析人类体温调节的机制:出汗、散热、血管收缩等;3. 展示实验:测量不同环境温度下人类的体温变化。

四、分析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策略(15分钟)1. 讲解生物在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方式;2. 分析寒冷环境下动物的体温调节策略:冬眠、体温减缓等;3. 展示实验:观察不同动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体温变化。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对生物体温调节的兴趣,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本次课程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策略。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验和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设计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设计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体温的概念,包括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的含义及区别。

(2)阐述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及其生理意义。

(3)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包括产热和散热的途径及调节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体温调节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理现象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增强学生对自身生理机能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体温的概念及相对恒定的意义。

(2)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机制。

2、教学难点(1)体温调节过程中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

(2)产热和散热平衡的动态变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体温的概念、体温调节的机制等重点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与体温调节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发热、中暑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体温调节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体温调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体温变化?比如在运动后、发烧时。

(2)展示不同环境下人体的状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体温是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

2、新课讲授(1)体温的概念讲解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如皮肤温度属于表层温度,而肝脏、脑等器官的温度属于核心温度。

强调核心温度相对稳定,是衡量体温的重要指标。

(2)体温的相对恒定及其意义结合实例,说明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如365℃ 375℃。

分析体温相对恒定对人体新陈代谢、酶的活性等生理过程的重要意义。

(3)体温的调节产热介绍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如内脏、骨骼肌等。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3. 了解人体温度平衡的维持及调节方式。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温调节的原理、机制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体温调节过程中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体温调节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资源:体温调节的相关图表、动画等。

2. 案例材料:生活中的体温调节实例。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稳态的概念,引出体温调节的话题。

2. 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讲解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阐述各器官、系统在体温调节过程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体温调节实例,让学生理解体温调节的实际应用。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体温调节在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探讨体温调节在其他动物中的特点和适应性。

2. 分析体温调节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体温调节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 课后作业: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地讲解了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体温调节的实际应用是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体温及其调解的课程设计

体温及其调解的课程设计

体温及其调解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体温的定义,掌握体温的正常范围及其生理意义。

2. 学生能够描述人体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包括产热和散热的机制。

3. 学生能够认识并列举影响体温调节的因素,如环境温度、运动、饮食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体温变化的原因,如运动后体温升高、寒冷环境下体温下降等。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并分析体温调节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3. 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探讨体温调节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认识到人体体温调节的神奇和复杂性。

2. 学生能够树立健康意识,关注体温平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学生能够学会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高温中暑、低体温症等,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温调节的奥秘。

课程要求教师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比喻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温及其调节的相关知识,培养其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体温的定义与正常范围:介绍体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正常体温范围,引用教材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体温的生理基础。

2. 体温调节原理:详细讲解人体如何通过产热和散热保持体温稳定,涉及教材中关于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调节、汗腺分泌等内容。

3. 影响体温调节的因素:分析环境温度、运动、饮食等对体温的影响,结合教材实例,阐述这些因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4. 体温调节异常与疾病:介绍体温调节紊乱导致的疾病,如中暑、低体温症等,引用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体温的定义与正常范围,了解体温的生理基础。

第二课时:体温调节原理,学习产热和散热的机制。

高中生物_体温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体温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执教者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难理解,学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联系自身情况学习这部知识。

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设计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一系列问题,如交流学生在寒冷与炎热环境中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持自己的体温;讨论一些说法“春捂秋冻”和“知冷知热,不易生病”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借助于视频播放自然界中动物调节体温的方法,增强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学会与同学相处,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形成强烈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学习体温调节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体温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辨别一些说法的正确与否。

如:体温升高或降低对人体是否都只有害而无益等。

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效果分析本课能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精心选取典型的的事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如交流在炎热和寒冷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想想你的身体都发生了什么变化,你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抵御炎热和寒冷?还有让学生动手拼制体温调节图解;课堂辩论,如让学生探讨观点A“春捂秋冻”有益健康观点B “知冷知热”不会生病哪一种更有道理?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感悟、讨论、交流、辩论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懂得了一些与自己身体相关的体温变化知识,从而学会了一些自身保护意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材分析《体温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中第四节内容。

高二生物教案-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

高二生物教案-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知识方面:(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知道);(2)体温的调节(知道)。

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

一、引言19xx年英国斯科特(scott robert falcon l868~1912)探险队和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都宣布将向南极点进军,两支探险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

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经过千辛万苦于19xx年12月14日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

而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

他们用雪橇拉着设备,顶风冒雪经过82天,于19xx年1月16日终于到达南极点。

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 km之后,归途中因饥饿劳累倒下。

攀登南极点的角逐是南极考察热中光辉的一页。

两支探险队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极艰难跋涉,阿蒙森队的胜利表明人类可以战胜严寒,而斯科特队永远留在了南极也表明如果严寒加上饥饿、疲惫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命。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

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二、新课【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投射在大屏幕上)某人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37.2 ℃ 36.7 ℃ 37.4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上述的三种方法测出的都是体表温度,用于代替体温。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1)面对全班同学的数据,如何进行比较?(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2)如何使比较的结果更直观?(组织学生绘制直观图)【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得出比较项目: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3.选择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绘制上述比较的直观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井得出结论:1.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超过一度。

《7.体温调节》教学设计(宁 夏县级优课)

《7.体温调节》教学设计(宁 夏县级优课)
第二单元第四节体温调节
1.知识与技能:
⑴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⑵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描述体温调节。
⑵举例说明体温相对恒定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自身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人体体温调节。
2.教学难点
人体的体温调节分析。
三、课时安排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4、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在治愈后,夏季比常人怕热,
这是因为皮肤烧伤时损伤了( C )
A.大量神经末梢 B.皮下脂肪组织 C.大量汗腺 D.皮脂
5、与体液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D )
二、人体体温平衡的原理
三、人体体温调节机制
实例:人体的体温调节
【提问】
1、什么是人体体温,人体的体温是多少度?
2、人不同的部位体温相同吗?
学生自主分析人体体温的概念及不同部位的体温
【提问】
1、人是恒温动物吗?
2、维持体温恒定的原理是什么?
3、人体的产热途径有哪些?散热途径有哪些?
师生共同分析体温低于正常体温(寒冷时),产热和散热的变化,及人体相关组织器官的变化
【设问】
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学生总结后,教师PPT展示本节课主要内容
【课堂练习】
1、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哪种措施是错误的( A )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高中生物_体温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体温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大家知道地球上地表温度最高和最低的地方是哪儿吗?【教师活动】通过课件大家可以看到,地球上地表气温可高至71℃,低至零下93.2℃.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么维持自己的体温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人体体温调节的奥秘。

1、人体的体温【教师活动】首先请大家抬起你的手,用手背贴着你的额头,你有什么感觉?【教师活动】(设疑)同学们感觉到的温度是不是你的体温?【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自己感觉到的是体表温度不是体温,只是体表温度体温。

【教师活动】(讲授)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所以临床上常用口腔、腋窝和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

【教师活动】出示某人一昼夜腋温曲线图。

提问,从这个表的数据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同一人清晨2~4时最低,14~16时最高,但昼夜差别不超过1℃【教师活动】提示,温度在37 ℃上下浮动。

学生明确:体温的相对恒定。

2、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教师活动】(提问)我们人体是如何维持我们体温的相对恒定的?天气转凉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天气变热的时候我们又会怎么样?【学生活动】加衣服,减衣服。

【教师活动】点明,人在天气变化的时候,会适当增减衣服,属于对体温行为性调节;而我们人体自身还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来维持体温的恒定,这属于人体自身的生理性调节。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人体体温的生理性调节。

【教师活动】首先请大家分析下,如果我把一杯热水放在这里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冷却?【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通过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不断散失热量。

【教师活动】如果要保持它的温度不变,应该怎么样?【学生活动】加热。

(教师提示)加热温度不能过高,应当在适宜温度下持续加热,从而使增加的热量与散失的热量相等,否则水的温度将会升高。

高中生物教案新版-体温调节(全国一等奖)

高中生物教案新版-体温调节(全国一等奖)

一、课题:生物高二苏教版新课标《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二、教材分析:苏教版《人体的稳态》一节涵盖内容丰富,其中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的考试要求层次为A,而血糖调节的考试要求层次为B。

这些知识与人体健康联系密切,一般可结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命题,可能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而本节内容为体温调节的知识点,具体讲的是人体自身在寒冷和炎热环境中如何调节体温的相对稳定状态。

首先了解人体的产热过程和散热方式,明确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然后结合学生在寒暑天的自身体验,复习寒冷环境与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和调节方式,提醒学生注意完整反射弧的书写。

三、学情分析:1.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

2. 高中学生的认知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结构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完善。

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该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体温调节的过程及调节机制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等很抽象,而寒冷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

因此在知识的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产热和散热的感性认识。

3.学生已经知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但对集体如何调节产热与散热的机制还不知道。

4. 学生对体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四、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突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体温的概念,来源。

2、解释体温的相对恒定。

3、探究体温的调节机制;描述体温的调节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寒冷环境下的调节
寒冷条件下,皮肤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发生兴奋,并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毛细血管和汗腺,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从而减少散热。与此同时,机体的产热也应该增加,具体有哪些途径?首先机体可以通过传出神经使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另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促进新陈代谢的激素分泌也会增加,从而增加产热。但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过程有所不同。肾上腺素的分泌是神经调节,通过下丘脑和传出神经直接作用效应器,即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分级调节,由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再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寒冷环境下,通过上述途径,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使体温回升,回到正常体温。
人体体温保持动态平衡的实质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相对平衡。人体主要的产热途径是细胞中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主要来自于骨骼肌和肝脏。、
人体的散热途径主要是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散热,另外,呼气、排尿、排便等过程也能带走一部分热量。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
2.皮肤调节散热的途径
皮肤内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寒冷条件下,皮肤毛细血管会收缩,从而使皮肤血流量减少,因此散热量减少;而炎热条件下,皮肤毛细血管会舒张,从而使皮肤血流量增加,因此散热量增加。
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微课教学Βιβλιοθήκη 计授课教师姓名微课名称
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
知识点来源
□学科:生物□年级:高二□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章节:第2章第3节
录制工具和方法
Camtasia Studio录制PPT
设计思路
先把体温恒定调节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如产热、散热途径、温度感受
器、体温调节中枢等讲清楚,再与学生一起具体分析体温调节的过程,
3.人体的温度感受器
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分为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炎热环境下温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寒冷条件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4、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三、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过程
1.炎热环境下的调节
炎热环境下,皮肤温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通过传入神经把兴奋传至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下丘脑感受到刺激后会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毛细血管和汗腺,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从而减少散热。这其实是一个神经调节的过程,皮肤毛细血管和汗腺充当了效应器的功能。炎热环境中除了增加散热外,下丘脑还可以通过调节使机体肌肉和肝脏的产热减少,从而使体温下降,回到正常体温。
显然不是的,比如在极端环境下,如极地或高温车间,机体不能完全依赖自身的能力去调节体温,而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穿防寒服、防护服等,因为人的体温调节是有限的。超过了这个限度,人体的体温可能会失衡。
五、练习反馈
两种题型:判断题、选择题。用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更容易理解,最后用几道练习题检测教学的效果。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概述体温恒定的调节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体温恒定的调节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由内环境的稳态可知,健康人的体温不管是在炎热还是寒冷环境中,基本都保持在37℃左右。那么机体是如何进行调节的呢?
二、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相关问题解读
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途径
体温恒定的调节过程即包含了神经调节,如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或收缩、汗腺分泌等;同时也包含了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体温恒定的调节是一个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过程。
3.归纳小结
体温的平衡实质是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动态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四、人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设问: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