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独坐敬亭山》的分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山草香整理了4篇《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独坐敬亭山。
鉴赏:篇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
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及鉴赏

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及鉴赏《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独坐敬亭山》原文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惟 / 唯)译文及注释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鉴赏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以景寄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以景寄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大自然的向往《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虽简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是李白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写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他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中之一。
对此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可能性更大。
上元二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释义: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此“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后二句展现出空旷寂寥的世界:与敬亭山朝夕相处的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
两句诗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古称宣州)北,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
古宣州为六朝以来的江南名郡,六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谢朓曾在此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曾经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年(753)。
这首诗是诗人历经世事后心境的写照。
句子虽短,意境却深。
题中诗人就点明“独坐敬亭山”这一静态形象,所以开头就直写在独坐时所见:“众鸟高飞尽”,描述的是直观的景象,许多鸟儿飞去后看不见了。
下句“孤云独去闲”,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状。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明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所以下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自然而来。
这里,诗人把敬亭山拟人化了,敬亭山是自然中的存在,也就是“自然”。
人与自然两相观照、两相欢娱,人从自然中有所会心,所以“不厌”,因为人(自我)与自然(宇宙)之间已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全诗首先给人是一个“静”的感觉。
“静”的背后,蕴藏其美:1、该诗的空间极其博大,它是涵盖了宇宙的。
在山间独坐,把个人置身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在静寂中透着孤独,在孤独中又透着有所会心之后的欢愉。
同时也把读者的心灵置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与诗人一起体验这样的博大之美。
独坐敬亭山 赏析

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全文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独自坐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凝视着周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通过对高飞的鸟儿和孤独的云朵的描写,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俗的意境。
高飞的鸟儿消失在天际,孤云独自飘荡,这些景象都暗示着诗人与世俗的隔离。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则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诗人与敬亭山相互对视,却不感到厌烦,只有敬亭山能够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这种与自然的交流和共鸣,反映了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和对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俗的意境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的特点,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及赏析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收集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文言文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唯有)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赏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独坐敬亭山》 文章解析

《独坐敬亭山》文章解析《独坐敬亭山》是一首古代诗歌作品,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杜甫。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敬亭山上独自坐着时的心境与感受。
本文将就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情感表达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语言特色杜甫的诗歌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体验与情感。
《独坐敬亭山》也不例外。
在诗中,杜甫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以营造丰富的意境。
比如开头的“绝顶一茅茨,人家尽去无”,以茅茨代指草屋,表达了敬亭山上人迹罕至的荒凉景象。
此外,杜甫还运用对仗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
二、意境描绘诗中描绘了敬亭山的景色与氛围,唤起了读者心中对山水之美的联想和想象。
首先,杜甫通过描绘敬亭山的荒芜和寂寞,突出了自己在山上的独立与孤独感。
“绝顶一茅茨,人家尽去无”,使读者感受到山上的寂静与荒凉。
其次,杜甫通过描述山下繁华的景象,衬托出敬亭山的孤高之处。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山上与山下截然不同的景色,与尘世的纷扰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情感表达《独坐敬亭山》中透露出杜甫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杜甫在山上独自观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他把自然景物与人们的繁华相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世的感叹和对自然的珍视。
尤其在诗的最后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简练凝练的语言表达了杜甫对时间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之情。
四、艺术价值《独坐敬亭山》作为一首古代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杜甫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表达手法,使诗歌具有美感。
其次,诗中的意境描绘生动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最后,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思考和对现实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总结一下,杜甫的《独坐敬亭山》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古诗作品。
通过对敬亭山景色的描绘,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凝聚了杜甫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思考。
《独坐敬亭山》赏析(精选12篇)

《独坐敬亭山》赏析(精选12篇)《独坐敬亭山》赏析篇1一、导入: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二、学习课文(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③自己带着感情读④四人小组读古诗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⑥全班再齐读古诗《独坐敬亭山》赏析篇2知识点: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及赏析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唯有)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独坐敬亭山》翻译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翻译及赏析《独坐敬亭山》翻译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独坐敬亭山》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言《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注释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⑶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⑷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翻译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赏析《独坐敬亭山》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鉴赏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大诗人。
李白由于仕途不顺,心中不快,只好寄情于山水,四处隐逸漫游。
李白在漫游的过程中,写了大量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独坐敬亭山》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五绝是李白秋游宣城时所写,表面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实则正是他内心孤寂的真实写照。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厌:满足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
寥廓的长空中,一朵闲散的白云独自向远处悠闲地飘去。
“尽”“闲”两个字,写出了一个“静”的境界。
鸟和云都飞走了,一片空寂、凄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长久相互对看而两不厌倦的,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只有”两字,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这两句诗的妙处是将敬亭山拟人化,敬亭山成了诗人唯一的知音,突出了山的有情,反衬出人世的无情,抒发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和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
这首诗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情与景高度融合,创造出一片“寂静”这境,十分传神。
《独坐敬亭山》(李白)评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评析原文:《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评析:群鸟飞尽,天上的一朵白云也悄然离去,始终与诗人相伴的只有敬亭山。
这首五言绝句明白如话,重点在三四两句,而“两不厌”尤为句中眼目。
说“相看”,又说“两不厌”,当然是指诗人看山“不厌”,山看诗人亦“不厌”,可见这“山”已被人格化了。
“‘相看’下着两‘厌’字,与敬亭山对若宾主,共为领略,妙!”(黄叔灿《唐诗笺注》)如此,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山与人彼此相看“不厌”?诗人何以要这样描述?而这正体现了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
他不象其他山水诗人那样,只是把大自然用作表现或寄托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却常把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的自我形象,人与山水混为一体,赋予山水以生命,使之理想化和个性化。
这“两不厌”,就把人与山等同,使有心与无心相知。
因为人与山的脾性相合,彼此才相对、相知、相爱,虽只有两人,也不感到孤独寂寞。
在我国古代诗画家眼中,很少把山水当作纯粹自然景观来看的,他们总是要与历史和人文相配合,将时空观念交织起来,用全部身心观看山水,既重形似,更重神似,这是中国书画的特色,也是中国山水文学的特色,李白的山水诗对此是作出巨大贡献的。
胸中无事,眼中无人。
(钟评)“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萧条”、“零落”,沿袭可厌,惟“相看两不厌”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则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结,岂许俗人浪识?(谭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只此(题)五个字,使我目开心朗,身在虚空,一丝不挂,不必更读其诗也。
李白一眼看定敬亭山,敬亭山亦若有眼看定李白,漠然相亲,悠然自远,初不见好,终亦无厌。
此时敬亭山上只有一李白,而李白胸中亦只有一敬亭山而已。
(徐增《说唐诗》卷七)传独坐之神。
(沈德潜《唐诗别裁》)鸟飞云去,正言“独坐”也。
(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
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 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 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年)的可能性更大。
独坐敬亭山 古诗意思解释简单

独坐敬亭山古诗意思解释简单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意解释:
"众鸟高飞尽":描绘了一幅天空中群鸟纷纷飞远、消失在天际的画面,象征着世事的变迁和人事的离散。
"孤云独去闲":接着写到天空中最后一片孤云也悠然自得地飘走,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寂寥的氛围,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心境。
"相看两不厌":这里的“相看”指的是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相互凝视,即使身边的一切都离去,诗人仍然静静地坐在那里欣赏敬亭山,而敬亭山也似乎默默地陪伴着他,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超越言语的情感交流,彼此都不会产生厌倦之情。
"只有敬亭山":表达了诗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理解和接纳他的人或物,唯有眼前的敬亭山。
这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更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感,以及寻求大自然慰藉的心境。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达出诗人深沉而微妙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李白面对人生困境时寄情山水、超脱尘俗的精神追求。
古诗《独坐敬亭山》讲解级赏析

古诗《独坐敬亭山》讲解级赏析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古诗译文:鸟儿们飞向高空没有了踪迹,一朵白云也悠闲地飘去。
和我相对而视互不厌倦的,只有这默然无语的敬亭山了。
古诗赏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写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
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
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静。
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马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于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情感上的交流。
李白《独坐敬亭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李白《独坐敬亭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⑶两不厌:指和敬亭山而言。
(1)一、二两句描写了怎么的一种景象?答:鸟和云都飞走了,描写了空寂、凄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
(2)后两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它的妙处是什么?答:抒发了一种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凄凉寂寞的心情。
这两句诗的妙处是将敬亭山拟人化,,敬亭山成了诗人唯一的知音,突出了山的有情,反衬出人世的无情,主题得到进一步强化。
3.中的“孤”和“独”两个词最能体现诗的主题,写出作者的情怀和感受。
(2分)4.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表达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1分,答对1点就可)以及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1分)。
(2分)5.在这首诗有“众鸟”、“孤云”、“敬亭山”等几个意象,你认为哪个意象含义更丰富,为什么?(4分)答:“敬亭山”。
在诗中,作者将敬亭山人格化,他们像朋友一样“惺惺相惜”;另一方面,山的伟岸与孤傲正是作者的人格体现。
可见,该意象蕴含深刻丰富,更有表现力。
6.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孤独失意,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孤傲豁达,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答:二者兼而有之。
作者在政坛遭受了打击,而诗中营造了凄清的意境,可见其孤独失意;另一方面,独坐敬亭山,也是诗人的自我释放,“两不厌”说明诗人已经融入了自然,敬亭山的孤傲就是诗人的孤傲。
所以说,作者是孤独又欢快,失意亦豁达,孤寂又超然的。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独坐敬亭山的全部诗意和解释

独坐敬亭山的全部诗意和解释
独坐敬亭山的全部诗意和解释是指唐代文学家杜甫的《独坐敬亭山》一诗,下面是具体的诗意和解释:
诗意: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59年在四川敬亭山独坐时所作,他借用了敬亭山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遭遇和思想感慨。
整首诗以寥寥数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局势和自身命运的忧虑与无奈,表达了他对官僚腐败、社会动荡的愤怒和不满。
解释:
这首诗以写景入手,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恢弘壮丽之美。
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溪流潺潺,景色宜人。
然而,作者并不因此而沉醉其中,但他却选择了独坐敬亭山,这个高处可以俯瞰江河万里,却又远离尘嚣的地方。
在这个山上,杜甫独自思考国家的沉浮和自身的命运。
他在诗中嘆息:“清风如此远,我将与谁言?” 环境的宜人并不能给
予他任何宽慰,没有人能够与他分享他内心的忧虑。
他意如所述泅渭川(跟着泗水流下去),灰飞烟灭的忧伤抓住了他。
他借景抒发自身的愤怒和无奈:“社稷空留腐草生,古堡终堕
荒草春”。
利用宏大的自然景观与细微的人事物相结合,以此
表达了对官僚腐败、国家动荡的不满和悲痛之情。
整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当时社会的悲愤与无奈,在敬亭山独自思考并借景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诗境更加凄凉。
诗中的伤感情绪,
是对身处风雨飘摇之中的时局的悲悯和忧虑,也是对自身困境的感叹和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从整首诗看,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即以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审美意识。
而所谓的文学形象则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
形象性既是文学语言有别于概念语言的标志,也是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重要标志。
如:众鸟、孤云、敬亭山等词语的描绘,把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我们更能从深处理解到是诗人在写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寄托。
这是何等的胸襟!难怪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要赞此诗为"传‘独坐‘之神"了。
在这里,我们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和联想,剖析了诗人真实的世界,同时,我们也探索到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的审美的世界!
文学形象具有不同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语象、形象和意象。
在此诗中,这三种类型吞吐之妙。
首先,这首诗的语象特别表现为词语的魅力,即汉字本身的象形特点。
它给我们一种视觉的效果,从而创造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学形象感。
如:“尽”与“闲”二字将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鸟”飞“尽”了,一片白云在悠闲地飘,多么清静,多么平静啊!正是这种“静”,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诗人看“鸟”慢慢地飞“尽”,看白云自由自在地轻轻地飘,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上游览、凝望已久,勾画出诗人“独坐”的形象,为下联写“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相”、“两”二字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连的感情。
在诗人眼中,敬亭山不止是山,而是一位相知相怜的知己。
文中的“只有”一词是经过诗人推敲出来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
歌德曾说,“绘画是将形象置于眼前,而诗则将形象置于想象力之前”;由此看来,想象的文学拥有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使文学与人生的思想联系在一起!@
其次,这首诗的描摹型的形象也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众鸟”之高飞及“孤云”之独去的形象写出了世人的欢聚和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而“敬亭山”又显示其雄伟壮丽,给人威严的感觉。
这些形象既可以说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可以说另有所指。
最后,此诗中的意象丰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心绪等方面的精神对象作了深刻的论述。
在这首诗中,以“众鸟”和“孤云”等意象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同时,诗人也找到了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得到短暂的安慰和解脱的空间。
正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含蓄的表现手法委婉地抒发自己的一腔愤懑,因而使诗歌的境界愈发深远,同时,读者不仅获得了意外之象,还进入了从“有”到“无”的境界,由此生成的感受超越了眼前景物和象外之象,从而进入了与人生意蕴相关的思考和领悟。
文学形象的四个特点在此诗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像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从而使文学形象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无穷的意味,为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这首诗用“众鸟”、“孤云”、“敬亭山”等景物描写,通过读者的想象,把他们的生活经验、审美趣味和理想倾注其中,从而理解到诗人内心复杂的心情。
文学形象的心像性使文学形象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因而具有难以捉摸的心理情绪。
如果读者把文学形象仅仅理解为可以“目睹”的“图画”,那就是大错特错,也是非常狭隘和片面的。
在这首诗,如果无视“众鸟”、“孤云”、“敬亭山”等意象的内涵,那难以把握文学形
象的形象性。
读者只有凭借着综合了感知、体验、情感、理解等心理因素的想象,才有可能感受到诗人当时内心的情感。
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它包含远远大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
所以,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是个性化的结果,它把某种普遍性融化在具体、感性的形态中,犹如“理之在诗,如水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
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这首诗中的具体事物,如众鸟、孤云、敬亭山等,它们所显示的意义更是深远,所表达的也正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文学形象的符号性是文学传情达意的一种符号,是文学的“语言”,这有助于理解文学形象的隐喻性或象征意义。
如果我们仅从字面理解诗人笔下的“众鸟”、“孤云”、“敬亭山”,那恐怕我们很难领会到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意义。
可是,如果我们不是从形象本身去理解,而是将形象视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诗人笔下的“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诗人没有立誓般明说自己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并与之抗争到底,而是通过诗人与“敬亭山”心心相印、孤高傲兀的形象的描绘,就稳重地传达出了诗人决不肯趋炎附势的倔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