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的选择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县级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一方面承担县域内校际均衡发展的监测工作,另一方面又是均衡发展评估工作的评估对象。而现有县域内校际均衡发展评估指标的选择方法单一、指标间关系不明确,其评估结果信度难以保障。基于对全国14省42县中小学相关数据的分析得出,要完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体系,各地政府需注意以下几方面: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的选择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和骨干教师配置应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重点;资源的多寡不是均衡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要避免新一轮的学校撤并。[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评估指标[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9-0005-03

热点问题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2011.09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的选择方法

◆任春荣

任春荣/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督导评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

100875)。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辖区内学校均衡发展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和监测是县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各省陆续签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省级政府承担起对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督导评估的责任,因此,加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目前,各省制定的县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对均衡水平的评估;二是对促进均衡发展的措施的评估;三是对均衡水平和促进均衡所采取的措施的综合评估。各省的评估指标均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也比较全面。但是,全面性的评估指标体系较为复杂,易出现指标间信息重叠现象,且有对教育进行全面评估之嫌,淡化了对均衡水平的评估。其指标选择方法则采用文献法和专家咨询法,常出现指标信息量不够与指标间关系不明确的现象;其对均衡水平的计算以评估者打分为主,将单项指标的分值乘以权重整合成教育均衡发展总分,这使得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不高。

基于现有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选择评估指标才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呢?由于我国国情复杂,不同选择方法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本文将讨论如何采用多种方法筛选适用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的指标,并以指标选择结果为例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一、县域内校际均衡发展评估指标的选择

本研究基于全国14省42县881所初中和3096

所完全小学的数据,主要采用定量方法并辅以定性方法,对县域校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进行筛选和分析。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式,样本覆盖东中西部地区的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各类区县。样本区县的初中和小学全部纳入调查范围。(一)指标选择的原则

确立指标选择的原则是指标筛选工作的第一步。指标选取的一般性原则是目的明确、切实可行、比较全面,同时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此外,考虑到均衡发展水平评估的特殊要求,指标还应具有敏感性和可靠性。敏感性是指所选指标灵敏,区分度好,能够反映学校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如果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教育发展水平,但学校之间没有差异,那么该指标就不具备评估均衡发展程度的能力,应该筛除。可靠性是指所选指标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所选指标应属于常规统计内容,不需要额外付出时间和人力去采集数据,否则数据容易失真。(二)指标选择结果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列出最初的评估指标,提交专家咨询会议讨论,确定出以下备选指标:教育经费类,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教师年人均收入、教师年人均培训经费;办学条件类,包括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建筑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册数、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师生比、分组实验开出率;教师队伍质量类,包括本科及以上教师比例、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比例、参加区县级以上培训的

5--

教师比例。

相关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常用的指标筛选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这两种方法对上述备选指标特点进行评价,然后通过综合考虑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来确定指标的选择。由于分组实验开出率、参加区县及以上培训教师比例缺乏明确的国家统一标准,数据填报混乱,统计口径不一,因此这些指标不参与分析。

1.相关系数法

教育经费支出与教育事业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和教师工资福利支出存在包含关系,指标间必然存在较高的相关度。其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与生均事业费支出指标高度相关,样本小学和初中在此方面相关系数均达到0.98。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与其他指标的相关程度也较高,相关系数之和分别排在第一、二位,其次是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由于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包含基建支出,学校基建支出不是每年都发生,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能够稳定地表现一所学校的经费水平。又由于它与教育事业费相关度很高,因此其可以用教育事业费来替代。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与生均公用经费和师均工资福利支出相关系数在0.6~0.9,因此可以考虑保留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或者保留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和师均工资福利支出,作为均衡发展评估的指标。

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和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的相关系数为0.71,初中为0.72。笔者认为可以删除其中一个指标。考虑到与教学质量的密切程度,删除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指标较为合适。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的相关系数在0.4~0.6,属于中等程度相关,表明这三个指标具有相同属性,但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虽然教师队伍质量类指标与其他指标的部分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但系数全部低于0.4。这表明这些指标间信息重叠较少,可以全部保留。2.主成分分析法

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参考相关系数法的分析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剔除双负荷指标。本研究采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为正交旋转,特征根大于1。初中的分析结果取得2个主成分表达原先的14个指标(KM O=0.84)。其中,主成分1包含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

图书册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建筑面积、师生比、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等指标,因子负荷处于0.59~0.82。其主要反映办学条件和教育经费。主成分2包括骨干教师比例、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等指标,因子负荷处于0.57~0.74。其主要反映教师队伍质量。

小学的分析结果也取得2个主成分(KM O=0.83),各主成分的指标构成与初中相近。主成分1的因子负荷处于0.54~0.85,主成分2的因子负荷处于0.66~0.74。小学指标筛选结果与初中指标筛选结果的差异表现在师生比这个指标上。师生比在小学阶段有较高负载荷,并且引起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负载荷。这反映出部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学生向优质学校集中的现象。因此,小学指标体系中删除了师生比这个指标。师生比在初中学校间的差异比其他指标小,但是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办学条件的人力资源数量是否充足,其共同度也较高,达到0.6,这表明其能够被主成分解释的比例较高。

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和师均工资福利支出在两个成分上都有相近载荷,并且使方差解释比例降低,因此,本研究用生均教育事业费替代这两个指标。教学仪器设备值是公用经费支出的重要结果,是稳定性较强的指标,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考虑放弃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指标。师均培训经费支出指标造成方差解释比例大幅降低,也被删除。师均培训经费支出作为公用经费支出的一部分,二者相关系数过低(r小学=0.13,r初中=0.06)。经与样本县数据收集人员讨论,笔者发现,其相关系数之所以过低,是因为“培训”的界定存在困难,并且教师在参加上级单位培训时,其所需的培训经费往往直接拨付到培训组织机构,学校无法提供准确的培训经费数据。

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将以下指标作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中阶段的评估指标: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支出差异系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建筑面积差异系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差异系数、生均图书册数差异系数、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差异系数、师生比差异系数、本科及以上教师比例差异系数、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差异系数、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比例差异系数。小学阶段的评估指标不包含师生比差异系数,其余与初中阶段的指标相同。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的应用

评估指标既可用于评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

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