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

合集下载

英国政治制度史

英国政治制度史
段。 第一阶段国王任命议会多数党人组阁。
1696年威廉三世接受桑德兰伯爵建议,任命辉 格党人组成清一色的辉格党人内阁,1698年托利党 人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成为议会多数党,威廉三世 就解散辉格党内阁,任命托利党人组阁。这样,威 廉三世开创了国王任命议会多数党人组阁的先河。
第二阶段责任内阁制原则初步形成。 1701年《王位继承法》中关于国王命令须经相
(2)现代英国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起源于封建等级议 会 现代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起源于英国,而英国的
议会制度又是从中世纪的封建等级议会演变而来 的。 (3)议会权力的扩大
“光荣革命” 后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和 《王 位继承法》奠定了英国资产防级议会制度的宪法基 础,明确规定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标志英国 的封建等级议会制度已转变为资产阶级的议枢密院
内阁和内阁制首先出现在英国。 15世纪,亨利六世任命少数宠臣组成国王顾问 委员会,不久演变为枢密院,作为国家行政机构, 协助国王行使权力。 查理二世经常邀请9人外交委员会到王宫议事堂 内室秘密商议大政方针,当时就有内阁之称。
(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过程 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度的形成大体经历了 3个阶
效; 第三,接受首相的请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1)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按世袭原则产生。
(2)英国国王没有实权,是“虚位元首”。他发布 的行政命令须经有关的内阁部长副署才能生效;他 必须任命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领 袖为首相组成内阁政府。内阁权力很大,是国家行 政权力的核心,但内阁与议会互相牵制,议会有倒 阁权,内阁必须向议会负责,而且实行集体负责。 内阁须取得议会信任,否则,内阁须集体辞职或提 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由新选出的议会决 定内阁去向。

英国政体的演变趋势

英国政体的演变趋势

英国政体的演变趋势
英国政体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 中世纪:英国是一个封建主义的社会,政治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议会的作用很小。

2. 文艺复兴时期: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议会逐渐扩大了自己的权力,成为与国王并肩的一支政治力量。

3. 17世纪:议会与国王之间爆发了多次冲突,最终导致了清教徒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4. 19世纪:议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成为英国政治的主导力量。

逐渐实现了普选制度和议会制衡。

5. 20世纪:由于工人运动和左翼思潮的影响,英国社会变得更为平等和民主,议会的权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和巩固。

总的来说,英国政体的演变趋势是由封建主义到议会制衡和君主立宪制,再到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在这个过程中,议会权力不断增强,成为英国政治的主导力量。

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

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

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英国的现行政体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完备的政体――议会代议制和责任内阁制。

从最初建国的绝对君主制,英国政体经历了长达7 个多世纪的演变与改革。

从而使英国以一个强国的身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大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英国政体的初步奠定――绝对君主制公元827 年,西塞克斯王爱格伯特(Egbert )统一了七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英格兰这一名称。

这时的英格兰,政治上有耆老会议(全国最有势力的贵族会议),国王的一切重大政务,都要经过耆老会议的批准,由此而形成了英国贵族制约国王的传统。

1066年诺曼人征服,在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1066-1154 ),随着征服分封了众多的追随者,并由国王的直接附庸组成大议会,负责决定重大事务,提出法令建议,确定赋税征收。

大议会每年召开三次,因过于庞大,开会有困难,于是又有一个较小的库里亚(御前会议),由宫廷大臣参加,也邀请贵族、骑士参加。

库里亚具有财政机关和最高法院职能。

同时,诺曼王朝开始在英国推行诺曼法。

诺曼法本质上是一种契约法:它不是建立在国王的单方支配和臣民的单方服从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国王和受封者之间相对的权力义务上。

不管国王和受封哪一方,只要是单方面拒绝行使自己的义务,或者是寻求契约以外的权利,权益受害的一方都可以投诉于法庭获得救济。

如果法律解决不了,则受害者有权解除封建契约,国王可收回领地,附庸可放弃效忠义务。

显然,独立的司法,在这时已经有了苗头。

2•限制王权的里程碑一一《大宪章》这一时期,随着王权的强大,王权和法律的关系就成了英国人注目的重大问题。

1199 年登基的约翰王,仗着手中的权力,践踏封建契约,横征暴敛,残害民众,破坏了以往的封建传统,导致了国内封建领主的普遍不满。

在坎特伯利大主教的支持下,封建领主领导了反约翰王的起义。

值得庆幸的是,约翰王因为刚刚在对法作战中失利,没有力量同国内的封建领主抗衡,而是以契约的方式达成了与封建贵族的“和解”,并由此而产生了等级代表机构-- 国会。

英国王权的演变

英国王权的演变

英格兰曾经历过罗马帝国的统治,在罗马人撤走后,进入了小王国、小部落联盟混战的时期,到6世纪,入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形成了七个王国(部落联盟)。

威塞克斯王国逐渐强大起来,829年国王埃格伯特压服了其它王国,成为英格兰的共主。

但与此同时,英国也进入了―恐怖的维京人时代‖,遭到北欧海盗一波又一波的入侵。

埃格伯特的孙子阿尔弗烈德因为成功地抗击丹麦人入侵,以及营建伦敦、组织编撰《阿尔弗烈德法典》、《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等功绩而被后人尊为―大帝‖(the great)。

威塞克斯王朝传了15代国王,到埃德蒙二世时,终于无力抵挡丹麦人,被迫与丹麦王克努特分治英格兰。

1016年埃德蒙二世死,克努特兼并了整个英格兰,开始了丹麦王朝的统治。

但在1042年,威塞克斯王室后裔―忏悔者‖爱德华以母系血统继承了丹麦人的王位。

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临终前授意贤人会议选举哈德罗二世为王。

但来自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兰,他就是―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王朝。

威廉一世将大批诺曼贵族分封到英格兰,通过全国普查编制《土地赋税调查书》,加强了英格兰的王权。

威廉一世的儿子亨利一世因为没有子嗣,死后被外甥斯蒂芬夺得王位,但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及其子亨利二世不服,打败了斯蒂芬,迫使斯蒂芬立亨利二世为继承人。

1154年,亨利二世开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君辈出的黄金时期。

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学造诣,对英国的法律体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

其子理查一世继位后,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一度打败了萨拉丁而名声大噪,获得了―狮心王‖的称号。

理查一世之弟―无地王‖约翰继立,被法王腓力二世打败丧失了在法国的大片领地,但1215年在大贵族胁迫下签署的―自由大宪章‖是世界宪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无地王‖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间,同样被大贵族所胁迫通过了《牛津条例》和《威斯敏斯特条例》,开设了立法机构议会。

亨利三世之子―长腿‖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议会制发育成熟,并完善了英格兰法律体系,还吞并了威尔士、远征苏格兰,为英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个制度建立的过程是怎么建立的呢?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欢迎大家阅读。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都铎王朝后期,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同代表资产阶级、新贵族利益的议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同时登位。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于1689年召集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给王权以很大限制。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实施。

并规定,国王必须是信奉英国国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专制君主为受宪法约束的立宪君主所取代。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

随后议会又制订了《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只能保持一年。

为了防止国王排斥议会而独断专行,保证议会能定期召开,议会在1694年制订了一个《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

英国议会在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英国国王的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加入英国教会;同时,还对国王的其它一些权利作了明确限制。

上述一系列法案的实施,使议会权力超过王权,国王“统而不治”的君主立宪制更加不可撼动。

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在18世纪时,国王还能运用手中的实权,恩赐官职,笼络保王势力,以后,王权逐渐削弱。

到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王权大大衰落。

法律赋予英王的权力,实际上都是通过议会和内阁去行使,王权成为象征性的。

君主必须根据议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

君主名义上是世袭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英国革命和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英国革命和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詹姆斯一世(1566—1603-1625) 一岁时就继承了苏格兰王位。伊丽
莎白一世死后,他因为是玛格丽特·都 铎的曾孙而继承英格兰王位。统治时期 对内镇压清教徒和非国教徒,对外加入 北美殖民地的开拓。因外表丑陋,表现 消极,被称做“最聪明的蠢人”。
4.政治阻碍——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①斯图亚特王朝的建立: 1603年(17世纪初)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从整个欧洲看,并没 有彻底改变封建势力大于资本主义势力的整体格局。 所以,在百年之后才出现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含义:
君主立宪制是指以君主为世袭元首,但其权力受 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政体形式。
2.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3.主要内容: 限制了国王权力,保障了议会的权力、地位和
收税、财政拨款、实际上的人事权
同:都强调议会掌握征税的决定权 异:《大抗议书》还历数了国王在内政和外 交上的弊端,提出限制王权的要求。
2.内战时期:1642—1648年 ①议会成为革命的领导核心 ②克伦威尔与马斯顿荒原会战 ③克伦威尔与新模范军 3.共和国时期:1649—1653年
①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 ②克伦威尔的内外政策
对外:征服爱尔兰,公布《航海条例》, 进行了第一次“英荷战争”。 对内:军事统治;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 宗教上厉行清教法规
实质:代表资产阶级新贵族 利益的军事独裁统治
克伦威尔统治时期: 〈1653—1658〉
5.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 年 讨论:1649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曾经把查理一 世送上断头台,然而,11年后,同样是他们, 却迎来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他们的做法是 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
我们如何认识和评价英国的圈地运动?

英国政体的演变

英国政体的演变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封建君主制时间:449——1215内容:1、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效忠”、“帮助”、“劝告”;2、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保护”和维持“封臣”。

特征:“义务性”、“直属性”、“权力分散性”、“世袭性”。

二、等级君主制形成:1215年,《大宪章》的颁布,维护封君封臣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 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时间:1215——1485内容:1、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2、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

特征:君主的权力相对受到约束。

作用: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专制君主制时间:1485——1649内容:统治者君主(皇帝或国王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程序的制约。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作用:四、共和制时间:1649——1653内容: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民主制是相对于集权制而言的,区别在于: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而共和制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区别在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五、君主立宪制时间:1689——至今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发展:1、责任内阁制:起源:16——18世纪,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内阁制原则:1、产生方式: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2、统治方式: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

英国民主发展历程

英国民主发展历程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复辟王朝的专制统治又使资产阶级不满于是寻求一种既有君主又不实行专制统治的政体即在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君主专制引发革命革命后否定君权建立共和国没有君主统治政局混乱资产阶级利益受损建立军事独裁护国政体护国政体不能稳定政局接受封建王朝复辟特点成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盟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济利益一致2资产阶级自身力量薄弱3新贵族拥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实力革命过程呈现曲折性反复性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并非十分强大体现了其软弱性和妥协性2封建专制统治和宗教势力比较强大不甘心失败反扑革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以清教为旗1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2宗教改革后清教代表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政治经济主张和利益要求1对英国的影响
不甘心失败,反扑革命 带有明显的 (1)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缺 宗教色彩, 乏科学理论指导 以清教为旗 (2)宗教改革后清教代表了资产阶级、 新贵族的政治、经济主张和利益要求

3、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对英国的影响: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 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统治,为英国资 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证,为英国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对世界的影响: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 然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 的要求。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 的新时代。
比较《权利请愿书》与《大抗议书》
名称 项目
相同点 历史背景 国王与 议会的 矛盾
《权利 请愿书》 强调议
会掌握 征税权, 《大抗 要求限 议书》 制国王 国王与 议会矛 权力 盾进一 步激化
内容 从一般的 权利角度 对国王加 以限制
结果 国王被迫 接受,但 无意真正 执行
提出废除封建特 权,进行政治改 国王坚决 革,特别是提出 不接受, 议会的相关权力, 之后挑起 即反映资产阶级 内战 掌握权力的要求

英国君主立宪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变革

英国君主立宪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变革

(二)英国的宪政体制特点和宪法性文件
特点:1)英国虽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却没有一部君主立宪的宪法。英国只 是有一些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其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与一般法律的 效力是同等的;没有特殊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均可由议会按照一般的立法 程序制定和修改。 (2)不成文的习惯法或者惯例在政治生活中比成文的法律或者具有宪法性质 的文件起更大的作用。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 案在实际上确立了议会高于国王的原则,并 对议会和国王的关系作了明确规定,杜绝了 回复到君主专治时代的可能。 尽管颁布了这些法令,但并没有造成政治制 度的重大变动,也没有触动社会经济生活, 在此后的100年间,英国政权基本上仍为土地 贵族所把持。

(二)19世纪30年代后的英国议会制度改革 1. 1832年前英国的议会选举体制十分腐败而混乱 2. 1832年的选举改革 内容:* 重新分配下院议席 * 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结 果:改革只调整了部分选区和部分地降 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议员候选人的财产 资格限制依旧很高,仍把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 人民排斥于政治生活之外。
3. 1867年后的选举改革


1836年英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 1867年的选举改革 * 取消了一些小城镇的议席 * 进一步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意义:这次议会改革虽然并没有完全满足广大人民 对议会民主化的要求,但它使得城市选民的人数超过了 农村选区,并使城市的熟练工人基本上获得了选举权, 使得工商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取得了主宰地位,结束了 土地贵族对下院的控制。
宪法性文件: 1215年《大宪章》,1628年《权力请愿书》, 1679年《人身保护法》,1689年《权利法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演变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演变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演变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形成背景首先,英国有着悠久的宪政发展史,其发展过程相对平稳,在政治上表现出延续性的鲜明特点。

英国议会的前身,是起源于13世纪的“大会议”,它是按1215年的《大宪章》建立的。

《大宪章》的主导精神是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骑士和市民的部分利益,把王权置于封建习惯法的约束之下,由此产生了法的地位高于主权的概念。

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由僧俗大贵族参加的上院和由下级贵族与市民参加的下院。

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15世纪末,下院已经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

虽然这一时期的议会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但是种种事实表明,英国早就形成了一种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并且从贵族民主向资产阶级民主演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其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斗争的必然结果。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线的有利位置,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并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形成。

15世纪末在英国开始的大规模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出现了很多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形成。

由于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壮大,他们不再甘心忍受专制君主制对他们的横征暴敛和种种限制。

他们对君主专制统治日益不满,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利。

再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政治前提。

1688年的“光荣革命”,用和平的手段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

革命后由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即玛丽和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但是,他们是根据议会的条件登上王位的,并许诺要服从议会的法律。

新的国王是由议会缔造的,没有议会,新国王不会登上王位。

这样,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不再是议会屈从于国王,而是国王从属于议会。

英国政治制度介绍(一)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

英国政治制度介绍(一)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

英国政治制度介绍(一)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初为萌芽时期。

17世纪70年代出现了分别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宫廷党和乡村党,后演变为托利党和辉格党,初步具备政党特征。

1688年,由于面临国王专制的共同威胁,两派联合发动了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这次革命的成功使两派由对立转入并存,并逐步形成了两派轮流执政的宪法性习惯。

2、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形成时期。

19世纪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阶级利益和宗教立场日趋一致,前者代表主张保护关税、以地产为中心的地主阶层的利益,后者代表主张自由贸易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选举改革,有力的促进了两党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两党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政党,并形成了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3、20世纪初至今为新的两党制的确立与发展时期。

19世纪末,自由党衰落,工党兴起。

1922年成为第二大党。

1924年,保守党和工党开始轮流执政,英国确立了新的两党制。

(二)英国两党制的表现形式反对党制度,依据宪法惯例,在下院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党的领袖为政府首相并负责组织政府。

在下院席位次之者则为反对党。

内阁成员全部是同属于一个政党的议员,而内阁的更换必须通过下院大选进行,如果反对党获得多数席位,则由反对党重新组阁执政。

反对党在野时组织自己的影子内阁两党的选民基础传统上有差异,保守党的选民基础主要是垄断财团、企业老板、公司经理、农场主等中上等阶层。

工党则与工会关系密切,工会为工党提供绝大部分活动经费,并对工党领袖、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及其政策具有重大影响。

由于受单一制、议会君主立宪政体以及不严格的分权结构的影响,两党的组织比较严密,权力比较集中,有较严格的党纪约束。

(三)内阁与责任内阁制1、责任内阁制的确立由中世纪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11—17世纪)。

经历了御前会议—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内阁的发展过程,但长期为御用工具。

英、美、法、德四国政体的确立过程及异同点比较

英、美、法、德四国政体的确立过程及异同点比较
独立战争,确立标志: 1787年宪法
1789—1870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 确立标志: 1875年宪法
德国 王朝战争,确立标志: 1871年宪法
二、四国政体的特点及异同点比较
国家 名称 英国
政体 名称 君主 立宪
确立 政体 文件 权利 法案
国家 元首
有无 实权 无
政府 首脑 首相
首脑 如何 产生 议会 产生
赞同。集体负责,共同进退。
2、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反对,布莱尔会 不会为此而撤兵?为什么? 不会。首相不对国王负责。 3、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结果怎样?
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让内阁下台,或内 阁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三、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特点 1、代议制的含义: 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 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选择题: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B 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C 1688年的光荣革命 D《权利法案》的通过
选择题: 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 A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B 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C 1688年的光荣革命 D《权利法案》的通过
选择题: 美国制订1787年宪法的原因是 ①为摆脱英国统治 ②为巩固州际联盟 ③邦联制的弊端慢慢暴露出来 ④在辽阔的领土面积上确保共和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1864 普奥VS丹麦 1866 普VS奥 普VS法
1870
色当
;/ 道君小说源自stz08qus是在‘割虎皮被子’啊,尽是说一些没有可能的事情!你们耿伯伯要是知道自己的老家在哪里,还会把你们兄妹三个认成了他自己的娃儿们, 还会一直住在咱们家吗?”听爹这么一说,尚武反而显得万分不舍了,有些难过地说:“我可不想让耿伯伯走,我要他永远住在咱们家里!” 李妻却幽忧地说:“唉,也不知道他除了已经没了的三个娃儿之外,家里可还有些什么人。倘若家里还有妻子儿女,这天各一方不得团圆,可 怜了啊!”李长善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唉,这是没有法子的事情啊!看来,这个耿大哥也只能认命了!”李妻探头望望依然还在院子南 面认真做拐杖的耿老爹,说:“你们看,他尽管忘记了那么多既往的事情,但眼下在咱们家里过得还满安逸呢!我只是当心,他哪一天忽然提 出来要带‘他的三个娃儿’再出去创业可怎么办啊?”李长善却说:“这倒好办,就说‘他们父子四人’在咱们家白住了这么多年,他们不能 一走了之不就得了!”尚文也说:“爹说得对!我相信,只要爹和娘这么说了,耿伯伯他自然就不会再坚持带我们走的。他是一个很知道感恩 的人呢!”尚武心疼地轻轻说:“唉,我那可怜的‘爹’啊!”李长善看看该吩咐的都吩咐完了,就对三个娃儿说:“你们都去打个盹儿吧, 起晌了还得下地干活儿呢!唉,我这腰腿啊,什么时候才能好呢!”又怜爱地摸摸小儿子的头,说:“武儿,你去告诉“爹”一声,叫他也去 歇息一会儿。拐杖不着急,以后慢慢做吧!”71第七十一回 辛苦经营喜成功|(兄妹三人忙不转,雇佣邻人做帮工;没日没夜苦经营,“南北 小饭庄”利润丰。)随着来“南北小饭庄”吃饭买饭的人越来越多,尽管净收入也在翻着倍儿增长,但耿正兄妹三人却实在是有些忙不过来了。 他们已经把所有的闲暇时间几乎全都用在了包饺子上,并且每日里都是起早睡晚的,但浓香四溢的大水饺还是每每供不应求。此外,推猫耳朵 也成了一个很大的负担。于是,兄妹三人商议,必须得聘请几个会干活儿,也能够帮得上忙的人了。聘请谁呢?兄妹三人有点儿犯难了。那日 中午送走最后一名来吃饭的客人后,兄妹三人开始自己拾掇着吃午饭了。当他们有些疲惫地各自端起饭碗时,耿正又提起雇佣帮工的事情来。 耿直对姐姐说:“姐,咱哥说得对,必须得雇几个人了。再这么下去,咱们就是累死了,也没有用啊!”耿正说:“不光是累死了也没有用! 更重要的是,如果客人们觉得咱们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以后就不会再那么踊跃地来吃饭和买饭了!”耿英放下饭碗认真想一想,说:“我有 主意了!咱们只要聘请几个能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段儿来咱们饭店的作坊里做帮工的人就行了,比如说,帮咱包饺子和推猫耳朵。这些活计很容 易学会的,只是做起来比较费时间罢了。”略一

高中历史之英国君主立宪制

高中历史之英国君主立宪制

高中历史之英国君主立宪制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1、13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以《大宪章》为依据,要求限制王权。

2、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和议会发生矛盾。

根本原因: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并宣称议会权力来自国王,和议会发生矛盾。

爆发:1640年革命爆发。

过程:1640年—1688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二、《权利法案》1、背景: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并统治英国。

这场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标志着议会取得胜利。

2、内容: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事权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

3、意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4、影响:“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第期稳定发展时期。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内阁的含义:内阁原来是指国王召集亲信大臣商议国家机密的秘密小房间,后来指决议国家大事的最高行政班子。

2、首相制度的形成。

18世纪,“首相”产生,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

3、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

4、国王权力的逐渐削弱。

5、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

6、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度确立。

四、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与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

英国代议制民主的建立与完善讲解

英国代议制民主的建立与完善讲解

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 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 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上述材料说明英王的什么地位? 答:君主“统而不治”;议会居权力中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君主“统而不治”
内阁对议会负责
选举权扩大
内阁权利膨胀
(1).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权力互相制约与平衡有利于科学决策. 2.作用:
内阁
形式任命 英王
多 数 党 组
任 命
议会

(权力中心)
下院 选民
上院
(贵族院)
专题探究:看下边材料,思考同样是内阁, 两者有何区别?
明朝废除丞相,皇帝君临天下,直接处理国家大 事,设殿阁大学士辅政,后逐渐演变为内阁,成 为与六部并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内阁的最高长官 称“首辅”。
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 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
受到弹劾或询问。
强与维护 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集会权
《王位继承法》
英国王位的继承是根据长子继承权来决定的,即王 位应先由现任君主的长子继承,然后才依次序轮到其他 儿子,最后才轮到女儿。但是根据法律,英国王位的继 承不是自动的,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Act of Settlement)规定,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 非君主本人。
探究
《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颁布后,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 有没有转移?
17世纪后半叶以前的英国: 认为“君权神授”, 鼓吹“除上帝以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并宣 称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
17世纪末以后的英国: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再 是神授而是议会,国王从此变成服从议会的立宪君 主。政治权力的核心从英王逐渐向议会转移。(“两 原则”,P105第三段)

英国政体演变

英国政体演变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封建君主制时间:449——1215内容:1、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效忠”、“帮助”、“劝告”;2、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保护”和维持“封臣”。

特征:“义务性”、“直属性”、“权力分散性”、“世袭性”。

二、等级君主制形成:1215年,《大宪章》的颁布,维护封君封臣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 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时间:1215——1485内容:1、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2、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

特征:君主的权力相对受到约束。

作用: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专制君主制时间:1485——1649内容:统治者君主(皇帝或国王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程序的制约。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作用:四、共和制时间:1649——1653内容: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民主制是相对于集权制而言的,区别在于: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而共和制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区别在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五、君主立宪制时间:1689——至今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发展:1、责任内阁制:起源:16——18世纪,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内阁制原则:1、产生方式: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2、统治方式: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

英国政体演变

英国政体演变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封建君主制时间:449——1215容:1、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效忠”、“帮助”、“劝告”;2、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保护”和维持“封臣”。

特征:“义务性”、“直属性”、“权力分散性”、“世袭性”。

二、等级君主制形成:1215年,《大宪章》的颁布,维护封君封臣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 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时间:1215——1485容:1、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2、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

特征:君主的权力相对受到约束。

作用: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专制君主制时间:1485——1649..容:统治者君主(皇帝或国王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程序的制约。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作用:四、制时间:1649——1653容: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分为议会制制和总统制制。

制是相对于集权制而言的,区别在于: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而制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区别在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五、君主立宪制时间:1689——至今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发展:1、责任阁制:起源:16——18世纪,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当时即有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阁,沃波尔主持阁会议。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阁制原则:1、产生方式:下院多数党领袖为阁首相;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2、统治方式: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

阁的地位:英国最高行政机构,最高立法动议机构。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演变演示文稿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演变演示文稿

言论自由权
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 律起见,议会应经常集会。
集会权
议会 下院
边学边用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英伦三 岛早已是深陷泥潭。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奥运会后打算 在养老金政策、削减低收入家庭的税负和福利等领域 强化一系列大胆的结构改革。 你认为:
◆ 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赞同。集体负责,共同进退。
◆ 如果议会中大多数都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位一体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材料一: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1.对英国: 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 (1)政治——保障长期民主,有利社会稳定 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 (2)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心,并开创了一种的新的文明。 (3)文化——促进文化繁荣 ——钱乘旦《英国通史》
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 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解析与探究】 18世纪英国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 内阁制有 什么区别?
英国:英国的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是资 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内阁掌握实权,不对君 主负责。君主统而不治,虚有其位。 中国:中国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之一,是君主专 制强化的产物。内阁权力很轻,只负责日常事务。 君主专制,大权独揽。
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制对比简表至高无上统而不治国王首相议会产生世袭国王议会终身制任期制创新性民主典范君主立宪制发展简表横向比较君主立宪制起源确立发展完善大宪章的签署议会制度的渐变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历次议会改革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权利法案的颁布两党制的演变连续性长期民主解析与探究18世纪英国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有什么区别

2、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

2、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

2、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上一页下一页【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英国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典型国家。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一种类型,是英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发展的结果。

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其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和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实质。

【问题解析】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一)英国的“光荣革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自1603年起,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宣扬“君权神授”,还宣称国王居于法律之上,认为“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所以,在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时期,经济上,国王可以不通过议会而强行征税,可以实行部分商品的专卖,可以任命亲信控制大部分国内贸易和几乎整个对外贸易。

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宗教问题上,严厉对待“非国教徒”,实行宗教专制,特别是残酷迫害那些主张取消国教中天主教旧习的“清教徒”。

这些政策,使资产阶级和王权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638年的苏格兰起义,严重威胁着查理一世的统治。

为了筹措军费讨伐苏格兰人,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企图以合法的形式筹集经费。

英国议会有赞成或拒绝征收新税和特别税的权力,政府征税须经议会授权成为传统。

因此,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结成反对派利用这个权力同国王展开斗争。

他们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进行指责,不但拒绝通过征税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权。

他们的斗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声势日盛。

这次议会的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断同国王进行斗争和较量。

内战爆发后,由克伦威尔组织议会军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内战的结果是议会军打败王军。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个制度建立的过程是怎么建立的呢?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欢迎大家阅读。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都铎王朝后期,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同代表资产阶级、新贵族利益的议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同时登位。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于1689年召集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给王权以很大限制。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实施。

并规定,国王必须是信奉英国国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专制君主为受宪法约束的立宪君主所取代。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

随后议会又制订了《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只能保持一年。

为了防止国王排斥议会而独断专行,保证议会能定期召开,议会在1694年制订了一个《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

英国议会在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英国国王的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加入英国教会;同时,还对国王的其它一些权利作了明确限制。

上述一系列法案的实施,使议会权力超过王权,国王“统而不治” 的君主立宪制更加不可撼动。

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在18世纪时,国王还能运用手中的实权,恩赐官职,笼络保王势力,以后,王权逐渐削弱。

到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王权大大衰落。

法律赋予英王的权力,实际上都是通过议会和内阁去行使,王权成为象征性的。

君主必须根据议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

君主名义上是世袭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政体的演变过程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101班李若昭 6002210019【摘要】英国现行的政体是议会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而且英国没有总统;英国的国家元首即形式上的最高领袖是国王。

但是实权在内阁,内阁首相就是政府的真正首脑。

内阁对议会负责是因为议会由国王,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的。

本文主要探讨英国现行政体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中重要的几次变革。

【关键词】君主;议会制;首相责任制英国的现行政体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完备的政体——议会代议制和责任内阁制。

从最初建国的绝对君制,英国政体经历了长达7个多世纪的演变与改革。

从而使英国以一个强国的身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大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英国政体的初步奠定——绝对君主制公元827年,西塞克斯王爱格伯特(Egbert)统一了七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英格兰这一名称。

这时的英格兰,政治上有耆老会议(全国最有势力的贵族会议),国王的一切重大政务,都要经过耆老会议的批准,由此而形成了英国贵族制约国王的传统。

1066年诺曼人征服,在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1066-1154),随着征服分封了众多的追随者,并由国王的直接附庸组成大议会,负责决定重大事务,提出法令建议,确定赋税征收。

大议会每年召开三次,因过于庞大,开会有困难,于是又有一个较小的库里亚(御前会议),由宫廷大臣参加,也邀请贵族、骑士参加。

库里亚具有财政机关和最高法院职能。

同时,诺曼王朝开始在英国推行诺曼法。

诺曼法本质上是一种契约法:它不是建立在国王的单方支配和臣民的单方服从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国王和受封者之间相对的权力义务上。

不管国王和受封哪一方,只要是单方面拒绝行使自己的义务,或者是寻求契约以外的权利,权益受害的一方都可以投诉于法庭获得救济。

如果法律解决不了,则受害者有权解除封建契约,国王可收回领地,附庸可放弃效忠义务。

显然,独立的司法,在这时已经有了苗头。

限制王权的里程碑——《大宪章》这一时期,随着王权的强大,王权和法律的关系就成了英国人注目的重大问题。

1199年登基的约翰王,仗着手中的权力,践踏封建契约,横征暴敛,残害民众,破坏了以往的封建传统,导致了国内封建领主的普遍不满。

在坎特伯利大主教的支持下,封建领主领导了反约翰王的起义。

值得庆幸的是,约翰王因为刚刚在对法作战中失利,没有力量同国内的封建领主抗衡,而是以契约的方式达成了与封建贵族的“和解”,并由此而产生了等级代表机构--国会。

这个契约,就是有名的《大宪章》。

《大宪章》共65条,其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国王与领主关系规定;第二部分为国王施政方针与程序规定;第三部分为国王与领主争端处理规定。

按照《大宪章》的规定,国王要保障贵族和骑士的封建继承权,不得违例向封建主征收高额捐税;不得任意逮捕、监禁、放逐自由人或没收他们的财产;承认伦敦等城市的自治权。

为了保证宪章能够顺利执行,由25名男爵组成一个委员会,对国王进行监督。

如果宪章遭到破坏,封建领主有权以军事手段强迫国王履约。

英国以后的宪政,追根溯源即来自《大宪章》,其基本精神即限制王权和保障个人自由。

1254年,第一次从各郡召集骑士代表参加议会。

1257年,因为亨利三世流露出不受《大宪章》制约的倾向,重用法籍宠臣,再加上过度征敛引起了诸侯的反抗。

到1258年6月,英国议会通过了牛津条例,并强迫亨利三世接受。

这个条例成立了一个24人组成的委员会控制大政,另设一个15人会议作为国王的顾问。

这个15人委员会每年要集会三次,并负责向全国男爵的代表作出详细报告。

因此,这届议会由于其对国王的不妥协态度赢得了“疯狂议会”的外号。

很快,下级骑士、伦敦市民,因不满于贵族诸侯把持政务,又站在国王亨利一边排斥诸侯,形成了国王、诸侯、市民的三角制衡。

到1265年,除了每郡有两名骑士代表参加议会外,每个自治城市也有两名市民代表参加议会——这是市民进入议会的开端。

人们一般把1265年议会看作英国下议院的起点。

议会和国王,都必须遵守大宪章。

从大宪章颁布至亨利五世时(1413~1422),前后由国王重新确认大宪章达44次,可见其重要性。

正是这种渐进的、不断的调整,使得大宪章越来越完善,成为以后英国宪法的躯干和精神。

人民自由的旗号——《权力法案》英国的政治文本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权利请愿书》。

根据中世纪形成的传统:英国议会只有提出建议的权利,法律只有国王才能颁布。

因此,《权利请愿书》尽管是法律,但还是只能以“请愿书”的形式出现。

不过,它得到了国王查理一世的同意。

这份重要文献是英国议会1628年提出的,其内容有四:一是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二是非依法不得拘捕人民;三是军队不得驻扎民房;四是和平时期不得行使戒严法。

由此,大宪章的精神得到了重申、明确和扩展。

但正是查理一世对大宪章的践踏和对《权利请愿书》的漠视违背,才引发了著名英国内战。

革命后,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

国会也通过了建立共和国的决议,然而,迎来的却是克伦威尔独裁。

于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需要说明的是,经过漫长的演变,英国议会的地位已经不可逆转。

在1689年的光荣革命中,议会废除了詹姆士二世,迎来了他的女婿——威廉三世。

威廉自然要召集议会,而议会在尊奉威廉为王的同时发布了权利宣言,并在这一宣言的基础上制定了《权利法案》。

其内容有三大方面:一是列举革命前王室的十二大过失(违法乱纪、破坏典制、僭用王权、剥削民众等等);二是列举了宪政的十三要义(包括维护法律尊严,限制王权僭越,废除宗教法庭,严格限制税收,确认人民请愿权,禁止平时招募常备军,准许人民携带自卫武器,自由选举国会议员,国会议员言论自由,厘清和改进司法审判,国会必须定期召开,以讨论国政,增进人民福利等);三是确立了王位继承顺序。

这场革命被称为“光荣革命”,在历史上同时也被誉为“不流血革命”。

这个名词概括了革命的经历,以及日后对英国的深远影响。

《权利法案》不仅是英国宪政的又一个里程碑,而且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宪政,演化为各国宪法中的权利条款。

《权利法案》的颁布后,英国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政体,即国家元首世袭,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是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国家元首即形式上的最高领袖是国王。

但是实权在内阁,内阁首相就是政府的真正首脑。

内阁对议会负责是因为议会由国王,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的,在选举组阁的时候由女王任命在议会选举中获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

英国今天所使用的政体是英国人民在长期的改革与实践中凝结的结晶,包含了人民做出的几次重大举措。

至今,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仍然感染着现代的人们。

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君共和,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建立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便利了英国的海外活动,使英国逐渐变成大西洋的航运中心,在殖民掠夺的过程中,英国重视通过扩大市场掠夺原料来获取惊人的利润,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使英国的传统部门,制呢业迅速发展,出现了以资本为中心经营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的发展影响到其他部门,如采煤,炼铁,造船等部门也采用手工工场的方式,同时还影响到农村的生产方式,英国历史上出现了,圈地运动,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牧场和农场,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在英国兴起和发展起来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形成。

通过,世纪英国的海外掠夺,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农村的圈地运动,英国积累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金融家,银行家,商业资本家和工场主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农村中那些经营牧场和农场的牧场主和农场主就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又称议会君主制,这一政体确立的过程实则是资产阶级与王权展开角逐的过程,它最终引发了议会主权的确立和君主实权的丧失。

自诺曼征服以来,英王就一直保持对全体居民的直接权力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特别是经历了中世纪的政府机构改革,王权得到极大的加强,国王在议会中占据主要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新贵族参政意识的增强,下院的独立意识逐渐加强,王权尽量限制议会,而议会则力图挣脱一切限制,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开始展开。

议会斗争阶段伊丽莎白统治晚期,王权已有衰落趋势,詹姆士一世即位后,不能容忍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和独立性的增强,但是詹姆斯一世长期被财政问题所困扰,只有召开议会,要求批准增加新税,议员们无视国王的征税要求,着重讨论议会特权问题批评国王的内外政策,詹姆斯一世两度解散议会,查理一世即位后,专制统治有增无减,屡次解散议会,议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年向国王提出,权利请愿书,为了换取议会拨款,查理一世被迫签署该法令,年为筹集军费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再次召开了长期关闭的议会,但议会没有满足国王的要求,反而大肆抨击政府暴政,国王无奈,立即解散议会,苏格兰军队不断进攻,英格兰军队的节节败退查理一世进退维谷,重新召集,长期议会,议会显示了空前的革命性,王权受到严重的削弱,查理一世不甘心失去权力,率领卫队闯入下院,首先用武力对付议会,国王与议会的斗争开始诉诸武力。

内战阶段议会与王权矛盾尖锐化,最终内战爆发,内战爆发后,议会里形成了三大派别,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贵族利益的长老派,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独立派,以及代表城乡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平等派,内战初期,长老派控制了议会军的领导权,他们态度暧昧,希望能在国王做出让步的情况下与其言和,致使战场上议会军处处被动,革命形势恶化,议会军广大官兵对长老派妥协的态度极为愤慨,较为激进的独立派和平等派开始与长老派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年,议会通过自抑法,改组军队,组建,新模范军,克伦威尔拥有实际上的指挥权,新模范军,于纳斯比荒原一役打败了王党主力,取得了第一次内战的胜利。

第二次内战期间,长老派仍坚持同查理一世谈判,要他在接受条件后复位,士兵和下层人士对此强烈不满,通过,普莱德清洗,克伦威尔控制了议会,在平等派的推动下,克伦威尔采取了断然措施,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处决国王后,议会又通过决议,宣布废除上院,实行一院制,后来又废除君主制,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阶段共和国的建立是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与王权及其他政治派别斗争的产物,共和国建立后,克伦威尔自封为,护国公,实行军事独裁,居于统治地位的独立派开始扼杀革命的发展,克伦威尔死后,英国各种势力处于对抗状态,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围绕着王权的归属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渴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遏制人民的斗争和保护他们既得的利益,在这种情形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达成了妥协,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复辟不仅仅意味着王权的复辟,还标志着议会的回归,王权逐渐受到议会的制约,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也逐渐得到了确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