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电位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细胞膜电位

细胞膜电位

-
1.2 细胞动作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 发生一次短暂的扩布性的电位变化,这 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
1.2.1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的幅度 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细胞外液Na+浓度降 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而阻断Na+通道(河豚 毒)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跟Na+电流相比,K+ 电流具有更加广泛的动力学特征,电压依赖性,药 理学特点,单通道行为和其他的一些特征。因此, 在所有类型细胞中,都发现钾通道参与调节了动作 电位,不论该动作电位是由Na+,Na+和Ca2+,或者 C1-引起的,都在复极化过程中受到了钾通道的调 节。
1.2.2 动作电位的分期
刺激 局部电位 上 升 支 阈电位 去极化 零电位 反极化(超射) 反极化(超射) 支 复极化 (负、正)后电位 去 极 化
0mv 阈电位
静息电位
1.上升支又称去极相 上升支又称去极相 包括膜电位的去极化 反极化两个过程 去极化和 两个过程; 包括膜电位的去极化和反极化两个过程; 2.下降支又称复极相 下降支又称复极相 即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 复极化过程 即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 3.后电位 后电位 在锋电位的下降支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以前约相当于动作电位幅度70%左右处, 以前约相当于动作电位幅度 %左右处, 膜电位还要经历一段微小而缓慢的波动, 膜电位还要经历一段微小而缓慢的波动, 称为后电位
–通常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 大都在-10~-100mV之间。 –哺乳动物神经和肌肉细胞的静息 电位值为-70~-90mV

生理学课件之细胞4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生理学课件之细胞4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1
(一)细胞膜和胞质的被动电学特性
2、膜电阻(R):膜电导的倒数 膜电导:膜通透性
3、轴向电阻
(二)电紧张电位(electrotonic potential)
如果向神经纤维的某一点注入电流,纵向电流及跨膜电流 都随着距原点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膜电位也逐渐衰减, 这种由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决定其空间分布的膜电位称之
• 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 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
• 微终板电位(miniature endplate potential, MEPP): 个别囊泡自发释放在终板膜上引起的微小电变化
14
(一)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3、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 (1)是电-化学-电的过程:
N末梢AP→ACh+受体→EPP→肌膜AP (2)具1对1的关系
2
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性与电紧张电位
3
(二)电紧张电位
• 极性
– 负极:去极化紧张 – 正极:超极化紧张
• 特点:
– 等级性 – 衰减性传导 – 可融合:无不应期

4
(三)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局部兴奋( local excitation)
• 定义:少量钠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
1. 肌原纤维和肌节
粗肌丝
细肌丝
M线
明带
H带
Z线
暗带
肌节(sarcomere)
19
(三)横纹肌的收缩机制
肌丝滑行理论
(sliding theory): • 内容:肌肉的缩短和
伸长均通过粗、细肌 丝在肌节内的相互滑 动而发生,肌丝本身 的长度不变 • 证据:肌肉收缩时暗 带长度不变,只有明 带、H带发生缩短

膜电位变化及其测量课件

膜电位变化及其测量课件
新药筛选
通过膜片钳技术等手段,可以检测药物对膜电位的影响,从而筛选 出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新药。
药物优化
通过对膜电位变化的深入研究,可以对现有药物进行优化和改进, 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1 2 3
疾病诊断 膜电位变化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膜电位变化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
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患者的细胞膜电位异常, 可能导致心脏节律紊乱。
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膜电位降 低,可能导致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 受损。
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电 位异常,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 升高。
其他系统的疾病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和血管系统膜 电位异常,可能导致神经病变和
疾病治疗 一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膜电位变化会发生变化, 通过监测膜电位变化可以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 疗方案。
疗效评估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膜电位变化可以作为疗效评 估的指标之一,帮助医生判断治疗效果和调整治 疗方案。
在生理和药理研究中的应用
生理研究
膜电位变化是细胞生理功能的重 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深入研究 可以揭示细胞生理活动的规律和 机制。
复极化
复极化是指膜电位由去极化状态恢复 到静息状态的过程。
复极化过程中,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 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是关键,其开放时 间相对较长。
复极化主要是由于钾离子的外流和钠 离子的内流,使得膜电位逐渐恢复到 静息状态。
复极化是动作电位周期性产生的基础, 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 用。
反极化
药理研究
膜电位变化是药物作用的重要机 制之一,通过对其深入研究可以 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可以影响细 胞内外的物质交换,调节 细胞功能。

膜电位2

膜电位2
① 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 ② 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otential AP) 1.定义: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 受到一个有效刺激后,膜电位发生的一次 快速的倒转和复原。
动作电位的图形
相关定义
• 反极化: 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 步变为正值。 • 超射: 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 • 复极化: 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RP方向恢 复的过程。
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K+]i>[K+]o≈30∶1(膜内高K+)
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 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对K+的通透性较高)
Nernst公式
膜两侧[K+]差是促使K+扩散的动力, 但随着K+的不断扩散,膜两侧不断加大 的电位差是K+继续扩散的阻力,当动力 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扩散通 量为零→膜两侧的平衡电位。
3.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 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证明:
a.枪乌鲗巨大神经轴突的RP测量值与 Nernst公式的计算值基本符合;
b.改变[K+]O/[K+]i→ RP相应改变。
细胞外K+浓度对蛙缝匠肌静息电位的影响
钠泵的生电作用: 对RP的贡献并不很大
3.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3.结论: (1)AP的上升支由Na+内流形成,下降支 是K+外流形成的。 (2)AP=Na+的平衡电位。
AP上升支 AP下降支
AP产生机制
后电位
负后电位: 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

细胞膜电位的概念与应用

细胞膜电位的概念与应用

去极化:动作电位的发生使膜电位趋向减 小的方向,甚至使膜电位消失的过程, 称为膜的去极化。 反极化:去极化过程继续发生,可能形成 内正外负的瞬间存在的动作电位,该过 程称为质膜的反极化过程。
很多时候,膜电位差主要是由H+浓度差造成, 这时候,膜电位差就被称为H+电化学势差, 写作Δ-μH+。这个差实际还包括pH差。
Δ-μH+可以跨细胞质膜存在,也可以跨其他 内膜存在,如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膜等等。
有很大的作用,广泛用于细胞的多种生理生 化过程。
细胞膜电位的相关概念
细胞的膜电位:细胞质膜两侧离子种类和 浓度的不同,形成了膜两侧的电位差,各 种离子所形成的电位差的总和,称为膜电 位。 静息电位:即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 是由质膜上相对稳定的离子跨膜运输或离 子流形成的。一般质膜内为负值( pH较高), 质膜外为正值(pH较低)。这种情况也被称 为极化状态,是细胞膜电位的常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动作电位: 细胞在刺激作用下,发生离子的快速
跨 膜运动,由此引起快速变化的膜电位称为动 作电位。 超极化:如果动作电位的发生使膜电位趋向增 大的方向,甚至使膜电位超过原来的静息电 位,这种情况称为质膜的超极化。 细胞处于超极化状态时,细胞整体生理活 动活跃。往往与ATP合成有关。 叶肉细胞于暗中膜电位为-60~-100mV,光下 为-160mV,最高可达 -200mV。

《细胞电生理》课件

《细胞电生理》课件

Part
05
细胞电生理的未来展望
新型细胞电生理技术的应用
光学成像技术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电生理 活动的变化,实现高时空分辨率 的细胞电生理监测。
微纳电极技术
开发微型化的电极,用于在单细 胞或亚细胞水平上记录电生理信 号,提高信号质量和分辨率。
基因编码技术
利用基因编码的离子通道或传感 器,实现细胞内电生理活动的长 期监测和可视化。
心电图检测
心电图是利用细胞电生理技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 波形图,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疾病。
脑电图检测
脑电图利用头皮电极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电活 动,用于癫痫、脑炎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肌电图检测
肌电图利用电生理技术记录肌肉的电活动,用于 诊断肌肉疾病、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等。
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物对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跨膜运输。
离子通道根据其选择性可分为钠 通道、钾通道、氯通道等,它们 分别控制着钠离子、钾离子、氯
离子的跨膜运输。
离子通道的开启和关闭受多种因 素影响,如膜电位、激素、药物
等。
细胞膜的电位与动作电位
01
细胞膜的电位是指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可分为静息 电位和动作电位。
02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的膜电位,一般为负值, 主要由钾离子的外流形成。
药物对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是药物研发中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细胞电生理技术可以观 察药物对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药物对心肌电活动的影响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需要评估药物对心肌电活动的影响,以避免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等 不良反应。细胞电生理技术可以用于模拟和记录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药物对平滑肌电活动的影响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需要评估药物对平滑肌电活动的影响,以避免药物引起的平滑肌痉 挛等不良反应。细胞电生理技术可以用于模拟和记录平滑肌细胞的电活动。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精)PPT课件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精)PPT课件

(mV)
————————————————————————
Na+
145
12
+67
K+
4
155
-98
Cl-
120
4
-90
有机负离子
15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离子跨膜移动的驱动力:
1.浓度梯度——化学驱动力 顺浓度梯度:易化扩散
2.电位梯度——电场驱动力 顺电场力: 正离子:正电场→负电场 负离子:负电场→正电场
20
AP的过程
锋电位
AP 后电位
+35
上升支(-70mV→+35mV)
下降支(+35mV→-70mV)
锋电位
0
-55 -70
刺激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21
★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1)具“全或无(all-or-none)”性质: 阈下刺激时,AP一点也不产生; 阈(上)刺激时,AP一产生即达最大.
(实测值:-90mV)
17
细胞静息时的其他跨膜离子流:
① 一恒定的Na+内流(小于K+外流): 作用:中和一部分膜内的负电荷,而使膜 内电位负值减小, 静息电位的值小 于Ek (即去极化)。
② 钠泵的活动: 钠泵的生电性作用 作用:增大膜两侧电位差(超极化)
18
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
① 膜两侧的[K+]差值: 正相关; 例如, [K+]o升高时,RP值减小.
(1)如膜电位由-70mV变为-80mV, 称为: 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膜内负值增大, 膜两侧的电位差增大, 膜电位增大。

细胞膜静息电位

细胞膜静息电位

细胞膜静息电位细胞膜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在静止状态下的电位差,也就是细胞内外电位的差异。

这个电位差是由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泵的作用所产生的。

细胞膜静息电位对于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细胞间通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大小通常在-40mV到-90mV之间,这个电位差是由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泵的作用所产生的。

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包括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等,这些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状态决定了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大小。

细胞膜上的离子泵则是通过主动转运离子来维持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稳定。

细胞膜静息电位对于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细胞间通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神经元中,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大小决定了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

当细胞膜静息电位超过一定阈值时,神经元就会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传递信息。

在心肌细胞中,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大小决定了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

在肌肉细胞中,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大小决定了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稳定性对于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细胞间通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细胞膜静息电位发生异常改变,就会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细胞间通讯。

例如,在神经元中,如果细胞膜静息电位过高或过低,就会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从而导致神经元的功能异常。

在心肌细胞中,如果细胞膜静息电位过高或过低,就会影响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导致心脏的功能异常。

细胞膜静息电位是细胞内外电位的差异,是由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泵的作用所产生的。

细胞膜静息电位对于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细胞间通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稳定性对于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细胞间通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细胞间通讯。

细胞膜电位

细胞膜电位
第三节 细胞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包括: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腺体细胞
兴奋性:在可兴奋细胞上可理解为可兴奋细胞 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一.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方法
1.微电极技 术 微电极: 尖端直径 只有1μm 或更细的 微电极刺 入细胞内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4.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 刺激发生兴奋时, 细胞膜在原有静息 电位的基础上发生 一次迅速而短暂的 电位波动,细胞兴 奋时发生的这种短 暂的电位波动,称 为动作电位。
(1)动作电位实验现象
*(2)膜电位的描述:
1 、极化 体内所有细胞的静息电位都表现为细胞膜内侧
极化 体内所有细胞的静息电位都表现为细胞膜内侧为负电位,外 侧为正电位。这种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通常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大都在-10~-100mV之间。 哺乳动物神经和肌肉细胞的静息电位值为-70~-90mV
(1)静息电位的测量
细胞膜内侧为负电位, 外侧为正电位。 通常规定膜外电位为零
[K+]O< [K+]i
K+外流,带负电的蛋白质留在胞内
Nernst公式
电化学平衡
K+平衡电位=静息电位
Nernst公式(反应电场力与浓度差形成的分子内力 的关系)
EK
RT ZF
ln
[ K ]O [ K ]i
Ek 是K+的平衡电位 R 是气体常数 T 为绝对温度 Z 是离子价数 F 是法拉第常数(相当于96500C) 式中只有[K]。和[K]i是变数,分别代表膜外和膜内的K+浓度。
(4)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具有“全或无”的现象(ALL OR NO LAW); ②是可以扩布(传播)的; ③是非衰减式传导的电位;

Cell membrane potential 细胞膜电位(2011年new)

Cell membrane potential 细胞膜电位(2011年new)

动作电位的传导 Action potential propagation



动作电位传导的过程实际上是前一动作电位诱 发其邻近膜区产生新动作电位的过程, 该过程 的重复形成传导效应. The original action potential does not travel alone the membrane. Instead, it triggers an identical new action potential in the adjacent area of the membrane, with this process being repeated along the axon’s length. The action potential generated at one location on the axon acts as a stimulu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new action potential.
钠-钾泵与离子分布不均的关系
Na+-K+ pump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ons The role of Na+_ K+ pump(钠-钾泵): (1) 使K+ 进Na+ 出. Transport Na+ out of the cell and K+ into the cell. (2) 使胞内高K+胞外高Na+ . Keep Na+ high in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and K+ high in the intracellular fluid. As a result, K+ tends to drive the membrane potential to K+’s equilibrium potentail (K+平衡 电位). Na+ tends to drive the membrane potential to Na+’s equilibrium potential (Na+平 衡电位). .

细胞膜内外的电位

细胞膜内外的电位

细胞膜内外的电位
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也称为膜电位。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向膜外移动,造成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电位,形成静息电位,其电位差一般为-70mV~-90mV。

当细胞受到刺激并产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会发生快速变化,形成一个正电荷向外扩散、负电荷向内扩散的过程,导致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形成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幅度一般为+30mV~+100mV,持续时间短暂,随后细胞进入不应期。

在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电位变化,称为超射。

当膜内电位从静息电位升高到0mV时,膜两侧的电压差消失,称为零电位。

随后,膜内电位继续升高,超过0mV,形成超射。

超射的大小与动作电位的幅度成正比。

《细胞膜电位》PPT课件

《细胞膜电位》PPT课件
21
内负外正膜电位
K+ 多 Cl- 少 Na+ 少
28
1
在静息状态下,细
K+
K+
胞膜内K+的高浓度和
Cl- Na+ 11
Na+ Cl13 30
安静时膜主要对K+的 通透性,是大多数细 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
膜内
膜外
位的主要原因。(K+
离子浓度差 电位差
的平衡电位)
膜两侧的电-化学(浓度)势代数和为零时,将不会再有K+的跨膜净移 动
15
占空比:在一串理想的脉冲周期序列中(如方波),正脉冲的持续时间与脉
冲总周期的比值
16
• 在神经和肌组织进行的实验表明,在强度时间变化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的 范围内,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 度,与这一刺激所持续的时间呈反变的关 系
– 当刺激的强度较大时,它只需持续较短的时间 就足以引进组织的兴奋,而当刺激的强度较弱 时,这个刺激就必须持续较长的时间才能引起 组织的兴奋。
这是因为电刺激可以方便地由各种电仪器(如 电脉冲和方波发生器等)获得,它们的强度、作 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可以容易地控制和改变; 并且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引起组织兴奋的电刺激 并不造成组织损伤,因而可以重复使用。
13
• 实验表明,刺激要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 必须在以下三个参数达到某一临界值:
– 刺激的强度 – 刺激的持续时间 – 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即强度对时间的
18
• 如果用较小的刺激强度就能兴奋的组织具有较高的兴奋 性,那么,这个强度小的程度,还要决定于这个刺激的 持续时间和它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 因此,如果要简单地用刺激强度这一个参数来表示不同 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或同一组织兴奋性的波动,就必须使 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为某一数 值(应是中等程度的) ;这样,才能把引起组织兴奋、 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作为衡量组织兴 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个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 简称阈值(threshold)。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 阈下刺激;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兴奋或动作电位,但并非 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细胞膜电位

细胞膜电位

1.1 细胞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 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细胞膜内侧环境稳定,在其中进行着许 多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由于细胞膜对不同离 子有不同的通透性.细胞膜内和细胞膜外在 + ,K+ 和Cl- 的含量上有明显的差别,导 Na 致了3个100tnv的跨膜电位差.
1 ,极化 体内所有细胞的静息电位都表现为细胞 膜内侧为负电位,外侧为正电位.这种 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2,去极化 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膜内,外 电位差从静息值逐步减小乃至 消失,这个过程称为去极化
The end
谢 谢
2009.11.06

3,反极化或(超射) 膜两侧电位倒转,成为膜外负电位, 膜内正电位,称为反极化或超射 4,复极化(恢复极化) 5 ,超极化(电位大于极化) 注:膜电位增大(在负电位时):绝对值增大(数 值增大)
反极化(超射 反极化 超射) 超射
(去极化 去极化) 去极化 (复极化 复极化) 复极化
极化(静息电位 极化 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 超极化
膜片钳技术原理
膜片钳技术运用微玻管电极(膜片电极或膜片吸管)接触 细胞膜,以千兆欧姆[gigaohm sea1,1010欧姆(G.)」以 上的阻抗使之对接,使与电极尖开口处相接的细胞膜小 片区域(膜片)与其周围在电学上分隔,在此基础上固定电 位,对此膜片上的离子通道的离子电流(pA级)进行检测 记录.
膜现象几乎完全控制着离子和中性分子等物质 从活细胞外部向内部或者反方向的运输,离子向一 个方向和两个方向的运输造成了跨膜电位差,它反 过来调节着一系列的物质运输,膜电位是由于横跨 膜的可透离子和化学为不同产生的非平衡电位,在 化学作用和电性力达到平衡的条件下能够按照离子 的通透性和浓度计算出膜电位数值.一般来说,细 胞受到刺激一般从膜电位的变化开始,反过来膜电 位又适应了变化了的通透性.

细胞膜静息电位

细胞膜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的值接近(略小于)K+ 平衡电位。
3.钠泵的生电作用 载体蛋白,具有ATP酶的活性。 即Na+-K+依赖式ATP酶。




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①细胞外液K+浓度:升高时,K+平衡电位减小,静息电位减小; ②膜对K+的相对通透性:增大时,静息电位增大; ③钠泵活动水平:增强时,生电效应增强,膜发生超极化。
) 静息电位(所有细胞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一)静息电位的测定和概念
1.测定
2.概念
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1.细胞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与平衡电位 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具有通
透性,是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2.静息时细胞膜对离子的相对通透性
第二章 细胞的基Leabharlann 功能第三节细胞的电活动
细胞生物电(bioelectricity): 细胞在进行生命活动时伴随的电现象。
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细胞生物电是由一些带电离子(如Na+、K+、Cl-、Ca2+等)跨膜
流动而产生的跨膜电位。
动作电位(神经细胞 肌细胞 部分腺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可兴奋组织
实际上,几乎所有活组织或细胞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对外界 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只是反应的灵敏度和反应的表现形 式有所不同。
在各种动物组织中,一般以神经和肌细胞,以及某些腺细 胞表现出较高的兴奋性;这就是说它们只需接受较小的程 度的刺激,就能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反应,因此称为可兴奋 细胞或可兴奋组织。
第五章 细胞膜电位
1
Outline
1、刺激与反应 2、细胞的静息电位 3、细胞的动作电位 4、细胞膜的电学模型 5、电压固定的膜电流研究 6、Hodgkin-Huxley方程 7、对膜动作电位的仿真
2
恩格斯在100多年前总结自然科学成就时指出: “地球几乎没有一种变化发生而不同时显示出电 的现象”;生物体当然也不例外。事实上,在埃 及残存史前古文字中,已有电鱼击人的记载;但 对于生物电现象的研究,只能是在人类对于电现 象一般规律和本质有所认识以后,并随着电测量 仪器的精密化而日趋深入
8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和阈刺激
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和细胞,并不对任何程度的刺激都 能表现兴奋或出现动作电位。
刺激可以泛指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任何改变;亦即各 种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对细胞构成刺 激。
9
电刺激
在实验室中,常用各种形式的电刺激作为人工刺激, 用来观察和分析神经或各种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度量 兴奋性在不同情况下的改变。
7
兴奋=动作电位
既然动作电位是大多数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共有的特 征性表现,它不是细胞其他功能变化的伴随物,而是 细胞表现其他功能的前提或触发因素,因此在近代生 理学中,兴奋性被理解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 位的能力,而兴奋一词就成为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 动作电位的同义语了。只有那些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 作电位的组织,才能称为可兴奋组织;只有组织产生 了动作电位时,才能说组织产生了兴奋。
13
阈刺激
如果用较小的刺激强度就能兴奋的组织具有较高的兴奋性, 那么,这个强度小的程度,还要决定于这个刺激的持续时 间和它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因此,如果要简单地用刺激强度这一个参数来表示不同组 织兴奋性的高低或同一组织兴奋性的波动,就必须使所用 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为某一数值(应是 中等程度的) ;这样,才能把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 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 标;这个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 (threshold)。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阈 下刺激不能引起兴奋或动作电位,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 生任何影响。
当刺激的强度较大时,它只需持续较短的时间就足以引进 组织的兴奋,而当刺激的强度较弱时,这个刺激就必须持 续较长的时间才能引起组织的兴奋。
12
但这个关系只是当所用度减小到某一数值时,则这个刺激不 论持续多么长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
与此相对应,如果刺激持续时间逐步缩短时,最后也会达 到一个临界值,即在刺激持续时间小于这个值的情况下, 无论使用多么大的强度,也不能引起组织的兴奋。
不同组织或细胞受刺激而发生反应时,外部可见的反应形 式有可能不同,如各种肌细胞表现机械收缩,腺细胞表现 分泌活动等,但所有这些变化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因此把 这些反应称之为兴奋(excitation)。
6
动作电位
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和资料的积累,兴奋性和 兴奋的概念有了新的含义。
大量事实表明,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 虽然可能有不同的外部表现,但它们都有一个共 同的、最先出现的反应,这就是受刺激处的细胞 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它由细胞本 身所产生,不应与作为刺激使用的外加电刺激相混 淆),这就是动作电位;而各种细胞所表现的其 他外部反应,如机械收缩和分泌活动等,实际上 都是由细胞膜的动作电位进一步触发和引起的
刺激的强度 刺激的持续时间 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即强度对时间的微分)
不仅如此,这三个参数对于引起某一组织和细胞的兴 奋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它们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11
在神经和肌组织进行的实验表明,在强度-时间变化率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的范围内,引起组织兴奋 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与这一刺激所持续的时间呈反 变的关系
目前,对健康人和患者进行心电图、脑电图、肌 电图,甚至视网膜电图、胃肠电图的检查,已经 成为发现、诊断和估量疾病进程的重要手段;
人体和各器官的电现象的产生,是以细胞水平的 生物电现象为基础的,
3
第1节 刺激与反应
知识点:
刺激、兴奋、兴奋性 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 动作电位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刺激
4
兴奋性(excitability)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生理学家用两栖类动物做实验时,发现 青蛙或蟾蜍的某些组织在离体的情况下,也能在一定的时 间内维持和表现出某些生命现象。这些生命现象的表现之 一是:当这些组织受到一些外加的刺激因素(如机械的、 化学的、温热的或适当的电刺激)作用时,可以应答性出 现一些特定的反应或暂时性的功能改变。这些活组织或细 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就是生理学最早对于兴奋 性(excitability)的定义
阈值越小,说明组织的兴奋性越高。
14
第2节细胞的静息电位
细胞水平的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这就是它 们在安静时具有的静息电位和它们受到刺激时产生的 动作电位。体内各种器官或多细胞结构所表现的多种 形式的生物电现象,大都可以根据细胞水平的这些基 本电现象来解释。
15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 位差。
这是因为电刺激可以方便地由各种电仪器(如 电脉冲和方波发生器等)获得,它们的强度、作 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可以容易地控制和改变; 并且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引起组织兴奋的电刺激 并不造成组织损伤,因而可以重复使用。
10
兴奋引起的条件
实验表明,刺激要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必须在以 下三个参数达到某一临界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