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圈闭和油气藏

合集下载

圈闭和油气藏

圈闭和油气藏

3. 礁型圈闭
3. 纯水动力圈闭
3. 地层 - 水动力复 合圈闭

4. 刺穿圈闭
4. 沥青封闭 圈闭
4. 构造 - 地层 - 水 动力复合圈闭
5. 多因素构 5. 多因素地
造圈闭
层圈闭
三、Measurements of traps and pools
(一) Measurements of traps
在油气勘探初期,人们主要在地表有油气苗的地 点钻探,没有对地下产油的地质条件作分析研究,也 未进行较为系统的地质工作,勘探效益较低。通过实 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油气聚集常与背 斜有关,这就产生了“背斜学说” (anticlinal theory) (I.C.White,1885)。在“背斜学说"指导下,逐步 开展以地质测量为基本手段的找油工作,大大加快了 新油气田的发现。
地层圈闭概念的提出和该类油气藏的系统研究,促进了油
气勘探,特别是老油气区的二次勘探。
在四、五十年代,赫伯特(M.K.Hubbert,1940, 1953)对流体势和水动力在形成油气圈闭过程中的 作用,作了精深的研究。他指出:油气圈闭位置总 是在油气势最小的地方。有些油气藏中油水界面的 倾斜,甚至油气存在于“圈闭”以外,是水动力作 用的结果。他不仅提出了水动力圈闭这一新的圈闭 类型,为勘探新的油气藏类型指明了方向,而且为 圈闭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对圈闭 的研究,更多地涉及到油气运移的动力、势能与各 种遮挡条件的新认识。至于是否存在背斜构造也不 占主导地位,这样圈闭的概念就被极大地拓宽了。
“地层圈闭”(stratigraphic traps)这一术语是由莱复生( A.I.Levsen,1936)首先提出来的。他在研究美国大量非构 造油气藏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并在一系列 的论文和著作中加以系统论述。他指出:“地层圈闭是这样一 种圈闭,即地层变化是储集层形成圈闭的主要因素。”地层变 化包括“砂或多孔储集层的楔入或尖灭,砂层侧向变为渗透性 差或非渗透性的岩层,地层被削蚀与超覆,或地层层序类似的 变化等”。并进一步将地层圈闭划分为原生地层圈闭(即岩性 圈闭)和次生地层圈闭(即不整合圈闭)两类。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二、充分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是指上述基本要素在时空上的 良好匹配,既有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三、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一)成烃坳陷
(1)成烃坳陷概念及其与油 气聚集区关系 成烃坳陷:盆地中分布成熟 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成烃坳陷与油气聚集区关系:
(a)成烃坳陷提供油 气聚区所需的油气。
(1)油气丰度 油气丰度:单位面积成烃坳陷所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按油(气)丰度通常将含油气盆地(坳陷)分成三
个等级: (a)丰富的(>2×104 m3 / km2); (b)中等的(0.2×104 m3—2×104 m3 / km2 ); (c)差的(< 0.2×104 m3 / km2 )。
成烃坳陷所具有总的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Q)是该坳陷面积(S)与油气的丰度乘 积。
包裹体均一温度(℃)
25
25
20
S74井 5468.8-5729.9 20
15
17块样品,274个测点 15
S79井 5530.84-5703.64
10
10块样品,185个测点
10
个数
5
5
0
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f.临界含油饱和度(临界油析出因子):油、水共存条件下, 油开始排出所应有的最低饱和度。或油、水共存条件下,油相对渗透率 为零时,最大含油饱和度。不同的烃源岩在不同条件下,其值不同,一 般在10%-20%,但可能低到1%。
g.聚集系数(运聚系数):油气地质储量(聚集量)与生油 量之比。统计表明,石油运聚系数多为3%左右,最高达35%。天然气运 聚系数一般在0.5%-2%。

石油地质学(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石油地质学(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2.油(气)藏高度 五 2.油(气)藏高度 章 油藏高度 : 油藏最高点与油水界面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油气藏高度=气顶高度+ 含油高度 的 (气)面积 含油( 聚 3. 含油 集 • 含油面积: 含油外边缘 所圈定的 含油面积:含油外边缘 含油外边缘所圈定的
所圈定的封闭区面积。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背斜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示意图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对于断层圈闭,闭合面积按断层线与储集层顶面等高线构 五 成的闭合面积。 章 同样对于不整合面、地层尖灭带与储集层顶面等高线相交
构成的闭合区面积。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第 五 二、圈闭的度量 章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spill point): 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 1.溢出点 溢出点( ):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 外溢出的点。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 五 二、圈闭的度量 章 2.闭合面积(closure area):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
第 二、圈闭的度量 五 4.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的有效厚度 章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的 聚 集
有效孔隙度主要根据岩心的实验室测定、测井解释资 料统计分析求得,作出圈闭范围内的等值线图。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性、电性、物 性下限标准求得。 (最大聚集油气体积)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 5、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 V=F×H×φ • 3 V —有效容积,m ; F —闭合面积,m2; H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 φ —储层有效孔隙度,%。 •

第五章-油气藏类型

第五章-油气藏类型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二.断层油气藏
凡是在储集层的上倾方向和旁侧各个方向被断层封闭而造成的 圈闭,称为断层圈闭。
断层油气藏: 由地层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内聚集了油气。
断层能否造成封闭,取 决于断层使岩层位移后,储 集层的上倾方向与其相接触 的岩层的封闭性,常见的有 三种:
完全封闭 部分封闭 不封闭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0
印第安纳州 俄亥俄州
印第安钠州及俄亥俄州利马-印第安纳油田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二.不整合油气藏
不整合圈闭指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被封闭所造 成的圈闭。
不整合面上面的不整合油气藏 不整合面下面的不整合油气藏
A
B
F
E
C
DE
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与非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区别示意图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埋深所造成的压力和温度达到或超过石膏、盐岩、软泥软 化所需要的温度、压力,使上述岩体呈可塑性状态。 差异负荷地带的存在,使可塑性岩层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 动,在低压区上拱形成刺穿构造。 位于三角洲退复沉积体系中,在前三角洲地带沉积了大量 的泥质岩,上面被密度较大的砂质岩所覆盖,造成密度倒置, 使前积方向的压力不均衡,导致高异常流体压力的可塑性软 泥沿密度分界面向上方拱起产生刺穿。
3. 地 层 - 水 动 力 圈闭 4. 构 造 - 地 层 -
水动力圈闭
第一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类型 构造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构造裂缝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类型
地层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 挤压背斜油气藏 ➢ 同沉积背斜油气 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油气藏 滚动背斜油气藏 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采油定义 - 第五部分

采油定义 - 第五部分

采油定义水泥帽:固井时,从井口到地下40米左右处,用水泥封固套管与井壁之间,称为水泥帽。

水泥塞:从完钻井底至人工井底这段泥柱,叫水泥塞。

沉沙口袋:从人工井底到所射油层底部一段套管内容积,叫沉沙口袋。

用于沉积随油流带出来的砂石及压裂沉砂。

沉砂口袋一般留15~25米。

人工井底:油井固井完成,留在套管内最下部的一段水泥凝固后的顶面,就是人工井底。

油气藏:在同一圈闭内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油气聚集。

圈闭:能够使油气聚集起来的场所叫圈闭。

原生油气藏:当油气藏形成以后,没有遭受构造运动及其他因素破坏的油气藏称为原生油气藏。

次生油气藏:在构造运动及其他破坏性因素影响下,原生油气藏受到破坏,油气再次运移聚集在新的圈闭中,形成新的油气藏称为次生油气藏。

工业油气藏:凡是储存油、气量较多,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在当前技术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下,具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叫工业油气藏。

水压驱动:靠油藏的边水,底水或注入水的压力作用把石油推向井底的。

气压驱动:依靠油藏气顶压缩气体的膨胀力推动石油流入井底,叫气压驱动。

弹性驱动:钻开油层后,地层压力下降,引起地层及其中液体发生弹性膨胀,体积增大,从而把石油从油层推向井底,这种方式称为弹性驱动溶解气驱动:依靠石油溶解气中溶解气分离时所产生的膨胀力推动石油流向井底,叫溶解气驱动。

重力驱动:石油依靠本身的重力由油层流向油井,叫重力驱动。

岩石总孔隙度:油层岩石的空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值叫岩石总孔隙度。

岩石有效孔隙度:油层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叫有效孔隙度。

油层渗透性:在一定压差下,岩石让流体通过的能力叫渗透性。

绝对渗透率:用空气测定的油层渗透率叫绝对渗透率,也叫空气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多项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某一项流体的渗透率叫该项流体的有效渗透率,又叫相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多项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其中某一项流体的相渗透率与该介质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叫相对渗透率。

石油地质学-5. 圈闭与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5. 圈闭与油气藏
Clq 2019/11/7
三、裂缝性背斜圈闭和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一)概 念
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裂缝性储集层(体)被非渗透性 岩层和水体联合封闭所形成的圈闭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
在其中形成油气聚集的则称为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此类油气藏与背斜油气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储集层 不是层状的孔隙-渗透层,而是经裂缝改造的非渗透或渗 透性很差的岩层。其储集空间为构造裂缝。
Clq 2019/11/7
(1)圈闭
圈闭的度量
构造起伏幅度与闭合高度
Clq 2019/11/7
(1)圈闭
有效孔隙度值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 测井解释资料统计分析求得,做出圈闭范围内 的等值线图储集层有效厚度则是根据有效储集 层的岩电、物性标准,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 层而剩余的厚度。
Clq 2019/11/7
逆 牵 引 滚 动 背 斜 成 因 示 意 图
Clq 2019/11/7
江 汉 王 场 油 田 底 辟 油 藏 平 剖 面 图
Clq 2019/11/7
(二)背斜圈闭的特点
背斜的成因不同,其形态各异,其闭合度和闭合面积 也差异悬殊。
但背斜圈闭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背斜圈闭向下往往垂 直延伸较大厚度的沉积岩层,在较深的储集层中也能形成圈 闭。
二、不整合油气藏
(一)地层超覆圈闭及油气藏 这种圈闭一般位于盆地边缘不整合面之上,水退期,
在不整合侵蚀面上,首先沉积了孔隙性和渗透性均好的 储集层;水进期,在储集层之上超覆沉积了不渗透的盖 层,而不整合面下的不渗透层,又将下面与储集层上倾 方向相切产生遮挡,从而形成圈闭。
Clq 2019/11/7
三角洲的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砂体皆可形成重要的岩性油 气藏
与堡坝(障壁砂坝)及河口坝有关的岩性油气藏

06 圈闭和油气藏

06 圈闭和油气藏

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亚类。
圈闭分类系统表
大类 构造圈闭 1. 背斜圈闭 地层圈闭 1. 岩性圈闭 水动力圈闭 复合圈闭 1. 构造鼻和阶地型水动力圈闭 1. 构造 - 地层复合圈闭 2. 水动力 - 构造复合圈 2. 断层圈闭 2. 不整合圈闭 2. 单斜型水动力圈闭 闭 3. 地层 - 水动力复合圈 亚类 3. 裂缝性背斜圈闭 3. 礁型圈闭 3. 纯水动力圈闭 闭 4. 构造 - 地层 - 水动力 4. 刺穿圈闭 4. 沥青封闭圈闭 复合圈闭 5. 多因素构造圈闭 5. 多因素地层圈闭
1、圈闭要素
从上述圈闭的概念可知,任一圈闭都具有下
列三个基本要素: (1)储集层; (2)盖层; (3)一定的遮挡条件。
遮挡条件的形成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
形,如背斜圈闭;也可以是其它因素造成 的,如断层、岩性变化、不整合覆盖等。 同时任一圈闭还应具有接纳烃类和防止烃 类逸出的功能。
尖 灭 型 岩 性 圈 闭 的 闭 合 面 积
1-渗透 性砂岩 上倾方 向尖灭 线; 2-构造 等高线; 3-背斜 圈闭闭 合区; 4-尖灭 型岩性 圈闭闭 合区
必须注意,构造闭合度与构造起伏幅度是两
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闭合度的测量是以海平 面(或与之平行的水平面)为基准。而构造 幅度的测量,则是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同 样大小构造起伏幅度的背斜,当区域倾斜面 不同时,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闭合度。
对圈闭的分类,目前趋向于以:
① 圈闭成因为主
② 圈闭形态和遮挡条件为辅 前者作为划分大类的基础,后者作为划分亚
类的依据。根据控制圈闭形成的地质因素, 可将圈闭分为四大类:
① 构造圈闭
② 地层圈闭
③ 水动力(流体)圈闭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清绘此图
Four isolated each other pools
断 层 圈 闭
( 背 斜 圈 闭 )
(四)油气藏的度量
含油面积:油藏外边缘圈闭的面积。
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层顶、底面的交线称外、内 含油边界。
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油层、气层)底面的交线称内 含油(气)边界,又叫含水边界。
因此,对研究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而言,充足的 油气来源和有效的圈闭将成为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一、油气成藏要素
(一)生油气源岩
沉积埋藏史:盆地持续沉降→巨厚沉积物→稳定还原环境 受热史:高地温场→成熟度 古气候:水体介质、有机质丰度
(二)储集层
沉积体系、沉积相→孔隙度、渗透率、储集岩类
(三)盖层
盖层类型 盖层的形成、分布范围
➢气顶和油环,油气按密度分异,气位于圈闭 的最高部位,形成气顶;油位居中部,水在最 下面油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称油环。
➢充满系数,定义为含油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 值。 一般情况下在富含油气区,该系数高;在 贫含油气区,充满系数低。
第二节 油气藏成藏要素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能否形成储 量丰富的油气藏,且被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是否具备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等成藏要素 及其优劣程度。
the regional dip
背斜圈闭的闭合 面积、闭合高度
The close area of fault traps
The close area of lithology traps for the wedge type
1-渗透性砂岩上倾方向尖灭线;2-构造等高线;3-背斜圈闭闭合区; 4-尖灭型岩性圈闭闭合区
§1圈闭与油气 藏

1205第5章-圈闭与油气藏类型

1205第5章-圈闭与油气藏类型

1第1节圈闭与油气藏概念第2节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第3节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第4节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第5节复合圈闭与复合油气藏第五章:圈闭和油气藏2第1节圈闭与油气藏概念一、圈闭1、概念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圈闭三要素:储层、盖层、遮挡物3盐丘断层不整合背斜尖灭透镜体第1节圈闭与油气藏概念-圈闭遮挡物储集层顶面局部上拱,上方和周翼被非渗透层围限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孔渗发生终止储集层在各个方向均被非渗透层包围42、圈闭度量(1) 溢出点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称圈闭的溢出点。

(2)闭合高度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称该圈闭的闭合高度。

第1节圈闭与油气藏概念-圈闭闭合高度:以水平面为基准测量。

构造幅度(H1):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测量。

具相同构造幅度的背斜在不同区域倾斜背景上具有不同的闭合度。

5第1节圈闭与油气藏概念-圈闭(3)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称该圈闭的闭合面积。

6第1节圈闭与油气藏概念-圈闭7第1节圈闭与油气藏概念-圈闭闭合面积确定:三线闭合原则(构造等高线、断层线、岩性尖灭线)。

8(4)储集层厚度(H)指储集层中扣除其中非渗透性夹层的厚度。

第1节圈闭与油气藏概念-圈闭9(5)储集层有效厚度(h )指储集层中具有商业产油能力的那部分厚度。

有效厚度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油层内具有可动油;二是在现有工艺技术条件下可开发。

第1节圈闭与油气藏概念-圈闭山20-22山21-21山22-20山23-1910有效厚度一般以单层试油资料为依据,对岩心资料进行充分研究,制定出有效厚度的物性、岩性、电性、含油性标准,应用测井定量解释方法,制定出油气层取舍标准和夹层扣除标准,用测井曲线及其解释结果确定油、气层有效厚度。

第1节圈闭与油气藏概念-圈闭杜212块大凌河组油层有效厚度标准0.05Md (mm)2602550油浸202040粉砂岩AC (μs/m)Rt (Ω.m)So (%)含油显示K(10-3μm 2)Φ(%)Vsh (%)粒度电性含油性物性岩性11(6)有效孔隙度(Ф)指岩石中可让流体在其中流动的、互相连通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值。

【油田开发地质学】05第五章 圈闭及油气藏

【油田开发地质学】05第五章 圈闭及油气藏

(2) 典型情况
1)底水油藏: 油柱高度〈储层厚度
2)边水油藏: 油柱高度〉构造高点处的储层厚度
3)气顶油环油气藏: 气柱高度〉储层厚度
六、油气聚集
油气聚集—油气在运移过程中,
遇到圈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 过程。
油气水密度、粘度不同
天然气占据盆地中心周围(靠外) 的最高位置圈闭,石油占据下方较 低位置(盆地中心)的圈闭。
第五章 油气藏及油气聚集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藏的基本类型*** ➢油气聚集单元*
油气资源分布规律
第一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一、圈闭的概念
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 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
储集层
The place where oil and gas are barred from further
五、油气藏的度量
1、静水条件下
1、静水条件下
含水边界(内 含油边界)
含油边界(外 油藏含高油度边:界油)水界面到油藏最高点 的高程差
气藏高度 : 气水界面到油藏最高点 的高程差 油气藏高度 : 油水界面到油气藏最高 点的高程差
含油面积 气顶面积 气顶高度 含油高度
油气藏高度 背斜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示意图
三套储层,三个油气藏
同一套储层,三个油藏
请指出以上油藏剖面图中各有几个独立的 油藏或油气藏?
四、油气藏的概念
同一套储层,两个油藏
同一套储层,四个油藏
同一套储层,一个油藏
多套储层,同一油藏
请指出以上油藏剖面图中各有几个独立的油藏或油气藏?
四、圈闭中油、气、水的分布及油气藏的度量
❖(一) 单一圈闭中油 、气、水的分布:

石油开发地质学-第5章 圈闭和油气藏

石油开发地质学-第5章 圈闭和油气藏
下,也可能是倾斜的。 这些分界面不是截然的分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带。
(2)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 含油边界是油水界面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油水界面与储层底面的交线称含水边界。
含水边界
含油边界
背斜油气藏中油、 气、水分布示意

(2)底、边水 如果油层厚度不大,
或构造倾角较陡,油气 充满圈闭高部位,水围 绕在油气藏四周,即在 内含油气边缘以外,这 种水称为边水
同一背斜中有三个储集 层,分别组成三个圈闭,三 个不同的压力系统,不同的 油、气、水边界,就应该认 为是三个油气藏。
同一套储层, 四个油气藏
同一套储层, 三个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及油气藏的概念
四、油气藏的度量
(1)油水界面、油气界面 在油气藏中,由于重力分异,气在上,油居中,水在
下;形成油-气分界面、油-水分界面。 一般情况下,这些分界面是近水平的,在水动力作用
(1) 溢出点
流体充满圈闭后,开 始向外溢出的点,称该圈 闭的溢出点。
(2)闭合面积 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称该圈闭的闭
合面积。闭合面积愈大,圈闭的有效容积也愈大
(3)闭合高度 从圈闭最高点到
溢出点之间的海拔 高差称该圈闭的闭 合高度
背斜圈闭中,度量最大有效容积的有关参数示意图
油 气
(1)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 封闭作用:由于断层的存在,使油气在纵、横向上都被 密封不逸散,聚集成油气藏。
在纵向上,断层的封闭作用决定于断层带的紧密程度, 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A 断层性质及产状:压扭力作用产生的断层断裂带紧密,断 层面具封闭性质。张性断层断裂常不紧密,易起通道作用 。断面陡则封闭性差;断面缓则封闭性好
生物礁油气藏生物礁指由珊瑚层孔虫苔藓虫藻类古杯类等造礁生物组成的原地埋藏的碳酸盐岩建造生物礁圈闭指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渗透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形成的圈闭其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储集条件好生物礁本身原生孔隙和次生溶洞都很发育加拿大的油气产量约有60产自生物礁油气藏墨西哥70

5油气藏的形成及破坏

5油气藏的形成及破坏

制着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圈闭分析时,要与盆地的构造运动史、古地理变迁及沉积 成岩作用研究紧密结合,注意不同类型圈闭的对比及划分。 6. 保存条件 指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圈闭条 件是否改变,以及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是否遭到破坏。是油气藏 从形成到现在能否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 以上6大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不优越,都不能形成现今
遮挡条件的表现形式
(二)圈闭的度量(往往指静水条件下)
圈闭的规模和大小往往决定油气藏的储量大小,其大小常用 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它表示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 。
圈闭的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储集层的有
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V=F· P H· 式中:V—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称为油藏高度;而油气藏顶点到油气界面的垂直距离,
称为气顶高度;此时油藏高度与气顶高度之和即为油气 藏高度。
(4)气顶和油环
在油气藏中存在游离气时,油、气、水按比重分异, 气总是占据圈闭的顶部,称为气顶,油居中间,水在最
下面。在这种情况下,油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称为
油环。 (5) 充满系数
含油(气)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
现油气藏的关键所在。
(四)油气其极限情况则是充满 整个圈闭。油气藏的大小通常用储量来表示。 (1)含油气边界和含油气面积 通常把油(气)水界面与油(气)层顶、底面的交线
称作含油(气)边界。
外含油气边界:油(气)水界面与油层顶面的交线→含油 边缘,又叫含油外边缘; 内含油气边界:油(气)水界面与油层底面的交线→含水 边界,又叫内含油(气)边界;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勘探的 对象。掌握和了解其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对于油气勘探 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各种成藏要素的有

第五章 圈闭与油气藏2009

第五章   圈闭与油气藏2009

盐体刺穿油气藏
A A
泥火山刺穿油气藏
A A
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地 层 油 气 藏
A
A
地层不 整合遮 挡油气藏
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
A A
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A A
地层超覆 油气藏
A A
生物礁 油气藏
岩 性 油 气 藏 水 动 力 复 合 油 气 藏
A
岩性上 倾尖灭 油气藏 岩性透镜 体油气藏 构造鼻 型水动 力油气藏 单斜型 水动力 油气藏 构造-地 层油气藏
生储盖组合评价
1. 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最佳组合形式
最佳组合就是输导能力和效率最高的组合形式。
2. 生油层最佳厚度: 30-50m
3. 砂岩的最佳百分率: 20-60%区间
生、储、盖组合定性评价表
组合形式 最好 互层式 指状交叉式 复合型 总厚度大, 单层连续 厚度在 30-50m 左右 分布在油区内, 或紧 靠油源区 较好 正常式 下伏式 侧变式 大型透镜体 总厚度较大, 单层连 续厚 度在 50-200m 左右 分布在油源区附近, 或不太远的地带。 较差 储集体较小的透镜 型和距离较远的侧 变式 生油层厚度小, 或总 厚度虽大但为连续 巨厚的生油层 分布在油源区外较 远地带
2、盐层足够厚
3、盐层以上负荷压力 分布不均匀,或盐层 表面有足够的起伏。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被另一侧 的不渗透层或断层泥遮挡形成的油气藏。断层形成圈闭有一 定的条件:
1.断裂带的封闭性:
• 力学性质:压性及压扭性断层,断面较紧密,常为封闭。
二、圈闭的度量
圈闭规模往 往决定着油气 藏的储量大小。 因此圈闭的大 小是评价圈闭 储集层有效厚度: 圈 闭 最 大 有 效 闭 合 高 度 : 指 的重要参数。 闭合面积:通 溢 出 点 : 流 根据储集层的岩 容 积 : 圈 闭 最 高 点 到 过溢出点的构 圈闭的度量: 体 充 满 圈 闭 V=S × H × φ 性、电性、物性 溢 出点之间的 造等高线所圈 后 , 开 始 溢 标准,扣除其中 垂 直 距 离 。 即 定的封闭面积。 出的点。 的非渗透层而剩 两点的高差。 余的厚度。

第五章 5.3 油气聚集原理

第五章 5.3  油气聚集原理

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油气藏分布图 (A.I.L evorson)
油藏
油气藏
气藏
油气运移主要方向 俄罗斯台地斯大林格勒区下石炭统斯大林山层三个相联系 的构造中的圈闭中油气分布
三、油气的差异聚集
1. 单一圈闭中油气的差异聚集
第一阶段:水被排出,气在顶部, 油在中间,水在下面。(上气、中 油、下水)
第二阶段:气在上部,油在下部, 油水界面下降到溢出点。
第三节
油气聚集原理
一、油气聚集的动力学机制
二、各种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模式
三、油气的差异聚集
一、油气聚集的动力学机制
油气聚集:油气在圈闭中排开 孔隙水而积聚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 程。
1、渗滤作用
由于盖层对 烃类的毛细管封 闭。游离烃被阻 止在盖层之下的 储层中。水可通 过盖层继续运移。
2、排替作用
当盖层成岩程度很高或具超压 时,圈闭中的水难通过盖层排出,
油气从位于储集层下倾方向的烃
源区沿储集层向上运移,在低渗
透段遮挡下发生聚集 ; 随下倾方 向的油气不断补充 , 当圈闭内的 油气柱高度达到低渗透段的最大 封存油柱高度后,从下方继续进 入圈闭的油气将通过渗漏方式把 圈闭顶部同体积的油气替换到上 倾方向相邻的圈闭中。由于气聚 集在顶部, 最先渗漏的是气, 因此, 在这种受渗漏机理控制的系列圈闭油气聚集中 , 油气按与Gussow提出的差异聚集原 理相反的规律分布,即高部位圈闭中形成气藏,向下倾方向则依次为油气藏、油藏。
第三阶段:石油被排出圈闭,天然 气充满圈闭,石油过溢出点向上倾 方向运移,无油水界面,只有气水 界面。
气 油 水
背斜油气藏的立体模型
2. 区域倾斜 带上、岩性稳 定的同一渗透 层内、一系列 溢出点依次抬 高的相邻圈闭

第五章 圈闭与油气藏2009

第五章   圈闭与油气藏2009

二、圈闭的度量
圈闭规模往 往决定着油气 藏的储量大小。 因此圈闭的大 小是评价圈闭 储集层有效厚度: 圈 闭 最 大 有 效 闭 合 高 度 : 指 的重要参数。 闭合面积:通 溢 出 点 : 流 根据储集层的岩 容 积 : 圈 闭 最 高 点 到 过溢出点的构 圈闭的度量: 体 充 满 圈 闭 V=S × H × φ 性、电性、物性 溢 出点之间的 造等高线所圈 后 , 开 始 溢 标准,扣除其中 垂 直 距 离 。 即 定的封闭面积。 出的点。 的非渗透层而剩 两点的高差。 余的厚度。
油气在圈闭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
聚集。油气聚集是二次运移的继续,也是油气藏形
成过程中特别重要的阶段。没有油气聚集,就没有 油气藏。 一、单一圈闭的油气聚集 静水条件下,储集层中运移的油气遇到背斜圈 闭时,先在最高部位聚集起来,后来的依次由高部 位向低部位聚集,直到充满整个圈闭为止。
二、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第六章 油气藏类型
第六章 油气藏类型
第一节 概述
世界上的油气藏数量众多、类型各异。为了认识各类油气 藏的形成和分布特点,更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多年来, 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从不同的研究和使用角度出发,提出了上 百种油气藏分类方案。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Levouson,提出构造、地层、混合三大 类。 我国的石油地质学家胡见义提出构造、非构造、混合和水 动力型 陈荣书提出,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型,又可分为若 干亚类。 有按形态分类,也有的按成因分类,还有混合分类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第1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一、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一、圈闭的概念
1、圈闭的概念: 圈闭的定义: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 场所。形象地说,也就是储集层能做为盛装油气容 器部分。 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岩层发生弯曲、断层、 岩性变化等) 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圈闭

圈闭和油气藏

圈闭和油气藏

但随着油气勘探实践的深入,油气田数目日 益增多,非背斜油气藏不断被发现,于是人们逐 步 认 识 到 油 气 聚 集 还 可 以 存 在 于 非 背 斜 ( nonanticline) 的 多 种 地 质 体 中 。 1 9 2 8 年 , 利 莱 ( E.R.Lilley)在《石油地质学》一书中总结了美 国油气勘探成果,得出存在多种油贮类型:褶皱 (folding)、断层(fault)、盐丘(salt domes)、孔隙 性变化(porosity variations)、岩浆岩(magmatic rock)以及多种因素控制的油气聚集,但以背斜 最为重要。
The close area of fault traps
The close area of lithology traps for the wedge type
1-渗透性砂岩上倾方向尖灭线;2-构造等高线;3-背斜圈闭闭合区; 4-尖灭型岩性圈闭闭合区
必须注意,构造闭合度与构造起伏幅度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闭合度的测量是以 海平面(或与之平行的水平面)为基准。 而构造幅度的测量,则是以区域倾斜面为 基准。同样大小构造起伏幅度的背斜,当 区域倾斜面不同时,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 闭合度。
遮挡条件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如 背斜圈闭;也可以是其它因素造成的,如断 层、岩性变化、不整合覆盖等。
圈闭的概念只强调了它具备油气聚 集的条件,但圈闭中不一定都有油气, 一旦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进入圈闭,充满 圈闭,或占据圈闭的一部分, 便可形成油气藏。
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 和统一油水(或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
闭合面积是指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 圈闭的封闭区的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就 是通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及其它 封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尖灭带等) 所交切构成的闭合区的面积。它是圈闭可能 含油气的最大面积。背斜圈闭的闭合度和闭 合面积、断层圈闭和岩性圈闭的闭合面积, 如图所示。

石油地质学-5. 圈闭与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5. 圈闭与油气藏
不整合油气藏的储油圈闭,可以位于紧挨不整合面的下面,也可位 于紧挨不整合面的上面,还可位于不整合风化带中,但对那些虽在不整 合面上下,但不直接与不整合面相接触的圈闭和油气藏,均不属于此类
另外,即使在圈闭中有不整合,但不整合面对油藏的形成不起决定性作 用,也不归入此类,如礁型油气藏。
Clq 2019/10/18
Clq 2019/10/18
(1)圈闭
圈闭的度量
构造起伏幅度与闭合高度
Clq 2019/10/18
(1)圈闭
有效孔隙度值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 测井解释资料统计分析求得,做出圈闭范围内 的等值线图储集层有效厚度则是根据有效储集 层的岩电、物性标准,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 层而剩余的厚度。
Clq 2019/10/18
Clq 2019/10/18
(二)裂缝性背斜圈闭形成条件
形成裂缝性背斜圈闭的基本条件主要是构造变动和局部产生 裂缝的岩石类型。
1.构造变动: 不言而喻,裂缝的发育主要是构造变动下形成的,不同构造 变动部位,裂缝发育程度不同,背斜的轴部最易形成张性储油裂 缝。 2.岩石的性质: 地壳上所有岩石,经构造变动都会产生裂缝,但比较起来, 质纯、性脆、层薄的岩石,构造裂缝较为发育。 在沉积岩中,裂缝发育的规律是:由白云岩到石灰岩到泥灰 岩到泥岩到粉砂岩到石膏到盐岩,裂隙发育程度依次减弱。
Clq 2019/10/18
一、岩性油气藏
凡是储集层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称为岩性圈闭。聚 集油气后,则称为岩性油气藏。
岩性圈闭可以沉积过程中形成的,也可是成岩(包括后 生)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沉积过程的岩性圈闭、也称为沉积圈闭。这种圈闭主要 是由具良好物性的碎屑或粒屑灰岩向上倾方向尖灭或是透镜 状产出而形成的圈闭。

(整理)圈闭和油气藏.

(整理)圈闭和油气藏.

①中间地层垂距变化②重复褶皱;③平行褶皱;④不协调褶皱;⑤刺穿和隐刺穿褶皱⑥不对称褶皱;⑦礁和沉积差异压实;⑧多种假构造(溶蚀、坍塌造成的);⑨不整合前的变形;⑩逆掩断层下的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由于其距油源区近,又是与沉积作用同期形成,同生断层又可作为其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因而常可形成富集高产的油气藏.断层与储集层相结合,在平面上构成封闭状态主要有以下四种基本情况:①一条弯曲断层与单斜地层相切(图中B) ②由两条或更多互相交叉的断层,在储集层上倾方向产生遮挡(图中C)③一条近于平直的断层,在鼻状地层向上开口端产生遮挡,形成所谓的鼻状构造(图中D);④由几条断层将地层从四周切割成一个孤立断块,形成封闭(图中E)。

该气田的生产层主要是三叠系嘉陵江组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其上部为硬石膏层作为盖层。

据岩心分析,其平均孔隙度仅2%,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但试井结果,渗透率达几十到几万毫达西,平均值高达3000毫达西以上。

因此,这种良好的渗透性显然是由于次生裂缝发育造成的。

该区蒙特雷组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板状硅质页岩;中部为裂缝性燧石层;下部为石灰质页岩。

中部岩层为主要储集层,其孔隙度仅6%,但裂缝发育且分布均匀,渗透率极高,60%的产量来自该层。

根据与刺穿岩体的关系可分为两类直接与刺穿岩体有关的圈闭和油气藏(图中Ⅰ①-③)。

它包括①盐栓(核)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②盐帽沿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③盐幅内的透镜体圈闭和油气藏。

与刺穿岩体有成因联系的伴生圈闭和油气藏(图中Ⅱ①-④)。

它包括①盐背斜圈闭和油气藏;②断层圈闭和油气藏;③盐栓周围的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④岩性尖灭圈闭和油气藏。

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小溪油田为典型的边滩砂岩体油气藏。

砂岩厚度与蛇曲河凹岸一侧延伸方向一致,砂体的形态与边滩一致。

该油田构造为一向北倾斜的鼻状构造,油田分布主要受边滩砂岩体所控制。

油田面积约25km2,原始可采储量达1370万吨。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东部的布奇砂岩中的油田为典型的分流河道砂岩体油气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基本特点
油气分布总体受背斜构造控制,但以裂缝发
育带最为富集,油气产量、油气层压力分布不均
一,主要出现于碳酸盐岩中。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储层原始孔隙度高低不一,渗透率均很低,但
裂缝发育带渗透率极高; 2.裂缝发育不均一,裂缝发育分布情况与区域构 造背景,褶皱强度,储层岩性、厚度等有关; 3.产量高,但不均一,主要因为裂缝发育带和非
形状,闭合度总是比古地形突起的高度小,并向
上递减直至消失,地层倾角向上也逐渐变小。
(披覆背斜)
(4) 逆牵引背斜(滚动背斜)
同生断层使上盘沉积层在向下滑动过程中,因逆 牵引而形成的一种重力下跌构造。
(滚动背斜)
逆牵引背斜(滚动背斜)
逆牵引背斜 (滚动背斜)
(五)背斜圈闭的构造形态、 特征及随深度可能出现 的变化(见图)。
第五章 圈闭和油气藏
基本内容提要
圈闭是油气聚集成藏的场所,圈闭的形成条
件决定着油气藏的基本特征。以圈闭成因为依据
划分油气藏的类型,可以充分反映各类油气藏特
征和分布规律,从而正确解释各类油气的成因。 按照成因将油气藏主要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 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及复合油气藏。
第1节 圈闭的理论和基本概念
•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油层)底面的交线称内
含油(气)边界,又叫含水边界。
底水,油气藏的下部托着的水,称为底水。
边水,水围绕在油气藏的四周,在内含油气边缘
以外,称为边水。
•油气柱高度,油气藏顶(最高点)到油水界面的正
交(垂直)距离。
•气顶和油环,油气按密度分异,气位于圈闭的最
高部位,形成气顶;油位居中部,水在最下面油
有效孔隙度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测井
解释料统计分析求得。储层有效厚度根据有效储
集层的岩性、电性、物性标准,扣除具中的非渗
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决定于圈闭的闭合面
积、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等有关参数。
二、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一)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一个油
(2)形成于地台区的背斜圈闭(基底断块上升,上
覆地层隆起而成)两翼倾角较小,断层较少,闭
合度小,闭合面积大。
(挤压背斜)
(基底升降背斜)
2.同生背斜
(1)同沉积背斜

沉积过程中由于差异沉降作用形成。
(2)隐刺穿背斜(底劈拱升背斜)
塑性流动(盐、泥膏盐、软泥及岩浆岩)不断上
拱沉积岩层,使岩层上方形成同生背斜。
④储层沿上倾方向物性变差或岩性发生尖灭(岩性
圈闭);
⑤由于水动力作用使油气运移停止(水动圈闭)。
实践证明,当构成圈闭的三个部分良好时,储
层便处于上方和四周都被非渗透层包围或阻挡
的状态,油、气一旦进入这里,便被捕获形成
油气聚集。
(二)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主要由圈闭的有效容积来确
定。它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度、储层有效
(同沉积背斜)
隐刺穿背斜 (底劈拱升背斜)
(3)差异压实背斜(披覆背斜)
古地形突起起初以隆起形式存在,顶部未接受沉 积,只有在隆起周围的低洼地区填平补齐后,隆 起顶部才逐渐被沉积所覆盖。因而隆起顶部沉积 物薄压实程度小,周围沉积物厚压实程度大。结 果在突起的上覆岩层中形成了差异压实背斜。 其特点是:直接反映下伏古地形突起分布范围和
(二)基本特征
上倾方向为不整合遮挡所限,下倾方向油或 (气)水界面与油(气)层顶面构造等高线相平行或 基本平衡,可以是层状,也可呈块状。 (三)主要类型 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情况: A.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潜山型) 指古地形突起被上覆不渗透地层所覆盖形成 圈闭,使油气聚集而形成的油气藏。
如:我国任丘油田,基岩性油气藏
(二)断层油气藏的类型(图)
根据形成条件和形态特征,可分几种基本类型: (1)断鼻构造圈闭油气藏; (2)弧形断层断层或断块圈闭油气藏;
(3)交叉断层断块圈闭油气藏;
(4)多断层断块圈闭油气藏; (5)逆断层断块圈闭油气藏。
三、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油气储集和渗滤主要靠裂缝改善的圈闭油气藏。 (一)形成机理 在背斜构造控制下,储层经构造裂缝改造下 才形成,而未经改造的部分为非渗透储层。
不整合面是从下面与储层上倾方向相切,形 成封闭区,实际上可归为地层超覆圈闭。 地层超覆圈闭,大多在水陆交替地带形成特别是 在海进阶段。一般在储层上下及深处侧向相变为
泥质沉积,往往富含有机质,是好的生油层,同
时也是好的盖层,利用不整合面作油气运移通道
,形成侧变式的生储盖组合。具有有利于捕获油
气的条件。
成了好的储集带。
礁体常被泻湖相白云岩、蒸发岩所围绕,封
(三)主要类型
(1)泥火山刺穿油气藏 由于泥火山刺穿形成圈闭。 (2)盐刺穿油气藏 盐体侵入,刺穿沉积岩层形成圈闭。包括:
①盐栓遮挡;②盐帽遮挡;③盐帽内岩性油气藏
等。
(3)岩浆岩体刺穿
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并刺穿,形成岩浆岩体刺
穿接触圈闭。
第3节 地层油气藏
凡储集层因地层变化(剥蚀、超覆、尖灭侧 向物性变差)而形成的圈闭,称地层圈闭。 一、不整合油气藏 (一)形成机理 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相切,封闭而 成圈闭,储层可以位于不整合面之上或之下,其 形成主要与区域沉积间断及剥蚀作用有关。
③混合分类:以成因为主,结合形态分类(西大等)
从各学校提出的分类方案来看,基本上是按
这一思想进行分类的。
2.分类原则:
①科学性(反映成因、基本条件、区别);
②实用性。
(1)西北大学分类方案
A.构造油气藏
a.背斜油气藏亚类
1.与褶皱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2.与基底隆起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3.与同生断层逆牵引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4.与地下柔性物质流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5.与古地形凸起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的油气藏 b.断层油气藏亚类 6.正断层遮挡油气藏 7.逆断层遮挡和逆掩断层遮挡油气藏
B.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原来的古构造(如背斜、单斜等),被剥蚀掉 一部分,后来又被新的沉积层不整合所覆盖,形 成圈闭条件,油气聚集在其中而形成。 按不整合面划分
1. 不整合面下的不整合油气藏
储层可由碎屑岩、碳酸盐岩、结晶基岩等组
成,不整合以上为非渗透层时,形成了良好的圈
闭条件。
2.不整合面上的不整合油气藏
5.多因素构造圈闭(油气藏)
B.地层圈闭(油气藏)
1.岩性圈闭(油气藏)
B.地层不整合圈闭(油气藏)
3.礁型圈闭(油气藏) 4.沥青封闭圈闭(油气藏) 5.多因素构造圈闭(油气藏)
C.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1.构造鼻和阶地型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2.单斜型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3.纯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2.形态可以多种多样,从园丘状到狭长,可以是 对称,也可以是不对称,甚至是倒转的; 3.面积大小不一,相差悬殊,小的不到一平方公 里,大的可达数千平方公里; 4.组合上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若干线状排列 的背斜带。还可以是统一的大型隆起背景上排列
不规则的穹窿群;
5.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被断层复
D.复合圈闭(油气藏) 1.构造-地层复合圈闭(油气藏) 2.水动力-构造复合圈闭(油气藏) 3.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油气藏) 4.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油气藏) (3)石油大学分类
(见表7-1)
第2节 构造油气藏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层顶面发生变形、变位而 形成的圈闭,称构造圈闭。 一、背斜油气藏 (一)圈闭形成机理 由于地层发生弯曲、拱起形成向周围倾伏闭 合低油气势区。 (二)圈闭形成特点 1.可以在岩层沉积以后由褶皱形成,也可形成同 生背斜;
c.刺穿接触油气藏亚类
8.刺穿接触油气藏
B.地层油气藏类
9.潜山油气藏
10.生物礁油气藏
11.不整合覆盖油气藏
12.地层超覆油气藏
C.岩性油气藏类
13.透镜状岩性油气藏
14.尖灭状岩性油气藏
(2)地质大学分类方案 A.构造圈闭(油气藏) 1.背斜圈闭(油气藏) 2.断层圈闭(油气藏) 3.裂缝性圈闭(油气藏) 4.刺穿接触圈闭(油气藏)
二、断层油气藏
(一)断层圈闭形成机理
凡是储层上倾或各个方向由断层封闭而形
成的圈闭,称断层圈闭。
断层对储层上倾方向封闭情况,常见的有
下列三种:
1.完全封闭(图)
储层上倾方向完全与非渗透性层相接,形成 完全封闭;
2.部分封闭(图)
储层上倾方向上方一部分与非渗透性相接, 形成部分封闭; 3.不封闭(图)
厚度及有效孔隙率等参数。
•溢出点,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
封闭区的面积。
•闭合高度,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等势面垂直的最
大高度。
构造闭合高度,以溢出点的海拔平面为基准到
圈闭顶点垂直的最大高度。
构造起伏度,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到圈闭顶 点垂直的最大高度。
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
一、圈闭的基本概念 (一)圈闭的基本概念 圈闭,是储层中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 并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
圈闭要能起到以上作用,必须具备三个组
成部分: ①储层;②盖层;③一定的遮挡条件。
①地层向上弯曲成为背斜,导致油、气、水重 力分异(背斜圈闭); ②储层沿上倾方向与非渗透性地层以断层相接 (断层圈闭); ③储层在上倾方向被非渗透性地层不整合覆盖 (地层圈闭);
发育带相差悬殊;
4.油气柱高度大,裂缝使不同层位油气相连通;
5.实验室测的渗透率与试井测得渗透率相差大。
(三)基本类型 分为碳酸盐岩和其它沉积岩两大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