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5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5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及

详解

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上午

招生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媒介社会化

2.APP

3.凝视(gaze)

4.框架理论

5.参与式观察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在有关传媒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被称为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请简要阐述这两种观点的主旨,并评述之。

2.意见领袖是如何产生的?网络意见领袖与传统人众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含义是一样的

吗?请说明理由。

3.简述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4.互联网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互联网技术对隐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观点认为网络中的匿名性可以增进我们当下的隐私保护,也有观点认为数字技术对隐私构成了威胁。请你从传播学的视角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人民网上市的看法。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上午

招生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媒介社会化

答:媒介社会化是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出现一些新的媒介形态,这些媒介形式与传统的工具化倾向较重的大众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没有明显的工具化和统一把关的集中表达,是分散的、代表社会的网络型新媒介,此类形式的媒介将以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多对多的“对话”方式。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模糊了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它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2.APP

答:APP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比较著名的APP商店有Apple的iTunes商店,Android的Android Market,诺基亚的Ovi store,还有Blackberry用户的BlackBerry App World,以及微软的应用商城。开始APP只是作为一种第三方应用的合作形式参与到互联网商业活动中去,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化,APP 作为一种萌生与iphone的盈利模式开始被更多的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如淘宝开放平台、百度的百度应用平台都是APP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另一方面借助APP平台获取流量。

3.凝视(gaze)

答:“凝视”是指电影、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运用传播技术创造性地沟通交互的传播技术手段。它首先使用于1970年代的电影理论中,而现在它已为很多媒体理论家广泛所使用,最新的例子是经由互联网进行的视频会议和视频交流。在大众媒介文本中,观看者能够观察文本中被描述的人物,却不会被他们看到,一种穿过文本框架的真正交互的凝视显然不存在,这就赋予所有大众媒介文本和现实主义形体艺术一种窥淫癖的面向。在照片、电影和

电视文本或者人物画中,有如下主要的凝视形式:①观众的凝视,即观看者对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的凝视。②叙境内部的凝视,即在文本世界内部,一个被描述的人物对于另一个人物的凝视。③对观看者的直接陈述,即文本中被描述的人物的目光朝向画框之外,似乎是在看着观众,而且带有相应的手势和体态语。④摄影机的观看,即摄影机本身似乎也在看着被描述的人。

4.框架理论

答:框架理论的概念源自社会学和心理学,后来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即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定义。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即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两个学术概念。

5.参与式观察

答: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其优点是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其缺点是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

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时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在有关传媒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被称为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请简要阐述这两种观点的主旨,并评述之。

答:(1)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的含义

①技术决定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于技术发展的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是指那些过分夸大技术在人类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的观点,这类观点往往导致对新技术发展的过分乐观或者过分悲观的结论。就技术乐观论而言,新技术的出现被描述为划时代的现象,并以一种乌托邦的形式预见一种美好的未来前景,新技术被描述成为解决重大难题、捍卫和平和拯救人类的福音。与此相反,技术悲观论则把新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夸大,夸大新的传播技术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体系的瓦解作用。形成“技术恐慌”。

②社会决定论又称背景论,是一种认为技术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且也是伦理、政治与文化等社会价值的体现的理论观点。根据社会对技术作用和影响的程度的不同认识,可以将社会决定论分为强社会决定论和弱社会决定论。强社会决定论是只看到和强调社会对技术发展的作用的一种极端表现,认为社会是技术及其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弱社会决定论虽然认为技术对社会有所影响,但它也强调技术由社会所控制和决定。

(2)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的区别

①技术决定论是传统技术观,社会决定论是区别于传统技术观的新技术观,即建构技术观。

②从技术社会学视角看,技术决定论属于传统技术社会学,社会决定论则预示新技术社会学的诞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