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本诗后两句请细说一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本诗后两句请细说一下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后半句“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只因为自己站在最高处。
这句诗的含义是,因为站在最高处,所以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更远更清楚。
它表达了诗人的豁达和自信,也体现了他的远大志向和追求。
这句诗也可以用来比喻一个人具有远见卓识,能够超越常人的局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未来。
它也提醒人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登飞来峰翻译及注释
登飞来峰翻译及注释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一作:自缘)译文韵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赏析: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啊!不光是一切陈腐的陈规陋习,就连那些闲言碎语都可能成为遮挡我们视线、妨碍我们认清方向的“浮云”.自然界的浮云有消散之时,可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的阴霾却不会轻易地被驱净
表面意思是,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内含: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远大报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小知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登飞来峰王安石翻译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一作:自缘)
译文
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
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
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
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登飞来峰中蕴含哲理的诗句
登飞来峰中蕴含哲理的诗句
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析:《登飞来峰》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此句欲表达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被“浮云”遮蔽双眼,看到真正的美景。
而站得高远则需要积极面对困难,无所畏惧,以积极进取的精神作支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
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惧怕在山间浮动的云雾遮挡住我的视线,只因为我现在站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唐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王安石〔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的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的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登飞来峰》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登飞来峰的诗意与解释
登飞来峰的诗意与解释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登飞来峰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原文:《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诗意: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鉴赏: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古诗作品《登飞来峰》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玡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⑵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⑶闻:听闻,听说。
⑷不畏:不畏惧,不害怕。
⑸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
⑹眼:视线。
⑺缘:因为。
⑻最高层:最高处。
【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登飞来峰》古诗鉴赏
《登飞来峰》古诗鉴赏《登飞来峰》古诗鉴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词注释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2.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3.闻说:听说。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5.缘:因为。
诗词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诗词鉴赏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1/ 1。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参考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参考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6分)答: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2分)。
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2分)。
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2分)。
【问题】[阅读问题]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参考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参考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6分)答: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2分)。
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2分)。
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2分)。
【问题】[阅读问题]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歌鉴赏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歌鉴赏王安石《登飞来峰》诗歌鉴赏《登飞来峰》,是北宋诗人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佑二年冬登临浙江宝林山时有感而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飞来峰》诗歌鉴赏,希望大家喜欢!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字词解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飞来,故名。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作品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作品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作品赏析:本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015年中考试题分析与展望一、2015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一)试题总体特点从总体上看,2015年广东省中考试题在延续近几年省中考命题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原则,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维和方法的考查。
但是,同往年相比,难度略有提高。
具体表现:1、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和广东省2015年中考考纲;体现考纲变动。
如第26题第(1)题考查宋代杭州繁华的表现,贴合2015年考纲对“宋代的都市生活”的调整;2、综合题对能力考查的要求有所提高:附表(1)知识来源:挖掘隐性,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主。
如第26题考查宋词、《南京条约》、改革开放等基础知识;第27题考查绥靖政策、雅尔塔会议、华约和北约等基础知识。
租界公园、城市竞争力,意识形态、大国承担责任等则属于隐性知识。
(2)命题倾向:贯通古今,关联中外,跨模块的综合试题呈现上升趋势。
如第26题以“中国城市发展史”为主线,着重考查宋代都市与宋词、列强侵略与上海租界公园问题、改革开放与深圳特区等考点,融文学、历史、时政和思想教育于一体。
因此,我以为历史是所有学科中综合性最强的学科。
(3)选点标准:立足现实,以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主。
如第27题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华约建立60周年为切入点,以大国处理国际事务为线索,综合考查“战争与和平,和谐世界的构建”专题,当在预料之中。
(4)考查方向:能力立意,以学科思维能力为重。
两题都强调“论从史出”,强化阅读理解、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考查。
(5)材料类型:还原历史,以新颖的情景材料为主。
如第26题,有则最新材料出自2015年5月15日的网络,以城市变迁为切入点,分别选取了古代的杭州、近代的上海和现代的深圳这几座城市的变迁的材料;(6)学科特色:注重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评价能力。
如第26小题开题设计“一座城市,一段记忆”,激发“审视城市的变迁”的历史思考和构筑“让城市更美好”的城市新梦。
第27小题,回顾历史,面向未来,旨在期盼大国承担历史重任,主持公平与正义,呼唤和平与安全,推动交流与合作,促进文明与进步。
(二)考点分布特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比例仍为13:12,与2013年和2014年相比,没有变化。
26题考中国史,贯通古今,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都有涉及;而27题考世界史,则是近代史与现代史互有侧重。
附2015年中考考点内容分布表:二、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26(1)、阅读材料一回答:材料是采用哪一种文学形式来描述杭州的?概括宋代杭州的繁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参考答案:词;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家庭富足、环境优美等评分细则:第一小问:根据关键词“宋”、“柳永”等信息,可知答案是:词(宋词)或长短句都得1分。
但是“词语”、“词句”、“诗词歌赋”、“唐诗宋词”这类明显意思不符或者有投机取巧嫌疑的不给分。
第二小问:1、意思相近即可(如人数多、经济繁荣、钱多、店铺多、人民富裕等,1点1分,总分不超过2分);2、不能从材料得出的不给分,比如答“文化、社会生活、对外贸易、生活方式”;3、只答体现在某些方面,不做具体评价,答案不够丰满的,即便是答出好几个角度也只给1分,比如“体现在人口、经济、环境方面”。
26(2)、依据材料二,指出上海租界公园问题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海租界公园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
(4分)参考答案:华人(能否)进入公园;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人在中国拥有特权。
评分细则:1.类似的表达,如:公园是否对华人开放、是否允许华人进入公园等,得2分。
若只说“禁止”一层意思的,得1分;抄表格原文第3、4、5句的,得1分。
2. 历史根源:需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回答,1点1分。
宏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根据《南京条约》,清政府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微观:外国人在华享有特权,或外国人在上海设立租界(租界问题)。
26(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崛起的契机是什么?分析深圳成为最具综合竞争力城市的原因有哪些?(4分)参考答案: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深圳被确定为经济特区;重视效率、强调创新、兼顾环保等。
评分细则:第一小问:这里的“契机”应是外部因素,是一个带时间性质的点。
因此,最佳答案是“建立经济特区”,答案有“特区”的得2分。
建立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一项内容,因此,答“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相关内容的得1分。
第二小问:深圳成为最具综合竞争力城市的原因有很多,因此该题答案具有一定开放性,学生只要在“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高的城市,创新能力最强的,兼顾环保,人才因素,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吸引大量外资、技术等”选择两点,即可得2分。
26(4)、综合上述材料,以历史眼光去审视城市的变迁,你认为如何让城市发展得更美好?(2分)参考答案:重视城市经济发展,重视科技创新等。
评分细则:1. 根据材料一可得出:重视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商业繁荣发展。
2. 根据材料二可得出:重视城市的独立自主、国家独立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关注民生。
3. 根据材料三得出: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环保。
27(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捷克斯洛伐克成为受害者是哪一政策导致的?推行这一政策、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国家有哪些?(2分)参考答案:绥靖政策(1分);英国、法国(1分)。
评分细则:第一问题干中问的是“哪一政策”,所以只能回答“绥靖政策”,其他如“纵容侵略、牺牲小国利益”等答法不得分。
“绥靖政策”为历史专有名词,有错别字或者拼音则不得分,强调书写准确。
第二问采点给分,只要答到“英国和法国”即可得分,写多的不扣分。
因为本问只有1分,所以只写英国或者只写法国,答案都不完整,所以都不得分。
27(2)、依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真的被激怒了”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在雅尔塔进行的秘密谈判是大国之间的政治交易,请依据材料二说明在这场交易中,美苏各自的诉求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美国为了本国的利益牺牲中国的权益;美国要求苏联尽早参加对日作战;苏联要求美国同意其提出的诸多要求,涉及中国主权的由美国说服中国。
评分细则: 1、第一小问得分的关键是“美国的做法让蒋介石愤怒”。
因此:(1)学生答到“美国总统居然为了本国的利益,真的会牺牲他国的权益”或“美国为了本国利益出卖中国”得2分。
(2)学生答到以下任何一点得1分:A、“美国大使奉总统的命令,向蒋介石当面报告有关雅尔塔会议中苏方提出的参战条件”;B、大国为了本国利益牺牲小国(弱国)利益。
不能给分的情况:A、斯大林为了本国利益牺牲中国利益;B、仅答中国主权被侵犯或被出卖。
2、第二小问得分情况有以下几种:美国诉求(1分):A、美国希望苏联尽早落实对日宣战的时间,或苏联尽早出兵(对日作战);仅答出“为了减轻美军的伤亡”不得分;苏联诉求(1分):B、苏联则为此提出诸多要求,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中国的主权。
C、涉及外蒙古、大连商港和旅顺军港以及中长铁路的相关协议需要征求蒋介石的同意;D、斯大林对中国充满野心或从中国获得最大利益;E、苏联要求获得中国部分领土和主权(或侵占中国土地或干涉中国主权);若答“苏联要求获得中国主权”或“霸占(占领)中国”等以偏概全的答案不得分。
G、斯大林则建议此事应由罗斯福向蒋介石通告,并保证获得其同意。
27(3)、依据材料三,指出导致美苏之间“利益冲突转为情感上的不合”的原因是什么?美苏为“包围与颠覆”对方而建立的“实体”叫什么?(3分)参考答案:意识形态冲突;北约、华约。
评分细则:第1小问的答案为意识形态冲突(或“意识形态上的相互猜忌”;“意识形态的抵触”;与“意识形态”相近的词汇,如“价值观”等;与“冲突”相近的词汇,如“对立”、“不同”等都可以);(1分)第2小问的答案为北约、华约(2分)(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都可以)。
写错别字、在表述专有名词时多写或少写了不相关的内容都不予给分。
27(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当时大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出发点是什么?回顾历史,面向未来,你认为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应该承担怎样的历史责任?(3分)参考答案:维护国家利益(1分)。
秉持公平与正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国家间合作交流,促进世界文明与进步等(2分)。
评分细则:1、第一问的关键词是“利益”。
学生写出“本国利益”、“自身利益”、“自己利益”、“各国之间的利益”等答案均给1分。
2、第二问分为两个层次给分,第一层次的关键词是“公平与正义”、“和平与安全”;第二层次的关键词是“合作交流”、“文明与进步”。
本问2分。
本问采取采点或采意给分的方式,学生的表述能够与关键词的意思相似,且必须答出两层含义,并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均可给分。
三、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虽然试题感觉很难,从评分细则来看,很多答案都可以从材料中提取概括得来,学生要得分也不是太难。
学生得分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基础知识弱。
主干知识掌握不扎实,模糊混淆,画蛇添足,理解不透彻。
2.审题能力弱。
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审不透题意,抓不住关键点作答。
3.解题技巧弱。
应变能力差,死搬硬套,不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答题。
4.表述能力弱。
语言欠规范,词不达意,条理不清,因错别字失分较多。
5.提炼概括弱。
不能提取有效信息,丢三落四,挂一漏万,失分较严重。
6.书写不规范。
书写潦草、卷面凌乱,学生基本功有待提高。
问题的具体表现和举例(见课件)四、2016复习展望:▲如何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强化基础: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以《课标》《考纲》为纲,明确考试方向,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少走弯路;以课本为本,切不可依赖复习资料而扔掉课本。
●宏观建构:重视概念,加强整合;概念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
是否注重和强化历史概念教学,是决定整个历史教学成败优劣的关键所在。
●类化知识:文明理史,规律升华;运用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及文明史观来认识历史,发现并提炼规律。
●课堂组织:问题切入,挖掘隐性;无论哪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解决各种问题。
问题切入,有利于挖掘出历史概念的外延、领会历史概念的本质,掌握历史思维方法。
●关注时政:思考历史,反思现实;树立“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反思”的观念。
平时教学中,要注重深挖每一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
●科学应试:高效训练,错题淘金。
试题的命制、选、用都应符合中考的趋势和方向,注意考试的频率、时间长短、答题规范等细节,正确对待错题。
(一)复习的整体思路“5环”“环环相扣”1、第一环:单元复习(夯实基础的关键)●加宽加厚基础:考点内容,范围适当扩大●理清基本线索:梳理教材内容,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课标要求、学科说明●挖掘隐性知识: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知识内容的关联,吃透教材●掌握插图史料:试卷命制的重要来源2、第二环:考点复习(把握中考的脉搏)也可第一环和第二环结合同时进行3、第三环:专题复习(提升知识的整合能力)4、第四环:时事热点梳理(提升知识应用能力)5、第五环:考前综合练习(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二)教学策略1、如何避免因书写不规范而失分?●错、别字(每册书列出来,听写)●概念不准确(强化,比较)●句子不完整(以词代句;要求简洁完整准确-节省时间)●书写不规范(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抬头写-不是从中间写)2、为赶进度,测试成绩不好怎么办?●以测带练,以测带复,很必要;●每次测试要提前一周通知学生;●不断强调作业质量是关键环节;(运用管理督促机制,激励学生成长:作业管理、提问检查、知识过关,《任务安排表》《作业登记表》《过关登记表》)●不及格班不认数,找时间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