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森的生平、著述与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尔森及其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兴衰》《权力与繁荣》一、《集体行动的逻辑》:三个和尚真的没水吃?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以及怎样才能达成集体行动。《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基本假设《集体行动的逻辑》出版以前,社会科学家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实现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奥尔森发现,这个假设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有害的结果。→为什么呢?因为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承担集体行动的成员。搭便车现象常在。奥尔森认为: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作贡献。人数越多,搭便车的动机越强烈,集体行动越难达成。后来发展为“多人囚犯两难博弈”,成为非合作博弈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集体行动产生的条件一是集体成员的“不对称”即集体成员的收入不对称。如亚洲经济危机后,日本主张设立“亚洲货币基金” 美国愿意支付70%的北约(NATT)经费。二是“选择性激励”:1、正向激励:鼓励措施2、反向激励:惩罚搭便车的措施相关问题: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接下来是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一个群体或社会中如果有3%的利他主义者,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行为规范就会出现可喜的变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凤毛麟角,少于1/%。二、《国家的兴衰》:瓷器店里的哄抢讨论主题:群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问题:为什么饱受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残的德国和日本在战后能够创造出高速发展的经济奇迹?→国家中也有搭便车的群体,国家可以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利益集团就可以通过“寻租活动”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改变收入再分配的方案,从而增加利益集团自己的收入。----奥尔森把这种利益集团叫做“分利联盟”。分利联盟(一)分利联盟给国家经济发展制造了许多不利因素:1、寻租活动不但要浪费大量的资源,而且改变了社会的激励机制。2、当分利联盟的寻租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国家的决策效率下降,制定经济政策的时间延长,影响整体社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资源重组的能力,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比喻:闯进瓷器店里哄抢的强盗,抢走的少,打烂的多。分利联盟(二)为什么受害的人们会任由分利联盟的行为?→当国家、社会蒙受损失时,群体、个人的利益也受损。不过,如果由某一项政策带来的损失分摊到个人身上,其数目就微不足道。这时候,个人的搭便车行为是理性的选择。----“理性无知”。联系中国的集体制。因此,造成英、美等国家经济发展呆滞的主要原因是数目繁多的分利联盟进行了大量寻租活动。而德日在战后分利联盟还没组织起来,没来得及对国家造成伤害,因此发展很快。→国家的兴衰和集体行动的成败呈“负相关”。兴旺是因为集体行动的失败。利益分类瑞典和挪威的工会组织与英、美的工会

组织有区别:A:瑞典和挪威:全国性的组织,涵盖面很大,工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很明显,因此这些工会的行为会很慎重,对国家利益比较照顾。B:英、美的工会多半是行业性组织,他们的行为从不考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奥尔森总结出两类利益:A:涵盖利益(encompassing interest):集团的自身利益与社会的繁荣密切相关,因而在争取收入再分配时比较节制,注意减少对社会的危害。B:狭隘利益(narrow interest):集团的自身利益与社会的繁荣关系不大,因而存在强烈的激励机制企图通过损害社会利益来提高自身利益。

三、《权力与繁荣》讨论主题:解释国家间贫富差别。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权力与繁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引发:冯玉祥的故事冯玉祥的故事:当权者如何为自身的利益而又选择地使用权力?-----“罪犯比喻” 冯玉祥。冯玉祥率领20万北洋大军围剿白狼,收到百姓的拥戴。白狼是民国初年的农民***领袖,其势利遍及河南、陕西、甘肃,是个“流寇”。冯玉祥则是统治西北的军阀,判据一方的“坐寇”。奥尔森的困惑:流寇偶尔来抢,得手就离开。坐寇反而反复剥夺相同的人,为什么农民宁愿接受坐寇的统治?国家(政府)的作用:罪犯比喻奥尔森认为:理性的、自利的流寇头子好像是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变成座寇,戴上皇冠,自封君主、国王、天子、或者皇帝,以政府取代无政府状态。这只看不见的手即“看不见的左手”---比喻权力场上的竞争。分析:流寇只有狭隘利益,以掠夺、破坏为生。坐寇拥有涵盖利益,它掠夺有度,而且不允许其他强盗、土匪等来掠夺。结论《权力与繁荣》通过“罪犯比喻”让我们看到政府也有两只手:掠夺之手和扶助之手。这正是人类社会最棘手的一个两难状况:一方面,政府必须拥有权力和强制手段才能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私人财产、取缔掠夺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人民进行掠夺。经济繁荣需要的是一个扶助之手强有力、掠夺之手受约束的政府,而做到这一点,难度很大。经济繁荣的两个基本条件:一,私有产权必须牢靠、明确。二、必须根除任何形式的掠夺。要达到这两个条件,就必须从政府的激励机制出发,建立一个涵盖利益最大决策权的政制体制。奥认为,这些条件在民主政体中比较有可能满足。

一、奥尔森的生平、著述与研究方法

曼瑟尔·奥尔森,1932年1月22日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98年2月19日逝世。1954年获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马里兰大学(MarylandUniversity)从事教学研究,也在美国空军服过役,曾在约翰逊当政的美国健康与福利部任职。他的主要论著有:《集体行动的逻辑》

(1965)、《国家兴衰探源》(1982年)、《权利与繁荣》(2000年)、《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年)、《一份准备中的报告》(1969年)、《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年)和《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等。其中:《集体行动的逻辑》影响最大,曾被翻译成德、法、意、日、葡、中等国文字;《国家兴衰探源》则被翻译成法、日、意、德、中、瑞典文等多国文字。

奥尔森经济研究的方法论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研究方法。奥尔森所研究的虽然是集体行动的问题,但是他所使用的方法却是个体的分析方法。他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微观个体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基础之上的。集体行动、特别是大集团的行动难以达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集团中的个体成员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在分利集团理论中,对分利集团成员的研究也是以此为基础的,特别是用分利集团理论来研究宏观经济学的相关问题的时候,更是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并强调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根本缺陷就在于没有微观基储没有从个体行为出发研究问题。奥尔森从个体的理性假定出发,利用分利集团理论解释了这些问题。即使分利集团达成以后,分利集团追求集团利益的分析也是以此为基础的,集团成员追求集团利益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集团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获得集团利益仅是一个手段,个体利益才是最根本的。

2.实证研究方法。奥尔森著作的大部分都是采用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来验证他所提出的理论。在集体行动的逻辑研究中,他采用工会形成和发展的案例,一方面验证了他的大集团形成是通过强制或经济性激励而达成的理论,另一方面证明了大集团在没有强制或经济激励的情况下是难以达成的。在分利集团理论提出后,则更是大部分都在验证他的这一理论,利用世界上各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兴衰变迁的历史验证其理论的正确性。他还提出,理论的正确与否是通过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来验证的,能够解释越多的经济现象,越具有普遍性,理论的准确程度就越高。从一定意义上说,他强调经济学的致用性,强调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功能。因为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之下通过数学推导得出优美的结论,但是由于严格的假设条件而难以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解释。

3.经济理论的规范。奥尔森实际上认为有一套规范的方法作为理论正确或优秀与否的标准。他提出:(1)如果有一种理论能够适用于许多历史现象——即这种解释具有“权威性”——而且简明扼要,则可以认为此种理论比较可信;(2)一种理论不在于它能够解释多少事件,而在于它能够说明差别多大的不同类型的事实;(3)还必须保证这种理论不能仅仅由于找到少数几个与之相符的例子就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也可能有另外一些例子与这种理论是矛盾的。在《国家兴衰探源》中,在批判了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的缺陷之后,则明确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八条标准问题。这些都说明,在奥尔森看来,经济学有一套规范作为评价理论正确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