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琵琶行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导入】(课前播放琵琶曲《烟雨江南》,营造课堂氛围)乐曲如此美妙,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读懂琴声背后的喜怒与哀乐,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读懂弹琴人的一腔心绪?然而,在一千多年前秋风瑟瑟的浔阳江畔,一位文人骚客,一位天涯歌女,一曲琵琶曲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曲千古不朽的知音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首经典绝唱,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初识琵琶曲】《琵琶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三、【谁解琵琶声】本文被推许为“摹写音乐至文”,那么这首音乐为何具有如此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呢?诗人是如何摹写声音的呢?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最具特色的音乐描写的诗句进行鉴赏,可参照这样的步骤:诗句+手法+效果。
四、【谁解青衫泪】弹者投入,闻者动情。
一曲终了,以致“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如此动容,他泪为谁而流呢?五.【我解知音情】一曲琵琶,牵起了无数天涯沦落人。
音乐是沟通人们感情灵魂的桥梁,其实不仅仅是音乐,自然界的万千声响都触动我们的心弦。
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说:“如果没有那一记钟声,寒山寺外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落地愁思便无处道破。
”千年前,如果没有那一弦琵琶,浔阳月下便少了一袭青衫,我们的沦落之情便无处寄托,请仿照这样的句式,续写几组句子。
六.【结语】时光荏苒,千年已逝。
每当我们捧读这首诗歌,都禁不住心潮澎湃,情不能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同情两人的悲惨遭遇,因为我们热爱这位伟大的诗人,因为我们追求这份不朽的知音情。
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
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清张维屏)学情分析: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状态。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为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文言阅读基础,能够独立达成梳理故事内容的目标。
但学生缺乏系统的诗词鉴赏的方法,再加之本文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的生活年代距离我们今天的学生来说已比较久远,加之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因此对文中作者机遇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较难理解,因此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不足和缺乏,帮助学生体悟作者深情。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情感体验来分析这句话的内涵。
2、吟诵表现琵琶女演奏的段落特别是集中表现音乐的一部分,能够体悟出琵琶女在音乐中表达的深沉情感以及作者白居易描写音乐的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描摹音乐的技巧,自选或者根据老师所提供的音乐片段练笔表达,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赏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2、运用所学技巧,练笔表达。
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
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
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大部分有一定的文学积累,但是毕竟经验有限,对于《琵琶行》这样的千古名篇,感情上的体悟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学生们自己在平时就有这种积累,我感觉应该不是很难,所以只是把它确定为教学重点。
真正的难点是对诗人所描述的音乐的赏析。
因为这段描写不仅有手法,更有琵琶女内心的情感宣泄,所以必须结合着第三段的讲述进行分析,我设计实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实在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方法】1、师生共同朗诵法,本堂课的难点是音乐赏析,而赏析的最好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诵,另外我并没有运用传统的先入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先听朗诵,然后模仿,这样很容易淡化学生对文本赏析。
我采取的是边体悟情感便指导朗诵的方法,让学生真正读懂,读出味道。
2、课堂小练笔法,语文不仅仅是工具的,更是人文的,能够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从分数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升腾到自由的空间,从而增进他们的智慧,这也是语文课肩负的使命,能够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可以说是两者兼顾。
3、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的带头作用。
计划每4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展示成果,关键处,教师点拨。
4、教学手段上,采用课件展示与投影相结合的方法。
《琵琶行》教学反思(通用11篇)
《琵琶行》教学反思《琵琶行》教学反思(通用11篇)《琵琶行》教学反思篇1语文新课标关于课程结构的设计要求“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
”同时要求“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
”“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本节课课程设计之初就牢牢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力图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做到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此,本节课从课前的预习内容到课堂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诸如人物命运悲剧美的赏析及音乐美的鉴赏过程,全程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真正实现让学生们以“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课文字音、作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都放到课前自主进行,课堂集中赏析人物命运的悲剧美和鉴赏音乐美,老师适当的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达到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
完整精致而有匠心的课程设计、多种阅读形式的阅读理念、自然流畅的课堂流程、及时专业的表扬点评、板书设计的美育熏陶等环节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本次授课的主要目标得到了很好实现。
美中不足的是授课班级为音乐专业生,独有的专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略有遗憾。
《琵琶行》教学反思篇2《琵琶行》内容丰富,涉及到的知识点多,教学选择空间大。
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句,以此切入教学,不但可以串联起全文的内容,还可以以此探究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
课堂教学会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基础上,有一个知识延伸。
《琵琶行》交待了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原因,却没有交待作者沦落天涯的原因。
另外,白居易的沦落天涯之恨,为何会通过一个迟暮美人来抒发?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方向,以此来对某种常见的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进行分类、总结学习。
高中语文_《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诗。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因此对此篇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朗读,理出本诗的叙事线索,抓住音乐的精彩片断描写,鉴赏诗歌的语言,体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意蕴。
【教学目标】1、了解“行”这一诗歌体裁。
2、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意蕴。
3、鉴赏音乐描写,学习白居易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高山流水》的古曲导入1、同学们觉得这首曲子好听吗?你能描绘一下《高山流水》这首曲子的意境吗?(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明确:此曲运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在高山部分表现出了高山雄浑、深沉、肃穆、高洁的神韵。
而后半部流水部分形象地表现了潺潺流水和巍巍高山相映成趣的意境。
流水在大自然中的变化万千,有小溪流水的潺潺,有大江东去的磅礴,有瀑布倾斜的奔腾,还有几个清澈透明的泛音,令人想起了山泉叮咚,水花轻溅的景象。
全曲气势宏大,意境深邃,表现出秀丽、柔美的江南情调。
2、这首曲子的名字是《高山流水》,PPT出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叫读)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善鼓琴,樵夫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教师:“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可就在僻远的江州,一个直言进谏却遭贬谪的官员,一个漂泊沦落的京城歌女却在琵琶声中找到了知音,从而成就了千古佳作《琵琶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代表作《琵琶行》。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1、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意蕴▪2、鉴赏音乐描写,学习白居易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二、解题题目中的“行”怎么理解?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描写音乐的手法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探究法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朗读课文并思考:为什么“座中泣下”“最多”的是诗人自己呢?能否从前文中找出相关的诗句作为依据?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文的主旨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作者与琵琶女有何相似之处?明确:因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感慨。
具体说来: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才华出众:名满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谏贬江州“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音乐三、【合作探究】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或写了琵琶女的几次演奏)找出并鉴赏。
(合作交流)1 这首诗有几次描写音乐?(三次)请把三次描写音乐的地方找出来,然后朗读(指名学生读,自由读)。
描写次序与角度琵琶女描写方法详略处理第一次没有出场先闻其声(侧面描写)略写第二次应诗人邀约而演奏弹奏琵琶(正面描写)详写第三次被诗人的感慨所感动再次弹奏听众反应(侧面描写)略写四、【精讲点拨】2江上聆听琵琶曲诗中描写了音乐的高低变化,你认为琵琶女演奏的弦律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展示明确:琵琶女的演奏表现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悟情感。
2、欣赏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为让学生掌握用比喻、叠词、烘托等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对人物情感的准确把握,掌握描写音乐的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家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我多想看看一切美好的东西啊!”家人请来莫扎特弹奏小提琴曲子后,盲人激动地说:“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
”这位盲人带着满足的神情闭上了眼睛。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人的共鸣。
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一千多年前,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曲《琵琶行》,让人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琵琶女。
二、明确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悟情感。
2、欣赏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三、知人论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苦难,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价值最高的是讽喻诗。
讽喻诗主要内容: 1、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
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2、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创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高中语文_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学习重点:1、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2、学习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存诗2806首)。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卖炭翁》为代表的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有《白氏长庆集》71卷。
2、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3、解题: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二、合作探究1、熟读文本,找出本诗的主旨句。
(1)“沦落”是什么意思?(2)“沦落人”指的谁?2、(1)有感情地朗读写琵琶女身世遭遇的段落(第3节),质疑:就这一节,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共同讨论。
(学生自由讨论,组长板书)(围绕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及其原因展开)(2)有感情地朗读写诗人遭遇的段落(第4节),质疑:就这一节,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共同讨论。
(学生自由讨论,组长板书)(围绕诗人的遭遇及其原因展开)(3)分析二人共同点。
明确:他们都来自长安。
经历相似:歌女:境况: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文本分析】《琵琶行》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其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值得我们品味,学习。
其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给我们创造了优美的音乐意境。
因此《琵琶行》第一课时的解读主要集中在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并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做到知人论世上。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琵琶行》中最经典的音乐描写来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吟咏和分析中,体会音乐中“琵琶女”和”江州司马”情感的共通之处,体会经典经久不衰常读常新的魅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扫清字词障碍,反复朗诵诗歌,品味诗歌语言;2、知人论世,涵泳诵读,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生平和叙事诗、行这个诗体的基础知识。
3、感悟诗歌对琵琶声声的描摹与传写,走进美妙的音乐世界。
(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1、合作探究,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2、理解感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受,走进白居易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体会主旨句“同是天涯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同情琵琶女的悲惨遭遇,体会诗人仕途悲慨,以及两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点拨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层次设计】课时安排:2 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2 课时,第2 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 感悟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与传写,走进美妙的音乐世界。
2. 理解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受,走进白居易的情感世界。
3.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节期间一档非常受欢迎电视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将白居易《琵琶行》唱了出来,其实,“和诗以歌”的诗乐传统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
诗言志,歌咏言。
中国古代的著名诗篇《诗经》《离骚》就是吟唱出来的。
而今天我们将流行音乐现代音乐与古典诗词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古典诗词流行了起来,大家学习起来是不是也更加有兴趣了呢?但其实,我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就知道了《琵琶行》本身就是写音乐的。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音乐描写,掌握音乐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琵琶语》,引导学生谈感受。
优美但又飘渺难以捕捉的音乐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有一位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对音乐描写的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古人用八个字来评价其诗作中的音乐“凄婉激昂,声能引泣”,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能引泣的乐音有怎样的感染力。
(上课前,播放《琵琶语》)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一把辛酸泪,两个沦落人,三首琵琶曲问:诗人用哪一句话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又是什么作为桥梁,将一个乐伎和诗人联系起来呢?明确:音乐。
三、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演奏?哪一次描写最为详尽?明确:第二次。
问:第二次演奏写得非常详细,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至文,被称为唐人具体描写音乐诗当中的压卷之作。
评价这么高,大家齐读第二段感知一下。
(读的时候要读出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和音速的紧急与舒缓)鉴赏要求:选取你喜欢的一两句,指出描写的手法,表现了琵琶曲的什么特点。
组内讨论交流。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明确:粗重,急,比喻,叠词,欢快。
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明确:比喻。
师:我们在讲“愁”的时候就化抽象为具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抽象的愁化作可感的事物。
大弦小弦交替演奏就像珍珠落在玉盘上,是什么特点?注意不是落在地上,也不是塑料盘上。
发出的声音清脆、圆润。
3.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速平生不得志. 明确:弹奏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运用一系列动作描写。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白居易一、课型:新授课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文中序言,掌握重要文言知识点;品读文本,把握本文的叙事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语言;通过朗诵,体验作品;在合作讨论的鉴赏过程中,培养对诗歌的优雅审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析琵琶女的出场艺术,初步感受琵琶女的形象。
三、教学重点:品析琵琶女的出场艺术,初步感受琵琶女的形象。
四、教学难点: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体会失意者的情感,接受悲剧美的陶冶,丰富情感。
五、教学方法:美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导学案、教材、拓展练习题。
七、教学过程:【读一读】1.首先自由朗读,读出情感和诗意。
2.其次找学生读,并互相点评优缺点。
3.学生讨论探讨哪句该平缓?哪句该高亢?4.最后,老师示范朗读。
【析一析】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
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第二节是重点精彩段落,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的情形和音乐的变化。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练一练】1.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 B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现象。
2、鉴赏音乐描写手法。
3、感悟作者天涯沦落的感伤情怀。
【教学重点】鉴赏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天涯沦落的感伤情怀。
【教学方法】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首先,一起走进今天的“今日星推荐”。
今天为我们推荐的主角是赵乐桐同学。
(学生播放新闻视频“90后学生把《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并发表对此事的看法。
)《琵琶行》能够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的又一新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其流行程度不亚于今天的《小苹果》《沙漠骆驼》》。
千百年过去了,仍然流传至今,感人肺腑。
能够说,完全配得上这四个字“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回归原文,品析鉴赏。
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学习任务:1、积累重点文言现象。
2、鉴赏音乐描写手法。
3、感悟作者天涯沦落的感伤情怀。
二、预习通关借助学案检查预习情况并疏通文言现象疑难点。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釆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
三、品味琵琶曲刚刚,我们说《琵琶行》被称为“千古绝唱”,“绝”体现在何处呢?【一绝】音乐描写1、听范读,注意语速、语调、节奏,把握感情。
2、自由读,找出音乐描写语句,自主品析鉴赏,完成学案表格。
3、小组合作交流,选取代表交流成果。
4、总结第二段音乐描写手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比喻、叠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叠词、通感)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比喻)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通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比喻)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高中语文_琵琶行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并序》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赏识诗中描绘音乐的语言,品尝描绘音乐的诗句中包含的感情,感觉诗歌的语言魅力。
2.在整体掌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领会“同是天涯堕落人,相遇何须曾认识”的思想内涵。
3.重视经典阅读,丰富生命体验。
【教课要点】赏识诗中描绘音乐的语言,品尝描绘音乐的诗句中包含的感情,感觉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课难点】领会“同是天涯堕落人,相遇何须曾认识”的思想内涵【教课方法】朗诵,合作研究【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课前朗读:在正式上课以前,让学生多次朗诵,解决字词读音,疏导诗句意义。
《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一首抒怀色彩很浓重的长篇叙事诗,在正式教课以前,应让学生进行多次数的朗诵,以便于整体意会此中的感情。
对于字词教课、诗句意义的疏导,放在课前预习解决。
一、讲堂导入盛世大唐是最富酒香诗意的时代。
唐诗就像那时候的流行歌曲,一位位才干横溢的诗人则是当时的超级大明星,此中最有名之一的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逝世后,唐宣宗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歌《吊白居易》,我们把这八句诗齐读一遍。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特别稀有的。
在这首悼亡诗中,唐宣宗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叹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此中提到的一篇千古名篇《琵琶行》,来感觉他的诗歌魅力。
第一我们来明确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赏识诗中描绘音乐的语言,品尝描绘音乐的诗句中包含的感情,感觉诗歌的语言魅力。
2.在整体掌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领会“同是天涯堕落人,相遇何须曾认识”的思想内涵。
3.重视经典阅读,丰富生命体验。
【设计目的】以齐读诗歌的方式导入,引入情境,初步体悟白居易诗歌之美。
二、解题《琵琶行》中的“行”是指什么?(明确)对于歌、行、引 :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是一种拥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我们要学的这首《琵琶行》是一篇抒怀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琵琶行》教学设计一、学法设计1、让学生学会在探究中学习。
通过探究诗词的思路和恰当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在朗读中学习。
通过“诵读法”指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诗词内在的魅力,学会在读中学。
3、让学生学会在拓展中学习。
通过“课外延伸法”,将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拓宽视野。
二、教学设想1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
5分钟左右)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
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
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
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琵琶行》教学反思(集合15篇)
《琵琶行》教学反思(集合15篇)《琵琶行》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提问前几天所学的杜甫诗三首,绝大多数同学掌握得较好,少数几个同学没有记熟。
同学们通过学习资料简要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写这首琵琶行的背景。
简要介绍歌行体。
同学们思考并翻译小序,分组讨论小序在文章中的作用并找出小序中的句子与原文相对应的段落。
分析第一段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在于:通过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节奏较为紧密。
值得注意的是:小组讨论的时间有点长;有些同学的参与度不高;当堂检测的效果不好;还是没有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讲授的内容依然有点多。
以后设计教学环节应更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而非老师讲解;注意当堂检测环节的设置;注意引导有些同学参与小组讨论;进一步明确奖惩措施,保证回顾提问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琵琶行》教学反思2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职业高中二年级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民乐,让学生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让学生描述音乐感受,在民乐曲当中开始我的教学过程。
一、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品味本诗的意境,我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音乐的美好意境。
其次,让学生自己主动鉴赏,学生都喜欢哪些句子,描出在哪里。
当然,如果学生对本段诵读没有完成好,此环节就显得很矫揉造作,为了赶时间,学生发言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而无升华部分,我的点评也只是蜻蜓点水,一笔点过。
我在此环节处理很粗糙,二、为了完成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的教学重点,我决定让学生重点分析诗人写作是应用的手法,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总结。
《琵琶行》一课的教学重点我完成的很牵强,这是我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所谓公开课也是检验自己教学能力的一次机会,且不可急于求成三、另外,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描写背后的情感,学生很容易的找出诗人情感在诗中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品味描写音乐的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2.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
3.重视经典阅读,丰富生命体验。
【教学重点】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品味描写音乐的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诵读: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多次朗读,解决字词读音,疏通诗句意义。
《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一首抒情色彩很浓厚的长篇叙事诗,在正式教学之前,应让学生进行多次数的朗读,以便于整体领悟其中的感情。
关于字词教学、诗句意义的疏通,放在课前预习解决。
一、课堂导入盛世大唐是最富酒香诗意的时代。
唐诗就像那时候的流行歌曲,一位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则是当时的超级大明星,其中最著名之一的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歌《吊白居易》,我们把这八句诗齐读一遍。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
在这首悼亡诗中,唐宣宗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提到的一篇千古名篇《琵琶行》,来感受他的诗歌魅力。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品味描写音乐的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2.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
3.重视经典阅读,丰富生命体验。
【设计目的】以齐读诗歌的方式导入,引入情境,初步体悟白居易诗歌之美。
二、解题《琵琶行》中的“行”是指什么?(明确)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我们要学的这首《琵琶行》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思维,注意从诗歌体裁角度把握诗歌信息。
三、走进文本,品读诗歌(一)诵读小序,把握主要内容(明确)序中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
概述琵琶女的悲惨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作用是为全诗奠定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二)诵读全诗,品味音乐1.自由诵读全诗,能找出描写音乐的诗句问题:全诗共写了几次琵琶的演奏?具体写琵琶演奏的是哪一次?(找准相应区域,写了三次琵琶的演奏,具体写琵琶演奏的是第二次。
)(学生活动:齐读相应诗句。
)2.品读诗句,欣赏音乐清代方扶南曾写下这么一段文字:“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至文”是指最好的文章,“移人”意思是使人的精神情态等改变。
白居易的琵琶行竟得到后人如此之高的评价,作为千年之后的读者,你又听到了怎样的声音?请结合诗句说一说。
(学生活动:诵读,圈划,分析,体验,交流)(预设交流)“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通过动作、心理描写,曲子有低沉抑郁的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通过比喻、摹声,写出曲子的欢快明朗、悦耳动听。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比喻、通感手法写出了曲子的冷涩凝绝、幽愁幽咽。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曲子的刚劲急促、高亢激越。
(小结)音乐有声无形,白居易却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之描绘得惟妙惟肖,因此学习这首诗歌不能忽略它精妙的语言。
【设计目的】任何文章,我们最先接触的都是语言文字层,这就要求我们从文字本身出发,培养学生感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琵琶行》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对声音的摹写高明之极,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可激发学生对琵琶曲的兴趣,进而锁定诗文的相应区域,体会并学习作者化“听不见的琵琶声”为“看得见的琵琶曲”这一艺术性表达手法。
四、深入探究,理解情感(一)合作探究,循声察情1.比较阅读诗人白居易用多种手法描摹音乐,我在这里将这一部分的诗句做了稍微的调整、修改。
思考,我这样的改动调整是否可行?为什么?(学生活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这虽说写的是琵琶女弹奏的一首曲子,我们仿佛从这首曲子当中看到琵琶女过往的一些经历,有她的青春得意,有她的艰难挣扎,有她痛不欲生的沉默,也有她撕心裂肺的控诉……这一切都是琵琶女过往经历的再现,白居易不仅将她高超传情的技艺写出来,还将曲子下遮掩的琵琶女的曲折波澜的情感表露得淋漓尽致。
白居易之所以能将琵琶女的琴声琴艺写得如此精妙,除了白居易的写作技艺高超外,更重要的是在于诗人能够彻底地体察到琵琶女琴声里的故事。
所以白居易的安排是有合理的。
2.诵读感受(学生活动:配乐诵读)(二)深解“沦落”,融声悟情全诗三次写到琵琶演奏,最详细的描写是第二次,这一次演奏让诗人泪洒青衫了吗?没有,是第三次。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原文是诗句是怎么说的?诗人白居易又有怎样的沦落经历呢?我们找同学起来读一读写白居易沦落经历的诗句。
(学生活动:融入情感诵读体验,分析总结)(明确交流)“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 16 岁便以一首《赋得古草原送别》才名远扬,后来“十年之间,三登科第”,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职。
但元和十年,43岁的他却因“越职言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远大的政治抱负化为泡影。
在这个有月亮的晚上,特别是秋天,听到这样的音乐声、这样的相似遭遇自然是更有感触。
正如杨基所说:“枫叶芦花两鬓霜,樱桃杨柳久相忘。
当时莫怪青衫湿,不是琵琶也断肠。
”诗人是在为琵琶女感伤,也是在为自己感伤。
(小结)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段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摹写声音至文”此文当是也。
【设计目的】将教学目标由“文字语言向思想情感内掘”,将教学内容由“文本细读向整体建构转化”,发展逻辑思维。
五、经典阅读,丰富生命体验2017年一批90后大学生改编的流行歌曲《琵琶行》,2018年《经典咏流传》舞台上的《琵琶行》诗词新唱,都在展示着经典的生命传承。
“好诗不厌百回读”,接下来,让我们再次沉浸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中,一起来读这篇文章吧。
(学生活动:配乐诵读全诗。
)【设计目的】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六、布置作业,迁移训练我们学校的“诗歌节”已经拉开帷幕,其中有一个“推荐我最喜欢的古诗词”活动,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今天的学习,为白居易的《琵琶行》写一段推荐语。
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本诗特点,100字以内。
【设计目的】读写结合,创作提升,传承经典。
七、板书设计学情分析《琵琶行并序》是我国经典的长篇叙事诗,清人方扶南称之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然而由于其字数多、年代远、离学生现实生活有距离,加上学生阅读长篇诗歌的经验不足,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妙的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发掘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显得尤为重要。
1.要注重学生的读。
古人说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三分诗靠七分吟”。
的确,诗歌语言不同于其它语言,讲究用韵、节拍、停顿,声调有轻重缓急,字音有响沉强弱,语速有疾徐曲折,学生在学习中需在朗读中掌握并处理好作品的声律特点,即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所以我想把朗读作为这首诗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2.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思维往深处发展,能引起学生的探究语文,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
3.要注重学生的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可以进一步巩固阅读教学的成果,又可有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效果分析通过准备这一堂课,收获还是很大的,如何有效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在一次次的确定和推翻中,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清晰了。
“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是我们在一堂课结束后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作为老师,我在课堂上教了什么,也就是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的吻合。
在设计这堂课时,在阅读文本和教参的基础上,参考教育教学书籍杂志上的有关分析,我最终将课堂重点定为“欣赏音乐,把握情感”,将难点定为“沦落人的情感理解”。
应该说,突破重难点的环节设计是有效的,学生走了进去,也有了思考的过程。
尤其是在诵读环节,不管是齐读还是个人读,都能看出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增强。
板书的设计,因为白板书写条件的限制,不够美观,但是框图的形成有助于使学生化繁为简把握文本和课堂重点。
课后抽调了8名学生(不同层次),让他们结合板书总结课堂内容,学生们的总结是非常到位的。
对于布置的作业,学生完成情况也非常好,体现了读写的有效渗透。
需改进之处:在音乐与琵琶女身世的对应探究环节,学生能想到的很多,但课堂上师生沟通时,未有充分展开,我的明确过于着急。
这与我在学生合作探讨过程中,加入学生讨论不足是有密切关系的。
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在正式教学之前,应让学生进行多次数的朗读,以便于整体领悟其中的感情。
关于字词教学、诗句意义的疏通,放在课前预习解决。
全诗三次“弹”和“闻”,其实都体现着作者的情感变化,应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多种表现手法对抒情的作用,进一步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
评测练习1.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明年..衣裳起..刀枪鸣。
整顿..长句,歌以赠之。
B.铁骑突出..秋。
因为敛容。
C.老大..收拨当心画。
终岁不闻丝...嫁作商人妇。
去来..江口守空船。
D.曲终竹.声。
2、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B.自言本是.京城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C.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D.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
B.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
4.下列语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委身(托身)为贾(商人)人妇命(题名)曰《琵琶行》B.转徙(迁移)于江湖间是(这)夕始觉有迁谪(贬官)意C.出官(京官外调)恬(淡泊宁静)然自安,感斯(这)人言D.因(因此)为(作)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5.对下列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迁:贬官,降职青衫:唐代低级官吏穿的服装B.善才:指琵琶师命酒:叫(手下的人)摆酒C.管弦:指音乐铁骑:身披铁甲的战马D.教坊:唐代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击节:打拍子6、.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