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比喻特色

合集下载

简述孟子的艺术特点

简述孟子的艺术特点

简述孟子的艺术特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
的著作之一。

孟子的艺术特点是以典型的比喻、排比、反复、抒情等手法,表达出他的思
想理念。

首先,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表达他的思想。

他把政治、道德、社会等抽象概念比作自然界
中的动植物,如“政治就像一棵树,根是法律,枝叶是礼仪”,“道德就像一棵草,茂盛而繁茂”,“社会就像一只鸟,需要翅膀来飞翔”等。

这些比喻使孟子的思想更加生动形象,更容
易被人理解。

其次,孟子善于运用排比来表达他的思想。

他把政治、道德、社会等抽象概念排列成一系
列的对比,如“政治就像一棵树,道德就像一棵草,社会就像一只鸟”,“政治就像一把剑,
道德就像一面盾牌,社会就像一座城堡”等。

这些排比使孟子的思想更加清晰明了,更容
易被人理解。

最后,孟子善于运用反复和抒情来表达他的思想。

他把政治、道德、社会等抽象概念反复
描述,如“政治就像一棵树,根是法律,枝叶是礼仪,花朵是美德,果实是福利”,“道德就
像一棵草,茂盛而繁茂,清新而清香,温暖而慈爱”,“社会就像一只鸟,需要翅膀来飞翔,需要羽毛来护体,需要喙来啄食”等。

这些反复和抒情使孟子的思想更加深刻,更容易被
人理解。

总之,孟子的艺术特点是以典型的比喻、排比、反复、抒情等手法,表达出他的思想理念。

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着深远
的影响。

孟子文风特点

孟子文风特点

孟子文风特点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散文文风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语言简练生动孟子文风简练、凝练,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他的语言自然、生动,往往通过明喻、象征、对比等方式,直观地传达主张,使人深受启迪。

例如“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舍身为国,而后身存”等论述,简单明了,给人深刻的印象。

二、文章有感人肺腑之处孟子文章往往含蓄深刻,他的文字情感真实,使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其中。

在《离娄下》中,他感慨人们对于贫穷的人多所厌恶,却不知道穷苦之人的辛苦艰难。

在《公孙丑下》中,他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来表达危机意识,这些深情的言辞使人直观地感受孟子的思想与精神内涵。

三、善于对比和比喻孟子文风优美流畅,善于通过对比和比喻来说明问题。

例如在《尽心上》中,他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为比喻,说人要虚心好学,不要固执己见,否则会遭到失败的风险;在《梁惠王下》中,他以“替天行道”来比喻为正义而斗争的行为。

四、主张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文中多处体现出这一观点。

例如在《告子上》中,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恻隐之心”,认为人们内心都有同情、怜悯他人的天性,但有时由于各种原因偏离了本性,所以要通过教育来弘扬人性的美好。

五、倡导正义孟子是一位善于歌颂正义的思想家,他提出“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重要的品德观,在文中多次强调“道义之可知也,则为仁义之至理也。

”对于不公不义、不道德的行为,他总是以坚定的态度和明显的语言予以谴责。

以上是孟子文风的主要特点。

他的散文不仅熔融了哲学思考,也富有诗意美感,内容深刻,让人感受到了伟大的精神力量。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关键词:《孟子》、艺术特征、论辩、现实主义内容摘要:孟子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文章议论风发,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孟子》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修辞也别具一格,其比喻形象生动,取喻的方法也千变万化。

善于论辩也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孟子》七篇论战性强,感情充沛,言辞机敏,锋芒毕露。

他的散文还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孟”并行,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

孟子的散文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在先秦儒家散文中,《孟子》向来以“文学”性著称。

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

[1]刘大杰称:“当时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也很有影响。

”[2]一、语言特色与修辞(1)孟子是一个语言大师并且非常重视民众,所以他一贯只崇尚平易而反对诡谲,他的散文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不和章法的句法,精辟准确的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给人朴素自然的美感。

《梁惠王下·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

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阐明行王道,仁政的条件、途径、措施和意义,充分表现了孟子精湛的语言艺术。

大量采用排偶句式,重复、对比以及实词、虚词的交错搭配,使语言简洁精练又概括性强,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

吾不为是也。

”这段文字揭露齐宣王的大欲,论证以力求霸必败,应反本推行王道。

孟子运用和一系列排比,极尽铺陈、烘托之能,以壮文势。

(2)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

孟子在阐明事理时,常常使用比喻,是使文章活泼生动,明白晓畅。

孟子的比喻手法

孟子的比喻手法

孟子的比喻手法
《孟子》中含有大量的比喻,其中有好几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比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
孟子的教诲,让心灵得到深刻的震撼。

首先,孟子以大树与小草之间的为喻,把它用来比喻精神的坚强力量。

大树以自己的主宰
力将颠簸的风暴抵抗住,而小草却受风西连绵的侵袭,折断形成而落叶,他说:“心志坚
强者,似大树矗立,临风不倒,而德行卓著;心志薄弱者,似小草纷飞,一蹴而折,且败
且衰。

”这里,他启迪我们要像大树一样,不被外界的困扰所击倒,而是顽强地生长着,
给周围的人撒播光明的精神。

其次,他用鹰击鼠的比喻来说明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他说:“若有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去经营学习,就像一只鹰击一只老鼠一样,也许其暂时有所收获,但是被惩罚的时候
则毫无脱身之力”。

这里,孟子引用有关鹰击鼠的比喻,阐释了贪心会导致毁灭与不幸,
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得到奖赏、真正成就一个优秀的品格。

此外,孟子还谈论媒人的角色。

他说:“媒人应当如同一个引河的水手,用尽他的勇气和
智慧给这条河找到一条安全的出口,水流着无限的活力去往更远的地方,而媒人则是介入
其中,把河流的方向指引好。

”这里,孟子说明,一个有礼貌和智慧的媒人会给他人带来
好处,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我们也要像这个水手一样以智慧引导他人,让他们之河流茁壮
发展,开创美好未来。

总之,孟子的比喻非常有深度,用简单易懂的话为我们讲述着道理,鼓励我们要发挥自己
最大的潜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贡献智慧。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
《孟子》与《庄子》艺术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
(1)形象说理,擅用比喻
(2)具有论辩色彩(结合时代背景论述)
不同之处:
(1)文学风格:
孟子:现实主义色彩,论据也多取材于现实。

如“为长者折枝”。

庄子:浪漫主义色彩,论据多取材于虚构的寓言故事和想象。

(2)论说方式:
孟子:推理论证,一步一步,层层深入,运用曲折的比喻揭示所论主旨。

庄子:形象论证,寓言即论证,论据即论证,大量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论点。

(3)全书结构形式:
孟子:语录体散文
庄子:论说体散文(专题性)
(4)语言风格:
孟子: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炼准确。

庄子: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孟子散文的论辩特色

孟子散文的论辩特色

孟子散文的论辩特色孟子在先秦诸子之中素以“善辩”著称,其门人公都子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其好辩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的个性特点,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是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和感染力了。

笔者就其论辩的主要特色,现援例以抒管见。

一、论辩机智灵活孟子论辩中的机智灵活,主要体现在他善于巧设机关,诱敌上钩,善于欲擒故纵,借题发挥上。

例:⑴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梁惠王章句上?齐桓晋文之事》。

⑵孟子谓齐宣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章句下?孟子谓齐宣王》)⑶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梁惠王章句下?庄暴见孟子》)例(1),一心效法齐桓公、晋文公的齐宣王,一开口就向宣扬“仁政”的孟子讨“霸天下之术” ,可见话不投机孟子此时若顺王意,必曲己意,如违王意,必废此行。

但孟子不急不躁,闲暇从容,他巧转话锋,避异求同,以“孔子的学生没有说过齐桓晋文之事,我也没听说过”斩断齐王问霸之念,继以“如果你要我说的话,我讲讲用‘王道'统一天下”为诱饵,钓齐王上钩。

而齐王旨在统一天下,当然除“霸天下”之道外,其他能“王天下”之计,也是不妨一听的,于是,就让孟子执耳牵鼻,大谈起“仁政”来。

此例足显孟子善诱之智,从全章看也并非孟子“仁政”主张的胜利,而实在是因他善辩的智慧才使宣王心悦诚服的。

《孟子》散文的特色

《孟子》散文的特色

《孟子》散文的特色
导读:《孟子》是记述孟轲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和个人修养的书,《孟子》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但较《论语》有很大发展。

它以问答方式,展开了雄辩说明,具有战国时期散文的优点和缺点。

《孟子》散文有不少特色,首先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书中对只图享乐,而又妄想称霸的齐宣王;对平时不行“仁政”,到关键的时刻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画得淋漓尽至。

其次是雄辩,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

他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身份开展辩论,逗引对方,掌握主动,由远而近,步步紧逼,层层推理,运用犀利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力量,把自己的观点阐发得非常透彻,确实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气势。

其三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全书运用比喻不下千处。

而且每处都给人以“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的感觉。

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

有的用寓言故事来喻,有的用事物来喻;有的用三言两语,有的是一个小故事。

其中以《揠苗助长》、《奕秋诲棋》、《以五十步笑百步》、《挟泰山以超北海》等富于哲理,尤为生动。

至于《孟子》散文富有鼓动性,诙谐风趣,戏剧性的对话等都是被后人所称道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摘要:战国时期在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时代背景下,诸子大多使用寓言来阐述政治见解和思想学说,因此寓言创作格外活跃,其中以《庄子》、《孟子》等书的寓言尤为出色,二者有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在文本、取材、形象、手法和语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呈现不同的艺术特色,且影响深远。

关键词:《孟子》寓言;《庄子》寓言;艺术特色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

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

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

《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

《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政治见解的使用目的。

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

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

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

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盂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首先,《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

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孟子》这种特点在一些长篇论辩文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

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如《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

同时。

《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孟子写作文的特点

孟子写作文的特点

孟子写作文的特点《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特色鲜明。

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其写作特点:(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

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

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

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

奇句与偶句,单式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

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例如“许行”一章(《滕文公》上)首先问明许行一切生活资料的来源,以见社会分工的必要;再进而论治天下之不可耕且为,列举尧、舜、禹、稷所以不暇躬耕之故;然后斥责陈相背师说而学许行之道为用夷变夏,“下乔木而入于幽谷”。

声色俱厉,气盛言宜。

又如“好辩”一章(《滕文公》下)历述唐虞三代以来一治一乱之故,而以辟杨、墨的邪说自比于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驱猛兽,孔子作《春秋》。

又如“齐桓晋文”一间(《梁惠王》上)问齐宣王之所大欲,“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自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铺张扬厉,几乎和纵横策士抵掌而谈的风趣相仿佛。

其次是善设机巧,引人入觳,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例如上述一章,孟子怪齐王为何“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之后,即紧接“王请度之”。

但不待齐王回答,即又进而诘问:“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逼使齐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浅析《孟子》譬喻说理及民本思想

浅析《孟子》譬喻说理及民本思想

浅析《孟子》譬喻说理及民本思想《孟子》七篇记录了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家的思想理论。

千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清晰的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

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鲜活的形象。

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孜孜不倦的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的王道、施仁政的主张。

在此过程中,孟子用其极为明白晓畅、详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的语言来辩论、证明自己的政治思想,其中譬喻说理更是一颗闪闪夺目的明珠镶嵌在那浑然一体的文章中。

赵岐曾在《孟子章句题辞》中说过:“孟子长于譬喻。

”孟子在于他人进行论辩中相当善于用譬喻说明道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生动形象事物表现出来。

从而使其论辩生动有力令人信服。

在《离娄上》中孟子论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时,用了一个比喻“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其比喻生动贴切令人意想不到。

简单的比喻但把所要论辩的得民失民归于仁的问题阐述的清晰明了。

《梁惠王上》中,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尽心焉而百姓不加多问题时,曾说:“王喜欢战争,请让我用战争来打比方。

战鼓咚咚一响,双方兵刃相接,这时就丢了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了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来。

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人,可以吗?”用战争的士兵逃跑来解释人民为何不加多,浅显易懂,并且孟子的譬喻看似并不符合逻辑但想象奇特。

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及文学散文的性质。

当孟子与梁惠王谈及欲望时,逐步深入。

最终得出惠王的欲望是开疆拓土,而孟子劝谏时用了“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谓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来说明开疆拓土所引起的严重后果,今仍存其成语“缘木求鱼”这譬喻。

这譬喻运用的可谓炉火纯青,梁惠王听其一席言果断提出:“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孟子的写作特色

孟子的写作特色

孟子的写作特色孟子的写作特色,首先是他的雄辩色彩。

孟子的雄辩,并非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特点。

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自己设置的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这两个特点在文中相互配合,便构成了孟子的雄辩。

例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说楚人陈相兄弟本学儒术,见到农家学者许行,就转而信奉农家思想,并批评滕君不能“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算不得贤君。

孟子不露声色,由农家这一基本思想和行为标准从容问难。

孟子的提问,全是生活中常识性的问题,因而就巧妙地规定了对方的必然回答。

步步引导,层层追问,令对方不得不说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的结论,自己否定了自己。

这体现了《孟子》善设机巧、诱人入彀的特点。

一旦对方落入圈套,便接以气势磅礴的长篇大论:从尧、舜、禹、后稷治国的史实,陈相兄弟的为学态度和农家思想的不合时用三个方面横排纵铺,淋漓尽致地批驳了农家思想的错误以及陈相兄弟弃儒学农的糊涂选择。

宏论雄辩,不容置疑。

这又体现了《孟子》文章气势充盈、铺张纵恣韵特点。

再如《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抓住齐宣王想要称霸天下的心理,教之以王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首先用齐宣王在祭祀时以羊易牛的实事,指出他有“不忍”之心,并说有此心就足以行王道,使齐宣王感到“心有戚戚焉”,在心理上与齐宣王拉近了距离。

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齐宣王之未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引起了齐宣王渴望了解“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的兴趣。

孟子遂得以阐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推恩”的思想。

这体现了《孟子》善于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的特点。

而后,孟子又是采取预设必然答案而追问的办法,逼出齐宣王欲以武力争霸天下的真实想法,从而指出以战争谋求称霸天下,犹如缘木求鱼,必然失败。

《孟子》的语言特点

《孟子》的语言特点

《孟子》的语言特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代表性著作之一。

其语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奥妙深邃:《孟子》语言深奥难懂,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它使用的词汇大多经过深思熟虑,富有象征性和隐喻性,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

艺术性强:《孟子》的语言艺术性强,篇章构思精妙,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如借景抒情、比兴、对仗、排比、夹句等,使文章意境优美、意味深长。

语言简练:《孟子》的语言虽然深奥,但是在表述中尽可能避免繁琐的句子结构和词语,追求精炼简练,以使思想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讲究文义:《孟子》注重文义的表达,对每一个字词的用法都十分讲究,追求语言精准、用字得当。

例如,对于同一个词,作者往往会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的含义,以丰富其语言表现力。

重视比喻:《孟子》运用大量的比喻手法,将哲学思想具象化,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比喻成为《孟子》中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其语言特点之一。

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的艺术特色咱们来聊聊《孟子》的艺术特色,这可太有意思啦!我有个朋友是个国学迷,有一次我们一起参加了一个国学小聚会。

大家就围坐在一起,讨论各种经典。

这时候就说到《孟子》啦。

一个戴着眼镜的哥们儿先开口了,他说:“《孟子》这书啊,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论辩艺术。

就像孟子和梁惠王的那些对话,那真是精彩。

孟子就像个智慧的大侠,用他的口才把梁惠王说得一愣一愣的。

”我朋友也来了兴致,他说:“对,你看孟子说话那气势,简直绝了。

他经常用排比句呢。

就好比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连串的,就像三把宝剑,‘唰唰唰’地就把道理给亮出来了,让人听着就觉得热血沸腾,觉得就得做这样的大丈夫。

”旁边有个女生笑着说:“是啊,而且孟子特别会用比喻。

我记得有个地方,他把君主施行仁政比作‘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意思就是君主如果不好好对待百姓,就像把鱼赶到深渊,把鸟赶到丛林,让自己失去民心。

这比喻多形象啊,一下就能明白他的意思。

”这时候,有个年纪稍大的老师模样的人也加入我们的讨论,他说:“《孟子》还有个特点就是它的取材特别接地气。

他经常从生活中的小事说起,慢慢引出大道理。

就像他讲那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简单得很,就是战场上有人逃了五十步,嘲笑逃了一百步的人。

通过这个,孟子就把梁惠王那些小恩小惠但没真正实行仁政的本质给指出来了。

这就好像我们平常聊天,用个小故事就把问题给解决了。

”我们越聊越起劲,我又想到了一点,说:“《孟子》的语言还特别有感情呢。

感觉孟子在书里就像一个特别热情的人,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劝说那些君主,那真是掏心掏肺啊。

不像有些书,干巴巴地讲道理。

孟子在里面有愤怒,有期待,就像他对那些不行仁政的君主发怒的时候,我们都能感觉到他的怒火呢。

”大家都纷纷点头,那个戴眼镜的哥们儿又说:“对,这感情色彩让《孟子》更有感染力了。

就像我们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被孟子带着走,他高兴我们也高兴,他生气我们也生气。

这也是它艺术魅力的一部分啊。

《孟子》句式修辞浅析

《孟子》句式修辞浅析

《孟子》句式修辞浅析《孟子》中的散文,巧妙地运用问句、反复句、排偶句等句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修辞效果,使得文章如长江大河,气势磅礴;像万钧雷霆,雄辩有力。

标签:问句反问句排偶句《孟子》中的散文如长江大河,气势磅礴;像万钧雷霆,雄辩有力。

究其原因,句式选用所产生的强烈的修辞效果,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问句的选用《孟子》是语录体散文,使用了大量的问句,这本是毋庸赘言的,但是,《孟子》散文使用的问句对其文章气势、论辩所起的作用与别的语录体散文相比却存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孟子》散文中问句的使用特色。

《孟子》散文中的问句,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一般问句,提出问题,要求别人回答这种问句在《孟子》中比比皆是。

例如:(1)“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孟子之平陆》)(2)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文王之囿》)这些问句,都是用在文章的开头,即开头一句就直接了当地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从而引起了下文。

用这种方式开头,开门见山触及论题,很自然、很直接地就导入了正文,使得文章一开始就干脆、了当,富有力感。

不仅如此,《孟子》中有很多章,从头至尾,自始至终都在使用问句,简直可以说,它们都是由问句构成的。

这一个个问句,像一个个枢纽,把全章的各个段落紧紧地联系成一个个整体。

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各个段落之间共使用了十五个问句,这些问句在上述话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又引起了下文对这些问题的答复。

如此承前启后,把各个段落连在了一起,使整篇文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孟子使用问句,目的非常明确,都是有针对性地围绕着论题而精心设计的。

例如《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章:(3)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它。

论《孟子》的比喻论证

论《孟子》的比喻论证

On metaphor and demonstration in Mencius 作者: 唐洪波
作者机构: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学研究
页码: 32-35页
主题词: 孟子 比喻 论证 瑕疵
摘要:"长于譬喻"是《孟子》散文一个重要的特色,历来人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文认为,孟子确实大大发展了譬喻这一表现手法,但他在运用比喻论证时也犯有简单类化、偷换概念、比喻不当等许多毛病.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孟子比喻论证的艺术特色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论辩术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

孟子设喻取譬的艺术(网友来稿)

孟子设喻取譬的艺术(网友来稿)

孟子设喻取譬的艺术(网友来稿)董自展孟子以能言善辩著称于当时,游说诸侯,教诲后学,诱导听众,议论风发,纵横捭阖。

而用譬喻陈说事理。

论列是非,是孟子论辩技巧的一大特点。

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

数量达到159处之多。

汉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可谓说到了点子上。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的《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文章开头,孟子迎合齐宣王希冀称霸的心理,成功地转换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论点。

继而又机敏地从齐宣王怜惜牛的事实连类引发,肯定他有恻隐之心出发,施恩百姓并不难做到,批评宣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有鼓励,也有指责。

至此迫使宣王道出真心话,承认自己不肯行王道是企图以武力称霸诸侯。

接着孟子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凡是高妙的游说,论辩者首先要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求同存异,掌握主动,蓄谋存势,然后再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

考查烛之武、文种、触龙还有邹忌的游说,虽然各有其风格和特点,但也无不入此规则。

孟子比起这些人来,则更显其圣人之胸襟、高屋建瓴之气势和进退自如之能事。

尤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是为人称道。

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宣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入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昏,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

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卷舒自如。

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重要表达形式之一。

使用的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孟子散文语言特色

孟子散文语言特色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他的大部分思想都以散文的形式被记录了下来,流传后世。

下面对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做一个粗略的分析。

孟子是一个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直白,富有逻辑性,不用不合章法的语句,也不用生僻的字词,平实干净,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

(虽然通假字太多了一些)想必这与他“仁义”的道德核心思想有关。

孟子在散文中,多次用到了排比并列的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气势更足,条理更清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大部分都是用排比的手法层层展开的,像“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和前文中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相对照呼应,更加深化了读者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记忆和理解,证明了三要素中各要素的重要性。

再像鱼我所欲也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整段话看起来令人昏头昏脑,但是仔细理解句子后就不难发现,整段话一环套一环,一个个整齐的对比使读者的思路不由自主的跟着作者孟子走,他所推崇的“人性本善”的理论就在不知不觉中为人所接受了。

此外,孟子还善用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比喻,使他所传输的思想更容易被人所接受,也使文章更有趣。

根据网上搜索的结果,《孟子》一书共260章,其中159章里用了比喻《鱼我所欲也》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齐桓晋文之事》中记录了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系统地阐发了孟子讲究以人治的治国理论全文大量运用了比喻“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和对比的运用使劝说变得更有说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比喻特色
在文学艺术的诸多表达方式中,比喻是最为古老的,即使是在最早的《易经》和《尚书》中,也不难发现比喻的存在,如“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和“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农服田力穑,及亦有秋。

”在战国时代,比喻极其兴盛,被大量的文本采用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

清代章学诚在他的《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于取象者也。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孟子》之文广为比喻,深于取象,展示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一、语言的简约性
《孟子》之文,从体式上看依旧是语录体形式,因而具有语录体的特点,采用的语词都是当时朴实通俗的口语,接近当时人们的口语习惯。

无论问答之文,还是孟子自己阐发的议论,都是言简意赅,明白通畅。

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曾评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f刻斩绝之言,其锋不可犯。

”从这句话可知《孟子》中虽是“约语”,但能物尽其用,一是能够“尽意”,二是能够形成“不可犯”之“锋”。

这一点在《孟子》中的描述性比喻与说理
性比喻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首先,在比况事物的状况和动作行为方式的描述性比喻中,本体多是抽象的事物,而喻体则富于形象性,浅显易懂。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每个人先敬重自己的父母长辈,推而广之,同样敬重别人的父母长辈;每个人都爱恤自己的子弟,推广开来,扩而充之,同样去爱恤别人的子弟,做到这样,那么天下就可以运筹在你的手掌之上了。

其次,在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说明抽象复杂道理的说理性比喻中,孟子多用有一定情节的寓言故事来说明。

其形式和内容比常规的比喻复杂,是比喻的高级形态。

寓言是展开了的比喻,伴随喻体的扩充,能有效地增强本喻体之间的对应性,多方面、多层次地拟似本体,从而周详地阐述本体,有助于事理表达的最终完成。

如《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文生动幽默,故事性强,寓意深刻,孟子先用语言描写“齐妻”的怀疑,再用动作描写“齐人”的行为,说明“齐妻”怀疑的正确性,后用神态描写“齐人”恬不知耻地向已了解内情的妻妾炫耀的丑态。

以此来警示世人爱慕虚荣的“求富贵利达者”。

在这类比喻中,特别是寓言故事,孟子也只是以简要的语句铺陈其事,不同于《庄子》寓言故事,孟子不求其情节的曲折变化,不着力渲染故事环境,不重于刻画人物,而是以简驭繁,据少知多,虽用粗略简要的文辞描述事件或说
明一个道理,却能言无不尽,充分展示“语约”的特点。

二、喻体的新奇性
孔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培根也说:“修辞的任务是将推理加入想象而动人意志。

”这说明,本体和喻体是两类事物,分属不同的类别,因为本体和喻体表层的物理性质差距越大,其喻旨就越真,修辞效果更明显。

俄文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艺术手段是要使事物陌生起来,使形式有阻拒性,以扩大感知的困难与时间。

”因而,孟子设譬取喻就追求这种陌生感。

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要说服齐宣王行“王道”。

就连用了“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这两个比喻,说明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接着又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两个比喻相对照,说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鼓励齐王,打消他的畏难心理,当又进一步引出齐王的“大欲”是要“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类”之后,又用“缘木求鱼”来打比方,说明齐王用眼下的做法去追求这一“大欲”,就象是爬到树上去捉鱼,是绝无实现的可能,从而诱导宣王听从自己“王天下”的主张。

这一连串的譬喻,生动形象又富于说服力。

“力足”与“明足”的奇异、“挟太山”的奇幻、“缘木求鱼”的奇特,环环
相扣,紧紧抓住齐王与听者之心。

不仅如此,孟子设喻之时,常与其修辞连用,以造成无与伦比的效果。

如与夸张连用:“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齐桓晋文之事》)与对比连用:“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
三、设喻的适切性
修辞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话语建构和话语理解行为,是由交际双方参与的,以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为参照系,以语言为媒介的社会交际过程。

修辞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功能,是修辞主体心理与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修辞要解决的是言语行为与言语动机,交际目的、任务之间的适切性,即交际双方的社会和心理因素的适切性。

适切度的定位,有一定的心理原则可循,心理原则是对修辞主体的言语行为、言语动机、交际目的、任务的规范,控制修辞主体的修辞客体的生成。

而《孟子》之中的设譬取喻,又最能表现这一特点。

一是与主体的动机、目的和任务相适应。

在言语行为中,修辞主体的修辞动机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修辞行为产生的动
力。

决定并维持言语行为的发展方向。

修辞的目的、任务是在修辞动机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修辞行为动机在修辞行为实施中的具体表现。

孟子设譬取喻的动机是用形象生动的人、事、物描述或说明抽象的道理,用最佳的喻体来描述或说明本体的特征或事程。

二是与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相适应。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人被社会化为各种社会角色,各种角色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人在交际过程中,就存在着角色认知过程。

修辞主体对交际对方角色认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修辞目的和任务的完成。

孟子生活于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广揽人才,诸子百家应运而生。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发言人,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中,时常要与各学派的学者交流切磋,辩驳争论,另一方面,孟子带领弟子奔走列国,推行仁政方案,也要与当时各阶层人物接触、交流、论争。

在交际过程中,孟子要想以比喻之法说事明理,有必要从对方的社会角色、生活经验出发,选择他们所熟知的事物作比为喻。

否则,不仅不能说明问题,而且妨碍交际活动的完成。

孟子交际的对象有诸侯王、士大夫、学者、学生等,孟子总是从他们各自不同的社会经验中选取取譬设喻的材料,使对方易于理解。

三是与社会心理相一致。

战国之时,各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使民众苦不堪言,社会共同要求统治者通
过发挥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天下百姓归依,同心同德,从而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

这个要求是当时社会普遍心理要求。

孟子深知这种社会心理,而且自己也主张国君应施行仁政,使民众归附,统一天下。

因此,在遇有这类能反映社会普遍心理的话题时,孟子总是着意以比喻之法反复阐说,不断强调,使人明晓。

再者,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看,战国时人亦深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无论是著书立说,还是社会交际,十分喜欢对言语表达作整体性的直观把握和直觉体验,而不太喜爱充满知性逻辑的理论深讨,因而他们那种从生活事实中寻求证据以说理的方式,有一种普遍的认同感,对那种“设象喻理”的言语表达模式情有独钟。

这从战国诸子之作以及《战国策》所记行人辞令广泛运用寓言故事、比喻手法的情形看,就可见一斑。

《孟子》之文,广泛地使用比喻手法,正契合了时人的上述文化心态,是对社会潮流的认同和顺应。

本文对孟子设譬取喻进行了分析,但《孟子》比喻的内涵远不止此,其间还有本文所不能概括与阐发的地方,须待进一步的挖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