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泥采样与监测

合集下载

河道底泥处置施工方案

河道底泥处置施工方案

河道底泥处置施工方案背景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源不断增加,河道水质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一个河道的健康状况除受污染源影响外,还受到其底泥的影响。

底泥是河道中重要的物质补给和营养底层,同时也是吸附、转移和释放污染物的主要场所。

如果不及时处理,河道底泥会对水环境、水生态和水资源产生严重的威胁。

因此,河道底泥处置成了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针对河道底泥处置问题,提出一套实用有效的处置施工方案。

方案描述1. 初步调查和采样处置底泥必须在做好底泥的初步调查和采样工作后进行。

采样工作应清楚准确进行底泥的分层采样,并测试河流水质。

测试结果可以表现出河流水体和底泥的污染状态,能为底泥处置作出更科学的决策。

2. 底泥分级处理底泥分为粗沙、细沙和粘土三种类型的底泥。

对于不同种类的底泥,我们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粗沙,采用现场堆存干燥,适量添加腐烧石灰、水泥及其它物料,重新稳定强化后,用于城市绿化、覆盖工程等;对于细沙,采用非机械化除沙、深度掘泥、填埋固化等方式,使得底泥中的有机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降低,达到环保标准后,可以再次利用举办园林绿化或道路绿化等工程;对于粘土,采用生物修复,注入活性细菌、植物种子等,改变底泥中有机质和重金属的状况,使其得到减缓,并促进河流自净能力。

经过处理后的粘土进行垫层覆盖,使其得到固化和稳定。

3. 处置过程的监测底泥处置需要在现场进行密切监测,以保证所有底泥得到好的处理效果,并对底泥处置过程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要求。

4. 资源化利用处置后的底泥可以经过处理后,资源化利用。

可以将底泥经过简单的处理后用于绿地建设、花坛修建、灌溉用水等,进一步提升了废物的回收再利用率。

实施效果实施本方案后,能达到以下效果:1.底泥去除率高,环境指标得到良好改善;2.使用环保型处理方法,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损害;3.底泥处置后,达到可持续利用的效果;4.实现了精准的过程监控,确保处置质量。

常用污水监测项目的采样和保存技术汇总

常用污水监测项目的采样和保存技术汇总

常用污水监测项目的采样和保存技术汇总污水监测是保障水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和监测项目,采用适宜的采样和保存技术可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对常用的污水监测项目的采样和保存技术进行了汇总和介绍。

总悬浮物(TSS)的采样和保存技术1.采样方法总悬浮物(TSS)的采样应在污水流经稳定的、不深的地方进行,以避免取到沉积物和泥沙等不相关物质。

采样时应使用具有气密性的采样瓶或玻璃瓶进行采样,避免空气中的灰尘和污染物的进入瓶中。

采样时应注意取样量和采样深度的控制,以确保采集到代表性样品。

2.保存方法采样后的样品应在4℃冷藏保存,并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测试。

如果实验室不能及时测试,可以将样品进行冰冻保存,但冰冻后的样品需要进行除气处理,以保证测试数据准确性。

化学需氧量(COD)的采样和保存技术1.采样方法化学需氧量(COD)的采样应在标准时间内进行,采样时需要进行混合,以确保样品中COD的均匀分布。

采样时应使用塑料瓶或玻璃瓶,并避免使用带有颜色的瓶子。

采样时应注意深度的控制,通常需要将水泵到样品瓶填满。

2.保存方法COD样品的保存需要避免被光线曝晒,同时需要避免被氧化和腐败。

保存时应该在4℃冷藏保存,如果需要长时间保存,可以进行冰冻保存,但在冰冻前需要进行除气处理。

总氮(TN)和总磷(TP)的采样和保存技术1.采样方法总氮(TN)和总磷(TP)的采样位置应在水流污染区域的中心位置并应避免采集到沉积物和底泥。

采样时应使用玻璃瓶或塑料瓶,并将样品填满至顶端,以避免空气的进入造成样品污染。

采样后应保持瓶口密封,避免外界空气和污染物进入瓶内。

2.保存方法TN和TP的样品保存需要避免被光线曝晒,同时需要保持样品的pH值和温度稳定。

保存时应该在4℃冷藏保存,如果需要长时间保存,可以进行冰冻保存,但在冰冻前需要进行除气处理。

生化需氧量(BOD)的采样和保存技术1.采样方法生化需氧量(BOD)的采样应在标准时间内进行,并注意混合和均匀分布。

底泥监测方案

底泥监测方案

底泥监测方案1. 概述底泥是水体底部的沉积物,其组成和性质对水环境的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底泥监测是评估水体质量和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底泥监测方案,旨在提供一种系统、科学、可操作的方法来监测和评估水体底泥的状况。

2. 监测目的底泥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底泥的组成、污染程度和潜在的生态风险,以便为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的监测目的包括:•评估底泥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评估底泥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监测底泥沉积速率和泥沙通量,了解水体的沉积作用。

3. 监测内容底泥监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底泥采样底泥采样是底泥监测的基础工作。

采样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包括典型区域、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以及需要了解变化趋势的区域。

采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选择适当的采样工具,如底泥采样器或底泥柱。

•采样时应注意避免底泥表层的污染,最好采集底泥的较深层。

•根据采样点的具体要求,选择适当的采样数量和采样深度。

3.2 底泥物理化学性质检测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了解其组成和污染程度非常重要。

常见的物理化学性质指标包括底泥的颜色、致密度、粒径分布、有机质含量、pH值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实验室测试或现场测试得到。

3.3 底泥污染物分析底泥污染物分析是底泥监测的重要内容。

常见的底泥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分析方法可以包括物理提取、化学分析和生物监测等。

分析结果应与国家或地方相关标准进行对比,评估底泥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

3.4 底泥生态风险评估底泥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底泥监测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对底泥样品的毒性测试和生态风险评估,可以评估底泥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

常用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包括生物多样性评估、物种敏感度评估等。

3.5 底泥沉积速率和泥沙通量底泥沉积速率和泥沙通量反映了底泥在水体中的沉积作用,也是底泥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定期监测底泥沉积速率和泥沙通量可以了解水体的沉积状况和底泥的输送过程。

水体沉降物与底泥采样、制样及保存方法

水体沉降物与底泥采样、制样及保存方法

水体沉降物与底泥采样、制样及保存方法采样步骤江河湖泊(水库)海洋采样点布设在本江(河)段上游应设置背景采样断面(点)。

采样断面应选择在水流平缓、冲刷作用较弱的地方,采样点按两岸近岸与中泓布设,近岸采样点距湿岸2~10m。

如因砾石等采集不到样品,可略作移动,但应作好记录。

布设排污口区采样点时,可在上游50m处设对照采样点,并应避开污水洄流的影响;在排污口下50~1000m处布设若干采样断面(或半断面)或采样点,亦可按放射式布设。

湖泊、水库采样点布设应与湖泊、水库水质采样垂线一致。

柱状样品采样点应设置在河段沉积较均匀,代表性较好处。

采样器调查湖泊、河流等陆地水体底泥状况时,多采集表层底泥样品。

沙质底泥可用圆锥式采样器、钻头式采样器、悬锤式采样器取样。

底泥为卵石时,则用锹式采样器、蚌式采样器。

蚌式采样器应用较广泛,也可用于表层松软的底泥取样和底栖生物取样。

海洋底泥采样器可分为拖曳式采样器、表层采样器和柱状采样器三类。

拖曳式采样器在调查船低速航行时以拖曳方式取表层样品。

采集表层底质和底栖生物样品。

柱状采样器用于采集海底以下一定深度的柱状样品。

表层采样器用于在大陆架等浅海地区定点定量。

采样方法江河底泥采样可在水文站水文断面同推移质、悬移质测验结合进行。

取样点应中泓密,两侧疏。

取样次数以能控制河道断面冲淤变化过程为原则,枯水期应多于平水期和洪水期。

在污染源上游和远离污染源的河道分别设置对照断面、污染断面和净化断面。

湖泊(或水库)的底泥采样,一般仿照海洋底泥采样方式。

在进、出湖泊的水道上应设置控制断面进行采样。

在废水进入湖泊的主要入口附近,须增加采样点和采样次数。

海洋底泥采样一般与海洋地质调查或海洋综合调查结合进行。

采样点的布设随海洋调查的方式(路线采样,面积采样)而异。

采样方法有表层采样、拖网采样和柱状采样。

小比例尺基础调查主要用表层采样和柱状采样。

样品保存沉积物样品采集后,于-20~4℃冷冻保存,并在样品保存期内测试完毕,悬浮物采用0.45um滤膜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将水分离后保存。

底泥治理方案

底泥治理方案

底泥治理方案底泥是水体中沉积的泥沙颗粒,经常会积聚在湖泊、河流和水库的底部,导致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底泥问题,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底泥治理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行的底泥治理方案,旨在提供对底泥治理工作的实施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

一、底泥调查和监测在制定底泥治理方案之前,需要对水体中的底泥进行调查和监测。

通过采集底泥样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底泥的组成、含量以及可能的污染源。

同时,监测底泥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浓度,评估治理效果和风险。

二、底泥处理技术选择根据底泥的性质和污染情况,选择相应的底泥处理技术。

常见的底泥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

1. 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利用物理方法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

例如,利用沉淀和过滤等过程将底泥中的固体颗粒和悬浮物分离出来。

这些方法通常适用于颗粒较大的底泥和浓度较高的污染物。

2. 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改变底泥中污染物的性质,从而使其转化为易于去除的形式。

例如,利用絮凝剂将底泥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聚集成较大的颗粒,通过沉降或过滤将其去除。

3. 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基于生物学原理,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例如,利用特定的细菌和藻类可以降解底泥中的有机物和一些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三、底泥处理工程操作在确定了底泥处理技术之后,需要进行底泥处理工程的实施。

以下是底泥处理工程的具体操作步骤:1. 底泥挖掘和清理首先,需要对水体中的底泥进行挖掘和清理。

可以利用挖掘机和吸泥船等设备将底泥抽取到岸边,并进行初步的分离和过滤。

2. 底泥处理设施建设根据选择的底泥处理技术,建设相应的处理设施。

例如,如果采用物理处理技术,需要建设沉淀池和过滤装置;如果采用化学处理技术,需要建设加药系统和絮凝池;如果采用生物处理技术,需要建设生物反应器和氧化池等。

3. 底泥处理过程将挖掘清理得到的底泥送入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

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

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一、引言河道疏浚底泥是指河道中积聚的泥沙、悬浮物、污染物等,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逐渐积淀形成的沉积物。

底泥的积聚不仅会影响水流的通畅性,还可能威胁水环境的安全与健康,因此,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理和资源利用问题备受关注。

二、河道疏浚底泥的特性1. 多元复合物质:河道底泥由颗粒物、有机质、无机物等复合组成,具有复杂的物化性质。

2. 污染物含量较高:底泥中可能富含重金属、有机物、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造成潜在风险。

3. 沉积结构紧密:底泥的紧密结构使得其处理难度较大,常规处理方法效果有限。

三、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理方法1. 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沉降、过滤等。

这些方法通过改变底泥的状态,使其与水分离,从而达到处理的目的。

物理处理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需添加化学试剂等优点,但对于底泥中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差。

2. 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沉淀等化学反应来处理底泥中的污染物。

化学处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含量,但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可能产生二次污染,且处理过程复杂、成本较高。

3. 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将底泥中的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生物处理方法具有环境友好、能量耗费低等优点,但处理周期较长,且对处理条件有一定要求。

四、河道疏浚底泥的资源利用方案1. 土壤改良剂底泥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物质可用作土壤改良剂。

通过确保其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底泥可以被混合到农用土壤中,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促进植物生长。

2. 砖石材料制备底泥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加工成为砖石材料,用于道路建设或建筑材料。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底泥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土地利用压力。

3. 生物质能源利用底泥中的有机质可以通过气化或厌氧发酵等方法,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如甲烷气体、生物质燃料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可以减少有机质的排放。

土壤_底质现场采样技术及采样过程质量控制(PDF69页)

土壤_底质现场采样技术及采样过程质量控制(PDF69页)
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 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样品标签、采样记录、剖面记录表、样 品瓶、布袋、塑料袋、铅笔、资料夹等
样品流转单 工作服、工作鞋、常用药品等
采样车辆
用途 点位确定 现场情况记录 样品保存
样品采样
样品交接 防护 运输
数量 每个采样小组至少1套
(台)
依样品个数而定
土壤、底泥现场采样技术及采样质量控制
王焕香
2018年3月
1
提纲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依据 概述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与交接 土壤样品制备 底泥样品采集
2
第一部分 依据
(1)《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 (3) 国家环保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保存)技术 规定》(环发[2006]129号)。
22
4、监测项目与频次
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项目类别
常规项目
基本项目 重点项目
特定项目(污染事故) 影响产量项目
表 土壤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
监测频次
pH、阳离子交换量 每3年一次
镉、铬、汞、砷、铅、铜、锌、镍、六六 农田在夏收或秋收后采样 六、滴滴涕
特征项目
及时采样,根据污染物变 化趋势决定监测频次
8
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氯丹、六氯苯、灭蚁灵、 毒杀芬、七氯、硫丹;多氯联苯(PCBs);
二恶英(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苯并呋喃(PCDD/Fs) (多氯二苯并呋喃)。
林丹(γ-六六六)、α-六六六、β-六六六、开蓬(又名十 氯酮,杀虫剂)、六溴联苯、商用五溴二苯醚、商用八溴二苯醚、 全氟辛烷磺酸、五氯苯。

淤泥淤积调查方式

淤泥淤积调查方式

清淤调查方法介绍淤泥厚度检测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测杆法、地质钻探法、超声波测量法、静力触探法及其它等。

(一)测杆法主要针对规模较小、污染程度较轻且水深不超过3m的河道及湖泊的淤积探测。

该方法可采用标准测杆下端焊接直接20cm铁板的特制测杆及标准测杆联合探测,两根测杆读数差值来确定淤泥的厚度,即当特制测杆触及淤泥表面的时候读取一个深度,标准测杆用力插入泥中达到一定阻力,由有经验的测量人员判断标准测杆已经触及淤泥的下表面时再读取一个深度,从而计算出淤泥厚度。

(三)地质钻探法地质钻探法分为两类:一是柱状采样法,二是钻机取样法。

柱状采样法:主要针对规模较大、污染较重的河道、湖泊,以及水深不超过10m的山塘的淤积探测。

该方法采用柱状透明采样管,制取1~2m长的底泥原状完整柱状样,可直接观察到污泥的垂直分布情况。

本方法可测量底泥淤积深度和观察污泥的垂直分布情况,非常直观。

钻机取样法:主要针对水深超过10m的水库和山塘的淤积底泥探测,属深水探测。

可采用工程钻机与柱状取样器联合使用。

库塘表层淤积层由于松软及含水率高,宜采用钻机携带柱状取样器取样,而1m以下土层采用套管保护通过使用钻机单点采集柱状淤泥样本,通过样本天然密度、成分等分析,加上肉眼识别,得出淤泥高程分布,计算出淤泥厚度。

该方法工作量大,价格昂贵,而且效率低。

比较适用于环保对污泥污染情况检测等。

(三)超声波测量利用双频回声测距仪进行水下淤泥厚度测量,通过发射的超声波短脉冲从发射到达水底并返回的时间,将往返时间的一半乘以平均声速,就得到换能器到水底的水深。

由于低频声信号比高频声信号更容易穿透柔软的水底沉积物,即在水底沉积物的地方,同一位置所获得的低频回声测深值(h-LF)和高频回声测深值(h-HF)是不一样的,在柔软的和坚硬的沉积物的界面处存在着大的声阻抗差异,声波在低声阻抗(如水)的物质和高声阻抗(如沉积物)的物质界面处发生反射,不同频率的声波,在不同界面处产生反射,高频声信号在较为柔软的界面产生反射,因此低频声信号比高频声信号穿透的更深。

河道底泥标准

河道底泥标准

河道底泥标准河道底泥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底部沉积的淤泥,它们通常包含有机物质、无机物质、重金属等成分。

河道底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质。

因此,对河道底泥的标准制定至关重要。

一、河道底泥的监测与评估。

监测河道底泥的质量是制定标准的前提。

通过对沉积物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底泥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及分布情况,从而评估其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监测指标应包括有机物质、重金属、细菌等参数,以全面了解底泥的污染程度。

二、河道底泥标准的制定。

河道底泥标准应当根据监测结果以及水体环境质量目标进行制定。

标准应包括对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底泥的处理和利用规定、监测方法等内容。

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水体的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求,同时兼顾工业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实际情况。

三、河道底泥的处理与利用。

底泥处理与利用是保护水体环境的重要措施。

在底泥中存在的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应当得到有效处理,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同时,对于可利用的底泥资源,应当加以合理利用,例如作为建筑材料或者土壤改良剂,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河道底泥标准的执行与监督。

制定了标准之后,关键在于执行和监督。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底泥处理和利用过程的监督,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

同时,应当加强对水体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底泥污染事件,保障水体生态环境的健康。

五、河道底泥标准的修订与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河道底泥标准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调整标准的监测指标和限量要求,以适应不同水体环境的需求。

同时,应当加强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河道底泥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水体生态环境和保障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加强对底泥污染的防治工作,才能实现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共同推动河道底泥标准的实施,为美丽的河流和湖泊保驾护航。

河道(河涌)底泥检测实施方案

河道(河涌)底泥检测实施方案

底泥检测实施方案目录第1章检测依据.............................................. - 1 -第2章工程概况.............................................. - 1 -第3章检测任务及目标........................................ - 2 -第4章取样点设置............................................ - 2 -4.1 采样断面的选择........................................ - 2 -4.2 采样垂线的设置........................................ - 2 -4.3 采样点的设置.......................................... - 3 -4.4 采样频次.............................................. - 3 -第5章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 3 -第6章水上作业安全措施...................................... - 6 -附件:底泥采集现场图......................................... - 8 -底泥检测实施方案第1章检测依据1、《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检验方法》(CJ/T 221-2005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泥质》(CJ/T249-2007)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制砖用泥质》(CJ/T289-2008)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CJ/T291-2008)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CJ/T309-2009)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林地用泥质》(CJ/T362-2011)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用泥质》(GB/T 23485-2009)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GB/T 23486-2009)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GB/T 24600-2009)10、《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制砖用泥质》(GB/T 25031-2010)1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1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第2章工程概况1、项目名称:2、建设地点:3、建设单位:4、运营单位:5、勘察单位:6、设计单位:7、监理单位:8、施工单位:9、建设范围:第3章检测任务及目标为满足************在河涌底泥清淤、处理与处置设计与施工阶段的要求,底泥检测的主要任务与目标:1、调查****************范围内河涌受污底泥的厚度、存量与分布情况;解决河涌受污底泥清淤深度、清淤量及清淤部位问题。

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

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

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底泥重金属污染是近年来在环境保护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源自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排放等来源,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影响。

因此,对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是保护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就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底泥重金属的来源和危害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排放等。

这些重金属在底泥中富集并长期积累,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

其中,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衍和免疫系统功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二、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1.底泥采样与样品处理进行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首先需要进行底泥采样与样品处理。

底泥采样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确保采样时底泥代表性和完整性。

采样后的底泥样品需要进行干燥、研磨、过筛等处理,以便后续的分析测试。

2.底泥重金属含量测定底泥重金属的含量测定是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的核心。

可以通过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技术进行底泥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通过对不同重金属的含量分析,可以评价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程度。

3.底泥重金属形态分析重金属在底泥中的形态对其环境行为和生物毒性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底泥重金属的形态分析,可以了解其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有效性。

目前常用的形态分析技术包括BCR法和Tessier法等。

4.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和行业规范,制定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对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污染治理和修复措施。

5.底泥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估除了对重金属污染的含量进行评价外,还需要进行底泥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估。

通过对重金属在水体中的扩散规律、生态毒性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估,为底泥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结语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是保护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底泥原位覆盖技术案例

底泥原位覆盖技术案例

背景底泥是水体底部沉积物的统称,通常包括有机质、悬浮物、沉淀物等。

底泥的富营养化和有毒物质的积累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如引发藻华爆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为了改善水体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底泥原位覆盖技术应运而生。

底泥原位覆盖技术是一种通过在水体底部覆盖一层材料来减少底泥暴露的技术。

覆盖材料通常是一种具有一定厚度和稳定性的材料,如沉积物、砂子、岩石等。

底泥原位覆盖技术可以通过隔离底泥与水体的接触,减少底泥中有害物质的释放,进而改善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

案例1:底泥原位覆盖技术在湖泊水质改善中的应用背景某湖泊由于长期受到周边农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水质严重受损,底泥中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较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有毒物质积累。

为了改善湖泊水质和恢复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决定采用底泥原位覆盖技术。

过程1.底泥采样和分析:研究人员对湖泊底泥进行采样,并对底泥中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以确定覆盖材料的种类和厚度。

2.覆盖材料选择:根据底泥分析结果,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种稳定性较好、能够有效隔离底泥与水体接触的覆盖材料。

3.覆盖材料覆盖:将选定的覆盖材料均匀地覆盖在湖泊底部,形成一层较厚的覆盖层。

4.监测和评估:覆盖完成后,研究人员对湖泊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包括底泥中有害物质的释放情况、水质指标的变化等。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覆盖和监测,研究人员发现底泥原位覆盖技术在湖泊水质改善中起到了积极作用:1.底泥中有害物质的释放减少:覆盖材料有效隔离了底泥与水体的接触,减少了底泥中有害物质的释放,降低了水体的污染程度。

2.水质指标改善:湖泊水质指标如氨氮、总磷等明显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3.生态系统恢复: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湖泊生态系统逐渐稳定。

案例2:底泥原位覆盖技术在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背景某河流由于长期受到工业废水的排放,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较高,对河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水体沉降物与底泥采样、制样及保存方法

水体沉降物与底泥采样、制样及保存方法

水体沉降物与底泥采样、制样及保存方法采样步骤江河湖泊(水库)海洋采样点布设在本江(河)段上游应设置背景采样断面(点)。

采样断面应选择在水流平缓、冲刷作用较弱的地方,采样点按两岸近岸与中泓布设,近岸采样点距湿岸2~10m。

如因砾石等采集不到样品,可略作移动,但应作好记录。

布设排污口区采样点时,可在上游50m处设对照采样点,并应避开污水洄流的影响;在排污口下50~1000m处布设若干采样断面(或半断面)或采样点,亦可按放射式布设。

湖泊、水库采样点布设应与湖泊、水库水质采样垂线一致。

柱状样品采样点应设置在河段沉积较均匀,代表性较好处。

采样器调查湖泊、河流等陆地水体底泥状况时,多采集表层底泥样品。

沙质底泥可用圆锥式采样器、钻头式采样器、悬锤式采样器取样。

底泥为卵石时,则用锹式采样器、蚌式采样器。

蚌式采样器应用较广泛,也可用于表层松软的底泥取样和底栖生物取样。

海洋底泥采样器可分为拖曳式采样器、表层采样器和柱状采样器三类。

拖曳式采样器在调查船低速航行时以拖曳方式取表层样品。

采集表层底质和底栖生物样品。

柱状采样器用于采集海底以下一定深度的柱状样品。

表层采样器用于在大陆架等浅海地区定点定量。

采样方法江河底泥采样可在水文站水文断面同推移质、悬移质测验结合进行。

取样点应中泓密,两侧疏。

取样次数以能控制河道断面冲淤变化过程为原则,枯水期应多于平水期和洪水期。

在污染源上游和远离污染源的河道分别设置对照断面、污染断面和净化断面。

湖泊(或水库)的底泥采样,一般仿照海洋底泥采样方式。

在进、出湖泊的水道上应设置控制断面进行采样。

在废水进入湖泊的主要入口附近,须增加采样点和采样次数。

海洋底泥采样一般与海洋地质调查或海洋综合调查结合进行。

采样点的布设随海洋调查的方式(路线采样,面积采样)而异。

采样方法有表层采样、拖网采样和柱状采样。

小比例尺基础调查主要用表层采样和柱状采样。

样品保存沉积物样品采集后,于-20~4℃冷冻保存,并在样品保存期内测试完毕,悬浮物采用0.45um滤膜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将水分离后保存。

水库样品采集方案

水库样品采集方案

水库样品采集方案[TOC]1. 引言水库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和防洪调水工程,对于水质的监测和评估至关重要。

为了获取准确的水质数据,必须采集合适的样品,并确保采样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本文档介绍了水库样品采集的方案,包括采样点选择、采样工具和方法、安全措施等。

2. 采样点选择选择合适的采样点是确保样品代表性的关键。

以下是选择水库样品采集点的一些建议:•优先选择距离水库进口和出口较远的区域,这样可以避免受到流动水位的影响。

•选择不同水深和不同水文特征的位置进行采样,以获得更全面的数据。

•考虑到水库的工程用途和水质变化特点,选择监测点位。

•根据水库平面图进行采样点的规划,确保采样点的空间分布均匀。

3. 采样工具和方法3.1 采样工具•水样采集瓶:选择无色、无味、无毒的采样瓶,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水样采集器具: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采集工具,如水样调查船,用于获取深水位的水质样品。

•pH计和电导率计:用于实时监测水样的pH值和电导率。

3.2 采样方法•表层采样:使用水样采集瓶进行表层水样的采集,尽量避免表层浮游生物的干扰。

•多层次采样:根据不同深度进行采样,可使用锥形瓶进行取样,注意避免不同深度水层之间的混合。

•底泥采样:对于需要评估底泥状况的水库,采集底泥样品进行分析。

4. 采样频率•全年监测:为了全面了解水库的水质变化,建议每个季节都进行水质采样和监测。

•特殊天气监测:在降雨量较大、水库水位发生明显变化或其他特殊天气情况下,加大对水质的监测频率。

5. 采样前的准备工作在采样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检查采样装备的完整性和清洁度,确保无杂质和残留物。

•确保采样瓶的容器编号与采样点对应,避免混淆。

•根据实际采样需求,准备适量的试剂和标准溶液。

•确保采样点选址的安全性,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必要的安全装备。

6. 采样过程采样时需注意以下事项:•使用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采样前要充分冲洗水样采集瓶,以避免杂质的污染。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

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河流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河流底泥污染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河流底泥污染对于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生动物的生存情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对河流底泥污染进行调查,以制定适当的措施来消除污染。

本文将提出一份河流底泥污染调查方案,以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污染问题。

一、调查目标本项调查的目标是确定目标河流的底泥污染状况,并对污染物进行初步的识别,为后续的河流治理工作提供数据和参考依据。

二、调查范围调查范围包括目标河流右、左、上、下游水域的底泥样品采集。

三、调查内容(1)选择调查点位根据目标河流的流域特性及其水质监测结果、环境监测站的分布、附近的人口密度和工业布局等因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点位。

(2)底泥采集在选择的调查点位周围半径100m范围内建立底泥采集站,采用方形样品器对底泥进行采集,每个采样器采集30个钻孔样品,深度为底泥下层约3mm的表层,每个钻孔样品之间距离至少保持50cm。

将采集到的底泥样品放入密闭的采样袋中,进行标识记录。

(3)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底泥样品送往专业的水质实验室进行分析,分析项目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盐等物质。

四、调查方法(1)调查前应查看环境监测站的历史数据、了解该流域的污染物来源和分布情况,以便判断采样点的位置。

(2)采集底泥样品时,采用方形样品器或者土壤钻,利用采样器在底泥表层钻孔采集样品。

采样器长度要足以达到底泥表面下3毫米左右。

(3)通过现场和实验室测试,确定底泥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盐等。

五、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室分析,确认底泥中主要的污染物种类和含量。

根据污染物种类和含量,以及采样点的位置和其附近污染源的分布情况,进行污染物来源的初步分析,制定消除污染的建议措施和方案。

六、调查结论通过河流底泥污染调查,得出底泥的污染状况和具体的污染物种类及污染物来源的情况,为后续的河流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参考依据。

河道底泥检测报告

河道底泥检测报告

河道底泥检测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河道底泥是指河流或水库底部积累的一层淤泥,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

底泥污染严重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对河道底泥进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一、底泥检测的意义1. 保护生态环境:底泥中的有机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和植物的生长繁衍造成威胁,检测底泥污染程度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水生生物和植被。

2. 预防水污染: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随着水流扩散,导致水体整体受到污染,因此检测底泥可以预防水体污染的扩散。

3. 保障人类健康:人类通过水源饮用和食用水生动植物等受到底泥污染的影响,检测底泥可保障人类健康。

1. 采样:首先需要根据底泥分布情况和水深采取相应的采样方法,通常使用抽取器或者挖掘机等工具进行采样。

2.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底泥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通常需要进行干燥、破碎和筛分等工序。

3. 检测项目:底泥的检测项目通常包括有机物质、重金属、养分等污染物的含量浓度,以及底泥的物理性质等。

4. 分析结果:分析实验室检测结果后,可以得出底泥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浓度和分布情况,从而评估底泥的污染程度和对周围环境的潜在危害。

1. 河道修复:根据底泥检测结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河道的修复工作,包括清除底泥、植被恢复、生态环境修复等。

2. 水质治理:底泥检测可以为水质治理提供依据,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输入,改善水质状况。

3. 环境监测:定期对河道底泥进行检测可以监控环境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四、底泥检测的挑战及对策1. 样品获取困难:底泥采样难度大,因此在采样和处理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以避免误差。

2. 分析方法精度:底泥样品中污染物浓度低,检测手段要求高,需要选择准确性和灵敏度较高的分析方法进行检测。

3. 数据解释和应用:底泥检测结果通常为一系列数据,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解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应对措施。

河道底泥检测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实践中存在诸多挑战,但通过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和准确地分析结果,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水样采集的类型

水样采集的类型

水样采集的类型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而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因此,对水质的监测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而水样采集是水质监测的重要环节之一。

根据采集的目的和方法,水样采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一、表层水样采集表层水样采集是指在水体表面采集水样。

这种采集方式适用于浅水区域,如河流、湖泊、水库等。

表层水样采集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采样器进行。

手动采样器通常是一种长杆,其末端装有采样瓶,可以通过人工操作将瓶子放入水中采集水样。

自动采样器则是一种电子设备,可以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和采样次数进行采样。

表层水样采集可以用于监测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如水温、溶解氧、pH值、营养盐、有机物、微生物等。

二、底泥水样采集底泥水样采集是指在水体底部采集水样。

这种采集方式适用于深水区域,如深海、深湖等。

底泥水样采集可以通过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

人工采集通常需要潜水员进行,其操作难度较大,采集效率较低。

机械采集则可以通过自动采样器或底部采样器进行。

底泥水样采集可以用于监测水体底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如底泥温度、底泥压力、底泥有机物、底栖生物等。

三、雨水样采集雨水样采集是指在雨水下降时采集雨水样品。

这种采集方式适用于监测大气降水对水体的影响。

雨水样采集可以通过人工或自动方式进行。

人工采集通常需要在雨水下降时手动采集,其操作难度较大,采集效率较低。

自动采集则可以通过雨水采集器进行,其可以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和采样次数进行采样。

雨水样采集可以用于监测大气降水对水体的污染物质、微生物等的影响。

四、地下水样采集地下水样采集是指在地下水层采集水样。

这种采集方式适用于监测地下水的质量和水位。

地下水样采集可以通过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

人工采集通常需要进行钻孔或井口采样,其操作难度较大,采集效率较低。

机械采集则可以通过自动采样器或地下水采样器进行。

地下水样采集可以用于监测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如水位、水温、pH值、溶解氧、营养盐、有机物、微生物等。

底泥监测方案

底泥监测方案

底泥监测方案1. 引言底泥监测是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底泥是水体底部的沉积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无机物和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具有吸附作用。

因此,底泥的污染状况直接关系到水体的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种底泥监测方案,旨在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底泥监测方法。

2. 底泥监测目标底泥监测的主要目标是评估底泥的污染程度,明确水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

通过底泥监测,可以了解水体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和转化过程,并为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底泥采样方案3.1 采样地点的选择采样地点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水体特征、流动条件和污染源分布等因素。

一般来说,采样点应选择在可能受到底泥污染的区域,如工业排污口、城市污水排放口等。

3.2 采样工具和方法底泥采样需要使用专用的采样器具,如底泥采样管。

采样前,应准备好清洁的采样工具,并将其消毒,以避免外源性污染。

在采样过程中,应采集足够量的底泥,并保证采样器具与底泥充分接触,避免采样过程中的氧化或微生物附着。

3.3 采样频次和数量底泥监测的频次和采样数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一般来说,根据底泥的空间分布情况和污染程度的变化,确定采样点和采样频次。

采样时,应尽量采集多个不同深度和位置的底泥样品,以获取全面的监测信息。

4. 底泥样品处理和分析4.1 样品保存采集到的底泥样品应迅速进行保存和处理,以防止污染物的变化和丢失。

样品保存时,应避免阳光直射、高温和冰冻等不利条件,同时应尽量避免样品接触空气,以减少氧化作用。

4.2 样品制备底泥样品制备包括样品的干燥、研磨和过筛等步骤。

样品的干燥可以采用自然干燥或低温干燥的方法,以保持样品的原始结构和污染物的稳定性。

干燥后,样品可以进行研磨和过筛,以获得均匀的颗粒大小。

4.3 污染物分析底泥样品中常见的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等。

对于污染物的分析,可以采用化学分析、生物监测和物理分析等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泥
1 参考标准: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HJ/T 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2 底泥定义:通常是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水体底部所形成。

表面0至15公分厚之底泥称表层底泥(Surface sediment),超过15公分厚之底泥称为深层底泥(Deep sediment)。

3 底泥污染监测
3.1采样点布设:布设采样点的原则是以尽可能少的点全面准确地监测出底泥的污染情况,因此设点时要尽可能覆盖整个湖面。

均匀的网状布点法适用于那些污染较为平均的湖泊,但大多数湖泊由于处于工业或生活区,湖边一般有众多的排污口,因而底泥污染程度并不均匀一致,这时就需耍在排污口附近加密采样点。

一般来说,点间距在20m左右是合适的,间距过大会给污染范围的确定造成一定困难.间距过小则会加大工作量,使监测成本增加。

点间距宜根据湖面大小适当放大或缩小。

3.2采样:采样器为管式采样器,将内径小10cm(不宜过粗)的钢管剖开成两半,焊接上合页栓,制作成可以开合的管状采样器。

钢管长度最好小于3m,便于车辆运输,另备长度不等的稍粗的钢管.用于深水采样器不够长时可以套在采样器上完成采样。

采样时同步测量1:1000或1:500水下地形和采样点GPs坐标,主要用于湖泊库容曲线计算及各种相关图形的制作。

采样时采样器应垂直插入泥中,并用榔头尽量往下打,以取到深层的粘土。

3.3样品制备与顸处理。

取上来的样品应分层用包装袋密封装好,并贴上样品标签。

每个点所取样品数应根据淤泥分层米决定,一般来说,湖底淤泥大致有3种性状,最上层的是不能成形的黑色泥浆,中间的是较为疏松并夹杂的植物残体的粘土层,下层则是黄色的租粘土。

我们分别对3个层面的底泥进行取样分析,就能知道污染物渗透到了哪里、污染有多严重等。

取回的样品应避免日光照射,在通风的地方阴干,这一过程视季节不同大约需要7一15天左右。

制备好的样品测定重金属含量时要经过消解,使各种形态的金属变为一种可测态,一般采用混合酸消解的方法,如盐酸一硝酸一氢氟酸。

3.4分析项目。

底泥质量监测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类:
汞、铅、镉、铜、锌、铬、镍、砷等重金属或无机非金属毒性物质;
全氮、总磷
pH
含水率
有机质
4 各监测项目依据标准
4.1我国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1995)提供了用于评价的监测项目,主要列出的是重金属类。

5 评价方法:将测定值与全国平均值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二级(pH>7.5)标准值分别比较计算污染指数,然后计算该样品的平均指数Pi,则综合污染指数为:I=(I i max×P i)0.5,I i max为该样品各检测项目污染指数的最大值;I0为湖底最下层检测项目均值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M为相对综台污染指数,M=I/I0。

如果M≤1.0,则为清洁;当1.0<M≤2.0时为轻污染;
2.0M≤5.0则为污染;M≥5.0时为重污染。

相对综合污染指数对应污染程度对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