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省颁)

合集下载

《经济政治及社会》课程标准

《经济政治及社会》课程标准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标准综合组杜俊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一)透视经济现象教学目标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2008年12月9日教职成〔200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现将我部组织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课必修课程教学大纲和“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教学大纲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一并执行。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是国家制定的指导德育课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材的编写与审查、教学督导与评估、学习评价与考核都必须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

附件略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2008年12月10日教职成〔200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我部在认真总结2001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工作。

现就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提出如下意见: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附件 3:经济政治与社会授课纲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见解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知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认识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授课整体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见解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相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授课内容及详尽授课目的和要求(一)透视经济现象。

授课目的使学生透过常有的经济现象,掌握相关的经济知识,成立正确的花销观、劳动观,加强创新、诚信、效率、公正等意识,成立依法纳税的见解,提高参加经济生活的能力。

授课要求认知:认识相关商品交换、花销、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感神态度见解:正确对待金钱,以勤奋奋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成立依法纳税的见解。

运用:正确辨析常有的经济现象,理性花销,以实质行动提高自身素质,试一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授课内容1.商品的交换与花销(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钱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有的消费心理,成立正确的花销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1)透视企业的不同样种类,认识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路子。

(2)透视企业经营的情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己素质。

2024年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二课课件精选

2024年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二课课件精选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二课课件精选一、课程简介《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基本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共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包含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都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知识点。

本课件精选了第二课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课程目标1.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掌握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了解我国的社会制度,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可持续发展战略。

4.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其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社会制度(1)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2)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可持续发展战略。

4.公民意识(1)社会责任感。

(2)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角色扮演法:模拟现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现象,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社会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小组讨论等。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超级完整教案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超级完整教案

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案首页)NO: 1课题: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形成正确的金钱观;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挂图:考核(或提问):1,什么是商品?商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什么是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3、什么是价格?什么是价值规律?4、科学的消费观是怎样的?复习旧课要点:提出学习本课的要求及学习方法,了解生活中哪些是商品新课难点、重点与解决措施:1、什么是商品?2,什么是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3、什么是价格?什么是价值规律?4、科学的消费观是怎样的?课外作业(或复习题):本课小结(或改进措施):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商品的基本知识,课堂气氛活跃。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一、商品和货币1、多种多样的商品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基本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二、商品的基本属性:学生思考: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有什么区别?生产出的废品是商品吗?1、商品的基本属性:(1)使用价值:商品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学生思考:不同使用价值中的共同点是什么?(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三、货币的基本职能1、概念:货币是从商品经济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1)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3、纸币:概念: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货币除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4、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不是任意的,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多场景)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多场景)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一、引言经济、政治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三个领域,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整体框架。

本教案旨在探讨经济、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具体案例来深入理解这些领域的运作机制。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是相互依存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教学内容1.经济与政治的关系(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总和,而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因此,经济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2)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上。

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整。

同时,政治稳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治动荡往往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和衰退。

(3)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也会对政治产生影响。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政府的执政合法性,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而经济的衰退和困境则可能导致社会的不满和动荡,对政治稳定构成威胁。

2.经济与社会的关系(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发展,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也会得到提升。

(2)经济差距与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差距。

一些地区和群体可能会因为资源分配不均而陷入贫困和困境,而另一些地区和群体则可能因为资源丰富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这种差距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

3.政治与社会的关系(1)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中职德育《经济政治社会》课之教学

中职德育《经济政治社会》课之教学

中职德育《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之教学探究摘要: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体验,从结合专业特色、丰富教学方法、探索分层教学、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五个方面,探讨了在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

关键词:《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职德育课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78-022008年12月10日,新修订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

新的课程改革将原有的德育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

根据要求,《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安排在二年级上学期。

这门课程体现了新时期的新要求,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克服了以往德育课程学科性较强,偏离中职学校学生实际,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脱节等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达成《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课程教学总体目标,需要德育教师大胆创新,深入思考,共同探讨。

1 结合专业特色,丰富教学内容中职德育教育要求遵循“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防止空洞说教,而中职学校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如果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色,则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就会受到影响。

如在讲述第2课《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之“企业中的劳动者”时,课文选用的是一汽大众公司钣金维修工人王洪军不畏艰难、勇攀技术高峰的事例。

王洪军的故事虽然富有代表性,但与多数学生仍有不小距离,说服性被打了折扣,无法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获得既定的情感价值体验。

在处理该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舍弃王洪军,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案例。

2024年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ppt

2024年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ppt

2024/2/29
14
04
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2024/2/29
15
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西部、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 距大,资源分配不均。
2024/2/29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覆 盖面不足,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 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贫困地 区教育资源匮乏。
2024/2/29
24
全球性问题关注及应对措施
全球性问题
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能源安全等 ,这些问题具有全球性、复杂性和紧迫性,需要国际社会共 同努力解决。
2024/2/29
应对措施
国际社会通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和行动计划等方式,加强 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同时,各国政府也积极采取政 策措施,推动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促进可持 续发展。
25
案例分析:成功实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实例
清洁能源发展
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
通过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
实施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 ,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促进资源 循环利用。
生态旅游发展
绿色交通出行
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生态 旅游活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的双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 利。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保障了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 利。
12
政府职能及作用
01

职校经济政治及社会教学计划

职校经济政治及社会教学计划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课计划授人:× × ×繁忙的新学期开始了,同学着信心和期盼又回到熟习的校园,摘掉“重生”的桂冠,踏上学的新征程。

了使本学期《政治与社会》科教课工作井井有条地展开,×班的同学在本学期学到更多更用的知,特制本学期的教课工作划以下:一、学生基本状况剖析×班有学生人,此中男生人,女生人。

些学生基本上都是不参加中考的学生,文化基差,自控能力不,但活好,精力充足,可塑性。

初中三年的学,他我国的状况、政治制度和社会构有了必定的认识。

二、剖析教材内容系统《政治与社会》是中等技学校学生必修的一德育程。

程包含、政治、社会三个方面的内容。

通本程的学,使学生逐渐清自己今日和将来的社会角色:从公民、消者到企的者、者;从民主政治的得益者、参加者到和社会的建者⋯⋯同,也将学和掌握成些角色所必具的基本知、正确的念和初步的能力。

三、本学期的教课目1、学生通研究象背后藏的本和律,立正确的金、消;分析企争的秘,争当一名秀的者;认识收入分派原,学会消理。

2、使学生认识我国基本制度,理解不掌握社会主市的基本特点;怎样建立源型社会和境友善型社会,全面建小康社会;增强学生的开放意识。

3、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各样政治制度,进而更为热爱伟大的祖国。

4、使学生学会正确履行公民政治权益、自觉执行公民政治义务,有序参加政治生活、提升自己政治修养。

5、让学生认识以改良民生为要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和睦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踊跃投身于社会主义和睦社会建设。

四、主要举措1、增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正直学习态度。

2、管好讲堂纪律,为学生创建优秀的学习环境。

3、仔细采集有关图片、视频资料,增强讲堂的直观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踊跃投身于新课改中,提升讲堂效率。

五、安排教课进度教学时数周次课程内容小授计课第 1 周总结上学期的学习状况,介绍本学期22的学习内容、要乞降教课假想。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计划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计划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计划授课班级:15级中职班科任教师:教学进度表一、教材简况由师X大学出版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这本书里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大知识点——经济学和政治学。

在经济与生活的内容里分两个模块,模块一是走进市场经济、模块二是成就财富人生,在政治与生活内容里分为三个模块,首先是教导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然后再是怎么样建设政治文明,最后是让学生懂得嘹望国际政治,此书本的编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相统一,注重思想政治发明感想的引导和职业学校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突出经济、政治与生活、社会和职业的联系,构件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模块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对于我们职业学校坚持以德育为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状况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二年级的学生。

学生基础差,纪律性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此,学生的德育教育尤显重要。

由于他们还处于青春成长期,对新鲜的事物又极其感兴趣,尤其是对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较强,带着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羡慕的心情,可塑性较大,比较容易引导,这是他们的优点。

但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又是职业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于初中阶段,学生背诵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形成不喜欢背诵的习惯,这样导致许多学生平时根本不学习,临时抱佛脚,自我学习能力差,缺少分析问题能力和意识,这样是并不利于高中教师的教学。

高中教材相对与初中教材难度有较大的改变,有一定的深度,经济和政治知识又是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形成厌学的情绪,这样,就很难再去培养他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对于这些情况必须要有充分的考虑,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学重点全书由五个单元组成,分别是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第二单元──投身经济建设,第三单元──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第四单元──参与政治生活,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概述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概述

其实,经济不仅是“经国济世”的大谋略, 也是一家一户、摊贩厂商“精打细算”的 小计划; 政治也并不都是与同学们相隔遥远的国家 大事,它也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与你我 息息相关; 由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编织而成的社会, 我们更是每天生活、学习和工作于其中。
有什么用?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将逐步认清自 己今天和未来的社会角色:
中考:15%——开卷考查(学期中随堂) 末考:35%——开卷考查(学期末随堂)
从公民、消费者到企业的劳动者、经营者; 从民主政治的受益者、参与者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者…… 同时,我们也将学习和掌握成为这些角色所必须 具备的基本知识、正确的观念和初步的能力。 走进这门课程,将为我们毕业后步入社会做好基 础准备。
本课程评定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50%
1、考勤:15%——随机共点5次名,每次3分(旷 课扣3分,迟到扣2分,请假扣1分) 2、作业与实践:35%——共布置5次作业,每次占 7分(课堂表现积极加分)
经济政治与社会
授课教师:刘梦楚(德育科)
德育课程:
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三学期:《经济政治与社会》 第四学期:《哲学与人生》
回顾——已经学了些什么:
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业发展 目标,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Q: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你打算如何一步一步地 实现? 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培养遵守职 业道德与法律的意识 Q:你的职场偶像是谁?为什么?你认为在以后的 工作中应该要具备哪些基本的职业素养?(德与 才的关系) 你知道有哪些法律规范吗?新出台的呢?你听说 过什么案例?有什么看法?
本学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 这门课程主要学什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职校《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教学计划

职校《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教学计划

职校《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教学计划本文档旨在提供职校《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课程的教学计划。

该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为他们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课程目标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相关实践案例,以加深对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的理解;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课程大纲模块一:经济基础- 主题: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内容:货币、资源配置、供求关系等- 实践案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模块二:政治理论与体制- 主题:政治体系与制度- 内容:民主制度、专制制度、议会制度等- 实践案例:不同国家的政治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模块三:社会发展与变革- 主题: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 内容:社会发展指标、社会不平等、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等- 实践案例:全球化与社会变革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2. 分析实践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3. 进行小组讨论和演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定期组织辩论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估方法为了确定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 课堂小测验:定期进行的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2. 实践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将根据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报告,评估他们对理论的应用能力;3. 团队项目:学生将分组完成一个团队项目,评估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以上是职校《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教学计划的大纲。

通过这个计划,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具备应对职场挑战的能力。

2024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2课课件

2024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2课课件

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商品与货币•价格与价值•消费与消费观•生产与经济制度•分配与收入分配课程介绍与目标课程背景与意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当前社会对经济、政治与社会方面的知识需求日益增长,本课程旨在满足这一需求,帮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奠定基础。

0102 03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国家经济政治制度及社会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商品与货币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030201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货币的产生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即作为国际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和一般财富的国际化身。

中职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中职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内容涉及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教案主要介绍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考试要点。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了解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2.理解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我国经济的基本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3.了解我国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掌握我国政治运作的流程和机制。

4.了解我国社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

5.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经济方面(1)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现状。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3)我国经济的基本规律。

(4)世界经济的主要趋势和影响。

2.政治方面(1)我国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

(2)我国政治运作的流程和机制。

(3)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4)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战略。

3.社会方面(1)我国社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

(2)我国社会主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3)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变革趋势。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以教师的讲述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图表等形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分析,确保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工具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或情境开展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4.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动态,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四、考试要点本课程的考试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几种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中职经济政治社会教案

中职经济政治社会教案

中职经济政治社会教案教案标题:中职经济政治社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3.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教案内容和步骤:第一节:经济领域1. 引入经济领域的概念和重要性,鼓励学生思考经济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介绍经济基本概念,如资源、供求关系、市场经济等。

3. 分析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和经济体制的不同类型。

4. 引导学生进行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探讨。

第二节:政治领域1. 介绍政治领域的概念和重要性,强调政治对社会组织和决策的影响。

2. 解释政治体制和政治权力的基本概念,如民主、专制、选举等。

3. 分析不同政治体制的优缺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政治体制的看法。

4. 引导学生讨论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

第三节:社会领域1. 引入社会领域的概念和重要性,讨论社会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2. 介绍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基本概念,如家庭、教育、劳动等。

3. 分析社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思考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评估方法:1. 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分组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展示,评估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个人写作和反思: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个人观点和反思,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测验:设计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选择题和解答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教案扩展: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业、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深入了解实际运作和问题解决的情况。

2. 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辩论赛,培养他们的辩论和说服能力。

3. 项目研究:指导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经济、政治或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中职 经济政 治与社会教案

中职 经济政 治与社会教案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了解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商品的基本属性分析经济现象。

能够根据货币的职能区分不同的经济活动。

学会运用价值规律分析商品价格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商品观和货币观,理性对待消费和金钱。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认识到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职能。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教学难点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区分货币的不同职能。

运用价值规律分析实际经济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商品图片,如衣服、食品、电子产品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政治与社会。

(二)讲授新课1、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强调商品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2)商品的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通过举例说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如一件衣服,它的使用价值是可以保暖、美观,价值是生产这件衣服所耗费的劳动。

2、货币(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经历了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和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

(2)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③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⑤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2024版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课

2024版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课

社会现象篇
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 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原 因和规律。
6
02
市场经济基础知识
2024/1/28
7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
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包括企业、个人和 政府等,他们拥有明确的产权边界和
自主决策权。
竞争机制
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企业 为了获取利润和市场份额,不断进行
21
中国应对国际挑战的策略和措施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多边主义
中国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国内市场建 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推进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
中国将加强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建设,有效 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市场供给
市场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受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相关商品价格、生产者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2024/1/28
市场均衡
市场均衡是指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相等时的状态,此时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对应的商品 和劳务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当市场出现不均衡时,价格会自发调整以实现新的均衡。
业保险等,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
2024/1/28
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医疗设 施不断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治理挑战
随着社会进步,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 战,如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中的 社会问题等。
17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01
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增加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2)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

(3)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的异同,学会选择恰当的投资理财方式。

(二)投身经济建设。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职业活动所处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背景以及相关的时代、国际背景,认同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增强规则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增强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尊重市场规则,崇尚市场道德,爱护环境资源,勇于竞争,拥护党和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运用:践行市场规则、市场道德,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认清从事职业活动所处的制度背景。

(2)懂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理解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增强规则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

(2)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了解投身经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

(2)了解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意义,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3)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4.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增强开放意识。

(2)了解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理解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增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三)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清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

运用:能够进行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和政治行为选择,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政治制度。

教学内容1.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懂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4)理解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提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

2.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1)理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懂得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四)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提高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的相关知识,理解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意义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增强国家观念和国际意识。

运用: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内容1.依法行使民主权利(1)懂得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行使选举权应取的正确态度、行使民主决策权的主要方式,掌握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2)懂得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了解政府的有关职能,学会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

2.履行义务,承担责任(1)懂得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尊重社会公德、依法服兵役等义务,自觉承担对国家的责任。

(2)关注身边的政治现象,正确解析身边的政治问题;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严格执行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3.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1)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积极意义,维护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五)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社会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具体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情感态度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正确对待各种文化,关注民生问题,树立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观念。

运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活动,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教学内容1.关注改善民生(1)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举措;理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2)了解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理解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2.建设和谐文化(1)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树立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意义。

(2)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3.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2)懂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1.教学原则。

(1)坚持方向性原则。

教学中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

(3)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学生需要掌握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内化知识,获得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活动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通过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或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等形式考核学习效果。

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

4.教学资源。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内容,积极开发校园德育资源,收集优秀学生和成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以及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社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和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事物、新典型等充实教学内容;利用德育基地和引进社会各界的相关专家学者、英雄模范和一线的劳动者或企业家参与学校活动,丰富教学形式;通过有效使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幻灯等各种教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设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32—36学时,每周2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