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教材背景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系统的复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材通过赵爽弦图回顾基本不等式,在代数证明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给出在解决函数最值和实际问题中应用,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内容的人文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推导和应用需要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和概括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本节是复习课,不仅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还要掌握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体会基本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2.学情分析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 如何让学生再认识“基本”二字,是本节学习的前提. 事实上,该不等式反映了实数的两种基本运算(即加法和乘法)所引出的大小变化,这一本质不仅反映在其代数结构上,而且也有几何意义,由此而生发出的问题在训练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上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因此,必须从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和几何意义两方面入手,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它的本质.另外,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辨误的方式让学生充分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回顾和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最值问题.教学难点:回顾在几何背景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过程;基本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利用“赵爽弦图”回顾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再利用教材中的“探究”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通过基本不等式的回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2、通过对教材“探究”再探究,引导学生拓展基本不等式,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应用;3、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变式教学,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应该注意的问题,解决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4、利用电脑屏幕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5、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多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多篇)第1篇: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基本不等式一、教学设计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用新课程理念打造新的教学模式.二、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①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②要创设几何和代数两个方面的背景,从数形结合的高度让学生了解基本不等式;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证明基本不等式;④用基本不等式来证明一些简单不等式.第二层面:过程与方法,通过掌握公式的结构特点,适当运用公式的变形,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第三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感受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美,走进数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②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去感受数学的运用性,体会数学的奥妙,数学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天平测量的问题,另一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试验,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和理解基本不等式,让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环节:探究交流,发现规律.我在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数据去比较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并通过小组折纸试验,通过这样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第三个环节:启发引导、形成结论.本节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基本不等式进行严格的证明,包括了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而学生对作差比较法是比较熟悉的,综合法和分析法的过程要加强引导,并组织学生去探究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并规范证明过程,为今后学习证明方法打下基础.第四个环节:训练小结,巩固深化.学习基本不等式最终的目的体现在它的运用上,首先在例题选择上,注重让学生充分认识和间的关系,给出一般的结论,在练习中我选择了题组形式,目的是与让学生强化对基本不等式成立条件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第五个环节:研究拓展,提高能力.我设计了一道关于例题的变式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通过适当的变形将其化为例题中出现的形式,体现化归的思想,最后设计三道思考题,两道进一步巩固化归思想及应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一道需要分类讨论,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好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最后我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自行归纳我们这节课当中学到的知识,特别是最后一问中,让学生去总结在使用基本不等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条件.虽然我没有点出“一正二定三相等”这样的结论,但已潜移默化为我们下一节课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三、本节课重点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例子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灵活使用化归思想把问题转化为运用基本不等式,以及基本不等式成立条件中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在这一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包括它的成立条件,在这一节课中我的总体想法是通过互动,发现规律,直接猜想,指定验证,得出结论,最后灵活运用这个结论来解决问题.四、本节课亮点:1.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2.灵活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3.实现课堂三大转变:①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②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③变模仿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4.课堂小结采取问题式小结给学生留下满口香.导入新课探究: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教师用投影仪给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并介绍此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通过直观情景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推进新课师同学们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如何找??【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2.进一步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3.审清题意,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能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基本不等式应用举例的延伸。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2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2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前后连贯性很强的知识系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小学教学相衔接,适当复习小学内容,在小学的基础上提高。
下面从中小学衔接的角度,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新人教版)这节课做了一些反思。
一、反思备课备教材:备课时,我首先查阅了本届学生小学时学过的教材。
发现,小学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用粗体作了明确界定,“对边相等”的特征学生是用度量或折叠的方法得到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进行重点学习的。
所以学生应该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征已经有所认识并会求其面积。
“平行四边形”是全章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的。
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几何的又一典型图形,它既是以前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下一步研究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扩充的,它们的探索方法也都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一脉相承。
梯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的推证,也都是以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定理为依据的。
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又是本章的第一节,这一节的学习对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其它特殊四边形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三个性质是分两部分说明的,因这节课是采用探索式教学法,预计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就能够得到这三个性质,所以把三个性质放在一节课中进行处理。
备学生:为了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我深入学生中间,调查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掌握程度。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设计(优秀3篇)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设计(优秀3篇)篇一: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的概念;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教具准备投影片1张教学过程(I)复习回顾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
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
(放投影片)(Ⅱ)讲授新课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2,3,4,5,6;①10,8,6,4,2,…;②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对于数列②—2n(n≥1)(n≥2)对于数列③(n≥1)(n≥2)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
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
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即:即:即:……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数列②:(n≥1)数列③:(n≥1)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4篇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2.灵活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形.(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勇敢尝试、探索的精神.(四)美育渗透点通过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学习,渗透不等式所具有的内在同解变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美的兴趣与激情,从而陶治学生的数学情操,数学教案-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二)。
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究法、尝试指导法、讨论法.2.学生学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从具体下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具体的练习,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二)难点正确应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变形.(三)疑点弄不清“不等号方向不变”与“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疑点.(四)解决办法讲清“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教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设计的一组比较大小问题,让学生观察并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2.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在与等式性质的对比中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3.通过教师的板书及学生的互动练习,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本节课主要学习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应用.(二)整体感知通过具体的事例观察并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再反复比较三条性质的异同,从而寻找出在实际应用某条性质时应注意的使用条件,同时注意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1、2进行比较:相同点为不管是对等式还是不等式,都可以在它的两边同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同点是对于等式来说,在等式的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的情况下等式仍然对立.但对于不等式来说,却不一样,在用同一个正数去乘(或除)不等式两边时,不等号方向不变;而在用同一个负数去乘(或除)不等式两边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这是在不等式变形时应特别注意的地方.(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什么是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活动:注意强调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习题:(1)用“>”或“<”填空.①7+3____4+3 ②7+(-3)____4+(-3)③7×3____4×3 ④7×(-3)____4×(-3)(2)上述不等式中哪题的不等号与7>4一致?学生活动:观察思考,两个(或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由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法说明】设置上述习题是为了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呢?研究时要与等式的性质进行对比,大家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实质是移项法则),请同学们观察①②题,并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学生活动:观察思考,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教师活动: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中出现的问题,特别强调指出:“仍是不等式”包括两种情况,说法不确切,一定要改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或者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叙述不等式的性质,同时教师板书.不等式基本性质1 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对比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性质(强调所乘的数可正、可负、也可为0)请大家思考,不等式类似的性质会怎样?学生活动:观察③④题,并将题中的3换成5,-3换成一5,按题的要求再做一遍,并猜想讨论出结论.【教法说明】观察时,引导学生注意不等号的.方向,用彩色粉笔标出来,并设疑“原因何在?”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呢?0呢?为什么?师生活动:由学生概括总结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同时教师板书.不等式基本性质2 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基本性质3 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生活动:将不等式-2<6两边都加上7,-9,两边都乘3,-3试一试,进一步验证上面得出的三条结论.学生活动:看课本第57~58页有关不等式性质的叙述,理解字句并默记.强调:要特别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实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实质上是对不等式两边进行“+”、“-”、“×”、“÷”四则运算,当进行“+”、“-”法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当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只有当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才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区别、联系?学生活动:思考、同桌讨论.归纳:只有乘(或除以)负数时不同,此外都类似.下面尝试用数学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①若,则,;②若,且,则,;③若,且,则,.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出答案,教师订正,并强调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注意:不等式除了上述性质外,还有以下性质:①若,则.②若,且,则,这些先不要向学生说明.2.尝试反馈,巩固知识请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面习题.例1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或的形式.(1)(2)(3)(4)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结果.教师板书(1)(2)题解题过程.(3)(4)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定两个学生板演,然后师生共同判断板演是否正确.解:(l)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2,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减去,得(3)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两边都乘以2,得(4)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4得【教法说明】解题时要引导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进行对比,并将原题与或对照,看用哪条性质能达到题目要求,要强调每步的理论依据,尤其要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与基本性质2的区别,解题时书写要规范.例2 设,用“<”或“>”填空.(1)(2)(3)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完成例2,由3个学生板演完成后,其他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最后与书中正确解题格式对照.解:(1)因为,两边都减去3,由不等式性质1,得(2)因为,且2>0,由不等式性质2,得(3)因为,且-4<0,由不等式性质3,得教师活动:巡视辅导,了解学生作题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纠正或鼓励.注意问题:例2(3)是根据不等式性质3,不等号方向应改变.这是学生做题时易出错误之处.【教法说明】要让学生明白推理要有依据,以后作类似的练习时,都写出根据,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变式训练,培养能力(1)用“>”或“<”在横线上填空,并在题后括号内填写理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2,3分别用A、B、C表示.)①∵∴()②∵∴()③∵∴()④∵∴()⑤∵∴⑥∵∴()学生活动:此练习以学生抢答方式完成,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烘托学习气氛.答案:①(A)②(B)③(C)④(C)⑤(C)⑥(A)【教法说明】做此练习题时,应启发学生将所做习题与题中已知条件进行对比,观察它们是应用不等式的哪条性质,是怎样由已知变形得到的.注意应用不等式性质3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2)单项选择:①由得到的条件是()A.B.C.D.②由由得到的条件是()A.B.C.D.③由得到的条件是()A.B.C.D.是任意有理数④若,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A.B.C.D.师生活动:教师选出答案,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答案:①A ②D ③C ④D(3)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 ) ②∵∴( )③∵∴( ) ④若,则∴,(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说出答案,其他学生判断正误.答案:①√②×③√④×【教法说明】以多种形式处理习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2)练习第③④题易出错,教师应讲清楚.(四)总结、扩展1.本节重点:(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性质3.(2)能正确应用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2.注意事项:(1)要反复对比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点.(2)当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时,一定要看清是正数还是负数,对于未给定范围的字母,应分情况讨论.3.考点剖析: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历届中考中的重要考点,常见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八、布置作业(一)必做题:P61 A组4,5.(二)选做题:P62 B组1,2,3.参考答案(一)4.(1)(2)(3)(4)5.(1)(2)(3)(4)(5)(6)(二)1.(1)(2)(3)2.(1)(2)(3)(4)3.(1)(2)(3)九、板书设计6.1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二)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若,则,.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若,,则.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若,,则.二、应用例1 解(1)(2)(3)(4)例2 解(1)(2)(3)三、小结注意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四、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盒子里有红、白、黑三种球,若白球的个数不少于黑球的一半,且不多于红球的,又白球和黑球的和至少是55,问盒中红球的个数最少是多少个?第5篇教学设计初二下册数学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设计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式的基本性质》。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5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5篇)推荐文章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000字热度: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热度: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3篇】热度: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热度:2021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热度:教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借助数轴找出公共部分求出解集,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适用的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5篇),欢迎大家阅读: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一不等式一章,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把握好教学很关键,我经过教学反思见下。
1、教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借助数轴找出公共部分求出解集,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适用的方法。
用“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取不了”求解不等式,我认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易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两者皆用。
2、加强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体现课程标准中:对重要的概念和数学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则。
教学中,一方面加强训练,锻炼学生的自我解题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纠错”题型的练习和学生的相互学习、剖析逐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3、把握教学目标,防止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过高的要求,重点加强文字与符号的联系,利用题目中含有不等语言的语句找出不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答问题,注意与利用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方法的区别(不等语言),防止学生应用方程解答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4、本节课课堂容量(安排的例题的题量太多)偏大,而且在思维上也有比较特殊的地方,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的时间不够,课堂时间比较紧张。
因此今后在课时的安排上要尽可能的安排更多的课时,以减少每一节课的课堂容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的效果。
同时还要重视思考题的作用,因为班上有一部分同学体现出基础比较扎实,而且对数学也比较有兴趣,出一些比较难的思考题,能够让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能有所提高。
高中数学_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一、学生课前准备:《基本不等式》为人教A版教材必修5的内容,学生课前自习复习课本并重做课本上例题和相关练习.二、课堂教学设计:目标展示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基本不等式及会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基本不等式应用的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体会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解题策略的构建过程;体会高考题的改编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解题后反思,培养解题反思习惯;通过改编题目,培养探索研究精神;通过解答高考题,培养面对高考的自信心.环节一:展示高考题,分析题型以及考察形式.环节二:知识梳理基本不等式: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其中称为正数a,b的 ,称为正数a,b的 .几个常用的不等式:重要不等式:环节三:题型讲解题型一:利用不等式求最值考查角度一:直接法求最值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技巧: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要注意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一正”不满足时,需提负号或加以讨论;“三相等”不满足时,可利用函数单调性.“二定”不满足时?考查角度二:配凑法求最值考查角度三:常数代换法求最值考查角度四:构造不等式或消元法求最值题型二: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环节四:课堂评测走进高考1.(2017文T12)若直线过点(1,2),则2a+b的最小值为 .2.(2015湖南文7)若实数a,b满足+=,则ab的最小值为 ( )A. B.2 C.2 D.43.(2019上海7)若x,y∈R+,且+2y=3,则的最大值为 .4.(2019天津文13)设x>0,y>0,x+2y=4,则的最小值为 .5.(2020卷11)(多选)已知a>0,b>0,且a+b=1,则()A. B.C. D.《基本不等式》学情考情分析学情分析:本节课为高三一轮复习课《不等式》第二节内容,学生已经复习完《不等关系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
《基本不等式》位于人教A版必修五,是学生高二上学期的学习内容,间隔时间较长且中间过程应用较少,从课前准备能看出学生知识遗忘多,在使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往往容易忽视的是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
2024年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2篇)
2024年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不等式一章,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把握好教学很关键,我经过教学反思见下。
1、教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借助数轴找出公共部分求出解集,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适用的方法。
用“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取不了”求解不等式,我认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易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两者皆用。
2、加强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体现课程标准中:对重要的概念和数学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则。
教学中,一方面加强训练,锻炼学生的自我解题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纠错”题型的练习和学生的相互学习、剖析逐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3、把握教学目标,防止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过高的要求,重点加强文字与符号的联系,利用题目中含有不等语言的语句找出不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答问题,注意与利用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方法的区别(不等语言),防止学生应用方程解答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4、本节课课堂容量(安排的例题的题量太多)偏大,而且在思维上也有比较特殊的地方,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的时间不够,课堂时间比较紧张。
因此今后在课时的安排上要尽可能的安排更多的课时,以减少每一节课的课堂容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的效果。
同时还要重视思考题的作用,因为班上有一部分同学体现出基础比较扎实,而且对数学也比较有兴趣,出一些比较难的思考题,能够让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能有所提高。
5.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象客观题这样的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用特殊方法解题的思维还不够,他们总是担心会出问题,特别是选择题缺乏比较和分析的能力,因为选择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题型,它的特殊性在于这类题目的答案是已知的,有的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根本就不看题目中的四个选择答案,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对于选择题来讲能把四个答案选项分析清楚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是很有好处的。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常见的基本不等式,能够灵活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基本不等式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常见的基本不等式。
3.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基本不等式的概念,例如:小明购买了3种水果,苹果每斤4元,葡萄每斤3元,橙子每斤2元,小明购买的水果总价不得超过10元,请问小明购买的水果最多能买多少斤?2.概念讲解(10分钟)结合导入问题,引出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并讲解基本不等式的性质,如:不等号两边都加(减)同一个数,则不等号方向不变;不等号两边都乘(除)同一个正数,则不等号方向不变,乘(除)同一个负数,则不等号方向改变等。
3.常见的基本不等式(15分钟)通过练习一些简单的不等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常见的基本不等式,如:两个正数之和的平均数大于等于它们的平方根,即a+b/2>=sqrt(ab);正数之和的平方根大于等于它们的平均数,即sqrt(ab)>=a+b/2等。
4.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实例(20分钟)提供一些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实例,如:田径比赛中,两名选手跑100米,小明跑完全程需要的时间比小红多5秒,请问小明的平均速度有多少?5.小结(5分钟)总结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复习常见的基本不等式,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导入问题和实例分析的方式引入基本不等式的概念,通过练习和应用实例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运用。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导入、概念讲解、常见的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实例和小结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便于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2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不等式一章,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把握好教学很关键,我经过教学反思见下。
1、教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借助数轴找出公共部分求出解集,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适用的方法。
用“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取不了”求解不等式,我认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易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两者皆用。
2、加强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体现课程标准中:对重要的概念和数学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则。
教学中,一方面加强训练,锻炼学生的自我解题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纠错”题型的练习和学生的相互学习、剖析逐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3、把握教学目标,防止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过高的要求,重点加强文字与符号的联系,利用题目中含有不等语言的语句找出不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答问题,注意与利用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方法的区别(不等语言),防止学生应用方程解答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4、本节课课堂容量(安排的例题的题量太多)偏大,而且在思维上也有比较特殊的地方,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的时间不够,课堂时间比较紧张。
因此今后在课时的安排上要尽可能的安排更多的课时,以减少每一节课的课堂容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的效果。
同时还要重视思考题的作用,因为班上有一部分同学体现出基础比较扎实,而且对数学也比较有兴趣,出一些比较难的思考题,能够让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能有所提高。
5.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象客观题这样的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用特殊方法解题的思维还不够,他们总是担心会出问题,特别是选择题缺乏比较和分析的能力,因为选择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题型,它的特殊性在于这类题目的答案是已知的,有的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根本就不看题目中的四个选择答案,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对于选择题来讲能把四个答案选项分析清楚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是很有好处的。
高中数学_必修5: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1课题引入: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量关系,而有些数量关系在生活生产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用处,因此值得我们去学习,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重要的不等关系:基本不等式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个不等式的神奇魅力吧!让学生提前折好纸,两份: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相等和不等相等);让学生拼接一下四个全等的三角形,观察一下四个三角形的面积和拼接成的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学符合语言表达这种这种关系;同时拼接第二组,结合这两组,能获取怎样的数量关系;2通过对a,b 的代换或者对边长的不同赋值,得到基本不等式;ab b a b a 22=⋅≥+ 并进步完善不等式,a>0,b>0,a=b 时等号成立。
3如何证明这个不等式呢?比较大小,作差。
(学生板演,教师完善)4过渡到ab b a ≥+2讲明原因:左端是算术平均数,右端是几何平均数;古代数学书上矩形的面积通常转化为正方形的面积5该不等式的几何背景给出图形,让学生发现结论,一个是直角三角形,一个是圆;拓展6总结对该不等式的认知:7通过a,b 的代换得到新的不等式;8把b 代换成a1,代换成a -1,为利用不等式求最值做好铺垫! 我们还有一个意外惊喜!求最值!只要肯努力就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基本不等式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具备了圆和三角的基本知识,熟知了三角函数的定义,了解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但由于没有基础,学生会对分析法比较陌生,加上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证明中线段关系比较隐蔽,学生不易证明,因此本节的难点是不等式的证明.基本不等式效果分析本节课采取了我校推行的“三步骤四环节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案导学,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学生基本能掌握均值不等式以及其成立的条件;能运用均值不等式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
但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还得通过反思和课后训练进一步体会。
课例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与反思11
课例:“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与反思一、背景分析本课例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A 版)第三章第四节《基本不等式》;也是基于四校联谊活动开出的公开课,课例先由我校备课组设计、再组织评课议课、最后专家点评,共同探讨新课标的理念如何在教学中实施。
二、设计理念本课例旨在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力图创设出一种让学生容易介入的自由的对话教学情境中,由问题产生思辩,在思辩中形成知识与新问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
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研究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它在如“求面积一定,周长最小;周长一定,面积最大”等实际问题的计算中也经常涉及到。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并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剖析归纳证明→几何解释→应用(最值的求法、实际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呈现。
启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基本不等式性质,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精选13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教师能较好的分析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新颖合理,教学组织合理有效,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有如下主要亮点:第一,教学线索清晰。
教学中以基本不等式的获得和应用为明线,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体会为暗线。
在本节课的学习和教学中,明暗线索交相呼应,学生不断的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甚至能在例题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运用思想方法策略性的思考和学习,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有对数学认识上的提升,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流畅。
第二,注重知识的本质认识和理解。
本节课,就基本不等式这一核心知识而言,教师通过对教学材料的有效处理,为学生呈现了多角度认识知识的机会,特别是设计了基本不等式和重要不等式关系的认识和思考环节,使得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两个不等式的和谐、一致。
这样的设计促进了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本质的认识,利于学生理清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而教师在轻松自然间不着痕迹的很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些如何认识基本不等式的新视角。
第三,注重学生参与的实质性、坚持知识获得的生成性。
整堂课,教师始终做到学生知识的获得来自于实质的数学活动和生成的深刻性。
在本节课,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情感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三个维度观察到,通过学生参与真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保证了学生生成的自然合理,并将生成成为知识获得的前提,这样的学习是科学有效的。
当然本节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整堂课表现出缺少引导学生适时对学习进行反思,这样就失去了一些能让学生体会或可能形成学习策略的机会。
尽管教师在核心知识的教学中已经较重视知识的本质认识和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时刻还是表现稍有急躁,没有将知识获得的过程持续完美。
2022年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巩固练习中设计了推断题,让学生理解六字方针的内涵。还 从“和定”、“积定”两方面设计了相关练习,让学生逐步熟识 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包括课前预习,例题放手 让学生做,还有练习让学生上台板书等环节,都让学生主动思索, 并在发觉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典型错误,刚好纠错,达到良好的效 果。
在高三复习中,我结合高考中对《基本不等式》的考试要求 以及近几年来对这部分学问点的考察,特设计了本节复习课,首 先从学问点和解题方法、要求方面进行复习,然后精讲三个例题,
第3页 共24页
帮助学生形成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解法规范,接下来由学生进行 练习、分组探讨、上黑板板演,最终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本节课 的任务。
书写了等式(方程)一章的部分学问结构,并且有由等式的有关概 念到不等式的有关概念的类比线路图,从而引入课题,起先检查 前置学习的状况.这样处理,学生对这个学问内容的整体把握就能 够高屋建瓴,数学学习的实力意识就能够形成。
前置学习检查的任务明确.数学教学中很为重要的新学问引 入在课堂之前的前置学习完成,为此,新学问的形成过程老师就 没有方法把握了,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很好地在前置学习检查方面
第6页 共24页
6.在进行课堂总结时,既总结所学的学问点,又总结学习过 程和所采纳的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在进行高三复习时,既要考虑高考的要求又要结合本 校学生的实际,在组织复习的过程中,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驾驭高考常考的学问点和常考的考题类型,有效地提高 高三复习的效率。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3
在新课讲解方面,我细致研读教材,发觉本节课主要是让学 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须要学 生理解六字方针:一正二定三等。这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尤其是 “定”的相关改变比较敏捷,不行能在一节课解决。因为我把这 部分内容放到其次节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驾驭“正”“等”的 意义。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在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活动觉得比较好的:建立知识结构,进行新课的引入和知识的迁移.上课伊始,我书写了等式(方程)一章的部分知识结构,并且有由等式的有关概念到不等式的有关概念的类比线路图,从而引入课题,开始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这样处理,学生对这个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就能够高屋建瓴,数学学习的能力意识就能够形成。
前置学习检查的任务明确.数学教学中很为重要的新知识引入在课堂之前的前置学习完成,为此,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就没有办法把握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很好地在前置学习检查方面动脑筋,在“不等式的性质”这堂课上,由同学们交流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提出三条交流任务:不等式的性质是什么?不等式的性质是怎么研究得到的?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后面就有了学生很好的回报:性质的回答情况与以往一样比较到位,更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由等式的性质联想得到的,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我们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得到的(学案中安排了由具体例子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在与等式性质区别和比较之后,学生得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这样的注意点.因此学生前置学习是富有成效的,前置学习检查也是前置学习的补充和完善.课堂设问、提问精心研究.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时(问题是以填空不等号的形式拟题的),提问:“各小题的结果是什么?怎样由已知的不等式变形得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样设问便于学生研究,便于学生回答;提升学习内容,问题有难度,思考有深度,在学生回答五道判断题对错后,连续追问,有问为什么的,有问反例是什么的,有问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的,有问怎样改变结论使命题成立,怎样改变条件试命题成立.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形式多样,多数情况,学生举手回答,还有依座次回答,点学号回答,同学推荐回答等等,全班学生整堂课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课堂内容的处理详略得当.利用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是性质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学生口答一挥而就;分类讨论虽是难题,三种情况一经点破,旋即解决;提升判断实是难点,反复讨论,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研究,一题多变化,用足力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变形后的形式要明白、怎样变形要清楚、变形依据要对号、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这又是后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预演,移项法则由此产生,所以,安排了例题老师示范、安排了学生上黑板板演、安排了学生在上面点评.本课全部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用了八分钟时间进行了很充分的小结.《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2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完整版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基本不等式”是必修5的重点内容,在课本封面上就体现出来了(展示课本和参考书封面)。
它是在学完“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求最值又是高考的热点。
同时本节知识又渗透了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试验、归纳、判断、猜想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数与形的和谐统一,领略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
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及几何意义的挖掘,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二、教法说明本节课借助几何画板,使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直观演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开始尝试活动.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享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课堂上主要釆取对比分析;让学生边议、边评;组织学生学、思、练。
通过师生和谐对话,使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使认知效益最大。
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
三、学法指导为更好的贯彻课改精神,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教师为主导.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指导学生解决问 题,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学设计♦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运用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基本不等式的应用1、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如图,这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 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标.会标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 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 客。
人教版必修一基本不等式教后反思
人教版必修一基本不等式教后反思人教版必修一基本不等式教后反思一、教学内容反思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一基本不等式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教材,明确了教学内容和目标。
通过对比、举例、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同时,我也注意到教材中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如“定值”等,对于这些概念我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和举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二、教学方法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练习、小组讨论等。
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同时,我也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运用方法,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解释和引导。
四、学生反馈反思在课后,我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和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大部分学生表示能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运用方法,但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还是存在一定的困惑。
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课堂氛围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
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同时,在课堂氛围的营造过程中,我也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效果评估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练习情况,及时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情况。
同时,在评估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运用基本不等式时容易忽略一些条件和限制,导致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教材背景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系统的复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材通过赵爽弦图回顾基本不等式,在代数证明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给出在解决函数最值和实际问题中应用,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内容的人文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推导和应用需要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和概括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本节是复习课,不仅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还要掌握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体会基本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2.学情分析
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 如何让学生再认识“基本”二字,是本节学习的前提. 事实上,该不等式反映了实数的两种基本运算(即加法和乘法)所引出的大小变化,这一本质不仅反映在其代数结构上,而且也有几何意义,由此而生发出的问题在训练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上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因此,必须从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和几何意义两方面入手,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它的本质.
另外,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辨误的方式让学生充分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回顾和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最值问题.
教学难点:回顾在几何背景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过程;基本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利用“赵爽弦图”回顾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再利用教材中的“探究”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通过基本不等式的回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
2、通过对教材“探究”再探究,引导学生拓展基本不等式,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3、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变式教学,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应该注意的问题,
解决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
4、利用电脑屏幕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5、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三、教学对策
本节作为基本不等式的复习课,一是借助弦图和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
的概念形成过程,体验基本不等式模型的观察、分析、猜想和概括等系列思维活动过程,复
习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特征,体会数学抽象思维的方法;二是通过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的探索和不同角度的欣赏,学生能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述基本不等式的结构
特点,归纳得出基本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及其使用条件,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
法;三是要引导学生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常见的最值和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回顾基本不等式.
情景引入:
【投影显示】赵爽弦图。
问题1、请同学们重温“赵爽弦图”,比较正方形ABCD 的面积S 和里面的四个小三角形面积之
和S ’的大小,看可以得到怎样的不等关系?
(通过对“赵爽弦图”的观察,使学生由形识数,从几何图形中得到重要不等式的代数形式:
222a b ab +≥
,,a b R ∈其中,当且仅当,a=b 时,取得等号。
)
2,,a a b b 问题、在重要不等式中,用代替代替可以得到什么数学结论?
2
a b +≤
ab 问题3、那么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时,对实数a 、b 有什么要求呢? (,a b R *∈其中,)
2
a b +在数学中,我们将ab 称之为是a 、b 的“几何平均数”,
而则称为是它们的“算术平均数”。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98页,看探究中的图。
2
a b ab +问题4、请问大家能否从图中找出基本不等式中的:、的几何解释?思考: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否能够在图中体现出来?
问题5、让D 点动起来,请大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
链接1:几何画板—赵爽弦图
,a b R *∈生:
(以数构形,让学生在实际图形中感受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
(二)探究“探究”,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
链接2
问题6、过C 做CE 垂直与OD 与E ,过O 做OF 垂直于AB 交圆O 于F ,连接
FC,请大家计算DE 和FC 的长
度.
刚刚我们计算出的2ab
a b + 问题7、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用不等号将2ab
a b +2a b +连接起来.
由DE CD OF FC ≤
≤≤,2
112a b a b +≤≤+. 问题8、在这个链状不等式中,有三处等号,这三个等号能否同时成立呢?
(设计意图:对图形进行进一步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调和平均数和平方平均数。
让学生体会到
我们不仅能以数构形,寻找到数量关系的几何解释,更重要的是,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可以以
形识数,发现和完备我们的代数结论。
)
问题9、当然,仅仅通过观察得到图形中的感性认识是不够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完成上面这个
不等式链的代数证明。
问题10、首先请一个同学说说你的具体证明要分几个步骤?
(设计意图:在刚才的探究过程中,我们对基本不等式的认识得到了拓展,并且对它的理解
在从由形到数,由数到形的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三)课本变式,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将课本打开到第99页的题目做一些修改,大家重新思考。
对于例2,我们改为:
变式1、某造纸厂拟建一座平面图形为矩形且面积为162平方米的三级污水处理池,池的深
度一定(平面图如图所示),如果池四周围墙建造单价为400元/米,中间两道隔墙建造单价
为248元/米,池底建造单价为280元/米,水池所有墙的厚度忽略不计。
(1) 试设计污水处理池的长和宽,使总造价最低,并求出最低总造价;
(2) 若由于地形限制,该池的长和宽都不能超过16米,试设计污水池的长和宽,使得总造
价最低,并求出最低总造价。
(设计意图:通过不等式在例题和变式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及
外延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发散与收敛思维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图.
(五)方法提炼,数学思想升华.
六、教学反思
形数结合是我们认识数学的重要思想。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从‘赵爽弦图’引出基本
不等式——利用代数知识证明基本不等式——从几何和代数两个角度发掘基本不等式的变形
形式——数学建模,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实际应用,利用基本不等式指导生活实践”。
从几何图形中提炼和挖掘数学知识,完成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以抽象概括为主的理性认识,然后指导生活实践.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设计之初精心安排“赵爽弦图”的背景,同时在后续探究中,不断的让学生从单位圆中发现基本不等式的变形形式,到后面让学生用代数知识证明不等式链,让学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既复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在思维拓展中,利用课本变式,引导学生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训练了学生的建模思想,体会了不等式的应用;最后围绕电脑屏幕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感受到数学无穷的魅力所在;以上种种正好体现出新课程的新理念.
成功之处:在本节课教学中,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与生成始终渗透是一大亮点,让学生始终从数和形两方面加深对不等式的认识;二是源于课本,对教材的加工、改造和策划成功,做到了既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有效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标准.
改进之处:由于本节课教学预设特别充分,因此实际生成容受到到学生对象的制约,教学节奏不够理想,过程展开不够充分,课堂结尾显得有些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