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高考对生物学经典实验的考查

合集下载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实验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实验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实验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实验是生物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实验,我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和验证生物学中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生物的理解。

在生物高考中,实验部分占有一定的比重,掌握实验知识点对于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生物高考必背的实验知识点。

1. 淀粉的检测实验淀粉是植物体内的一种重要有机化合物,为了检测淀粉的存在,我们可以进行碘液检测实验。

首先,取少量未知物质加入磨碎过的伊藤马铃薯或玉米淀粉,加入适量的水并搅拌均匀。

然后,在试管中取等量的试样液和碘液混合,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如果试管中的溶液由初始的黄棕色变为蓝紫色,那么表示淀粉存在。

2. 葡萄糖的检测实验葡萄糖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量物质,我们可以通过Fehling试剂检测葡萄糖的存在。

先取少量未知物质溶解在适量的水中,经过过滤得到滤液。

然后,取等量的滤液与Fehling试剂A、B混合,在加热的条件下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如果溶液由初始的蓝色变为红色沉淀,那么表示存在葡萄糖。

3.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实验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体内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物质,我们可以通过提取DNA的实验来观察DNA的特性。

首先,取一些新鲜的水果,如草莓或香蕉。

将水果切碎,加入盐水并搅拌均匀。

然后,过滤掉果渣,将滤液与冷醋混合,静置一段时间。

观察到白色絮状物质浮于醋酸溶液中,这就是提取到的DNA。

4. 光合作用实验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重要的能量合成反应,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方法来观察光合作用的发生。

可以进行的实验包括:观察水生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氧气产生情况;观察采用蓝色光、红色光和绿色光的植物的氧气产生情况;观察植物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氧气产生情况等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光合作用的发生及其受光照条件的影响。

5. 细胞分裂实验细胞分裂是生物体内细胞增殖的重要过程,可以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变化来研究细胞分裂。

新课标高考大纲要求的20个生物实验

新课标高考大纲要求的20个生物实验

高考《考试大纲》要求的20个生物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实验步骤:1.取口腔上皮细胞(1)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2)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的液滴中涂抹几下。

(3)点燃酒精灯,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

2.水解(1)在小烧杯中加入30 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2)在大烧杯中加入30 ℃温水。

(3)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 min。

(如图)3.冲洗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 s。

4.染色(1)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2)将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滴2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 min。

(3)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5.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再用高倍镜观察各部分的染色情况。

实验结果和结论:细胞核部分被染成了绿色,而细胞质部分被染成了红色。

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糖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

因此,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糖、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目的要求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高考生物实验考查要点与答题技巧

高考生物实验考查要点与答题技巧

高考生物实验考查要点与答题技巧高考生物中,实验部分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实验考查的要点,并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高考生物实验考查要点1、实验基础知识考生需要熟练掌握实验器具的使用方法,如显微镜、移液器、离心机等。

同时,要了解各种实验试剂的作用和特性,例如斐林试剂用于检测还原糖,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蛋白质等。

2、实验设计能力能够根据给定的问题或研究目的,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这包括确定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以及选择合适的观测指标。

3、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能够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4、实验原理的理解清楚每个实验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例如光合作用的原理在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中的应用。

5、实验误差分析能找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对经典实验的掌握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等,理解这些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得出的结论。

二、高考生物实验答题技巧1、仔细审题认真阅读题目,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注意关键词,如“探究”“验证”“分析”等,这些词决定了答题的方向。

2、明确实验变量在设计类题目中,首先要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因素,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结果,无关变量则需要保持相同且适宜。

3、规范书写实验步骤一般按照“分组编号→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或观察→记录结果”的顺序来书写。

注意表述要准确、简洁,使用专业术语。

4、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如果题目给出了实验数据,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如计算平均值、绘制图表等。

分析结果时,要结合实验目的和原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5、误差分析要全面考虑实验器材、实验操作、实验环境等多方面可能导致误差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6、答题语言要准确使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回答问题,避免口语化和模糊不清的表述。

高中生物高考常考实验内容汇总

高中生物高考常考实验内容汇总

【高中生物高考常考实验内容汇总】实验一、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 绿色, RNA 红色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 苏丹III橘黄色脂肪+ 苏丹Ⅳ红色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1、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 斐林试剂(甲液: 0.1g/mL 的NaOH溶液, 乙液:0.05g/mL 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 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 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糖尿病的检测(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3)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4)制作装片(滴1~2 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5)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 双缩脲试剂(A液: 0.1g/mL 的NaOH溶液, B液: 0.01g/mL 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 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高考常见生物实验

高考常见生物实验

高考常见生物实验高考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和合作精神的重要考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考常见的生物实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酵母发酵实验。

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生物实验,旨在观察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发酵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一些酵母、砂糖和水。

首先,将一些酵母溶解在热水中,然后加入适量的砂糖搅拌均匀。

接下来,将溶液倒入装有气体收集装置的试管中,并将试管封闭。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酵母的发酵作用。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酵母的发酵作用,并观察不同条件(如温度)对酵母发酵的影响。

通过实验的结果,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温度的变化会影响酵母的发酵速度,温度越高,酵母发酵的速度越快。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叶绿体的观察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观察植物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的颜色变化。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一些鲜嫩的植物叶片、酒精和蒸馏水。

首先,将鲜嫩的植物叶片置于酒精中,加热一段时间。

然后,将叶片放入蒸馏水中,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颜色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光照对叶绿体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呈现出绿色,而在无光照条件下会失去颜色。

此外,高考生物实验还包括观察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形态。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植物叶片、显微镜片和显微镜。

首先,将植物叶片剪成细片,并涂抹一层甘油。

然后,将叶片放在显微镜片上,并放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细胞的结构,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动物细胞的染色体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观察动物细胞的染色体结构。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小鼠的肝细胞、盐酸和酒精。

首先,将小鼠的肝细胞放入盐酸中,使其变得透明。

然后,将肝细胞涂在玻璃片上,并用酒精使其固定。

接下来,将染色液滴在细胞上,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

高考生物解题技巧常见实验题解析与实例分析

高考生物解题技巧常见实验题解析与实例分析

高考生物解题技巧常见实验题解析与实例分析高考生物考试中,实验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解题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常见的生物实验题进行解析,并提供实例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应对高考。

一、植物光合作用实验题在植物生理方面的实验题中,光合作用实验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

具体解题步骤如下:实验现象描述:例如可以描述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等。

实验目的分析:通过实验可以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并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步骤简述:设置实验装置,如装有水藻的蓝色液滴管浸入水中,暴露在光照下,记录结果。

实验数据分析:根据实验过程收集到的数据,可以进行量化的分析,比如计算单位时间内氧气产生量。

结论提炼: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例如某种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实验示例分析:某实验要求观察高光照下植物光合作用量的变化。

实验步骤如下:1. 在两个玻璃坩埚中,分别放入相同程度发芽的豌豆种子。

2. 将一个坩埚放在室内不受任何光照的地方,另一个坩埚放在强光照射下。

3. 隔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个坩埚中豌豆种子的生长情况,并比较它们的高度和颜色。

4.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在强光照射下,豌豆种子生长得更好,幼苗颜色更加绿色。

这说明光合作用在充足的光照下能够更好地进行,产生更多的有机物质。

二、动物生理实验题在高考生物考试中,动物生理实验题也是常见的考点,尤其是与神经和反射有关的实验题。

下面是解题的一般步骤:实验现象描述:例如描述动物在刺激条件下做出的反应。

实验目的分析: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动物的神经传导和反射能力,并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步骤简述:设置实验装置,如记录小白鼠对光刺激的反应速度。

实验数据分析:根据实验过程收集到的数据,可以进行定量的分析,比如记录小白鼠对光刺激的反射时间。

结论提炼: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总结,例如小白鼠对光刺激的反射速度较快,说明神经传导速度较高。

高中生物所有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所有实验归纳

高考生物实验所有知识点!一、考纲要求的课本实验1.观察类实验在此类实验中常综合运用显微观察技术、染色技术、玻片标本制作技术等。

归类如下:2.鉴别类实验在此类实验中,常利用某种试剂对生物体或细胞中成分进行鉴别.针对不同的鉴别对象,采用不同的试剂。

归类如下:3.实习和研究性课题此类实验常通过调查法,调查法中常使用统计技术和测量技术。

4.探究性实验此类实验需要对某些生物学现象作出合理化的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如教材中“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等。

探究性生物学实验应当要求学生在明确实验要求、目的的前提下,遵循实验设计“操作方便.程序合理,药品节约.依据现象推测结论”的原则进行设计.一般可分以下几个环节:(1)理论假设的提出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实验的条件即实验变量X。

即惟一一个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变量。

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它常常可以描述为:“当条件X存在时,事件P(实验现象)可能发生;当条件X改变时,若事件P发生,能得出何结论;当事件P不发生.能得出何结论。

”(2)设计探究性实验分五个实验步骤进行:①实验准备,包括必要的实验器材及实验药品的准备;②满足条件X,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事件P能否发生;③条件X改变,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事件P能否发生,发生的程度如何;④设计对照实验。

⑤梳理,实验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平行重复”原则。

(3)观察,记录和结论仔细观察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做出相应的结论,一般规律是:①若条件X存在,事件P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不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

结论是……。

②若条件X存在,事件P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能发生。

结论是……。

③若条件X存在,事件P不能发牛,条件X改变,事件P能发生。

结论是……。

二、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区别1.概念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一、遗传实验1. 酵母实验:用酵母菌观察相关基因的遗传规律。

2. 玉米实验:观察玉米叶色、谷粒颜色的遗传规律。

3. 果蝇实验:观察果蝇眼色、翅膀形态等性状的遗传规律。

二、生理实验1. 生长发育实验:观察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 光合作用实验:通过实验测定光合作用速率、测定叶绿素含量等,了解光合作用过程。

3. 呼吸作用实验:通过观察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作用速率,了解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生态实验1. 水生生态实验:观察水生动植物在水体中的分布、消长变化等。

2. 林地生态实验:观察不同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林地生物多样性等。

3. 土壤生态实验:观察不同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小生物群落等。

四、细胞实验1. 酵母菌实验:观察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观察细胞分裂情况。

2. 植物细胞质分裂实验:通过根尖细胞观察植物细胞质分裂的过程。

3.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通过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了解细胞分裂的原理。

五、生物化学实验1. 蛋白质检测实验:通过检测蛋白质在反应中的滴加量,确定其浓度。

2. 酶的活性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酶的反应速率来了解酶的活性。

3. 糖的检测实验:通过观察糖在酶的作用下产生的反应来检测糖的存在。

六、进化实验1. 变异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异情况,了解进化的规律。

2. 选择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种在特定条件下的选择过程,了解自然选择的作用。

3. 适应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情况,了解物种的适应能力。

七、遗传工程实验1. 基因转殖实验: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生物,观察转基因生物的表型变化。

2. PCR实验: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目标基因片段。

3. DNA测序实验:通过测序技术对基因序列进行测定,了解目标基因的具体序列。

八、免疫实验1.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通过观察酶标抗体和抗原的反应,检测特定抗体或抗原的存在。

盘点高考对光合作用多角度考查

盘点高考对光合作用多角度考查

盘点高考对光合作用的多角度考查光合作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内容,在高考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考有关光合作用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文字信息体现,也可以曲线、表格、图像等信息出现,不仅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原理的掌握,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及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信息相互转换的能力。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例析。

一、以文字信息形式考查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例1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降低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c.光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降低d.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不变【解析】选b。

镁是构成叶绿素的重要成分,缺镁植物不能合成叶绿素。

叶绿素含量降低使幼苗吸收光能的能力减弱,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强度降低,故a、c项错误;因为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故光反应强度降低后,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atp减少,暗反应的强度也降低,故b项正确、d项错误。

二、以曲线形式考查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中的“∧”型曲线主要有温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型曲线主要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细胞含水量、矿质元素浓度等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不规则曲线主要是日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型曲线主要是考查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关物质的含量的相对变化。

解答有关此类曲线的试题时要注意曲线的转折点、下降或者上升趋势、起始点位置等,还要注意相关曲线代表的生物学意义。

例2(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 %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

回答问题:(1)图中物质a是________(c3化合物、c5化合物)。

(2)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___,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

高中生物高考物质鉴定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高考物质鉴定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高考物质鉴定实验汇总一、通过实验的结果分析上述鉴定实验的基本方法是运用某些化学试剂与生物组织中有关化合物的特定颜色反应来判断化合物的存在,这是这些实验的原理,同时也是考查的重点,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

二、各反应的过程可以简单表达如下:1. 淀粉+革兰氏碘液蓝色或蓝紫色。

2. 可溶性糖的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三、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使用好的材料能得到较好的实验效果上述实验中选材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下:1. 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还原糖的含量和生物组织中有无色素是影响实验结果及其观察的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要选用可溶性还原性糖含量高和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其中以苹果、梨最好,也可用白色的甘蓝叶、白萝卜替代。

经实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2. 脂肪的鉴定:所用材料一要脂肪含量高,二要较大,这样才能做徒手切片,花生种子符合该实验的要求。

将花生种子浸泡3h~4h,使其变软,有利于切成薄片;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3. 蛋白质的鉴定:一般选用浸泡1d~2d的富含蛋白质的大豆种子(便于研磨)或用鸡蛋清。

4. DNA的鉴定:鸡血细胞液。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以教材叙述为准,此处略)五、疑难聚集1. 在做还原性糖与蛋白质鉴定的实验时,在鉴定前,为什么要留出一部分样液?答:虽然是验证性实验,但也要注意对照。

在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和蛋白质时留出一部分样液,可以和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照,增强说服力。

2. 蛋白质为什么要稀释?答:制备蛋白质稀释液,主要是为了防止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粘在试管壁上,使反应不彻底,也不易刷洗试管。

3.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都由NaOH和CuSO4组成,两者有何不同?答:①溶液浓度不同: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 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配制而成,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的0.1g/mL的NaOH 溶液与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高考生物必考实验

高考生物必考实验

高考生物必考实验学习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必考实验常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必备:生物必考实验常考点分类总结一、酒精在有关实验中的作用1.使用酒精的实验: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

2.在不同实验中酒精的使用浓度和作用:(1)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在对花生子叶切片后,需要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染色几分钟后(苏丹Ⅲ和苏丹Ⅳ分别染色3 min、1 min),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其目的是洗去浮色,以免影响观察。

(2)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在该实验中同时使用盐酸和酒精作为解离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按照1∶1的比例混合均匀。

在本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迅速杀死细胞,固定细胞的分裂相。

(3)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在该实验中当使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后,使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其目的是洗去附着在根尖表面的卡诺氏液。

另外,95%的酒精也参与解离液的配制。

二、盐酸在有关实验中的作用1.使用盐酸的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

2.在不同实验中盐酸的使用浓度和作用:(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该实验使用的是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

盐酸的作用有:①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②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使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与酒精混合制成解离液,盐酸的作用是软化洋葱细胞的细胞壁,并通过破坏联系植物细胞之间的结构,使细胞分离开来。

(3)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该实验中使用的盐酸浓度和盐酸的作用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相同。

高考生物必考考点题型大盘点汇编

高考生物必考考点题型大盘点汇编

高考生物必考考点题型大盘点命题热点 1 细胞的分子组成【命题动向】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对细胞的分子组成的考查有加大趋势,分值也逐年增高,主要考查细胞内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组成元素、分子结构和功能对应关系的考查一直是高考中的热点和重点。

另外对三大物质的检测,有时也会以表格分析的形式进行考查。

预计在2011年的高考中,考查的重点仍然是蛋白质和核酸等这些基础知识及三大物质的鉴定问题。

【典例1】下列各项组成细胞有机物的描述,正确的是()A.细胞质中的核酸均为核糖核酸 B.淀粉和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C.多肽链一旦形成便具有生物活性 D.蛋白质的氧化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命题分析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DNA;多肽链形成后需要经过加工修饰,才能具有生物活性;蛋白质的氧化产物除二氧化碳和水外,还有尿素,因为蛋白质含有N元素,氧化分解后以尿素形式存在。

答案:B。

【典例2】用碘液、苏丹III和双缩脲试剂测得甲、乙、丙三种植物的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颜色反应如下表,其中“+”的数量代表颜色反应深浅程度,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碘液苏丹III 双缩脲试剂种类甲++++ ++ +乙++ ++++ ++丙+ ++ ++++A.乙种子中主要含蛋白质B.碘液、苏丹III和双缩脲试剂与相应的物质发生的颜色反应分别是蓝色、橘黄色和紫色 C.在观察颜色时有可能用到光学亚显微镜D.这三种试剂使用均不需要水浴加热命题分析碘液是用于检验淀粉的存在,其颜色反应为蓝色;苏丹III用于检验脂肪的存在,其颜色反应为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用于检验蛋白质的存在,其颜色反应为紫色。

分析图表可知,甲种子中主要含淀粉,乙种子中主要含脂肪,丙种子中主要含蛋白质,故A选项错误。

在脂肪的鉴定中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答案:A。

命题热点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命题动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考查重点有: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差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异、特殊细胞和一般细胞的差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差异等);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多以选择题的识图题的形式出现。

高考生物常考的实验(20个)

高考生物常考的实验(20个)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 10×、物镜为 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 8 个细 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 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 2 个。 考查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变化的关系
若视野中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和宽度;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考虑面积 的变化,细胞数量与放大倍数的变化规律如下: 低倍镜下放 大倍数为 a 视野中一行 细胞数量 圆形视野内 细胞数量 c 高倍镜下放 大倍数为 na c×(1/n)
方法步骤: (1)首先配制全素培养液和相应的缺锌培养液和缺镁培养液,分别放入三个培养缸并编号 为 A、B、C。 (2)将三十株长势相同的苹果幼苗均分为三组,分别栽培在上述三个培养缸中。 (3)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苹果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
(4)结果预测和分析: ①A 缸内的苹果幼苗正常生长。 ②若 B 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 C 缸中的没有,则说明 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 ③若 C 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 B 缸中的没有,则说明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镁引起 的。 ④若 B、C 两缸内苹果幼苗都表现出小叶病,则说明苹果小叶病既与缺镁有关,又与缺
0.9%NaCl 8%HCl 蒸馏水 甲基绿、吡罗红染液
(4)在鉴定蛋白质、糖类的实验时所使用的试剂中,与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用法相似的是 斐林试剂。 考查甲基绿吡罗红染液的使用方法 和斐林试剂使用方法相同,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必须现用现配,混合使用。
(5)根据人口腔上皮细胞中 DNA 和 RNA 的分布状况, 某同学得出的结论是“真核细胞的 DNA 分布在细胞核中,RNA 分布在细胞质中”,你认为有何不妥?DNA 主要分布于细胞核
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显示DNA和 RNA在细胞 ― ― → 染色剂将细胞染色 呈现 吡罗红+RNA― ― →红色 中的分布

追踪高考生物命题切入点:9 生物科学史

追踪高考生物命题切入点:9 生物科学史
追踪高考生物命题切入点
切入点9 生物科学史
1.(2021·浙江1月选考,15)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4个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
的是( D )
A.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 B.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D.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
பைடு நூலகம்
解析 1941年,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 自于水,A错误;1958年,斯图尔德将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育成植株,证明了 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B错误;1880年,达尔文父子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向 光性与胚芽鞘尖端有关,推测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 种“影响”,并不知道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错误;1951年,张明 觉和奥斯汀发现精子能获得与卵子结合的受精能力,即从精液里射出的精子具 备穿破卵细胞周围透明带,并获得受精能力,则称为精子获能,为哺乳动物体 外受精奠定了理论基础,D正确。
解析 孟德尔通过单因子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规律之一——分离定律,当时 还没有染色体这一概念,A错误;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只研究了一对 等位基因,不能证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 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D正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无关,①不符合题意;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富兰克林 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②符合题意; 查哥夫发现的DNA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 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为沃森和克里克构建正确的碱基配对方式提供了依据, ③符合题意;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未能为DNA双螺旋结 构模型的构建提供依据,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高考生物常考十八个实验

高考生物常考十八个实验

高考生物常考十八个实验导读,规划生物实验是生物考试的一部分,本文整理重要的高中生物实验,梳理相关生物原理、注意事项,供考生参考。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

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不行。

用高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

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4、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答:(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5、总结:四个比例关系a.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放大倍数与玻片距离:倍数越大(镜头长)距离越近。

c.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d.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高考必备生物实验

高考必备生物实验

高考必备生物实验实验一:酵母发酵实验目的通过酵母发酵的实验,了解发酵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酒精,并掌握发酵作用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1. 干酵母2. 硫酸糖溶液3. 葡萄糖4. 烧杯5. 实验管和橡皮塞6. 麻油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酵母和葡萄糖混合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2. 将混合液体倒入带有刻度的实验管中,再注入一定量的酵母。

3. 用橡皮塞将实验管口封闭,用麻油涂抹橡皮塞和实验管口,防止空气和微生物的进入。

4. 轻轻摇晃实验管,观察酵母是否开始发酵并产生泡沫和气泡,记录时间和观测结果。

实验原理酵母是微生物中较佳的发酵剂。

酵母在葡萄糖作用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实验中添加的酵母重新分解了葡萄糖,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和一定数量的酒精。

实验二:叶绿素提取实验目的通过叶绿素提取实验,了解叶绿素的提取方法和叶绿素在色谱柱上的分离技术,并研究叶绿素的理化性质。

实验材料1. 大叶子植物如菠菜、豆类等2. 酒精3. 氯仿4. 无水乙醇5. 滤纸6. 显微镜7. 毛细管和色谱柱实验步骤1. 取大叶子植物样本,放入无水乙醇中摇晃,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于乙醇中。

2. 将醇提液过滤并得到滤液。

3. 在滤液中添加少量氯仿,并轻轻地摇晃几次,并呈斜置状态,待两相液完全分层,收取上层绿色液体,即为叶绿素提取液。

4. 制备色谱柱并将提取液注入,观察到色谱柱上颜色的分离。

实验原理通过叶绿素提取液的制备和分析,可以了解叶绿素的溶解性和理化性质,在色谱柱上观测叶绿素的分离情况。

同时也提供了研究和分析叶绿素的方法。

高考生物解题技巧常见实验题解析与实例分析

高考生物解题技巧常见实验题解析与实例分析

高考生物解题技巧常见实验题解析与实例分析高考生物科目一直以来都是考生们关注和备考的重点之一。

在生物试卷中,实验题往往是考察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重点讨论高考生物实验题的解题技巧,并以常见实验题为例进行解析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生物实验题。

一、常见实验题解析与实例分析1. 光合作用实验题光合作用实验题是高考生物实验题中常见的一类题型。

光合作用实验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例如,某高考题目如下:实验室供应的光照仪光强调至 500 张/㎡s,以便进行以下试验。

试验一:将含有光合蓝藻的培养液放入光照室,通过减小培养液体积或减少藻液的浓度,观察和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氧气的产生量。

试验二:将光合蓝藻均匀分布在培养皿的表面,进行光照,观察藻液中蓝藻数量的变化。

结论:光照是光合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此题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一观察和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氧气的产生量,确认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同时,在实验二中观察蓝藻数量的变化,进一步佐证光照对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从而得出结论:光照是光合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2. 酶活性实验题酶活性实验题是另一类常见的高考生物实验题。

这类题目通常要求学生进行酶活性的测定或对酶活性变化的分析。

例如,某高考题目如下:某同学通过酶学实验,研究了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变化。

他设计了以下一组实验:实验一:在不同pH条件下,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实验二:将过氧化氢酶与一定浓度的酶抑制剂A一起反应,测定活性变化。

实验三:将过氧化氢酶与一定浓度的抑制剂A和辅助剂B一起反应,测定活性变化。

实验四:将过氧化氢酶与一定浓度的辅助剂B反应,测定活性变化。

结论:酶抑制剂A和辅助剂B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不同的影响。

在此题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一测定不同pH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以便更好地理解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同时,在实验二、实验三和实验四中观察不同条件下酶活性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酶抑制剂A和辅助剂B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不同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点高考对生物学经典实验的考查新课标下的生物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介绍生物学知识时,总是以从介绍经典实验入手。

所谓经典实验,就是科学家们研究过程的再现,经典实验在生物学发展史中,深刻地影响着生物学思想的发展,推动着生物学理论的建立。

经典实验包含了科学家们巧妙的取材,科学的设计,严谨的科学分析推理等丰富的科学探索经验。

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提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常规科学思维方法,也可以培养他们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因此在高考试题总有对经典实验的考查。

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对经典实验进行考查。

1 对经典实验的过程与实验结果直接考查例1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②35S和32P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

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解析T2噬菌体是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的,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可以分别对其进行标记,然后让其感染细菌(培养噬菌体),再进行离心分离,最后进行放射性检测,发现进入细菌体内的只有DNA,从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答案为C例2 格里菲思(F.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解析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只是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推论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进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没有具体证明何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答案为D2对经典实验中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的考查例3.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吉尔曼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

他将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状水绵体上,并在水绵悬液中放入好氧细菌,观察细菌的聚集情况(如图)。

他得出光合作用在红光区和蓝光区最强。

这个实验的思路是()A.细菌对不同的光反应不一,细菌聚集多的地方,细菌光合作用强B.好氧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O2浓度高,水绵光合作用强C.好氧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产生的有机物多,水绵光合作用强D.好氧性细菌大量消耗O2,使水绵光合作用速度快,则该种光有利于光合作用解析:通过分析本题可以学习科学家们的科学方法。

好氧细菌的生活中是需要氧气的,因此在好氧细菌聚集的地方应该是氧气多的地方,也就是水绵光合作用强的地方。

答案 B3 对教材中经典实验的整合再现例4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了要得到DNA中的N全部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B,必须经过___________代培养,且培养液中的__________是唯一氮源。

综合分析本实验的DNA离心结果,第_________组结果对得到的结论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需把它与第__________组和第___________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_________。

分析讨论:若子I代DNA的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则“重带”DNA来自于________ 据此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不是___________复制。

若将子I代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其结果是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判断DNA的复制方式。

③若在同等条件下将子2代继续培养,子n代DNA离心的结果是: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是_____________,放射性强度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带。

若某次实验的结果中,子I代DNA的“中带”比以往实验结果的“中带”略宽,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的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以教材中的有关探究DNA的半保留复制的经典实验来进行整合命题的。

(1)根据表中信息DNA在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多代,可得到大肠杆菌B。

(2)从表中可知,第3组仅为中带,要想证明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则需证明后代DNA的两条链,一条链是原来的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

因此通过第3组与第1、2组比较可以证实。

(3)轻带DNA为14N/14N,重带DNA为15N/15N, 若子I代DNA的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则“重带”DNA只能来自于B代。

并且两条链要么是全新的要么是原来的不能证明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将子1代DNA双链分开再离心无法判断后代DNA的两条链的来源,也就不能判断DNA 的复制方式。

若在同等条件下将子2代继续培养,子n代DNA中有2个为15N/14N其余全部是14N/14N 的DNA。

离心结果应是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没有变化,放射性强度发生变化的是轻带。

中带为15N/14NDNA。

“中带”略宽,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的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15N答案:(1)多14N/ 15NH4Cl(2)3 1 2 半保留复制(3)①B 半保留②不能③没有变化轻④15N4 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经典实验例 5 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

请你帮助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和分析有关问题。

(1)应选取人体哪种细胞做实验? A.成熟红细胞 B.神经细胞 C.白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

你选用该材料的原因是。

(2)将选取的上述材料放入中,由于作用,一段时间后细胞将破裂。

(3)经过(2)的实验步骤后,可用下列哪一方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A.静置 B.加热C.离心D.过滤(4)将膜成分中的磷脂提取出来,铺在水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为S,那么该细胞膜的表面积约为。

(5)依据上表数据,请分析构成细胞膜与细胞器膜的化学物质组成上的共同点是:;化学物质组成的主要区别有:(6)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

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现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

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解析:本题是是细胞膜的的成分的探究实验。

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除了细胞膜外无其它的细胞器膜也无核膜,因此常用它作为研究细胞膜成分的良好材料。

将它放在清水中由于吸水胀破可得到细胞膜。

经过离心后可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

由于细胞膜为磷脂双分子层,因此磷脂有面积是细胞膜面积的2倍。

通过表格分析细胞膜与细胞器膜都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组成,但细胞器膜无糖成分。

第(6)小题来源于科学史上关于“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中的一个经典实验。

涉及的科学史有:1970年LD .Frye和H.Edidin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把两种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用不同荧光标记,细胞融合后,荧光能分布均匀,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本题中,细胞膜上荧光物质的移动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反映了蛋白质或磷脂分子能够移动,且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但是不能反映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答案:.(1)A 成熟的红细胞除细胞膜外无其它膜结构(2)清水渗透(3)C (4)S/2(5)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组成细胞器膜蛋白质含量较高,脂类含量较低(或答: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不同。

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细胞膜都含糖而细胞器膜不含糖(6)C学生训练与提高1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B.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2 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

在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引起孟德尔发现问题的现象是()A.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B.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表现型之比为3∶1C.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D.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3下图中甲为对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过一段时间后,乙、丙、丁三图所示胚芽鞘的生长情况依次是()A.向右弯曲向右弯曲向右弯曲B.向右弯曲向左弯曲向左弯曲C.向左弯曲直立生长向右弯曲D.向右弯曲直立生长向左弯曲4 用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选用豌豆种子的圆、皱形状),设计一实验,验证孟德尔对基因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

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材料:纯种及杂种豌豆,牛皮纸袋,剪刀,毛笔等。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方法:①选择______和_______作为亲本,将它们分别播种在实验园地里,待其开花。

②花蕾期将_________,待花成熟时将袋取下,可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解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三组,其中一组为实验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剔除。

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 B 解析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型之比为3:1的现象是引起孟德尔发现问题的现象;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及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是孟德尔提出的假设。

3 B 解析根据甲图分析,琼脂块1中含有的生长素量大于琼脂块2,则乙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丙胚芽鞘虽然在旋转装置上,但不影响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布,所以丙胚芽鞘最后仍向左弯曲生长;丁胚芽鞘虽然有单侧光照射,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所以其向左弯曲生长。

4 假设:F1圆形(Rr)与隐性纯合子(rr)测交时, F1应产生含基因R和基因r的两种配子,并且它们的数目相等,而隐性纯合子(rr)只产生一种含有基因r的配子预期结果:测交后代应该是圆、皱各一半实验方法:①杂种圆豌豆纯种皱豌豆②圆豌豆植株(F1)去雄套袋皱豌豆上的花粉撒在上述去雄的花柱上,再套袋③待其种子成熟后收集种子统计计数结果分析:如收集的种子圆、皱比例约为1∶1,说明假设成立;否则,不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