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
基于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
基于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摘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如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对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内涵建设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就是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确立,高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高职教育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尤其是怎样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是目前所有的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制约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问题分析目前的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其历史原因,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以及如何开展社会服务不够了解。
因此,在依托学院的资源开展社会服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当前只限于培养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开展员工培训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而以教师为主体,以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为对象进行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则不成组织和缺少规划,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应履行的三个服务职能不全,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2.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能力不强专业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必备条件之一,而该条件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所缺少的。
分析其成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狭窄,很多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生,而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水平都不是很高。
因为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对职业、行业了解很少,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操能力,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激励引导机制偏差激励或奖励主要包括教师晋升、教师地位和威望等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内部或外部均没有建立起有效促进教师充分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激励机制。
对高职院校师资的资格认证、聘用、考核、职称等方面,仍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资格标准及考核办法。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03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师资
队伍建设、拓展服务范围、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等。
研究展望与建议
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高 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探索更多的对策和方法,提高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
李梦卿, & 张碧竹. (2012). 地方高职院校社会 服务能力比较研究. 教育与职业, (2), 17-20.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案例一
01
产学研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 能力的重要途径。
02
该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科研机构建 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 项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 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和针对性,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 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推动当地经 济发展。
总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教 师的专业素养和社会服务能力,进而 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02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日益重要。提升高职 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满足 社会需求。
存在的问题
加强实践探索
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不 断完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对
策和方法。
推广成功经验
将成功的经验在高职院校中进 行推广,促进各高职院校社会
服务能力的提升。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董仁忠. (2009).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 对策研究. 职教论坛, (1), 8-10.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探究
、
高职 院校社 会服 务的不 足
1 . 服 务 范围较 固定 . 服 务 面较 窄
大多数高职院校有其确定的服务范 围,属于省
属 或市 、县 所属 高校 ,服务地 方 经济 发展 的特 征 明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主要为所在地区的城区服 务, 进而延伸到为其区域 内的县镇服务 , 除了极少数 的农林畜牧类专业 , 很少直接为农村服务。因此 , 高 职 院校 的社会 服务 半径 要不 断扩 大 , 应 向基 层 、 农村
1 4— —
提升高职 院校社会服务 能力 的策略探究
◎ 孙 杰
摘 要: 随着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 我 国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为进一步发挥 区域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作用与提 高其社会社会服务的水平, 文章探讨 了提升高职 院
校 社会 服务 的 思路 与对 策 。
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是一种 “ 与经济 发展关系最密切 、 最直接 , 在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发 展的贡献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 研究高职院校社 会服 务 的不足 、 定 位与 提升 策略 , 有利 于更好 地 服务
区域 经济 发展 。
一
许多区域类高职院校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我 国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必须依靠区域 内广
作者 简介 : 孙杰 , 无锡职 业技 术学 院助理研 究员。
大 劳动 者技 能水 平 和素 质 的提 高 。社会 服 务 是 高职
服务 的制 度 与政 策 ,引导 教师 面 向行 业企 业 开展 技
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一项主要功能 。高职 院校要培
3 . 社会 服务 的科技 文化含 量较低
会服务 , 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广义上讲 , 囊括高校的三个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 科 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 ; 狭义上讲 , 就是指高校直接为
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模式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 : 李雯 , , 女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职业教育与人文北京研究 中心 , 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 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
7 4
李 雯 : 等职 业 院校 社 会服 务模 式实 践探 索 高
传统观念 的影 响 , 也有制度本身 的缺 陷 , 还有学校 自身 的因素。高职院校积极投入社会服务 , 提供具 有 院校 风 格 的高 质 量 品 牌 服 务 ,形 成 良好 的社 会 效应 , 是加 强职业 院校 自身宣传 , 获得 社会信任 , 提 高 吸 引力 的有效 方 式 。
二、 高等 职 业 院校 社 会服 务 的 内容
( ) 一 高等职业 院校 社会服务职 能定位
不 同类 型 的高 校 社 会 服 务 所 承 担 的 内容 与 任 务 、 围 与 方式 是 各 有 侧 重 的 , 需 要 高校 根 据 社 范 这 会需求和 自身情况进 行科学合理 的职能定位 。占 我 国高等教育“ 半壁江 山” 的高等职业教育直接面 向产业 、 行业 , 与区域 经济社会 紧密联 系 , 社会 服 务职能突出。 从 20 年全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来看 ,第一 09 产业有 9 种专业 , o 占专业总数 的 1%, 2 第二产业有 10种 专业 ,占专业 总数 的 2%,第 三 产 业 有 50 5 0 1 种专业 , 占专业总数的 6%,面向第三产业 的专业 8 占据了绝对优势 。第 三产业 的专业有相 当一部 分 是 培 养 人 文社 会 科 学 领 域 的应 用 型 人 才 、从 事 基 层社 会 公共 管理 _作 的管 理 人 才 和 社会 公 共 服 务 丁 工作 的服 务型人才 , 如社 区工 作者 、 导游 、 险代 保 理、 物业管理等。以这些专业为主的院校社会服务 主要定位在服务第 三产业 , 走进社 区 、 走进农 村 , 帮助 社 区居 民 、 民解 决 生活 中的 实 际问 题 。社 会 农 服务职能的发挥要找准社会 、 区需求 , 社 挖掘整合 学 校资源 , 主动 出击 , 提供 立体综合 服务 , 出切 突 实效果 ,达到双赢 目的。社会服务要体 现学校 特 色 , 据 学 校 历 史 和 现 实 特点 有 针 对 性 地 开 展 , 根 服 务 的 内容 和形 式 丰 富多 样 。服 务 注重 实 效 , 免进 避 行 低 效 能 , 满 意 度 的 社会 服 务 , 社 会 服 务过 程 低 在 中求得生存 、 发展 , 获得学校总体实力 的增强。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技术 学 院 先后 出 台 1 3个 制度 性 文件 , 建立 了社 会 服务 工 作 目标 责 任 制 度 ,将社 会 服务 工作 纳 入校 内教学 单 位 年度 主要 工作 目标任 务 ,在 每年 初 与 各单 位 签 订 年度 工 作 目标 责 任 书 ,把 社会 服 务 活 动各 项 任 务 逐项 分解 ,明确 规 定各 单 位 在社 会 服 务方 面应 完 成 的具体 目标 。同时 , 学 校注 重引 导专
G2 0 1 2 B0 0 9)
作者简介 :蔡新职 , 男, 黄 冈职业技 术学院副教授 , 硕士 , 主要研 究方向为高职教 育。 中图分 类号 :G 7 1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7 7 4 7 ( 2 0 1 3 ) 2 6 — 0 0 1 0 — 0 3
服务工作 目标责任制度 ,明确 了教学单位 和专业 好 的 实 际应 用 能力 的 高端 技 能型 人 才 ,首 先 就要
教 师 社 会 服 务 能 力 建 设 的 工作 方 向和 工 作 目标 , 求 高 职教 师 必须 具 备 高强 的技 术 应 用能 力 。基 于
珂 _ 翔
2 0 1 3 年 第 2 6 期
院校 发展
高职 院校 社会服 务能力建设 的探 索与思考
— —
以黄 冈职 业技术 学院为例
蔡 新 职, 王 梓 林
摘
要: 为 发 挥 高职 院校 社 会 服 务 职 能 , 必 须加 强社 会 服 务 能 力建 设 。通 过 制 定社 会 服 务 激 励 政 策 , 建 立社 会服
升, 学 校整 体社 会服 务 能力 显著 增强 。
~
、பைடு நூலகம்
创 新社 会 服 务体 制 机 制 , 激 发 社 会 服 务 活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
制定完善的社会服务政策,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
建立社会服务管理制度
学校应制定全面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明确社会服务的定 义、范围和实施程序,为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提供指导和保 障。
设立社会服务岗位
学校可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岗位或团队,负责联系和组织 校内外社会服务项目,为教师提供参与社会服务的平台和 机会。
和社会服务能力。
校企合作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组织教师到 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学习交流, 以便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 需求,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
会服务水平。
培训效果评估
对培训计划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 ,及时调整和优化培训内容和方
法,确保培训效果和质量。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物质激励
启示
03
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
养工作,以实现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案例三
背景介绍
某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参加培训课程,提高了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 。
培训内容
该教师参加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社会服务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 面的内容。
启示
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课程,提高自己的社会服务能 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培养创新思维
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 化为实际应用,服务社会。
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 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鼓励教师参与
制定相关政策,如将社会服务经历作为晋升、评优的参考 条件,或者对参与社会服务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 ,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 需要依靠高职 院校本身的 内涵提升 、 资源 依托“ 生产 、 教学 双向服务平 台” , 为项 目提供 施工 测量 、 试验检 整合及理念创新等夯实基础条件, 提高综合实力获得社会企业 的支持、 测、 施工技术开发等服务 . 年服务到款额 1 2 0 万元 ; 为 中国 中铁等企业 帮助, 谋得本校 自身发展 的同时, 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 、 稀缺的人 力、 物
培训 鉴定 1 0 0 0 人次/ 年: 与企业合作 开展高 速铁路新技 术 、 新 工法 的
2 . 铁道建设分院社会服务途径探索
质资源, 拓 展互利 共赢的 发 展空间 增强 双方的 综合竞争 力。 q
( 上接第 3 3 页) 和义务把环境保 护问题列为报 道宣传重 点之一 , 特别 是 应配合全 国环保重 点开展新 闻宣传活动 。三是抓 管理 , 为使 环境 新闻宣传 达到最 大、 最佳效果 , 应强化 新闻宣传 管理机制 , 建 立完善 各项管理 . 促进 环保素养的总体提升 6 - 3 推进环境教育 我国 1 9 9 2 年召开 了全国第 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 . 并提出“ 环境 保护 . 教育 为本” 的 口号。 自此 , 环境教育在全 国蓬勃发展 , 并 向规范 化和制度化方 向发展 以学校为主的正规教育是环境教育 的重 中之 重。教育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把培养学生 的环境意识纳入 自己的工 作目 标. 作为教书育人必不可少 的内容 . 积极利用 已有的环境教育资 料, 从 自己所面对学生的特点和本地 区、 本学校的环境状况出发 , 探 索 多种形式行之有效的环境教育方式 和方法 。 6 . 4 发展环保团体 . 加强公众参与 当代 中国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是非 营利部 门的一个 组成部分 . 是 中国保护环境资源 、 防治环境污染 和环境破坏 的重要力 量 , 公众 、 社团 和民间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 与程度 . 将决定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 发展 目 标实现 的进程 。2 0世纪 9 0 年代 以来 . 我国的民间环保 团体得 到了一 定程度的发展。 总体上看 , 目 前我 国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现状是 起步晚、 数量少 、 作 用小 、 影 响微 、 活动范 围窄 , 不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的民间环境保护群 众组织 不可比拟 。 也 与有 1 3 亿人 口的环境大国地位 不相符合 . 难 以满 足环境保 护事业 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按照西方发达 国家有关非 政府组织或 民间团体的标准 . 我国在环境保护 方面纯粹 的民间群众 团
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几点建议
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技术支持。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首先要加强技术支持,积极拓展和更新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确保足够的技术支持,实现社会服务活动的有效而高效开展。
二、完善服务业务。
其次,要完善各类服务业务,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并以广泛的服务标准和规范来确保服务质量,使社会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管理体制。
另外,要优化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改革传统的推拿式管理,通过制定合理的社会服务考核激励机制,确保社会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加强办学定位。
此外,要加强办学定位,根据社会的发展,明确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使命,及时调整社会服务管理办法,使社会服务活动更加高效和有效。
五、实行社会责任。
最后,要落实社会责任,把培养高素质人才、践行社会责任作为自身使命,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服务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
破解校企合作难题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路径探析
的形式 制定 了《 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促进条例 》 探 索建 , 立 政府 主导的校企合 作长效机制 。 2 政府通过税收及政策倾斜 , . 引导企业参与教育合作 政府通过完善有关的法律 法规 , 明确政 、 、 的责 、 、 企 校 权
利; 实行适 当政策倾 斜 , 创设 良好 的机 制环境 来扶 持校 企合
作者 简介 : 燕 , 州铁路 推动 , 而使校企合 作的瓶颈难以 从
突破 。
9
湖 北函授 大学学报 ( 0 1 第 2 2 1 ) 4卷 第 7期 4 高职 院校 主动服务 区域经 济发展和企业需要 的意识和 . 能力存在不 足
式。
的办学机制 ,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 促进校企合作制度 化 。 建立政府 主导 的校企合作保 障机制 , 以从 三个方 面着 ” 可
手:
1 政府通过立法 , . 明确企业参 与教 育的社会 责任 、 义务和 权利 。政府作 为一个行 政机关 , 其在统 筹经 费、 源、 息等 资 信
念。
二是在政策和 制度上 , 市场 经济体制之下 , 在 政府在校企 合作 中的角色定位不 明确 , 织协 调职能发挥不到位 , 组 校企合
作缺乏制度上 的激励政策和法律保 障。
三是在客观条件上 , 校企 双方 的资金不 足 、 备 的匮乏 、 设 场地的限制和环境 的差距等 , 制约 着校企合 作 的深入 而全 都
志愿服务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势积极参与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中。志愿服务作为高职 院校与社会沟通的一种渠道 ,具有拓展服 务领域 、提升人 才培养质量和为学生搭建 实践平 台的重要作用,并且 已经成为提升 高职 院校社会服务能
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整合校 内资源、建立长效机制 ,使志愿服务在学校参与社会建设 的过程 中发
生还 对 学 校所 在 地 番 禺地 区 的地 方文 化 和 民俗 传
统进行 传播 ,使 得这些 活动又具 有文化 辐射作
用 。通过 开拓 新 的志愿 服 务种 类 和 服 务场 所 ,推
二、志愿服 务对提升 高职 院校社会服
务能力的作用
高职 教 育非 常 注 重培 养 学 生 的实 践 能 力 。青 年 志愿 服 务活 动 作 为一 种新 的组 织化 和 社 会 化动
现了 旨在为当地工商业 服务 的学院 ,即现代高等 职业 院校 的雏形 。到 2 O世纪初期 ,美 国威斯康 辛大学提 出了高等 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其 发展 服务 的思想 ,从 而进 一步完 善 了现代 大学
“ 教 学 、研 究 、服 务 ” 的 三大 社 会 职 能 。 从 此 以
一 { 社 会 管 理
工作 研究
—
—
—
—
— |署
匿能力的有效途径
术
王 运泉
缪 志 波
( 广 州番 禺职 业技 术 学院 ,广 州 番 禺
5 1 1 4 8 3 )
[ 摘
要]现代高职院校在 完成人 才培养任务的 同时,还要依托高校科研 、人才、知识等方面的优
线 应 用 型人 才 。 同时 ,还 要 坚持 走 产 学研 结 合 的 道 路 ,根 据 地 方经 济 社会 发 展 的实 际 ,进行 技 术
高职院校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研究
高职院校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研究在当今社会,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一、加强科研队伍建设1、建立科研团队:高职院校应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涵盖不同学科领域,加强团队协作,提高科研效率。
2、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和技能水平。
3、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高水平学术成就的专家学者,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二、加大科研投入力度1、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高职院校应设立科研专项经费,确保科研经费充足,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
2、加强实验室建设: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建设一批具有先进设备、一流环境的实验室,为科研提供有力保障。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成立产学研合作中心: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机构,负责协调校企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四、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1、建立社会服务平台: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批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平台,如技术转移中心、公共实验室等,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2、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项目,如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社会调查等。
3、加强与政府、行业的:高职院校应积极与政府、行业,了解政策导向和发展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五、完善科研与社会服务管理机制1、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申请、实施、结题等环节,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
3、建立社会服务评价机制:对社会服务项目进行定期评价,了解社会反馈,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0 3 【 作 者简 介】 贺敬 宏 ( 1 9 5 9 一 ) , 男, 陕西洛 川人 , 陕西 国r . 5 - _ v - - 业 职业技 术 学院教授 。
关 于职 业教 育 改革 与 发展 的相 关 文件 中 ,体 现在 国家对
识. 有效 利用 已有 的场 地 、 设 备设 施 、 师资 队伍 、 教学 与 科 研 资源 、 文化 积 淀等 , 充 分 挖 掘各 方 面 的 潜力 , 使 其 真 正 发挥 出社会 服务作 用 , 避免 资源 浪费 。这一 点对 于各方 面
第2 7卷 第 6期
Vo 1 . 2 7 No . 6
延 安职 业技 术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Ya n’ a n Vo c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i c a l I n s t i t u t Hale Waihona Puke 2 01 3年 l 2 月
果 。一所 高等 职业 院校 , 不可 能 一 夜之 间改 弦 更张 , 抛弃 自己的传 统优 势 ,另辟 蹊 径 而企 及其 社 会服 务 能力 得 到 突 飞猛进 的提升 。因此 , 高 等职 业 院校 的社会 服务 能力必
定要 在继承 的基 础上 发展 、 提升。 3 、 统筹规 划 。 增强 社会 服务 综合 实 力
提 升 高 等 职 业 院 校 的社 会 服 务 能力 具 有 事 半 功倍 的效
件、 软 件建 设 的各 个方 面 , 必 将 对高 等职 业 院校 建设 产 生 广泛 而深 刻 的影 响 。因此 , 探 索高 等职业 院校 社会 服务 能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浅析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浅析高维峰(黄河水利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高职院校发挥好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是其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其发挥引领作用的具体体现。
高职院校以“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只有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
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其为社会服务功能,注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建设高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利用师资及各种教学资源可以为社会、为企业开展各种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及信息咨询等服务。
同时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业教育,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
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的数量需求。
与之相应,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也日渐凸显。
高职院校为什么要服务社会、高职院校能否有效地服务社会、高职院校应当怎样为社会服务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的数量需求。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I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更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所谓“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才是兴校之策”。
正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的,社会服务和教学、科研并列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学校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
一方面,高职院校是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有责任、有义务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
浅谈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2 和谐 发 展 理念 下 。 职 院校 加 强 社会 服 . 高
务能 力建设要妥 善处 理三个 关 系
收 稿 日期 :00 0 一 0 2 1— 1 l
作者简介 : 邓雪梅(9 7 )女 , 17 一 , 壮族 , 广西武鸣人 , 育硕 士 , 教 讲师 , 主要从事 高职英语教 学研 究。
职业 教育 的学 生作 为一个 人 的人格 发展 和健 康 成长 , 响 着 职业 院校专 业 建 设 的水 平 和 培养 影 目标 的实现 。高 职 院校 学 生最 终 要走 向社 会 ,
服务社 会 。
中, 以合作企业为主体 。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共
建课堂 、 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机制 , 提 高学生 的就业竞争力。
教 师 管 理 规 范 , 合 校 内管 理 体 制 改 革 , 理 配 合 组 织部 分 教师 在校 内外 从 事科 技 开 发 , 成果 推 广转 让 , 术 咨询 以及兴 办 科技 产 业 等 。如 果 技 处 理得 当 , 校外 兼 职会 对 社会 、 大学 、 专 业 对 对
技术人 员 个人产 生 “ 多赢 ” 的局 面 。
专业 , 应减少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 ; 对不符合市
场 和社会 需要 的专业 应予 以撤 销 。
2 妥善处理 高职院校 学生的职业教 育与 . 2
社会 就业 之 间的 关 系
展。 一切 教育 必须 以人 为本 , 这是 现代 教育 的基 本 价值 。职业 教 育 以培 养 职业 岗位需 要 的技能 应 用 型人 才 为 目标 。但在 职 业 教育 实 践 中 , 由 于 缺乏 对 “ 与 职业 ” 人 内在 关 系 的科 学 把握 , 往
往 出现 “ 只见 职业 不 见人 ” 现象 , 响着 接 受 的 影
志愿服务: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
展服 务 的思想 , 从 而进一 步 完善 了现代 大 学 “ 教学、
研究 、 服务 ” 的三大 社会 职 能 。从 此 以后 , 高校 要 密
切与社 会 的联 系 , 并 不 断拓 宽社 会 服务 职 能这 一 理 念被越 来 越 多 的人 接 受 。我 国高 职 院 校 的 基 本 职 能也 经历 了一个 由培养人 才 、 学 术研 究 向社 会 服 务 逐步扩 展 的过程 。经过数 十 年 的发 展 , 目前 中 国的 大部分 高 职 院校均 已走 上 “ 立 足地 方 、 依托 地 方 、 服
政 治教 育。
5 7
《 决策咨询) 2 o 1 3 年・ 第4 期
现 自身的发展。在这一过程 中, 高职院校有责任不
断解决 地方 发 展过 程 中存在 的问题 , 而解 决 这 些 问 题 就是 地 方 高 职 院 校 不 断 发 展 和 壮 大 的过 程 。这 样, 院校 和地 方 才 能 够 形成 发 展 的 良性 循 环 , 相 得 益彰 , 共 同进步 。
《 决 策咨询) ) 2 o 1 3 年・ 第 4期
志愿 服 务 : 高职 院 校提 升社 会 服 务 能 力 的 有 效 途 径
王运泉 缪志波
摘
要: 现代高职 院校 已经不再是封闭在象牙塔 中的学术 组织 , 在完 成人才 培养任 务 的同时 , 还 要依托 高校科研 、
人才、 知识 等方 面的优势 , 积极参与到为所在 地方 经济社会 发展 服务 的进程 当中。志愿 服务作 为高职 院校与社会
能 的认 识 经历 了一 个 较 长 的演 变 过 程 。在 国外 , 1 9
研相互结合的道路 , 根 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 际,
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路径探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概述 (5)1.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定义与特点 (6)2.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发展历程 (7)3.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优势与挑战 (9)三、“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0)1. 学生社区发展的相关理论 (11)2. 高职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 (12)3. 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心理学原理 (14)四、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路径探析 (15)1. 明确建设目标与定位 (16)2. 完善社区硬件设施 (17)3. 丰富社区文化活动 (18)4. 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 (19)5. 强化社区协同育人功能 (20)6. 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22)五、“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实施策略 (23)1. 组织领导与规划制定 (24)2. 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25)3. 校地合作与社区参与 (26)4. 激励措施与政策保障 (27)六、“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评价与反思 (28)1. 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29)2. 实证研究与分析 (30)3. 存在问题与改进对策 (31)七、结论与展望 (32)1. 研究总结 (33)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4)3. 未来展望与建议 (35)一、内容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职院校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学生社区建设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路径进行探析,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指出其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政策支持、组织架构、设施设备、管理模式、活动策划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进行了全面梳理,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设路径和措施。
浅谈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目前我 国部分高职院校社会 服务 能力机制不够完善 ,主要 体现在 保 障和激励机制上。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 、参与社会服 务工作等方
面 ,国家并没有提供一定的保障机制 ,学校的社会服务工 作缺乏相应
的政策支持 ,没有法律 、法规等来约束各方 的合作行 为 ,从 而导致高 职院校 和企业 的合作难 以操作 、稳定性差 。而且在 高职院校 内部 ,教 师参与社会服务 的激励机制也 尚未形成 ,教师 自觉性 和积极性 的缺乏 阻碍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 12课 程 建 设 与 社 会 服 务 能力 建 设 低 对 接 .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 ,而课 程建设是提高
人 才 培 养 质量 的根 本 。传 统 的 高 职 教 育 是 学 科 系统 化 压 缩 型 的课 程 组
22加 强 “ . 三个建设”一课程建设 、师资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
22 1 进 课 程 建 设 ,带 动 社 会 服务 .. 推
深入推进课程建设 ,进行 “ 目引导”、 “ 项 任务 驱动” 等教学 模 式 的探索 ;进行专业核 心课程 项 目化 教学方 式的改革 ;将岗位标 准 、 职业技能鉴定 标准有 机结 合 ,开发 课程新 标准 ;与 企业 合作 编写 教 材 、实训指导书等材料 ;开发基 于职业 岗位 工作过程或企业工艺 流程 的优质课程 ;将职业资格认证 、工种 技能鉴定等 内容纳入教 学 ,在高
的教 材 进 行 授课 ,学 生 学 到 的知 识 跟 不 上 技 术 的 飞 速 发 展 ,实 习 或 毕
业后根本不能应对企业 和社会提供 的试卷 。课程 建设与社会服务 能力 建设低对接 ,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 的原 因。 13师资问题制约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具体路径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具体
路径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专业素养:不断学习和研究行业前沿知识,关注社会发展趋势,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2. 开展科研项目: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深入参与并负责该领域的研究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
3. 参与社会活动: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增强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4. 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与同行业人士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拓宽视野。
5. 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开设与社会相关的实践性课程或项目,通过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6. 加强团队合作:与校内教师及其他院校、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完成相关项目和任务,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7. 进行教育培训:参加各种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浅谈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研究
1 高职 院校社会服 务的现状
高 职院校 的社会 服务以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为依托 , 有计划 、 有 针 对性地为企事业单位 提供人 才培训 、 技 术服务 、 研发服务 。 社 会服务 能 力 的高低 已直 接影 响着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声誉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 的发展 .高职 院校的社 会服务能力 已经得到了大幅度 的提 升 , 但 是还满足不 了现在 的社会 经济发展的需求 . 主要问题表现在 以下几 个 方面 : 1 . 1 社会服务意识淡薄 方面 . 部分高职 院校社会服务意识淡 薄 , 不 愿意为社会服务 , 要 靠主管部门下发行政命令布置任务后才会有所行 动 . 要 等到财政拨款 的资金到位后才会实施 。另一方面 . 一些任课教 师习惯 于在教室给学 生上课 . 在教学任务繁重 的情况下不愿 意多花 时间去服务社 会。 另外 , 部分教师研究 的科 研成果或 专利 由于社 会机制 的问题或其 他原 因无 法转化为生产力 、 新产 品或新工艺 。 1 . 2 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多样化 高职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主要局限于开展员工培训 . 包 括岗前培 训 和一些技能 的培训 .为企业 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人力 资源方 面的支
S c i e n c e & Te c h n o l o g y Vi s i o n
科 技 视 界
科技・ 探索・ 争鸣
Hale Waihona Puke 浅谈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研究
俞华 锋 ( 浙江 经济 职 业技 术 学院 数 字信 息技 术 学院 , 浙江 杭 州 3 1 0 0 1 8 )
一
持。 而对企业产 品的研发 、 技术 的创新 、 工艺 流程的优化等高科技方面 的研究和开发涉及的较少 ,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应履行 的社会 服务 、 教 学、 科研 三个服务职能不全 , 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多样化 。 1 _ 3 教 师实战能力不强 现在的高职学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 。 在工作 中主要 以 教学为主 . 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和企业的实践技能 , 对企业 的生产线 、 工 作 环境 、 工作 流程 、 工 艺流程 缺乏了解 , 这部分教师能提供 的社会服 务 能力有 限。当然 学校针 对这种 情况也 提出了办法 , 将 部分教师送到企 事 业单位进行实践锻 炼 , 了解企业 的生产线 、 工 作环境 、 工作流程 、 工 艺 流程 . 增加企业 实践经验 、 提高实战能力。 但是 由于校内的教学工作 量较大 . 科研任务较 繁重 , 很 多教师工 作处 于超负荷状态 , 下企业实践 的效果不是很 明显 。 当然现在有些高职 院校从企业 中引入 了从事过企 业一线 的专业 技术人员 . 但是 水平和数 量有 限, 不能完全 的融入现在 的教学体 系中 1 . 4 培训的 内容和案例有待进一步深化 现在高职院校的部分培训采用教材 中的案例 。 或者是 自己编写 的 教材 中的内容 这部分教 材已经按 照企 业岗位 能力 的要求 进行 了编 写. 并 以项 目和案例为驱动 . 但是这部分 案例只是在 仿真 的环 境下进 行. 没能在企业 的实 际环境 中运行 目前许多学校将职业 资格的认证 引进 了教学计划 .这对提高养学生 的实战能力带来 了有很 大的好处 . 但 由于职业资格 的认证 内容脱离企业 岗位能力的要求 . 从而 导致很 多 . 3 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 接受过培训 的学 员虽然拥有 职业 资格证 书但 还是在实 际的工作环 境 2 师资建设是能否提供优质 的社会服务 的保证 学校应该依托行业 中连简单 的工作都不会 的怪现象。 企业 , 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 和生产实践锻炼 , 采取挂职锻炼 、 与企 业合
河南省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途径探索
摘要:当前,河南省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存在着服务队伍建设、服务品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对象选择、管理和保障制度制定、服务效率提升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对此,应完善评价体系,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完善制度机制,激发教师服务动力;促进专业群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满足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多样化社会服务平台,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搭建非学历教育培训平台,提升职业培训能力。
河南省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实证研究;提升途径中图分类号院G71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3X(2019)04-39-06收稿日期:2019-12-06基金项目: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原地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能力提升研究》(FJB180683)作者简介:宋志敏(1961—),男,河南荥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开封大学校长,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研究。
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与社会服务被认为是当前我国高校的三大任务。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快速推进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
因此,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学术研究热度一直不减。
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针对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
这些行业包括铁路、航空、水利、交通、医药、财政税务等,这类研究都以促进行业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分析行业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来探索这类院校如何紧密对接行业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二是围绕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进行的研究。
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1]。
三是以高等职业院校某一个专业为依托,探究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贺敬宏(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300)摘要:基于调研和文献研究,结合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探析了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即: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加大投入力度,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和效率。
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效途径0 引言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对社会服务的要求更加迫切、更加现实、更加直接。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社会服务不仅是其曾经意义上的职能,更是其能否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这不仅体现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文件中,体现在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水平的评价标准中,更体现在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认可度中。
事实上,社会服务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象征、办学水平的标志、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社会服务不可小觑。
所以,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必须也必定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关键,渗透到其硬件、软件建设的各个方面,必将对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因此,探索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尤其重要。
1 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奠定思想基础思想方法决定成败。
为了有效地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必须采取科学的思想方法,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则,执行正确的工作路线和程序。
1.1 立足现有资源,发挥社会服务能力高等职业院校从建校的那天起,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社会服务能力,只是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加之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其社会服务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因此,无论是新建高等职业院校,或者是具备了相当实力的国家级示范建设高等职业院校,都应该唤醒社会服务意识,有效利用已有的场地、设备设施、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资源、文化积淀等,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力,使其真正发挥出社会服务作用,避免资源浪费。
这一点对于各方面投入还不是很好的高等职业院校非常重要。
1.2 依托现有资源,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在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社会服务作用的前提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适应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依托优势资源积淀,实施社会服务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等建设,实施教学、科研、管理、专业、文化等建设,对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弦更张,抛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另辟蹊径而企及其社会服务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必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提升。
1.3 统筹规划,增强社会服务综合实力实际调研和文献研究结果均表明,高等职业院校非常重视教学能力建设,而对社会服务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建设重视不够。
因此,一般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实力都比较强,基本上可以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社会服务、科研、文化传承创新等实力较弱,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也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水平,导致其社会贡献度降低。
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重视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创新的互相依赖和相互促进作用,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建设统筹规划,融为一体,使各方面的资源能够相互支撑、互补利用、发挥出最大综合效益,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综合实力的目标。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等职业院校的全部职能就是社会服务,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提升社会服务综合实力为终极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实现持续科学发展。
1.4 把握特色,突出优势,避免恶性竞争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实施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具有其不可替代性。
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从广义上讲是指其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为社会做出的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所有贡献,从狭义上讲是指依托其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等资源优势,向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性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
事实上,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学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设施条件等非常有限,与实施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差别巨大。
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不应该与实施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相提并论,更应该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把握高职特色,突出高职优势。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与同类兄弟院校形成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共同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1.5 关注社会,关注需求,树立全方位服务理念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因此,必须关注社会,关注社会需求。
针对社会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确定院校发展目标定位,实施院校规划、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性。
同时,以社会服务为纽带,与社会形成互动,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吸引“社会”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科研、服务能力建设中来,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高等职业院校要树立全方位社会服务理念,不仅要注重科技服务、经济服务,而且要注重政治、教育、文化等其他方面的服务。
在发扬针对企业的技术咨询与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让(转化)等技术服务优势的同时,将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技术培训、院校之间的对口支援等作为社会服务项目,从政策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方法、有效模式、设备设施条件等方面加强研究和建设,使其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新的增长点,成为办学实力新的增长点。
1.6 以专业为载体,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专业是联接院校与社会的纽带,专业建设是院校建设的核心。
面向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时调整、设置专业,以专业建设为引领全面提高办学资源建设水平,提高办学水平,彰显高职特色,达到以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科技成果以及先进文化、优质资源服务社会目的,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 加大投入力度,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
社会不仅期望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更多更好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实施文化传承创新,更期望高等职业院校直接参与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生活中,利用其教学、科研、人才、知识、信息以及设备设施等资源优势为包括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在内的社会发展进步做贡献。
但是,调查结果表明,高等职业院校对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投入明显偏低,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其社会服务实力的提升,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提升,甚至危及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大投入力度,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1 加大人力投入建立必要的社会服务组织管理机构、研究机构,设置专职社会服务管理和研究人员,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组织和人员保障,加强对社会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
2.2 加大精力投入投入一定的精力,深入研究社会服务问题,探索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规律、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经验和理论依据。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法律制度和管理规范,加强对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规范管理。
探索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模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性。
2.3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社会服务基本建设经费投入,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规划性,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建设融为一体,共同规划、共同实施,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水平,促进社会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3.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和效率工作方法决定效率和效果。
为了保证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质量和效率,必须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合理安排,扎实实施。
3.1 创新体制,完善机制,促使社会服务常态化完善管理制度,制订教职工参加社会服务实施办法等,探索实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并纳入绩效考核,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服务。
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建设职业培训中心等,建立校企定期互访和信息交流制度,了解需求,沟通信息,寻找项目,将企业需求及时通报给教师和研究人员,将学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推荐给企事业单位,推向市场。
建立起多样化、立体性的社会服务沟通体制、机制,及时把握社会、行业、企业的服务诉求及合作契机。
通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社会服务常态化、及时化、持续开展。
3.2 以社会贡献度最大化为目标,优化社会服务硬件与软件环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都需要进行场所、设备、设施等硬件环境建设,也都需要进行理念、制度、规范、体制、机制等软件环境建设,但高等职业院校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社会贡献度最大化为目标,实施社会服务硬件与软件环境建设。
首先,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建设融为一体,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在发挥其最大综合建设效益、最大社会贡献度的前提下,发挥最佳社会服务建设效果;其次,以教学基本建设为依托,实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目前,为社会培养输送高质量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社会贡献度的主要标志,教学基本建设理所当然地成为院校建设的投资重点。
所以,在各方面投入还不足的情况下,依托教学基本建设实现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利用教学软件环境、硬件资源、师资队伍、专业设置等实现社会服务目标,亦不失为提高社会贡献度的有效途径。
当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也都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水平,不可偏废。
3.3 创造科研机会,提升师资队伍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支持教职工开展教育科研、科学研究,申报、参与、主持各级各类纵向课题研究,承担横向项目开发,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推广、转让、转化技术成果。
以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工作站、学院的专业技术研究所、专项技术工作室等为平台,利用合作企业提供的科研资助基金,以企业产品为载体,组成企业和学院人员共同参与的研发团队,开发、生产新产品,进行旧产品改造,实施工艺革新和技术攻关等。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以科研为引领,建立起真正的兼有“双师型、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教学与社会服务型专、兼职师资队伍,增强学院的办学实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达到提升教师、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暨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