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科研人员的生存状况调查与分析

合集下载

青年科学家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青年科学家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青年科学家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年科学家在科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科研过程中,他们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缺乏经验、资源不足、承压过大等。

本文将分析青年科学家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问题一:缺乏经验青年科学家刚刚踏入科研领域,通常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储备。

这使得他们往往在研究设计、实验操作等方面面临困难。

对策:- 建立导师制度:青年科学家可以借助导师的经验和指导,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 强化培训:科研机构应提供相关培训课程,帮助青年科学家掌握科研方法和技巧。

问题二:资源不足科研需要大量的经费、设备和实验材料等资源。

然而,青年科学家通常受限于经济能力,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

对策:- 寻找合作伙伴:与其他科研团队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减轻经济压力。

- 积极申请项目经费:青年科学家可通过参与项目申请,争取经费支持。

问题三:承压过大科研中的竞争压力常常让青年科学家倍感压抑。

高标准的要求、不稳定的职业发展以及不确定的成果,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策:- 建立支持系统:科研机构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青年科学家应对心理压力。

- 搭建交流平台:组织科研交流活动和学术讨论,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减轻压力。

结论青年科学家在科研中面临的问题很多。

然而,通过建立导师制度、加强培训、寻找合作伙伴、积极申请经费、建立支持系统和搭建交流平台等对策,可以有效帮助青年科学家克服困难,提升科研能力,为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研方面的现状 、难处和建议

科研方面的现状 、难处和建议

科研方面的现状、难处和建议科研方面的现状、难处和建议一、现状:1.科研竞争激烈:由于科研项目资源有限,导致科研人员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争夺项目经费、论文发表权等成为科研人员的首要任务。

2.科研经费不足: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但许多科研项目由于经费不足而无法开展,限制了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科研压力大:科研工作需要持续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加上竞争压力和项目要求,使科研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4.数据获取和处理困难:科研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但有时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十分困难,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5.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主要以论文数量、SCI论文发表等为主,而忽视了创新能力、实用价值等因素,导致科研人员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二、难处:1.创新困难:科研需要进行前沿的创新性研究,但由于科研项目的限制和科研经费的不足,使得科研人员在创新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

2.合作难度大:科研往往需要多学科、多机构的合作,但不同学科之间的语言不通、合作难度大,使得科研合作变得十分困难。

3.实验条件不足:有些科研项目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实验或者使用昂贵的设备,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科研人员很难开展相关研究。

4.文献查询困难:科研人员需要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但由于文献数量庞大且分散,使得文献查询变得十分困难。

5.科研资源不均衡:科研资源在不同地区和机构之间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和机构的科研资源充足,而另一些地区和机构则相对匮乏。

三、建议:1.加强科研人员培养: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科研人才。

2.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提高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

3.建立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除了考虑论文数量外,还应注重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实用价值等因素,鼓励科研人员进行高水平的原创研究。

4.加强学科交叉合作: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奖励,促进科研合作的开展。

科技青年的数据分析报告(3篇)

科技青年的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青年群体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他们以创新为驱动力,不断推动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本报告通过对科技青年群体的数据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特征、需求和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企业的市场策略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概况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科技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的科技青年个人数据。

样本包括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创业者等,共计1000余人。

三、科技青年群体特征分析1. 年龄结构科技青年群体以80后、90后为主,占比超过70%。

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人正处于人生事业的黄金时期,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学历背景科技青年群体中,本科学历占比最高,其次是硕士和博士学历。

这表明我国科技青年群体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3. 行业分布科技青年群体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

其中,电子信息行业占比最高,其次是生物科技和新能源行业。

4. 地域分布科技青年群体地域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

这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四、科技青年需求分析1. 职业发展科技青年对职业发展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晋升空间:科技青年希望在工作中能够不断晋升,实现个人价值。

(2)薪资待遇:科技青年对薪资待遇的要求较高,希望获得与其能力和贡献相匹配的报酬。

(3)工作环境:科技青年希望工作环境舒适,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团队协作。

2. 生活需求科技青年在生活需求方面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住房:科技青年普遍面临住房压力,希望政府和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住房保障。

(2)医疗:科技青年对医疗资源的需求较高,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3)子女教育:科技青年关注子女教育问题,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3. 社会支持科技青年希望得到以下方面的社会支持:(1)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更多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为科技青年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上海市科技人才评价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上海市科技人才评价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0年第8期科技人才评价是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直接决定着用人导向和广大人才的努力方向,人才评价结果是人才选拔、任用和激励的主要依据。

长期以来,科技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一直处于探索发展中,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在发现使用与培养激励人才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当前,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仍存在用人主体单位自主权落实不够、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分类评价不足等问题,尤其是不同科技人才评价“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等做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科技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并列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作任务。

通过深化改革,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以分类评价为基础,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各类人才活力。

合理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有利于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激发广大科技人才的科研热情与科研创造力,激励科技人才勇于从事原创性基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等。

所以,尽快建立公正、合理、完善、科学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上海市政府层面科技人才评价现状及问题目前,上海市政府机构不断加强行政管理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在科技人才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1]。

政府机构在职称评价办法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出台了科技精英、科技英才等人才评选办法。

制定了科研资金资助、科研项目验收等制度,不仅评价科研水平,还评价科技人员的职业操守。

上海市的职称评价主体、标准、公开性及透明度仍需要进一步规范,对科研创新性评价的导向不明显,职称评价机制有待完善[2]。

年轻研究者科研动机与职业发展状况调查

年轻研究者科研动机与职业发展状况调查

年轻研究者科研动机与职业发展状况调查一、前言在如今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年轻研究者在调研科研动机和职业发展状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年轻研究者被视为科技发展中的新力量,而他们的职业发展也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两方面分析探讨年轻研究者的科研动机和职业发展状况。

二、科研动机对于年轻研究者来说,科研动机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社会责任感。

年轻研究者忧虑社会问题,关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健康和社会平等等问题,通过自己的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2.兴趣驱动。

年轻研究者中有一部分人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并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成为科研界的佼佼者。

3.求知欲。

有部分年轻研究者对科学问题充满好奇心,追求科学知识本身成为一种目的;他们寻求新的思路和探索新的方法,从而不断推动科研界前进。

4.职业发展。

部分年轻研究者在科研领域中追求个人发展,他们认为科学研究可以带来经济回报、提高自己的学术声誉等好处,而且科研领域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

三、职业发展状况1.晋升机制不完善。

当前,科研界的晋升机制存在不少问题。

评价指标单一,根据论文数量和引用率来判定个人的学术成果,而非专业技能、制定研究方案或发表总声誉。

这种机制导致科学研究人员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使得很多人不得不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得科研成果,有些人甚至出现了造假等不当行为。

2.学术困境。

现在的科研环境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研究者不断地面临着经费紧缺、研究资源欠缺和竞争激烈的状况。

很多年轻研究者苦苦研究,却发现发表文章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费。

这些经济和社会压力让人们担心,对于那些想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很大的考验。

3.社会地位低下。

在很多国家,科学界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很多人认为科学研究是一种枯燥、难懂和无聊的工作,而且大多数人没有针对性学科知识可以提供帮助。

因此,科学技术不受需求决定的普及程度也被广泛忽视,被视为“发展后排的事情”,很少是权力的关注点。

上海人才市场调查报告

上海人才市场调查报告

上海人才市场调查报告上海人才市场调查报告一、引言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人口密集城市之一,一直以来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人才市场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对上海人才市场的调查,分析当前的人才供需状况,探讨人才流动的趋势和对上海经济的影响。

二、人才供需状况1. 人才供给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和外地人才涌入。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每年约有20万名大学毕业生进入上海就业市场。

此外,上海还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优秀人才前来就业或创业。

2. 人才需求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调查显示,信息技术、金融、医疗健康、文化创意等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

尤其是在新兴产业领域,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三、人才流动趋势1. 本地人才流动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上海本地人才的流动性逐渐增强。

一方面,上海本地人才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享受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因此留在上海的意愿较高。

另一方面,上海的高房价和生活成本也成为一部分本地人才流出的原因。

2. 外地人才流动上海一直以来都是吸引外地人才的热门城市。

调查发现,外地人才在上海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是他们选择来上海的主要原因。

然而,随着其他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优化,一部分外地人才也开始选择离开上海,回到自己的家乡或其他城市发展。

四、人才流动对上海经济的影响1. 人才流入的积极影响上海的人才流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为上海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他们带来了新的思维和创意,推动了上海在高科技和创新领域的发展。

2. 人才流出的挑战人才流出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人才的流失会导致人才市场的竞争加剧,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吸引和留住人才变得更加困难。

另一方面,人才流出也可能带走了一部分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对于上海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状况研究述评

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状况研究述评

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状况研究述评作者:杨光曾媛媛来源:《学会》2017年第11期[摘要]青年科技人才是未来国际科技竞争战场上的核心资源,是决定国家未来科技竞争力的关键资源,扶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是各国科技竞争政策的着力点。

本文以青年科技人才特征、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的问题与影响因素以及我国青年人才培育对策研究和国外青年人才培育研究状况为主题,对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梳理,为深化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研究提供了基础,为学会等社会组织扶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提供了有益的支撑。

[关键词]青年科技人才人才培育人才政策科技人才竞争是当今国际交锋的焦点,拥有青年科技人才就等于抢占了未来国家竞争的制高点。

在“人才强国”战略指导下,我国各类学会也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一样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强势展开扶持项目。

因此,厘清青年科技人才特质、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现状、国外直接间接经验等基础性问题的重要价值凸显,急需认清起点、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为深入研究提供扎实的基础和平台。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青年科技人才特征、青年科技人才培育的问题与影响因素以及我国青年人才培育对策研究和国外青年人才培育研究状况为主题,对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梳理,从中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拓展的研究空间,服务科技人才成长和学会相关项目开展,促进我国各类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的不断完善。

一、国内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及特征研究综述目前,对青年科技人才尚没有统一的界定,主要区别在青年的年龄区间划分上。

国家各级政府和不同的企业、事业单位在其青年科技人才扶持计划中,对“青年”的界定往往并不一致,多是出自于各自的需要。

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18~44岁为青年。

我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青年科技人才是年龄相对较小,处于成长期的科技人才。

根据网络检索与文献分析发现,我国许多地方科技部门出台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时都将年龄限制在45岁以下,例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条件限定为未满45周岁具有良好科学道德的青年科技人才。

当前我国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主要压力分析

当前我国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主要压力分析

当前我国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主要压力分析在科研领域,青年科研人员被视为新兴力量和未来希望。

然而,这群年轻的科学工作者面临的压力却常常被忽视。

为了将中国建设成全球科技强国,我们必须深刻了解并解决这些青年的压力问题,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

职业发展与薪酬收入的双重压力职业发展:挑战重重,前路艰难在科研生涯的起步阶段,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

首先,科研项目和经费的不足是他们最直接的困境。

许多青年科研人员在初期阶段很难获得资助,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研究进展。

统计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青年科研人员在近三年内没有主持过科研项目,尤其是在医疗卫生机构和高校中,这一比例更为显著。

此外,获得经费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38%的青年科研人员表示经费紧张,这种情况在不同机构和地区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薪酬收入:收入低,满意度差薪酬问题同样困扰着青年科研人员。

根据调查,2019年大部分青年科研人员的年收入不足10万元,甚至30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中,收入不足10万元的比例超过了50%。

这一收入水平不仅低于同行,还无法满足在大城市中高昂的生活成本。

收入的不满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成为他们考虑离职的主要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青年科研人员曾因收入问题考虑更换工作或单位。

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主要压力源申请项目的难度增加近年来,申请科研项目的难度显著增加。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申请人数逐年上升,但资助项目的增幅远远低于申请人数的增长。

这导致青年科研人员的项目申请成功率逐年下降,压力随之增加。

科研管理的繁琐青年科研人员在科研管理方面的压力也不可小觑。

从准备评审材料到财务报销,繁琐的手续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不得不在基础性工作上花费过多时间,影响了实际的科研工作。

收入与生活支出之间的缺口由于大城市的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着显著的经济压力。

他们的薪酬无法满足生活支出的需要,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改善建议:激发科研潜力,减轻压力加强项目和经费支持建议在项目资助方面给予青年科研人员更多支持。

浅析我国科研人员面临的尴尬处境及出路

浅析我国科研人员面临的尴尬处境及出路

对我国公共科学治理机制面临的关键问题之探索浅析我国科研人员面临的尴尬处境及出路刘轩宇当下,随着我国科研经费投入的大幅增长[1],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生:2011年7月,中科院院士候选人、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贪污130余万被查;2013年3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常务副院长陈英旭套用千万元科研经费被查;2014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李宁因涉嫌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被依法批捕……一方面,国家科研经费投入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大批科技人才铤而走险,不断触及法律的红线。

是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存在问题?还是科研人员待遇低下不得已而为之?是科研人员道德沦丧?还是科研考核抓不住重点?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1.科研项目在立项和评审中存在的缺陷。

由于立项和评审过程中存在过多冗余的程序,导致科研进度减效,也导致因监管过细而又抓不住重点的窘境。

在实际的考核中,监[1]我国科研经费近四年的投入情况:2010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7062.6亿元;2011年,投入8687亿元;2012年,投入10298.4亿元;2013年,投入11846.6亿元。

四年的平均涨幅为19.55%。

管部门往往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徒增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导致科研人员的科研精力不足。

另一方面,在实际流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

例如利用关系获得项目以及熟人评审等,都反映出我国科研项目在立项和审核中存在的缺陷。

笔者认为,这些缺陷是导致科研人员拿着较高的科研经费却只有较低的科研产出的根本原因。

2.科研经费拨付数额难界定。

科研工作不同于一般工作的特点在于,其经费使用量无法用简单的公式计算,例如科研设备价格的波动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等。

正是在这样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科研经费的估算存在较多不可控因素,许多科研项目的过程预算无法精确衡量,经费评估自然面临困境。

上海创新调研报告

上海创新调研报告

上海创新调研报告上海创新调研报告一、引言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创新能力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上海创新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以期了解上海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上海创新现状1. 创新资源:上海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和高等教育资源,包括各类大学和科研机构。

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入驻,为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创新产业:上海的创新产业包括高技术制造业、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

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3. 创新政策: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创新政策,包括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优化营商环境、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等。

这些政策为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上海创新的优势1. 人才优势:上海聚集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的创新人才。

这些人才在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上具有较高水平。

2. 资本优势:上海作为金融中心,拥有充足的资本资源,为创新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

上海的创业投资行业也相对发达,为初创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一定便利。

3. 市场优势:上海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拥有广泛的消费群体和需求,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市场机会。

企业在这个市场中进行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收益。

四、上海创新存在的问题1. 创新生态仍待完善:虽然上海的创新政策和资源比较充足,但创新生态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创新环境不够开放和包容,对创新者的容错率较低,创新思维和创新文化需要进一步培育。

其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仍有待提高,科研与产业的衔接还不够紧密。

2. 创新投入不足:虽然上海在研发经费投入上相对较高,但相比于其他国际创新中心还存在一定差距。

上海在创新研发投入上需要进一步增加力度,提高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

3. 创新人才流失:上海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和创新企业,但由于其他地区的引才政策和资源优势,上海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

要加强人才引进和留用机制,提高人才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上海青年群体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在校(定稿).

上海青年群体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在校(定稿).

上海青年群体发展状况调查(在校)尊敬的青年朋友:您好!为给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我们非常感谢您参与本次上海青年群体发展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进行。

您的回答不涉及是非对错,请您按照实际情况逐一填答,在选择答案番号上划“√”,或直接将信息填写在横线上。

对于您的回答,我们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予以保密。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基本信息】1.您的年龄为19周岁,已在上海居住19年。

(请注明,下同)2.您的性别为:√ 1)男 2)女【无注明,为单选题,下同】3.您有宗教信仰吗?1)有宗教信仰√ 2)无宗教信仰4.您的政治面貌是:1)中共党员√2)共青团员 3)民主党派 4)群众 5)其他5.您的民族是:√1)汉族 2)少数民族6.您的出生地是?1)农村 2)乡镇√ 3)中小城市 4)上海市 5)其他大城市 6)其他7.您是否为独生子女:√1)是 2)否(除自己外,另有兄弟姐妹共________人)8.您当前的户籍状况为:√1)上海户口 2)外地城镇户口 3)外地农村户口 4)其他______9.与周围人相比,您家的综合社会经济状况属于:1)上层 2)中上层√ 3)中层 4)中下层 5)下层 6)说不清10.目前,您属于:1)高中生 2)中职生 3)中专生√ 4)大专生 5)本科生 6)研究生11.您所学专业属于:1)文√ 2)理 3)工 4)不适用12.您所在年级:√1)一年级 2)二年级 3)三年级 4)四年级 5)其他13.您在学校的任职情况: 1)无任何职务√ 2)班干部 3)院系学生干部 4)校级学生干部14.您父母之间的关系如何?1)很好√ 2)较好 3)一般/说不清 4)较差 5)很差 6)不适用15.目前,您的生活费来源有:【可多选】√1)父母资助 2)奖学金 3)打工兼职 4)银行贷款 5)贫困补助 6)亲友借助 7)其他______ 16.您父亲的受教育程度:___3____;母亲的受教育程度:____2___1)初中及以下 2)高中/中专/职校/技校 3)大专 4)本科 5)研究生17.您父亲的职业是:____12___;母亲的职业是:___6____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负责人 2)企事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3)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一般专业技术人员 5)企事业普通行政人员 6)企事业单位普通业务人员7)商业服务业工作人员 8)技术工人 9)一般工人(半技术/非技术工人) 10)公安、武警、军人11)个体户 12)农民 13)失业人员 14)退休人员 15)自由职业者 16)其他______【学业就业】18.您平时一般22点钟睡觉,7点钟起床。

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

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

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科技工作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了解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状况,本次调查共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份问卷,并对这些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一、基本情况1. 性别比例:男性占比67.8%,女性占比32.2%。

2. 年龄分布:25岁以下占比15.6%,26-35岁占比43.2%,36-45岁占比28.6%,46岁及以上占比12.6%。

3. 学历水平: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比63.4%,本科学历者占比29.8%,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比6.8%。

4. 工作年限:1-5年工作经验者占比38.4%,6-10年工作经验者占比29.2%,11-15年工作经验者占比16.8%,16年及以上工作经验者占比15.6%。

二、薪资待遇1. 平均月薪水平为1万元左右,其中男性平均月薪为1.2万元,女性平均月薪为7,000元左右。

2. 薪资水平与学历水平和工作经验有关,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平均月薪为1.3万元,本科学历者平均月薪为9,000元左右,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平均月薪为6,000元左右。

3. 工作年限越长,薪资水平越高。

1-5年工作经验者平均月薪为8,000元左右,6-10年工作经验者平均月薪为1.1万元,11-15年工作经验者平均月薪为1.3万元,16年及以上工作经验者平均月薪为1.5万元。

三、职业发展1. 科技工作者普遍认为自己的职业前景较好。

87%的受访者认为未来几年内自己的职业前景会更好。

2. 但是,科技工作者也存在一定的职业压力。

6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面临着较大的职业压力。

3. 科技工作者普遍注重个人成长和发展。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四、就业环境1. 科技企业是科技工作者的主要就业方向,其中国有企业占比较小,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比较大。

2. 科技工作者普遍认为自己所在的公司或机构氛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创新氛围、管理不规范等。

科研工作者调查报告

科研工作者调查报告

科研工作者调查报告
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在我国的数量逐渐增多,他们为科学探索和技
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更深入了解科研工作者们的工作情况和
生活状态,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以便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
参考。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
我们共访谈了100位科研工作者,其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

受访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至50岁之间,研究领域涵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

二、工作情况
在受访的科研工作者中,有超过80%的人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其中有近50%的人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

他们普遍认为科研
工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仍持乐
观态度。

三、薪酬待遇
在薪酬待遇方面,约有一半的科研工作者表示对目前的薪酬不满意。

他们认为科研工作的薪资水平与工作量和压力不成正比,希望在薪酬
待遇上能够有所改善。

四、生活状态
调查显示,近60%的科研工作者表示工作压力较大,每日工作节奏紧张,长期紧张的工作状态可能影响身心健康。

部分受访者提到工作与生活平衡问题,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家庭和个人生活。

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科研工作者在工作、薪酬和生活状态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科研工作者的支持和关爱,为他们提供更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共同推动科研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愿科研工作者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青年科技人员组织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青年科技人员组织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 当 高 的 比重 , 大 于 其 他 管 理 及 营 销 员 工 的流 失 , 些 都 直 青年科技人 员来说 , 远 这 物质 生活 已有一定 的基础 , 他们最渴望 得
接影响到 了其工作绩效和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是什么导致 了 到 的是 较 高层 的需 求 ( 括 自尊 和 自我 实现 的需 要 ) 包 。按 照 麦 克 这种情况 的发生呢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如果不从青 年科技 利兰 的成就需要理论 , 成就 需要强烈的人往往具有 高度 的 内在 人 员本身 的思想状况着手来 了解 出现这种状况 的深层 原因, 我 工作动机, 事业心特别强, 而外在的激励对其作用相对较小。只 们将无法真正提 出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个 问题 。 要 能为他们提供合适 的工作环境 ,使他们 充分 发挥 自己的能
希 力、 成熟度等 不同, 影响其 日常行为的深层动机也有所区别 。 对 较 强 的 事业 心和 进 取 心 , 望 在 工 作 上 有 所 作 为 。
于那 些刚从各 级院校 、研 究所毕业而分配 单位的青年 科技人
员, 他们充满 了生命力和活力 , 朝气蓬勃而且充满 闯劲 , 是科研
三 、 议 与 对 策 建
需 求 方 的激 励 机 制 的无 效 。
【 关键词】 才流失; 人 需求层次理论 ; 因素理论 ; 双 期望理论


概 述
对于他 们的激励程度 会因为其 期望值 的偏小而偏 小, 而其他 行
近期 , 笔者在对中国中铁科工集 团的员工满 意度的调查 中 业则可能因为一些原因而 导致其激励程 度偏 大。因此 , 在进行 发现 : 该单位青年科技员工的满意程度 仅次于农民工的满意程 了比较之后 , 他们 有可 能转 而投 向其他行 业 , 一定程度上 造 在 度, 而且近三 年流 失的数百名员工 中, 青年科 技员工也 占到 了 成 了科研人才的流失 。对于那些 已工作数年 , 已结婚生子 的 或

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要素与路径研究——基于上海的调查

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要素与路径研究——基于上海的调查

第22卷第6期2022年6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2No.6 Jun.2022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要素与路径研究——基于上海的调查芮绍炜1,李祥太2,高天昊1(1.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200031;2.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上海200020)摘要: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科技的未来在青年。

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发挥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战略后备军作用,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从年龄、特征和范围3个维度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基于卢因行为模型等理论构建了人才成长要素的“三角模型”,认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受年龄、能力、动力形成的“内三角”以及(他)人、机构、环境形成的“外三角”的影响。

通过发放问卷,对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调研,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培育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典型经验模式的基础上,从优化科研资助模式、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角度提出了优化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要素“三角模型”;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22)6-58-11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2.6.00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青年科技人才工作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并寄予厚望,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十四五”期间,国际形势越发动荡,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中美博弈等将对国际引才形势产生重大影响,是否具备大量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将成为各国实力比拼的焦点。

研究所青年科技人员流失问题研究

研究所青年科技人员流失问题研究

研究所青年科技人员流失问题研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研究所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推动科技进步、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

然而,近年来不少研究所面临着青年科技人员流失的问题,这给研究所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所青年科技人员流失的现状通过对多家研究所的调查发现,青年科技人员流失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些流失的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素养,他们在研究所工作了一定年限后,选择了离开。

有的去了企业寻求更高的薪酬待遇,有的则选择了自主创业,还有的转向了其他行业。

二、青年科技人员流失的原因1、薪酬待遇不理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薪酬待遇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与企业相比,研究所的薪酬水平往往缺乏竞争力。

青年科技人员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如购房、子女教育等,当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时,就容易产生离职的想法。

2、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研究所的职称评定和晋升机制相对较为严格和缓慢。

对于一些有能力、有抱负的青年科技人员来说,如果在一定时间内看不到明确的职业发展前景,就会感到失落和迷茫,从而选择离开去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工作压力过大科研工作本身具有较高的难度和复杂性,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使得青年科技人员身心疲惫。

如果缺乏有效的缓解机制和支持,很容易导致他们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

4、科研环境和资源不足一些研究所的科研条件和资源有限,无法满足青年科技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需求。

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5、外部诱惑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给出的待遇和发展机会也越来越诱人。

这使得研究所的青年科技人员面临更多的选择,在外部诱惑面前,部分人员选择了离开。

三、青年科技人员流失带来的影响1、科研项目的中断青年科技人员往往是科研项目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离开可能导致项目的进展受阻,甚至中断,影响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产出。

心存高远 积极参政 心胸开阔——上海市科技系统女干部调查中的发现与探讨

心存高远 积极参政 心胸开阔——上海市科技系统女干部调查中的发现与探讨
干 部 中 ,平 均 为 11 .9小 时 ; 目 前 的 受 教 育 程 度 与 最 初 就 业 时 相 比 ,本 科 学 历 的 上 升 了


m 士 与 博 士 的 4个
璃 爨 鹜
中 国 妇 逶
比例 上 升 了 2 . 百 分 点 。 08个 与
以往 的 女 干 部 调 查 , 曾经
把 2 岁 之 前 和 4 —4 6 0 5岁 认
3 调 查发 现之 三 : 干部 、 女
巍 糍寒 .
为 是 女 干 部 提 拔 的 两 个 高 峰 期 ,理 由是 在 这 两 个 时 期 , 女 性 被 提 拔 的 比例 以 及 其 职 级 均 高 于男 性 。从 两 次 问卷 调 查 看 , 科 技 系 统 的局 处 级 女 干 市 能 性并 不 高 。但 在 4 0至 5 0岁 年 龄 段 ,管 理 经 验 的 积 累 、 家 务 劳 动 量 的 减 轻 , 一 些 女 干 使 部 进入 了发 展 的黄 金 时期 。 上 海 市 科 技 系 统 的 女 干 部 3 0至 4 0岁 时 更 多 地 处 于
临的主要 问题
鞠魏 罄嘲 蓦 黼黼 饕
影响 ”5 . 和“ (86 %) 退休 年龄限
制 ,女 干 部 培 养 机 会 少 ”

职 业 为专 业 技 术 人员 的 占
5 .% , 目前 自认 主 要 职 业 为 45
从 统 计 数 据 看 , 比于 市 相
(45 ) 3 . ,并 列 第 三 的 分 别 为 % “女 干 部 成 长 环 境 欠 佳 ” (0 % ) “ 干 部 能 力 有 待 2. 7 和 女 提 高”2. ) (07 。问 及 “ 提 高 % 为

上海市青年课题

上海市青年课题

上海市青年课题
上海市青年课题是指由上海市政府或相关机构设立的,旨在鼓励和支持青年学者开展创新性研究的课题项目。

这些课题项目通常针对青年学者在学科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

以下是上海市青年课题的一些示例:
1.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算法研究
2.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3.新材料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
4.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
5.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研究
总结:上海市青年课题是上海市政府为了支持青年学者开展创新性研究而设立的课题项目,旨在促进学科领域的发展和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

这些课题项目鼓励青年学者发挥创新精神,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为上海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我国青年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状况的初步考察

关于我国青年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状况的初步考察

关于我国青年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状况的初步考察
张志辉;韩宇
【期刊名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年(卷),期】2003(24)1
【摘要】对近年来我国青年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状况的初步考察,我们发现了诸如队伍缩减、人心不稳和科研环境不利等令人担忧的问题。

其中,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治学风气在青年科研群体中的蔓延,不仅有碍于原始性创新成果的出现,更是滋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沃土。

【总页数】4页(P61-64)
【关键词】青年科研人员;基础研究;科研环境;学风
【作者】张志辉;韩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6
【相关文献】
1.李克强主持召开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时强调鼓励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沉下心来搞研究把冷板凳坐热 [J],
2.我国地方科学院从事基础研究的对策思考 [J], 王小玉
3.中青年科研人员健康状况的分析 [J], 徐晓君
4.从科研人员角度看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 [J], 薛姝;张文霞;何光喜
5.农业青年科研人员成才与培养状况研究 [J], 赵闰;石研研;栗志强;李蓓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青年社科工作者基本状况调查——在生存与发展之间今年6月6日早晨7点,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讲师,学院矿物加工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刘艳杰赶到长安大学雁塔校区北门,准备乘校车前往渭水校区给学生上课,刚坐到校车上,人突然晕倒在车上,送往医院后抢救无效,心猝而死。

刘艳杰的哥哥刘云飞说:“学校的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也重,可能这让我弟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然后才出现猝死的情况,太可惜、太无奈、太痛心。

”做一名大学青年教师到底有多难?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军、吴同的调查,或可给我答案。

2012年一篇取名为《工蜂》的调查报告引起了全社会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况的关注,一时间被称之为“青椒”的高校青年教师成为“一高二低”(即高学历、低收入、低生活质量)的代名词。

高校青年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他们的收入、工作以及生活真的像网上流传的那样吗?去年,受上海市社联委托,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组成课题组进行调查。

课题组抽取了年龄在45岁以下,本科学历以上,在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员,把这部分人员称为“青年社科工作者”。

调查范围涉及上海的15个单位,其中包括4所“985”高校,5所“211”高校,4所普通高校,2所研究机构,共获得有效问卷1528份。

课题组试图通过这次实证调查来真实地揭示上海青年社科工作者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婚姻:超八成已婚,未婚率低于全国水平。

本次调查对象年龄最小的为23岁,最大的为45岁,平均年龄为36.3岁;男性占50.8%,女性占49.2%。

“已婚”的青年社科工作者占到了总人数的83.2%,其中男性的已婚率达到84.5%,女性的已婚率也达到82.1%。

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调查资料相比,同年龄段青年社科工作者14.8%的未婚率远低于全国18.5%的整体水平。

学历:八成青年社科工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本次调查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被访者占到了总人数的80.9%,教育程度为硕士的占总人数的18.2%,仅有0.8%的被访者为大学本科。

在所有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社科工作者中,59.4%毕业于“985”高校,15.6%毕业于“211”高校,13.6%毕业于海外名校,3.3%毕业于海外一般学校。

相比较外省市同类单位,上海青年社科工作者总体学历水平较高。

职称:从讲师到教授呈现出了“541”的格局,晋职之路较为艰难。

被访者为讲师(中级职称)的占总人数的48.7%,副教授(副高)占39.0%,教授(正高)占8.5%,助教为1.9%。

从职称结构上来说,呈现出了“541”的格局。

但这种格局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青年社科工作者的职称晋升之路比较艰难,副高和中级职称的人数比例积压太多。

来源:85%为非上海“土著”,主要成长于中小城市、城镇或农村。

被访者是上海“土著”的仅占总人数的15.1%。

上海青年社科工作者出生地为外地中小城市的比例最大,占总人数的25.8%,其次为外地农村(19.8%)、外地县城或城镇(19.6%)、外地大城市与省会(16.2%)、其他直辖市(3.9%)。

84.9%的上海青年社科工作者来源于上海以外的其他省市区,而超过60%的青年社科工作者的青少年成长地为上海以外中小城市、城镇以及农村。

信仰:七成以上为中共党员,96%无宗教信仰。

从政治信仰来说,党员占总数的72.8%,比例远高于上海市级机关61%的党员比例。

有16.7%的青年社科工作者的政治面貌为无党派,5.8%的青年社科工作者的政治面貌为民主党派。

另外还有1.7%的青年社科工作者的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

从宗教信仰来说,无宗教信仰占到了总人数的95.9%。

宗教信仰最多的是佛教,比例为2.0%,信仰基督教为1.6%。

国际化水平:四成以上有过留学经历,但国际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随着近些年国家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师生出国攻读学位以及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有留学经历人员在青年社科工作者中的比例较高,总共有43.3%的青年社科工作者有过各种形式的一年以上的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不过从国际化的比例来看,身份属地为中国大陆的占总数的99.4%,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人数占总数的0.4%,而其他国家的人数仅占总数的0.2%。

可见,虽然近几年从海外引进的学者以及留学归国人员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但是直接从境外到上海来工作的青年研究人员比例较低,国际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社会地位自我评价:呈现出低认同与内部分化的特征。

从社会地位自我评价来看,1分最低10分最高。

上海青年社科工作者的总体平均得分为5.23,明显低于2013年我们在上海市区对普通上海市民调查时7.56的平均得分。

从高校类型来看,“985”高校内受访者评价最高为5.43,而普通高校只有4.95;从职称来看,教授(正高)的自我评价最高为5.75,而讲师(中级职称)只有4.99。

在高校类型和职称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化。

职称、单位和学科:内部分化和外部落差的收入格局20世纪90年代之后,高校和科研机构经历了市场化改革,工作人员的单位收入被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本工资,主要由政府财政承担;二是绩效工资,主要由高校自行负担。

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单位、院系内部以及不同职称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分化。

从不同单位的收入来看,“985”高校46.5%的受访者年收入在8万元以下,“211”高校的这一比例为43.3%,地方院校为24.2%,党校和社科院分别为45.1%和73.0%。

结果显示,部属高校青年社科工作者的收入普遍比上海地方高校低,而党校和社科院的收入则更低。

从不同学科来看,受到学科与市场关系亲疏程度的影响,不同学科之间有着明显的收入差异。

人文类学科有45.4%的受访者年收入在8万元以下,社科类的比例为42.3%,经济管理类为22.0%。

可见,学科的市场化、社会化越强,收入越高,反之则越低。

比如,经济管理类收入远高于其他学科,基础类学科如哲学、历史等面向社会和市场的机会更少,收入则更低。

从不同职称来看,教授(正高)中年收入低于8万元的占9.1%,副教授(副高)的为28.6%,讲师(中级职称)的为53.9%。

调查数据显示,讲师收入主要集中在年薪6-8万区间,副教授则是在10-12万之间,而教授则处在12-18万之间,也就是说副教授的收入是讲师的1.5倍,教授则是讲师的2倍。

综上所述,相比较上海公务员以及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来说青年社科工作者总体收入不高,但是内部的差异较大。

收入的高低除了要看职称高低以外,还要看在哪一类高校以及什么学科工作。

“穷教授,富讲师”也是普遍存在的。

重科研、轻教学:科研成果往往决定了青年社科人才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毋庸置疑,当前,科研实力是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的最为重要的指标。

在各种评估体系和学科、机构排名的指标化压力之下,高校和科研机构几乎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科研,从而导致一定程度上对教学的忽视。

这主要体现在:职称低完成的教学量更多。

受访者平均每周要完成9.36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每学时45分钟),职称越低,每周的教学工作量越大。

相比较而言,教授平均授课时数为8.52,副教授为9.09,讲师则为9.71,助教为12.03。

不同类型的高校中,普通高校的课时数最高,为10.77,“211”高校为9.65,“985”高校相对较少,为8.57。

工作年限与教学工作量没有直接相关性。

也就是说并不是入校时间越短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越多。

这主要的原因是教学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中主要体现为工作量的完成。

另外入校时间短并不意味着职称低,一部分受访者有可能是被当作教授或副教授直接引进的。

数据显示,促使被访者对于教学投入的最主要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责任心(37.1%),第二位是工作量考核(22.2%),学生是否投入排第三(17.0%),个人兴趣则居第四(14.4%)。

这样就可以解释,尽管职称越低完成课时越多,但是不同职称课时差并不大,教授只要完成基本的工作量,其他工作量考核可以论文和课题来充抵,而职称较低者则会更加倾向于通过多上课来充抵工作量。

收入与科研成果数量及质量成正比。

科研成果是职称评审的硬性条件,不仅如此,它也是拉开个人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目前,各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都设有对重要科研成果的奖励政策,有些人的年度科研奖金甚至远远超过一年的单位总收入。

而对于教学而言,仅有的奖励一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

调查显示,如果将完成课时工作量及在国外核心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10%的青年社科工作者进行比较,课时工作量排名前10%的收入在10万以下占六成五,收入在12万以上为一成五(其中18万以上近1.9%);而国外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前10%的收入在10万以下不到四成,收入在12万以上近四成(其中18万以上20.5%);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前10%的收入在10万以下占五成,收入在12万以上近三成(其中18万以上7.8%)。

可见,科研成果越多,成果层次越高,收入就越多。

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职称晋升的两座大山。

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职称晋升是最重要的个人发展路径。

从调查数据来看,影响职称晋升排在前五的因素分别是:论文、著作难发表是最主要原因,选择此项的被访者占到总人数的76.5%;科研项目申请次之,占总人数的52.1%;此外,把“科研时间不够”“各种事务太多”“职称评定标准太高”列为职务晋升的困难因素,分别占总人数的45.1%、40.1%和35.4%。

综上所述,相比较科研,教学考核主要体现在工作量的完成,但是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培养则显得不太重要。

科研,特别是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以及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成为高校教师们工作的核心,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发展。

、未来的不确定与工作挤压下的日常生活压力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尽管不需要像政府、企业部门朝九晚五上班,时间的支配大多较为自由,表面上令人羡慕,实际上他们受到来自科研、课题、晋升以及经济收入上的多重压力。

自由支配时间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准备,这客观上挤压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作息时间不固定,心理压力较大,日常生活质量反而较为低下。

这表现在:睡眠时间短,休闲时间少。

总体上,受访者日常的睡眠时间都少于6小时,职称越高,工作日睡眠时间越少,日常休闲时间都少于2小时,职称为副教授休闲时间最少仅为1.37小时。

节假日睡眠时间虽然有一定程度提高,但仍然在6小时左右徘徊,教授(正高)睡眠时间为5.95小时,副教授(副高)为5.81小时,讲师为6.20小时。

节假日休闲时间提高的幅度较高,讲师职称受访者达到2.73小时,副教授(副高)为2.40小时,教授(正高)为2.25小时。

总体来说,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职称越高,休息时间越少。

职称越低,情绪、心理方面的压力越大。

对于受访者心理方面的指标测试(1为最低,5为最高),调查数据反映出了职称越低,压力反而越大,也就是说心理压力更多的来自于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收入、考核、职称这些都成为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而职称越低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就越强,心理压力自然越大(见上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