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fba79c561252d381eb6e0d.png)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这是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请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1、理解课题。
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3e6d7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b.png)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形式和特点。
2.让学生了解古人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枫桥夜泊》这首诗词。
2.让学生能够体验古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描写。
难点
1.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人的语言和思想。
2.帮助学生克服诗词朗读中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等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展示一些自己收集的秋天的图片,或者让他们带来一些枫叶、树叶等自然物品,并请他们朗读一段描写秋天的诗词。
2.学习
(1)听课文录音。
(2)大声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使用黑板屏幕或幻灯片展示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词语的含义。
3.讨论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
4.训练
(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演绎,然后学生自行表演。
(2)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对朗诵和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5.评价
(1)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绩。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很喜欢学唱诗词,但是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朗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表现较好的是表演和朗读,但是诗词理解和表达能力还不够,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不仅能够演绎,还能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和意境。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cfb722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7b.png)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
(2)理解《枫桥夜泊》的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枫桥夜泊》。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张继及《枫桥夜泊》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描绘的景色。
(2)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并讲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枫桥夜泊》。
2. 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片段。
3. 调查身边同学对古典诗词的喜爱程度,分析原因。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适当拓展相关诗词,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4b475e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6a.png)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教材分析】《枫桥夜泊》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19课《古诗三首》。
这首古诗具有写景细腻、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及语言生动的特点。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小学生虽已接触不少古诗,能初步体验到诗歌中的内容与情感,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大多处在“背诗”、“译诗”的阶段,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教师在教学这首诗应适当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诗歌方法,即所谓“教是为了不用教”。
此外,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1、课件若干、vcd光盘。
2、学过的唐诗若干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学生凝神静听。
2、(音乐声渐弱)教师导入: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这是一首曾经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那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意蕴总让人回味不已。
你们还知不知道这首动听的歌曲竟会是出自一自唐诗呢?这首古诗仅仅描写了几处景物,但却透过简单的文字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以歌曲作引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导入学习主题。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播放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并仿读。
2、回忆总结以往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出示学法。
3、小组讨论,自学。
4、全班交流。
5、通过配乐,师描述情景,学生体会意境。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cc5754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7.png)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枫桥夜泊》,学生能够了解到该篇诗的创作背景、作者以及主题,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枫桥夜泊》,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包括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事迹和文化背景。
2. 诗歌赏析:分析《枫桥夜泊》的诗歌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艺术价值。
3. 诗歌朗诵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并展开诗歌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课堂的主题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夜晚的印象和感受。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的讲解,介绍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事迹和其与枫桥夜泊的关系,向学生展示出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诗歌赏析(20分钟)分析《枫桥夜泊》的诗歌结构,包括诗的篇幅、韵律等方面。
然后重点解读诗中所展示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于夜晚的描绘和感受。
4. 诗歌朗诵与交流(15分钟)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句进行朗诵。
接着,组织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和交流,分享对于诗歌的理解、感受以及个人的感想。
5. 总结(5分钟)对于学生的朗诵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再次强调《枫桥夜泊》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枫桥夜泊》的背景、含义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堂上的朗诵和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诗歌赏析的讲解和引导,培养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8334a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42.png)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5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13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诗词。
【教学过程】一、诗,颂秋词,兴趣导入1、背诵所学过的古诗。
2、交流资料: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
板书:秋。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用词简洁明了,意味隽永。
例如我们背诵交流的秋诗秋词。
面对秋天,有的人看到的是硕果累累,丰收希望;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萧瑟,凄风苦雨。
景情相融,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笔墨流芳百世。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古诗。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出深秋景色的美丽,这首诗让诗人流芳千古,这首诗让苏州的寒山寺名噪一时,无数的文人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这首诗也让苏州城中的枫桥一跃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它就是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二、知诗人,感诗意,初识愁绪。
1、交流资料。
对诗人张继以及《枫桥夜泊》这首诗你知道多少?生拿出预先查好的资料交流。
a,张继个人简介b,枫桥,寒山寺的介绍c,《枫桥夜泊》题目的理解d,《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2、观看《枫桥夜泊》课件。
过渡语:不错,通过资料我们对作者对张继有了了解,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统编五上《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五上《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27a8b2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1.png)
统编五上《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4.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目1你失眠过吗?什么情况下失眠的?老师也失眠过,晚上睡觉时当我们某种情绪特别强烈时就容易失眠。
2,出示课件,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唐朝有一位叫张继的诗人(板书)他也失眠了,就在失眠的那个晚上,他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让一座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他的失眠还被后人誉为〃不朽的失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桥夜泊》(板题)3.学习多音字:泊。
这个〃泊〃字还有一个读音,出示:再来读一个词〃水泊梁山〃,还可以组〃血泊〃〃湖泊〃「枫桥夜泊〃的"泊〃是〃停泊〃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夜晚,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那是一个古老的石桥,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来,咱们再读课题!二、简介诗人,读通诗句。
1.张继,(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古老的枫桥,走进那个宁静的夜晚。
3,播放课件,师配乐范读。
4.请你们试着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第一个读古诗?正音,注意平翘舌音。
(师鼓励表扬: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有模有样,不错,你来!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你读的很有味道!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读的有板有眼。
)5.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2be9f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8.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第【1】篇〗《枫桥夜泊》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学情分析: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争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其一是让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二,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其三,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
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张继选词炼字的妙处,其中包括“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等6个意象,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忧愁,孤独与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
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你们知道吗,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城西,有一座桥,这个桥叫枫桥,在离枫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这个寺庙就叫寒山寺.一座桥,一座寺,看似很平常的地方,凡是去苏州市的人大多要去看一看枫桥,要去听一听寒山寺的声音,甚至日本、韩国的朋友都特地来到中国苏州亲耳聆听一下那儿的钟声,用手抚摸一下那儿的桥,这是为什么呢?对,这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做《枫桥夜泊》。
这首诗,千百年来,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32105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3.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解题:2、()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凄凉……)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
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5、江枫“对”?——面对,相伴。
“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
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
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7、后半句1)“客”思乡寂寞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5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3df8c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1b.png)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5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力目标: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尝试用本节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试着自学一首古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有关《枫桥夜泊》的图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古诗。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了,让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七言绝句。
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旅游胜,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读音)3、理解课题:(1)教师:枫桥在哪里?(2)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教师板画“枫桥”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
②。
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枫桥也叫封桥。
)“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3)齐读古诗一二句,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同学说老师板书,并解释诗中的名词的意思, (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
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4)再叫同学们上来试着解释一两句的意思,老师再讲解。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
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ea192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8e.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
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教学目标】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1、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愁”的心情。
2、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解诗题:1.师:同学们,在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位落榜学子的一首诗,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时也让他自己名垂千古,这首诗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2、学生齐读课题。
3、解题。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
师:有补充的吗?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师:谁停的?生:张继。
师:对,就在那个夜晚,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写下这首名扬千古诗,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古诗。
二、初步感知,知诗人:1、了解诗人:(课件)张继,字懿[yì]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公元七五三年考上进士, 做过监城判官和祠部员外郎等官职。
他所写的诗不事雕饰, 富有自然美,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了解创作背景:师:诗人张继为何半夜将船停泊在岸边,他是在游玩还是在回家的路上停留呢?原来张继仕途不第,赶考归来行至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闻钟声如鼓敲落心头,有感而发,写下《枫桥夜泊》。
2022年苏教版三上《枫桥夜泊》优秀教学设计3篇
![2022年苏教版三上《枫桥夜泊》优秀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526f1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9d.png)
2022年苏教版三上《枫桥夜泊》优秀教学设计3篇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
指名生读。
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
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
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
真好。
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
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
,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2)学生默读、圈划。
(3)停。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
教师板书:月落)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
(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
教师板书:乌啼)霜满天。
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
(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
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
(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
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https://img.taocdn.com/s3/m/a62e083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0.png)
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一、教材分析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二、学情分析从身心特点来看,五年级逐步掌握了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体会诗歌的意象;从知识与技能来看,五年级学生积累了些许诗歌的意象,对诗歌感情基调有了清晰的把握,并且能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诗歌,读懂诗歌。
五年级学生学会了表达与交流,并有一定的想象和幻想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能够说出诗意;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及诗词的创作背景,把握诗词愁的感情基调。
2.借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等景物对比,学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生活实际,发挥联想与想象,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3.借助有关作者生平、枫桥、苏州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1.通过情景描绘,结合想象与联想,体验个人愁与家国愁的区别。
2.理解景物意象美,学会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
五、教学难点个人愁到家国愁的过渡,升华学生情感。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话法、启发式教学七、教学时间八分钟八、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感受课文1.播放歌曲,带着问题进行导入。
问题:这首诗在哪写的?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字?预设:写在枫桥,感受到了愁字。
2.分析标题,走入课文。
问题:听完这首歌,大家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了吗?预设:对的,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3.品味情感,抓住关键问题:刚刚大家都听了这首歌曲,那么有谁可以说一说你在听完这首歌曲之后心情是怎样的呢?预设:悲伤、忧愁、孤寂等)问题:那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预设:旋律很悲伤、因为歌词有“愁"这个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c6ad68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9.png)
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三年级# 导语】《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1、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
有人说“枫江古为封江”、“枫桥旧作封桥”(宋周遵道《豹隐纪谈》),也有人说,“旧把此桥误作封桥,到王珪才改正为枫桥”(《吴郡图经续记》),还有人说,“本为封江、封桥,王珪改封为枫,人们震慑权势,只得趋附”。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2、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3、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柯继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枫桥称作封桥,吴语封、枫同音,以封桥误为枫桥,因河边有经霜红叶树之故。
根据张诗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张诗当作于农历十月深秋时分,江南水边多植乌桕之类树木,经霜叶红,古人诗中多混作为‘枫’。
故江枫,是泛指江边的红叶类树,不必是枫。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全唐诗》“渔火”作“渔父”。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4、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44c585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88.png)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枫桥夜泊》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张继创作的一首古体诗,通过对夜晚渔船回归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适合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掌握《枫桥夜泊》的诗歌鉴赏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枫桥夜泊》的诗歌鉴赏技巧;•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之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单介绍《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张继,并提出诗歌阅读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欣赏原文(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枫桥夜泊》的原文,同时点出一些生僻字、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3. 解读诗意(2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深入解读《枫桥夜泊》的诗意,包括诗中的意象、抒情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4. 诗歌鉴赏(20分钟)带领学生分析《枫桥夜泊》的诗歌鉴赏技巧,包括韵脚、节奏、押韵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美感。
5. 仿写小练(15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技巧,尝试仿写一首以家乡为题材的古体诗,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6. 创作分享(1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并进行简单的评价和指导。
7. 总结反思(10分钟)让学生总结观点,回顾课堂所学,并就《枫桥夜泊》的意义进行讨论。
五、教学评价1.学生在诗歌鉴赏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对《枫桥夜泊》意象和抒情之情的理解程度;3.学生通过仿写小练的创作能力表现;4.学生在总结反思环节的思考和表达。
六、教学拓展1.继续学习其他古体诗,进一步提高对诗词的欣赏能力;2.学习与《枫桥夜泊》相似题材的文学作品,开展文学比较研究;3.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化场所,增强对古代文学的实际感知。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2d399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d.png)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枫桥夜泊》。
2.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欣赏和写作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诗歌欣赏与理解。
2.写作技巧的引导与培养。
教学准备:1.课件或习题PPT。
2.《枫桥夜泊》诗歌原文。
3.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张老师平静的湖泊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湖泊的宁静与美丽。
然后,教师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枫桥夜泊》这首诗,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Step 2:欣赏与分析(10分钟)教师将《枫桥夜泊》的全文投影在黑板上,朗读一遍诗歌,然后再鼓励学生跟着朗读。
接下来,教师提问学生对这首诗的第一印象以及诗里描写了哪些因素,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用词和修辞手法的功效。
Step 3:情感与意境(2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情感?诗人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后,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通过诗中描绘出的枫桥、夜色、湖泊等元素,给学生以声、色、景的体验。
Step 4:写作与创作(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写一篇以《枫桥夜泊》为题材的小诗。
教师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模板来帮助学生写作。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Step 5:朗诵与分享(5分钟)学生将自己写的小诗进行朗读,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可以将自己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继续在家里练习和完善自己写的小诗,并为下堂课带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通过《枫桥夜泊》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
通过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既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又要提供相应的引导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写出有自己特色的小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多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8a691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2.png)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多篇一、《枫桥夜泊》课文简介《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一首七绝诗。
全诗写致力于政治事业的张继在夜晚到达枫桥,伫立江畔,一边明察秋毫,一边感受江南夜色,借此寄托了作者个人身世的悲怀。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秋夜婉转的美景,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和反抗外来压迫的豪迈胸怀。
全诗,无仄不平,格调悠然高远,以其音韵磨练和情感渲染,被誉为唐诗代表之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大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理解力,使学生深刻领悟作者对祖国和家乡的深厚爱情以及他对振兴中华的追求,并借此启示学生,亲身感受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
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的文学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
2.让学生掌握诗歌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统一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认知能力。
三、课堂设计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山水画,介绍秋江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到江南秋夜的清幽,为下一步讲解诗歌创作背景作铺垫。
2. 诗歌创作背景教师简单介绍唐代张继生平经历和《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枫桥夜泊》的诗歌背景,知道这首诗是作者的切身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具体分析(1)句式分析教师要求学生默写这首诗词,然后分析每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情感意义,介绍作者运用词语来表达人生感慨的技法。
(2)意象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意象,包括江流、枫树、月光等,帮助学生领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悟。
(3)文化意味分析通过句式分析和意象分析引出本诗涵盖的大文化背景,包括历史文化、地理文化、习俗观念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4.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其他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的诗歌,分析比较文化差异和现代生活的连续性,让学生感悟古代文化的魅力,从中汲取启示,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5. 课堂小结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所学知识,同时启示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认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过去辉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合集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19c1d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e.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培养朗读能力、品诗诗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旅游能让我们纵情山水,浪迹天涯,也最能让人增长见识,也最容易使人放松。
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那里有什么最吸引你?国庆节的时候,老师去苏州旅游了。
老师去了苏州,你猜我为什么要去苏州?生1:因为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很美,是人间天堂。
生2:我听说苏州园林建筑特别美。
生3:苏州可能有你的朋友(家人)师:同学们非常有想象力。
其实我去苏州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一首小诗。
因为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不辞千里,只身去了苏州一个小镇——枫桥。
二、研读古诗,体会意境你想看看这首小诗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前读过这首小诗吗?你可以轻轻地读一读。
(每人发下带有注释的纸)老师啊,就因为读了这首小诗,一直期盼着到枫桥去看看,今年的国庆长假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在那儿,我碰到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和我相同,都是因为读了这首小诗,而前去游览的。
这首小诗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我与那么多的游客前去,请大家再轻轻地读这首诗,猜一猜,到底它的独特表现在哪呢?预设:生1:我猜可能是诗中描绘的景,我觉得这首诗中景写得挺美的。
(师随机板书)生2:我猜可能是诗中所表现的情打动了老师。
师:有人说,诗画同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呢?请同学读读这首诗,在纸上点一点美景交流:请同学们讲讲你读到的景,每人只能介绍一个。
生1: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
写了动感。
生2: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
生: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生1:我来说。
我推测可能是夜里有风,风一吹,树枝就会晃动,睡在树上的乌鸦是被惊醒的。
《枫桥夜泊》的教案(通用9篇)
![《枫桥夜泊》的教案(通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cd2e3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d.png)
《枫桥夜泊》的教案(通用9篇)《枫桥夜泊》的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枫桥夜泊》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枫桥夜泊》的教案篇1一、导入:1、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
师:有补充的吗?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师:谁停的?生:张继。
师综述: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而写下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让一座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桥盛名起来,也让张继名垂青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觉一下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生1:有点伤感。
生2:有点凄凉。
生3:感觉诗人有点忧愁与寂寞。
师:读诗的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诗也有自己的感觉。
我的感觉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
师如情入境的朗读博得听课老师的集体鼓掌。
师: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觉放进去,读出你的味道。
学生自由读诗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生1: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
生2:我来补充:还有霜满天。
生3:客船。
生4:还有钟声。
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师:看这些都是诗中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
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作者情感的字,是什么字?生:愁。
师: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拿出笔,看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生批划读后汇报。
生:我从乌啼中体会出来的。
乌鸦就在哭蹄,感觉很伤心。
师:读读这句。
生读。
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这句还有什么体会?生:霜满天中的霜让我觉得很寒冷。
师:一个霜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仔细读读、品品,看能否品出什么?(老师课件出示对比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霜满地......生:第一句好,感觉得很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
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
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