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三、课后作业及评价
1.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某一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2.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内涵认识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2.我国及世界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人口空间变化数据,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4.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人口空间变化原因与影响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考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方面。
5.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例如,在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就业、收入等方面进行思考。
6.强化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7.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讨论、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_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第三节内容。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两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重点是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有关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知识,对于高中生而言,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已经接触不少有关环境破坏、人地矛盾、“可特续”和协调理论等,学习的难度上不是很大,但大部分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本节教学主要考虑针对培养高中学生读图析图的方法,积极思考的习惯,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2.使学生了解和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和前景,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3.使学生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过程与方法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明确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读图分析对比,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理解对某一国家(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结果为什么会出现多种数值,以及这些数值甚至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的原因。

3.结合中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大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具体实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明白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和人有关的地理,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的迁出或者迁入,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类型(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划分)。

而后,又从二个方面诠释了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要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关注人口问题。

并使学生能根据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提到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基本有所了解,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是对于人文地理还没有接触。

【课标要求】1.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

2.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3.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内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了解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了解除了这两个主要方面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战争、宗教、生态环境变化等。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法。

2.探究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1、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又一原因。

人口的空间变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

教材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人口迁移?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辨别,教师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应该强调两者所具备条件上的差异以及多列举身边的例子加于区别理解。

总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有一个更深、更好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该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可以联系身边的例子和现象,帮助其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判别及其产生原因的掌握。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提问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设计《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情分析该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可以联系身边的例子和现象,帮助其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判别及其产生原因的掌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效果分析本节课按照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选择和补充,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播放:叙利亚战争引发的难民潮图片(教师)情景导入:叙利亚战争造成近50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他们或前往叙利亚其他城市,或前往欧洲各国,法哈德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法哈德一家的迁移属于人口空间变化的那一种形式,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又产生了哪些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形象感知,课堂初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增强了探究新课的欲望,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组内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共享(教师)提出学生需完成的课前预习展示的知识点:1、人口迁移概念(规律总结)通过材料,经过学生的分析和教师的点拨归纳出人口迁移的三个必备条件。

(设计意图)我们生活及身边的事例学生更易理解,对于突破难点事半功倍。

(教师)提出疑问:是不是所有人口的空间移动都是人口迁移?人口空间变化的另一种形式?(学生):人口流动(教师):什么是人口流动?2、人口流动的概念(教师):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有什么区别呢?【合作共赢,大家来找茬】【要求】1.先自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找出其不同点;2.将比较结果简单明了的记录在学案上。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组内交流合作,结合问题加于思考,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学生):回答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却别。

(教师):进行点评并归纳总结。

(教师):学习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下面我们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判断下列案例那些属于人口迁移?那些属于人口流动?【学以致用】下列人口移动哪些属于人口迁移?1. 同学们周末上街购物、节假日外出旅游2. 美国东北工业区人口迁往南部“阳光地带”3. 2007年伊拉克大量难民流入叙利亚等国4. 北宋末年,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5. 明清时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6. 我国内地人口移居到沿海城市(学生):回答相关案例。

(教师):进行点评并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播放:叙利亚战争引发的难民潮图片(教师)情景导入:叙利亚战争造成近50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他们或前往叙利亚其他城市,或前往欧洲各国,法哈德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法哈德一家的迁移属于人口空间变化的那一种形式,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又产生了哪些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形象感知,课堂初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增强了探究新课的欲望,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组内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共享(教师)提出学生需完成的课前预习展示的知识点:1、人口迁移概念(规律总结)通过材料,经过学生的分析和教师的点拨归纳出人口迁移的三个必备条件。

(设计意图)我们生活及身边的事例学生更易理解,对于突破难点事半功倍。

(教师)提出疑问:是不是所有人口的空间移动都是人口迁移?人口空间变化的另一种形式?(学生):人口流动(教师):什么是人口流动?2、人口流动的概念(教师):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有什么区别呢?【合作共赢,大家来找茬】【要求】1.先自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找出其不同点;2.将比较结果简单明了的记录在学案上。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组内交流合作,结合问题加于思考,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学生):回答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却别。

(教师):进行点评并归纳总结。

(教师):学习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下面我们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判断下列案例那些属于人口迁移?那些属于人口流动?【学以致用】下列人口移动哪些属于人口迁移?1. 同学们周末上街购物、节假日外出旅游2. 美国东北工业区人口迁往南部“阳光地带”3. 2007年伊拉克大量难民流入叙利亚等国4. 北宋末年,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5. 明清时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6. 我国内地人口移居到沿海城市(学生):回答相关案例。

(教师):进行点评并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_人口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口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教材首先概括出世界人口问题的突出表现,然后着重阐析了人口增长过快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以及发达国家所面临的人口增长减缓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最后分析说明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说明人口问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辩证的认识人口问题。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学习难点】学会辩证的看待人口增长,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与发展观。

【学情分析】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部分知识,如世界人口的数量、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这对本节课的学习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本节内容是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了解了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人口增长模式上的差异和原因。

具备了一定的根据不同的人口统计图分析人口增长特点的能力。

第一课时的学习为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因为招生原因,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走读生,家里网络等设备比较齐全,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师课前布置的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热点探究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需要探究的活动主题并给以一定的提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活动主题和提示如下:◆课前探究活动活动主题:1、搜集各国的人口政策2、搜集乳山的人口资料及人口政策活动提示:观看世界人口大会相关视频及搜集资料;走访政府相关部门调查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图片,分享自己旅游的小经历教师:暑假去上海迪士尼玩,本来打算开启一场奇幻之旅,但是却是翻过人山看人海,在人群中挤到变形。

充分体验了一下中国世界第一人口打过的国际地位。

高中地理_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主题。

在前两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变化的基本过程之后,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材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得到这两个问题的精确答案。

但是通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必修二人文地理模块中有关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知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已经接触不少有关环境破坏、人地矛盾、“可持续”和协调理论等,学习的难度上不是很大,主要是零散缺乏系统性和串联的主导思想。

因此更要侧重于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分工、分析、总结的深度,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科技、消费等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1.能够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2.能够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能够举例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生态环境(气候、土壤、水资源、矿产资源、环境)、经济、政治(战争、国家政策、政治中心的变革)、社会文化(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

一般而言,由于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不协调的人地关系,从根本上导致了人口迁移。

例如,在人类历史早期,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现代,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设计思路】人口迁移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一种社会现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步骤进行授课,将会显得枯燥无味。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削减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利用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作为探究活动,辅助知识点的落实,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培养探究能力和高尚的情操。

课堂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解释清楚后,设计了由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来完成“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的落实,中间设置了大量的思考活动和探究活动。

课堂延伸部分可以设计“与大家分享心中的梦想——当你大学毕业后,打算回家乡还是到外地发展?并说明理由,以及需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的活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后给学生布置《闯关东续——雁南飞》让学生在体验当演员的快乐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三是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1
5.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和我国人口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我国人口分布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的空间变化》。
接着,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计算题:给出具体数据,让学生计算人口密度,巩固计算方法。
3.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人口分布、迁移等现象背后的原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政策等知识点。
5.结合时事,关注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话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严禁抄袭。
2.作业内容要紧扣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作业中要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等进行分析,提高实证分析能力。
4.提交作业时,注意格式规范,字迹清晰,以便教师批改。
(二)讲授新知
1.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并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
2.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介绍人口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
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现状,讲解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高中地理_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第1课时)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可分解为:知道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学会运用图表信息,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人口增长模式是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世界上存在着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高高低”型、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高低高”型和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三低型”等主要人口增长模式。

从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人口增长总要经历由“高高低”型向“高低高”型、继而向“三低”型模式的过渡。

目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已基本呈现出“三低型”的特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正处在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模式的过渡。

只有极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仍维持“高高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教材分析人口增长及人口增长模式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正确理解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为正确理解环境与人口容量、人口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本先展示图片,然后讲了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年增长量、以及人口比较多的国家,使学生对人口增长的概念有个大概的认识,并对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产生震撼。

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可看作对课本前面情景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产业革命与二战是两个人口增长的分水岭,并让学生思考其深层次原因关于第二部分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我认为应该把各阶段对应的模式及特点统一起来讲,第一阶段对应原始型、第二阶段对应传统型、第三阶段对应过渡型、第四阶段对应现代型,并把各阶段的生产力状况、人的寿命也作比较,然后让学生考虑各模式和阶段在什么地区和国家或什么时代存在。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新课程NEW CURRICULUM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就课文内容布置来说,篇幅相对较短。

但在考试当中的地位,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使这堂课上得丰满充实,就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备课,研究教学大纲以及平时的积累,才可能让学生很有兴趣地主动配合老师来学习,达到一个好的效果。

“人口的迁移”这个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和人口流向是教学的重点。

国际迁移的特点,19世纪前的特点,课本以一个实例解释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我在课堂上列举了学生喜爱的电影《黄飞鸿》,还有当前热播的电视剧《下南洋》一些人口迁移情节,让学生可以形象理解。

对于图1.8,我让学生看图后归纳出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以锻炼学生的看图能力。

国内迁移的原因:古代的迁移,我列举了“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实例,让学生了解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和战争。

1949-1986年期间的原因,我用“新疆建设强兵团”“北大荒”让学生知道这是国家政策的结果。

学生对于这些是很有兴趣的。

学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这从下节课的复习提问中可以看得出来。

对于80年代以后的人口迁移,我让学生根据图1.9先说出人口迁移方向,然后提问,为什么要由内地迁往沿海地区、迁向工矿区,由农村迁向城市?结果学生回答得很朴实“赚钱”两字,这也达到了教学的效果,也就是由于经济原因人民自发迁移的。

对于第9页的活动,特别是第二题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最频繁的考点,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我也是让学生先思考后回答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人口迁移的原因”也是本节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我也列举了很多大家感兴趣的实例,如:有人在发达城市买房,取得当地户籍,其子女考大学相比在我们江西考大学容易。

当前电视当中出现的相亲节目,一旦相亲成功,组成新的家庭,势必会有人口迁移,通过这些例子学生的上课氛围很好,也能学到知识。

对地理这门课程感兴趣,学生就喜欢地理,以后学习就可能事半功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最新考纲】人口迁移的原因【考纲解读】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效应,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课前准备】学生在黑板上写好知识结构图知识结构图概念、分类、特点自然因素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影响迁入地(有利、不利)迁出地(有利、不利)【导入】今年电影春节档最大的黑马当属《流浪地球》,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从地理学人口的角度上来讲,这就是人口的空间变化。

【讲授】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特点采用提问的方式。

然后进入本节课第一个重点题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题型突破】题型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提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考题再现】(2016•新课标Ⅲ卷)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好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3.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答案:ACD(2018全国卷I)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在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5.该直辖市是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答案:CD(2018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

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2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

据此完成6~7题6.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7.2013年后该省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答案:BC【总结】由以上几个高考题总结分析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思路: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时间差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域差异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年龄差异青壮年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性别差异男性人口迁移,迁人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人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文化差异学历水平较高的人口迁人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口迁人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题型二人口迁移的影响提问:人口迁移的影响【考题再现】(2010·上海地理)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

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8. 概述图1、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1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图2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图1: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图2: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区人口增长低于东、北郊区,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总结】由上面高考题总结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反思高考】考查形式:人口迁移图表判读技巧:读轴——看线——抓点读轴:明确横轴、纵轴各是什么,弄清含义,做到读图识变量看线:“先分后合”,先看各曲线的变化趋势,再综合分析各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看线理关系。

抓点:抓特殊点,如极值点、交点、起止点等,做到抓点求突破。

考查内容:人口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我来命题】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由学生根据材料和图表信息命题,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广泛联系,然后出示高考专家命制的题目,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找出差距。

【结语】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授的全部内容,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电影上来,看到电影后我们的感受是震撼、是惊喜、是对我国科幻电影的无限憧憬,但是作为地理人,我们还应该多一些思考,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关于人地关系的思考,不要让地球真的走上流浪之路。

学情分析本节课为高三二轮复习课,对于高三的学生,虽然人口迁移的内容并不陌生,但是对于知识点的熟练掌握上还有欠缺,在审题能力尤其是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上还比较弱,所以学生亟需对该部分内容的总结和能力的提升,主要问题如下:1.对知识点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2.对于过于繁杂的地理图表不够耐心,不能认真分析;3.没有形成读图表的方法步骤,随意性很强;4.遗漏或错误解读信息针对这些问题,设置了课前学生背诵和写知识体系的环节,对于图表的问题需要在课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图、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效果分析1、通过学生来分析讲解图表,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

2、各知识点之间承转自然,层层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自然掌握了知识,提升了析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及时总结到位,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方法和规律。

4、课件设计直观、醒目、贴近生活,面向全体学生,拉近师生距离,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依据课程标准有效整合人教版与鲁教版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及其周围世界的各种教育资源,教学内容的安排切实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性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6、科学、精准定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最终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高度达成.7、教学风格独特,教育教学个性鲜明。

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人口的空间变化”是高中必修二“人口的变化”承上启下的内容,“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类活动的核心,无论是工农业发展,人地关系的协调,人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这些和人口数量及其不合理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关系。

本章是本册教材的基础,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从人口增长的角度来说明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主要是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三节从人口容量的角度说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数量及人口空间的变化是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2.知识结构本节内容共分为三个知识要点,分别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首先人口迁移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空间位移:这是人口迁移的首要条件。

(2)居住地变更: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通常以是否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来作为判断某一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3)时间限度: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迁移。

虽然迁移时间间隔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但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等都不属于人口迁移,而大学生外出求学,留学生出国留学,一般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属于人口迁移的范围。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自然灾害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往往起主要作用)社会因素:政治、文化、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入地:有利影响: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不利影响: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