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说历史·2014届】选修1 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

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

世界之潮流: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中国之困窘:
政治专制 经济落后 思想禁锢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 器物-制度-思想
开眼看世界,师夷制夷(林则徐、魏源)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洋务派) 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派、康 梁维新派)
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革命派:孙中山)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激进派:陈独秀、李 大钊)
广西、广东、云南是法国 的“势力范围”
俄国把长城以北和新 疆作为势力范围
英国把长江流域以及云南、广东 部分地区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1898年 英国租借地 新界
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将福 建作为他的“势力范围”
熊代表俄国,虎代表英 国,青蛙代表法国,国旗代 表德国,鹰代表美国,太阳 代表日本,中部酣睡、寻欢 作乐、搜括民财的是清政府。
2.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大 大加深,民族危机空严
3.跟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内容上 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
开设工厂
一.《马关条约》的签定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 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有哪几种方式呢?
贷款
开矿 开设银行
修路
设厂
列强对中国输出资本控制中国经济,进而控制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
1、康有为三次上书:
康有为1898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施政纲领)
2、康有为发起组织了保国会 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2、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 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2)概况: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共 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高三历史选修1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戊戌变法

高三历史选修1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戊戌变法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改订律例;裁撤 冗员;澄清吏治
政治 允许官员上书言事
奖励农工商业发 展;举办商会、农 取消旗人由国家 经济 会等民间团体;改 供养的特权,令 革财政,编制国家 其自谋生计 的预算决算 精练陆军,改习洋 军事 操;添置船舰,扩 裁汰旧军 建海军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 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 文教 书局;准许设立报馆、 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 发明
3.结果 一些保守派官员从中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 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 (1)表达了士人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显示了知识 分子的群体力量。 (2)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变法运动从 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三、戊戌变法的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 1.强学会 (1)创立:1895 年,文廷式和康有为先后在北京和上 海创立强学会。 (2)宗旨:宣讲“中国自强之学”。 (3)主要成员:维新派、开明人士、洋务派和传教士 等。
(4)结果:遭到朝廷封禁或解散。
2. 《时务报》 (1)创刊:1896 年 8 月, 《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2)影响: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受到全国 范围内很多知识分子的欢迎。 3.意义 (1)宣扬了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2)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 面逐渐形成。
二是企图借变法之机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 权。 从维新派这方面看: 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软弱 性和妥协性。 康有为早在宣传维新思想之初就高举托古改 制的大旗,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依据;
后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 施,但没有提变官制、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四、戊戌变法的高潮(百日新政) 1.施政纲领 1898 年初,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提出具体 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七年级历史戊戌变法(1)资料讲解

七年级历史戊戌变法(1)资料讲解
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康有为像
梁启超像
强学会遗址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 民群众。 2、袁世凯等人出卖了光绪皇帝。 3、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4、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 了顽固派的利益。
教训:
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 用武装斗争方式推翻清政府 , 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
七年级历史戊戌变法(1)
(1)、创办《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
(2)、联合朝中大臣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 讲演
(3)、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 闻》 ,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 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袁世凯
清光绪帝像
慈禧太后像
慈禧太后和后妃在一起
中南海瀛台
戊戌六君子
杨锐
刘光第
杨深秀 康广仁
林旭
同学们,你 们认为他的 死是否值得
呢?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1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1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预习导引知识点一早期改良思潮1.背景: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2.代表人物:王韬、薜福成和郑观应等。

3.主张(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文化教育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4.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特别提醒]早期改良主义者与洋务派的比较(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即不变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早期改良主义者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他们的这一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知识点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思想萌发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1)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知识精讲]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1)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2)弊: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知识点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联合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中外纪闻》(1)目的:争取更多的支持。

(2)创办:康有为和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南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结果:1896年初,《中外纪闻》被查封。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精典课件(77张)(共77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精典课件(77张)(共77张PPT)

680 1432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联系必修Ⅱ知识点,并结合P121 相关内容,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在这一时期初步发展的原因?
(2)原因
①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成为有识之士 挽救民族危亡共识,掀起“实业救国”高潮;
②甲午战败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 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某些客观条件;
(1)康有为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 想相结合宣传变法思想。
(2)梁启超
①著作:《变法通议》。
②主张: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法图存;“民权论” 的核心是“以群术治群”。
③作用: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 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严复
理性,减少改革阻力。
③根本原因: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
性。
32
(3)“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 怎样的问题?
①一方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 大胆挑战的精神,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 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②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 面前的软弱。
思考: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的特点是什么?
法国
广州湾
两广和云南
英国 “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国内 2、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1)《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的 进程。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 中国的狂潮。
10
采 据当事人回忆——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
访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①途径:创办《国闻报》,翻译了《天演论》 和《原富》。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维新运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兴起,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感染力,引起社会的巨大震动。

尚未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历史的主角,导演了一场生气勃勃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启蒙运动,从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

这次改革虽然很快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变革的停顿和历史潮流的逆转,而是预示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维新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其理论体系,揭露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腐朽,猛烈冲击封建统治,使封建地主阶级不能照旧下去。

事隔几年,镇压这场改革的封建顽固派也不得不仿效维新派,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对抗革命,这也是戊戌维新运动使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一个侧证。

例如,新政改革废八股、兴学堂的措施,曾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

当时京师大学堂仍然保存,各地私立学堂也“纷纷见”,已经纳入资本主义轨道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再回复到科举八股时代那种窒息、沉寂的状况了。

因此,仅仅三年,统治者便不得不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于1901年再度变革科举,废除八股。

至1906年,连科举制也正式废除了。

中国奉行千年的科举制的废除,资产阶级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不能不归功于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再如,百日维新时期设立农工商总局的措施,是对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上层建筑的重大突破,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戊戌政变后也将这项改革废除了。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行政手段所能扼制的。

因此,统治者不得不在1903年重新设立商部,并制定《奖励公司章程》,1906年又将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对民族资本主义作出了让步。

这项措施也确实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方便条件。

在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情况下,统治者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让步,这就是“预备立宪”的原由之一。

维新运动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和辛亥革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很多学生因为一些古装影视作品的影响,或者从小游历各地等原因,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戊戌变法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背景(1)必要性: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2)可能性: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涌现张謇等实业家)。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来源:早期改良思潮。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目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主张(1)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进行竞争;(2)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3)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过(1)兴起:康梁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2)开始: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3)发展:创办报纸:《中外纪闻》、《时务报》。

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

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

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高中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

编号:29课题:戊戌变法【学习目标】综合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概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从不同角度评价戊戌变法。

【重点难点】评价戊戌变法。

【自主学习】一、中外联系19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以及科技进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急需找到更多、更大的投资市场,为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日本,这个东方曾经的小国,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其国力的迅速壮大,其政治野心也日益膨胀,先后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等,逐步跻身于列强的行列。

中国自近代以来,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国内最高亢的呼声。

二、基础梳理(一)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1)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2)清政府被迫向列强举借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外债,列强得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列强在华争夺筑路、开矿特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统治危机的加剧:(1)清政府为了偿付赔款和外债,不断加重对民众的掠夺,加之地方官员的巧取豪夺和自然灾害频发,民众生活苦不堪言,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田赋收入的减少、巨额赔款及兴修水利等的庞大支出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3.物质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阶级条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二)过程1.宣传动员:(1)早期维新思潮——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等。

(2)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其主要著作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历史选修1新人教版第29课戊戌政变教案

历史选修1新人教版第29课戊戌政变教案

第4课戊戌政变A课程目标: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百日维新后新旧势力的交锋,失败的过程和原因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2、通过观看影象资料和参与扮演历史短剧,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景---对话式教学法、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分角色扮演等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对戊戌政变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旧势力的交锋。

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北京菜市口是繁荣祥和的,而1898年北京菜市口却沉载了一段悲痛历史。

刽子手操起屠刀,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那片多灾多难的大地。

他们生命的终结宣告了戊戌变法悲壮失败。

那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是怎么失败的呢?为什么会失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戊戌政变。

【讲授新课】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新旧势力对比(1)新势力群众基础弱光绪帝(弱,受约束)翁同龢(解除远离)陈宝箴(地方官员个别代表)(2)旧势力社会基础厚慈禧太后(强,控制主宰)荣禄(提升重用)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袁世凯真面目④游说列强支持落空【合作探究】1: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_戊戌变法历史背景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_戊戌变法历史背景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_戊戌变法历史背景戊戌变法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一个重大事件,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学到前辈的优秀品格,以此来丰富自己。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总体来说,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戊戌变法的意义具体体现在:1、从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2、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3、从思想上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4、在推动历史进程方面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一、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1、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二、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

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

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

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其三,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四,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

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

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其五,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戊戌变法历史背景国际背景1、经济背景: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教版选修一 第9单元 戊戌变法课件 (共18张PPT)

人教版选修一 第9单元  戊戌变法课件 (共18张PPT)
阅读4:关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 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 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 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 的权利,不许它国家染指,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都享有绝对的行政、 司法、立法权。
阅读3: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大增,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危害。 (1)借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2)设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占领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修路:控制中国交通大动脉,掠夺土地和资源; (4)开矿:直接掠夺中国资源,使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 开银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工具,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总之,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控制,使民族危机加深; 掠夺资源、争夺市场与劳动力,严重阻碍和破坏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戊戌变法的背景(第1课和第2课) (1)《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①经济掠夺: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控制经济命脉,扩大政治势力。 如,争夺路矿权、开设工厂、设银行。 ②政治侵略:割地;附加政治条件的贷款;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瓜 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破坏中国主权,半殖民化程度 大大加深。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①甲午战后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 A.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B.偿还借款加重财政负担; C.各地自然灾害引发财政危机; ②清政府应对措施:节支增收。增加税收额度;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 加强鸦片税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③结果:遭官员抵制,成效甚微;许多官吏转嫁负担;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 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 戊戌变法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 戊戌变法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9讲
史论要旨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 “ 器物 ” 到 “ 制度 ” 层
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 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中 国难以行得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 国国情。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二 百日维新的特点
第9讲
1.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 上至上层建筑(政治、 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 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 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三、内容 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2.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第9讲
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4.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误区提醒 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 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 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 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现了变法不可避 免的历史局限性。

高中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

路井中学2014级学案科目:历史期数:第34期时间:2013年1月2日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自己,对父母,然后再谈对社会编写:雷院欣同智强领导审核:班级:组名:姓名:第9讲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自主学习】一、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1)、《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为主的阶段。

(2)、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3)、列强积极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又在中国一些城市开设银行,获取更大的利益。

(4)、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提出“ ”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财政赤字越来越大;(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的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二、维新派的政治主张1.早期改良思想(1)、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2)、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 ”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2.康有为的变法思想(1)、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2)、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他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 ”“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积极宣传变法。

(3)、康有为在他的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单元第2讲戊戌变法(选修1,50张PPT)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单元第2讲戊戌变法(选修1,50张PPT)
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中国封建势力比日本强大。 2.国际环境不同
明治维新时,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戊戌变法
时,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政局极度动 荡。
3.领导者权力不同 明治维新,中下级武士形成改革派,倒幕后掌握实权;戊
戌变法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力量薄弱,依靠没有实权的皇
③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3)客观原因:___________的反动势力强大;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封建顽固派
2.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
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政治变革,为发展_________开辟了道路。 资本主义 3.阶级根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根源 19世纪70年代,以王韬等人为代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潮
二、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1.康有为 (1)从_______________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 传统的儒家思想 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 “太平世(大同)”,积极宣传变法。 (2)著《___________》《孔子改制考》系统阐发变法理论。 新学伪经考
帝。 4.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
明治维新取得了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
手工业者的支持;而戊戌变法前,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 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 情况下进行变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课文注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课文注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课文注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维新派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厄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尽管他们作出了种种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

戊戌维新之所以失败,从主张改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方面考察,显然政治上不成熟,并且十分软弱。

这首先表现在他们提不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

在对待帝国主义的问题上,维新派在造成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怎样才能挽救这个危机的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他们虽然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性,却以为这是中国积弱的结果,甚至认为贫弱的国势不足以抵抗侵略,只有等中国富强起来才可以自然地“消除外患”。

他们认为帝国主义之所以侵略中国,关键在于中国不能自强。

如何解决民族危机呢?不在于反帝,而在于变法图存。

这说明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认识并没有发展成为反帝的思想,而是导致要变法自强的结论,这是他们不敢向帝国主义作斗争的软弱性的表现。

这种在不反帝的前提下进行改革的主张,只能是不现实的幻想。

维新派的软弱和政治上的不成熟也表现在新政改革中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

一百零三天的新政,所颁发的上谕竟有一百多道,改革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

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应该有轻重缓急。

新政上谕纷至沓来,却缺乏强有力的行政组织措施。

官僚机构的臃肿庞杂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一大特点,变革这些机构当然是新政的内容之一,至于怎么变,却必须稳步地进行。

康有为曾主张不必裁减旧衙门,只需添置新衙门;又主张官爵分离,给予耆耄冗员以爵位,使之享有荣誉和优厚的物质待遇。

这种措置是比较稳妥的。

可惜年轻的光绪皇帝缺乏政治经验,他一次就下令裁撤了詹事府等十多个衙门,引起很大震动。

由于某些新政改革操之过急,触犯了大批官员的特权和利益地位,他们便群起攻击变法,使矛盾骤然激化。

再如,光绪皇帝因礼部堂官阻挠部员上书,便一次罢免了全堂的六名尚书、侍郎。

有的侍郎并未参与其事,也被革了职。

这种不问青红皂白的处置,不仅给守旧派提供了攻击的口实,也引起局外人的不平。

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四课《戊戌变法》PPT课件

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四课《戊戌变法》PPT课件
雷颐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他的观点。
传统文化的影响
《新学伪经考》在维 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历代 封建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 侵犯的古文经斥为伪经, 主张应予抛弃,这就动摇 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 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 法制造舆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教版选修一)
戊戌变法
11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戊 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路程中 的一座丰碑。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既 是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伟大的民 主启蒙运动。这次运动在提高民族觉醒 和民主意识方面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 力量,是中国人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同时,它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至日 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作了必 不可少的准备。
——《康有为墨迹》(一) 转引自张鸣《梦醒与嬗变》
戊戌悲歌
——再探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 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 颐
人物简介:雷颐:(1956—— )吉林大学历史学 硕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戊戌变法时期维 新派的报刊和著述
旧式私塾
维新时期的遗产
“天足会”奖章 梁启超等创办的“经正女学堂”
缠足


嗣 同
广 仁
杨 锐
林 旭






1922年,康有为在杭州忽见剧场上演 《光绪皇帝痛史》,急购票入观。观后唏 嘘良久,赋诗道:
电灯楼阁闹梨园, 笳鼓喧天万众繁。 谁识当年场上客, 今宵在座痛无言。
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从直接割地到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合力绞死中国龙
时局全图
③门户开放: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
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Milt败
列强资本 输出掀起 瓜分狂潮 封建自然 经济进一 步的瓦解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基础)
一 人 有 庆
万 寿 无 疆
劫难中的抗争
——1898戊戌变法
(1)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 脚踏朝鲜,剑指满清
①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政治性贷款 修筑铁路 开采矿山 开设工厂 开设银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梁启超
思想核心是倡 民权;用进化 论阐述君主立 宪取代君主专 制的必然性;
严复
用进化论原 理阐明维新 变法的必要 性;系统介 绍西方近代 文化第一人
谭嗣同
冲决纲常礼 教网罗的维 新勇士。
著 作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译《天演论》 《仁学》
主 张
共同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 主张 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1898年9月19日
农历戊戌年八月初四 戊戌变法第 101 天
这一天,康有为找到伊藤博文寻 求帮助,已经做好了逃跑的准备,果 断舍弃了光绪帝。
1898年9月20日
农历戊戌年八月初五 戊戌变法第 102 天
凌晨,康有为逃到天津,登上了英 国的轮船。光绪的日子可以想象,这 是他亲政的最后一天了,而此时的他 又陷入了无奈与惆怅……
1898年9月15日
农历戊戌年八月初一 戊戌变法第 97 天
“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 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 变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 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谭嗣同、林旭、 杨锐、刘光第及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特谕。”
1898年4月
康有为发起成立保国会。
1898年6月11日
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
1898年9月14日
农历戊戌年七月三十 戊戌变法第 96 天
这一天,康有为开始豪赌,准 备围颐和园,杀慈禧,他把赌注押 在了袁世凯身上……
1898年9月15日
农历戊戌年八月初一 戊戌变法第 97 天
“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於阽危,皆由此辈所 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 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 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 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 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 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等 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 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为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提供了 客观的条件 19世纪末民族资本 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戊 戌 变 法
甲午战败赔款
清政府放宽对民 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 史舞台(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政治: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Why?)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要求政治改革; (4)思想:维新思想的传播;(早期?康梁?)
--康有为《强学会序》 1895年,强学会成立。当时有名的官员翁同龢 、孙 家鼐、李鸿藻都列了名,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等 都捐了5000两银子人会。李鸿章得知强学会成立后, 表示赞赏,自愿捐3000两银子入会,但康有为拒绝。
维 新 思 潮
姓名
康有为
托古改制,传 播西学;将西 方政治学说与 儒家经史相结 合;
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 变法成天下之治。
公车上书中,你觉得 康有为提出的要求中 最新颖的是什么方面 的?
《上清帝第六书》
成立学会
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 为中国,岌岌哉!况磨牙涎舌,思分其馀者,尚十馀 国。辽台茫茫,回变扰扰,人心皇皇,事势儳儳,不 可终日。
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
西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取材之 地、牟利之场”,遂采用“兵战”和“商战”的手段 来对付中国,而商战比兵战的手法更为隐密,危害更 大,所谓“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捭可敝国无形”。 主张“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 往”。既然“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 辍”。只有以商立国,以工翼商,“欲制西人以自强, 莫如振兴商务”。
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
西人立国……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 利,……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 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 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 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 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1892
──郑观应《盛世危言》
早期维新思想
产生:19世纪60年代后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 、 “商战” 局限性:零散、不形成系统
思考:维新派的准备活动有哪些?
办报立会,宣传变法思想
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
论战权贵,减少变法阻力
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
光绪帝泣血瀛台
“朕不自惜,死生听天,汝等 肯激发天良,顾全祖宗基业,保全 新政,朕死而无憾。”
“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 通融试用西法。”
戊戌政变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 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 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 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 始!”
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发表文章:梁启超《变法通议》 谭嗣同《仁学》
上书皇帝: 1895年公车上书、《上清帝第六书》
康有为《中外纪闻》 创办刊物: 梁启超《时务报》 严复《国闻报》
成立学会: 强学会\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 兴办学堂: 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的时务学堂
公车上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