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_药物动力学概述-4版
药物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它对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进行定量研究,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的吸收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途径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吸入、外用等方式进入体内,其中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制剂形式、肠道内容物的影响等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药物的分布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血液输送到各组织器官,分布到组织器官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离子性等因素。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血流动力学、血-脑屏障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药物的代谢过程药物的代谢目的药物代谢是为了加快药物的排泄,使药物更容易从体内排除。
代谢通路药物代谢主要通过肝脏中的细胞内酶系统完成,包括细胞色素P450等。
药物的排泄过程药物的排泄途径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也可通过胆汁排泄、乳汁排泄等途径。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肾功能状态、药物的分子大小、极性等性质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
药物动力学参数表述药物动力学的参数有哪些常用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药动学半衰期、药物清除率、生物利用度、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等。
参数的意义这些参数能够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为临床用药监测和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用药策略制定根据药物的动力学特点,制定合理的用药策略,包括给药途径、用药剂量等。
临床用药监测通过监测药物浓度,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用药调整,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行为的重要学科,对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掌握药物动力学知识,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实现个体化用药的目标。
药物动力学第4章二室模型

因为Co=A+B Xo 则中央室分布容积 Vc A B 把A+B替换
B X o ( K 21 ) X 中的 o Vc V ( c )
(A B) ( K 21 ) B 得到:
解得:
A B K 21 A B
(5.13)
K10
K 21
(5.14)
对数形式
ˆ =lgB- t lg C 2.3026
从直线斜率可算出β 值,单位为h-1,其相应消除半衰期
t 12 定义为后消除相中任一浓度降低一半所需时间,
称之为消除半衰期,与一室模型中 ,t 1
2
t 12 0.693
t1 / 2k
含义基本相同
2.α 与A的求解方法:
将 C Aet Be t ˆ r Aet 得到C ˆ e t 减去 C
S X p 0 k12 X c k21 X p 整理后:
k12 X c ( S k21 ) X p 0
(5.25)
( S k12 k10 ) X c k21 X p ka FX 0 /( S ka )
X a FX0 /(S ka )
解方程得到
K12 K 21K10
(5.15)
总体清除率:
根据其定义(单位时间内清除表观分布容积的份数)有:
ClB=K10Vc (5.16) Vc 表示中央室分布容积,K10表示从中央室消除的速率常数,
据此可推知,药物在体内达到分布平衡的分布容积为 Vd,分布
平衡后的消除速率为β 。即ClB=Vdβ 由于, ClB=K10Vc=Vdβ
央室与外周室药物分布平衡之后,此时中央室的药物只存在
代谢和排泄消除,在量上外周室与中内室保持动态平衡的结 果。
《药物动力学概述》PPT课件

二、发展概况
•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首先提出了药物在生 物体内随时间而变化的动力学问题。
• 1919年,Widmark利用数学公式对体内药物的动态 变化数据进行了相应分析,并于1924年与Tandbery 共同构建了动力学模型的雏形,提出了开放式单室 动力学模型。
• 1937年,生理学家Torsten Teorell提出了二室模型 假设,并用数学公式详细描述了二室模型动力学规 律,发表了“物质进入机体的分布动力学”论文, 更为明确地分析了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初步奠定了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 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 • 预测不同给药方案下的血浆、组织和尿液的药物浓度 • 探讨药物浓度与药物疗效或毒性之间的关系 • 估算药物和/或代谢物的可能蓄积 • 探讨药物结构与药动学及药效学之间的关系 • 探讨药物剂型因素与药物动力学规律的关系,开发新
型给药系统 • 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 • 以药物动力学观点和方法进行药物质量的认识和评价 • 新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distribution volume, Vd)
•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 例常数
• 假设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 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 Vd = A(总药量)/ C0(初始血药浓度)
• Vd不是机体中真正的容积数值,只是一种 比例因素
血浆3L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一、药动学模型
(一)房室模型 compartment model
整个机体视为一个系统,并将该系统按动 力学特征划分为若干个房室,把机体看成 是由若干个房室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称为房室模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1-15章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二、多项选择题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2.药物转运是指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3.药物处置是指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4.药物消除是指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三、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四、问答题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D二、多项选择题1.ACDE 2.ACE 3.CDE 4.DE三、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主要包括:(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即药物的化学形式,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1)种族差异:指不同的生物种类和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知识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知识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经化学反应转化为产物的过程。
在药物的治疗过程中,药物代谢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药物的代谢将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并且,药物的代谢也是药物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其中的酶系统可分为两种类型: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ytochrome P450 enzyme system)和非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分别负责药物代谢中的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化等反应。
其中,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途径,它能代谢多种药物,是药物代谢的主宰。
药物代谢通常被分为两个阶段:相I反应和相II反应。
相I反应相I反应是指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氧化或还原药物,使其更易被相II反应代谢或排泄,从而减轻体内药物的负荷。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药物转化为更易被水解、酰化和甲基化等相II反应代谢的化合物。
氧化还原反应有多种,包括加氧、去氧、脱硫等。
其中,加氧反应是最常见的,它包括羟化、醛化和酮化等反应。
相II反应相II反应是指将药物代谢产物与辅酶结合,通过转移化学基团来使药物代谢产物更加水溶性,从而被体内代谢或排泄。
相II反应的代谢途径有很多种,包括酰化、硫化、醇化和甲基化等。
药物代谢速率药物代谢速率是指一个药物从经口服、注射或其他途径吸收到治疗所需浓度之间的关系。
药物代谢速率取决于药物吸收和分布的速度,以及药物在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中消耗的时间和酶的含量。
血浆中药物水平的变化取决于药物的剂量、吸收性质和药物代谢速率等因素。
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代谢研究的一部分,它涉及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包括药物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给药时间、药物代谢途径等因素。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代谢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从而有效预防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动力学概述 PPT课件

1.药物动力学的研究领域
LOGO
2.药物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生物药
剂学
临床
药学
药剂学
药物动力学
药理学
药物 化学
LOGO
3. 药物动力学研究意义
➢新药的研究与设计 ➢指导剂型和药物传输系统的设计或改造 ➢为临床安全用药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LOGO
40%因不适宜的药动学特性被淘汰 仅10%进入临床
数。X0为静脉注射剂量,C0为血药初浓度。
LOGO
4.清除率
❖ Clearance
Cl Clb Clr
❖ 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 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 Cl dX/dt C
LOGO
第四节 拉普拉斯变换(LaPlace transformation) 及其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药物动力学概述 PPT课件
7-1 定义和学科发展简史 7-2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7-3 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 7-4 拉普拉斯变换(LaPlace transformation)及其在
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LOGO
第一节.药物动力学的定义及其发展简史
LOGO
1.定义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 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 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即对吸收、 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定量描述。
LOGO
二.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与公式
1.常数的拉普拉斯变换 L[ A] A S
2.常数与原函数积的拉普拉斯变换
L [A f( t) ] A L [f( t) ] A F ( S )
临床药物治疗学人卫第四部学习指导

临床药物治疗学人卫第四部学习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学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涉及药物的研发、使用和评估。
人卫第四部学习指导是临床药物治疗学的一本权威教材,以下是对其内容的简要介绍。
人卫第四部学习指导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是药物治疗学概述、药物代谢与药动学、药物治疗学研究设计和评价、药物治疗学实施、临床药物治疗学、小儿药物治疗学以及老年人药物治疗学。
在药物治疗学概述章节中,书中介绍了药物治疗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应用范围。
它帮助读者了解药物治疗学的重要性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章节探讨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动力学过程。
这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以及药物剂量的个体化调整非常重要。
药物治疗学研究设计和评价章节介绍了临床药物试验的设计和评估方法。
这有助于读者了解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研究,并评估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药物治疗学实施章节关注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它涵盖了药物配方、用药途径、给药方法和用药安全等内容,帮助读者掌握正确的药物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临床药物治疗学章节是本书的重点,它介绍了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
这有助于读者了解不同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临床实践中的药物选择和应用水平。
小儿药物治疗学章节专注于儿童药物治疗的特殊性。
它介绍了儿童药物的特点、剂量调整和不良反应等内容,帮助读者正确使用药物治疗儿童疾病。
老年人药物治疗学章节关注老年人用药的特殊性。
它介绍了老年人药物代谢的变化、药物剂量调整和多药治疗管理等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老年人的药物治疗需求。
人卫第四部学习指导是一本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权威教材,涵盖了药物治疗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应用。
它对医学专业学生和临床医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和优化临床实践。
药物动力学概论

6、制定临床给药剂量方案; 7、研究建立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联合统 一模型; 8、药物动力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二)兽医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药物动力学原理已应用于临床药理学、药物代 谢学、制剂学、药物化学、毒理学及相关生物学科 如农药在植物体内的消除与残留动力学、微量元素 在动植物体内药物动力学。
兽医药物动力学
Veterinary Pharmacokinetics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一室模型(单室模型) 第3章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第4章 二室模型 第5章 三室模型 第6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 第7章 多次重复给药模型与剂量方案 第8章 药物动力学的非房室模型分析 第9章 药物动力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酶促反应动力 学方程;1958年,Lundquist首先将酶促反应动力 学的Michaelis-Menten方程用来描述乙醇在动物 体内的消除过程。
尔后由于分析化学的理论与技术不断发展与检 测仪器的精密度大大提高,气相色谱(GC),高效 液相色谱(HPLC)、液-质联用等分析方法的出现 和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 重大突破和计算机的出现,使得本门科学发展至今 天已成为一门新型而又成熟的科学。
在本学科中的杰出科学家代表有Dost, KrugerTheimer, Nelson, Wagner, Riegelman , Levy , Gibaldi, Perrier,刘昌孝和朱家璧等,兽医药 物动力学的杰出代表是Baggot JD。
我国人医药物动力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期。1983年,孙瑞元,黄圣凯,陈刚等举办了全国第 一期药物动力学训练班;刘昌孝院士,刘定远,周怀 悟,李端,魏树礼,孙瑞元、曾衍霖等分别编写了有 关药物动力学专著,朱家璧先生翻译了M.吉伯尔迪编 著的经典著作《药物动力学》。
《药物学基础》(人卫版第4版)认识药物与药物学(课件)

5 做好护患沟通和心理护理等配合措施
用药中
“三查、七对、一注意、六准确”
1 未经医生许可,不得随意变更给药方案,如剂量、滴速、 间隔、时间和次数等,尤其是新生儿、婴儿、儿童的剂 量换算要确保无误;
2 认真观察和评估疗效、不良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 告给医生;
护 理
提高护理质量
2.用药护理流程
执行处方或医嘱 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指导合理用药 开展母婴保健和健康教育
用药前
1 仔细阅读医嘱、处方,掌握病人用药史等基本信息;
2 熟悉药物应用知识,如选择药物的依据和类别,相关适 应症和不良反应等,尤其要熟悉具有“三致”作用的药 物;
3 熟悉选用药物的剂型、规格、剂量、用法疗程及注意事 ,也特别注意婴幼儿适宜剂型的选择;
《药物学基础》(人卫版第4版)认识药 物与药物学(课件) 认识药物与用药护理
目录
一 药物学的概念和任务 二 用药护理在职业岗位上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三 药物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掌握
药物、药物学、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等重要概念
熟悉
在未来岗位工作中,药物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和用药护理程序
了解
药物的其他知识
4 开展合理用药的健康教育,尤其对出院病人和病儿家属 加强用药后指导,提高药物远期疗效或社区用药水平
三、药物学的学习方法
1.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特点。
主要介绍: 药物作用
利用好: 工作情景与任务
药物用途 不良反应
工作任务解析 知识窗 知识拓展
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
护理学而思
2.掌握本门课程基本框架和由共性到个性的学习规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教学设计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生物制剂的生产、质量控制、稳定性、制剂选择等方面,以及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目标包括:1.理解生物制剂的生产流程、稳定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掌握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相应问题;3.了解不同药物剂型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的影响;4.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以下内容:1. 生物药剂学1.生物制剂的定义和分类;2.生物制剂的生产工艺;3.生物制剂的质量控制;4.生物制剂的稳定性。
2. 药物动力学1.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基本过程;2.药物的作用程度与时间的关系;3.药物剂量的计算;4.药物动力学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传授基本理论:通过课堂讲授、PPT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际操作:开展生物制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实验,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3.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药物剂型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总测验:针对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考核;2.实验报告:针对生物制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实验进行报告,包含实验设计、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内容;3.期中考试:针对生物药剂学部分的知识进行测试;4.期末考试:针对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性测试。
五、参考教材1.《生物药剂学(第4版)》;2.《药物动力学(第3版)》;3.《生物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南》;4.《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s and Drug Delivery Systems》。
4-药物消除动力学

换为:
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
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1/2)
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
一级消除动力学: t1/2 =0.693/Ke
单位时间消除药量与浓度成正比 半衰期不随浓度而变
零级消除动力学: t1/2 = 0.5 C0/k
单位时间消除药量不变 半衰期随浓度而变
Slope(斜率)
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1)恒量消除 (2) t1/2不恒定:它与初始血药浓度
(给药量)有关,剂量越大,t1/2 越长。 t1/2=0.5C0/k0。 (3) 时量曲线下面积与给药剂量不成 正比,剂量增加,其面积可以超 比例增加。 (4)重复给药血药浓度超比例增加,容易中毒。
米氏消除动力学
o 包括零级和一级消除动力学在内的混合型消
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 (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指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中药物浓度的 零级方成正比。即血药浓度按恒定消除速 度(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进行消除,与 血药浓度无关。
dC/ dt = - k0C0 = -k0
常规坐标图
半对数坐标图
零级动力学消除的C-T曲线
本讲主要内容
一级消除动力学、零级消除动力学
药物消除动力学
指进入血中的药物由于分布、生 物转化及排泄,使其血药浓度不断
衰减的过程 。
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是指血中药物消除速率(dC/dt)与血中 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即血药浓度高,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大多数药物)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一级、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2.名词解释:半衰期
药理学第4版董志主编

药理学第4版董志主编在当代医学领域中,药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及其机制。
药理学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还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药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药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药物的学科。
药物是指能够治疗、预防或者改善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的相互作用等。
通过对药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实验研究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药物进行一系列的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来揭示药物的药理学特性。
实验研究常常需要使用动物模型,通过给动物注射药物,观察其对生物体的影响,从而推断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
临床观察是指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病例分析,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药理学特点。
临床观察可以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回顾性研究等方法进行。
药理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药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药物的使用。
例如,某些药物对特定的受体具有亲和力,从而激活或抑制该受体的功能。
通过了解药物与受体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选择药物,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其次,药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更好地预测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最后,药理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对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特点的研究,可以为新药的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
总之,药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的发展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揭示药物的药理学特性。
药理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药物的使用,并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1、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
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4、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10、避免首过效应的方法: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药物代谢动力学

利福平
香豆素类、地高辛、糖皮质激素类、美沙酮、
美托洛尔、口服避孕药、普萘洛尔、奥美拉唑
常用药酶抑制剂及受影响的药物
抑 制 剂 氯霉素、异烟肼 受 影 响 的 药 物 双香豆素、丙磺舒、甲苯磺 丁脲 氯氮卓、地西泮、华法林
西米替丁
五、排泄(excretion)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经机体的排泄 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弱酸性药物 阿司匹林 头孢噻啶 呋塞米 青霉素 噻嗪类利尿药 丙磺舒 弱碱性药物 吗啡 哌替啶 氨苯蝶啶 多巴胺
2、胆汁排泄 和 肝肠循环
Liver Bile duct
Gut Portal vein
Feces excretion
肝肠循环
有的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 合后分泌到胆汁中,随后排泄到小肠中被 水解,游离药物可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 经肝门静脉重新进入体循环,这种在小肠、 肝、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使药物 作用时间延长。
1.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药物借助于特殊的载体并需消耗能量
的跨膜转运,可以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 度高的一侧转运,又称逆梯度转运或上 山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需要载体
②消耗能量
③转运时有饱和现象
④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⑤当膜一侧药物转运完毕后,转运即停止 如有机酸(或有机碱)药物的转运:青霉素 和丙磺舒在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药物/代谢产物 (血循环)
肾脏 体外 胆道,乳腺,汗腺,肺
1.肾排泄
肾小球滤过 (glomerular filtration)
肾小管主动分泌 (active tubule secretion)
肾小管被动重吸收 (passive tubule reabsorp-tion)
药物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

2023/4/6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两者的研究是分别
进行的,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忽视,使得PK和
PD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只有了解了药物的浓度与效应之间
的关系,PK研究才有意义;
另一方面,PD研究没有考虑到药物在体内的
动态变化对其药效强度和药效持续时间的影响,
因而其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
PD/PK的目的
• 进行PK/PD研究的目的在于:
确定用药剂量、体液中的浓度与药物
作用的强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 应用最多的是抗菌药物的评价
• PK-PD模型的应用有利于临床药学的剂量
设计和剂量调整,为不同患者群体的抗感
染治疗的最合理解释
2023/4/6
PK/PD的应用目的
耐药性
改进治疗方案
Hale Waihona Puke 2023/4/6现存的问题!
2023/4/6
• PK-PD结合模型
PK: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2023/4/6
PD: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PK/PD:某一给药剂量的时间-效应过程
• PK/PD 是综合研究体内药物的动力学过程
与药效量化指标的动力学过程
• PD/PK结合模型的本质是研究一种药量与
效应之间的转换的过程
2023/4/6
药效学、药动学与疗效的关系
•
药代动力学PK关心的是抗生素在体内浓度的时程,
而药效动力学PD关心的是药物的浓度与抗菌活性间的关
系
•
抗生素给药方案传统的方法只是通过测定PK参数确
定
•
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不断增加,PD变得更为重
要,
因为PD参数对给药方案的制订,以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十
药学概论第四版详细知识点目录检索

归经: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中药的归经)
P17上
规定新药:致畸,致突变,致癌试验。
P47倒三段中
《国家药品标准>包括的药品标准
P78上
国内关注度最高的给药系统:口服给药系统, 注射给药系统
P97下
H
哈里斯:合成β-优卡因
P43倒一段倒一行
华佗:麻沸散(处方中君药是洋金花)
P145(一)
穿心莲:治疗细菌性痢疾
P13第二段倒四行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的一般过程
P312.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途径
P27下
<词源>中药的解释
P1第一段
D
达尔文 《物种起源>
P112第一段
地尔硫卓:一种降压药
P117第三段第三行
定向进化
P117第四段第三行
大肠杆菌:应用最广泛的产酶菌,一般分泌胞内酶
P118and P123
P45第一段倒四行
常咯啉:常山乙素(有催吐作用)结构修饰物(抗疟疾作用,现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
P31第一段
超微量生理活性物质分离:蚕蛾醇 蜕皮激素
P35第一段
陈克恢---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始人(发现麻黄碱的拟交感作用)
P73知识链接
处方和工艺的设计前研究
P103(一) 1.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管理
P4第一段第三行
第二信使学说:由萨瑟兰创立
P61第二段倒四行
典型的量时曲线
P66上
点青霉:产生青霉素从而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霉菌
P126倒数第一段
电子仪器(4.电生理学方法)
P69
定量研究体内过程主要的两个目的
P64第二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a:一级吸收速率常数; k: 一级总消除速率常数; ku:尿药排泄速率常数; k12:二室模型中,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21:二室模型中,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10:二室模型中,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消除速率常数; k0:零级滴注(或输入)速率常数; kr:缓控释制剂中释放速率常数; kb:生物转化速率常数。 α、β分别表示分布相和消除相的混杂参数。
dX kX n dt
dX/dt:药物转运速率 X :药物量 k :转运速率常数 负号:药物量随时间推移而减小 n :级数
(一)一级速度过程(first order processes)
1. 概念
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的药物量 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dX kX dt
dX/dt:药物转运速度 X : t 时刻药物量 线性速度过程 k :一级速度常数 负号:药物量随时间推移而减小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1. 创建理论模型;
2. 模型的实验验证与参数求算;
3. 指导新药筛选:药物结构-药动学-药效学; 4. 指导制剂研究与质量评价; 5. 指导临床用药。
二、药物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与药物化学 药物动力学与药理学 药物动力学与临床药学
(二) 生理药动学模型
(physiological pharmacokinetic models)
(三) 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模型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s,PK-PD model)
二、药物体内转运的速率过程
一级速度过程 零级速度过程 非线性速度过程
分布,以致药物能很快在血液与各组织脏器之 间达到动态平衡,即动力学上的“均一状态”, 此时,可将整个机体视为一个隔室,依此建立 的药动学模型称为单室模型,这类药物为单室 模型药物。
一个“隔室”
迅速分布 是否意味着身体 各组织在任何时 刻的药物浓度都 一样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示意图
给药
机体为 单隔室
X0
(3)客观性(以科学的实验数据为依据,具有客 观的物质基础)
4. 隔室模型的相关概念
(1)开放室与封闭室
开放室(传动室):既有药物“来”(可来自 体外或体内其他隔室)又有药物“去”(可从 本隔室消除,也可转运入其他隔室)的隔室。 封闭室(收集室):只有药物“来”,没有药 物“去”的隔室。如尿室、粪室等。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 药剂学教研室
※ 药物动力学概念 药物动力学发展简况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药物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模型 药物体内转运的速率过程 ※药物动力学参数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及其发展概况
※ 一、药物动力学概念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kinetics) 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 , 研究药物通过各种途径给药后在 体内的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 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过程(即 ADME 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致力于用数学表达式阐明不 同部位药物浓度(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Xc:中央室药量, Vc: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 Xp:周边室药量, Vp:周边室表观分布容积;
k12: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21: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 k10: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
3. 隔室模型的划分
(1)相对性(与实验条件,数据处理能力有关)
(2)抽象性(不具生理解剖学意义)
速率常数具有加和性。 总消除情况包括经肾排泄、胆汁排泄、生物转化以 及从体内消除的一切其他可能的途径。
k = ke + kb + kbi + klu + …....
肾排泄 速率常数 生物转化 速率常数 胆汁排泄 速率常数 肺消除 速率常数
(二)生物半衰期
(biological half life,t1/2)
(四)清除率 (clearance,CL)
清除率是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 或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又 称 为 体 内 总 清 除 率 (total body clearance, TBCL) dX
kX d t CL kV C C
CL是表示从血液或血浆中清除药物的速率或效 率的药动学参数,单位:“体积/时间”。 CL也具有加和性。 CL= CLh+ CLr
dX/dt:药物转运速率 X :药物量 k :转运速率常数 负号:药物量随时间推移而减小 n :级数
n=1
dX kX n dt
dX kX dt
k:一级速率常数, 单位:“时间”的倒数, 如min-1, h-1
n=0
dX k dt
k:零级速率常数,
单位:“浓度/时间”
常见的速率常数:
• 1980年,M Rowland和T Tozer首先合著了《临 床药物动力学(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
二、药物动力学发展简况
• 群体药物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op PK) • 时辰药物动力学(chronopharmacokinetics); • 生物技术药物动力学 • 手性药物动力学
中央室
血流比较丰富、膜通透性较 好、药物易于灌注、药物分 布迅速达到与血液平衡的组 织,如心、肝、肺、肾等。
血流不太丰富、药物转运速 周边室 度较慢、药物分布达到与血 (外室) 液平衡时间较长的部分,如 脂肪、肌肉等。
给药
中央室
消除
可逆、一级
周边室
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示意图
X0
中央室 Xc k10 k12 k21 周边室 Xp
三、药物动力学参数
速率常数 生物半衰期 表观分布容积
清除率
(一)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
速率常数是描述速度过程重要的动力学参数,其大 小可以定量地比较药物转运速度的快慢。 一定量的药物,从一个部位转运到另一个部位,转 运速率与转运的药物量的关系:
dX n kX dt
2. 特点
① 半衰期与剂量无关;
② 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 剂量成正比; ③ 一次给药情况下,尿排泄量与剂量成正比。
(二)零级速度过程(zero order processes)
1. 概念
药物的转运速度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药物量 或浓度无关。
dX k dt
dX/dt:药物的转运速度 k :零级速度常数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通 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生物半衰期是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 指标。
对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而言, t1/2 是特征参 数,不因药物剂型或给药方法而改变。 同一药物用于不同个体时,由于生理与病理情 况不同,t1/2可能发生变化。
(三)表观分布容积
负号 :药物量随时间推移而减小
2. 特点
① 生物半衰期随剂量的增加而延长;
② 消除时间取决于剂量的大小。
(三)非线性速度过程(nonlinear processes)
药物的半衰期与剂量有关、血药浓度 - 时间曲线下 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时,其速度过程被称为非线 性速度过程。 此 时 ,药 物 体内 动 态变 化 过程 可 以用 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因而也称 Michaelis-Menten 型 速度过程或米氏动力学过程。
所谓“隔室”,不是解剖学上分隔体液的隔室, 而是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动学 概念。 机体 体内过程 隔室的组合 各隔室间药物量的变化过程
单室模型 √
隔室模型
二室模型 √ 多室模型
1. 单室模型
(single compartment model)
某些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向各个组织器官
药物动力学与药剂学
药物动力学与生物药剂学
药物动力学与分析化学和数学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模型 与基本参数
一、药物动力学模型
隔室模型 生理药动学模型
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模型
(一) 隔室模型
(compartment model)
隔室模型又称房室模型,是将身体视为一个系 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
X
k
消除(一级速度过程)
X0 :静脉注射的给药剂量
X :t 时刻体内药物量
k :一级消除速率常数
2. 双室模型
(two compartment model)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药物进入体内后,能很快进入机体的某些部位, 但对另一些部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分布, 从速度论的观点将机体划分为药物分布均匀程 度不同的两个独立系统,即二室模型。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
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 的一个比例常数,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 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X V C
体内药物量 血药浓度
V的单位:L 或 L/kg
V 是药物的特征参数,表示药物的分布特性。 对于某一具体药物来说,V是个确定的值。 V 不具有直接的生理意义,在多数情况下不涉 及真正的容积,因而是“表观”的。 一般水溶性或极性大的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 或脂肪组织中,血药浓度较高,表观分布容积 较小;亲脂性药物在血液中浓度较低,表观分 布容积通常较大,往往超过体液总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