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梁双超
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参考
![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13d41f9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9.png)
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参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评估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
一、构建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客观地反映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2、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应涵盖信息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方便地应用于实际评价中。
4、动态性原则:评价指标应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而不断更新和完善。
二、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2、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体现信息化教学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3、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4、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信息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5、教学效果:通过多种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包括学生满意度、学业成绩、社会反馈等,反映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质量。
三、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与应用1、制定评价标准: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为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2、开展自我评价: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自我评价,分析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3、进行外部评价:教育主管部门或第三方机构可以开展外部评价,对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提供指导和建议。
4、总结经验:在评价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推广优秀的教学实践案例,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四、结语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信息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916350a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c.png)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各个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企业管理、政府行政管理、教育评价、环境评估等方面。
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一定对象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使得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帮助管理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所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实现有效的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从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方法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理论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支撑,只有理论基础扎实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够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到被评价对象的特点、评价的目的和评价的标准,以及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借鉴和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理论。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通过理论分析,找出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实践中,可以从理论基础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三、实践经验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借鉴和运用相关的实践经验,通过实际调研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实践经验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找出评价指标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提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同时,实践经验还可以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
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借鉴和运用相关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情况,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f11da5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07.png)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衡量和评估某一对象或者行为的有效性和
质量的工具。
无论是在商业、教育、医疗还是其他领域,构建一个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将讨论一些构
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 明确性和可衡量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必须是明确的,能
够被准确地测量和衡量。
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指
标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必须清晰明了,以便能够被准确理解和使用。
2. 全面性和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考虑到被评价对象的各
个方面,而不是只关注单一指标。
多维度的评价可以更全面地反映
对象的质量和绩效,避免片面性和偏颇。
3. 可比性和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该是可比的,即
不同对象或不同时间的指标可以进行对比和比较。
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和可比较性。
4. 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该考虑到使用的可
操作性和实用性,指标的数据获取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并且能够
为实际决策和改进提供有效的支持。
5. 可持续性和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可持续的,并且能够随着被评价对象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调整和更新。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动态的,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总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上原则,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组织和个人的发展和改进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论PPM信息系统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论PPM信息系统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ca80651f866fb84ae45c8dfb.png)
二 、 P 信 息 系统 的评 价 指 标 体 系确 定 P M 1 构 建评 价 指标 体 系模 型 、
本文 研究评价 流程绩效 的六个维 度 , 即财 务 、 员工 、 客户 、 创新 、 柔性等方面 , 衡量指标如下 : 流程 具体 一是财 务方面 。偿 债比 率 、 举债经营比 率 、 周转率和 利润率 。也有人 按照 企业入增长指 标 、 成本降 低或
面就如何建模进行了阐述 。
( ) 价指 标权 重设 置的 方法—— 1评
层次分析法 A P H 。层次分析 法是 2 世 0 纪 7 年代 中期 由美国的运 筹学教授 T 0 .
LSt 提 出来的 。它在对 问题充分研究 . t ay
后首先分析 问题内在因素的联 系,并将
其划分 为若干层次 : 方案层 , 则层 , 准 目
生产率提高指标 、 资产利用或投资战略指标。 二是 员工方面 。 主 要有 员工培训 次数 、 员工发展空 间和成长机会 、 员工保持 率 、 员 工的满意度等 。同时 员工本身的素质衡 量指标有 员工经验 、 参 与管理能力 、 员工技能及知识水平等 。 三是客户方面 。 客户保持
构 建流程绩 效评价 指标体 系计量 模型 ,首先必 须 明确 种 类, 然后是设置评价指标权 重的方法 , 包括指标体 系中定性 、 定
|嚣
理
爨
—■■r 0
【 要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着 我 国 经 济 体 制 向 市 场 经 济 体 摘 随
制 的 转 变和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的 建 立 , 业绩 效 评 价 的 作 用 逐 渐 得 企
论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梁双超
![论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梁双超](https://img.taocdn.com/s3/m/cb96b3e1aeaad1f346933f51.png)
论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考号:090411298255 姓名:梁双超[内容提要]:系统的指标不仅仅是系统的构成、功能和性能定性及定量的反映,也是系统设计思想及设计师对系统的理解程度的反映,并能够为系统的考核、验收和维保提供依据。
本文指出了建立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建立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某个信息系统的分析,给出了功能、组成和验收阶段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指标体系,并对该体系的三个剖面视图进行了解析,最后给出了指标体系的具体描述框架示例。
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快促进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以促进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系统;指标体系;构建正文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中,系统的方案选择常常是多种互相矛盾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最后的设计应在众多因素中取得合理的折中;而这种折中又必须建立对使用方需求的深刻认识和合理把握之上。
因此,集成方应与使用方一起深入讨论,在弄清楚实际需求和系统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权衡以决定系统构成,并从实际对象、实际方式及技术水平出发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实际技术与使用要求进行充分论证,论证的结果之一就表现为系统的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既能够体现系统的组成构架、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也能够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师系统对系统的理解和定位,是折中之后对系统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描述,也是系统考核、验收和维保的依据。
一、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介绍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领域.有关它在信息系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则更有待人们的努力。
这里所谓的企业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对信息系统所进行的一种全方位的考核或者判断.它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它的评价包含了多个独立指标。
二是这些指标分别体现着信息系统的不同方面,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纲。
三是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作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并用一个总评价值来反映信息系统的一般水平。
一般来说。
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16af55bc9b6648d7c0c74652.png)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作者:侯洪凤申良绍张泽宇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介绍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并归纳出多主体、多层次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多层次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
目前,关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很多,大多数都是从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进行构建,主要涵盖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设置等方面,对于评价主体的关注比较少,导致实践教学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不全面,评价结果不客观,不能起到信息反馈和调控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学生,教师自身,同行教师,领导等四个评价主体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分别针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基本技能层,专业技能层,拓展创新层,职业技能层,从四个维度分别进行评价,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一、建立评价指标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是保障体系建立的基础,在缺乏科学合理性原则下容易使评价体系形成误区而造成结论错误性判断。
2.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是指标体系自身的多重性,反映出各层次的特征,同时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评价体系的层次性可以从不同层次反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实际指标,从整体把握各个关系的协调性和递进关系,能较准确的反应出指标体系的全面科学性。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核心观点,要求从整体出发,注重整体观念,综合反映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区别和整体一致性。
4.不重叠和指标易于取得性原则。
重叠性过多会导致信息庞杂而失真;数据的易于取得性则是保障指标体系的合理方便应用。
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只有遵循以上原则才能从整体反应出各方面的优劣,从而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教改项目“基于CBE模式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的一个子课题,它是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的。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c406d89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4.png)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评价指标体系在各行业和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衡量特定行为、活动或者产品的质量和效果。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799034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a.png)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指在进行综合评价时,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并确定其权重,以便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评价对象的特点,也要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
以下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些原则及其综合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1.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尽量客观、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的影响。
2.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并涵盖所有重要的评价维度,以确保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评价。
3.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即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指标可以进行比较,以便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
4.可衡量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备一定的可衡量性,即可以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式进行度量,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5.稳定性原则:评价指标应相对稳定,即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剧烈的波动。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1.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通过对评价指标之间的层次结构进行构造和分析,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从而实现对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
2.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通过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矩阵运算,获得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将评价结果进行模糊化处理,得到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
3.主成分分析法(PCA):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对多个相关变量进行降维处理的方法,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并通过确定各个主成分的权重,实现对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
4.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针对小样本和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建立灰色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对评价对象的各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5.熵权法:熵权法是一种基于信息熵原理的权重分配方法,通过计算各个指标的信息熵值,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从而进行综合评价。
以上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不足之处,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和评价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使用。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cf9277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8.png)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以明确的评价目标为基础。
评价目标应具体、明确,能够准确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核心特征和综合水平。
只有确定了评价目标,才能确定评价指标的内容和范围。
2.参考相关理论和研究。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基于相关理论和研究。
理论和研究提供了对被评价对象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帮助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并解释评价结果。
通过参考相关理论和研究,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具科学性和可靠性。
3.多学科交叉。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多学科交叉,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多学科交叉可以帮助发现被评价对象的多个方面和维度,使评价指标更具全面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评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时,可以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观点和指标。
4.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注意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可操作性是指指标的定义和测量方式清晰、明确,能够便于实地观察和测量。
可测量性是指指标能够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式进行测量。
只有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的指标才能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动态性和灵活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具备动态性和灵活性。
动态性是指评价指标能够随着被评价对象的变化和发展而调整和更新。
灵活性是指评价指标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和需求进行调整和适应性应用。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适应变化和灵活应用的能力,以保证评价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6.参与性和透明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具备参与性和透明性。
参与性是指评价过程中应广泛征求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使其成为评价指标的共同构建者。
透明性是指评价指标的构建和应用过程应对外界公开和透明,使评价结果的制定和应用具备公正性和可信度。
7.综合性和细分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具备综合性和细分性。
综合性是指评价指标能够综合考虑被评价对象的多个方面和维度。
细分性是指评价指标能够将被评价对象细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和特征,以便更准确地评价和分析。
综合性和细分性可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具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
![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5b349f25647d27284b7351ce.png)
评价的关键是要定出评定质量的指标以及评定优劣标准。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估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不仅数量多、比较复杂,而且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指标也在变化,因此建立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
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价值评估模型,我们才能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借助于运筹学和系统工程领域的层次分析法(AHP),对多指标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评估,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模型,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中包括:定量指标,即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定性指标,即宏观和微观指标。
1.定量指标分析定量指标可以按传统的模式,广义的信息系统的投资回报可以简单写成:ROI=(成本降低十收入增长)/总成本(1)投入指标(总成本)1)系统分析设计费用和实施费用,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员消耗费用等。
2)人力成本,包括人员重新招聘、人员重新部署和人员培训的费用。
3)流程成本,这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部署信息系统的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改造。
4)系统运行成本,诸如集成和测试费用、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数据分析成本、数据转换成本等。
5)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持续改进费用。
6)机会成本。
例如,企业由于选用其中某一家厂商的管理软件系统,而放弃了其他厂商所能够带来的机会效益,就是一种典型的机会成本。
(2)产出指标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收入增加和成本降低。
2.定性指标(1)宏观指标1)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是否提高了。
如果将其转变为具体的经济指标,可以分为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计划执行准确率、设备利用率、市场信息准确率、客户满意率、交货准时率、产品优质率等。
2)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否有所创新。
(2)微观指标1)信息系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包括系统的用户数量、用户的职位、系统信息数量、业务信息数量等。
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2a4d6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8.png)
DCWTechnology Study技术研究13数字通信世界2023.121 研究背景信息系统由于其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一般被分解为一定数量的子系统,在描述系统的指标时,通常以各子系统为基本单位,采用各子系统的指标描述代替系统指标描述。
这种方法具有相对直观、通俗易懂的特点,但也反映出设计者对“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和过程的把握有待提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也有待提高[1]。
本文所研究的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以系统的观点完整、准确地描述系统,从系统的功能和系统的组成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无缝划分,突出了在系统层面的考量,强化了对系统进行评价的观点。
除此之外,本体系也反映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师对系统的理解,即系统的定位、功能、系统的实现方式和具体指标要求,是信息系统总体情况的客观反映,具有完整性、可测量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
2 评价体系模型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模型将评价指标分为系统整体评价指标和系统质量评价指标。
将系统整体评价指标进一步划分为3个子指标,将系统质量评价指标进一步划分为8个子指标。
如图1所示。
以下是模型中各个评价指标的说明。
2.1 系统整体评价(1)系统整体满意度:用于评价使用部门对信息系统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满意程度。
(2)规划符合度:用于评价建设完成的信息系统与系统战略规划相符合的程度。
(3)业务支撑效果:用于评价建设完成的信息系统与业务实际应用效果。
2.2 系统质量评价(1)功能性:信息系统在指定使用条件下,能够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陈冠军,孙 浩(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9)摘要: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领域。
文章中的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是指对信息系统的综合评价或判断。
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它的评价包括一些独立的指标;二是这些指标反映了信息系统的不同方面,通常具有不同的维度;三是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做出整体判断,并利用评价值来反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
信息系统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信息系统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c89905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2.png)
信息系统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衡量信息系统的绩效,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本文将探讨信息系统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信息系统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首先,通过建立指标体系,企业可以客观地评估信息系统的综合运行状况。
其次,指标体系可以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帮助企业调整和优化信息系统的运行。
最后,指标体系可以为企业的信息系统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在构建信息系统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指标要与企业战略目标和价值观相一致。
其次,指标需要具备可度量性和可行性,以确保能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最后,指标需要能够提供对信息系统绩效全面而准确的评估。
三、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在构建信息系统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根据业务流程来确定指标。
通过分析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可以确定与信息系统绩效相关的关键指标。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专家和用户对信息系统绩效的看法和意见,从而构建指标体系。
四、常见的绩效指标在信息系统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存在一些常见的绩效指标。
首先是系统可靠性指标,如系统可用性、故障率和回复时间等。
其次是信息质量指标,包括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等。
另外还包括系统安全性、用户满意度和IT成本等指标。
五、指标体系的应用指标体系在信息系统绩效评估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指标体系监控信息系统的绩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其次,指标体系可以作为信息系统绩效奖励和考核的依据,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指标体系还可以帮助企业与供应商进行合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六、指标体系的持续改进指标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次性的工作,企业需要进行持续改进。
通过跟踪和分析指标数据,企业可以发现问题、评估效果和调整绩效指标。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58574e4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a.png)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信息安全为核心,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和组织都至关重要。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安全性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之一。
如何确立一个全面可靠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什么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企业为了评价自身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而构建的量化评价标准体系。
它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信息安全控制的各个层面进行精细化指标划分,以期对其信息安全水平达到合理的把控和规范的一个重要工具。
二、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1.规范信息安全管理行为对于信息安全管理而言,企业和组织管理者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引导企业和组织的管理者在制定信息安全管理策略时更具条理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2.保障信息安全的有效性信息安全管理具有显著的动态性。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企业和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进行动态的评估,及时发现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并对其进行优化和改善。
3.提高管理效率对于大型的企业和组织而言,信息安全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规范企业和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行为,更好地优化管理过程,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三、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1.系统性、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针对企业和组织的信息安全要素进行分类,对其分层次、分领域地进行掌控,这样才能够规避盲目评价等的问题。
2.量化性、指标明确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制定具体的指标和评价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管理的细节加以控制和规范,从而达到管理效果的提升。
3.灵活性、可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能过于死板,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实现量化评估,同时,应该切实可行,并配以具体的操作手册,使得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难度降低,管理价值才能够得到深化。
信息系统运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信息系统运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c700b5a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5d.png)
信息系统运⾏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019-04-17摘要:信息系统运⾏效益主要是⽤经济效益来度量的。
同时还表现出⼀定的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多个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在衡量信息系统运⾏效益时,却起着举⾜轻重的作⽤,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持。
关键词: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信息系统运⾏效益概述信息系统运⾏效益主要是⽤经济效益来衡量的,当然也表现出⼀定的社会效益,及其他⽅⾯的效益。
经济效益可以理解为,通过社会的经济活动⽽获得的实际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效益在信息系统运⾏过程中表现为,以其⼈⼒资源使⽤、设备损耗等各种相关社会⽣产资源的耗费和所取得的⼀定的经济收益之间的⽐较。
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是指在信息活动中投⼊和产出的⽐较,它包括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由于该系统的使⽤⽽产⽣的经济效益。
⼆、信息系统运⾏效益评价指标设计原则与意义1.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构建企业信息系统运⾏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的设计原则。
(1)客观性原则:数字的推理演算必须客观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
信息系统运⾏效益的测算就是为了真实的反映信息系统运⾏的现状,以及预期可以达到的⽔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努⼒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和统⼀。
(2)可⾏性原则:任何数学、逻辑推理⽅法都是可以付诸实践,操作易⾏的。
信息系统运⾏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可以让使⽤者加以利⽤,客观的反映问题,得出其需要的较为准确的数据和结果,真正为管理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
(3)实⽤性原则:所谓实⽤性原则就是⽴⾜现实、从实际需求出发进⾏测算,避免⼯作和成果的浪费。
⽴⾜现实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求创新,创新是为了适应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状况⽽建⽴的体系模型。
(4)优化性原则:优化性原则是指运⽤⼀定的技术⼿段和⽅法,使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合理、实⽤。
这种优化性原则要求建⽴出来的指标体系具有⼀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5)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和优化性相对应的,指标体系存在进⼀步优化的可能,那么它必然是可发展和改进的。
企业信息系统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信息系统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f3dbcde05ef7ba0d4a733b52.png)
企业信息系统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摘要】一直以来,企业信息系统价值的评价偏重于从系统性能和企业财务角度来分析,而忽略了企业信息系统给企业内部管理和人员素质方面带来的影响,而这方面的影响往往是最重要。
本文借助平衡记分卡的思想,建立了包括系统性能、顾客角度的评价、内部管理、持久竞争力和财务指标五个维度的企业信息系统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调查问卷数据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
【关键词】企业信息系统价值评价平衡记分卡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甚至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
企业信息系统价值评价是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对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它在宏观上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在微观上使企业更准确地认识信息系统的内涵,明确企业信息系统的目的,制定正确的信息系统战略,为企业信息系统的具体实施提供切实的帮助。
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其一,企业可以对其信息化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彻底检查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处阶段。
其二,企业可以在项目建设前期建立可量化的项目建设目标和成功标准,并与项目建设后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找到其中的不足,以便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推广优点、弥补不足”。
这样可以消除信息系统建设成为一种投入的“无底洞”、产出却“无人问津”或“无法问津”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研究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价值,评价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影响和作用。
但一直以来,评价偏重于从系统性能和企业财务角度来分析,而忽略了企业信息系统给企业内部管理和人员素质方面带来的影响,而这方面的影响往往是最重要的,需要在长期地应用和不断地改善中才能体现出来。
在评价方法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较为关键的一步,而由于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的特殊性,指标需要同时评价信息系统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长期与短期目标以及内部与外部改变等相互之间的平衡关系。
省级信息化指标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省级信息化指标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https://img.taocdn.com/s3/m/50c4486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d.png)
省级信息化指标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抓手。
省级信息化指标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于推进地方信息化发展、增强地方创新能力、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省级信息化指标评估体系的构建必要性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化程度提高已成为各地推动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
因此,建立科学的信息化指标评估体系对于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省级信息化指标评估体系可以全面衡量各地信息化水平,为各地信息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建立健全的信息化指标评估体系可以促进地方信息化交流合作,推动地方信息化建设资源的共享,对于地方信息化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省级信息化指标评估体系的构成省级信息化指标评估体系是由多个指标构成的。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本地特点的信息化指标评估体系十分必要。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省级信息化指标评估体系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反映了各地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主要包括宽带网络覆盖率、信息化设施普及率等指标,旨在反映各地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和水平。
2.信息化应用与创新指标信息化应用与创新指标是衡量地方信息化应用和数字经济创新的重要指标。
其中,互联网应用水平、数字化转型创新指数等都是评估地方信息化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
3.信息化人才与产业发展指标信息化人才与产业发展指标主要是针对信息化在人才与产业方面的贡献进行评估,其中包括信息化人才数、人才培训率、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等指标,旨在反映各地数字人才发展的水平以及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成效。
4.信息安全和保障指标信息安全和保障指标是衡量地方信息安全水平和保障措施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漏洞披露率、重要信息系统应急响应能力等指标,旨在反映各地信息化安全水平和应急能力的水平。
5.政务信息化指标政务信息化指标主要是对地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评估,其中包括电子政务服务能力指数、政务服务效率提升程度等指标,旨在反映各地电子政务建设的水平和成效。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df3a30c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2.png)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苏坤【摘要】在现有信息资源共享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信息资源共享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以及指标的内涵.【期刊名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5)003【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作者】苏坤【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5自20世纪60—70年代OCLC、OhioLINK、RLIN开展了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卓有成效的文献资源共享活动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都相继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1]。
在我国也建设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国家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一些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也相继建立并得到发展[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立,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文献信息资源及网络数据库订购的费用急剧上涨,使得不少院校及科研机构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得不减少相关资源的采购,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
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立,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资源使用成本,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其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协调采购,减少资源的重复订购,节省资金;通过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提高文献保障率;再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资源在网上传递便捷、快速,并且数字信息资源不像纸质文本一样会遭受意外损害,从而保证了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但是作为一个公共服务体系,我国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是在国家投资为主,国有体制的管理模式,是经费的浪费,对预期成果缺少约束。
由于未引入市场机制,不能形成服务收益的良性循环,共享活动效益不明显。
因此,开展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研究,既是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也是资源共享本身发展的需要,它对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健康、有序、协调的发展,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资金的盲目投入,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满足信息用户多元化的需求,进而推动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
![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62bee190852458fb760b564d.png)
评价的关键是要定出评定质量的指标以及评定优劣标准。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估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不仅数量多、比较复杂,而且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指标也在变化,因此建立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
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价值评估模型,我们才能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借助于运筹学和系统工程领域的层次分析法(AHP),对多指标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评估,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模型,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中包括:定量指标,即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定性指标,即宏观和微观指标。
1.定量指标分析定量指标可以按传统的模式,广义的信息系统的投资回报可以简单写成:ROI=(成本降低十收入增长)/总成本(1)投入指标(总成本)1)系统分析设计费用和实施费用,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员消耗费用等。
2)人力成本,包括人员重新招聘、人员重新部署和人员培训的费用。
3)流程成本,这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部署信息系统的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改造。
4)系统运行成本,诸如集成和测试费用、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数据分析成本、数据转换成本等。
5)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持续改进费用。
6)机会成本。
例如,企业由于选用其中某一家厂商的管理软件系统,而放弃了其他厂商所能够带来的机会效益,就是一种典型的机会成本。
(2)产出指标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收入增加和成本降低。
2.定性指标(1)宏观指标1)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是否提高了。
如果将其转变为具体的经济指标,可以分为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计划执行准确率、设备利用率、市场信息准确率、客户满意率、交货准时率、产品优质率等。
2)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否有所创新。
(2)微观指标1)信息系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包括系统的用户数量、用户的职位、系统信息数量、业务信息数量等。
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建设与评估
![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建设与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e00895ff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b.png)
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建设与评估信息系统在现代化社会中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企业、组织和政府都依赖于信息系统来支持他们的运营和决策。
然而,随着信息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管理和评估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建设以及如何进行评估。
一、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建设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是组织为了更好地管理信息系统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方法和流程。
它旨在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以及对组织目标的支持。
下面是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建设的几个关键步骤:1. 确定目标和需求:首先,组织需要明确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目标和需求。
这些目标和需求应该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并且能够满足业务和技术要求。
2. 制定政策和规程:在建设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时,制定适当的政策和规程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政策和规程应该包括信息安全、数据管理、运维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
3. 建立流程和流程控制:建立信息系统管理流程并制定流程控制是确保系统有效性的核心。
通过确定适当的流程和流程控制,组织可以确保信息系统按照规定的程序运作,并能够及时应对问题。
4. 人员培训和意识提升: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需要有经过培训的人员。
组织应该为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提供定期的培训,以提高其技能和知识水平。
同时,也需要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使用信息系统并保护系统的安全。
二、信息系统管理体系评估方法信息系统管理体系评估是为了评估组织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评估方法:1. 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组织内部开展的评估活动。
组织可以通过制定一套评估模型或标准来对自己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自我评估可以是定期的活动,以确保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2. 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估是由独立的机构或专家对信息系统管理体系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考号:090411298255 姓名:梁双超[内容提要]:系统的指标不仅仅是系统的构成、功能和性能定性及定量的反映,也是系统设计思想及设计师对系统的理解程度的反映,并能够为系统的考核、验收和维保提供依据。
本文指出了建立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建立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某个信息系统的分析,给出了功能、组成和验收阶段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指标体系,并对该体系的三个剖面视图进行了解析,最后给出了指标体系的具体描述框架示例。
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快促进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以促进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系统;指标体系;构建正文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中,系统的方案选择常常是多种互相矛盾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最后的设计应在众多因素中取得合理的折中;而这种折中又必须建立对使用方需求的深刻认识和合理把握之上。
因此,集成方应与使用方一起深入讨论,在弄清楚实际需求和系统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权衡以决定系统构成,并从实际对象、实际方式及技术水平出发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实际技术与使用要求进行充分论证,论证的结果之一就表现为系统的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既能够体现系统的组成构架、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也能够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师系统对系统的理解和定位,是折中之后对系统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描述,也是系统考核、验收和维保的依据。
一、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介绍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领域.有关它在信息系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则更有待人们的努力。
这里所谓的企业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对信息系统所进行的一种全方位的考核或者判断.它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它的评价包含了多个独立指标。
二是这些指标分别体现着信息系统的不同方面,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纲。
三是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作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并用一个总评价值来反映信息系统的一般水平。
一般来说。
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
第二方面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即指标评价值。
第三方面各评价值的综合,包括综合算法和权重的确定、总评价值的计算等。
二、指标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即由集成在行业平台上的、执行特定专业任务的电子设备所构成的信息系统)由于其组成和功能等方面的复杂性,一般被分解为一定数量的子系统(由一台或多台主设备以及连接的若干台外围设备组成的、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电器或机械功能的设备群);在描述系统的指标时,则通常按各子系统为基本单位,以各子系统的指标描述来代替对系统指标的描述。
这种做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描述系统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形式”上的问题,它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目前用户和设计师对系统设计方法的把握,对系统构架的理解,对系统层次的划分及对系统功能和性能的认识,这是形式所反映出的问题的“本质”。
这种描述有比较直观和易于理解的特点,但是,也反映出了设计师对“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和流程的把握有待完善,对系统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有待提高;系统集成商(即系统总体设计和集成单位,以下简称“系统总体”)在系统集成过程中的地位、工作范畴、内容和方法不够明晰;从可操作层面看,还暴露出指标描述的层次和范围不够清楚,不能准确地描述各集成阶段考核和验收的对象。
1、不能充分地体现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
现代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要求在弄清楚实际需求和系统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权衡以决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决定,需要哪些系统构成才能实现这些功能和性能要求,换句话说,即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进行分解,分解到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结合技术水平、周期、成本和风险等各种因素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进行充分论证,使系统配置合理、先进、可靠、性价比高。
也就是说,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要求在设计师头脑中先有系统,而后有子系统;先有系统的构架,而后有子系统的组成;先有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然后有子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现有的以子系统指标体系代替系统指标体系的方法,不能充分体现出自顶向下的设计流程,越过了从“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分解到“子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这样一个不可缺少的设计环节,而是从“系统的构架”直接到“子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缺乏系统设计的总体单位对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定义和描述。
2、不能体现出系统总体设计师对系统的理解。
在目前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广泛采用了以子系统的指标为主要内容来描述系统的方法,客观上强化了这样一种倾向:人们在描述系统时,忽视了系统总体设计师对系统在顶层上的功能和性能的定义,而直接以子系统的描述代替了对系统的描述;并且误认为,系统总体的设计师们目前对系统的理解也是认为“系统”就是各“子系统”,不能充分体现出系统总体在集成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及对系统的认识水平。
3、不能充分体现出系统总体在集成过程中的地位。
由于缺乏指标体系,现行的项目中忽略了系统总体对系统概念的把握及在集成过程中的工作,使得项目管理或生产采购在进行技术协调时,容易产生越过系统总体设计而直接同子系统承制单位进行协调的倾向,这样不利于系统总体对系统设计要求的把握,不利于系统总体对集成进程的控制,从而也削弱了系统总体的地位。
4、不便于集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考核、验收和维保。
目前以子系统为框架的技术规范体系,还存在一个问题,即:缺乏描述的梯度和层次,从而不能为指标验收的边界条件、验收方法和标准提供准确的导向,模糊了子系统和系统的界限。
在免费缺陷责任期中,对系统的运行情况没有可以直接测控的标准,降低了可维性。
以系统技术规范的描述为例,有一类现象值得特别注意:有些指标在子系统规范中给予了描述,但在系统规范中又进行了描述。
子系统技术规范的描述应该仅仅针对于在子系统验收阶段应该验收的指标;系统技术规范的描述应该仅仅针对于在系统验收阶段应该验收的指标。
例如,交通信息系统是交通流采集设备、传感器和通信等设备在交通管理行业平台上的集成,那么,对于交通流采集而言,其工作频率、响应时间等指标不应在系统规范中列出,仅需在子系统验收时考核,无需在系统验收时考核;事故检测和畅通等要求在子系统规范中不应列出,因在子系统验收阶段无法考核,只有在系统平台上经试运行后验收系统时才能考核。
如果将应该在系统层面上进行考核的指标和应该在子系统层面上进行考核的指标并列在一起,不但影响验收时的可操作性,也使得责任不够明晰。
当然,在系统规范中需要描述子系统时,为描述的完整性起见,可以全部引用,但可以用标记的形式注明指标验收的范畴和层次。
三、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1、根据系统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及当前技术规范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建立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二项原则。
(1)以系统的观点完整、准确地描述系统。
以系统的观点去描述系统,主要是从系统的功能和系统的组成两个方面来描述。
前者分解定义了系统的能力,后者为能力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描述系统时,应从这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无缝划分。
在进行无缝划分时,注意对传统的技术规范进行归纳和整理,突出在系统层次的考量,强化系统观点。
(2)反映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师对系统的理解。
用户在和集成方一起深入论证给出系统要求后,由于设计师系统的主观能动性,不同的设计师对于系统的理解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可以体现为对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定义,对设计重点和着眼点的把握,对系统的构成(即子系统的划分方式)及子系统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等等。
或者说,在用户给出了项目要求后,系统总体可以不拘泥于用户项目要求的描述方法和体系结构,按照自顶向下的系统设计方法,给出对系统在“系统总体”层面上的理解,即系统的定位、功能、系统的实现方式和具体指标要求。
(3)有层次地描述系统,增强验收考核的可操作性。
对于在不同阶段(如子系统出厂验收阶段和系统集成阶段)都要考核的指标,称为I类指标;对这类指标,常常需要给出在不同验收阶段的不同指标要求,而这项工作正是系统总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例如,检测灵敏度就是这样的一类指标。
这是因为,检测传感器作为一个子系统,在道路上完成安装后,考虑到车辆环境对灵敏度的影响,检测系统的灵敏度相比初始的设计性能应发生变化,因此,系统总体对检测传感器子系统提出的子系统级的出厂验收要求应是建立在把平台受扰因素考虑进去后对检测传感器子系统的灵敏度提出的要求,而不应是研制要求中对灵敏度要求的照搬;如果在子系统出厂验收阶段检测子系统能够达到该指标要求,就应认为是对子系统研制商的验收合格;而在检测传感器系统安装到道路上后再进行的灵敏度验收应被认为是对系统集成系统的验收。
在对子系统提出指标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由于在子系统出厂验收进行时,子系统尚未安装到道路上,验收环境还只能是实验室或者是外场的模拟/半实物环境,系统集成制定的对子系统的验收要求还应考虑在该阶段进行验收时的环境限制,这样才能保证在子系统出厂验收时,指标的验收具备可操作性。
对于仅在系统集成阶段进行考核的指标,称为Ⅱ类指标,作为系统的指标,而不作为子系统的指标。
以系统畅通指标为例,从它的影响因素考虑,可以分解为2个以上组成部分的指标,即检测传感器本身的覆盖参数、布设密度,以及交通流分析等。
这类指标在子系统的出厂验收阶段无法检验(或者说,只能验证分解到各子系统的指标),只能在系统集成阶段构成完整的系统后才能进行,应视为对系统集成方的验收。
对于仅在子系统出厂阶段进行考核的指标,称为Ⅲ类指标,作为子系统的指标,而不作为系统指标。
这类指标在子系统出厂验收时即可进行验收,在完成系统集成后这类指标不受影响,可以视为对子系统供货方的验收。
2、信息系统综合评价体系(1)所谓信息系统综合评价体系。
是指一套能够反映所评价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和特征,并且具有内在联系、起互补作用的指标群体.它是信息系统整体状况的客观反映。
一个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的先决条件。
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相比,既具有一般系统的共性又有其特性。
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原则上可表现为以下几点:整体性原则。
信息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人一机系统.系统各组成部分需协同运动才能发挥作用.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地反映所评价系统的综合情况。
从管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子系统、相应的业务部门组织环节到系统直接操作人员等各个组成部分.都应该客观地加以观察;信息系统对于管理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果,也必须全面加以考虑。
(2)可测性原则。
指标的含义必须明确,数据资料应收集方便,计算简单。
同时,指标体系内部及外部的同类指标之间能够比较.同一指标要具有历史可比性,这样才能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3)动态性原则。
在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信息系统的不同类型,都应能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根据需要可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