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的传播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自2014年起,西非地区爆发了一起大规模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据统计,该疫情导致了大约1.4万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其侵袭人体时会引起高热、头痛、身体疼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引发内出血和休克。
本文就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进行探究。
一、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外壳为膜壳。
病毒的基因组长度为18-19 kb,基因组由7个结构基因和一个非编码区域组成。
7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病毒的7个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与病毒的复制和组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人或动物的血、体液或器官,这会让其他人或动物感染病毒。
此外,埃博拉病毒还可经由性传播、粘膜接触、注射等途径传播,但这些途径相对较少见。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埃博拉病毒进行的研究逐渐深入。
他们已经成功地分离出病毒的RNA,解析了其基因组结构、鉴定了基因组的编码蛋白质及其功能,以及分离了病毒的蛋白质并进行了种类分析。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具有抗埃博拉病毒作用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可用于病毒的免疫检测、抗病毒药物开发等。
二、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目前,对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研究疫苗是预防各类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埃博拉病毒疫情的防治也是如此。
近年来,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得到开发和应用,包括重组腺病毒疫苗、重组RNA疫苗、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疫苗等。
这些疫苗通过不同的机制激活免疫系统,并产生抗体,从而保护机体不受埃博拉病毒的攻击。
2. 抗病毒药物研究目前,对于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还没有特效药物。
但是,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对抗埃博拉病毒感染有潜力的药物,如存在广谱抗病毒活性的丙酸奥司他韦、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高效抗病毒作用的广谱中和抗体等。
3.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防疫学科,其可以从微观角度探究病原体的特性和行为,并为防治疫情制定合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埃博拉病毒传播主要有三条途径
埃博拉病毒传播主要有三条途径
今年2月以来,几内亚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导致上千人患病800多人死亡,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尤其是最近,1例从肯尼亚旅游回来的香港女子出现发热症状,被媒体报道为疑似埃博拉出血热,虽然很快被香港医管局否定,但还是引起了我国许多民众的担忧。
那么,这种索命的埃博拉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呢?
根据目前的调查,埃博拉病毒很可能是通过与动物接触而传染给人的。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有三条途径:
一是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人或动物的血、尿、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就有可能被埃博拉病毒感染。
埃博拉病毒在死亡病人的尸体里仍可以存活数日,接触死亡病人的尸体和血液也可以被感染。
二是注射传播。
1976年,当时的扎伊尔医院每天早晨只给门诊部发5个注射器,使用后只是经过简单冲洗就给下一个患者使用。
1976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期间,249例患者中有80多人因在医院使用了未经消毒的注射器而被感染。
三是性接触传播。
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精液中可以检测到埃博拉病毒。
即使一些患者恢复,有报道在恢复后2~3个月精液中仍检测到埃博拉病毒{C}{C}[1]{C}{C}{C}{C}。
1976年埃博拉出血热流行中,一例患者的多名性伙伴被感染。
1989年美国从菲律宾购进的一批猴子因感染埃博拉病毒陆续死亡。
当时的研究人员观察到埃博拉病毒可能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导致猴子感染。
但是,到目前为止,埃博拉病毒在人间的传播尚无直接经呼吸道传播的证据。
埃博拉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
埃博拉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
*导读: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可以
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
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医务人员;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
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
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埃博拉病毒的控制措施
埃博拉病毒的控制措施引言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引起埃博拉病毒病。
自从该病在197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已经造成了多次大规模的爆发,对人类健康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控制和预防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本文将介绍埃博拉病毒的特点,以及目前常用的控制措施。
埃博拉病毒的特点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于Filoviridae科。
它经由野生动物(如果蝠、猴子等)传播给人类,通过密切接触感染。
该病毒可引发高热、出血症状,并在短时间内导致重症或死亡。
目前,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和疫苗可以有效对抗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直接接触:与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人密切接触,如护理患者、与患者共用生活用具等;2.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飞沫中的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3.密切接触:与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共用针头、对病毒污染的表面进行接触等。
埃博拉病毒的控制措施为了控制和预防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国际社会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1. 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早发现和报告疫情是控制埃博拉病毒传播的关键。
各国应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收集、分析和发布病例信息,确保信息畅通和透明度。
同时,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实验室和医务人员的监督,提高他们的诊断和报告能力。
2. 健康教育和公众宣传加强健康教育和公众宣传是培养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向公众宣传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症状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公众认识到病毒的危险性,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密切接触者追踪和隔离对于已经接触到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人员,应追踪其行踪和接触情况,并进行隔离观察。
如果他们出现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症状,应尽早就诊,并隔离治疗。
这样可以减少感染者接触他人的机会,从而遏制疫情的扩散。
4. 个人防护装备和设施改善医务人员在处理埃博拉病例时需要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
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与致病机理研究
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与致病机理研究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毒,引起的病例死亡率高达90%。
自1976年首次在刚果(当时叫扎伊尔)出现以来,该病毒迄今已经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爆发,最近一次发生在2018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
虽然埃博拉病毒已经被研究多年,但我们仍然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其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机理,以便更好地对抗这个致命的病毒。
生物学特征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负向单链RNA病毒,属于Filoviridae家族。
这种病毒的形态呈螺旋状,直径约为80纳米,长度约为800纳米,具有膜包裹的外壳。
埃博拉病毒具有五种亚型,其中四种(Zaire、Sudan、Bundibugyo和Tai Forest)可引起人类感染,而另一种(Reston)只会感染灵长类动物。
埃博拉病毒的基因组包含7个编码不同蛋白质的开放阅读框(ORF),这些蛋白质对病毒的复制、转录和抗宿主免疫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是糖蛋白(GP)和核衣壳蛋白(NP)。
GP是病毒的主要刺突蛋白,用于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NP则是病毒复制的关键因子,负责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物质(如体液和血液)进行,也可通过空气飞沫和污染物传播。
该病毒的潜伏期通常为2-21天,临床表现常包括发热、头痛、呕吐、腹泻、出血等。
致病机理埃博拉病毒是一种高度致病的病毒,其致病机理非常复杂。
病毒感染后,首先会与宿主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进而侵入细胞内部。
病毒感染后,它会释放出入侵宿主细胞的外壳,并释放出其基因组RNA。
RNA随后进入宿主细胞核,转录出多个病毒基因。
这些基因最终编码出右手螺旋糖蛋白(VP40)、后来的GP、VP24、VP35和NP5个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与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互动,导致宿主免疫系统的紊乱和细胞死亡。
埃博拉病毒最致命的作用之一是对宿主免疫系统的破坏。
这种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干扰宿主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功能障碍、细胞凋亡和T细胞负性调节等。
基于计算流行病学的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与爆发仿真研究
基于计算流行病学的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与爆发仿真研究一、内容概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计算流行病学的埃博拉出血热(EBO)传播与爆发仿真研究方法。
文中首先介绍了计算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详细描述了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仿真模型构建过程。
在仿真环境中对EBO的传播模式、病原体传播动态以及疫情爆发规模等方面进行了模拟实验和分析。
根据仿真实验结果,对病毒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出了建议。
本研究创新性地结合了计算流行病学和复杂网络理论,为理解和预测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与爆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这对疫情防控决策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1. 介绍埃博拉出血热(Ebolavirus)埃博拉出血热(Ebolavirus),1976年在非洲西部爆发的首次大规模病毒性出血热疫情中首次被识别。
该病毒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为负链核酸病毒,其基因组大小约为18,984个核苷酸。
目前已知的埃博拉病毒可分为五个不同的亚型:埃博拉扎伊尔(Zaire)、埃博拉苏丹(Sudan)、埃博拉赖比瑞亚(Ravn)、埃博拉科特迪瓦(Cte dIvoire)和埃博拉猛禽(Marburg)。
这些亚型在病毒的组织嗜性、传播能力和所致疾病严重程度上有所不同。
由于其高致死率和潜在致命性,埃博拉出血热自被发现以来就备受关注,并被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病毒的起源尚不确定,但研究认为它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而后者逐渐成为人类感染的传染源。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或其他体液而传播,但暂时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这一说法。
2. 研究背景与意义埃博拉出血热,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已导致多次全球性爆发。
该疾病以其极高的致死率和不治之症的特点,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尤其是体液交换,因此控制疫情的扩散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和影响范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分析
=P N (t), 其中 P 是常数。但 应是一个有上限的值, 不
能无限增长。 对于模型中的 M, 定义 10 , (3) M= 10 I t) 考虑到感染者在不同时期的感染能力不同, 我们在( 上 加入了影响因子 M。题中表明感染者一般 6 ~ 9 天死亡, 为 10) 简化我们统一将感染者存活时间定为 10 天, 通过 Mod (t, M 则反映了此时他的感染传 来反映感染者处于哪一感染期, 播能力。 4 问题的求解 4.1 问题一的求解 4.1.1 参数的求解 首先对 SEIR 模型中的四个参数进行求解: 对于潜伏者转换为感染者的转化率 1, 在网上查阅相关资 料可得:
理|论|广|角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分析
王
(西北工业大学
摘 要
硕
710068)
陕西·西安
由于猩猩的潜伏期无法忽略,因此我们建立了经典的传染病传播 SEIR 模型。但由于在发病的不同时期患
病者的感染能力不同, 因此我们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感染人数增加了一个扰动项。我们未考虑猩猩的出生率和死亡 率, 从而得到适合此问题的改进的 SEIR 模型。通过对模型中参数的求解, 我们可以对埃博拉病毒在猩猩群体的传播 进行预测。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 R332 中图分类号: 1 问题分析 1.1 问题一的分析 问题一是对埃博拉病毒在猩猩种群中传播感染规律的研 究。此问题属于传染病传播问题,解决此类问题一般建立经 典的 SIR 仓室模型进行求解。考虑到本问题中埃博拉病毒的 潜伏期对本问题的结果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经典 SIR 模型的基础上增添潜伏期这一仓室建立 SEIR 模型。考 虑到猩猩种群的总数较小 (3000 只) , 并且猩猩的繁殖周期较 长 (3-4 年) , 因此在本模型中忽略猩猩自然出生率及死亡率对 问题结果的影响。 2 模型假设 (1) 假设猩猩的自然出生率及死亡率对预测结果无影响; (2) 假设猩猩和人都处在除埃博拉疫情外正常的生活状态, 不受其它因素影响; (3) 假设感染者在自愈的同时获得免疫力, 不会再感染病 毒; 3 模型的建立 3.1 问题一模型的建立 问题一是考虑在猩猩种群中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情况,本 问题中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对本问题的结果有不可忽略的影 响。猩猩种群的总个体数较小 (3000 只) , 并且猩猩的繁殖周 期较长 (3-4 年) , 因此在本模型中忽略猩猩自然出生率及死亡 率对问题结果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有效传染率 、 潜伏期到患 病的转换率 、 死亡率 、 治愈率 r 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建立如 下 SEIR 模型: 改进的 SEIR 模型 最小二乘法 A 文献标识码: 们令
埃博拉病毒的前世今生
健康信息提示埃博拉病毒的前世今生对所有的人来说,非洲,充满着神秘色彩,让人向往。
而在神秘的背后,非洲却又隐藏着让人难以预料的危险,时时刻刻威胁生命安全,比如,埃博拉病毒。
一、埃博拉病毒简介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
“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有包膜,非节段性,负链RNA 病毒。
丝状病毒科包括马尔堡病毒属,cuevavirus 属和埃博拉病毒属,其中埃博拉病毒属有5 个亚种,分别为: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苏丹病毒(苏丹埃博拉病毒),塔伊森林病毒(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先前称“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本迪布焦病毒(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莱斯顿病毒(莱斯顿埃博拉病毒)。
其中 4 种可以感染人类,最致命的是扎伊尔(Zaire)亚型,只有莱斯顿病毒不感染人类。
二、埃博拉病毒的储存宿主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体。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感染源可追溯到人类接触“被感染的黑猩猩、大猩猩、水果蝙蝠、猴子、森林羚羊以及热带雨林中患病或死亡的豪猪”。
【精品推荐】埃博拉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吗
埃博拉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吗
小编希望埃博拉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埃博拉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吗?本期小编安全网为大家做出详细解析,希望大家对相关的瘟疫安全小知识有更多的了解。
埃博拉(Ebola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近期小编收到读者的留言问:埃博拉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吗?请看以下详细介绍。
专家告诉我们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所以埃博拉病毒是完全可以通过唾液传播的。
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极高,而且病毒都具有很强的蔓延性,但是病毒也不是不能预防的,那么如何有效的预防埃博拉病毒呢?小编提醒大家请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心态,不要恐慌。
大家听到这种消息有所担心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不要因。
埃博拉出血热资料
“埃博拉出血热”资料一、简介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埃博拉病毒,通过身体接触传染。
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病毒性疾病,病死率高达50-90%。
该病起源于非洲和亚洲的丛林中,也叫埃博拉病毒病,主要流行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
二、病原体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原体为埃博拉病毒。
博拉病毒可分为四种不同亚型:扎伊尔埃博拉、苏丹埃博拉、科特迪瓦埃博拉和瑞斯顿埃博拉。
前3种亚型可使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病,其中扎伊尔埃博拉的致死率为88.8%;苏丹埃博拉则为53.2%。
而瑞斯顿埃博拉只会使灵长类动物发病,但人类也可能感染这种病毒亚型从而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在西太平洋就有这种病例出现。
三、传染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灵长类动物均可为本病传染源、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
四、传播途径一般来讲,埃博拉出血热有4个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等体液传播;2.通过直接接触病人尸体传播;3.处理发病或病死的猩猩、猕猴等动物引起传播;4.医务人员在护理病人时未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也会引起传播。
五、临床症状潜伏期2-21天。
其疾病特征为突然发热、极度虚弱、肌痛、头痛以及咽痛,继而呕吐、腹泻、皮疹、肝功能和肾功能受损。
部分病例还可出现内脏和体表大量出血。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肝酶升高。
疾病早期症状与一般感冒相似。
患者一旦发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六、检测方法埃博拉病毒是高度危险的病原体,必须在专门的实验设施内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在非洲疫区主要通过检测埃博拉病毒的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以及检查病毒抗原或核酸等进行诊断。
七、治疗1.抗病毒药物对其无效,包括利巴韦林和干扰素。
尽管实验显示,凝固干扰素似乎可以起一些作用,在本来感染埃博拉病毒100%必死的猴群中存活下约33%,但凝固干扰素在人体的效果如何尚未确定。
2024年度埃博拉出血热疫防控精选
2024/2/2
24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
预测趋势
根据历史疫情数据和流行病学分析, 未来埃博拉出血热仍可能在非洲地区 持续流行,并存在向其他地区扩散的 风险。
挑战与困难
疫情防控面临诸多挑战,如病毒变异 可能导致疫苗失效、医疗资源不足、 社会经济不稳定等因素可能影响疫情 防控效果。
2024/2/2
25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实施隔离治疗
01
将疑似和确诊病例及时隔离,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降低病死
率。
加强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
02
对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追踪管理,实施医学观察,
及时发现并控制潜在传染源。
开展社区防控工作
03
加强社区防控工作,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自
我防护意识。
9
加强个人防护和消毒工作
宿主导向的药物
通过调节宿主细胞代谢或免疫系统来抑制病毒复 制,如细胞凋亡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目前处于早期研究阶段。
中药及天然药物
3
一些中药及天然药物具有抗病毒或免疫调节作用 ,可能对埃博拉出血热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需 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验证。
2024/2/2
17
疫苗研发成果及挑战
疫苗研发成果
病毒分离培养
将患者样本接种到细胞培养物中, 观察病毒的生长和繁殖情况。此方 法可用于病毒的鉴定和分型。
12
诊断技术应用及评价
早期诊断
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方 法均可用于埃博拉出血热 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 发现和控制疫情。
2024/2/2
鉴别诊断
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疟 疾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避免误诊和漏诊。
推动疫苗研发与生产
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途径
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途径近年来,埃博拉病毒一直是备受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能够感染人类、猩猩、大猩猩、果蝇等动物。
当人体受到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就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在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多器官衰竭,最终死亡。
那么,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途径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探究该问题。
埃博拉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感染部位人体受到埃博拉病毒感染,最初的感染部位通常是皮肤、黏膜、呼吸道或消化道等处。
在这些部位,埃博拉病毒会通过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内部。
二、细胞内停留经过进入细胞后,埃博拉病毒并不会立即破坏宿主细胞,而是潜伏在细胞内。
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干扰素通路、NF-κB通路等抑制细胞的免疫反应,降低宿主细胞对它的识别和清除能力,从而保持在细胞内部。
三、复制过程当埃博拉病毒潜伏在宿主细胞内达数小时,就开始复制自身DNA和RNA。
此时,埃博拉病毒会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将自己的RNA复制成mRNA,并将mRNA转译为病毒蛋白。
这些病毒蛋白再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并通过溶菌酶破坏宿主细胞,从而释放出来。
四、传播病毒释放出来后,就会传播到周围的细胞和组织中,继续感染。
同时,埃博拉病毒还可以通过血液、呼吸道分泌物、唾液、乳汁等体液途径,传播给其他人和动物。
需要注意的是,埃博拉病毒虽然能够进入人体细胞,但它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细胞都能感染。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主要感染人体免疫系统和内皮细胞,而对于肌肉、心脏等器官的感染能力并不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埃博拉病毒感染的传播非常危险,需要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
目前,对于埃博拉病毒的治疗仍然存在诸多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早日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这种可怕的病毒传播。
血疫 埃博拉的故事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埃博拉病毒,曾经是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传染病。
它的出现曾经让人们感到恐慌和绝望,成为了一段血疫的故事。
埃博拉病毒最早在1976年被发现,当时在非洲的苏丹和刚果(现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了一场疫情。
这种病毒以其极高的致死率和恶劣的传染性而闻名。
患者在感染后很快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随后出现呕吐、腹泻、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最终导致多数患者死亡。
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污染物,因此医护人员和家人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群体。
在疫情爆发初期,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知之甚少,这使得病毒的传播更加难以控制。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缺乏足够的防护措施,导致大量医护人员感染,甚至死亡。
而在社区中,由于缺乏对这种病毒的认识,人们的恐慌情绪导致了病毒的快速传播,整个社区陷入了恐慌和绝望之中。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埃博拉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被逐渐揭开,这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疫情爆发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终于在2019年研发出了埃博拉病毒的疫苗,这为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除了疫苗的研发,医疗卫生系统的改善也对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立起完善的防控体系,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防护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防范意识,都是有效控制疫情的重要举措。
此外,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也为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支持,各国纷纷提供援助和支持,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随着疫苗的普及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逐渐得到了控制。
虽然偶尔还会有疫情的爆发,但整体上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血疫。
人们对这种致命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使得类似的疫情得到更加及时和有效的应对。
血疫,是埃博拉病毒曾经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绝望。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终于战胜了这一病毒,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这段血疫的故事,不仅是对病毒的认识和防控经验的总结,更是人类抗击疾病、保卫生命的壮丽史诗。
埃博拉病毒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埃博拉病毒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毒,首次在1976年引起了一系列爆发性疫情。
这种病毒主要在非洲的热带雨林地区流行,人们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埃博拉病毒,从而导致感染。
本文将探讨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并提供一些预防措施以帮助人们避免感染。
埃博拉病毒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类。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器官。
这种接触可以是护理病人、进行器官移植手术或处理尸体时的接触。
埃博拉病毒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污染的针头或注射器、或者通过性接触传播。
另外,接触被感染动物的体液、食用未熟透的野生动物肉或野生动物的体液也可能导致感染。
要避免埃博拉病毒的感染,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帮助人们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感染的危险。
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至关重要。
频繁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的有效措施。
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接触到可能被感染的物体或人后。
避免用手触摸自己的面部,特别是眼睛、鼻子和嘴巴,因为这些部位是病毒进入体内的通道。
其次,避免直接接触可能被感染的动物。
这包括不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生病或死亡的动物。
此外,摒弃食用野生动物的肉或者使用来历不明的动物产品。
熟透食物可以杀死病毒,所以确保食物彻底煮熟是很重要的。
境外交流时,要注意前往疫情高发地区的旅行警示。
了解目的地的健康风险和疫情情况,并遵循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和规定。
避免接触疑似病例和病毒暴发地区的血液或体液,遵循现地的卫生指导。
在医疗保健环境中,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是必要的。
医护人员应该佩戴适合的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
他们需要接受相关的防护培训,以确保正确使用这些装备。
此外,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的处理规定也极为关键。
除了个人预防措施,公共卫生应该被强调和加强。
当发生埃博拉爆发的时候,早期检测、追踪个案及隔离是至关重要的措施。
加强疫苗研发和推广也可以对抗埃博拉病毒。
此外,提高公众的风险认知和健康教育也能减少感染的风险。
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EBOV)
wk
简介 病毒发现 病毒传播 防治进展 埃博拉病毒出血热 临床表现 防治
埃博拉病毒
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
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 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 人畜共通病毒 通过患者体液传染 致死率高达50%至90%
一、 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病人和空气传播。
1. 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者 精液。 2.处理发病和死亡的黑猩猩。 3.医务人员经常因为看病人或者参加葬礼而感染。
二 、医源性感染
在1976扎伊尔的流行中,每一位病人因为被污 染的注射器而感染。 自然宿主似乎被认为存在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 雨林中,但仍未发现。宿主虽尚未最后确定, 但到 目前为止, 已有多方证据表明猴子及猩猩等野生非 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其他动物有EBV 感染现象.
1976的一张照片, 当中有两名护士 站在金沙萨第三 个病例(Mayinga护 士)前。Mayinga护 士于扎伊尔金沙 萨市的Ngaliema医 院接受治疗。
6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
宛如中国古代的“如 意”,利用电子显微镜 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 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 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 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 “U”字、“6”字形、 缠绕、环状或分枝形。
血液渗透到周 围的组织里
埃博拉是人类迄今 未能征服的致命杀手, 是世界医学界面对的 一道难以解读的“哥 德巴赫不会被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
毒感染的疫苗;这些疫苗是以基因重组过的囊状 口腔炎病毒和滤过性病毒为基础,上面附着埃博 拉病毒。另外,现在也能够通过把埃博拉病毒中 八个基因的其中一个 “VP30” 拿走,从而制造出 自身无法复制的埃博拉病毒。但是,现在尚无对 人类有效之疫苗。
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的三种传播途径
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的三种传播途径西非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急性病毒性传播疾病。
该病发病急、传染快。
埃博拉病毒病和其他的一些传染性疾病有些不同,它可以在动物和动物之间传播,可以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同时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这是埃博拉病毒病的三种传播途径。
正是由于埃博拉病毒病有这三种传播途径,而这三种传播途径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于动物循环圈,因此,这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对人类具有强大的攻击力,目前已经导致330死亡。
下面,我们一起详细看看这三种途径究竟是怎么传播病毒的。
第一种传播途径:在动物和动物之间传播。
在非洲,人们认为果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在非洲热带雨林中,随着动物与动物的食物链,或者其他的一些方式,使得病毒渐渐蔓延开来。
第二种传播途径: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
在非洲,相关记载说道:在热带雨林中,如果处理过受到病毒感染的动物,或者死去的某些动物,如: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等就会染病。
第三种传播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人与人之间有着很多种不同的交际圈,而埃博拉病毒病则是通过人类的交际,不断传播和蔓延。
如果人和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者其他体液直接接触的话,就容易染病,甚至如果人间接的接触到这类体液污染的环境,都有可能染病。
此外,某些病情已经康复的男性都有可能再次通过精液传播埃博拉病毒。
这就是埃博拉病毒的三种传播途径了。
我们了解这种疾病,知道这种疾病,其实,也是为了在清楚明了的前提下,有准备的预防这种疾病,以免造成某些不必要的损失。
目前,非洲多国已经出现埃博拉病毒病病例,对于人类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噩梦。
为了防止该病毒流传至我国,广州检验检疫局严控疫情入境。
鉴于埃博拉病毒病的多种传播途径,而对于我们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出于健康考虑,一定要注意家畜和家中宠物的卫生,此外,最好避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洁性生活。
埃博拉病毒有什么特点
埃博拉病毒有什么特点?
又称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动物产生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梗、休克或多器官衰竭。
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感染潜伏期为2天至21天左右。
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
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
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传染性敏感动物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
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
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传播方法
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
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
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中,因此对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均应彻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毒。
埃博拉病毒还可能经过空气传播。
埃博拉病毒介绍
埃博拉病毒介绍埃博拉杀人血淋淋埃博拉是民主刚果北部的一条河流,1976年一场烈性传染病首次肆虐那里,造成沿河55个村庄280人命丧黄泉。
由于这种病病因不明,便称为埃博拉病。
3年后,埃博拉病又在苏丹出现,也造成数百人死亡。
此后,这种不明病因的疾病每隔几年或10余年就要兴风作浪一次,或大打,或小闹,弄得全世界人心惶惶。
比如,1995年埃博拉在民主刚果爆发,夺去245人的生命,2000年又出现在乌干达,导致近百人丧生。
埃博拉的凶险不仅在于其传染途径,而且在于其发病后致死病人的惨状和病人极度痛苦的样子。
埃博拉可以通过任何液体,包括血液、唾液、汗液、精液和任何分泌物传播,经过4—16天的潜伏期后,病毒在患者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侵袭各种器官组织。
病人首先表现高烧、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继而出现呕吐、腹泻、内出血,半数病人在发病后第5天出现皮疹,大多数在第5-7天七窍流血而死亡。
最为恐惧的是,由于埃博拉病毒在体内侵蚀和毁坏各种器官,就像绞肉机一样绞碎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使得病人不断把坏死的组织从口中吐出。
当无数病人都这样口吐鲜血和坏死的组织,并产生广泛的内出血、脑部受损而挣扎着死亡时,无异于一场异常残酷激烈的战役结束后,在战场上留下尸横遍野的血腥场面,连空气中都散发着血腥味和浓烈的臭味。
同样,与SARS一样,埃博拉最易受感染的是医护人员。
1995年,埃博拉在民主刚果流行时,第一例被发现的病人就是医院的36岁的化验师金夫姆,因为他的工作是采集血样,因而最易受到感染。
刚开始医生诊断他时还以为他是痢疾,因为他的症状是发烧和腹泻。
但几天后金夫姆的病情就迅速恶化,出现流血、吐血,在发病后第4天金夫姆便死亡。
随后,参与医护金夫姆的5名医护人员也染病,且全部病死。
这种现代社会的烈性传染病震惊了国际社会,世界卫生组织(WHO)因此把埃博拉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第四级病毒”。
埃博拉的庐山真面目如此凶险的疾病,如此猖獗的病毒,那么它的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什么?非常遗憾,从1976年发现这种病毒和疾病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有完全弄清埃博拉的真相,目前只知道它是一种丝状病毒,其共同的特征是体积微小,没有细胞结构,仅由一个核酸核心和一个蛋白质外壳组成。
血疫 埃博拉的故事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可导致出血热的病毒,其致死率可高达90%。
这种病毒最早在1976年被发现于非洲的苏丹和刚果地区,随后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爆发,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速度之快、破坏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可怕的病毒的故事。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粪便等;二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物品或环境,如污染的医疗器械、床上用品等。
这种病毒的传播速度之快,使得防控工作异常困难。
在疫情爆发的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医护人员不堪重负,病患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导致疫情迅速蔓延。
埃博拉病毒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随后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这种病毒的致死率极高,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针对埃博拉病毒的威胁,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包括加强疫情监测、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加强公众宣传教育等。
同时,也加大了对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力度,希望能够尽快找到有效的防治手段,遏制疫情的蔓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埃博拉病毒多次爆发,给非洲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然而,正是在这些疫情中,人们也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提高了对这种病毒的认识,加强了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威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是最勇敢的战士。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用自己的汗水和鲜血,守护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是人类文明的守护者。
埃博拉病毒的故事,是一部充满血与泪的史诗。
在这个故事中,有无数的生命在病毒的肆虐下消逝,有无数的人们在疫情中奋起抗争。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它却是一场关乎生死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不能退缩,我们必须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疫情,守护人类的生命安全。
埃博拉病毒的故事,是一部关乎人类生存的重要篇章。
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疾病无国界,全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
了解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病(EVD;以往称为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是严重的、往往致命的人类疾病。
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病死率高达90%。
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靠近热带雨林的边远村庄。
该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并且通过人际间传播在人群中蔓延。
据认为,大蝙蝠科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获得重症支持治疗。
无论对人还是对动物都无可用的已获正式许可的特异性治疗办法或者疫苗。
埃博拉是1976年在苏丹恩扎拉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扬布库同时出现的两起疫情中首次出现的。
后者发生在位于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处村庄,该病由此得名。
埃博拉病毒属是丝状病毒科(线状病毒)的三位成员之一,另两位为马尔堡病毒属和Cuevavirus属。
埃博拉病毒属包括五个不同的属种: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BDBV)扎伊尔埃博拉病毒(EBOV)雷斯顿埃博拉病毒(RESTV)苏丹埃博拉病毒(SUDV)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TAFV)。
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和苏丹埃博拉病毒与非洲埃博拉病毒病大型疫情相关,而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和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则与之无关。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属种见于菲律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感染人类,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在人间报告出现这一属种的发病或死亡情况。
传播埃博拉是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类。
在非洲,有文件记载,通过处理在热带雨林中发现的受到感染的患病或者死去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而染病。
埃博拉随后在人类社会中通过人际间传播加以蔓延,这种传播是与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它体液直接接触(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以及间接接触受到这类体液污染的环境而导致的。
在安葬仪式上哀悼者与死者尸体发生直接接触,这也可能对埃博拉的传播具有作用。
病情已经康复的男性在痊愈后高达七周时仍可能通过其精液传播病毒。
时常发生卫生保健工作者在治疗埃博拉病毒病疑似或者确诊病人时获得感染的情况。
这是在没有严格遵守感染控制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与病人密切接触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工业大学数学建模竞赛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中选择一项填写): B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西安工业大学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陈文兴2. 闫丽萍3. 魏栩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日期:2015 年8 月1 日埃博拉病毒传播及控制分析摘要埃博拉病毒是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
本文根据研究人员统计所给出的前四十周人类和猩猩的发病数量和死亡数量等信息,对该病毒的传播、预测与控制进行研究并建立模型,并分析了隔离措施的严格执行和药物治疗效果的提高等措施对控制疫情的作用。
针对问题一,在了解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情况后,根据猩猩的发病情况建立了马尔萨斯模型:()t e t x 0270.097.154=。
在此模型中,较好地描述病毒在“虚拟猩猩种群”中的传播情况;根据“虚拟猩猩种群”中的数据,用matlab 拟合出不同状态下猩猩数量的变化曲线,并以发病状态为例建立灰色预测模型()()()⎪⎪⎩⎪⎪⎨⎧-=+-=+=+-∧897947))1((10539.600.0669 0124.0)0(11e a b e a b x k x x dt dx a ,从而较准确的预测出接下来第80、120、200周的猩猩发病状态的数据。
针对问题二,为描述埃博拉病毒在“虚拟种群“中的相互传播规律及人和猩猩的疫情发展状况,建立SEIR 模型 ()()()()()()()()()()⎪⎩⎪⎨⎧⋅⋅--=⋅⋅---⋅⋅---=⋅⋅----⋅⋅=----)(111)(111)(111)(111)(331212t I e a dt dT t I e a t Q e a a dt dI t Q e a a t I r dt dQ t t t t λ 模型求解时,通过对模型的推导,我们发现不能给出每个函数的解析解,因此考虑利用matlab 中的ode45函数进行求解。
得出了患者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同样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出“虚拟人类种群”在第80、120、200周的相关数据。
针对问题三,在问题已建立的模型之上画图分析两个因素:通过某种特效药改变治愈率到80%,控制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接触即控制隔离强度。
对埃博拉病毒传播的影响,并通过图中控制后的患者人数,利用模型二中的关系表达式,计算出,45,50,55周的潜伏期人数,治愈人数,死亡人数。
针对问题四,对问题三进一步讨论改变隔离强度和治愈率对病毒传播的影响,分别用matlab作出患者人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对比分析,可得出:当降低患者与健康者的接触率和使用特殊药物提高治愈率时,随着时间的延迟,患者人数急剧下降。
所以实际生活中,改变通过这两个指标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的传播。
关键词:马尔萨斯模型SEIR模型灰色预测隔离强度一、问题重述埃博拉病毒是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主要通过接触而非空气传播。
迄今为止,已有多次疫情爆发的记录,最近的一次在2014年,截至2014年9月25日,此次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已经导致逾3000人死亡,另有6500被确诊为感染。
本文假设某地区有20万居民和3000只猩猩。
研究人员统计了前40周人类和猩猩的发病数量和死亡数量等信息(见附件一、附件二),根据相关信息研究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猩猩的发病数量和死亡数量,建立病毒传播模型,动态描述病毒在“虚拟猩猩种群”中的传播,并预测猩猩接下来的疫情变化,并给出“虚拟猩猩种群”在第80周、第120周、第200周的相关数据;2、建立“虚拟种群”相互感染的疾病传播模型,综合描述人和猩猩疫情的发展,并预测接下来疫情在这两个群体中的发展情况,并给出“虚拟人类种群”在第80周、第120周、第200周的相关数据;3、由于41周外界专家的介入,及严格控制了人类与猩猩的接触,且通过某种特效药物将隔离治疗人群的治愈率提高到了80%。
预测接下来疫情在“虚拟人类种群”的发展情况,并对比第2问的预测结果说明其作用和影响,给出“虚拟人类种群”在第45周、第50周、第55周的相关数据;4、依据前述数学模型,分析各种疫情控制措施的严格执行和药物(包括防疫药物、检疫药物和治疗药物等)效果的提高等措施对控制疫情的作用。
二、问题分析根据题意,这是一个传染性病毒随时间蔓延的过程,需要研究传染病在传播过程中各类种群的数量变化,特别是通过研究患者和疑似患者、患者和治愈者的数量变化,预测传染病的传染的高峰期和持续时间长度,从而我们可以认识到相应的疫情控制措施对控制传染病传播所能达到的效果。
针对问题一,根据附件一“虚拟猩猩种群”的数据,初步观察到发病状态、累计自愈及累计死亡的猩猩数量,并对数据做定量分析得到截至每周累计发病的数量,利用matlab 编程得出病毒传播速度的散点图,针对病毒的传播过程,首先,我们用()t x 表示t 时刻的猩猩发病个数,用λ表示每天每个猩猩有效接触的个数,考虑t 到t t ∆+时刻发病个数的增加,建立微分方程 x dtdx λ=,()00x x =,通过马尔萨斯模型求解得:()t e x t x λ0=。
利用灰色预测,预测出后期猩猩每个状态的数量,并以发病状态为例建立灰色预测模型,接着运用matlab 编程假设 ()()}{3642.4,39.2,48.4,45.4,54.4,51.2,50.20,=k X ,再对其作一次性累加生成运算得到新的生成数列()()}{67.292,331.2,3.2,249.6,2,155.8,20450.2,104.61=k X ,紧接着对()()k X 1作紧邻均值生成得出数据阵B 和数据向量n Y ,再对参数列T b a ],[=∧α进行最小二乘估计最后建立出了灰色模型(GM(1,1)模型)。
我们又经过对GM(1,1)模型的残差检验,最终得出了预测结果。
针对问题二,我们把人群分为五类:健康者(易感染者)、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潜伏期感染者、死亡者和治愈者,采用SIER 模型,并将死亡者和治愈者都归于系统移出者统称为恢复人群,关系如下图:在此基础上,找出单位周内这五类群体数量的变化来建立微分方程,得出模型。
再利用matlab编程画出图形,改变其隔离强度药物治愈率后重新作图进行比较,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SEIR模型对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规律进行定性分析描述,对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定量预测,并分析各种疫情控制措施对控制疫情的作用。
针对问题三,在问题已建立的模型之上画图分析两个因素:通过某种特效药改变治愈率,控制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接触即控制隔离强度。
对埃博拉病毒传播的影响。
针对问题四,对问题三进一步讨论改变隔离强度和治愈率对病毒传播的影响,分别用matlab作出患者人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对比分析,给出有效控制疫情传播的建议。
三、符号说明符号解释说明S(t)t时刻正常者(易受感染)数量E(t)t时刻疑似患者的数量Q(t)t时刻处于潜伏期的数量I(t)t时刻确诊患者的数量T(t)t时刻退出传染系统的数量(包括治愈者和死亡者)β1 潜伏期的人数中转化为确诊患病的数量占潜伏期β2 每日退出传染系统的数量比例a3 确诊患者的治愈时间r患者的人均周接触个体数量因接触被感染的概率p潜伏期内的患者被隔离的强度a患者被治愈的概率四、模型假设1、假设单位时间内感染病毒的数量与现有的感染者成比例;2、假设单位时间内治愈数量与现有感染者成比例;3、假设单位时间内死亡数量与现有的感染者成比例;4、假设患者治愈恢复后不会再被感染同种病毒,有很强的免疫能力,即被移除出此传染系统;5、假设正常者被传染后,进入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处于潜伏期的群体不会表现症状,不可传染健康者,不具有传染性;6、假设患者入院即表示患者被隔离治疗,被视为无法跟别人接触,故不会传染健康者;7、假设实际治愈周期过后,如果患者没有治愈,则认为患者死亡,即实际治愈周期过后,患者都被移出此感染系统;8、假设考察地区内疾病传播期间忽略个体的出生,死亡,流动等种群动力因素对总种群数量的影响。
即:总种群数量不变,记为N=20万;9、假设人能以一定的概率接触到猩猩,当接触有传播能力的猩猩后有一定的概率感染病毒,而人发病后与猩猩的接触可以忽略。
10、假设可以及时发现疑似患者并隔离治疗,并且剩下一部分未被隔离的感染者变成患者后感染正常人。
11、假设人类发病后与猩猩的接触可以忽略,即人类不作为猩猩的感染源。
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5.1问题一模型建立与求解据问题一,由附件“虚拟猩猩种群”中的数据,利用Matlab作累计发病个数--时间的散点图如下:(程序参见附件1)从图可看出:埃博拉病毒传播的速度在前40周始终呈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斜率有减小的趋势。
5.1.1马尔萨斯模型的建立与求解“虚拟猩猩种群”的埃博拉病毒传播预测模型类似于人口增长的预测模型,故首先采用马尔萨斯模型(Malthusian 模型)进行建模。
设时刻t的确诊患者数量()t I 是连续、可微函数,并且每天每个患者有效接触(足以使人致病的接触)的人数为常数λ,考察t 到t +t ∆病人人数的增加,则有()()()t t I t I t t I ∆=-∆+λ再设0=t 时有0I 个病人,即得微分方程()⎪⎩⎪⎨⎧==00I I I dt dI λ 解之可得:()t e I t I λ0=其中, λ,0I 为常数。
()t e t I 0270.097.154=根据“猩猩种群”疫情数据中的确诊患者的数据散点图(图1),考虑利用马尔萨斯模型()t e x t x λ0=来预测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情况。
用matlab 求得97.1540=I ,0270.0=λ。
即得马尔萨斯模型如下(程序参见附件2):()t e t I 0270.097.154=图:结果表明,随着t 的增加,猩猩感染的个数()t I 持续增长。
马尔萨斯拟合及预测图线与猩猩在前40周发病情况图线拟合程度较为符合。
由图分析知:马尔萨斯模型是关于人口或种群增长的模型,它发现人口或种群成指数增长。
即在该模型中可引意为,猩猩感染病毒的个数随着时间的增长呈指数增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