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现状

合集下载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市区外况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

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77188.05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了解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

地貌类型山地占39.4%,平原占30.6%,丘陵占37.69%,其他占1.4%。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

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

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

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

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首先,呼和浩特市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在市区的北部,有乌素图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沙漠之旅,感受沙漠的
奇特风光。

此外,呼和浩特市还有大片的草原,草原上的天蓝、云白、草
绿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成为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圣地。

其次,呼和浩特市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作为蒙古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呼和浩特市保留了许多传统的蒙古文化元素。

例如,阿细跳舞、马头
琴演奏等传统文化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的观赏。

此外,呼和浩特市还有丰
富的历史遗迹,如庙城、回民街等,这些地方展示了传统的蒙古族建筑风
格和饮食文化,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再次,呼和浩特市还有丰富的文化活动。

每年的蒙古族传统节日,那
达慕大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在那达慕大会上,游客可以观看到马球比赛、蒙古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蒙古族美食。

此外,呼和
浩特市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展览、艺术演出等活动,使游客可以更好地了
解蒙古族的文化艺术。

最后,呼和浩特市的交通便利度较高。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通枢纽
之一,呼和浩特市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通往各地,也有机场接待国内
外航班。

这使得游客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呼和浩特市,进一步促进了旅游
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呼和浩特市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丰富
的文化活动以及交通便利的优势。

这些旅游资源使得呼和浩特市成为了旅
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同时,呼和浩特市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设施和服
务的建设,提升旅游品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呼和浩特现状分析报告

呼和浩特现状分析报告

呼和浩特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将对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现状进行分析。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分析呼和浩特市的现状,可以对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同时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2. 经济现状分析2.1 GDP总量根据最新数据,呼和浩特市的GDP总量在过去几年保持了稳定增长。

2019年,呼和浩特市的GDP总量达到了XXX亿元,同比增长了XX%。

该数据显示了呼和浩特市经济的较好发展态势。

2.2 产业结构呼和浩特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农业方面,呼和浩特市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主要种植小麦、大豆和玉米等农作物。

工业方面,呼和浩特市的工业以煤炭、能源和化工为主导,同时也有金属、纺织和食品等行业的发展。

服务业是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包括金融、商贸、旅游和物流等领域的发展。

2.3 就业和收入水平呼和浩特市的就业水平较高,并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呼和浩特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X%,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同时,呼和浩特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3. 社会现状分析3.1 人口结构呼和浩特市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底,呼和浩特市的常住人口超过了XXX万人。

同时,呼和浩特市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前来工作和生活,使得人口结构多样化。

3.2 教育和医疗呼和浩特市的教育和医疗事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教育方面,呼和浩特市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并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医疗方面,呼和浩特市拥有一批高水平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能够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

3.3 社会治安呼和浩特市的社会治安相对较好,公共安全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当地政府加强了治安力量的建设和配备,并加强了社会综合治理体系的建设,有效提升了社会治安水平。

呼和浩特市区域环境概况

呼和浩特市区域环境概况

呼和浩特市区域环境概况1自然环境概况呼和浩特市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km2。

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

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m,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m,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m。

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

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境内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380.9km2,沟长68.2km,年平均径流量4972万m3。

1958年在沟口兴建红领巾水库1座,库容1650万m3,灌溉面积11万亩。

哈拉沁沟,沟长55.6km,流域面积708.7km2,年均径流量2622万m3。

全市河流总长度1075.8km,河网密度为0.177km/km2。

地下水分为浅层水含水层和深层水含水层。

浅层水含水层包括浅层潜水及半承压水等。

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规律的变化,全市浅层地下水年补给量为9.87亿m3。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

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仅在2℃左右,南部达到6.7℃。

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

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l3.5~13.7℃。

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d,低山丘陵区110d,南部平原区为113~-134d。

日照年均1600h。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mm,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仅350mm;平原区在400mm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mm;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mm,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mm,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mm。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东临辽宁、吉林两省,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北界俄罗斯,南与河北、山西两省接壤,地跨东经97°21'~126°03',北纬37°24'~53°23'。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地势大致由南向北倾斜,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由于内蒙古处于偏远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比较严重。

本文将就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进行详细探讨。

一、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1.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出产地之一。

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再加之长期受人类活动干扰,导致当地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中尤以草原退化、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突出。

2.草原生态退化内蒙古是著名的草原大省,由于牧民滥放、过度放牧等不当行为,导致当地草原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严重加速了草原的退化,草原面积减少、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受损、草原生态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等问题日益凸显。

3.水资源短缺内蒙古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

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内蒙古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缺水面积不断扩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土地沙化严重内蒙古草原地区大面积土地发生沙化现象,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资源严重亏损,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等问题,严重威胁当地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5.生物多样性丧失由于长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破坏,内蒙古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严重损失,一些珍稀濒危动植物受到了威胁,特别是一些大型野生动物如狼、马、鹿等数量急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二、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1.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处偏远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重工业和煤炭开采等大规模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从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1. 气候变化加剧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显现,内蒙古的气候变化更加明显。

夏季高温干旱,冬季严寒漫长成为常态,气候极端事件频发。

这种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草原退化、沙漠扩张等问题日益突出。

2. 生态破坏加剧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草原过度放牧、煤炭开采等行为导致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沙漠化等问题严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3. 污染问题凸显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内蒙古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4.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不断受到破坏,一些珍稀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对当地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1. 经济发展压力大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能源基地,经济发展压力巨大。

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而另一些地区的资源却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 盲目的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内蒙古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经济增长,盲目追求GDP,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日益凸显。

《2024年呼和浩特市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益研究》范文

《2024年呼和浩特市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益研究》范文

《呼和浩特市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益研究》篇一一、引言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其土地利用状况与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愈发突出。

为应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和改善生态环境,呼和浩特市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这一工程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本文旨在研究呼和浩特市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产生的效益。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过度开垦、土地退化等问题。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修复措施,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呼和浩特市作为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于当地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改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统计数据分析等手段。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呼和浩特市近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数据、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政策文件和统计数据等。

四、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分析,发现呼和浩特市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农用地比例有所下降,而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的比例显著增加。

2.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变化: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推进,呼和浩特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原本的农田逐渐被林地和草地所替代,形成了更为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五、退耕还林还草的效益分析1. 生态效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 经济效益:一方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增收途径;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社会效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人居环境,同时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呼和浩特市自然概况

呼和浩特市自然概况

呼和浩特市自然概况:呼和浩特市位于华北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

北依阴山山脉,南濒九曲黄河,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塞外名城。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经过全市各族人民50多年的艰苦奋斗,呼和浩特已建设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市荣整洁.社会安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呼和浩特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达2054平方公里,辖玉泉区.回民区.新城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武川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托克托县九个旗县区。

总人口25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6.7万人,市区人口109.6万人。

呼和浩特市区地处中温内陆地带,平均海拔1050米,属西北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8度左右。

经济状况:呼和浩特市——包头——东胜经济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资源富集区和重点开发建设地区。

呼和浩特利用和发挥中心地缘优势,坚持内涵与外延并举的发展方针,“九五”以来,实现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95.4亿元,增长26.4%;第三产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19.8%。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902元,比上年增长18.8%;财政收入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2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2561元,比上年增长0.9%;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农村部分)95.3亿元,比上年增长3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现在,各种潜在的资源优势正在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经济呈现出健康、快速、高效的发展势头,呼和浩特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理想的投资热点地区之一。

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已形成了以毛纺、服装、电子、机械、电力、食品、化工、建材为支柱,门类比较齐全的轻型加工工业体系。

呼和浩特会考地理风向标

呼和浩特会考地理风向标

呼和浩特会考地理风向标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位于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上。

作为内蒙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呼和浩特的地理位置对其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气候、地形、交通等多个方面介绍呼和浩特的地理特点,带您了解这座城市的风向标。

一、气候呼和浩特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季节性明显,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根据气象数据,呼和浩特年均气温为7.7摄氏度,年均降水量为385毫米。

这种气候条件对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地形呼和浩特地处黄土高原,地势相对平坦,属于高原丘陵地貌。

呼和浩特周边多为丘陵和河谷地貌,山地相对较少。

该地形条件为农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交通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首先,呼和浩特拥有火车站和机场,方便国内外游客前往。

其次,呼和浩特连接多条高速公路,与周边城市联通便利。

此外,呼和浩特还是中国重要的公路运输枢纽,是连接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四、经济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北方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

该市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同时也发展了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呼和浩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成为内蒙古区域经济的核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五、旅游资源呼和浩特地处内蒙古的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例如,位于呼和浩特市郊的昭君文化公园,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

此外,呼和浩特周边还有草原、湖泊等自然景观,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草原风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六、教育呼和浩特拥有多所高等学府,为整个内蒙古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其中,内蒙古大学作为该市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为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呼和浩特的地理位置和教育资源的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前来学习。

呼和浩特的地理特点在该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气候、地形、交通等因素为呼和浩特的农牧业、旅游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呼和浩特生态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呼和浩特生态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呼和浩特生态环境建设调研报告一、我市生态建设的主要成效呼和浩特地处西北内陆、土地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

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雨量由南向北递减,全区86%的地域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干旱少雨,风沙灾hai频繁发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多年来,按照分类指导,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建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建设山川秀美新景观的目标,实行封山禁牧,积极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生态建设,草原植被开始恢复,土地沙漠化得到遏制,林草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全区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水土流失治理使生产得到改善。

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方针,以大支流为骨干,以基本农田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全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765平方公里,建设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513万亩,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由5.6亿公斤提高到9.8亿公斤。

(二)生态林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采取封、飞、造结合,加大退耕还林、治沙造林和防护林建设力度,基本建成了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城乡绿化林为主的林业支撑体系。

全区造林达1583.6万亩,占林地总面积2949.7万亩的54%。

(三)草原保护与建设步入良性循环。

目前全区3665万亩草原全面禁牧,1810万亩草场实行围栏,190万亩草原实施补播改良,天然草场植被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干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的植被盖度分别增加了50%、20%、25%。

草原沙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次数减少,强度减弱。

(四)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整体逆转。

采用人工造林、划管封育、飞播造林及在沙漠边缘引水建设绿洲等措施,遏制了沙漠扩展,实现了人进沙退,成为全国唯一的沙化逆转市。

呼和浩特市自然资源

呼和浩特市自然资源

呼和浩特市自然资源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位于中国北部,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自然
资源的城市。

呼和浩特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和草原资源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呼和浩特市的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和气候
呼和浩特市位于黄河流域,东临赤峰市,西接包头市,南邻乌兰察布市,北与呼
伦贝尔市相邻。

这里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凉,降水集中在夏季。

气候适宜,
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矿产资源
呼和浩特市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铁矿石、铜矿等。

这些矿
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支撑。

草原资源
呼和浩特市是著名的草原城市,草原资源丰富。

草原是畜牧业的重要基地,也是
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积极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
黄河、达尔罕茂明安河等河流穿城而过,为呼和浩特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呼和浩特市致力于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工作。

总体来说,呼和浩特市自然资源的丰富性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
坚实基础。

未来,呼和浩特市将继续致力于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可持续
发展与生态平衡。

《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物SO2和NO2的分析与预测》范文

《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物SO2和NO2的分析与预测》范文

《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物SO2和NO2的分析与预测》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像呼和浩特市这样的北方城市。

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2)作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环境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呼和浩特市大气中SO2和NO2的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是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的重要课题。

二、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物SO2和NO2的污染现状分析1. SO2污染现状呼和浩特市作为工业重镇,煤炭燃烧是SO2的主要来源。

在冬季,由于取暖需求大增,SO2排放量也相应增加。

据监测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市大气中SO2浓度普遍偏高,尤其在重工业区和城区中心区域,超标现象较为严重。

2. NO2污染现状机动车尾气排放是NO2的主要来源。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呼和浩特市NO2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尤其是交通主干道附近,NO2浓度普遍较高,对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构成了较大威胁。

三、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及影响因素分析1. SO2来源及影响因素煤炭燃烧、工业生产、供暖等是SO2的主要来源。

此外,气象条件如风速、温度、湿度等也会影响SO2的扩散和浓度。

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SO2容易在低空积累,导致浓度升高。

2. NO2来源及影响因素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生产、生活燃料燃烧等是NO2的主要来源。

此外,交通拥堵、汽车保有量、油品质量等也会影响NO2的排放量和浓度。

在交通主干道附近,由于车流量大,NO2浓度往往较高。

四、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物SO2和NO2的预测与应对措施1. 预测模型构建利用历史数据和气象数据,构建SO2和NO2的预测模型。

通过分析数据间的关系,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气中SO2和NO2的浓度变化趋势。

2. 应对措施(1)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煤炭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2)推广清洁能源,鼓励居民使用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减少煤炭取暖的依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辖区面积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成因以及可能的对策。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内蒙古地处中国腹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生态资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了严重的破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沙漠化加剧:内蒙古地处中国沙漠化带,沙漠化加剧严重影响着内蒙古的生态环境。

据统计,内蒙古自治区约有60%的土地受到沙漠化威胁,沙漠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平衡和农牧业生产。

2. 水资源匮乏:内蒙古地处干旱区,水资源匮乏一直是困扰当地的重大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内蒙古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3. 物种丰富度下降: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然而由于持续的开发和过度利用,许多珍稀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4. 大气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和交通业的飞速发展,内蒙古的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城市周边的工业区和煤矿区大量的废气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堪忧,亟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来改善。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 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内蒙古的经济主要依赖于资源开发型产业,长期以来,过度的资源开采和能源消耗导致了土地退化和水资源匮乏。

2. 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污染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3. 城市化过程快速: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城市周边的工业和建设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和水资源短缺。

4.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是沙漠化问题更加凸显。

以上因素的影响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内蒙古生态环境的恶化。

呼和浩特市地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地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表示 , 森林 质量 主要 用林 分单 位 面 积 蓄积量 和林 种
树 种结构 来 表 示 。文 章 利 用 国家 林 业 局组 织 历 时
5 a完成 的第 六 次全 国森林 资 源清 查结 果 , 呼 和浩 将
呼 和浩 特 市地处 内蒙古 自治 区 中部 , 理 坐标 地
为东经 10 4 1 2 1 北纬 3 。5 4 。 3。总 1 。6 一 1 。8 , 9 3 一 l2 土地 面 积 1. 4 0 m , 7 10 h 主要 分 布有 三 大地 貌 类 型 ,  ̄ 即北 部 的大 青 山和东 南部 的蛮汉山 , 为山地地 形 , 海 拔为 2 0 m; 西部 为土 默川 平 原 地形 , 均 海 拔 20 中、 平
向南 , 从东 向西 由森林植 被逐渐过 渡到灌丛 草原 、 干 草原 、 草甸 等 , 同时 尚有盐 生 植被 、 沼泽 植被 和 沙生
植被 。 2 研 究方法
湿度和降水量 , 同时具有降低风速 、 保持水土、 涵养 水 源、 化空 气 、 除噪音 、 文景 观 的功 能等 。 因 净 消 人 此, 森林 具有集 社会 服务 功 能 和生 态服 务 功能 为 一
设该 地 区可分 为 n个统计 小 区 , :1 2 、 …n 依式 i 、 3 , 结果 , E=1 表 明绿色覆 盖分布最 均衡 , 当 , 最有 利 于 环境 功能提 高 ; E=0 表 明绿 色 覆 盖分 布 最不 均 当 ,
为 10 m左 右 ; 00 其余 为丘 陵 、 丘 地 貌 类 型 。气 候 沙
第 3 第 5期 4卷
2 1 年 9月 01
内 蒙 古林 业 调 查 设 计
I n rM o oi rsr n e tg t n a sg n e ng la Fo e ty I v si ai nd De in o

关于呼和浩特市的常识

关于呼和浩特市的常识

关于呼和浩特市的常识1.引言1.1 概述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之一。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呼和浩特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首先,呼和浩特市地处蒙古高原东南边缘,人口约为300万。

它坐落在呼伦贝尔高原和燕山山脉的交汇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该市地势北高南低,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长而且干燥,夏季则相对温暖多雨。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呼和浩特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可以说,呼和浩特市是一个四季分明、风景优美的地方。

其次,呼和浩特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里曾是蒙古帝国的发源地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呼和浩特市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融。

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艺术和手工艺品等都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历史记忆。

而且,呼和浩特市也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每年都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总之,呼和浩特市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特点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旅游资源方面都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深入了解。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架构,包括各个部分的内容和次序。

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在这部分中,将简要介绍呼和浩特市的基本情况,包括其位置、人口、经济状况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介绍: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呼和浩特市的历史和文化、呼和浩特市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呼和浩特市的各个方面。

1.3 目的在这部分中,会明确文章撰写的目的,即通过对呼和浩特市的介绍,增进读者对呼和浩特市的了解和认识,引起对呼和浩特市的关注和关心。

2. 正文2.1 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和相关的地理特点,包括其地理坐标、辖区范围、地形地貌等,同时还将介绍呼和浩特市的气候特点,如季风气候、气温变化等。

呼和浩特特色总结

呼和浩特特色总结

呼和浩特特色总结一、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呼和浩特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该自治区的首府。

它地处河套平原北缘,南依大青山,北接林西,西界武川,东连托克托。

呼和浩特的地理位置独特,处于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也使得呼和浩特的气候特点明显。

呼和浩特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四季分明。

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且炎热,昼夜温差较大。

年均温度约为7℃,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一年中,秋季和春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气温适宜,风景宜人。

二、历史文化遗产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里留存着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外城古城墙外城古城墙是呼和浩特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它始建于明朝,是当时为了抵御南方农民起义而修建的。

这座城墙绵延数十公里,保持完好。

如今,游客可以步行或骑行沿着城墙一路欣赏城市的全景。

2. 赛罕塔赛罕塔是内蒙古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之一,也是内蒙古的地标性建筑。

它建于清代乾隆朝,高达53米,具有典型的佛教塔楼风格。

登上赛罕塔,可以俯瞰整个呼和浩特城的美景。

3. 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呼和浩特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

馆内陈列了丰富的文物和珍贵的历史文献,展示了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三、民族文化特色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呼和浩特也因此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蒙古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其传统文化对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居住形式,也是呼和浩特的特色之一。

蒙古包由木架和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毡制成,内外覆盖着羊毛毡,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透气性能。

在呼和浩特,游客可以亲身体验蒙古包的魅力,感受草原的风情。

2. 蒙古歌舞蒙古族的歌舞文化是内蒙古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呼和浩特的特色之一。

蒙古族的歌舞表演热情奔放,舞姿婀娜多姿。

这里的音乐、歌舞演出常常吸引着游客的眼球,让人陶醉其中。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1. 引言1.1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及重要性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域,其生态环境现状备受关注。

在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恶化情况日益严重,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内蒙古的草原遭受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等问题,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程度也在逐渐加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内蒙古地区的环境质量,也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非无解,只要我们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治理措施,就有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加强监督与评估工作,确保各项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乎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与全国生态环境整体格局息息相关。

加强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深入剖析其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监督与评估工作,都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只有不断努力、持续改善,才能够为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内蒙古地处我国的北部边陲地区,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内蒙古的草地退化严重。

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发,草原面积减少,草原质量下降,草地退化现象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影响了当地的畜牧业发展。

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内蒙古气候干旱,水资源稀缺,加上人为活动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许多地区频繁发生水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空气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内蒙古的工业排放量大增,造成空气污染加剧。

尤其是冬季取暖期间,燃煤排放导致大气污染严重,影响居民健康。

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必须看到困难和挑战,更要思考解决之道。

只有深入分析问题根源,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成因分析内蒙古生态环境的现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成因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气候变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几个方面。

内蒙古自治区各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各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各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1.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位于内蒙古中部。

该市在自然灾害方面主要受到干旱和沙尘暴的影响。

干旱是呼和浩特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会对农作物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

沙尘暴则是由于该地区干旱和沙漠化程度较高所导致的。

沙尘暴会给城市的交通、能源和环境等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

2.包头市: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东部。

该市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和干旱。

洪涝是由于该地区降雨量偏多,地势较为平坦,排水能力不足而引发的。

洪涝会给城市的交通、农田和住房等方面造成严重的破坏。

干旱则会对该市的农作物生产和水资源供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3.赤峰市: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北部,该市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沙尘暴和冰雪灾害。

由于地处草原和沙漠交界地带,赤峰市的沙尘暴频率较高,对城市的交通和能源供应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另外,赤峰市也会受到冰雪灾害的威胁,冰雪灾害会对城市的交通、供电和农田等方面造成严重破坏。

4.通辽市: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和沙尘暴。

干旱是该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会对农作物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沙尘暴也是通辽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地处干旱和沙漠化区域,沙尘暴频率较高,对城市的交通和能源供应等方面造成严重威胁。

5.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和沙尘暴。

干旱对鄂尔多斯市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沙尘暴也是该市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地处草原和沙漠交界地带,沙尘暴频率较高,对城市的交通和能源供应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困扰。

总的来说,内蒙古自治区各省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沙尘暴和冰雪灾害等。

这些自然灾害会给城市的交通、农田、住房和能源供应等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需要加强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现状

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现状

呼和浩特市环境现状调查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现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蒙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内蒙古人则通常省称为“呼市"。

一、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调查1地理位置通过呼和浩特市卫星图可知: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

48 东经111。

41 。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2地质地貌2。

1 土壤特征呼和浩特市气候受地形海拔高度影响,水热条件随地形海拔高度的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对土壤的形成、发育产生明显分异,在海拔1900—2000米以上的中山,年平均气温较低,水分条件好,生物循环积累和淋溶过程较为明显,从而形成森林土壤和淋溶森林土壤;而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石质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则形成灰褐土、粗骨土及过度类型的栗褐土,在山前倾斜平原及黑河冲积平原,地形平缓,所形成的是隐域性潮土、盐土等。

2.2 地貌特征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

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米。

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2.3 地质单元2.3.1大青山山前倾斜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分布于大青山南麓,哈素海,小黑村,太平庄以北地区,长约90km,宽约10km.由大青山南麓各沟口形成的洪积锥裙、冲洪积扇裙河冲洪积一湖积扇前带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市环境现状调查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现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蒙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内蒙古人则通常省称为“呼市”。

一、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调查1地理位置通过呼和浩特市卫星图可知: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 东经111.41 。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2.1 土壤特征呼和浩特市气候受地形海拔高度影响,水热条件随地形海拔高度的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对土壤的形成、发育产生明显分异,在海拔1900—2000米以上的中山,年平均气温较低,水分条件好,生物循环积累和淋溶过程较为明显,从而形成森林土壤和淋溶森林土壤;而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石质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则形成灰褐土、粗骨土及过度类型的栗褐土,在山前倾斜平原及黑河冲积平原,地形平缓,所形成的是隐域性潮土、盐土等。

2.2 地貌特征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

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米。

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

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2.3 地质单元2.3.1大青山山前倾斜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分布于大青山南麓,哈素海,小黑村,太平庄以北地区,长约90km,宽约10km。

由大青山南麓各沟口形成的洪积锥裙、冲洪积扇裙河冲洪积一湖积扇前带构成。

山前倾斜平原北高南低,坡度较大,尤以山麓地带最为明显。

京包铁路以北地域,地面坡降在1/100~1/80之间,以南地带小于1/200,向南逐渐趋于平缓。

在东西方向上,山前倾斜平原显示出东高西低的特点。

山前倾斜平原由第四系全新统河上更新统冲洪岩块、砂卵石、砂砾石、砂河亚粘土组成,岩性在垂直河水平方向上变化较大、颗粒直径,由山前向南逐渐变细,在其南缘出现粉砂,粘砂土夹泥炭层的沉积。

2.3.2 大黑河冲积湖平原大黑河冲积湖平原分布在山前倾斜平原以南,托克托县大北窑子,男崞县营,二道凹,黄合少一线以北,哈素海退水渠以东到蛮汉山山前。

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20~40km,是土默特平原的主题。

地形平缓,微向西南倾斜,地面平均坡降微1~4‰。

海拔990~1100m。

由大黑河、什拉乌素河摆动之上更新统一全新冲积层和湖积层组成。

岩性为砂、砂砾石、粘砂土、亚粘土与淤泥互层,地表主要为粘土质粉砂冲积平原上残留有北东~南西向的黑河故道。

大黑河冲湖积平原地形平坦,水土资源丰富,地下水埋藏浅,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具有优越的条件。

在哈素海以南、土左旗西南部及托克托县地区,地处第四纪湖盆地中心,沉积物粒度较细,含水层富水性差,水质也差。

2.3.3 黄河冲积湖平原在呼和浩特境内黄河冲积湖平原,分布于哈素海退水渠以西,南至黄河北岸的高低河漫滩。

黄河冲积湖平原是由现代黄河冲积平原和近代黄河冲积平原构成。

现代黄河冲积平原,宽0.2~3km,呈带状蜿蜒于黄河北岸。

由粉砂,粘砂土组成。

高河漫滩平原高出水面1.4~2m,海拔高度988~1000m。

近代黄河冲积湖平原分布于现代黄河冲积湖平原以北,由上更新统一全新统冲积,湖积的粉砂、细砂、粘砂土、砂粘土互层组成。

地形平坦开阔,微向东南倾斜,地面残存蛇曲状黄河故道,地面坡降1~2‰,海拔高度990~1100m。

黄河冲洪积平原,水土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但受平原交接洼地的影响,地表排水不畅,致使农田盐渍化、沼泽化不断扩大。

2.4 主要沟谷主要沟谷走向为南北方向,流域面积大于50km2的沟有16条。

现对五条描述如下:1.哈拉沁沟: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8km,沟长55.6km,流域面积708.7km2,清水流量0.2m3/s,多年平均流量2622万m3;沟内峭壁直立,瀑布低垂,景观别致。

大青山山地的河流,多属季节性流水,水量受季节制约,旱季水少或枯竭,雨季常常山洪爆发造成灾害。

2.乌素图沟:位于呼和浩特市北西乌素图村,沟长约26km,流域面积174.7km2,径流量698.8万m3,流水汇集于乌素图水库。

3.东白石头沟:位于土默特左旗兵州亥北5.5km处,沟长13km,流域面积97.5Km2,多年平均径流量390万m3,流水汇集于沟口五一水库。

4.水磨沟:位于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东北6.5km处。

沟长68.2km,流域面积138.9km2,纵坡0.9‰,清水流量0.2~0.5m3/s,多年平均径流量4972万m3,流水汇集于沟口红领巾水库。

5.万家沟:位于察素齐镇西8km处。

沟长67.9km,流域面积853.4km2,平均纵坡1.1‰,清水流量0.2~0.5m3/s,多年平均流量4700万m3,水流出出口后经大西河注入哈素海。

距沟口1.5km有万家沟水库。

3 气候特征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

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仅在2℃左右,南部达到6.7℃。

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

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l3.5-13.7℃。

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天,低山丘陵区110天,南部平原区为113-134天:日照年均1 600小时。

降水量:降水在时空上的分布极不均匀。

其空间上的趋势自北向西南逐渐减少,最大年降水量出现在山区。

而在时间上则集中在6~9月份,该时段的降水可占到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呼和浩特市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毫米,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仅350毫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毫米。

4 自然资源4.1 水资源呼和浩特境内有大小河流数十条,主要发源于大青山和蛮汉山山脉,多由常年性河流和间歇性河流组成属于黄河水系。

全市地表水可利用资源总量为96110万m3,其中引黄资源量为60221万m3。

其它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339.1万m3。

全市地表水供应量,当保证率P=50%时,为45335.1万m3;当保证率P=75%时,为39515.1万m3。

呼和浩特市主要河流有大黑河、什拉乌素河、沙河、宝贝河、银号河大青山各山沟,均为季节性河流,黄河为过境河流。

其中,大黑河、小黑河、什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380.9平方公里,沟长68.2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 972万立米。

958年在沟口兴建红领巾水库1座,库容1650万立米,灌溉面积11万亩。

哈拉沁沟,沟长55.6公里,流域面积708.7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622万立米。

全市河流总长度1 075.8公里,河网密度为0.177公里/平方公里。

4.1.1 大黑河大黑河是黄河水系流经河套平原最大的支流。

大黑河发源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十八台乡东躺子南山顶,由东向西流经旗下营折向西南,沿山麓从榆林南下至二十家子,到美岱村流入土默特平原。

横贯呼市郊区东西,经土默特左旗至托克托县的葡萄拐汇入黄河。

全长225.5km,流域面积15911km2。

在呼和浩特境内全长114.4km,平均坡降1/3000,多年平均径流量9700万m3。

4.1.2 小黑河小黑河是大黑河的主要分支,小黑河发源地有两处,一为武川县黄花窝铺村西南,经大豆铺、卯独庆进入呼和浩特的哈拉沁沟,经毫沁营、如意河、西把栅、讨号板南营子,在洪津桥北汇入大黑河。

全长93km,在呼和浩特境内全长48km;其主要支流有乌素图沟、坝口子沟、水磨沟三条季节性河流;另一发源地是郊区西把栅乡大厂库伦泉水,小黑河全年平均径流量8724万m3,最大洪峰流量为599m3/s,年平均流量为330m3/s。

由于排入了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水质污染严重。

4.1.3 黄河黄河为过境河流,由托克托县十四份子村入境,从大石窑出境流入清水河县,在境内全长27.5km,平均坡道1/8500,河宽300~600m,为砂质河床。

多年平均径流量315.4亿m3,日平均含砂量最大可达376kg/m3,最小为0.046kg/m3。

4.1.4 哈素海(湖泊):哈素海系黄河变迁遗留的牛轭湖,呈西那东向展布,属大黑河系的外流湖泊。

哈素海位于土默特左旗的哈素乡和其冗乡境内,自1960年开始修筑围堤,现已具有平原水库的特点,最大储水面积28.45km2,湖面水位989m左右,平均深度1.4m左右,湖区中南部较深,可达3m左右,设计湖容量8000万m3,现已达6000万m3。

4.1.5 地下水:地下水分为浅层水含水层和深层水含水层。

浅层水含水层包括浅层潜水及半承压水等。

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规律的变化,全市浅层地下水年补给量为9.87亿立方米。

4.2 矿产资源大青山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有20多种,矿产地85处,其中大型4处,中型3处,小型15处,矿点矿化点63处。

矿产规模以矿点及矿化点居多,工业矿床较少。

除少数矿产地外,大多数矿产地开发利用较低,仅为普查阶段。

其品种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石墨、大理石、花岗岩、石棉,云母、沸石、珍珠岩、膨润土、水晶,紫沙陶土等,以建筑材料为主,仅有少量冶金辅料和特种金属矿。

大理石、花岗岩、石墨及拂石矿为优势种。

能潭矿产主要有煤及泥炭.贵金属、稀有金属和放射性矿产主要有金、绿柱石以及伟晶岩型铀、钍。

普通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铜、铅、锌。

4.3 光能资源呼和浩特地区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是全国的一个次高值区.农作物生长季太阳辐射总量达35592828兆焦耳/千方米,是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63%,日照1600小时以上,占全年日照的55%,是相当优势的生产潜力。

4.4 动植物资源4.4.1 植物资源呼和浩特市从南到北,由西至东水热条件不同,地形地貌差异较大,所以自然植被类型也有所不同。

植被分布规律的特点是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有森林植被逐渐过渡到灌丛草原,干草原、草甸草原,同时尚有岩生植被、沼泽植被和沙生植被。

植被共分为六种类型:(1)森林植被:分布于大青山北坡、蛮汉山高海拔处的阴坡,半阴坡。

建群种以次生的白桦、山杨为主,油松和华北落叶松也有少量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