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专业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化学范文)(2024)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化学范文)(2024)
借助特定仪器,对待测物质进行物理或物理化学 性质的测量,从而确定其成分或含量的方法。
常见仪器分析方法
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
3
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与应用
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准确等,广泛应用于 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
2024/1/28
9
样品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技术
样品前处理的目的与意义
2024/1/28
13
酸碱滴定法在工业领域应用
产品质量控制
在化工、制药、食品等行业中, 酸碱滴定法可用于测定产品的酸
碱度,以控制产品质量。
2024/1/28
废水处理
酸碱滴定法可用于测定废水的酸碱 度,以指导废水处理过程中的酸碱 中和操作。
资源回收利用
在金属冶炼、电镀等行业中,酸碱 滴定法可用于测定废液中的金属离 子浓度,以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结果计算
根据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和浓度,计算待测溶液的酸碱浓 度。
12
酸碱指示剂选择及变色范围
指示剂选择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 溴甲酚绿等,选择指示剂时应考虑其 变色范围与待测溶液的酸碱度相匹配 。
变色范围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是指在酸碱滴定过 程中,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的pH值范 围。例如,酚酞的变色范围为8.210.0,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为3.1-4.4。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化学范文)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基础知识回顾与拓展 • 酸碱滴定法及其应用 • 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 • 配位滴定法及其应用 •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简介 • 课程总结与复习指导
2

2024版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教案

2024版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教案
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
平时成绩评定方式
课堂表现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 论贡献和提问情况进行评价。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作业,并 评估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实验报告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 范性、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以
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
期末考试形式和内容
考试形式
01
闭卷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多种题型。
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 教案
目录
• 课应用 • 仪器分析方法与应用 • 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培养 • 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分析化学课程简介
03
分析化学的定义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 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 要分支。
操作简便,快速,准确 度高,适用于常量、微 量和痕量组分的分析。
缺点
对化学反应的选择性和 滴定终点的判断要求较
高。
应用
广泛应用于酸碱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络合滴 定和沉淀滴定等领域。
分光光度法
原理
优点
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或发射特性进 行定量分析。
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适用于微量和痕量组 分的分析。
仪器分析原理及技术应用
01
光学分析法
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原子 吸收光谱、分子光谱等)和分 光光度法原理、仪器构造及应
用。
02
电化学分析法
电位分析法、电解分析法、库 仑分析法等原理、仪器构造及
应用。
03
色谱分析法
色谱法基本原理、分类(液相 色谱、气相色谱等)、仪器构
造及应用。
04
质谱分析法

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课程设计

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课程设计

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要求分析化学是化学本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化学分析部分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各种分析化学方法与技能,了解现代分析化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同时,针对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的课程设计也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点。

本次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课程设计要求参照相关标准和教学大纲,选定一个有代表性的化学样品进行定量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技能,了解和运用不同的分析化学方法和仪器。

二、实验过程实验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 样品的制备选择适当的化学样品,通过纯化、稀释和标准化等步骤,制备出适合于定量分析的样品。

2. 样品的测定根据课程设计要求,选择一种或几种适合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

其中,样品的测定方法可以包括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色度分析、显微镜分析等。

在样品测定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仪器,包括分光光度计、电位计、色谱仪、荧光分析仪等,还需要掌握化学计量学和数据分析等基础知识。

3.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出样品的浓度、质量等相关参数,可以采用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等方法。

三、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安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危险品的处理和操作,尽可能避免切割、烫伤等事故的发生。

2. 仪器操作不同的仪器操作方法、操作流程不同,需要学生在实验前先掌握好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

3. 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需要排除实验误差,并按照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四、实验效果分析通过本次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的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分析化学方法和技术。

同时,实验过程也可以检验学生对于分析化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分析化学授课对象:化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学期:第三学期授课学时:75学时(3学时/周)学分:3学分二、教学目标1. 理论知识目标:- 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 了解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 具备处理物质的分离、分析和实验数据的能力。

3.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基本理论-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定量分析方法- 滴定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 光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3. 分析化学实验- 分析天平的使用- 酸碱滴定实验- 重量分析实验- 光度分析实验- 电化学分析实验- 色谱分析实验四、教学安排1. 第1-4周:分析化学基本理论- 介绍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 讲解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第5-12周:定量分析方法- 讲解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光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

3. 第13-16周:分析化学实验- 进行分析天平的使用、酸碱滴定实验、重量分析实验、光度分析实验、电化学分析实验、色谱分析实验等。

4. 第17-20周:课程总结与复习- 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总结和复习。

-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考核。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实验技能。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两部分。

2.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包括实验报告、课堂表现、课堂讨论等。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篇一:分析化学教案一.分析化学的任务1.确定物质的化学组分——定性分析(由那些元素、离子、官能团或化合物组成)成分分析2.测定有关成分的含量——定量分析3.确定物质中原子间结合方式——结构分析(化学结构、晶体结构、空间分布等)分析化学是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本课程将以与卫生检验专业关系密切的“成分分析”为基本内容主要讨论成分分析的定量分析中的各种基本方法)二.分析方法的分类(根据分析化学任务、分析对象、分析原理、操作方法等分为多种分类)1.定性、定量、结构分析——根据分析化学任务元素、离子、化合物、相等2官能团、空间结构等3.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根据分析原理*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历史悠久是分析化学的基础故又称经典分析方法)化学定性分析:根据反应现象、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定量分析:根据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计量关系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使用仪器、设备简单常量组分分析结果准确度高但对于微量和痕量(<0.01%)组分分析灵敏度低、准确度不高*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光化学、电化学、热、磁、声等)需要精密仪器;①电化学分析法:电位法、电导法、库仑法、伏安法等;②光学分析法: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等;③色谱分析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⑤质谱法;⑥核磁共振波谱法;⑦流动注射分析法;等特点:快速、灵敏所需试样量少适于微量、痕量成分分析(但对常量组分准确度低)4.常量、半微量、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根据操作方法及用量各种分析方法的试样用量方法试样质量(mg)试样体积(ml)常量分析>100>10半微量分析10100110微量分析0.10.01超微量分析<0.1<0.01化学定量分析:主要采用常量分析方法;仪器分析:主要用于进行微量、超微量分析常量组分分析、微量组分分析、痕量组分分析——待测组分含量常量组分微量组分痕量组分>1%0.01%1%<0.01%以上两种概念不能混淆如痕量组分分析不一定是微量分析:自来水中痕量污染物分析是常量分析5.常规分析和仲裁分析——根据分析目的(例行分析和裁判分析)三.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通常以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mS、Vs)中被测物质的量来表示固体样品:用组分的质量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mB?B?mSmB——被测组分质量mS——样品的质量若被测组分为常量组分mB的数值仍可用百分率(%)表示如ωB=0.3567则可计为35.67%;若被测组分为微量组分mB可用指数形式表示:如ωB=3.2×105 液体样品:用物质的量浓度c::mol/L,mmol/L,?mol/L物质的质量浓度:?:g/L,mg/L,?g/L气体样品:用质量浓度mg/m3,体积分数(?)ml/m3四.分析化学中的法定计量单位我国国务院于1984年2月27日发布了《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要求自1991起我国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由国际单位制(standardinternationalunitSI)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构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基础单位辅助单位导出单位非国际单位制单位组合形式的单位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教材附录二表1)基础单位*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教材附录二表2)辅助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教材附录二表3)由SI基本单位和辅助单位借助于乘、除等数学符号通过代数式表示的单位*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教材附录二表4)在我国使用广泛的重要单位*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如:mol/Lm3 *由词头和以上单位所构成的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教材附录二表5)词头+主单篇二:大学分析化学教案目的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分类方法和发展以及主要参考资料教学内容: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分析化学的任务可归纳为三大方面的主要任务: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定性分析(qualitativeanalysis)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定量分析(quantitativeanalysis)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结构分析(structuralanalysis)3.分析化学的作用不但对化学学科的本身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在各个领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医药卫生与环境保护等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二、分析方法的分类三、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分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第一次变革:20世纪初溶液平衡四大理论的建立为分析化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分析化学由一门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第二次变革:20世纪50年代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使仪器分析方法得到发展使原来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发展成为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第三次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应用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分析化学建立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准确性、自动化、智能化的新方法创立了条件总之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是以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和分析速度发展自动分析和遥测分析为目标思考题:做好下一章的预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固体试样、液体试样、气体试样及生物试样的采集方法;掌握试样的制备方法;掌握常用的试样分解方法:溶解法、熔融法了解试样分解的其它方法;了解并理解分析测定前的预处理教学重点:试样的分解;教学难点:根据试样特点确定试样分解方法教学内容:21试样的采集在分析实践中常需测定大量物料中某些组分的平均含量.?取样的基本要求:代表性对比较均匀的物料如气体、液体和固体试剂等可直接取少量分析试样不需再进行制备通常遇到的分析对象从形态来分不外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对于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物料应采取不同的取样方法2.1.1固体试样的采集固体物料种类繁多性质和均匀程度差别较大组成不均匀的物料:矿石,煤炭,废渣和土壤等;组成相对均匀的物料:谷物、金属材料、化肥、水泥等对不均匀试样应按照一定方式选取不同点进行采样以保证所采试样的代表性采样点的选择方法:随即采样法;判断采样法;系统采样法等取样份数越多越有代表性但所耗人力、物力将大大增加应以满足要求为原则平均试样采取量与试样的均匀程度、颗粒大小等因素有关通常试样量可按下面经验公式(切桥特公式)计算:m≥Kd2式中:m为采取平均试样的最低重量(kg);d为试样的最大颗粒直径(mm);K为经验常数可由实验求得通常K值在0.051之间例:采集矿石样品若试样的最大直径为10mmk=0.2kg/mm2,则应采集多少试样解:m≥kd2=0.2?102=20(kg)金属(合金)样品采取一般金属经过高温熔炼组成比较均匀因此于片状或丝状试样剪取一部分即可进行分析钢锭和铸铁由于表面和内部的凝固时间不同铁和杂质的凝固温度也不一样因此表面和内部的组成不很均匀取样时应先将表面清理然后用钢钻在不同部位、不同深度钻取碎屑混合均匀作为分析试样对于那些极硬的样品如白口铁、硅钢等无法钻取可用铜锤砸碎之再放入钢钵内捣碎然后再取其一部分作为分析试样2.1.2液体试样的采取常见液体试样包括:水饮料体液工业溶剂等一般比较均匀采样单元数可以较少对于体积较小的物料可在搅拌下直接用瓶子或取样管取样;装在大容器里的物料在贮槽的不同位置和深度取样后混合均匀即可作为分析试样;对于分装在小容器里的液体物料应从每个容器里取样然后混匀作为分析试样对于水样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采样采取水管中或有泵水井中的水样时取样前需将水龙头或泵打开先放水1015分钟然后再用干净瓶子收集水样采取池、江、河、湖中的水样时首先根据分析目的及水系具体情况选择好采样地点用采样器在不同深度各取一份水样混合均匀后作为分析试样2.1.3气体试样的采取常见气体试样有: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大气、压缩气体以及气溶物等亦需按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最简单的气体试样采集方法为用泵将气体充入取样容器中一定时间后将其封好即可但由于气体储存困难大多数气体试样采用装有固体吸附剂或过滤器的装置收集固体吸附剂用于挥发性气体和半挥发性气体采样;?过滤法用于收集气溶胶中的非挥发性组分?大气样品的采取通常选择距地面50180厘米的高度采样、使与人的呼吸空气相同大气污染物的测定是使空气通过适当吸收剂由吸收剂吸收浓缩之后再进行分析对储存在大容器内的气体因不同部位的密度和均匀性不同应在上、中、下篇三:分析化学教案目的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分类方法和发展以及主要参考资料基本内容: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分析化学的任务可归纳为三大方面的主要任务: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定性分析(qualitativeanalysis)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定量分析(quantitativeanalysis) 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结构分析(structuralanalysis)3.分析化学的作用不但对化学学科的本身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在各个领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医药卫生与环境保护等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二、分析方法的分类三、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分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第一次变革:20世纪初溶液平衡四大理论的建立为分析化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分析化学由一门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第二次变革:20世纪50年代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使仪器分析方法得到发展使原来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发展成为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第三次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应用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分析化学建立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准确性、自动化、智能化的新方法创立了条件分析化学无机分析有机分析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分析对象测定原理例行分析仲裁分析具体要求总之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是以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和分析速度发展自动分析和遥测分析为目标四、分析化学的最新进展1.毛细管电泳2.芯片实验室3.联用技术4.超导核磁共振波谱法5.流动注射分析法6.激光7.计算机的应用8.化学计量学9.仿生化和信息智能化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目的要求: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表示方法;测量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熟悉逸出值舍弃原则了解统计检验的方法重点与难点:1.掌握基本概念:误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准确度和精密度、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误差和偏差2.掌握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和有关计算基本公式3.掌握误差的来源(或产生原因)和减免方法4.掌握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及运算法则5.掌握显著性检验的目的和方法:F检验和t检验6.掌握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Q检验法和G检验法7.掌握置信区间的含义和表示方法基本内容:一、测量误差及其表示方法1.基本概念和公式准确度(accuracy):表示分析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来表示误差有两种表示方法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绝对误差(absolute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测量值-值绝对误差可以为正值表示测量值大于真值;也可以为负值表示测量值小于真值测量值越接近真值越小反之越大相对误差(relative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通常以%或表示反映测量误差在值中所占的比例在分析工作中常用相对误差来衡量分析结果例题:测定纯NaCl中Cl的百分含量为60.52%而其含量(理论值)应为60.66%求测定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解:绝对误差=60.52%60.66%=0.14%相对误差=[(60.52%60.66%)/60.66%]×1000?=2.3例题:用分析天平称两个重量一是0.0021g另一是0.5432g两个重量的绝对误差都是0.0001g(0.0001/0.0021)×1000=47.62(0.0001÷0.5432)×1000=0.1841系统误差(systematicerror):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也称为可定误差(determinateerror)根据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它分为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操作误差三种偶然误差(accidentalerror):由一些偶然的、不可避免的原因造成的误差特点:大小和方向(正负)都不固定;服从统计规律(正态分布);不能用加校正值的方法消除可以通过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免精密度(precision):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实验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各测量值之间越接近精密度就越高;反之精密度越低精密度用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来表示实际工作中多用相对标准偏差偏差(deviationd):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称为偏差平均偏差(average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averagedeviation):标准偏差(standarddeviationS):有限次测量各测量值对平均值的偏离程度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standarddeviationRSD):标准偏差在平均值中占的百分数RSD例题:四次标定某溶液的浓度结果为0.2041、0.2049、0.2039和0.2043mol/L计算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及相对标准偏差平均值=(0.2041+0.2049+0.2039+0.2043)/4=0.2043(mol/L)平均偏差=(0.0002+0.0006+0.0004+0.0000)/4=0.0003(mol/L) 相对平均偏差=(0.0003/0.2043)×1000?=1.5?相对标准偏差RSD=(0.0004/0.2043)×100%=0.2%2.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测量结果的好坏应从准确度和精密度两个方面衡量:(1)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2)精密度好不一定准确度高只有在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好准确度才会高3.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如何减免分析过程中的误差)(1)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2)减小测量误差(3)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小偶然误差(4)消除测量中的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造成平均值偏离真值的主要原因根据来源不同可以采用校准仪器、做对照试验、做回收试验、做空白试验的方法消除系统误差(0004.0140000.00004.00006.00002.02222LmolS标准偏差)1.基本概念有效数字: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反映测定的准确程度记录原则:在记录测量数据时只允许保留一位可疑数末位数欠准注意问题:(1)数据中的“0”位于数字中间的0是有效数字在数字前面的“0”是定位用的不是有效数字很小的数字或很大的数字常用10的幂次表示(2)变换单位时有效数字的位数必须保持不变(3)pH、pM、pK等的有效数字仅取决于小数部分数字的位数因为正数代表原值的幂次(4)首位数8的数字其有效数字的位数可以多记一位2.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1)“四舍六入五成双(或尾留双)”注意:尾数为5而后面是0时5前面是偶数则舍为奇数则入;尾数为5而后面不是0时都入(2)只允许对原测量值一次修约至所需位数不能分次修约(3)在大量数据运算时为防止误差迅速累加对参加运算的数据可先多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运算后再将结果修约成与最大误差数据相当的位数3.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加减法几个数据相加减时以绝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准修约其它数据使各数据的绝对误差一致后再进行加减运算一般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为准例题:0.53629.00534.25980.0011.97244.25958+0.25+0.00030.7910.97800.0003乘除法几个数据相乘除时以参加运算的数据中相对误差最大的那个数据为准进行修约后再运算例题:0.12×9.6782=1.161384修约为1.20.12×9.7=1.164修约为1.2三、有限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1.正态分布和t分布正态分布:无限次测量的偶然误差分布服从正态分布(高斯分布)用平均值μ来表示一组数据群分布的位置用标准偏差来描述数据分布的离散性用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表达:正态分布说明:(1)数据既向某个中心值集中的趋势又有偏离开这个中心值的倾向(2)大多数测量值集中在算术平均值的附近;(3)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4)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5)所有测量出现在这个区间的概率总和为1有限次测量值的偶然误差分布服从t分布用样本的标准偏差S 代替总体标准偏差ζ来估计测量数据的分散程度t(xμ/S)图:t分布曲线t分布曲线:纵坐标仍然是概率密度y横坐标是统计量t得到的曲线称为t分布曲线统计量(t):是以标准偏差S为单位的(xμ)值t=xμ/St分布曲线是随自由度f(n1)而改变当f趋近于无限时t 分布就趋近于正态分布2.基本概念置信水平P(或置信度):表示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落在()的概率显著性水平?:测定值落在(tS=1P(置信水平P或显著性水平?表示人们作出判断的可靠把握程度由于t值和和f相关故引用时要加脚注用tαf表示)平均值的精密度:反映测量次数对平均值可靠性的影响程度平均值的精密度可用平均值的标准偏差表示置信区间: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称为置信区间(置信界限)具体表示:为置信区间为置信限(1)用多次测量的样本平均值x估计?值的范围:)称为平均值的置信区间(2)用少量测定值的平均值x估计值的范围:ntSx?(置信区间分为双侧和单侧两种双侧指同时存在大于和小于总体平均值的置信范围单侧指在一定置信水平时总体平均值大于或小于总体平均值的范围)3.显著性检验t检验:也叫准确度显著性检验主要用于检验两个分析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系统误差即判断少量实验数据的平均值x与标准试样标准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做法:先将数据代入公式nSxt???求出t值在一定置信度下从表中查得相应ft,?临界值计算值和查表值比较若计算的ftt说明与x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若计算的ftt,说明?与x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例题:某药厂生产的维生素丸剂要求含铁量为4.800%今从该厂的某一批号的产品抽样进行五次化验测得含铁量为4.744%、4.790%、 4.790%、4.798%及4.822%试问这批产品是否合格F检验:又称精密度显著性检验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S2以确定它们的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方法:先计算出两个样本的方差比F然后与方差比的单侧临界值(21,,ffF)进行比较若21,,ffFF则说明两组数据的精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若21,,ffFF,则说明两组数据的精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例题:用两种方法测定同一样品中某组分第1法共测6次S1=0.055;第2法共测4次S2=0.022试问这两种方法的精密度有无显著性差别解:f1=61=5;f2=41=3由表24查得F0.05,5,3=9.01F=0.0552/0.0222=6.2<9.01因此S1与S2无显著性差别即两种方法的精密度相当使用显著性检验的几点注意事项:(1)两组数据的显著性检验顺序是先进行F检验然后进行t检验(2)单侧与双侧检验:检测两个(两组)分析结果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时用双侧检验;若检验某分析结果是否明显高于(或低于)某值则用单侧检验(3)置信水平P或显著性水平α的选择在分析化学中通常以α=0.05或P=95%作为判断差别是否显著的标准4.可疑数据的取舍当一组数据中出现个别不能判断的异常值时常用Q检验法和G检验法(Grubbs检验法)进行检验判断取舍例题:标定一个标准溶液测得4个数据:0.1014、0.1012、0.1019 0.1012和0.1016mol/L试用Q检验法确定数据0.1019是否应舍弃解:Q=(0.10190.1016)/(0.10190.1012)=0.43N=4时Q90%,4=0.76因为Q<Q90%,4所以数据0.1019不能舍弃思考题:1.恒定误差和比例误差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点2.为什么统计检验的正确顺序是:先进行可疑数据的取舍再进行F检验最后进行t检验小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区分是本章的一个难点只要把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就不难区分本章的另一个难点是应用统计学原理对有限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判断其准确性和可靠程度第三章滴定分析概论目的要求:掌握滴定分析的特点滴定分析对反应的要求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基准物质的条件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和有关计算重点与难点:滴定分析法是目前完成化学分析任务最常用的一类分析方法包括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等而化学平衡是分析化学中大多数基本分析方法(包括滴定分析)的理论基础1.在了解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和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明确作为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所必须具备的条件(1)反应必须定量完成;(2)反应必须迅速完成;(3)必须有合适的指示剂或其他简单可靠的方法确定终点2.掌握滴定分析中常用的滴定方式:(1)直接滴定法;(2)返滴定法;(3)置换滴定法;(4)间接滴定法3.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其浓度的表示方法(1)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直接法和间接法(2)基准物质应符合的条件:试剂组成和化学式完全相符试剂的纯度要足够高一般在99.9%以上;性质稳定参加滴定反应时无副反应;试剂最好有较大的摩尔质量可减小称量的相对误差。

分析化学课程绪论教学设计(一)2024

分析化学课程绪论教学设计(一)2024

分析化学课程绪论教学设计(一)引言: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了各种化学分析方法和技术。

分析化学课程绪论教学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分析化学课程的背景、目标和内容,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分析化学课程绪论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大点1:课程背景和意义1.1 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1.2 掌握分析化学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1.3 理解分析化学与其他化学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大点2: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2.1 了解分析化学课程的主要目标和学习要求2.2 确定学生在分析化学方面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2.3 激发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大点3:课程内容和模块安排3.1 梳理分析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模块3.2 分析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要点3.3 确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对比重3.4 设置分析化学课程的评估方式和标准大点4:教学方法和手段4.1 探讨适合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4.2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3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实验室设备改进教学效果大点5:教学评估和改进5.1 设计合理的课程评估方式和标准5.2 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5.3 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优化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总结:通过本文对分析化学课程绪论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该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学习要求,深入了解课程的内容和模块安排,掌握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实施教学评估和改进的策略。

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为教师在分析化学课程绪论的教学设计中提供参考和指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案示例

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案示例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授课对象:化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学时:32学时教学目标:1. 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常用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 能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一、绪论1. 分析化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分析化学的基本任务和方法。

3. 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规范。

二、滴定分析1. 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络合滴定法等常用滴定方法。

3. 滴定分析中的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

三、重量分析1. 重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常用重量分析方法:沉淀法、萃取法、滴定法等。

3. 重量分析中的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

四、光谱分析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五、电化学分析1. 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电位分析法、电流分析法等常用电化学分析方法。

3. 电化学分析中的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

六、色谱分析1. 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常用色谱分析方法。

3. 色谱分析中的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分析化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任务和方法。

二、讲解1. 详细讲解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2.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分析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实验1. 指导学生进行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色谱分析实验。

2. 强调实验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四、讨论1. 鼓励学生就分析化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1. 总结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书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书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书总学时:48 学分:2.5一、课程概况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2、开课学期:33、适用专业:化学、应用化学4、课程教学目的:分析化学是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测量各组分的含量以及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的一门学科。

它具有实验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日益广泛,它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化学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准确树立量的概念,对近代仪器分析方法有所了解,并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前接后续课程和学科特点:学习本课程前应先修读无机化学等课程。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时,要求学生:1.善于归纳、总结规律,要掌握分析化学基本规律和基础原理内在的联系,便于理解和记忆。

2.认真练习、作好作业认真作好平时作业、多做练习题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最有效办法。

做书上练习题时,一定要认真复习思考教材内容后再做。

3.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疑难问题。

4.重视实验、训练技能。

本课程实践性强,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应督促学生按照规定的教学进度认真自学;指导小组讨论,认真批改作业,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分析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参考书:1、《分析化学》(第二版)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分析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分析化学》(第五版)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4、《分析化学》(第四版)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5.《定量分析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6.《分析科学与分析技术》方禹之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具体教学内容,重难点及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不同层次要求如下:绪论[教学目的] 通过绪论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了解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发展概况,并使学生对分析化学感兴趣。

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方案

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方案

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概述在高校化学专业的学习中,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常见化学试剂的性质和分析方法的掌握,以及对于分析化学原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理解分析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3. 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4. 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介绍(1) 分析化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2)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分析化学与其他化学学科的联系与交叉。

2. 分析化学的实验技术(1) 常用实验室仪器及其使用方法;(2) 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 量化分析(1) 溶液的制备和稀释;(2) 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论和实验;(3) 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和实验;(4) 配位化合物的制备和分析。

4. 分离分析(1) 色谱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 比色法和比净法的原理和应用;(3) 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5. 质谱分析(1) 质谱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 质谱仪的应用和数据解析。

四、课程实施1. 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理论课程通过讲授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实验操作课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

2.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讨论研究、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3. 实验设计本课程中的实验设计将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设计实验内容。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分析化学专业课程设计

分析化学专业课程设计

题目: 硫酸钠和氯化钠混合液中Cl-和SO2-测定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0701学号:200706010120 学生姓名:朱涛峰导师姓名:陈立新黄赛金周原刘新玲完成日期: 2010年7月7日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NaCl、Na2SO4混合液中Cl-和SO42-的测定姓名朱涛峰学院化工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化工0701 学号20 指导老师陈立新黄赛金职称教研室主任陈立新一、课程设计目的本专业课程设计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业分析方向)的学生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基本专业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结合工厂生产、社会生活实际等,设计一个能解决基本问题且须经实验证明可行的分析检测实验方案。

学生通过该课程设计可加深对专业基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强化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等。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1. 设计内容有一NaCl、Na2SO4混合溶液,内合未知量的Cl-和SO42-,请根据己学得的知识拟订实验操作步骤,分别测定其中Cl-和SO42-的含量。

2. 设计准备要求:(1)认真学习课程设计相关要求;(2)与指导教师商讨、确定课程设计题目。

3. 实验方案设计要求:(1)根据课程设计题目及指导教师所列参考书,阅读相关资料;(2)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3)利用互联网等相关资料;4)设计实验初案。

4. 实验论证要求:对实验初案进行实验论证,对出现问题不断进行修证、补充,直到符合设计要求。

5. 课程设计论文书写要求:必须符合课程设计论文要求。

6.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知识水平:30%;设计论文质量:50%;平时:20%1 实验方案设计1.1 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1.1.1 莫尔法测定氯离子1.1.1.1 试剂和仪器试剂K2CrO4指示夜(50g/L)、AgNO3标准溶液(0.1mol/L)、NaCl基准物质仪器锥形瓶、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量筒、锥形瓶、烧杯1.1.1.2 原理在中性溶液或弱碱性溶液中,如果溶液的PH过高应用稀HNO3中和,调至适宜的PH后进行试验,以K2CrO4为指示剂,用AgNO3标准溶液直接滴定Cl-离子的方法。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设计模板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2. 授课对象: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3. 学时安排:32学时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了解化学分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 素质目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3. 常用分析方法: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4. 分析误差及数据处理5. 分析化学在各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化学分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5.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第二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3. 第三周:滴定分析4. 第四周:重量分析5. 第五周:光谱分析6. 第六周:色谱分析7. 第七周:分析误差及数据处理8. 第八周:分析化学在各领域的应用五、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授:教师系统讲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化学分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5.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撰写实验报告,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撰写报告的能力。

3. 期末考试:通过笔试,检验学生对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理解分析化学在科学和工业领域的重要性1.2 分析化学方法分类介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解释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常见分析方法1.3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习实验室安全常识和实验规范掌握玻璃仪器的使用和清洗方法第二章:溶液和沉淀化学2.1 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学习溶液的定义、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理解溶液的稀释、混合和蒸馏操作2.2 沉淀反应掌握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过滤方法学习常见沉淀剂的选择和使用2.3 滴定分析法了解滴定分析的原理和分类掌握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配位滴定的实验操作第三章: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3.1 光谱分析学习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的应用3.2 色谱分析掌握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学习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和数据分析方法第四章:电化学分析和电化学传感器4.1 电化学分析法了解电化学分析的原理和分类掌握电位分析、电流滴定和库仑滴定的实验操作4.2 电化学传感器学习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和构造了解电化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和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五章:样品处理和数据处理5.1 样品处理学习样品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方法掌握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提取和净化技术5.2 数据处理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习误差来源、数据校正和结果表示技巧第六章: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6.1 原子吸收光谱法了解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设备掌握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实验操作6.2 原子荧光光谱法学习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原子荧光光谱法在元素分析中的应用第七章:质谱分析和核磁共振谱分析7.1 质谱分析掌握质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设备学习质谱图的解析和质谱法在化合物鉴定中的应用7.2 核磁共振谱分析了解核磁共振谱的原理和仪器设备掌握核磁共振谱的解析和核磁共振法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第八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8.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原理学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特点和应用领域8.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实验操作掌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样品制备和实验操作学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第九章:电化学发光分析和化学发光分析9.1 电化学发光分析了解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原理和仪器设备掌握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实验操作和应用领域9.2 化学发光分析学习化学发光分析的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化学发光分析在生物分析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第十章:现代分析化学技术进展10.1 概述了解现代分析化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学习现代分析化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0.2 几种新兴分析技术简介掌握表面等离子共振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和微流控技术等新兴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索这些新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潜力和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溶液的制备和性质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溶液的稀释和混合操作难点解析1: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理解不同浓度表示方法的含义和转换关系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和稀释公式重点环节2:沉淀反应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过滤方法常见沉淀剂的选择和使用难点解析2:沉淀的形成和溶解理解影响沉淀形成和溶解的因素(如pH值、温度、离子强度等)掌握调节沉淀条件的实验技巧重点环节3: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配位滴定的实验操作滴定曲线的观察和滴定终点判断难点解析3:滴定曲线的观察和滴定终点判断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滴定曲线掌握准确判断滴定终点的技巧和方法重点环节4: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的应用光谱仪器的操作和维护难点解析4:光谱分析原理和应用理解不同光谱分析方法的原理和仪器要求掌握光谱数据分析和解谱方法重点环节5:电化学分析和电化学传感器电位分析、电流滴定和库仑滴定的实验操作电化学传感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难点解析5: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理解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传感机制掌握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和性能评估全文总结和概括:。

大学分析化学公开课教案

大学分析化学公开课教案

一、课程名称:分析化学二、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报告撰写水平。

五、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2.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3. 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4. 分析化学实验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介绍分析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 分析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分类。

- 分析化学的基本术语和符号。

3.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 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 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4. 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等。

- 定性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

第二课时1. 分析化学实验- 实验目的和原理。

- 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

- 实验结果处理和分析。

2. 课堂互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点评。

3. 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

- 实验报告的撰写要点和注意事项。

4. 总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规范性。

2. 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分析化学》2. 教学课件3. 实验器材4. 实验指导书九、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兴趣。

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详解文档

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详解文档

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详解文档一、引言近年来,化学行业快速发展,对高校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分析化学作为化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在这一领域的素养,高校化学专业课程设计逐渐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校化学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设计,包括设计目标、内容要点、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等,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的参考文档。

二、设计目标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分析化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运用各种仪器设备进行分析化学实验;2. 学会制定实验方案,并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到准确的结果;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实验设计中提出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学生在小组中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内容要点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的内容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目的和原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阐明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2. 实验装置和仪器:介绍所用的实验装置和仪器设备,说明其原理和性能;3. 实验材料和试剂:列举所需的材料和试剂清单,并注明来源和质量;4. 实验步骤:详细叙述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前处理、操作方法、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等;5. 实验数据处理:说明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如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误差评估;6.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实验结果,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合理的解释,讨论实验的可靠性和局限性;7.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给出回答或解决方法;8. 实验小结和心得体会: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反思实验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四、实验过程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的实验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实验前准备:检查实验装置和仪器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准备所需的材料和试剂;2. 实验操作:按照设计方案,逐步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察结果;3. 数据处理: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实验结果的准确值和误差范围;4.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目的是否达到,讨论实验数据的合理性和误差的来源;5. 思考与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给出解答或改进方法;6.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归纳出实验的主要结论,提出实验改进建议。

大学分析化学教案设计

大学分析化学教案设计

课程名称:大学分析化学授课班级:XX级XX专业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和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3)熟悉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概述(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2)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3)分析化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2. 分析方法分类(1)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2)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3)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4)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5)常量组分、微量组分和痕量组分分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有哪些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分析化学概述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2. 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3. 分析化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三、分析方法分类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2.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3.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4. 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5. 常量组分、微量组分和痕量组分分析四、课堂小结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实验室安全知识2. 仪器使用与维护3. 常用实验操作技巧三、数据分析与处理1.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2. 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3. 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4. 显著性检验(t检验和F检验)5. 可疑数据的取舍6. 相关与回归四、课堂小结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分析化学培训课程设计

分析化学培训课程设计

分析化学培训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溶液、沉淀、气体、滴定、光谱分析等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分析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分析化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溶液理论、沉淀平衡、气体分析、滴定分析、光谱分析等。

具体安排如下:1.溶液理论: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浓度表示方法及溶液的稀释、混合等基本操作。

2.沉淀平衡:讲解沉淀的形成、溶解度积、沉淀转化等原理,以及沉淀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3.气体分析:学习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气体分析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4.滴定分析:掌握滴定原理、滴定方法、指示剂的选择及滴定实验操作技能。

5.光谱分析:了解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及应用领域。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适量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确保实验课所需设备齐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分析化学第五版上册课程设计

分析化学第五版上册课程设计

分析化学第五版上册课程设计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观念、重要原理和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分析样品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属性,正确应用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还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支持。

2. 教学内容(1)分析化学基础1.分析化学基本观念,分析化学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分析方法;2.样品的制备、处理和保存;3.分析化学数据处理和评价。

(2)化学计量分析1.化合物的化学计量分析方法;2.水溶液的中和滴定分析方法;3.重量法和电化学法的应用。

(3)光度法分析1.光度法的原理和优缺点;2.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和比色法的原理、操作和应用;3.光度法在学习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案例。

(4)电化学分析1.电解质和电解过程基本概念;2.电势和电动势的表达和测量方法;3.极谱法、电化学阻抗法和电化学滴定法的原理和应用。

3. 授课方法本课程采用1+1+1教学模式,即每个主题分别进行一次理论课、实验课和课程论文撰写。

课程所有内容将通过视频、PPT讲解和课堂讨论进行。

实验课程设计为较为复杂的分析实验、操作实验和案例分析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论文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撰写,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理论考试、实验考核和论文评分三项。

4. 授课时间分配该课程共15个主题,每个主题分别进行一次理论课、实验课和课程论文撰写,具体分配如下:阶段主题学时数第一阶段分析化学基础9第二阶段化学计量分析9第三阶段光度法分析9第四阶段电化学分析95. 拓展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成效,我们为学生提供以下拓展学习资源:1.分析化学第五版上册课程教材、教辅资料和视频课程;2.分析化学实验分析过程视频;3.常用分析化学方法与技术文献和应用案例。

6. 总结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分析化学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分析化学课程设计

分析化学课程设计

欢迎专家批评指正
谢 谢!
3.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1)课程定位:分析化学在化学分析工、化学检验 工、水质检验工的职业资格考试中约占 40%,是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是应用化 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化工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学资源
� 1.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 (1)制定了 “分析化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 (2)教材选用原则:尽量选用符合本课程及各专业特点的国内 优秀高职高专教材。本人参与了《仪器分析技术》的编写,《分 析化学》的编写正在积极与出版社联系操作中
� (3)制作了《分析化学》多媒体课件。 � (4)整理编写了《分析化学》电子教案及
长扎拉嘎说: “你院学生知识扎实,专业能 力强,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化验室 的岗位首选你们的学生。 ” � 巴彦淖尔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站长叶俊峰 评价说: “你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学生 理论扎实,将职业技能鉴定融入到教学过 程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
3.服务社会
七、课程特色与改革创新
2.学院开设《分析化学》课程的专业

在这样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农牧与生化工程学 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核心,以服务我市化工、农畜 产品加工、矿山加工冶炼、电力工业四大支柱产 业为宗旨,建立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学 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为巴彦淖尔市化工、农 畜产品加工、矿山加工冶炼等产业和地方经济建 设培养合格的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 人才 。现在我院开设《分析化学》课程的专业有 工业分析与检验、应用化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 测、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专业。

分析化学荧光法课程设计

分析化学荧光法课程设计

分析化学荧光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化学荧光法的原理,掌握荧光分析法在物质成分检测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荧光光谱仪的基本操作,学会解读荧光光谱图。

3. 学生能了解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并掌握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独立操作荧光光谱仪,进行简单的样品检测和分析。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分析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科自信心。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意识。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分析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分析化学领域,以实验为主,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荧光分析法基本原理:介绍荧光现象的产生,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以及荧光光谱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分析化学》第四章第二节“荧光分析法”2. 荧光光谱仪操作与数据处理:详细讲解荧光光谱仪的操作步骤,包括样品制备、仪器调试、数据采集等;介绍荧光光谱图的解读方法,以及如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教材章节:《分析化学》第四章第三节“荧光光谱仪及其操作”3.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探讨浓度、温度、溶剂等因素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教材章节:《分析化学》第四章第四节“荧光分析法的影响因素”4. 荧光分析法应用实例:介绍荧光分析法在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教材章节:《分析化学》第四章第五节“荧光分析法的应用”5. 实验教学:安排两个实验,一是荧光光谱仪的基本操作,二是实际样品的检测分析,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实验技能。

化学分析通用课程设计

化学分析通用课程设计

化学分析通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解化学分析中常用的定量、定性分析方法;2. 学会运用化学分析实验技能,对常见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3. 了解化学分析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选择和操作化学分析实验仪器,熟练完成实验操作;2. 能够运用化学分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3. 能够通过化学分析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分析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实验中互相配合、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学分析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和道德观念。

本课程设计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化学分析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分析基本原理:包括化学分析的定义、分类及原理,重点讲解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光度分析等常用分析方法。

教材章节:第一章 化学分析概述2. 定量分析方法:学习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如滴定法、沉淀法、萃取法等,以及相应的实验操作技巧。

教材章节:第二章 定量分析方法3. 定性分析方法:学习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如颜色反应、沉淀反应、气体生成等,以及相应的实验操作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定性分析方法4. 化学分析实验技能:学习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仪器使用、样品处理、数据记录和处理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化学分析实验技能5.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化学分析在环境保护、药物分析、食品检测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 硫酸钠和氯化钠混合液中Cl-和SO2-测定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0701学号:200706010120 学生姓名:朱涛峰导师姓名:陈立新黄赛金周原刘新玲完成日期: 2010年7月7日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NaCl、Na2SO4混合液中Cl-和SO42-的测定姓名朱涛峰学院化工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化工0701 学号20 指导老师陈立新黄赛金职称教研室主任陈立新一、课程设计目的本专业课程设计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业分析方向)的学生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基本专业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结合工厂生产、社会生活实际等,设计一个能解决基本问题且须经实验证明可行的分析检测实验方案。

学生通过该课程设计可加深对专业基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强化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等。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1. 设计内容有一NaCl、Na2SO4混合溶液,内合未知量的Cl-和SO42-,请根据己学得的知识拟订实验操作步骤,分别测定其中Cl-和SO42-的含量。

2. 设计准备要求:(1)认真学习课程设计相关要求;(2)与指导教师商讨、确定课程设计题目。

3. 实验方案设计要求:(1)根据课程设计题目及指导教师所列参考书,阅读相关资料;(2)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3)利用互联网等相关资料;4)设计实验初案。

4. 实验论证要求:对实验初案进行实验论证,对出现问题不断进行修证、补充,直到符合设计要求。

5. 课程设计论文书写要求:必须符合课程设计论文要求。

6.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知识水平:30%;设计论文质量:50%;平时:20%1 实验方案设计1.1 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1.1.1 莫尔法测定氯离子1.1.1.1 试剂和仪器试剂K2CrO4指示夜(50g/L)、AgNO3标准溶液(0.1mol/L)、NaCl基准物质仪器锥形瓶、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量筒、锥形瓶、烧杯1.1.1.2 原理在中性溶液或弱碱性溶液中,如果溶液的PH过高应用稀HNO3中和,调至适宜的PH后进行试验,以K2CrO4为指示剂,用AgNO3标准溶液直接滴定Cl-离子的方法。

反应方程式为:Ag++Cl-==AgCl↓(白色)2Ag++CrO4-==Ag2CrO4↓(砖红色)由于AgCl的溶解度小于Ag2CrO4的溶解度,根据分步沉淀的原理,在滴定过程中,首先析出AgCl沉淀,到达终点后,稍过量的Ag+与CrO42-生成的Ag2CrO4沉淀指示滴定终点。

1.1.2 氯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氯离子1.1.2.1 试剂和仪器试剂AgNO3标准溶液(0.1mol/L)、NaCl基准物、硝酸溶液(1+1)、溴酚蓝指示夜仪器电位滴定仪、容量瓶、烧杯、移液管、洗瓶、氯离子选择电极1.1.2.2 原理以氯离子选择电极为指示电极,双液接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插入试液中组成工作电池。

当氯离子浓度在10-4~1mol/L 范围内,在一定条件下,电池电动势与氯离子活度的对数成线性关系E = K –2.303R TnF㏒αcl -分析工作中要求测定的是离子浓度C i ,根据关系,可在标准溶液和被测溶液中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TISAB ),使溶液的离子强度保持恒定,从而使活度系数为一常数,则上式可表示为E = K , –2.303R TnF㏒αcl -即电池电动势与被测离子浓度的对数成线性关系。

1.2 硫酸根离子的测定方法1.2.1 吸附剂法1.2.1.1 试剂和仪器试剂 茜素红、醋酸、乙醇、氯化钡标准溶液仪器 容量瓶、 烧杯、 移液管、 洗瓶、滴定管、量筒、锥形瓶、1.2.1.2 原理用BaCl 2标准溶液滴定SO 42-的溶液生成的Ba 2SO 4沉淀吸附指示剂西红素,在充分搅动下,滴定至红色出现即为终点,溶液要用醋酸调节PH=3—3.5左右,加入乙醇改变硫酸钡的溶解度,改善终点颜色的敏锐性。

西红素为有机弱酸在溶液中成黄色的阴离子。

反应式为Ba 2++SO 42-===BaSO 4 ↓(白色沉淀)FI -+Ba 2+==BaFI ↓(粉红色)在化学计量点以前,溶液的硫酸根过量,这时,BaSO 4沉淀胶粒吸附硫酸根而带负电,FI -受排斥而不被吸附,溶液呈黄棕色;而在化学计量点后,加入了过量的氯化钡,使得BaSO 4沉淀胶粒吸附钡离子而带正电,这时溶液的FI -被吸附,溶液由黄棕色变为粉红色,即为终点。

可以根据下式计算式计算试样中SO 42-的含量:C (SO 42-)=样液V C 22BaClBaCl V1.2.2 重量法1.2.2.1 试剂和仪器试剂 H 2SO 4 溶液 (1 mol/L )、HCl 溶液(0.1 mol/L)、HNO 3溶液(2 mol/L )、 AgNO 3溶液 (2 mol/L )、BaCl 2·2H 2O AR 溶液(0.1 mol/L )仪器 瓷坩埚、漏斗、马弗炉、定量滤纸、电光天平1.2.2.2 原理硫酸根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组成与化学式相符合,因此常用硫酸钡沉淀法测溶液中的硫酸根。

硫酸盐在盐酸溶液中,加热至沸腾,慢慢加入的氯化钡形成晶性硫酸钡沉淀。

在接近沸腾的温度下进行沉淀,并至少煮沸20分钟,使沉淀陈化之后过滤,洗沉淀至无氯离子为止,烘干或者灼烧沉淀,冷却后,称硫酸钡的质量。

可以根据下式计算式计算试样中SO 42-的含量:C(SO 42-)=-样液V Mm BaSOBaSO 441.2.3 反滴定法1.2.3.1 试剂和仪器试剂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固体,A.R.)、CaCO 3(固体,G .R.或A.R.)、HCl 溶液(1:1)、氨水(1:1)、镁溶液(溶解1g MgSO 4.7H 2O 于水中,稀释至200ml )、钙指示剂(固体指示剂,1g 钙紫红素与100g NaCl 混合磨匀)、Pb(NO 3)2标准溶液(0.05 mol /L )、HNO 3。

溶液(2 mol /L )、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EDTA 标准溶液(0.02mol /L )、10%的六次甲基四胺缓冲溶液(用硝酸调pH =5.5)、 0.2%二甲酚橙水溶液、10mg /ml 的SO 42-标准溶液仪器 容量瓶、 烧杯、 移液管、洗瓶、滴定管、量筒、锥形瓶1.2.3.2 实验原理返滴定法是SO 42-的含量测定方法中相对较简单的。

在酸性环境下,在待测样液中加入过量的PbNO 3标准溶液,使SO 42-以PbSO 4沉淀形式析出,加入助沉剂,在一定条件下有效地减少在水中的溶解度。

其反应式如下:SO 42- + Pb 2+ → PbSO 4 ↓用EDTA 标准溶液返滴定过量的Pb 2+。

在滴加了PbNO 3标准溶液的样液中,加二甲酚橙作指示剂,Pb 2+与二甲酚橙形成紫色配合物,溶液呈现紫红色,用EDTA 标准溶液滴定,当溶液由紫红色变为黄色是,即为滴定Pb 2+的终点。

根据EDTA 标准溶液的浓度,体积以及的PbNO 3标准溶液体积求出过量的Pb 2+量,从而求出样液中SO 42-的含量。

其反应式如下:Pb 2+ + H 2Y 2- → PbY 2-+ 2 H +可以根据下式计算式计算试样中SO 42-的含量C (SO 42-)=-样液V C V V C DETAEDTA NO Pb NO Pb ⨯-⨯2323)()(2实验论证2.1 溶液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2.1.1 莫尔法测氯离子含量2.1.1.1 AgNO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在台上称取一定量的 AgNO3固体,放入400ml的烧杯中,加入少量水溶解,转移到棕色的试剂瓶中,稀释至400ml,充分摇匀,保存至暗处。

称取1.5g NaCl基准试剂放置在一个洁净,干燥的坩埚中,在电炉上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待加热到不再有盐的爆炸声为止。

然后放在干燥器中冷却,准确称取配制250mlNaCl溶液。

准确移取25.00mlNaCl标准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指示剂,在不断摇动下用AgNO3溶液滴定至出现不退色的砖红色时,即为终点。

接近终点时,需逐加入AgNO3溶液,并用力摇荡,记录下所消耗掉的硝酸银的体积。

平行三次。

计算出硝酸银溶液的体积。

2.1.1.2 混合式样中氯离子的测定准确量取混合液至锥形瓶中,平行三次,用标准的硝酸银溶液滴定,在加入2到3滴的K2CrO4做指示剂,在不断的摇动下滴定至终点,半分钟颜色不退去。

记录所消耗的硝酸银的体积。

混合液中硫酸根离子的测定称取10.3539gBaCl2放置在400ml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溶解,再移入到250ml的容量瓶中,配制成0.0996mol/L溶液。

再准确移取混合溶液至锥形瓶中,应用醋酸将溶液的PH 调至3到3.5,再加入少量的乙醇,加入3滴西红素指示剂,用标准的BaCl2溶液滴定。

半分钟内颜色不退去即可,平行三次,记录下所消耗掉的BaCl2体积。

2.1.2 电位滴定法测氯离子含量2.1.2.1 试剂的制备AgNO3标准溶液(用莫尔法所用的AgNO3标准溶液)硝酸溶液(1+1)一份浓硝酸加一份水2.1.2.2 实验方法移取样液10.00ml稀释定容至50.00ml,再在此稀释液中准确移取10.00ml 稀释液与100ml烧杯中,并加入40ml水,放入搅拌子,滴加两滴溴酚蓝指示夜,此时溶液呈现蓝色,滴加(1+1)的硝酸溶液至溶液恰成黄色,电极浸入溶液,记录起始电位,用硝酸银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记录每次加入硝酸银标准溶液后的总体积和对应的电位值,计算出连续增加的电位值△E1和△E1之间的差值△E2.△E2的最大值即为滴定终点。

终点后再记录一二个体积和电位值。

2.2溶液中硫酸根含量的测定2.2.1 重量法测硫酸根的含量2.2.1.1 试剂的准备2mol/LHCl溶液、氯化钡溶液(5﹪)2.2.1.2 实验方法准确称取两份0.4~0.6g BaCl2·2H2O,置于250ml烧杯,加水约100ml,3ml2mol/LHCl溶液,搅拌溶解,加热至近沸。

另取Na2SO4和NaCl的混合溶液两份置于两个100ml烧杯,加水30ml,加热至近沸,趁热将两份Na2SO4和NaCl的混合溶液分别逐滴加入到两份热的钡盐溶液中,不断搅拌,直至两份溶液加完。

待BaSO4沉淀下沉后,检验沉淀是否完全沉淀完全后,水浴保温40min,陈化。

沉淀的过滤和洗涤。

用中速滤纸倾泻法过滤。

用稀硫酸洗涤沉淀3~4次,每次约10ml。

然后将沉淀定量转移到滤纸上,再用稀H2SO4洗涤4~6次,直至洗涤液中不含Cl-。

空坩埚恒重,将两个洁净的磁坩埚放在(800±20)℃的马福炉中灼烧至恒重。

沉淀的灼烧和恒重将折叠好的沉淀滤纸包置于已恒重的磁坩埚中,经烘干、炭化、灰化后,在(800±20)℃的马福炉中灼烧至恒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