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
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印刷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P4)
●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P5)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P6-12)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P16)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 发现人的价值/ 使个体社会化/ 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P34-35)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 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P41-42)
●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
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P46-48)
●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P49)
●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p51~53)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性质任务(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怎样培养人)三方面的内容。其特点是:①阶级性(政治性)②历史性(阶段性)③时代性④相对稳定性。(P64)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66)
●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和依据: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期望或规定(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层次上有国家教育目的(反映在教育方针中)、各级各类教育目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上)、教育过程的具体发展目标(反映在教育过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中)。(P67)
教育目的的作用: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指导教育过程/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P68)
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社会需求/个体需要/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P68-70)
●与价值取向相关的几种高等教育目的(P71-72)
自由教育目的: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培养有能力有教养的人。
职业教育目的:以养成学生职业属性为目的,培养职业岗位的“工具人”。
普通教育目的:以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生活能力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general education 强调教育目的上理性和一般素质培养,赋予专业教育以人文性质。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73-75)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认知与意向等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和文明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为其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素质教育主要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P78)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和全方位发展学生三个组成部分。(P80-82)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人才培养模式:(P82-83)
通才教育是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的非专业性教育,又称为通识教育。其强调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包容性和理论的基础性。专才教育是培养某领域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是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高等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倡“通专结合”,将人文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对自己培养人才质量规格的目标要求,具体反映在高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上。
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教育方针/学校定位/学校类型特点。还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作出适应性的调整。(P84-86)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P64)
教育方针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政策,属政治性概念;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属学术性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前提和核心内容,又是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学术依据;高等学校及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并体现高等教育目的的要求。
第四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高等教育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各构成要素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有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之分。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水平)结构、科类(学科)结构、形式(类型)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等。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
包括高校内部的各种构成状况(层次、专业、课程、教材、人员队伍等)。(P92-93)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高等教育基本功能具有三个显著特点:①稳定性(是高等教育存在的根本理由)②潜在性(对社会具有潜在影响,当其承担社会职责并完成社会任务时,高等教育就显现其社会价值)③表现形式多样性(从单一职能到多种职能)。(P95-97)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①层次结构调整—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②科类专业结构调整—科类与产业结构一致;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③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性高等教育投资结构。④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P107-112)
●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三大职能+ 职能拓展
①“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职能;②“发展科学”是大学的重要职能;③“社会服务”是大学的教育、科研职能向社会的延伸;④拓展职能(引导社会发展/ 创新产业/ 国际交流与作用)。(P115-117)
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整的主体性涵盖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4个方面。(P120)
●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高等学校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