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化评论家,也是文化名人。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很多读者的心灵深处。
他的散文作品以深情、婉约、温暖著称,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对余秋雨散文进行赏析。
余秋雨散文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家庭生活、亲情、友情等生活琐事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转化为文字的韵律与情感的共鸣。
例如他的作品《幸福的力量》中,他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温馨的家庭故事,描述了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深情厚爱。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这个家庭的生活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这样的描写方式让读者深受感动,引起了读者对亲情、家庭的思考与思索。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考,提炼出了许多关于人生和人性的真理和智慧。
在他的散文作品《奔跑吧,年轻人》中,他写道:“如果你年轻,你就要无畏地理想地去奔跑,即使跌倒了,也立刻站起来,而且奔跑得更快。
”这个简洁而又有力的句子道出了人生中的坚持和奋斗的重要性。
他通过这样朴实的语言,向年轻人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样的智慧和思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也为读者提供了人生的指南针。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了对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厚古典气息的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梅岭文社》中,他讲述了一个关于文人雅集的故事。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古典的文人氛围中,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趣。
他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表达表明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入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真挚、哲理深刻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也能够给读者带来快乐和启发。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谛,从而在家庭、亲情、友情、人生等方面得到启示和教益。
经典散文及作者风格分析
经典散文及作者风格分析散文是一种以平凡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形式,其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情感、思考和观察。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散文作品,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本文将分析几位经典散文作家及其风格特点。
一、鲁迅及其散文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的代表,他的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鲁迅散文深入民间生活,揭示社会现实。
他以铿锵有力的文字,剖析人性的黑暗面,抨击社会弊端,表达对社会病态的关切。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激情与对命运的绝望,并以浓烈的悲壮和讽刺呈现。
鲁迅散文犀利、悲凉,具有强烈的知识分子的辛辣批判意味,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度思考。
二、余秋雨及其散文风格余秋雨是当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作品自然流畅、细腻而感人。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将平凡生活中的细节展现得极为立体。
他善于运用寓言、象征等手法,抒发情感和传递思想,给人以启迪。
余秋雨散文温暖、诗意,常常以细腻的文字刻画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他的作品给读者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赞美。
三、林清玄及其散文风格林清玄是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林清玄散文通俗易懂、语言简练。
他善于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智慧和感悟,给人以启发。
他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转化为诗意的文字,给人以快乐和轻松的阅读感受。
林清玄的作品通顺、流畅,常常富有哲理,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呼唤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钱钟书及其散文风格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充满智慧与品味。
钱钟书的散文富有古典文化的底蕴,在平淡中透露出精致的情怀和高雅的艺术追求。
他的作品常常以古典修辞和象征手法来表达主题和情感,以深邃的文字引导读者思考。
钱钟书的散文表达能力强,句子优美流畅,展现了对人生和人情的深入洞察。
五、徐志摩及其散文风格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人及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徐志摩的散文通常以自然景色、情感表达为主题,笔触灵动、感性。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备受推崇的文化名家。
他以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文风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散文界的瑰宝。
本文旨在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赏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余秋雨的散文以其耐人寻味的文字和深度的思考而著称。
他善于以诗意的笔触描绘细腻的情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考,给读者一种行云流水的阅读体验。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灵魂的呈现。
他对生活的关怀与热爱,对人性的思辨和探索,都渗透在他的文字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比如生活、人情、文化等等。
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力,将这些主题融入到他的散文中。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追溯和探索。
他用文字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神,它们在他的散文中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令人陶醉其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在文风上多变而富有活力。
有时他选择细腻温情的抒发,有时又倾向于深邃严谨的思辨。
他的散文有时会给人以平静宁和的感觉,有时又让人感到激情四溢。
无论采用何种风格,他都能够准确地抓住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共鸣。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泛传播。
他的文字充满了情感和智慧,具有超越国界和文化的力量,让人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感受到共同的情感和人性。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陈述,更是一种美的追求和审美的体验。
他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世界,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情感和思考展现给读者。
他的散文穿越时间和空间,让人们感受到人类生活的普遍性和共性。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备受推崇。
他的文字浸润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阅读余秋雨的散文,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无论是在文字还是在思想上,余秋雨的散文都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启发。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余秋雨散文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有着异常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组熠熠闪光的系列散文中,有两个“新质”尤为引人注目:“无疆”的行走文化和历史遗迹中的废墟文化。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一、余秋雨先生生平分析著名的作家余秋雨出身学者,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游历经验,他的足迹遍布华夏的大地,并且还走遍了欧亚的大陆。
他写的散文主要依托于游记,有叙事有写景,并且把文化与历史渗透其中,将现代与传统进行了整合,不但蕴涵了丰富的情感,而且还充满理性,借助于山水风物对民族的文化进行探求,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地表现出来。
余秋雨运用华丽的语言、优美的风光、非常生动的故事以及充满风趣的议论把厚重的历史包装了起来,成为销售量最大的文化食品,受到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并且深受人们喜爱。
余秋雨的每一首散文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其中都有很多创新的路子,给当代散文的创作作品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关于余秋雨的散文特色的具体分析第一,我们国家的历史主题都非常鲜明,余秋雨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无论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还是文化的追溯,主题都非常的鲜明,他的散文创造性非常强,并且把历史与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对文化那些沉重的反思与文化古迹的沧桑以及山水的艺术融合起来,例如余秋雨开始在甘肃就创作出文化苦旅-莫高窟、文化苦旅-道士塔、文化苦旅-阳前雪,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余秋雨对文化、历史、人物以及山水的反思,以及所表达的文化感受,包括他对我们国家传统历史以及文化的一些思考。
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不但是鲜的,而且也是活的,并且深深的'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第二,文化的内涵非常的深刻,通过余秋雨的众多的散文,可以看出他思考了几大文明,虽然没有超出众多的哲人的思考,但是,他用自己的笔传达着自己的思考,文明是怎样衰落的,文明是否能够重新更生,我们又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文明,我们中华文明是怎样对别的文明进行参考的等等,余秋雨接触的人格、文化、民族、历史以及文明等主题,在现代的社会里都是需要重新建设、重新神视的,余秋雨在这样重建与审视中运用散文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期待建立的文化人格更加健全。
余秋雨散文语言艺术赏析
余秋雨散文语言艺术赏析余秋雨的散文语言有其独特魅力,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剖析。
一、恣肆雄浑、大气磅礴1.先看《五城记·开封》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年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气宇非凡。
(《文化苦旅》)这里,对开封的地理位置、形象气质都作了高度的概括,虽只短短一句,但非凡的气势已使开封像一座巍然耸立的雕塑,神韵气派毕现。
2.《五城记·南京》也有这样的精彩语言:六朝金粉足能使他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文化苦旅》)南京作为历史名城,经历过洗礼,饱受过苦难,创造过辉煌。
从古到今,多少墨客骚人,为文赋诗,尽情讴歌。
作家余秋雨用如椽之笔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把它作为开头第一节,这就显得大气、霸气、帅气,也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为后文寻找南京的奇崛怪异和抒写南京的气势恢弘打下基础。
3.再看《中国牛的眼神》一边是碧绿的峭壁,一边是浩荡的急流,层峦叠嶂全是世界屋脊的余笔,一撇一捺都气势夺人。
(《千年一叹》)在去释迦牟尼诞生地的路上,作家看到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余脉美景。
峭壁碧绿,急流浩荡,山路两旁的山脉被作家比作是造物主大手挥就的一撇一捺。
寥寥数言,勾勒出一幅动人心魄的优美风景画。
二、新颖生动、鲜活奇特4.《哀希腊》的开头:飞机追着夜色走,只怕被黎明赶上,于是十几个小时全是黑夜,等到不想飞了,一停,黎明和雅典一起来到。
(《千年一叹》)可以看出,作者是想说飞机在夜里飞行了十几个小时于黎明时分到达了雅典,但这样说无疑是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而用拟人手法,生动脱俗、新颖大方。
作家驾驭语言的功底可见一斑。
5.《罗马假日》的开头。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浑朴、繁丽、畅达、古典、新锐、宁谧、舒适、奇崛、神秘、壮观、肃穆……其中不少城市还会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词,产生争逐。
(《行者无疆》)一开始,作家就抛弃了常规的说法,不说哪个城市应有怎样的风格,“分配”一词,貌似朴素平常,实则简洁奇特。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335典型说话2020年第10期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商业大潮猛烈冲击着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波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对于余秋雨散文的评论,大多侧重于思想内容的剖折,而忽略了其艺术特色的系统性阐述,基于以上写作背景,本文拟就此作一系统性论述。
1 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散文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历来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著称,“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
但余秋雨不同,他的散文也会写山水风景、风土人情,但却更喜欢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
站在历史的峰巅,余秋雨像一位哲人,他用理性的目光注视着一代王朝几朝天子缓缓远去的背影,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们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把一个“背影”放在一个统治了中国数百年历史的王朝身上,把一个王朝的背影和一个民族的情感阻隔放在一起进行观照,呈见余秋雨散文选材上与立意上的“大手笔。
“大气魄”!2 小说式的叙事形态余秋雨散文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通过具有传奇色彩,或曲折或哀婉的故事来把握主题的,从而使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小说气息。
在余秋雨散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小说因素。
《牌坊》、《腊梅》、《家住龙华》诸篇以小说形态来结构全文,文中所叙之事皆作者亲身经历。
《风雨天一阁》有惊心动魄的家族秘史,《这里真安静》有神秘诡异的坟地,它们都戏中有戏,奇中生奇,高潮迭起,令人读来欲罢不能,至于《柳侯祠》、《庐山》、《三峡》、《十万进士》等大部分篇目,则均有墨客骚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名人(包括神、仙、僧人、妓女等)的种种流风余韵和奇闻秩事,成为文本中一个个兴奋点。
3 戏剧结构方式和电影艺术手法的运用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如果不涉及到它的结构,肯定不完整。
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_耿江红
[作者简介]耿江红,女,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教育局教研室教师。
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o耿江红(二连浩特市教育局,内蒙古 二连浩特 011100)[摘 要] 余秋雨的散文,直接继承二十世纪初期现代文学先驱创立的思想文化传统,它以其磅礴大气,文采横溢的艺术风格,精深博大的文化意蕴,在中国文坛上筑起长达十年的亮丽风景,同时也带给人们许多启示。
余秋雨的散文不仅气魄宏大、思想深邃,而且带有浓厚的悲剧意蕴,远超出/游记集0这一范围,因而被视为/大散文0。
总结和剖析余秋雨散文创作,有助于更全面、深入了解当代散文创作的概况和意义价值。
[关键词] 余秋雨; 散文; 创作中图分类号:I 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7)03-0027-03一、对大散文的理解和探索(一)文化气魄宏大气魄宏大是余秋雨散文最容易把握的特征。
首先,它是鸿篇巨制。
秋雨散文集中短文很少,在5文化苦旅637篇中,大多数超过了1万字。
5山居笔记6中以5脆弱的都城6最短,但也超过1万字,其中有长达3万字的5十万进士6,这样长的散文实在是余秋雨的一大创造。
这么长的文章,既无悬念又无爱情和情节,却让人爱不释手,意犹未尽。
其次,散文时空跨度大。
在每一篇文章中,作者从现实出发,带你一步步的走向历史的深处,上溯远古神话,近至当前。
如5乡关何处6一文,作者牵引着读者思绪。
从李白到冰心,从王阳明到当代教授,从七千多年前河姆渡到当今上林湖碎瓷片,反复穿梭于古今之间。
文章的主体已变成相当广阔的历史文化现象和精神现象。
这种广阔的时空距离,比起其他学者的散文仅寄情自己的言行和身边小事,其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以大见大0的写法。
/以大见大0的写法是指余秋雨常用长篇选取大场景,写重大题材,表现大主题,树立大境界。
余秋雨散文除了个别文章写个人情怀外,始终关注和思索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余秋雨曾认为:/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余秋雨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一直备受关注和喜爱。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有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下面就对这些特征做一简单的分析。
1. 描写细腻、情感丰富余秋雨的散文中,经常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他却能从中寻找出感人的情感细节,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春风十里不如你》描写了一次父子间的“蒙面”过程,这个小小的描写传达出的是亲情、爱情以及人生的意义。
2. 句式简洁、语言清新余秋雨的散文语言简洁、清新、易懂,不过分冗长,也不心理难懂。
这种语言风格让读者阅读起来感到轻松愉悦。
比如他的《豆蔻岁月》中写到:“回忆是一时的寂寞,想你是永久的错过。
”3. 手法多样、独具匠心余秋雨的散文手法多样、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人称借代等修辞手法,让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月亮和六便士》中,他用“他有一个梦想,有时在梦中,也做那呼吸急促、脸潮红的磨底漆的工作。
如果他的画布上有一道划痕,这意味着他的内心也留下了一道伤痕。
”这样的长句又复杂又有力度。
4. 人本、思想深邃余秋雨的散文多从人性角度审视问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的关怀、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涉及了一些深刻的哲学思考。
例如《芳华》中舞蹈老师激励孩子们去练习跳舞,从“现在”出发,以此寄托对未来的畅想,而他的散文作品中也透露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期许。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具有深刻入微的思想,又简洁轻盈又意蕴丰富,脉络清晰,句式多样,表现出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
余秋雨_文化散文_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1、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
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
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
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而他而鲜活”,说的正是这层意思。
余秋雨奔波在大江南北,往返于海内外,用一支插入山水古迹的笔把游记的面积拓展出山青水绿的一片,也把中国散文的题材范围拓展了面积不小的一块。
他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
他在山水和文化之间找到了表达自己生命情感的最佳形式。
如余秋雨最初是到了甘肃敦煌,在那里写下了最初的散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这些文章无一不表现了他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和期盼。
而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所要阐述的正是一些历史问题和难题,所要触摸的正是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王朝的兴衰为例,演绎了历代王朝兴亡中的辉煌和悲凉。
《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释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
《乡关何处》试图阐释千古难解的乡关情结,表达面对乡关的困惑。
这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难题,历史的痒处,历史的痛处,正是余秋雨之所以要花数年的时间来剖析和阐释这些历史文化难题的原因所在,也是《山居笔记》的历史价值所在。
余秋雨作品风格
余秋⾬作品风格余秋⾬作品风格 引导语:他思接千载,天马⾏空的联想,对历史、对⽂化渗透着的领悟⼒,也使余秋⾬在中国的⽂化史上留下⼀席之地。
下⾯我们就来浅谈⼀下余秋⾬作品的风格特⾊。
我们现着重从他的写作主题,语⾔特⾊,以及表达⽅式等三个细节略谈⼀下。
(⼀) 余秋⾬散⽂作品中始终贯穿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些所谓⽂化散⽂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化功底,将历史与⽂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个知识分⼦,他的作品已渗透了⽂⼈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
余对语⾔有⼀种超强的领悟⼒和驾驭能⼒,他的散⽂追求⼀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并且“语⾔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的语⾔加以表达,这些语⾔具有诗的美感,从⽽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化说的深⼊浅出,平易近⼈,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对偶、排⽐、⽐喻等修辞⼿法,⼤段的排⽐,对偶增强了语⾔表达的⼒度,构成了⼀种语⾔的⽓势,使语⾔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味,⽽富有了张⼒,富有了⽂采。
(三) 多种表达⽅式的综合运⽤。
余娴熟地运⽤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式,还采⽤了⼩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章内涵更深刻等⽅⾯起到了重要作⽤。
(1) 叙事的⼩说化特点。
余深谙中国⼈的阅读习惯,他凭借⼩说这种⽂体,使他的作品为⼴⼤读者所接受。
⾸先⼩说的要素之⼀是故事,余是⼀个⽐较善于构建故事,甚⾄是很多传奇⾊彩很浓的故事,如《莫⾼窟》写到乐尊;写《上海⼈》,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更深意义阐述上海⼈⽂化性的构成;其次⼩说的要素之⼆是细节。
余的散⽂中常常见到栩栩如⽣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意。
从《道士塔》看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从《道士塔》看余秋雨散文的特点作者:李俊霞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06期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奖”,甚至还被盛誉为“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下面我们就以高中语文第三册节选的《道士塔》为例来了解余秋雨散文的魅力。
一、链环式的结构方式余秋雨刷新了散文叙述的一般模式,行文并不墨守“一贯到底” 的叙事格局,而是大胆采用了链环式结构,把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根据不同的需要切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小集体,彼此相连又各具独立性,随着叙述的演进不断推进情感的深化。
在《道士塔》中,作者利用小标题的形式,把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这个历史事件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个部分分别包括王道士刷白壁画和砸碎塑雕、发现洞窟经卷、随意送给官员洞窟文物、低价出卖文物等故事,在叙述的同时又穿插着作者对王道士、满清官员、满请政府的愤怒、痛苦、伤心、绝望的情感,这种情感随着叙述的推进而不断深化,从而形成余秋雨散文的独特结构方式。
二、将历史生动故事化敦煌石窟的当家人王道士对敦煌文物的破坏出卖已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对于这一段历史,余秋雨先生突破了传统散文的表达方式,在方法和技巧上大胆吸收小说和戏剧的特点,充分发挥他的艺术想象才能,对发生在晚清的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史实进行了艺术的虚构,使尘封的历史复活。
如作者在描述王道士“整理”莫高窟时,就恰如其分的运用了此法。
“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
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 “‘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
这样的描写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使人读了仿佛置身其中。
透过这种手法,我们会感知作者那颗跃动的拳拳之心和对民族文化的无限珍视之情,他的哀惋和痛惜,他的无奈和悲愤,他的凄厉和呼唤,足以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潸然泪下。
浅谈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的认识和评价
T e to g ta d e au t n o e a t t tl n Y u u h h u h n v lai ft r s cs e o u Qiy o h ii y s
QI T o N— a
Y nt nvri ol eo t J ghu a g e u i sycl g fa s i zo ,Hue 4 43 ,h a z e t e r, n bi 3 0 1C i ) n
A s a t u quuS poe cet n i te usi o o si ses wt i i n c ss raii sbet bt c:Y iy rs ra o n h pru cnco n s i t hg a d l et elt u jc r i t f u h s h o sc
第 3 8卷 第 3期 ・ 术 学
VoI . 38 N o 3
湖
南
农
机
2011 年 3 月
M a .01 r2 1
H UN A RIU T AL AN G C L UR MA H认识和评价
覃 涛
( 长江大学文理学 院, 湖北 荆州
风格 问题 . 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 在 目前 文坛泥 沙俱下 、 日益堪忧 的情况 下 , 余秋雨独树一 帜的写作 风格 , 开辟 了散文新文风 。“ 余秋雨将 中国传统文化
及对 比几 大文明 的《 千年一 叹》 还有类似 回忆类 的封笔之作 哲 理 ” , 。
题, 于是还是想起 了余秋雨 , 也参考了诸多对余秋雨写作风格 深入浅 出. 平易近人 。 可读性很强。
的《 山居笔记》 阐述 立身处世 的《 、 霜冷 长河》 《 者无疆》 以 、行 , 《 舍我一生》 读完后 , 。 总想写点什 么 , 而一直未敢动笔 , 只怕 自 己的看法 太浮浅 ,甚至落人 俗套。在上节课谈到写作风格 问 的评论 。 也略加 自己的一点浅见 。 浅谈一下余 秋雨散文 的写作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之美
◎甘肃董志喜散文大师余秋雨是文坛翘楚,他写的散文思想深邃、文采飞扬、铿锵耐读。
余秋雨首创的文化散文,纵横捭阖、意蕴深远,以戏剧性的情节表述和浓墨重彩的奇绝修辞,给读者留下了余音绕耳的阅读效果。
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到《行者无疆》《笛声何处》《中国文脉》《吾家小史》等,由数百篇散文传达而来的理性精神、包容情怀、忧患反思、文化人格及文明传播等认知理念和不懈探寻,让人愈读愈能引发感慨和思考。
下面结合余秋雨的具体文句进行详尽解析,以让同学们从实例中揣摩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艺术之美,体味他既亮起嗓音歌咏又能低下头颅深思、既旁征博引又能抒发真知、既连通古今文脉又能超越千年孤独的写作秘诀。
比喻联想式对偶+排比映衬+第一现场1.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文化苦旅》2.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山居笔记》3.魏晋名士的高贵,正在于他们抵抗流俗,保持着纯洁的孤独。
宁肯独自打铁,宁肯单车漫游,宁肯鸣啸山林,宁肯放声大哭,却不肯降低自己、贬损自己、耗散自己。
——《霜冷长河》4.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
——《千年一叹》写法提炼为什么余秋雨的散文拥有那么大的读者群?恰是因他独树一帜的为文风格。
余秋雨散文文辞优美,通过古迹风物,说心灵,谈感受,写反思。
眼前风景有背后底蕴,遗迹现场有历史温度。
余秋雨散文思绪悠长,深沉直感与辩证悟道充溢其间,想象、比喻与排比、对偶、反复联袂出场。
例1中柔顺无骨的“水”的排比分句排叠而出,在三个“看似”的表象中透射“水”之深层“能事”,分别从其强大能量、无处不在的哺育和蒸腾幻化这三方面,诠释出“水”亦柔亦刚、亦上亦下的辩证关系,令人叫绝。
例2则生动阐释出“成熟”是怎样的“光辉”、怎样的“音响”,这种运用比喻、联想的对偶句式,想人之所未想,喻人之所未喻,文采斐然,有醍醐灌顶之妙。
余秋雨秋原文赏析
余秋雨秋原文赏析余秋雨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备受尊重的一位,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而著称。
其中,他的散文作品更是备受推崇,被誉为“余秋雨散文”或“秋原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赏析,探究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首先,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与人生的大问题相结合,呈现出一幅幅鲜活而深刻的画面。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情感真挚,常常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
例如,在《沉默的大多数》中,余秋雨用深沉的笔触描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们,表达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尊重和理解,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其次,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
他常常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触及人生的真谛。
在《余秋雨散文精选》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曲折和坎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引发了读者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他还善于以散文的形式探讨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他常常以传统文化为素材,以古典诗词、典故和传统文化符号为载体,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在《余秋雨散文精选》中,他以古典诗词为引子,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文精神的深刻追求,引发了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备受推崇。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通过对他的散文作品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还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人文精神。
希望余秋雨的作品能够继续为读者带来启迪和感动,成为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
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1]一、艺术特色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
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一个言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一人间之美的多维穿透。
文本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3、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山居”系列,均属于“游记”。
“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山水游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那一文苑中极为光亮的一部分。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
《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究竟有哪些特点呢?其一,文化内涵深厚。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历史文化为背景,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文化世界。
他善于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遗迹、文化传统和人物故事,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其展现出来。
在《文化苦旅》中,他走访了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如莫高窟、都江堰等,通过对这些地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寻历史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人类智慧。
这种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深度。
其二,哲理思考深刻。
余秋雨在散文中不仅仅是描绘风景、讲述故事,更是在思考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本质。
他常常从一个小小的细节或事件出发,引发一系列深刻的哲理思考。
比如在《霜冷长河》中,他通过对友情、爱情、婚姻等话题的探讨,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无常。
他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其三,情感真挚深沉。
余秋雨的散文中充满了他对历史、文化、人生的真挚情感。
他在面对历史的沧桑变迁时,会流露出感慨和惋惜;在面对人性的美好时,会充满赞美和敬意;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会表达出同情和关怀。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山居笔记》中,他对传统文化的衰落感到痛心,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家园的缺失表示担忧,这种深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人文关怀。
其四,语言优美典雅。
余秋雨的语言功底深厚,他的散文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他的语言又不失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行者无疆》中,他对欧洲各国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优美如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现代散文解读余秋雨的豫园诗话
现代散文解读余秋雨的豫园诗话余秋雨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之一,他以散文作品广为人知。
其中,他的《豫园诗话》被誉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余秋雨的《豫园诗话》进行解读,探究其主题、风格以及内涵。
《豫园诗话》一书共分为三十余篇散文,这些散文围绕着上海豫园这一中华传统建筑展开。
余秋雨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而琐碎的豫园画卷。
每篇散文仿佛一首细腻动人的诗歌,直抵人心。
他用诗意的散文形式,讲述了自己对于豫园的独特感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思考。
在《豫园诗话》中,余秋雨多以寥寥数语,将普通的事物与生活细节渗透于文字之中。
他以豫园的背景,述说着自己对于生命、自然、人情的独特见解。
通过对于豫园的细致观察,他赋予这些琐碎的事物以灵魂,使其变得生动而丰满。
豫园作为一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园林,承载了太多的传统与文化。
余秋雨在《豫园诗话》中,以豫园为载体,思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困境。
他用独特的写作手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努力将传统文化带入现代社会,以期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
除此之外,余秋雨的《豫园诗话》中还流露着一种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他通过对豫园游客的描摹,展示了人们在面对诱惑和欲望时的复杂心态。
同时,他也通过对园林内的角落、小径、湖泊等细节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他以微妙而深入的方式,勾勒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他以深沉的意境和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具有艺术美感的文学世界。
他运用详略得当的描写手法,将人物、环境、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他的语言简练却意境丰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意象。
简而言之,《豫园诗话》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之一,他以豫园为背景,以自身的思考和感悟,写出了一部触动人心的散文集。
通过对豫园的描绘,他思考了传统与现代、人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细腻而深邃的文学世界。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意境丰富,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散文赏析风雨天一阁
风雨如磐书如侣——余秋雨风雨天一阁赏析散文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1991年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该书并非传统的游记散文,而是以游记的形式,从山水景致所承载的文化视角切入,通过层层递进的短章手法组织布局,对中国的漫长历史与悠久文化进行探寻、思考与推广;风雨天一阁作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意蕴和作者匠心独具的思想光芒;一、短章结构: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共六节;开篇设定了特殊的天气——“台风袭来,暴雨如驻”,作者在这样冷飕飕的氛围下登临天一阁,为文章奠定了沉厚凝重的基调;第二节开头,以“极端艰难、极端悲怆”两词总起,这两词不仅是对范氏家族几百年的藏书事业,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之路的概括和形容;继而抛出成为一名藏书家的五个苛刻条件,一笔略过历史上藏书事业的昙花一现和转瞬凋敝,由面及点,将目光聚焦在了范钦和天一阁;第三节叙议结合地详写范钦倾其一生建立起天一阁藏书基业,由事及理,抛出“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这一深刻命题,并通过范钦为官轶事以及与其他藏书家的对比进行阐释,佐证范钦“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超越时间的意志力”的人格魅力与天一阁延续的关系;第四节叙述了天一阁的传承,通过藏书遗产继承、钱绣云悲剧、黄宗羲登楼、为编四库全书献书这几个故事,引发了作者对珍贵典籍是“藏”还是“传”的思考;如果说第四节浓墨重写“艰难”,那么第五节则轻描淡写“悲怆”,近代纷至沓来的失窃、大火和战争,使天一阁风雨飘摇,千疮百孔;尾节通过议论,以小见大,将文章主题由天一阁藏书升华到中国历史文化产业的高度,一连串的问句收束全篇,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什么、实践什么六节既独立成章又气势贯通第二部分围绕天一阁以时间线索追溯其建立、传承、破坏和重建,而全文又以现在—过去—现在的潜在线索,把情、景、事、理贯通融合,由天一阁兴衰推及对历史文化的赞叹和忧思;二、文化视角:由文题到主题一文题风雨天一阁这一标题可拆为“风雨”和“天一阁”两部分;“风雨”作为全文的触发点,首先指天气,继而象征着沧桑、动荡和艰难;具体表现为登楼的风雨、藏书阁乃至历史文化延续的风雨;一方面,作者在风雨如驻的天气中登阁,将其视为“登楼的屏障”和“狞厉的仪式”,引出从古至今登阁之艰难;第四节中通过钱绣云悲剧,黄宗羲等大学者登楼的严苛,充分体现登楼经历的风雨;另一方面,历代藏书不过几代便湮没在波诡云谲的历史变幻中,而岿然独存的天一阁自建成以来也饱受偷窃、火灾、战争的磨难;在近代的飘摇浩劫里,那些历经艰辛保存下来的中国文化也都难逃动荡和艰难;“天一阁”,指范氏藏书阁,全文围绕这一阁楼的建立和维护挥毫泼墨,而在尾声部分,作者赋予它象征意义“它的主要意义已不是以书籍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以小见大,天一阁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影射出中国历史的壮丽恢弘与跌宕起伏;它们有同样的呼吸和命运,我们都应对其生存、延续和传扬承担责任,倾注思考和行动;二主题由文章标题和行文脉络,即可深入理解散文的主题;文化苦旅中,“文化”为视角和核心,记录一个学者的人文情思;何为文化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风雨天一阁使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藏书这一从前没有特别关注的文化领域;思维回溯到经济重心南移后的明清时期,江浙这一书香气息浓厚的地带;认知上升到“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这一高度;接下来我将论述我所理解的本篇的四个主题和由此引发的思考;1.赞叹以范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和人格品位;通过现场说故事的演绎方式,赞扬了范钦刚正不阿的品格、冷峻的理性、超越时间的深入谋划;由现象到本质,范钦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纵观文化苦旅,处处触及中国文人的文化灵魂——都江堰歌颂李冰这样“达则兼济天下”、勇担历史使命的仁人志士;白发苏州中卓尔不群、安贫乐道、孤傲超然的唐伯虎……中国文人因有了儒家文化的绵延血脉而自觉地忍受磨难、砥砺人格;2.回顾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感叹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渴求的悲怆和神圣;联想道士塔、莫高窟等篇目,其主旨是一脉相承的;这部作品从始至终不局限于地域空间,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透析中国文化的内核,史诗性地再现一个“极端艰难、极端悲壮”的文化苦旅;3.呼吁保护、传播天一阁乃至整个中国的优秀文化;作者在对范家的世代坚守表示感佩的同时,也提出了善意的质疑——“藏”不是终极目的,藏书的关键在于将其广泛传播;在多元文化竞争的社会转型期,挖掘范氏家族的灵魂史,将其袒示世界,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同时我们又面临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传统文化到底该用何种方式健康地传承不禁联系到对待韩国泡菜申遗事件,与其计较泡菜的原产地在不在中国、四川泡菜的味道有没有韩国的好,不如将目光着眼于挖掘、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采取封闭的态度,更不能不问目的,简单、愚忠式的传递责任,而是要怀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将其艺术魅力弘扬于现代世界;4.倡导宁心静气地阅读,从中体会乐趣、汲取文化的养分;这篇写于上世纪末的散文对当今生活充满借鉴意义;正是中国这个历史上满腹经纶的国家,近年来统计数据中人均读书量远远低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物质世界斑斓炫目的今天,行色匆匆的快节奏生活、高科技时代快捷化的信息获取,蔓延了浮躁,也使我们和书卷疏离;天一阁的存在,提醒我们自己最基础、最本真的精神需要——阅读的泥土,让生命有厚度;正如梁晓声散文用阅读抵抗寂寞的意旨,唯有宁心静气的阅读才能填充生命的苍白,无论是步履如飞还是百无聊赖,记得给自己留些空白与书独处;阳光正好,微风不躁,于这样的一个午后把心灵叫醒,让墨香流连于指尖,静听思维的奏鸣;风雨天一阁读罢,思考与惊叹并存;无论藏书者所采用的极端方式是否受到世俗大众的理解认同,我们都没有理由去否认藏书者莫大功勋;他们让中国传统文化在颠沛流离中有了个歇脚的地方,而这种不遗余力的文化忠贞,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于乱世中余脉延存的支柱力量;但小小的天一阁,承载不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 ;当一个民族的文化靠一座藏书楼来寄托追思的时候,这个民族的文化,就陷入相当危险的境地了;也许余秋雨推崇天一阁,就是因为它孤独地显现出藏书者极强的文化韧性和它对文化传承者们巨大的示范意义;三、情趣与理趣:余秋雨式散文风格赏析一多种表达方式错落有致语言优美,描写、议论、抒情、叙事多种表达方式并用;余秋雨式散文是融学术性、思想性、文化性于一炉的大散文;大散文在取材上不受时空限制,既不拘泥于抒情的滥觞,也不停留于论据的堆砌;散文富有一定哲理性,散发着知识分子的理性意识;同时,语言的清丽典雅,结构的工巧精致,使文章意境深邃充满诗意;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原;”余秋雨式大散文的魅力之一,就在于用这种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二联想和想象历史现象还原似的虚拟,如风雨天一阁中“一天公务,也许是审理了一宗大案,也许是弹劾了一名贪官,也许是调停了几处官场恩怨……这一切的重量比不上收集来的旧书”作者通过对范钦日常公务的合理想象,虚实结合,增强散文的文学性;又如此文由作者到访天一阁时遇到台风暴雨,联想到历史上学者的登楼之难,想象成天地主持的狞厉的仪式;三将历史、文化话题通俗化他的语言具有理性思辨和审美感悟相融合的风格,不像文学语言那么浪漫,也没有理论语言那样空泛;同时还综合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在大众与文化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四独特的视角他的大多数散文投入了对历史文化的哲学思辨、判断和审视;如在山居笔记中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一篇指出,“无数的事实证明,在我们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批判虽然堂皇地传之久远,却包含极大的不公正”;再如评价沈括、秦桧等历史人物,给予客观的审美意识和恢弘气度;附:我看余秋雨——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初闻余秋雨是在央视青歌赛,从小学到高中,每届青歌赛综合素质考察环节余秋雨的点评我都必看;初中读过山居笔记,大学重温之前已不记得内容,但这个人对我产生的不小影响,并不来自他某本书某一段里的具体内容;他独特的历史大散文式的笔法,打开了我的视界,使我看到了教科书之外的另一种历史,牵引我把目光投向中华传统文化领域,并对该领域产生了敬仰和热爱;相信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而单就这一点,就足以称得上是功绩了;看过不少余秋雨的负面评论,包括质疑其人品和学术深度、批判其文笔过于煽情做作、苛责其青歌赛中的某次口误并归结他为不懂中国文化……而我认为这些负面看法的角度,都偏离了最主要、最核心的聚焦点——余秋雨“中华文化传承者”这一定位;正是因为他本身文化内涵的丰富,使他尤其擅长历史文化散文;他的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开创了20世纪末中国散文创作的新风;文中表现出的历史反思与社会批判,文人忧患意识与精神品格,充满了文化意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我认为余秋雨的作用是启蒙性的引路人,他成功地把中国精深甚至有些“高冷”的传统文化带入了各年龄段国人的视野,像一串银铃,以理性却不乏温情的口吻轻敲在国人耳畔,提醒我们关注中华文化,并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基于文化传承者这一定位,我觉得他的语言表达方式恰到好处;将中华文化这一很抽象、很正统的内容融入个人情感,用新颖、通俗的表达方式娓娓道来,一定程度上对枯燥的史料和现代人快餐式的阅读习惯做了折衷,既引起读者的兴奋点,也深入浅出地传递了文本背后厚重的文化内涵;也正是他雅俗共赏、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拓宽了阅读群体的广度,使更多人深入文化领域,关注和思考文化、参与到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实践中;我并不关心余秋雨的学术是否有史学家精深,写作风格是不是有固定的煽情套路,比文字更重要的是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他引领了社会思想的思考和聚焦方向;总之,中国需要余秋雨,因为他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师函授毕业论文题目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作者唐玉琳2011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专业方向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3正文目录┈┈┈┈┈┈┈┈┈┈┈┈┈┈┈┈┈┈┈3一、艺术特色(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3(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5(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6二、美学特色(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8(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9注释┈┈┈┈┈┈┈┈┈┈┈┈┈———————————————10参考文献┈┈┈┈┈┈┈┈┈┈┈┈┈┈┈┈┈┈┈┈┈┈—— 11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唐玉琳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1]一、艺术特色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
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一个言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一人间之美的多维穿透。
文本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2、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
《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
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轨迹的做法,在虽然可以接纳想象但决不能虚构的散文中还是不多见的。
3、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山居”系列,均属于“游记”。
“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山水游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那一文苑中极为光亮的一部分。
然而,到了本世纪末期,山水游记却渐渐地趋向了黯淡,个中的原因当然也很复杂,最为表面的不外乎这样几种:(1)、随着物质文明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高度发展,影视、摄影已部分地取代了游记的职能;此外,交通的发达,也使世界的距离相对缩小,在古人那里很难亲历的自然风光在今天已如家门前的风景,唾手可得。
(2)、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服已极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在心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生,而是相当熟悉。
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3)、游记偏重于临摹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再挤逼出一两点主体感悟的表达程式已相当陈旧,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等等。
诸如此类,均使得今天的游记越来越不好写了。
因此,必须另辟蹊径,而余秋雨的探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经验。
这就是,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
比如《庐山》、《贵池滩》、《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摹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
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
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
”[3]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
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
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
《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
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
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4]“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
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写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其人,写其超强的意志力与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从而显现天一阁本身的存在价值。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的艺术效果1、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
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
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2、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
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
《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
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
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
一大车,又一大车。
都装好了,扎紧了。
吁——车队出发了。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
”《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
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3.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散文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曾有人称之为“小品文”。
写作学科给散文所下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然而,读余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觉就是,篇幅宏大。
《文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而压卷之作《江南小镇》有9000余字,《风雨天一阁》有16000余字。
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只有长篇散文,才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林语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
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另外,写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
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
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原……”“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