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体验问卷对大学生抑郁的预测性研究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
第32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月 Vol. 32 No. 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0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06110077) 收稿日期:2008-05-17作者简介:韩立娟(1964-),女,河北玉田人,唐山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
-134-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韩立娟,刘玉娟,耿丽伟(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SDS )、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 ),通过整体分层抽样方法对唐山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对大学生的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进行相关研究。
结果表明,大学生中总体上有焦虑的人数比例为19.27%,有抑郁的人数比例为24.22%,有自杀意念的人数比例为11.72%;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无性别、年级、宗教信仰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焦虑水平存在差异,但在抑郁与自杀意念上则无明显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自杀意念有差异,但在焦虑、抑郁水平上则无显著差异。
结论: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有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焦虑;抑郁;自杀意念 中图分类号: G 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1-0134-04The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Thoughts of Anxiety, Depressionand Committing SuicideHAN Li-juan, LIU Yu-juan, GENG Li-wei(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Abstract: It studies present university students’ thoughts of anxiety, depression and committing suicide by using SAS, SDS and SIOSS with integral samples from four university students’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19.27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have the tendency of feeling anxious, 24.22 percent experience depression and the number who want to commit suicide is 11.72 percent. The thought of anxiety, depression and committing suicide has no connection with gender, grade or religious belief. Different majors’ students have differences considering the level of anxiety, but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thought of depression or committing suicid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have discrepancies in the thought of committing suicide, but no obvious discrepancies in anxiety or depression. The conclusion is: Anxiety, depression and committing suicide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ir respective factors.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anxiety; depression; the thought of committing suicide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频繁发生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同辈比较效应问卷的编制及其对抑郁、焦虑的预测研究
同辈比较效应问卷的编制及其对抑郁、焦虑的预测研究李亚云;张萌;刘惠军【期刊名称】《天津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30)2【摘要】目的:编制青年人同辈比较效应问卷(peer comparative effects questionnaire),并考察该问卷对抑郁焦虑的预测作用。
方法:应用方便取样法选取330名青年进行问卷初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项目、探索性因子分析,筛选问卷题目,进一步完善问卷。
再次应用方便取样法选取350名青年完成经筛选完善后生成的问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及验证性因素分析;测试后1个月,从350名青年中随机抽取30名进行重测来检验问卷信度。
结果:(1)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问卷可保留26个题目,可分为自我激励、自我认同、自我怀疑3个维度,总解释率为53.39%。
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3因素模型拟合度良好。
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α=0.81~0.91),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评估工具。
各维度与相似测量问卷之间相容效度良好(r=0.51~0.76,均P<0.01)。
(2)青年人同辈比较效应问卷的自我激励维度可显著负向预测抑郁(β=-0.16,P<0.01);自我怀疑维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抑郁(β=0.54,P<0.001)、焦虑(β=0.51,P<0.001)。
结论:新编制青年人同辈比较效应问卷能够评估人际比较后产生的自我激励、自我认同和自我怀疑,且具有良好信效度。
其中的自我怀疑维度可以有效预测抑郁和焦虑,自我激励维度可以有效预测抑郁。
【总页数】5页(P170-174)【作者】李亚云;张萌;刘惠军【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相关文献】1.抑郁症、焦虑症与强迫症患者Stroop效应及事件相关电位的比较研究2.自行编制的社区抑郁状态电话筛查问卷与常用抑郁和焦虑评定量表的一致性研究(下)3.抑郁体验问卷对大学生抑郁的预测性研究4.中医冥想对中医院医务人员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基于某三甲中医院医务人员问卷主观量表的调查研究5.高血压患者心理弹性和自我管理在积极应对方式和焦虑抑郁中的多重中介效应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抑郁体验问卷[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抑郁体验问卷[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Blatt,D'Afflitti,&Quinlan,1976 a)简介抑郁体验问卷(DEQ )是为了评定Blatt1974年提出的抑郁的两个主要维度,即(1)无助性抑郁(anaclitic depression),其特征为显著的无助感、需求感、害怕被遗弃和依赖他人,(2)内射性抑郁(introjective depression),其特征为自己的标准过分严格,自罪感、无价值感和自尊心丧失。
作者将人形成无助性或内射性抑郁的自然倾向特定为自发育早期即已植根于自身的稳定的人格特质。
DEQ并不试图评价抑郁症状本身,而是要评价常与抑郁相关联的广泛的内心体验。
DEQ初表包括“个Likert型条目,询问受试者对自身及对人际关系的态度。
每个叙述都按7级回答,从“强烈反对”到“完全同意”,中值为40下面是几个典型条目:“我在同别人的激烈竞争中体验到快乐”;“我很担心会冒犯或伤害周围的人”;“不管成功或失败,我都自我感觉良好”。
为给上述两个假定的维度评分,Blatt等(1976b)将该问卷做了因子分析,形成三个因子。
与预计的一样,第一因子反映无助性,指向与人交往的人格特性;第二因子反映内射性或自我批评性人格特征;第三因子与前两个区别较大,代表了对自我安全感的渴求及骄傲等,可能是一种抑郁拮抗因素。
作者将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依赖性(DEQ-A,指向“无助性”)、自我批评性(DEQ-I,指向“内射性”)和有效性(DEQ-E)。
由于三个因子的生成有性别差异,也就需要六种评分指导。
用DEQ初表评分时,每个条目的粗分必须用Blatt等(1976b)的标准样本得出的均值与标准进行标准化,由此得出标准化评分,再乘以从初表因子分析中得出的适当的因子加权值方得出分量表分。
这种加权值有男女之间是不一致的。
鉴于这种计分方法太过复杂和繁琐,Welkowitz&Bond于1985年提出了另一种替代方法。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负性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抑郁 、焦 虑与 情绪调 节 策略 之 间的关 系 ,这 种从 情绪 本身 出发 来研 究 焦虑 、抑 郁状 态 ,更能 详实 地理 解产 生抑 郁 、焦 虑状 态 的原 因 ,为处
理大 学生 日常心理 问题提 供 了坚 实 的理 论依 据 。
2 1 .7 9 % ,男 女 生在 S A S S DS 得 分 上 存 在显 著 性 差异 。韩 立娟 等人
( 2 0 1 0 )研 究 发 现焦 虑 、抑郁 与 自杀意 念 及 其 各 因子 有 显 著 正 相关 。
宋 晓燕 等人 ( 2 0 1 1 )考察 了大 学生 无聊 倾 向 、焦 虑和 抑郁 的 关系 ,发
现 焦虑 、抑郁 、无 聊 倾向关 系 密切 ,焦 虑通 过抑 郁影 响无 聊 倾 向。周
科 慧等 人 ( 2 0 0 7 ) 分析 了 大学 生 日常 应激 状 况 以及 抑郁 、焦 虑 水平 ,
探 明了 日常应 激 与抑郁 、焦 虑之 间 的关 系 ,大学 生 日常应 激 对大 学生 的抑 郁及 焦虑 有预 测作 用 。张亭亭 等人 ( 2 0 0 8 ) 研究 表 明焦 虑与 抑郁 之 间也有 显著 正相 关 ,而抑 郁 与生活 事件 和 应对 方式 各 因子 的相 关都
2 . 被 试情 绪 体验 、情 绪调 节 策略 、焦 虑 、抑 郁状 况与 人 口学 变 量 的相 关分 析
激过 程 中 ,与生 活事件 协同作 用于焦 虑 ,中介 效应 显著 。 从 上述 分 析可 以看 出抑 郁 、焦虑 综 合 了多种 负性 情绪 ,而大 学生 们对 这些 负性 情绪体 验 能力 如何 ,又 是 怎样 去调 控这 些 负性 情绪 ?类
高校辅导员分析处理大学生抑郁情绪
C PRWORLD 公关世界 \67高校辅导员分析处理大学生抑郁情绪问题研究文/玉佩鐘摘要:大学生抑郁情绪是研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线索,辅导员通过捕捉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表现,分析研判深层内因,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心理疏导可阻止大学生抑郁情绪恶性发展。
通过分析大学生抑郁情绪来源及成因,得出抑郁情绪源于自我发展矛盾、人际关系危机及原生家庭问题。
高校辅导员可通过以下四个方式处理大学生抑郁情绪问题:提升抑郁情绪发现、分析及应对能力,掌握大学生不同阶段焦虑源,帮助大学生建立优质社会支持系统,提升积极心理干预水平。
其中如何提升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及加强积极心理干预的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情绪,辅导员,焦虑引言大学生处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对环境变化、生活困境与人生挑战的经验不足,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抑郁症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而抑郁症的前期体现的是抑郁情绪等不良情绪体验的堆积。
我国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29.3%,[2]抑郁是一种心境低落、悲观的消极情绪状态,若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会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3]抑郁症状包括自我评价低、精神迟滞、无愉悦感、精力减退等,严重的会伴随出现自杀念头、存在自残行为、易失眠或睡眠过多等情况。
[4]抑郁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造成大学生退学、休学的主要原因。
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方式比较简单,吃药或者做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但大家对抑郁症存在偏见,拖延或害怕导致抑郁症最佳治疗时间被延误。
大学生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辅导员深入学生群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学生三观的培养质量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因此,发现和研判大学生抑郁情绪并做好疏导,防止大学生抑郁情绪堆积与恶化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大学生抑郁情绪成因分析1.自我发展与人际关系焦虑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源包括以下两项:学业与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危机,当焦虑无法调节时伴生抑郁情绪。
抑郁症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
讲座抑郁症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陈树林一般来说 对抑郁症的病因学研究有两种途径 一是从生物学角度 探索抑郁症病人脑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的改变 另一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环境及个体心理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生所起的作用 世纪 年代 等提出了抑郁症的社会 认知心理因素模型 他们认为 抑郁症是由于素质性因素和应激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但这里的素质性因素主要是认知心理因素 应激性因素是各种社会刺激 如灾难性生活事件 日常生活事件等 自他们的理论提出后 人们开始对抑郁症的社会认知因素进行了许多研究抑郁症的社会认知理论以 与 为代表人物 在 世纪 年代提出了抑郁症的认知理论 年代末期 对自己的认知理论作了修正 等人又提出了抑郁症的社会认知理论 使抑郁症的社会 认知心理因素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作者单位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认知理论在 年代初 发现 用精神分析方法治疗抑郁症病人时疗效并不满意 他观察了相当数量的抑郁病人 并作了抑郁病人与正常人思维的对照研究 结果发现 认知因素在抑郁障碍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 于是 在 年提出了情绪障碍的认知理论 他认为要了解情绪障碍的本质 必须认识个体对不良事件反应的认知内容 年他又创立了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 并逐渐形成抑郁症的认知理论模型 认为所谓认知 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 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 思维和想象 认知过程一般由 部分组成 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 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另外 还提出了抑郁症的病理心理学模型抑郁症的病理心理学认为 抑郁症以认知过程的歪曲为突出表现 产生了对自我 未来和世界的消极看法 它的病理心理学有 个主要成份 抑郁认知三联征 认知歪曲 自动性思维和潜在的抑郁性认知图式自动性思维自动性思维是介于外部事件和个体对事件的不良情绪反应之间的那些思想 大多数病人并不能意识到在不愉快情绪之前会存在这些思维 因为这些思维已经构成他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认为 自动性思维影响情感和行为 思维歪曲和消极性思维是抑郁症的重要特征 抑郁症的其他典型症状 如动机缺乏 消沉 兴趣丧失 自杀企图 都受到歪曲性思维的影响 而且这些自动性思维的出现是自动的 不随意的 持续存在的 由于自动性思维的影响 认为 抑郁个体对特定事件的主观看法和客观实际是不一致的 他强调个体对事件主观的解释对情绪反应影响很大认知三联征认知三联征是指抑郁病人对自身 周围世界及未来三方面的消极评价 三联征中第一联是指对自己的消极评价 认为自己有缺陷 没有能力 不能胜任 因此总是感到不愉快 无价值感 甚至认为自己缺乏获得愉快和满意感的能力 第二联是指病人对经历的消极解释 对自己要求过高 认为在现实生活的道路上有不可克服的障碍 因此 他们逃避愉快和喜悦 第三联是指以消极的态度认识未来 这几乎见于所有的抑郁症病人 病人认为现在的问题总也得不到解决 未来的生活中也充满着困难 挫折 对未来不抱希望认知歪曲 认为认知歪曲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错误解释或错误知觉 在这种情况下 抑郁个体得出的结论使他们的消极期望更加坚定 抑郁症病人常见的认知歪曲有任意推断 选择性注意 过度泛化扩大或缩小 个人化等潜在的抑郁性认知图式这是一种没有表达出来的准则 往往不为意识觉察 但它影响着病人的情感 行为和思维模式如如果某人发怒可能是我错了如果别人不喜欢我我就高兴不起来认为早期创伤性体验提供了形成消极自我概念的基础这些消极自我概念可能潜伏起来在以后的生活中能被类似早期经历的特殊情景激活因此这些早期经验使自我认知图式发展为消极的模式使这种个体打上抑郁素质的烙印在抑郁症病人中有很多的功能失调性适应不良性图式的存在增加了抑郁症的患病率和复发率而且这种功能失调性认知图式在遭遇到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时容易形成消极的自动性思维使得抑郁症状得以保持加强或恶化如无助感淡漠自杀观念和内疚抑郁症状又导致消极性思维增多二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抑郁的严重程度呈螺旋式上升抑郁症认知理论的验证在提出抑郁症的认知理论的同时在年代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证他发现抑郁症患者相比于正常人有更多的消极的自我概念抑郁性的歪曲的认知也更多等在年对提出的自主性思维进行了研究研究被试包括抑郁症住院病人门诊病人抑郁症复发病人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和正常人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病人相比于非抑郁性精神病病人和正常人有更多消极的自主性思维等人在年研究了消极的自我概念被试包括单向抑郁症住院病人门诊病人非抑郁性精神病病人焦虑症病人和正常人研究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比对照组有更多的消极性自我概念更少的积极性自我概念等在年对认知三联征进行了研究被试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性抑郁精神分裂症内科疾病焦虑障碍和正常人结果发现抑郁症病人对自我将来和外部世界的推论更为消极悲观从国外的这些研究结果看它们对抑郁症的认知理论都作出了肯定的论证龚梅恩等用自主性思维问卷研究大学生消极的自动性思维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得分与抑郁焦虑情绪障碍的得分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且高分组和低分组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的得分有明显差异得分高者的得分也明显增高焦丽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研究了抑郁症病人的认知模式结果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消极的自动性思维出现越频繁功能失调性态度亦增强认知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知理论虽然提出了与抑郁症的产生有关的认知因素但人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发现认知因素和抑郁症的因果关系并不十分肯定有抑郁性认知因素的个体并不都产生抑郁症而有些抑郁症病人没有抑郁性认知另外抑郁症症状水平和认知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究竟是抑郁症状导致抑郁性认知还是抑郁性认知导致抑郁症症状一直没有肯定的结论再者哪些方面哪些内容的抑郁性认知导致抑郁症也没有肯定的研究结果等对抑郁症认知理论的修正年代是抑郁症认知理论研究开展最繁荣的时期很多社会心理学研究者都对抑郁症的认知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抑郁症的认知理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等自年代开始对认知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改并提出了新的抑郁症病因学模型社会认知理论模型与他们认为抑郁症的病因学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认知因素即个体本身所具有的易产生抑郁症的认知倾向性因素另外一个是社会应激因素即消极的生活事件如重大的灾难日常生活烦恼长期的适应不良等他们认为认知因素与应激因素是以一种交互作用的方式对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起作用即单一的认知因素或应激因素并不能导致抑郁症的产生同样地仅仅是应激因素也不能对抑郁症状的产生起作用另外还指出不是所有的消极生活事件都会导致抑郁症的产生与研究发现关于失落或从个人的社会生活领域主动或被动地退出的重大生活事件可预测抑郁症的发作而危险的生活事件则预测焦虑障碍的发生这说明每种应激只与特定类型的心理障碍存在着易感性的关系因此很有必要来研究究竟哪些社会应激因素可以与认知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认为引起抑郁症状发作的应激因素主要涉及两个领域人际关系和自我成就等通过研究发现有关人际关系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第卷第期和自我成就的社会应激因素和自主性思维相互作用能够预测抑郁症的发生为此等提出一个新的补充他们认为特定于人际关系和自我成就领域的社会应激因素必须和相同领域的抑郁性认知因素相互作用才能预测抑郁症的发生但这一点现在还是推理没有得到研究证实等在年以符合的单向抑郁症诊断的门诊病人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有关人际关系和自我成就的机能失调性态度和消极的归因方式相结合预测了抑郁症的发生过去研究的总结和将来研究的方向以往研究的总结通过上面有关抑郁症认知理论的观点和研究的综述我们认为抑郁症的认知理论对抑郁症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途径应用认知理论至少可以找出一部分抑郁症病人的病因修正后的认知理论把社会应激因素考虑进去并指出了认知因素和社会应激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他们把社会应激因素和认知因素的范围作了划分并找到一些支持的证据这是很有希望的一个研究途径通过专一领域的认知心理因素和社会应激因素的研究容易找到突破口对临床应用治疗的指导也非常有针对性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由于研究方法的原因在过去的研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年代前人们很少对抑郁症的社会认知因素作纵向的研究这就使得研究结果的可解释性降低因为抑郁症在症状持续期仍有上述认知因素的存在并且表现突出同时抑郁症本身会导致比正常人有更多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横向研究很难确定消极的认知因素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时间是否先于抑郁症的发生如果不能得出先于抑郁症的发生这一前提就不可能作出令人信服的因果关系推论与年代后有人开始用纵向研究设计来考察社会认知因素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与这些纵向研究发现对消极事件的原因结果和自我的消极推论及消极的自我归因与负性生活事件相互作用可能预测抑郁症的发生但根据认知理论认知偏差自动性思维在抑郁症的产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抑郁症的认知心理治疗研究也发现在抑郁症病人中有很多消极的歪曲的认知及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这两个认知因素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另外对抑郁症的社会应激因素研究也没有研究专门针对自我成就和人际关系的负性生活事件没有研究考察特定于自我成就和人际关系的社会认知心理因素将来研究的方向通过对过去研究的总结我们提出两个尚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将来研究的方向特定于自我成就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偏差和消极的自我图式是不是抑郁症的认知倾向性因素如果认知因素和社会应激因素相互作用能够预测抑郁症的发生那么认知因素和社会应激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怎样对抑郁症的发生起作用参考文献龚梅恩许行健不良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岭南精神医学杂志焦丽徐俊冕抑郁障碍的认知模式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收稿。
抑郁状态问卷(dis) 评分标准
抑郁状态问卷(dis) 评分标准
一、抑郁程度评估
郁状态问卷(DIS)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抑郁程度的专业工具。
通过回答问卷中的问题,可以了解个体的抑郁症状、程度和持续时间。
根据问卷得分,可以将抑郁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不同等级。
二、抑郁症状表现
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自我价值感降低、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三、影响抑郁的因素
抑郁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事件等。
遗传因素可能增加个体患抑郁症的风险;环境因素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也可能导致抑郁;生活事件如丧亲、失业等重大变故也可能触发抑郁。
四、抑郁的治疗方法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服用抗抑郁药物来缓解症状;心理治疗则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五、预防抑郁症的方法
预防抑郁症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增强心理素质,如学会应对压力、积极面对挑战等,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大学生D型人格群体焦虑和抑郁水平调查
·916·生国缸左匡堂叠堂!鲤!生!Q旦筮!!鲞筮!Q期g!i!』旦i!趔丛鲤墅:Q!!!熊!!塑!:!丛:!!:№:!Q大学生D型人格群体焦虑和抑郁水平调查杨宏宇李雪松于肖楠邓慧华王益文陆祖宏·卫生预防·【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D型人格群体焦虑和抑郁水平状况。
方法采用D型人格量表(Dsl4)和焦虑、抑郁自评问卷,调查448名大学本科学生中D型人格群体的焦虑和抑郁水平。
结果D型人格群体与非D型人格群体相比,焦虑[(34.2±7.4)分;(29.5±5.1)分]和抑郁[(37.0±7.6)分;(30.5士5.6)分]水平明显增高(JP<0.01);发生焦虑(18.3%,2.4%)和抑郁(30.0%,5.4%)状态者明显增加(P<0.01),个体消极情绪、社交压抑因子分与焦虑和抑郁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大学生D型人格群体焦虑和抑郁问题突出,D型人格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D型人格;焦虑;抑郁Theanxie哆粕ddepressionstat啷ofcoIle妒students稍m切peDper鲫naⅡ哆拗^临舶,lgi弘,Ⅱ皿圯一so昭,Ⅲ.]|f洳一Mn,以以触阢砒&砒r旷均协D如gy,D甲on胧m矿肘甜池Z盹啪n渺,‰彬凡胁如越‰泐船毋,‰彬n3DDD7D,现i,l口【Abst翰c夺】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a11)【iet)r锄ddepressionstatusincouegestuden协witlltypeDpersonality.Methods448college8tudentspanicipatedinthestudy.TypeDpe瑙onality肌dnegativeemotionwereev8luatedwitIlDSl4锄d肌】【iety锄ddepressionscales.R伪ultsComp删withthec咖tmlstudents,tllecouegestudents稍thtypeDpersonalityshowedhi曲era眦ietyscores(34.2±7.4,29.5±5.1)粕ddepressionscores(37.0±7.6,30.5±5.6),morecoUege8tudents诵thtypeDpersonal畸expe而enced粕xiet)r(18.3%vs2.4%)andd印ression(30.0%vs5.4%).Negativeaf玷ctiv时蚰dsocialinhibitionp08itively船sociatedwitlIarⅨiety肌ddepressionlevel8.Conclusi伽T,peDpersonalityinnuencetllementalhealthofcoUegestudents.MeasuresshouldbetakentomonitortheaIl】【iety肌dd印ressionproblemsofcollegestudent8访tht),peDpersonalit)r.【Keywords】1’ypeDpe瑙onality;Anxiety;Depres8i叩荷兰学者Denollet经过实证归纳和理论演绎于1996年提出了D型人格的概念…。
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参与的调查研究
Vo.5. . 12 u a fP n hh a U iest o r lo az iu nv ri n y
20 0 8年 1 2月
De . 0 8 c2o
教改探 索研 究 ・
大学生抑郁水平、 身体A尊水平与体育锻炼参与的调查研究
为关注。 . 目 , 前 有关 自尊理论的研究强调 : 一个人的自尊 由不同的、 的成分 ( 具体 如身体 自尊、 专业 自尊和社会 自 尊等) 组成。M r & hvl n 18 ) a h S ae o (9 8 提出了自尊结构的等级模型 , s s 即随着处于低水平 的具体 自尊水平
江苏省教 育厅社会哲学 科学基 金项 目(7 J 80 0 ) 0 SD 9 0 6 的阶段性成果
19 0
第 2 卷 5
攀枝花学院学报
第 6期
文理两个专业类别 , 将每周锻炼三次以上( 包含三次) 的学生划为有锻炼习惯组 , 中男生 5 人 , 其 1 女生 4 7
人, 将每周锻炼三次以下 的学生划为无锻炼习惯组 , 其中男生 4 人 , 3 女生 7 人 。 6 2 2 测 量工具 . 22 1 抑郁水平的测定采用 自评抑郁量表(D ) .. S S 该量表系 Wii W. .ug 16 la lm K Z n 于 95年编制 , 我国于 18 年译成中文 , 95 评定采用 1 4级记分制 , — 指 数越高 , 抑郁水平越高。该量表经检验具有较高的信 、 效度。
222 身体 自尊水平 的测定采用身体 自尊量表( s P .. PP )
该量表包含一个主量表——身体 自我价值感(ee l hs a sl w r ) 4个分量表——运动技 gnr yi f oh 和 ap c e — t l 能 (prcm e ne 、 so pt c) 身体状况(od i ) 身体吸引力 (oy 和强壮(tnt) to e cni n 、 t o bd ) seg 。主量表用于测量人们 r h 般的整体 自我身体满意感 , 而分量表主要用于测量人们在更低一级的身体各领域所获得 的主观身体能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背景介绍
学生心理健康是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关系到学
生整体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本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学生们在学校生活中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
他们的情绪状态、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等。
调查内容
1. 学生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年级等。
2. 学生的情绪状态:询问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情绪状态,如快乐、焦虑、沮丧等。
3. 学生的应对能力:了解学生处理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的方法
和策略。
4.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
焦虑、抑郁、自卑等。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学生可以自主填写,并强调信息的保密性。
数据分析
完成调查后,我们将会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研究。
结论
通过本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学校提供相关信息,以制定更加科学、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硕士论文:大学生神经质问卷的编制及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 大学生神经质问卷的编制及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 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 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
签字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筹)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单位代码
10635
学 号 11200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论文作者:张苹平 指导教师:张进辅 教授 学科专业:基础心理学 研究方向:人格与心理测评 提交论文日期:2010 年 04 月 25 日 论文答辩日期:2010 年 05 月 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1.1 心理健康 ................................................................. 1 1.2 人格与心理健康 ........................................................... 3 1.3 神经质的概念及理论 ....................................................... 5 1.4 国内外神经质的研究进展 ................................................... 6 2 研究思路 ..................................................................... 9 2.1 以往研究尚待完善之处 ..................................................... 9 2.2 研究意义 ................................................................. 9 2.3 研究思路进程 ............................................................ 10 3 研究一: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 11 3.1 元分析简介 .............................................................. 11 3.2 研究方法与过程 .......................................................... 12 3.3 国内人格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元分析 ........................................ 13 3.4 国外人格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元分析 ........................................ 15 3.5 国外神经质与焦虑、抑郁的相关关系元分析 .................................. 16 3.6 小结 .................................................................... 17 4 研究二:大学生神经质问卷的编制 .............................................. 18 4.1 维度建构 ................................................................ 18 4.2 初测问卷及其修订 ........................................................ 19 4.3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23 4.4 小结 ................................................................... 28 5 研究三:大学生神经质的特点及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 29 5.1 目的及方法 .............................................................. 29 5.2 大学生神经质问卷总体特征 ................................................ 29 5.3 大学生神经质问卷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下的特点 ................................ 33 5.4 神经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 36
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新生抑郁状况的干预研究
本研究 在山西某 高职院校 2 1 0 0年人校 的 9 5名高 职新 4 生 的基线测 查中 .选取 S L 9 C 一 0症状 自评量表 中抑郁 因子得 分 大于 2分 , 对因子 小于 3分 ; S S抑郁 自评 量表得 分 敌 且 D 大于4 0分小于 6 分 的学 生作 为被试 。 0
二、 干预 客 观 效 果分 析
( 抑郁 自评的改 变 一) 近 年来 , 在高校里 , 每年都会 出现大学生 自杀 和暴 力事 件 , 中绝大部分是“ 其 无形杀手 ” 抑郁症在作怪 。据北京 大学 相关课题组就抑郁症 病例的调查 , 抑郁症对 大学生 的危 害是
基 金项 目:本文 系 2 1 年 山西 省教 育科 学“ 二 五” 01 十 规划 课 题 “ 职生抑 郁情 绪 的调 查研 究 与团 体干 预”项 目编号 :h l3 ) 高 ( g l13 作者 简 介 :王艳 (9 9 )女 , J 太原 人 , 15 一 , I西 J 山西 职业 技术 学 院心 理 健康 教 育中 心 大学生 心 理健 康 教 育 讲 师 、 国家 二 级 心 理咨 询师 , 研 究方 向 : 学生 心 理健 康教 育及 心理 咨 询. 大 .
5 8
第 2 卷第 6 5 期
21 0 2年 6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u a fHUBEICors o d n eUnv riy o r lo n rep n e c iest
V0. . 6 1 N0. 25
J n2 1 u. 2 0
全方位 的。抑郁 调查发现 , 有抑郁症 的大学生 , 一般来 说在认 识上 表现为 自我评 价 比较低 , 而且抑郁症患 者的 自卑总是 隐 含着追求 目标或标 准太高 , 理想 ” 而“ 的追求 实际上是不 自量 力和 自我估 计过高 。抑郁 的 自我评价下降常常伴 有 自责甚至 罪恶感 , 他们 越是 自卑 自责 , 越产生消极的想法 。在情绪上表 现为 沮丧悲 伤 、 情绪低 落 , 日忧 心忡忡 、 整 愁眉不 展 , 重则 忧 郁沮丧 、 悲观 绝望 。 以至 于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 没有意义 , 常 有 自杀的念头 : 在行为上表现 为悲观羞怯 、 烦躁 不安 , 丧失学 习和工作 的兴趣 及动力 , 绝交往 、 拒 入睡 困难 、 早醒或 嗜睡 , 终 日精神 运动性激跃 或疲惫 , 反应迟钝 , 乏力或 精神衰竭 ; 在 思维 方式方面 ,抑郁症 使一些大学生形成 了极 端思维模式 , 认 为 自己是彻底 的失 败者。在 日常生活 中 , 大多数 大学生都 体验过这种消 极情绪 , 只不过 事过境 迁也就消失 了。但其 中 也有少 数性格 内 向孤僻 、 自尊心过强 、 疑心强 且承受 能 力 怀 低的学生容易 长期陷入抑郁状态 , 他们 多数不符合 抑郁症诊 断标准 , 就会被忽视 , 这些群体 因不能被诊 断为抑郁症 , 因此 得不到正规 的治疗 和必要的帮助 ,有 时甚 至还会被家 长 、 老 师、 同学所误解 . 从而加重他们 的抑郁情绪 , 而长期 承受 阈下 抑郁 的困扰 , 会严重影 响学习 、 生活 以及个 人的成长 , 有些甚 至可 能演变为 更严重的抑郁症 。因此 , 高校对轻度 和 中度抑 郁状况 的学生关 注应加大力度 .本研究通 过团体心理辅 导 , 干预组被试的抑郁 自评水平改善效果显著。证实 了团体心理 辅导对抑郁的改善效果显著 。 ( 抑郁体验 与抑郁 自评 二) 抑郁 体验 是主要评价 常与抑郁 相关 联的广 泛 的内心体 验 无助因子反 映个体与人交 往的人格特征 , 有研究表 明 , 无 助在 抑郁 中也较为常见 , 当青 少年学生感到 自己没有能力 改 变一个糟 糕的情况 , 就会产生无助 , 助是无望的一种 表现 , 无 无助也会导致无价值感 。抑郁体验内射 因子 反映内射性 和 自 我批 评性 人格 特征 。 抑郁 的注意过 程理论认为青少 年学生 抑 郁 者倾 向于内省和 自我专 注, 他们过 多地思考 自我 . 花大 量 的时间质 疑 自己的动机 、 反省 自己的情感 , 以及 检查 自己的 人格 特征 。尤其容易陷入反省和 自我觉知 . 会加 重抑郁 的严 重程度和持续 时间。抑郁体验有效因子则代表 了个体对 自我 安全感觉 的渴求及骄傲等 。本研究通过 团体心理辅导 改善 了 干预组学生 的抑郁 体验水平及其无 助 因子和 内射 因子的体 验 , 另一个侧面证明改善 了抑郁状况 的程度。 也从 ( 自动 思维与抑郁 自评 三) 自动 思维量 表是为评 价与抑郁 有关 的 自动 出现 的消极 思想 的频 度而设计的 , 评定被 试的负性 自我认知评价 。有研 究 表明 , 自动思 维对 抑郁 有直接 的关 系 , 自动 思维 的变化 且 对抑郁严重程度变化 的直接影响效应 最大 。 ba o A r n的研究 ms 也表 明,过多 的消极 自我概念和抑郁 的歪 曲的认知的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 引导 团体成 员学会 运用积极 、 合理 的思维和信念应对 日常生活 中的 负性 生活 事件 . 丰富成 员的社会支持资源, 培养和提 高高职 大学新 生的 自信、 自尊 水平 , 以缓解 、 改善高职新 生抑郁 情绪 、 高其生活 提
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
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一、本文概述1、焦虑与抑郁的概述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焦虑和抑郁这两种情绪问题逐渐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表现为对未来的担忧、对日常事务的过度紧张以及持续的不安。
这种状态可能影响个体的日常功能,如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
抑郁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情绪障碍,它可能导致持续的悲伤感、失去对生活的兴趣、睡眠和食欲的改变,以及自我价值的贬低。
焦虑和抑郁虽然各自有其独特的特征,但它们之间也存在重叠,许多人在经历焦虑的同时也可能遭受抑郁的困扰。
对于这两种情绪问题的评估,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通常依赖于一系列标准化的自评量表。
这些量表通过一系列问题,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了解个体的情绪状态,从而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自评量表不仅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优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主观感受,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然而,自评量表的有效性始终是研究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临床效度,即量表能否准确反映个体真实的情绪状态,是评价量表质量的核心指标。
因此,对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优化量表的设计和应用,还能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
2、自评量表在评估焦虑与抑郁中的作用自评量表在评估焦虑与抑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量表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帮助患者自我评估其情绪状态,从而提供关于焦虑和抑郁的初步信息。
自评量表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使得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心理健康筛查成为可能。
自评量表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临床环境,也可在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场所中使用。
在临床环境中,医生可以通过自评量表快速识别出可能患有焦虑或抑郁障碍的患者,从而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在非临床环境中,自评量表则可以帮助个体自我监测情绪状态,及时发现并寻求帮助。
自评量表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通过科学的设计和验证,这些量表能够准确地反映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大学生非理性认知与抑郁心理研究
调查 , 大学 生中 为数不少 的人 具有 不 同程 度 的抑 在
信念或思想 , 则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感 主要是 由于个体 的非理 性认 知造பைடு நூலகம்成 的。
对 于 同样 的 外 界 刺激 ,不 同 的人有 不 同 的 心
作 者 单 位 JJ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院 应 用 心 理学 研 究 生 (30 6 J西 0 00 )
维普资讯
宋三女等 . 大学生非理性认 知与抑 郁心理研究
理体验 和情 绪反 应 , 在很 大程度 上是 由于他 们对 这
刺激 的认知存 在 差异 , 也可 认为每 个人具 有不 同 的
现代健 康观 念 认 为 , 康 不仅 包 括 生 理健 康 , 健 还包 括心理 健康 。我 国 大学 生 的心理 健 康 状 况 整
认知方 式 。按照 不 同 的标 准 可 以将 认 知 方 式分 为 许多 不 同种 类 , 我们从 心理 健康 的角度 按照个 体信 息加工 过程 中 的态 度将 认 知 方 式 分 为理 性 的 和非 理性 的认知 方式 , 理性 的认 知方 式是解 决 问题 的正 确的认 知模式 , 不会 导 致 心 理健 康 水 平 的下 降 , 而 非理性 的认 知方 式 是 指 歪 曲 的 、 合 理 的 、 不 消极 的
人一 旦产 生抑郁 感 , 很难较 快地 从 中摆脱 出来 。从 认 知心理 学 的视 角来 看 , 郁 是 一种 心 理 障 碍 , 抑 抑 郁之所 以产 生 , 由于 心理 上 有失 落 感 , 种 失 落 是 这
相对剥夺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相对剥夺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柳思芳1,陈明4,张娜娜1,李媛媛5,徐钟庚1(/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浙江宁波5172n;2.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合肥030232;3.宁波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浙江宁波3152n)【摘要】目的探讨相对剥夺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
方法采用相对剥夺感问卷、情绪调节策略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79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1)相对剥夺感、认知重评、表达抑制、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两两均呈显著相关;(2)相对剥夺感可以通过五条路径影响大学生抑郁: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独立中介作用;认知重评与领悟社会支持、表达抑制与领悟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
结论相对剥夺感通过情绪调节策略和领悟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抑郁。
【关键词】心理体验;负性情绪;抑郁症;网络成瘾;情绪调节;相对剥夺感;认知重评;表达抑制;领悟社会支持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309(2021.01-0027-06DOI:10.13837/j.issn.1006-8309.2021.41.0004Effect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on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The Chain Mcdiatine Effect AnalysisLIU St-fang1,CHEN Ming4,ZHANG Na-no1,LI Yuao-yuan5,XU Zhoug-gebo1(1.DexaPmext of Psycholopu,Ningeo Univers/u,Ningeo21721).China;2.TU o Second Clinical Mebical School,Andut Mebical Univarsitu,Hefei Andut239632,ChOo;5.Ningeo Universitu Mextai Health Guidance06x1—,Ningeo5172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how relative deprivation fecteh depression in collepe smUents.MetUods799 collepe stuUents were surveyeb with Relative DepPvatmu Ques/onnaOe,Emotion Reauladou Ques/ounaOe,Perceiveb Sociat Support Scale and CES一D Scale.Results(1)Relative depPvatmu,coynitive reappraisal,expressive suppres-sion‘perceived social suppoP were ft significantlo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2)Relative deprivation can ffect the depression of coUeae stuaents throuah five paths:the separate mebiatOy effect of coynitive reappimsal,expressive sup-pressiou and perceiveb social support;the chain mebiatOg ePeci of coynitive reappmisd and perceiveb sociO suppoP, expressive suppression and perceiveb sociO suppoP.Conclusion Relative depPvation OdirecCy f e cts colleae smUentmdepmssOn throuah the chain mebiatOg ePect of emotion reaulation stmteaies and perceiveb social suppoP.【Key words:psychoybicd expedence;neaative emotion;depression;inmrnet addiction;emotion1^00X00;relative depPvation;coynitive reappraisal;expressive suppression;perceiveb social suppoP1引言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信效度研究述评
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信效度研究述评李小玲1,唐海波2,郭锋1,何浩宇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2.中南大学学工部,湖南长沙410083)【摘要】本文简述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编制的理论模型与过程,重点展现了以往研究中有关DASS 的信效度,并对DASS 的价值以及在实际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在鉴别个体的抑郁、焦虑及压力状况上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比较适合作为科研和临床中快速筛查的工具。
但其跨群体、跨文化的普遍适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抑郁;焦虑;压力;DASS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12)03-0350-03A Review of Depression-Anxiety-Stress Scale ’s R eliability and V alidityLI Xiao-ling ,TANG Hai-bo ,GUO Feng ,HE Hao-yuMedical Psych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1,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theoretical model and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 (DASS),focusing on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DASS in previous studies.Besides,a general discussion is given to the valu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which should be no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le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depression,anxiety and stress condition has a high practical value.What ’s more,it also has good reliabil -ity and validity indicators,and can be a suitable tool for rapid screening in research and clinical use.But its cross-com -munity and cross-cultural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remains to be further verified.【Key words 】Depression ;Anxiety ;S tress ;DASS通讯作者:唐海波焦虑、抑郁是心理学领域在理论上和临床上研究最多的负性情绪体验,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1],而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通常又是压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2]。
抑郁症程度的分级自评量表与临床评估的比较研究
抑郁症程度的分级自评量表与临床评估的比较研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
为了准确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程度,临床医生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
其中,分级自评量表和临床评估是最常用的两种方式。
本研究旨在比较这两种方法在抑郁症程度评估中的优缺点,并探讨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1.引言抑郁症作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社会功能造成了巨大影响。
准确评估抑郁症程度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和预测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分级自评量表和临床评估是两种常见的评估方法,它们各具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2.分级自评量表分级自评量表是一种由患者自行填写的工具,用于评估他们的抑郁症状及程度。
研究表明,分级自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能够有效地反映患者的病情。
常用的自评量表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等。
这些量表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通过患者对自身症状的主观描述,实现对抑郁程度的评估。
3.临床评估临床评估是通过专业医生对患者的面诊、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进行的。
临床评估不仅包括对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全面评估,还考虑到了患者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
临床评估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考虑患者的客观和主观症状,具有较高的判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4.比较研究通过对分级自评量表和临床评估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在抑郁症程度评估中各自具有优势和劣势。
分级自评量表具有操作简便、费时少的优点,患者可以通过自身体验较为准确地反映病情;然而,它存在个体差异较大、受到患者主观意识和认知偏差的限制。
相比之下,临床评估可以通过专业医生的观察和判断,对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综合评估,更具客观性和准确性;但是,临床评估存在主观因素的干扰,且费时费力。
5.应用价值与展望从比较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分级自评量表和临床评估在不同的评估阶段和实践场景中具有不同的应用价值。
在初步筛查和适应症评估环节,可以采用分级自评量表进行快速评估;而在诊断和治疗监测过程中,临床评估更能体现出它的优势。
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了解湘南学院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方法:对湘南学院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不同专业、年级,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大一、大二、大四年级在校本科生600人,使用自尊量表(SE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SIOS)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调查资料显示,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人数为55人,占所有调查人数的9.4%。
患有不同程度焦虑症的大学生自杀意念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焦虑症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有影响。
患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的大学生自杀意念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抑郁症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有影响。
结论:焦虑、抑郁均是影响自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自尊心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
标签: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自杀指的是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将自杀行为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
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者早期的心理活动,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或有实现此目的的外显形为,它是自杀企图的游离因子。
目前大学生自杀趋势很严重,有自杀意念比起自杀行为更为普遍存在。
自杀意念作为自杀行为的预评因素必然也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文献资料、开放式问卷调查以及个案等的研究分析后发现,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很多,并且自杀意念各相关因素对大学生自杀的产生和转变过程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因此,本研究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进行设计和实证研究,重点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与自尊、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自尊、焦虑、抑郁情绪对自杀意念产生的不同作用。
1 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对湘南学院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不同专业、年级,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大一、大二、大四年级在校本科生600人。
其中有效测试为587人,有效率为97.8%;学生年龄为17~28岁,平均(20.0 1.4)岁。
近十年大学生自评抑郁量表(SDS)调查结果的元分析
近十年大学生自评抑郁量表(SDS)调查结果的元分析吴洪辉;廖友国【摘要】The authors meta-analyzed 61 research reports investigati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with SDS as a tool during the years 2003-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effect size was 0.80, a depression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higher than the norm of Chinese people; the average effect size of males was 0.20,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eir female counterparts; the year-of-publication effect and the sample size effect were significant, whose R2 were 0.279 and 0.062 respectively;and the former effect indicated year-on-year rising scores of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选取61篇2003-2012年之间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开展的有关大学生抑郁的研究报告,运用元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再处理分析。
结果表明,这61项研究与全国常模比较,平均效果量为0.80(95%置信区间不包含0),抑郁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以女生为常模,男大学生抑郁的平均效果量为0.20(95%置信区间包含0),不存在性别差异;研究报告年代效应和样本量效应显著,分别解释效果量变异的27.9%和6.2%;出版年份效应显示,大学生抑郁情绪随年份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体验问卷对大学生抑郁的预测性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抑郁体验问卷中文版(DEQ-C)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
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640名大学生完成了DEQ-C和流调中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的评定,6个月后,再次完成CES-D的评定。
结果多层回归分析显示,DEQ-C的自我批评性人格维度可预测抑郁症状,在男性β系数为0.27(P0.01),女性为0.16 (P0.05); 而DEQ-C的依赖性维度仅在女性中可预测抑郁症状,β系数为0.11(P0.05),在男性则无显著的预测性 (β = 0.04, P﹥0.05);DEQ-C的效能感维度对抑郁无预测性 (P﹥0.05)。
结论 DEQ-C的自我批评性维度可预测大学生的抑郁症状,而且自我批评性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较依赖性更强。
【关键词】 DEQ-C;抑郁症状;预测性近年来,抑郁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
大量观察发现[1-3],人格和抑郁易感性之间密切相关。
Blatt等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两个具有抑郁倾向的人格维度以及相应的两个抑郁亚型:依赖性抑郁和内射性抑郁。
抑郁体验问卷(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DEQ),用于评价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两种抑郁倾向的人格特征[4]。
许多研究均显示了DEQ稳定的三因素结构:依赖性、自我批评性和效能感[5-7]。
其中前两个因素与抑郁相关。
国内研究也证实DEQ具有良好的信、效度[8]。
随后的许多研究还发现自我批评维度与抑郁的相关性更明显,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对抑郁的发生机制及预测性的研究可为早期有效的干预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群体中DEQ各维度及其相互作用对抑郁的预测性,有助于在正常人群中筛选抑郁易感的个体, 以便进行早期干预, 降低抑郁的发病率。
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从湖南省一所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中采样。
首先填写知情同意书,同意参加研究的大学生共有677人,发放问卷677份,问卷的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640份, 有效率为94.5%;年龄17~23岁,平均(20 ±1.1)岁;其中男297例,女343例,男女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根据中国精神病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由研究组人员分别对所有被试进行了临床访谈,排除了临床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类疾病。
1.2 研究工具1.2.1 抑郁体验问卷中文版(DEQ-C)DEQ主要评定了具有抑郁倾向的两个人格维度,问卷包括66个条目,各条目均为7级评分,从完全不同意(1分)到完全同意(7分)。
主要反映了有抑郁体验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共有三个分量表:(1)依赖性(Dependency);(2)自我批评性(Self-criticism);(3)效能感 (Efficacy)。
DEQ-C在国内大学生样本的研究显示,具有良好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效标效度[8]。
本研究采用Blatt的因素权重评分系统。
1.2.2 流调中心用抑郁评定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CES-D 主要用于评定普通人群中当前抑郁症状的频度,侧重于抑郁情感或心境。
研究证实该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9]。
CES-D共有20个条目,各条目均为4级评分,从完全没有(0分)到非常明显(3分)。
1.3 研究方法所有被试者完成DEQ-C和CES-D的评定;6个月后,再次完成CES-D的评定。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采用多层回归分析评价DEQ-C的各维度及其相互作用对抑郁的预测性。
2 结果2.1 DEQ-C得分的基本情况由于本样本DEQ-C的得分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条件,故用中位数(M)与四分位数(Q1, Q3)表示, 其中Q1和Q3分别为第1四分位数(P25)和第3分位数(P75);不同性别DEQ分量表得分如表1所示,采用非参数检验男女大学生在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效能感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性(P0.05)。
表1 不同性别DEQ分量表得分比较2.2 DEQ-C各分量表与CES-D的相关性分析DEQ-C各分量表与CES-D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DEQ-C的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分量表与CES-D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和0.59 (P0.01), 而DEQ-C效能感分量表则与CES-D无相关性(P0.05),见表2。
2.3 DEQ-C对抑郁预测性的多层回归分析采用多层回归分析考察DEQ-C的各维度及其相互作用对6个月后抑郁的预测性。
以DEQ-C的依赖性、自我批评性和效能感为自变量,以CES-D的抑郁症状为因变量。
第一层,首先控制基线水平的抑郁症状对6个月后抑郁的影响。
DEQ-C的三个维度的主效应进入第二层,决定系数R2=0.283, 调整的R2=0.277, F(3,494)=8.587,P0.001,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DEQ-C的自我批评性维度可预测抑郁症状,β系数在男性为0.27(P0.01),女性为0.16(P0.05);而DEQ-C的依赖性维度仅在女性中可预测抑郁症状,β系数为0.11(P0.05),在男性则无显著的预测性(β=0.04, P0.05);DEQ-C的效能感维度对抑郁无预测性 (P0.05)。
第三层,导入DEQ-C的依赖性、自我批评性和效能感的二维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彼此间的二维的交互作用没有增加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调整的R2=0.274, P0.05)。
第四层,导入DEQ-C 三个维度的三维的交互作用,回归方程没有统计学意义,没有增加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调整的R2=0.273,P0.05),见表3。
表2 DEQ-C分量表与CES-D的相关性分析表3 DEQ-C对抑郁预测性的多层回归分析3 讨论人格与抑郁的关系一直是临床心理学家的研究热点。
Blatt[1-3]从人格发展、心理动力学原理和认知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两个对抑郁易感的人格维度: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 如果这两个维度的发展过程不均衡,过分关注和强调其中一个方面将会导致抑郁,大量的研究支持Blatt的理论假设[4-6]。
Blatt等[7]研究了有抑郁体验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与他人相处时的感受,研制了DEQ,用于评价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两种抑郁倾向的人格特征,与其他评价抑郁症状严重性的量表不同,如流调中心用抑郁评定量表和贝克抑郁评定量表,DEQ 主要评估的是抑郁倾向的人格。
DEQ是国际上的著名问卷,利用该问卷已得出许多有意义的发现。
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发现DEQ的自我批评性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最强,而依赖性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较弱,并只在女性中有预测效应。
研究发现,自我批评性的个体缺乏觉察到的社会支持[10],而自我批评的特征也广泛地影响了他们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增加了负性情绪如抑郁的程度[11];依赖性的个体往往觉察到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因为依赖性人格的个体的行为都是围绕着维持密切的关系和获得情感的支持和关注[12-13]。
Shahar等[14]的纵向研究发现,DEQ的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均与个体感受到的压力增高有关,自我批评性预测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和较少的积极生活事件,而情感依赖性则预测到的负性生活事件和积极生活事件一样多。
经历和感受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个体发生抑郁的可能性就越大。
上述研究结果可部分地解释DEQ的自我批评性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较依赖性更强。
关于DEQ各维度交互作用对抑郁的预测,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不多,而且结果也不一致。
Shahar等[15]在一个青少年样本中的研究提示,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的交互作用可增加对抑郁的预测性,而且,DEQ的效能感可减轻这个交互作用的影响。
但本研究中只发现情感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作为两个独立的维度,其主效应可预测抑郁,而其交互作用并不能增加对抑郁的预测。
这些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可能与研究方法及文化背景有关,需要进一步在不同样本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些研究提示,DEQ的效能感是个体恢复灵活性和韧性的维度,与抑郁倾向的维度的交互作用可减轻抑郁的程度。
Shahar等[15]的研究发现DEQ的效能感分别与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两个维度的交互作用,使这两个抑郁倾向的人格维度失去了对抑郁的预测性,提示效能感具有减轻抑郁的作用。
这个假说可以解释一些抑郁倾向的个体并没有发展为临床抑郁。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DEQ的抑郁倾向的人格和抑郁等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而且多关注其主效应,关于DEQ各维度交互作用和抑郁的关系研究很少,效能感的潜在作用常常被忽视。
本研究发现效能感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进一步提示DEQ的效能感代表抵抗抑郁并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维度。
综上所述,DEQ-C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显示,采用DEQ-C可以预测大学生人群中预测抑郁症状,并且DEQ的自我批评性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较依赖性更强,依赖性人格只在女性大学生中有预测效应。
这个结果对于正常人群中筛选抑郁易感的个体并进行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Blatt SJ, D’ afflitti JP, Quinlan DM. Experiences of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s [J]. J Abnorm Psychol, 1976, 85(b): 383 - 389.[2] Blatt SJ, Quinlan DM, Chevron E, et al. Dependency and self-criticism: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depression [J]. J Consult Clin Psychol, 1982, 50: 113 - 124.[3] Blatt SJ, Zuroff DC. Interpersonal relatedness and self-definition: Two prototypes for Depression [J]. Clin Psychol Rev, 1992, 12: 527- 562.[4] Blatt SJ, D’afflitti JP, Quinlan DM. 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Unpublished Manuscrip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1976:[5] Bagby RM, Schuller DR, Parker DA. Major depression and the self-criticism and dependency personality dimensions [J]. Am J Psychiatry, 1994, 151:597 -599.[6] Blatt SJ, Schaffer CE, Bers SA, et 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 [J]. J Pers Assess, 1992, 59 (1): 82 - 98.[7] Koestner R, Zuroff DC, Powers TA. Family origins of adolescent self-criticism and its continuity into adulthood [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1, 2: 191-197.[8] 方建群, 姚树桥. 抑郁体验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及两种评分系统的比较[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3): 184-188.[9] Radolff LS. 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 Appl Psychol Meas, 1977(1): 385-401.[10] Dunkley DM, Zuroff DC, Blankstein KR. Self-critical perfectionism and daily affect: Dispositional and situational influences on stress and cop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4: 234-252.[11] Mongrain M, Lubbers R, Struthers W. The power of love: Mediation of rejection in roommate relationships of dependents and self-critics [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4,30: 94-105.[12] Mongrain M. Parental representations and support-seeking behaviors related to dependency and self-criticism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8, 66: 151-173.[13] Priel B, Besser A. Dependency and self-criticism among first-time mothers: The roles of global and specific support [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0, 19: 437-450.[14] Shahar G, Priel B. Active vulnerability, adolescent distress, and the mediating/suppressing role of life events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3, 35: 199-218.[15] Shahar G, Gallagher EF, Blatt SJ, et al. An interactive-synergetic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personality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Illustration usingthe adolescent version of the 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J]. J Clin Psychol,2004, 60: 60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