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试卷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30分)

1.角色意识——指能够分辨现实中的自己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正在假装别人,也

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2.本体性游戏——按自己的需要自发开展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游戏,其中有潜在的、可能的

教育因素称之为本体性游戏。

3.松弛消遣说——有机体在持续工作以后丧失了大量的精力,需要有一种能使有机体放松,并使

失去的精力得以重新恢复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是游戏,因此游戏是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

4.以物代物——以一个当前的物体代替一个不在眼前的另一个物体并以被替代物的名称来命名替

代物,称之为以物代物。

5.平行游戏——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以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的

个人自行游戏。

6.联合游戏——是一种由两个以上一起进行的游戏,彼此行为相互关联,但不相互协调,其行为的

社会性仅仅是同伴交往关系,而不是游戏合作关系。

7.延迟模仿——随着孩子记忆发展,将已感知过的形象、动作保持在记忆里,即头脑中留下了表

象、映像,当物的刺激出现时,便引发对原有实物的模仿。

8.角色扮演——与以物代物具有同样的特点,游戏者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模仿真实情景中各种人物角

色的行为,将所要扮演的人物原型的意义迁移到自己身上,并以人物原型的称呼命名自己,从而装扮成各种角色。

9.恩物——福禄贝尔为了保护和发展儿童的游戏能力,涉及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

循序渐进的完整的游戏教学体系,研制了一套游戏、作业材料。这套材料共有二十种,福禄贝尔称前十种材料是上帝恩赐给孩子的礼物,所以命名为“恩物”。

10.模拟构造——模拟构造即模仿结构实例或图纸进行构造的活动。

11.“多样性探索”行为——当外界刺激对儿童来说是熟悉而单调的,表明这一刺激较弱,使主体产

生一种厌倦,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活水平高于最佳状态,这时主体便通过增强刺激的活动来降低激活水平,使之达到最佳。

12.角色认知——指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

认识,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关。

13.精力过剩说——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

其主要观点是: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级生物生存能力更强,并有维持生存之外的剩余精力,游戏是一种出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耗费的精力较少,较多的富余精力必须从体内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锅那样会爆炸,游戏便是宣泄剩余精力、保持健康的最佳通道。

14.空间密度——指儿童在游戏环境中所占人均空间大小,即室内拥挤程度的指标,数值越低越显示

拥挤。

15.想象构造——儿童在进行构造之前就先有构造意图,凭借对实物的表象进行操作,加之操作技能

的熟练,使想象力和表现力统一于作用,以实现构造目的。

16.规则性游戏——是由于通过感觉运动阶段动作的练习和掌握,使动作技能提高了,又经过具有象

征意义的智慧的整合,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提高了,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游戏。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促成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在游戏中,儿童结成了现实的伙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角色关系,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实践的机会。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是儿童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的最好实践机会;游戏情节的展开过程,正是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3)游戏帮助儿童摆脱自我表现中心。游戏的规则帮助儿童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这其中的发展机制便是游戏中日益觉醒的自我意识。

2、试从行为意向角度简述游戏的主要特征。

1)游戏不同于外在目的性行为。

2)游戏不同于结果性行为。

3)游戏不同于手段性行为。

4)游戏不同于探索性行为。

5)游戏不同于真实生活的规则性行为。

6)游戏不同于闲荡。

3、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认为游戏不是一种独立意义的活动,而只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而已。皮亚杰认为智慧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这种适应是在同化和顺应的动态平衡过程中的实现的。当顺应大于同化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模仿活动的特征。当同化大于顺应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皮亚杰把游戏看成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游戏是随着认知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游戏的形式必然与智力发

展阶段相对应。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把游戏划分为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3个阶段。

4、游戏经验为什么会有助于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1)游戏的不确定性经常给孩子带来问题,促使儿童自发地进行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2)游戏降低了儿童对成功的期望和失败的担忧的压力,使孩子具有更强的挫折承受力和坚持性。(3)游戏使儿童获得大量尝试在各种条件下使用物体的机会,尝试自己的动作与物体、手段与目的之间联结的多种可能性。

(4)游戏中替代品的使用,它需要比较分析代用品与被代用品之间的异同关系,对物的特征的感知,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实践。

5、试述成人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

(1)游戏环境的创设者:包括预先经验准备、保证游戏时间、提供空间与材料。

(2)游戏过程的观察者:包括观察目的、观察态度、观察要点。

(3)游戏进展的支持者:包括材料的支持、语言的支持。

17.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及其局限。

皮亚杰认为游戏不是一种独立意义的活动,而只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而已。皮亚杰认为智慧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这种适应是在同化和顺应的动态平衡过程中的实现的。当顺应大于同化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模仿活动的特征。当同化大于顺应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皮亚杰把游戏看成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游戏是随着认知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游戏的形式必然与智力发展阶段相对应。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把游戏划分为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3个阶段。

皮亚杰强调的是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并不注重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皮亚杰将儿童游戏与认知描述为单向发展关系,可能有失偏颇。

18.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使儿童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能发展儿童的成功感,从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游戏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保证。

(2)游戏能帮助儿童控制情感的冲动型。游戏能帮助儿童认识自己和别人,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游戏规则又使儿童自觉放弃直接冲动从而克制自己。

(3)高级情感产生于戏中。高级情感指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19.试述象征性游戏在3-6岁幼儿年龄段的发展特点。

3岁前儿童已在游戏中萌发了象征功能,这一思维发展的伟大进步,预示了3-6岁儿童游戏的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