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家李渔简介_李渔戏曲著作

合集下载

试论李渔商业化戏剧

试论李渔商业化戏剧

试论李渔商业化戏剧李渔,原名李亨,号仙鹤,明末清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戏曲家、画家,其代表作品《太原送别》、《西厢记》、《钗头凤》等被誉为“李渔三大戏曲”。

李渔的戏曲作品博釆众长,融合元曲艺术和明人文学,以其曲折娓娓的情节、细腻的描写、逼真的人物性格刻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然而,在李渔的戏曲作品中,商业化氛围浓厚,其中的商业化元素对于李渔的作品不可忽视。

商业化在李渔的戏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由于明清时期,由官府主导的戏曲户口制度已经崩溃,戏曲商业化逐渐成为主流。

李渔的戏曲作品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太原送别》、《西厢记》中的宝玉,作为太监,亲身参与闲庭信步的生意,表示权贵和经商新人在商业场景中的背后关系。

在《太原送别》中,蒙古、汉、商人都有出现,商人们的穿着以及他们所提供的物品,都体现了李渔对于当时商业化程度的准确把握。

《钗头凤》中,秦观、柳永之类的文人墨客虽然有些议论,但李渔并没有铺天盖地地表现文人的审美情趣,反而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将金戈铁马背景下的凄凉爱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李渔对于商业词汇在作品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娴熟,如《西厢记》中,商贾与女奴之间的经济纽带依附关系的刻画,以及“认得董鄂妓,鄂号梦公梅”的取经套路──在这里“妓”指“郎中店中卖艺的女人”,“认得”则是商人与艺人的商业活动──都很好地体现了李渔在作品中商业化元素的运用。

李渔的戏曲作品中的商业化元素,主要通过对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设置来体现。

在人物塑造方面,李渔把商人、贩夫、买卖的人物形象描写得相当生动而丰满,他们被刻画得既有弱点也有真善美的一面。

在情节设置方面,他们的商业活动已经成为作品的主线,其中发生的是生活场景,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中间还夹杂了大量的商业交易。

其中,更为常见的评书、判词、道情式转红、贩夫赛宝等迎合市场口味的元素,使得李渔的作品具有了很强的商业化色彩。

总体而言,李渔的戏曲作品中的商业化元素难以被忽视。

这些元素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点,研究商业与文学的交融,探究文艺创作的商业模式,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戏曲家李渔简介_李渔戏曲著作

戏曲家李渔简介_李渔戏曲著作

戏曲家李渔简介_李渔戏曲著作李渔素有东方莎士比亚、世界喜剧大师之称。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家,在文学界、戏剧界、美学界有很高的建树。

下面是为你搜集戏曲家李渔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李渔素有东方莎士比亚、世界喜剧大师之称。

李渔自幼聪敏好学,因此世人称呼他为“李十郎”。

李渔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很多清史中都有提及李渔,李渔生于1611年,卒于1680年,是浙江金华人士。

李渔在明末清初年间活跃,并在文学界、戏剧界、美学界有很高的建树。

《笠翁十种曲》、《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都是李渔的代表作。

李渔在一个富裕家庭出生,因为李渔祖辈多年从商,所以李渔的家境十分优渥。

李渔出生后,便过上了富足优渥的生活,等到青年时期的李渔在科举考试中失利后,他便萌发了“人间大隐”的想法。

公元1666年,李渔组建了戏班,并常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李渔的戏班深受达官显贵的追捧,所以李渔也成为当时的名人。

公元1667年前后几年,是李渔人生中最为得意的一个阶段,一是因为戏班获得了各地人民的认可,二是因为他的文学创作走上了巅峰时刻。

其中,代表作品《闲情偶寄》就是李渔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1672年、1673年,随着乔二姬、王二姬两位台柱的离世,李渔的戏班日益凋敝。

没有了生活来源,李渔的生活陷入困境,此后李渔一直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

为了养家糊口,李渔还到处借贷为生。

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在贫困交加中悲凉去世,终年70岁。

李渔戏剧著作李渔素有“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东方莎士比亚”等美誉。

《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都是李渔戏剧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奈何天》、《比目鱼》等又被统称为《十种曲》。

《十种曲》作为李渔戏剧著作,它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李渔来说,《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他前期重视戏曲,轻视戏剧的局面。

为了表现出戏剧的演出效果,李渔在戏剧著作中,添加了宾白创作。

李渔

李渔

李渔是由明入清的作家和 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批 评理论主要表现在戏曲创 作理论上。他的戏曲理论 主要体现在《闲情偶记》 和《词曲部》上。他主张 的戏曲理论主要有:一· 关 于“立主脑”。二关于 “密针线”。三关于“审 虚实”。四关于戏曲人物 的塑造
一.立主脑
所谓“立主脑”,他说:“古人 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 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而“传奇”(明清戏曲中的一种 名称)的“主脑”就是一部戏曲 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即他所 说的“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 主脑也”。例如传奇《琵琶记》 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喈,中心事件 是重婚相府,这就是《琵琶记》 之“主脑”。其他众多人物和事 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来展开,并为之服务。
四关于戏曲人物的 塑造
李渔在论述戏曲人物塑 造时,认识到要使人物 有典型性,就要把此类 人物所应有的特殊性格 都集中到一人身上。这 就接触到了人物性格塑 造的典型化问题。

09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张蕾 090114142
三,审虚实
在“审虚实”部分,李渔还着重论述了古今题材 的处理,这涉及到了戏曲的真实性和典型化问题。 他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就是说戏曲 传奇大多具有虚构的特征,但对古今题材的处理 又有不同,当代题材,不仅情节。而且人物都可 虚构。古代题材,李渔认为人物可以虚构,但古 事已流传至今,则不可虚构,虚构就会让观众不 相信。李渔对戏曲虚构有所认识,但对古事不可 虚构的说法,说明他对打破历史的真实认识还不 够。
二.密针线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设有“密针线”一 节。所谓“密针线”。根据李渔的论述, 一部作品,不仅有中心人物和中心情节, 还有众多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它们与中 心人物和中心情节共同构成一部传奇的整 体,之间要互相关联、互相照应,不能前 后、彼此抵牾矛盾。这就要求戏剧家在创 作中要通盘考虑、精心结构布局。这就是 他所说的“密针线”。李渔还认为,一部 传奇戏曲,不应有太多的人物、过多纷繁 的头绪、过多的枝蔓,而应该突出主线。

清8226李渔《闲情偶寄8226饮馔部》

清8226李渔《闲情偶寄8226饮馔部》

清8226 李渔《闲情偶寄8226 饮馔部》李渔(1611~1679年),清代戏曲理论家、戏剧作家。

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

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10种、小说《十二楼》等15篇和《闲情偶寄》等多种著作。

《闲情偶寄》为李渔重要著作之一。

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

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

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

其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24字诀,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

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

《闲情偶寄》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余味道无穷。

周作人先生对此书推崇备至,认为本书唯一缺憾中在于没能涉及老年生活,否则必有奇文妙论。

总之,《闲情偶寄》不仅熏陶、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党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蔬食第一……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

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草衣木食①,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②。

是犹作羲皇之民③,鼓唐虞之腹④,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果,是则谬矣。

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注释】①草衣木食:以草为衣,以木为食。

②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羊,代表肉食。

全句意为:不使腹中蔬菜受肉腥践踏。

③羲皇:即伏羲氏,古传说中“三皇”之一。

④唐虞:即唐尧、虞舜,皆为古传说中的“五帝”。

笋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

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

李渔的戏剧理论与创作

李渔的戏剧理论与创作

李渔的戏剧理论与创作李渔是清代前期重要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

剧作有《笠翁传奇十种》,戏剧理论主要见于收入《笠翁一家言》的《闲情偶寄》。

中国戏剧发展到清初,经历了元杂剧和明传奇两次高潮,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不少人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总结。

但前人之作,以札记、评点、序跋之类居多,像王骥德《曲律》那样较有系统性的理论著作较少;讨论的问题,除资料性的以外,大抵偏重音律和文辞方面,而且通常对戏曲和散曲不加区分。

因此,对于戏剧文学的特殊性,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

李渔的贡献,就在于以自己多年写剧和率家庭戏班从事实际演出的经验为基础,参照前人的成果,提出了这一种性质的总结。

《闲情偶寄》内容博杂,是李渔自己非常看重的一部书(见《与龚芝麓大宗伯》、《与刘使君》),书中反映出他的文艺素养和生活趣味。

其中关于戏曲创作的《词曲部》分为“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章,最精采的是前面两章。

李渔首先强调“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而“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所以谈戏曲,首先要从舞台演出的特点来考虑。

他把“结构”(这里指全剧的构思布局,与现在所指情节关系的“结构”意思有所不同)放在首位,这和前人首重音律(歌唱的美)或首重辞采(文字的美)就有明显的不同。

在戏剧构造方面,李渔提出的重要原则有:“立主脑”,即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并以此体现“作者立言之本意”;脱窠臼”,即题材内容应摆脱陈套,追求新奇,重视创意;“密针线”,即紧密情节结构,前后照应,使全剧成为浑然一体;“减头绪”,即删削“旁见侧出之情”,使戏中主线清楚明白。

这些论点,都能切合戏剧艺术的特性,且简明实用。

在戏剧语言方面,李渔反对用书面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认为必须首先从适合舞台演出来考虑,所以剧作家应“既以口代优人,复以耳当听者”,使之顺口而动听。

具体的要求有“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等,大体是既要明言直说,不故作姿态,炫耀博雅,又要生动有趣,见出机锋和性灵,并切合剧中人物各各不同的心理和口吻。

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

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

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李渔年代:清朝李渔作品:《闲情偶寄》《笠翁对韵》李渔简介: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

浙江兰溪夏李村人。

既是清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和美学家。

李渔自幼聪颖,少壮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擅长古文词,旁及杂艺,尤以小说、戏曲并擅。

一生著述丰富,戏曲有《笠翁十种曲》,诗文杂著合编为《笠翁一家言全集》,其中《闲情偶寄》的《词曲》、《演习》等部是重要的戏曲论著。

小说方面,有白话短篇小说《无声戏》和《十二楼》,还有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

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1、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太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李笠翁2、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清泪湿胭脂。

——李渔《笠翁对韵》3、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李渔《笠翁对韵》4、古云:“尤物足以移人”。

尤物维何?媚态是已。

世人不知,以为美色。

乌知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

…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

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

尤物者,怪物也。

不可解说之事也。

凡女子,一见即令人思之而不能自已,遂至舍命以图,与生为难者,皆怪物也,皆不可解说之事也。

——李渔《闲情偶寄》5、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

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

——李渔《笠翁对韵》6、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李渔《笠翁对韵》7、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李渔《笠翁对韵》8、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

李渔戏曲美学09周洋教材

李渔戏曲美学09周洋教材
李渔关于戏曲结构、 语言等的主要美学观点
周洋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 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 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 “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 文坛名流。李渔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 《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 《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 《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小说 《肉蒲团》、《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 城壁》等,以及《闲情偶寄》等书。
一、戏曲结构论 “戒讽刺”——论戏剧的社会教化作用 “立主脑”——论剧本的创作“本意” “脱窠臼”“戒荒唐”——论戏剧的新奇 “密针线” “减头绪”——戏曲的关目和间架 “审虚实”——戏曲的艺术真实 格局论
二、戏曲语言论
贵浅显——论戏曲语言的通俗化 重机趣——论戏曲语言的灵性即生动性 求肖似——论戏曲语言的性格化 正音律——论戏曲语言的音乐性

第一,是比较偏重于技巧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李渔提出要 善于“照映埋伏”。在李渔之前,王骥德在《曲律》“论剧戏第三 十”中就强调:“毋令一人无着落,毋令一折不照应。”李渔则 讲得更为透辟,强调在戏剧创作过程中,作家必须时时注意照映 埋伏、前呼后应。他说:“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 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 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 第二,要做到“针线紧密”,还有更重要的方面,即不能违背情 理,不能与生活中的客观逻辑相悖,这是针线紧密的基础。有些 作品之所以看起来疏漏很多,不完全是技巧上的问题,而可能主 要是因不合生活逻辑所致。例如,李渔批评《琵琶记》说:“若 以针线论,元曲之最疏者,莫过于《琵琶》。无论大关节目,背 谬甚多。如子中状元,三载而家人不知,身赘相府享尽荣华,不 能自遣一仆而附家报于路人;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无伴,未审 果能全节与否,其谁证之?诸如此类,皆背理妨伦之甚者。”李 渔还举出“剪发”、“埋殓公姑”等情节的不合理处,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 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 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 矣。”李渔把戏剧创作比作缝衣,把写戏的整个 过程比作“剪碎”、“凑成”,自有一番道理。 • 而李渔的“密针线”,正是论述了戏剧结构才能 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立主脑”、“减头绪”之 后,这是李渔对戏剧结构所提出的第二个方面的 要求。

【清代】李渔

【清代】李渔

【清代】李渔李渔(1611~约1679) 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

字笠鸿,一字谪凡。

号湖上笠翁。

原籍兰□(今属浙江),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

在明代考取过秀才,入清后未曾应试做官。

出身富有之家,园亭罗绮在本邑号称第一。

清兵入浙后,家道衰落,遂移居杭州,又迁南京。

从事著述,并开芥子园书铺,刻售图书。

又组织以姬妾为主要演员的家庭剧团,北抵燕秦,南行浙闽,在达官贵人府邸演出自编自导的戏曲。

在此期间,与戏曲家吴伟业、尤侗结交。

后因担任主演的乔、王二姬相继病亡,本人亦已年老,境况较前困窘,再度迁居杭州,终老死去。

李渔在当时很有声名,但毁誉不一。

平生著作有剧本《笠翁十种曲》即《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巧团圆》、《凰求凤》、《意中缘》、《玉搔头》,另有《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醋记》、《补天记》、《双瑞记》等8种是否出自他的手笔,尚未有定论;小说《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文传》、《肉蒲团》等;杂著《闲情偶寄》和诗文集《笠翁一家言》等。

李渔的戏曲创作数量虽多,但大都为滑稽剧和风情剧,且多情趣低下,甚至流于猥亵之病。

就思想内容言,《十种曲》中只有《比目鱼》和《蜃中楼》较为可取。

前者写谭楚玉和刘藐姑的爱情故事,刻画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后者把柳毅传书和张羽煮海两个故事糅合在一起,歌颂了男女主角为了维护爱情的反抗精神和行为。

但自清代以来,通常认为《风筝误》是李渔的代表作,此剧写韩世勋与詹淑娟婚姻故事,情节曲折,误会丛生。

论者认为它关目布置很工,宾白言谈得当,曲词本色平易,但也批评它有堕入恶趣的严重缺点。

李渔的小说虽大都取材于当时社会生活,但亦多格调低下,思想陈腐之病。

所写内容以男女婚姻为主,情节比较曲折。

李渔在戏曲理论方面却取得杰出成就。

《闲情偶寄》之《词曲部》、《演习部》实为戏曲理论专著,后人录出单印,名《李笠翁曲话》或《笠翁剧论》。

李渔的介绍

李渔的介绍

李渔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别署笠道人,浙江兰溪(今属金华市)人。

明末曾在浙江多次应试,皆不第。

1646年清兵入浙时,原籍兰溪毁于战火,李渔自兰溪移家杭州,约住十年。

他的戏曲、小说大部分是寓居杭州十年间作成的,刊行后颇为畅销,以此受到了一些达官贵人的垂青、资助。

顺治十七年(1660),又移家金陵(今南京),在此期间,他经营芥子园书坊,交结名流,时常带着自家的戏班周游各地,到达官贵人府第演戏。

康熙十六年(1677),再迁杭州,住在西湖云居山东麓的层园,最后殁于杭州。

李渔的文艺生涯不同于一般文人。

他在金陵开设芥子园书坊,带着女乐奔走于达官权贵门下,赋诗作文编剧无一不是为了赚钱谋利。

因此,重正统的文人往往“以俳优目之”,鄙薄他的人品。

可是也有文坛名流如王渔洋、周亮工、尤侗、钱谦益、吴梅村等人,却欣赏他的文艺才能,乐意和他往还。

李渔是一个周旋于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专业戏曲工作者,为戏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他博学多才,著作甚丰。

有单篇小说、小说集《十二楼》、《无声戏》、文集四卷、诗集三卷、余集一卷、别集两卷、《闲情偶寄》六卷,后来汇刻成《笠翁一家言》,由芥子园书坊刊行。

他的戏曲小说,主要是用来娱乐人心的。

他的剧作和小说大多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十部传奇九相思”,很少有较为深刻的社会内容,而是以情节曲折、关目离奇见长。

但他总结的戏曲理论却有着重要的价值,使他成为清初著名的戏曲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

李渔以传奇集《笠翁十种曲》、杂著《闲情偶寄》、小说集《十二楼》为最著名。

《李笠翁曲话》是近人将《闲情偶寄》中《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单独辑印而成的。

《李笠翁曲话》是一部最系统、最完备的戏曲理论专著,在曲论的体制结构方面是一个进步。

元明以来的曲论著作,多半是随笔式的,侧重于记述诸如音律、曲谱、剧目、本事、轶事等,有的著作内容庞杂,漫无伦次。

晚明王骥德《曲律》首创分专题全面论述曲论诸问题,初步建立起综合论述曲论体制。

戏曲家李渔是谁

戏曲家李渔是谁

戏曲家李渔是谁李渔是历史上明代时期著名的戏剧家,艺术家,其著作《闲情偶寄》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戏曲家李渔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戏曲家李渔的简介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

汉族,浙江金华兰溪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

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

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觉世名言十二楼》《连城壁》(三者合集《无声戏》)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李渔的生平简介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

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

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说起李渔,一开始几乎是几个男人之间的谈资,稍稍有点隐私,关于如何挑选女人、关于《金瓶梅》的版本,诸如此类,以为都是秘不示人的。

可是后来发现,喜欢李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男人喜欢,连女人也很欣赏。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喜欢李渔,几乎出于男人的本能。

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并且生活得很艺术的人。

而且他能够把生活的经验又很艺术地写成书,这也是他高出许多风流才子的地方。

戏曲家李渔素有什么之称

戏曲家李渔素有什么之称

戏曲家李渔素有什么之称李渔有什么之称?李渔素有“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东方莎士比亚”等美誉。

下面是本人为你搜集李渔素有“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东方莎士比亚”等美誉。

《,希望对你有帮助!李渔素有什么之称李渔素有东方莎士比亚、世界喜剧大师之称。

李渔自幼聪敏好学,因此世人称呼他为“李十郎”。

李渔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很多清史中都有提及李渔简介,通过了解李渔简介得知,李渔生于1611年,卒于1680年,是浙江金华人士。

李渔在明末清初年间活跃,并在文学界、戏剧界、美学界有很高的建树。

《笠翁十种曲》、《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都是李渔的代表作。

李渔在一个富裕家庭出生,因为李渔祖辈多年从商,所以李渔的家境十分优渥。

李渔出生后,便过上了富足优渥的生活,等到青年时期的李渔在科举考试中失利后,他便萌发了“人间大隐”的想法。

公元1666年,李渔组建了戏班,并常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李渔的戏班深受达官显贵的追捧,所以李渔也成为当时的名人。

公元1667年前后几年,是李渔人生中最为得意的一个阶段,一是因为戏班获得了各地人民的认可,二是因为他的文学创作走上了巅峰时刻。

其中,代表作品《闲情偶寄》就是李渔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1672年、1673年,随着乔二姬、王二姬两位台柱的离世,李渔的戏班日益凋敝。

没有了生活来源,李渔的生活陷入困境,此后李渔一直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

为了养家糊口,李渔还到处借贷为生。

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在贫困交加中悲凉去世,终年70岁。

李渔戏曲作品李渔素有“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东方莎士比亚”等美誉。

《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都是李渔戏剧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奈何天》、《比目鱼》等又被统称为《十种曲》。

《十种曲》作为李渔戏剧著作,它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李渔来说,《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他前期重视戏曲,轻视戏剧的局面。

【大神讲联】联话清联十大家之李渔

【大神讲联】联话清联十大家之李渔

【大神讲联】联话清联十大家之李渔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清著名戏曲家,一生共创作传奇剧本十六种,他的《闲情偶寄》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集大成著作。

李渔又是著名的撰联高手,其所著《笠翁对韵》在诗联界影响极大。

《笠翁文集》中有各种对联近200副,日本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中,有《笠翁对联》一书。

除《笠翁对韵》》,尚有联书《芥子园杂联》。

一。

戏曲家---当行本色“孙楚楼边觞月地;孝侯台畔读书人。

”这是李渔题金陵别墅的一副对联,也就是芥子园。

李渔在《芥子园杂联》小序云: “孙楚酒楼,为白门古迹,家太白觞月于此,周处读书台旧址,与余居址相邻.”据文史资料,芥子园很小,占地只有10.5亩,但包含亭台楼阁、小桥鱼池和名贵花木,使之小中见大,曲中见幽,古中见雅,别有丘壑。

按现在的房产面积计算来说,芥子园有6660多平,简直就是大别墅了。

而李渔也擅长儒商经营芥子园,正如“江湖归白发;诗画醉红颜”。

芥子园刊刻小说、戏曲,名扬天下。

同时又组织戏班,以家姬粉墨登场,演出他编写的传奇。

李渔给芥子园题了许多小联,录入如下。

歌台联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书室联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琴夜听歌栖云谷联仿佛舟行三峡里俨然身在万山中濯足亭联清可濯缨偏濯足大能容世却容身这几联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审美情趣,或本色,或风雅,或情理,俱以小见大。

据说芥子园还有副门联“十年藤花署;三春芥子园。

”另李渔晚年题杭州芥子园(今又园)的一副对联“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也见闲情偶寄。

整联表达了作者无为而为,安享晚年的愉悦和宁静二。

交际家---题赠适宜李渔创作的对联主要收集在《笠翁文集卷四--联》中,加上其他若干散作,李渔大概有200余幅对联作品。

这些作品中题赠与胜迹对联就占了二分之一。

有记考李渔交友800多位,可见其戏迷粉丝也不少。

李渔靠的是戏曲吃饭,所以给朋友的题赠联自然也是精制或巧制。

李渔致友人曹禾书这样写道:“无意为联,而适得口头二语,颂扬明德,所谓天籁自鸣。

李渔的作品

李渔的作品

李渔的戏剧理论
戏剧创作原则
戏剧表演理论
• 强调戏剧的娱乐性,追求观众的好评
• 强调表演的真实感,反对夸张做作
• 提倡戏剧的个性化,反对千篇一律
• 提倡表演的个性化,强调演员的才华与技艺
李渔的小说理论
小说创作原则
• 强调小说的娱乐性,追求读者的喜爱
• 提倡小说的个性化,反对千篇一律
小说情节理论
• 强调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 文艺理论总结,如《闲情偶寄》等
02பைடு நூலகம்
李渔的戏剧作品
《风筝误》的创作背景与主题
创作背景
主题
•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战乱不断
• 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 李渔希望通过创作戏曲,唤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
• 探讨人性,揭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西华山陈抟高卧》的人物形象与情节
人物形象
情节
• 陈抟:一位高卧山中的世外高人,智慧与才华并重
03
李渔的小说作品
《无声戏》的创作背景与主题
创作背景
主题
• 明清之际,社会变革,思想解放
• 探讨人性,揭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 李渔对戏曲、小说的创作兴趣日益浓厚
• 批判封建礼教,强调女性的地位与权利
《十二楼》的人物形象与情节
人物形象
• 主人公:一位机智、勇敢、善良的年轻人
• 女主角:一位美丽、聪明、善解人意的女子
• 李渔是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
• 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力
李渔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 他的作品对后世戏曲、小说、诗词等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他的文艺理论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李渔戏曲理论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李渔戏曲理论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李渔戏曲理论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题目:李渔戏曲理论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背景和意义:
李渔(1611-1680),字少卿,号笠翁,南京人。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美学家、戏曲理论家和评论家之一。

李渔的文学成就卓著,他的小说《笔削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一颗明珠。

但人们往往忽视他在戏曲方面的成就,李渔十分关注戏曲理论研究,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李渔的戏曲理论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深入研究中国戏曲与小说的关系,以及探索戏曲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指导。

研究方法和步骤:
1. 搜集李渔戏曲理论方面的文献资料,包括李渔自己的著作和其他学者对其著作的解释和评价。

2. 探讨中国戏曲与小说之间的关系,分析李渔的小说创作是否受到戏曲的影响。

3. 研究李渔的戏曲理论,并分析其应用于小说创作的实践意义。

4. 针对李渔的小说《笔削红楼梦》进行分析,探讨他如何运用戏曲理论为小说创作提供启示和指导。

预期成果:
本文通过对李渔戏曲理论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同时,本文也将为文学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古代戏曲制片人:李渔人物简介

古代戏曲制片人:李渔人物简介
• 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私塾先生
• 李渔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
• 家庭环境使他对戏曲、文学、历史等领域产生了浓厚兴

03
李渔的家族中有多位戏曲爱好者
• 祖父是一位资深的戏曲爱好者
• 叔叔们也擅长戏曲创作与表演
• 家族的戏曲传统使李渔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渔的生平经历概述
李渔的晚年生活相对平静
• 他反对拘泥于传统,主张创新
• 他认为戏曲作品应该具有教育意
• 他认为戏曲作品应该充分考虑观
• 李渔的创作思想对后世戏曲创作
义,引导观众向善
众的喜好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他主张戏曲作品应该具有很高的
• 他主张戏曲作品应该具有很高的
观赏性,使观众在娱乐中得到教育
艺术价值,使观众在欣赏中得到美
• 李渔的创作思想对后世戏曲创作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04
李渔的民间传说与形象
李渔的民间传说故事
关于李渔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
李渔与吕洞宾的故事
另一个关于李渔的民间传说故事是李渔
与牡丹仙子的故事
• 这个故事讲述了李渔在一次偶然的机
• 这个故事讲述了李渔在一次赏花时遇
会中遇到了吕洞宾,吕洞宾传授给他戏
的发挥
• 李渔的表演理论对后世戏曲表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渔的戏曲观赏观点
李渔主张戏曲观赏应该品味与欣赏
李渔主张戏曲观赏应该
理性与情感相结合
李渔主张戏曲观赏应该
交流与分享
• 他认为戏曲观赏应该注重品味作
• 他认为戏曲观赏应该既注重理性
• 他认为戏曲观赏应该注重与他人

李渔[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

李渔[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

李渔[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李渔其他百科词条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李渔(1611年—1680年),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

金华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如皋)。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

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

李渔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

崇祯十年(1637年),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

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

顺治八年(1651),迁居杭州,后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筑“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

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归杭州,在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

康熙十九年(1680年)病逝。

李渔曾设家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成为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

一生著述五百多万字。

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另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作品。

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传》等。

基本信息别名李仙侣李谪凡李笠翁觉世稗官笠道人湖上笠翁出生日期1611年9月13日去世日期1680年2月12日相关视频大事件1611年9月13日出生1611年9月13日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

1651年建筑“芥子园”并设立书铺,已达人生最辉煌时期顺治八年(1651),迁居杭州,后移家金陵,于清朝康熙七年戊申七夕之前建筑芥子园。

芥子园虽不及三亩,但经李渔苦心经营,达到“壶中天地”的意境。

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

21680年2月12日逝世康熙十九年(1680年2月12日),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戏曲家李渔是谁

戏曲家李渔是谁

戏曲家李渔是谁李渔是历史上明代时期著名的戏剧家,艺术家,其著作《闲情偶寄》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戏曲家李渔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

汉族,浙江金华兰溪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

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

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觉世名言十二楼》《连城壁》(三者合集《无声戏》)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李渔的生平简介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

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

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说起李渔,一开始几乎是几个男人之间的谈资,稍稍有点隐私,关于如何挑选女人、关于《金瓶梅》的版本,诸如此类,以为都是秘不示人的。

可是后来发现,喜欢李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男人喜欢,连女人也很欣赏。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喜欢李渔,几乎出于男人的本能。

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并且生活得很艺术的人。

而且他能够把生活的经验又很艺术地写成书,这也是他高出许多风流才子的地方。

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

李渔的戏剧著作有哪些

李渔的戏剧著作有哪些

李渔的戏剧著作有哪些李渔素有“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东方莎士比亚”之称。

李渔作为明清之际著名的戏剧大师,那么李渔的戏剧著作有哪些?下面是为你搜集李渔的戏剧著作,希望对你有帮助!李渔素有“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东方莎士比亚”等美誉。

《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都是李渔戏剧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奈何天》、《比目鱼》等又被统称为《十种曲》。

《十种曲》作为李渔戏剧著作,它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李渔来说,《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他前期重视戏曲,轻视戏剧的局面。

为了表现出戏剧的演出效果,李渔在戏剧著作中,添加了宾白创作。

由此,李渔也成为中国戏剧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并且善于用宾白的戏剧家。

在《十种曲》中,李渔刻画了十对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为了歌颂爱情的伟大之处,李渔在戏剧著作中加入了浓郁的喜剧色彩。

李渔曾说:“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

”基于李渔在喜剧创作上的不俗建树,因此李渔也被后人称为“世界喜剧大师。

”李渔的喜剧著作通俗易懂,深受时人的推崇。

李渔在公元1651年至1668年间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其中《凤求凰》、《风筝误》等戏剧本深受杭州人士的欢迎。

等到《笠翁十种曲》问世后,一度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

时至今日,李渔的戏剧作品依然深受世人的欢迎。

对李渔的评价通过了解李渔的生平经历得知,李渔在戏剧、文学等领域都有不俗的建树。

因此,后人对李渔的评价非常高。

李渔为人热情好客,并且喜欢广交朋友。

李渔在金陵居住期间,结识了很多朋友。

其中不乏有仰慕李渔才气的读书人。

有些学者和官吏为了故作风雅,专门打着李渔的名气来结交显贵。

李渔在金陵生活了二十多年,并和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成为忘年之交。

众所周知,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因为李渔和曹寅有着共同的爱好和文学追求,两人相识后,立马成为了好朋友。

《肉蒲团》作者李渔:最具实力的中国戏剧之王

《肉蒲团》作者李渔:最具实力的中国戏剧之王

[键入文字]《肉蒲团》作者李渔:最具实力的中国戏剧之王李渔生于1611 年,卒于1680 年。

他前半生属于明朝,后半生属于清朝。

清朝前期留下过许多著名的文字狱案例。

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们写什么都容易犯忌,只能写写风花雪月。

《肉蒲团》正是李渔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在李渔所有著作中并不特别出色,其超大名气来自于数次封禁。

李渔在当时创作的《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及《无声戏》、《十二楼》等作品,都曾畅销一时。

这些作品有几个共同特点,即,故事性强,写人写性不再隐晦,甚至刻意描摹夸大性描写。

李渔能编能写能演能混,他既是那个时代的畅销书作家,创作了大量风靡一时的戏剧,又亲任班主,招募演员、组织戏班,带着演出队四处演出。

他还根据自己的实践进行梳理,形成完备的戏剧理论体系。

李渔的戏班面向市场,平地抠饼,要从观众腰包里掏钱出来,必须迎合绝大多数观众的口味,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大众的品评修正自己的演出,他的戏剧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也因此成为后世模仿和学习的重要标杆。

李渔办戏班,一方面是兴趣使然,一方面也是生活所迫。

妻妾、儿女、奴仆几十口人,光靠卖书那点钱根本不足以维持。

李渔希望把自己的特长转化为生产力,只是苦于没有好的演员。

在他五十六岁那年远游西北的过程中,平阳(今山西临汾)地方官送给他一名姓乔的少女,该女聪慧过人,跟李渔一见倾心。

李渔喜欢她的灵性,她崇拜李渔的才华。

不久,在甘肃兰州,又有人赠送他一名姓王的少女,该女扮相极佳,尤其擅长男妆,与乔女搭档,简直天衣无缝。

有了这两个天赐的主角,李家戏班敲锣打鼓成立了。

在李渔调教下,乔、王二姬迅速进入角色,红遍大江南北,“全国九州,历其六七”,每到一地,宿儒名流纷纷相邀。

但李渔的固定主顾,还是各地的富豪大贾、士绅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家李渔简介_李渔戏曲著作
李渔素有东方莎士比亚、世界喜剧大师之称。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家,在文学界、戏剧界、美学界有很高的建树。

下面是为你搜集戏曲家李渔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渔素有东方莎士比亚、世界喜剧大师之称。

李渔自幼聪敏好学,因此世人称呼他为“李十郎”。

李渔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很多清史中都有提及李渔,李渔生于1611年,卒于1680年,是浙江金华人士。

李渔在明末清初年间活跃,并在文学界、戏剧界、美学界有很高的建树。

《笠翁十种曲》、《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都是李渔的代表作。

李渔在一个富裕家庭出生,因为李渔祖辈多年从商,所以李渔的家境十分优渥。

李渔出生后,便过上了富足优渥的生活,等到青年时期的李渔在科举考试中失利后,他便萌发了“人间大隐”的想法。

公元1666年,李渔组建了戏班,并常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李渔的戏班深受达官显贵的追捧,所以李渔也成为当时的名人。

公元1667年前后几年,是李渔人生中最为得意的一个阶段,一是因为戏班获得了各地人民的认可,二是因为他的文学创作走上了巅峰时刻。

其中,代表作品《闲情偶寄》就是李渔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1672年、1673年,随着乔二姬、王二姬两位台柱的离世,李渔的戏班日
益凋敝。

没有了生活来源,李渔的生活陷入困境,此后李渔一直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

为了养家糊口,李渔还到处借贷为生。

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在贫困交加中悲凉去世,终年70岁。

李渔戏剧著作李渔素有“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东方莎士比亚”等美誉。

《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都是李渔戏剧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奈何天》、《比目鱼》等又被统称为《十种曲》。

《十种曲》作为李渔戏剧著作,它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李渔来说,《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他前期重视戏曲,轻视戏剧的局面。

为了表现出戏剧的演出效果,李渔在戏剧著作中,添加了宾白创作。

由此,李渔也成为中国戏剧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并且善于用宾白的戏剧家。

在《十种曲》中,李渔刻画了十对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为了歌颂爱情的伟大之处,李渔在戏剧著作中加入了浓郁的喜剧色彩。

李渔曾说:“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

”基于李渔在喜剧创作上的不俗建树,因此李渔也被后人称为“世界喜剧大师。

”李渔的喜剧著作通俗易懂,深受时人的推崇。

李渔在公元1651年至1668年间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其中《凤求凰》、《风筝误》等戏剧本深受杭州人士的欢迎。

等到《笠翁十种曲》问世后,一度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

时至今日,李渔的戏剧作品依然深受世人的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