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性词语,把握全文大意;能够辨析树叶和木叶,落木与落叶的
意味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提高诗歌的阅
读欣赏能力。
3、了解比较思维的有关知识,学习运用比较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发放导学案,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了解学情。
导学案包括作者介绍、文题阐释、字词注音、我的疑问、比较思维介绍、质疑探究、拓展训练等内容。
二、导入,课前有不少同学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现在我告诉大家学习这篇课文
不仅能够提高诗歌欣赏能力,而且还可以掌握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法——比较思维,可以有助于我们写作文。
三、筛选关键信息,把握文章大意。
1、仔细默读课文,要求边看边筛选关键信息,划出关键行语句,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并
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投影展示)
第一部分:123自然段,木叶成为诗人的钟爱。
第二部分:456自然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7自然段,木叶与树叶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一字千里。
四、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意味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1、林庚先生的这篇文章谈的是有关诗歌鉴赏的哪个方面的问题?
提示:谈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这和《咬文嚼字》中指出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联想的意义,其实质是一样的,。
2、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味言内的
意思,而且要品味言外的滋味。我们先来阅读课文的第56自然段,辨析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什么不同。
提示:树与叶形象一致,都给人枝繁叶茂、密密层层浓荫的感觉,合用的树叶的形象也是如此,含义未见丰富。而木常让人想起树干,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传递着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3、落木与落叶有怎样的不同意味?
提示: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包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落木呢,是窸窣飘零透着些微黄的叶子,触觉上有干燥之感,则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4、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提示: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暗示了他的颜色,可能透着微黄,在触觉上他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5、文章中大量关于木叶诗句的引用有哪些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是引子,可以用来援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例证,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三是让文章更有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五、了解比较思维的有关知识,学习运用比较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林庚先生为了阐述木的艺术特征,主要运用了哪种思维方法?——比较思维。
(所谓比较思维就是在评论某一客观事物的时候,要把此一事物与其他相关联的事物相比较,从比较中找出双方的异同,进而对所论事物做出评价和判断,分出事物的高与低)上与下、好与坏、得与失、正确与谬误等等,或者在事物自身某些因素之间作比较,找出其异同,进而对事物的本质做出准确的评价。比较思维有三种情况。先看第一种“求异法”。即在比较事物不同点的过程中,得出对事物的看法。比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在陪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一路与群妖搏斗,但不论他怎样打来打去,白骨精也罢,三清观里的妖魔也罢,都是好斗的,而金兜洞里的独角兕,小雷音寺里的黄眉童,比丘国的假国丈,乌鸡国的假国王等等,这些妖魔确实不好斗的。同样是妖,为什么前者好对付而后者不好对付?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前者都是来自地上的土妖,而后者都是来自天上的仙妖——他们不是佛祖的部署就是神仙的亲戚,都有靠山,他们的主子不出面,不发话,孙悟空尽管能七十二变,也是奈何不了他们的。这个结论就是求异法得出来的。)
1、现在我们来看《说木叶》文章那些地方运用了比较思维中的求异法?
提示:第4段将《答柳恽》中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野田黄雀行》中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得出高木空阔,高树饱满,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结论。56段中比较树叶与木叶的差别也运用了求异法。
(再来看比较思维中的第二种方法:求同法。即在评论现实生活的某些事情时,往往找一些为人们易于了解、易于认识的事物作为衡量其他事物的参照物,从两者相同、相似因素的分析中来认识、评价所要评论的事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它所揭示的思维方式就是求同比较法,再如《谈中国诗》,作者也运用了求同法,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内容上寻找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求同法最易唤起我们的联想,可以帮助我们由此及彼,拓展思维的空间。)
2、现在我们来看看文章那些地方运用了求同比较法?
提升:第1自然段中比较屈原、谢庄、陆厥等人的诗,得出木叶为人钟爱的结论。第4段中比较众多诗人用“木“的场合,得出都是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的结论。
(比较思维的第三种情况: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就是在便面相似的事物之间找到它们所具有的本质差异,如大哲学家赫拉克里克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就是典型的同中求异的判断;异中求同,就是从表面上有一定差异的事物之间,看出它们本质的一致。如这样一个笑话“两个住在茅屋中的乡下姑娘在一起想象进入皇宫当皇后的美满生活。一个说,我若当皇后,一定要找俩个丫鬟,一个帮我喂猪,一个帮我打草;另一个也说,我若当上皇后,一定要预备两个糖罐,一个装白糖,一个装红糖,想吃白糖有白糖,想吃红糖有红糖。表面上两个姑娘的畅想不一样,但在不一样的背后有着相同的意识——她们共同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她们相同层次的文化意识。)
3、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比较思维方法?
提示:树叶与木叶,高木与高树,落木与落叶,这三组意象,概念上差不多,但是他们所暗示的意味却差别很大,这就是同中求异。
六、迁移训练
吴钩是诗词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它是指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即宝莫邪,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甚众。后泛指锋利的刀剑。这样说来,吴钩其实和宝刀宝剑没有多大差别。有意思的是,在唐诗宋词中,吴钩出现的频率远比宝刀宝剑多得多。请结合下面三首诗词和课外诗词进行探究,运用比较思维,以“男儿为爱吴钩“为题,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小论文。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水龙吟1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