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基础、屈光不正试题和答案

光学基础、屈光不正试题和答案
光学基础、屈光不正试题和答案

1、眼屈光间质不包括( D )

A.角膜

B.房水

C.玻璃体

D.视网膜

2、角膜是眼屈光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它的屈光力占眼球总屈光力的( C )

A 1/2

B 1/3

C 2/3

D 2/5

3. 由于屈光系统的两个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而是在相互垂直的两条轴上形成焦线,称为散光眼。例如两条焦线所成焦点都在视网膜后。即+2.50D/+2.00DC( C )

A.单纯远视散光

B.单纯近视散光C复性远视散光D复性近视散光

4.一正视眼,注视40厘米处的物体,所需的调节需多少(C )

A 1.00D

B 2.00D

C 2.50

D D 3.00D

E 5.50D

5.远视眼可使平行光在视网膜何处形成焦点(B )

A视网膜前B视网膜后C黄斑处D视网膜上

6. 12.下列最为准确的验光是(C )

A电脑验光B物视法C散瞳检影验光D插入法

7.下面对棱镜地描述不正确的是(D )

A 能使光线发生偏向

B 所成的像是虚像

C处方表示既要有大小又要有底向标示

D 作用大小用屈光力表示,其单位为度

8.老视是由于(C)

A睫状肌痉挛B随年龄增长晶状体变厚

C晶状体弹性下降,睫状肌功能减弱D随年龄增长晶体混浊加重

9. 下列不属于屈光不正的是( E )

A、近视

B、远视

C、散光

D、老视

E、屈光参差

10.中度近视指屈光力数值()

A -3D~-6D

B 3D -6D

C -1D-3

D D -2D - -5D

11.矫正散光用( B )

A、角膜接触镜

B、环曲面镜

C、凹透镜

D、凸透镜

12.一患者为+1.5D使其看清1米视标其调节度为(B )

A 2.0D

B 2.5D

C 3.0

D D 4D

13.远点为眼前1米,其屈光度为(A )

A-1.00DS B-1.50DS C-2.00DS D-2.50DS

14.睫状肌松弛时,晶状体的变化是( B )

A变凸B变平C不变D以上都不是

15.眼外肌力量最大的是(C )

A上直肌B下直肌C内直肌D外直肌

16、柱面透镜的轴向表示描述不正确的是(D )

A、现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标准标记法,又称TABO标记法

B、由水平方向起,从被检者的左向右逆时针旋转为0 ~180度。在这样的规定下,垂直子午线称为90度子午线,水平子午线习惯称为180度子午线,度数符号“°”可以省略,这样可以避免使10度误

认为是100。

C、鼻侧为内,以颞侧为外,两眼均是从内向外旋转180为鼻侧标记法

D、还有太阳穴表示法等十多种。

17..近视眼的远点在(B )

A无限远B眼前有限距离C眼球后有限距离D以上都不是

18. 黄斑直径约为( A )

A.3.0 mm

B.3.5mm

C.4.0mm

D.5.0mm

19.外界的平行光线一般认为与眼球的距离(C )

A、4M以内

B、4M以外

C、5M以外

D、5M以内

20. 一种球柱镜形式转换为另一种球柱镜形式的处方转换法则是(D )

A“球面+ 负柱面”与“球面+ 正柱面”之间的转换

B “球面+ 柱面”变为“柱面+ 柱面”

C “柱面+柱面”变为“球面+柱面”

D代数和、变号、转轴

信息光学复习重要知识点

1.常用的非初等函数:矩形函数、Sinc函数、三角形函数、符号函数、阶跃函数、圆柱函 数。 2.δ函数的定义:a.类似普通函数定义b.序列极限形式定义c.广义函数形式定义 δ函数的性质:a.筛选性质 b.坐标缩放性质 c.可分离变量性 d.与普通函数乘积性质 4.卷积,性质:线性性质、交换律、平移不变性、结合律、坐标缩放性质 5.互相关,两个函数f(x,y)和g(x,y)的互相关定义为含参变量的无穷积分 6.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光场中任意给定曲面上的诸面元可以看作是子波源,如果这些子 波源是相干的,则在波继续传播的空间上任意一点处的光振动都可看作是子波源各自发出的子波在该点相干叠加的结果。 7.基尔霍夫理论:在空域中光的传播,把孔径平面上的光场看作点源的集合,观察平面上 的场分布则等于他们所发出的带有不同权重的因子的球面子波的相干叠加。 8.角谱理论:孔径平面和观察平面上的光场分布都可以分别看成是许多不同方向传播的单 色平面波分量的线性组合。 9.点扩散函数:面元的光振动为单位脉冲即δ函数时,这个像场分布函数叫做~。 10.菲涅尔衍射成立的充分条件: 传递函数: 11.泰伯效应:当用单色平面波垂直照明一个具有周期性透过率函数的图片时,发现在该透 明片后的某些距离上出现该周期函数的现象,这种不用透镜就可以对周期物体成像的现象称为~。 12.夫琅禾费衍射: 13.衍射受限系统:不考虑系统的几何像差,仅仅考虑系统的衍射限制。 14.单色信号的复表示:去掉实信号的负频成分,加倍实信号的正频成分。 多色信号的复表示: 16.如果两点处的光扰动相同,两点间的互相干函数将变成自相干函数。 18.光学全息:利用干涉原理,将物体发出的特定光波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使物光 波前的全部信息都储存在记录介质中,做记录的干涉条纹图样被称为“全息图”,当用光波照射全息图时,由于衍射原理能能重现出原始物光波,从而形成与原物体逼真的三维像,这个波前记录和重现的过程成为~ 19.+1级波(虚像),-1级波(实像),±1级波(赝像) 20.从物光与参考光的位置是否同轴考虑:同轴全息、离轴全息。 从记录时物体与全息图片的相对位置分类:菲涅尔全息图、像面全息图、傅里叶变换全息图。 从记录介质的厚度考虑:平面全息图、体积全息图。 21.菲涅尔全息图:记录平面位于物体衍射光场的菲涅尔衍射区,物光由物体直接照到底片 上 傅里叶全息图:物体或图像频谱的全息记录。

(答案1)波动光学习题..

波动光学习题 光程、光程差 1.在真空中波长为λ的单色光,在折射率为n 的透明介质中从A 沿某路径传播到B ,若A 、B 两点相位差为3π,则此路径AB 的光程为 (A) 1.5 λ. (B) 1.5 λ/ n . (C) 1.5 n λ. (D) 3 λ. [ A ] 2.在相同的时间内,一束波长为λ的单色光在空气中和在玻璃中 (A) 传播的路程相等,走过的光程相等. (B) 传播的路程相等,走过的光程不相等. (C) 传播的路程不相等,走过的光程相等. (D) 传播的路程不相等,走过的光程不相等. [ C ] 3.如图,S 1、S 2是两个相干光源,它们到P 点的距离分别为r 1和r 2.路径S 1P 垂直穿过一块厚度为t 1,折射率为n 1的介质板,路径S 2P 垂直穿过厚度为t 2,折射率为n 2的另一介质板,其余部分可看作真空,这两条路径的光程差等于 (A) )()(111222t n r t n r +-+ (B) ])1([])1([211222t n r t n r -+--+ (C) )()(111222t n r t n r --- (D) 1122t n t n - [ B ] 4.如图所示,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薄膜上,经上下两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发生干涉,若薄膜的厚度为e ,并且 n 1<n 2>n 3,λ1为入射光在折射率为n 1的媒质中的波长,则两束反 射光在相遇点的相位差为 (A) 2πn 2e / ( n 1 λ1). (B)[4πn 1e / ( n 2 λ1)] + π. (C) [4πn 2e / ( n 1 λ1) ]+ π. (D) 4πn 2e / ( n 1 λ1). [ C ] 5.真空中波长为λ的单色光,在折射率为n 的均匀透明媒质中,从A 点沿某一路径传播到B 点,路径的长度为l .A 、B 两点光振动相位差记为?φ,则 (A) l =3 λ / 2,?φ=3π. (B) l =3 λ / (2n ),?φ=3n π. (C) l =3 λ / (2n ),?φ=3π. (D) l =3n λ / 2,?φ=3n π. [ ] 6.如图所示,波长为λ的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在折射率为n 2的薄膜上,经上下两个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发生干涉.若薄膜厚度为e ,而 且n 1>n 2>n 3,则两束反射光在相遇点的相位差为 (A) 4πn 2 e / λ. (B) 2πn 2 e / λ. (C) (4πn 2 e / λ) +π. (D) (2πn 2 e / λ) -π. [ A ] P S 1S 2 r 1 n 1 n 2 t 2 r 2 t 1 n 1 3λ1 n 1 3λ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完整版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 ——12眼本2班 一、名词解释 1、视力(VisualAcuity):即视觉分辨力,双眼所能分辨的外界两物点间的最小距离,常用视角的倒数表达。 2、视角(visualangle):物体两端与眼第一结点所成的夹角。 3、视觉分辨力极限理论:在正常情况下,人眼对外界物体的分辨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该理论被称之为视觉分辨力极限理论。 4、模型眼(SchematicEye):一个适合于进行眼球光学系统理论研究且模拟人眼的光学结构。 5、正视化(Emmetropization):外界的视觉刺激对眼球的生长发育发挥精确的调控作用,眼球壁会向着物像焦点的方向生长,直至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达到合适的匹配,此过程称为正视化。 6、正视(Emmetropia):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外界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 7、屈光不正(RefractiveError):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外界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不能产生清晰像的一种屈光状态。 8、近视(Myopia):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 9、远视(Hyperopia):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后的一种屈光状态。 10、远点(FarPoint):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时,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发生共轭关系的物空间物点的位置,称为远点。 11、近点(NearPoint):当眼处于最大调节力时,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发生共轭关系的物空间物点的位置,称为近点。 12、隐性远视(LatentHyperopia):即潜伏性远视,在无睫状肌麻痹验光过程中不会发现的远视,隐性远视=全远视-显性远视。 13、显性远视(ManifestHyperopia):在常规验光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来的远视,等于矫正至正视状态的最大正镜的度数。 14、全远视(TotalHyperopia):即总的远视量,在调节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所能接受的最大正镜的度数,全远视=显性远视+隐性远视。 15、绝对性远视(AbsoluteHyperopia):指的是调节所无法代偿的远视,等于常规验光过程中矫正至正视的最小正镜的度数。 16、随意性远视(FacultativeHyperopia):由自身调节所掩盖的远视,但在常规验光过程中可以被发现的远视,随意性远视=显性远视-绝对性远视。 17、散光(Astigmatism):平行光通过眼球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圆的一种屈光状态。 18、Sturm光锥:平行光线透过复曲面的屈光界面后,不能形成焦点,而是形成一前一后两条互为正交的焦线,两焦线间的光束形成顶对顶的圆锥形,称为Sturm光锥(史氏光锥)。

第十二章 波动光学(一)答案

一. 选择题 [ C ]基础训练2. 如图16-19所示,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薄膜上,经上下两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发生干涉,若薄膜的厚度为e ,并且 n 1<n 2>n 3,λ1为入射光在折射率为n 1的媒质中的波长,则两束反射光在相遇点的相位差为 (A ) 2πn 2e /(n 1 λ1) (B )[4πn 1e /(n 2 λ1)] + π (C ) [4πn 2e /(n 1 λ1)]+ π (D ) 4πn 2e /(n 1 λ1) 参考解答:真空中波长= n 1λ1。考虑半波损失后的总光程差=2 n 2e + n 1λ1/2,故相位差=(2 n 2e + n 1λ1/2)*2π/( n 1λ1)=[4πn 2e /(n 1 λ1)]+ π 。 [ B ]基础训练6. 一束波长为λ的单色光由空气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n 的透明薄膜上,透明薄膜放在空气中,要使反射光得到干涉加强,则薄膜最小的厚度为 (A ) λ / 4 (B ) λ / (4n ) (C ) λ / 2 (D ) λ / (2n ) 参考解答:反射光要干涉加强,其光程差应为半波长的偶数倍,故薄膜的最小厚度h 应满足如下关系式:212 nh λ λ+=?(要考虑半波损失),由此解得/(4)h n λ=。 [ B ]基础训练8. 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在观察牛顿环的装置上。当平凸透镜垂直向上缓慢平移而远离平面玻璃时,可以观察到这些环状干涉条纹 (A ) 向右平移 (B ) 向中心收缩 (C ) 向外扩张 (D ) 静止不动 (E ) 向左平移 参考解答:根据牛顿环公式,此时固定位置的k 变大。 [ A ]基础训练9. 两块平玻璃构成空气劈形膜,左边为棱边,用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若上面的平玻璃以棱边为轴,沿逆时针方向作微小转动,则干涉条纹的 (A ) 间隔变小,并向棱边方向平移 (B ) 间隔变大,并向远离棱边方向平移 (C ) 间隔不变,向棱边方向平移 (D ) 间隔变小,并向远离棱边方向平移 参考解答:条纹间距=λ/2/ sin θ,逆时针转动,导致变大,进而条纹间距变小,条纹向棱边方向移动。 [ D ]自测提高5. 在图示三种透明材料构成的牛顿环装置中,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在反射光中看到干涉条纹,则在接触点P 处形成的圆斑为 (A) 全明. (B) 全暗. (C) 右半部明,左半部暗. (D) 右半部暗,左半部明. 参考解答:接触点P 的左边两反射光的光程差为2left nh δ=,接触点P 的右边两反射光的 图中数字为各处的折射 图16-19 n 3

(完整word版)波动光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波动光学 9.1 在双缝干实验中,波长λ =500nm 的单色光入射在缝间距 d=2×10-4 m的双缝上,屏到双缝的距离为2m,求: (1)每条明纹宽度;(2)中央明纹两侧的两条第10 级明纹中心的间距;(3)若用一厚度为e=6.6 × 10 m的云母片覆盖其中一缝后,零级明纹移到原来的第7 级明纹处;则云母片的折射率是多少? 9 解:(1)Δχ=D = 2 500 140 m=5×10-3m d 2 10 4 (2)中央明纹两侧的两条第10 级明纹间距为 20Δχ =0.1m (3)由于e(n-1)=7 λ , 所以有 n=1+7 =1.53 e 9.2 某单色光照在缝间距为d=2.2 ×10-4的杨氏双缝上,屏到双缝的距离为D=1.8m,测出屏上20 条明纹之间的距离为9.84 × 10-2m,则该单色光的波长是多少? 解:因为x Dy d 2 x 20 x 9.84 10 m 2.2 10 4 9.84 10 2 20 1.8 所以601.3nm 9.3 白光垂直照射到空气中一厚度e=380nm的肥皂膜(n=1.33)上,在可见光的范围内400~760nm),哪些波长的光在反射中增强?

r 2 r 1 k 干涉加强。所以 λ = 4ne 2k 1 在可见光范围内, k=2 时,λ =673.9nm k=3 时 , λ =404.3nm 9.4 如题图 9.4 所示,在双缝实验中入射光的波长为 550nm , 用一厚度为 e=2.85 ×10-4cm 的透明薄片盖住 S 1缝,发现中央明纹 解:当用透明薄片盖住 S 1 缝,以单色光照射时,经 S 1缝的光程, 在相同的几何路程下增加了,于是原光程差的中央明纹位置从 O 点向上移动,其他条纹随之平动,但条纹宽度不变。依题意,图 中 O ' 为中央明纹的位置,加透明薄片后,①光路的光程为 r 1 e ne r 1 (n 1)e ;②光路的光程为 r 2 。因为点是中央明条纹的 位置,其光程差为零,所以有 r 2 [r 1 (n 1)e] 0 ,即 r 2 r 1 (n 1)e ⑴ 在不加透明薄片时,出现中央明条纹的条件为 解:由于光垂直入射,光程上有半波损失,即 2ne+ 2=k λ时, 。试求:透明薄片的折射率。

视光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视光学基础 授课对象:眼视光技术专业 学时数:76学时(理论授课:36学时、实验学时:40学时) 推荐教材:《视光学基础》王光霁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1版2005年执笔人:马淑云 编写时间:2012年

《视光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内容提要 本书以眼视光技术临床基本检测流程框图为阐述线索,依照从视力检测、初始检查、验光、近阅读附加、双眼视觉功能、眼前节健康检查、眼压和眼后节检查这样的科学流程,简洁描述各项指标的检查原理和机制,重点描述各种相关的检测内容和具体流程,以及对结果的分析。 使用专业:眼视光技术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眼视光技术专业主要的课程之一,其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较全面和较深入的了解视生理光学基本理论,并能从生理光学深度掌握各种眼屈光不正和双眼视异常、弱视的临床症候,掌握屈光检查的方法及对能够对结果进行正确分析,为将来的从事验光配镜岗位奠定基础。 二、教学总体安排 (一)教学方法及教学安排 在教学中理论课,实验课和分析讨论课三者相结合。 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强的特点,在理论授课中对重点概念、原理引入直观性教学、互动性教学、启发性教学;在实验课中对屈光检查技术的讲授注重进行生产性实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在分析讨论课中注意案例引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学时分配表

视光学基础学时分配表 (三)考核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记分方法,平时成绩采用课堂提问、出勤情况、作业成绩三者结合比例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三、各章节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眼视光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使学生初步了解眼视光学的内容及学习方法 1、了解眼视光学与眼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视力和视力检查 1、了解视力表的种类 2、熟悉视力表和视角的关系 3、掌握远近视力的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章、眼视光初始检查 第一节:调解幅度 1、理解调解幅度检测的目的 2、掌握其方法

《大学物理学》波动光学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如图所示,波长为λ的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在折射率为2n 的薄膜上,经上下两个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发生干涉。若薄膜厚度为e ,而且321n n n >>,则两束反射光在相遇点的位相差为(B (A ) 22πn e λ ; (B ) 24πn e λ ; (C ) 24πn e πλ -; (D ) 24πn e πλ +。 2.如图示,用波长600λ=nm 的单色光做双缝实验,在屏P 处产生第五级明纹,现将折射率n =1.5的薄透明玻璃片盖在其中一条缝上,此时P (A )5.0×10-4cm ;(B )6.0×10-4cm ; (C )7.0×10-4cm ;(D )8.0×10-4cm 。 3.在单缝衍射实验中,缝宽a =0.2mm ,透镜焦距f =0.4m ,入射光波长λ=500nm 位置2mm 处是亮纹还是暗纹?从这个位置看上去可以把波阵面分为几个半波带?( D ) (A) 亮纹,3个半波带; (B) 亮纹,4个半波带;(C) 暗纹,3个半波带; (D) 暗纹,4个半波带。 4.波长为600nm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光栅常数为2.5×10-3mm 的光栅上,光栅的刻痕与缝宽相等,则光谱上呈现的全部级数为(B ) (A) 0、1±、2±、3±、4±; (B) 0、1±、3±;(C) 1±、3±; (D) 0、2±、4±。 5. 自然光以60°的入射角照射到某一透明介质表面时,反射光为线偏振光,则( B ) (A) 折射光为线偏振光,折射角为30°; (B) 折射光为部分偏振光,折射角为30°; (C) 折射光为线偏振光,折射角不能确定; (D) 折射光为部分偏振光,折射角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6.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在空气劈尖上,劈尖的折射率为n ,劈尖角为θ,则第k 级明纹和第3k +级明纹的间距l = 32s i n λn θ 。 7.用550λ=nm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牛顿环装置时,第4级暗纹对应的空气膜厚度为 1.1 μm 。 8.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设第一级暗纹的衍射角很小。若1600nm λ=为入射光,中央明纹宽度为 3m m ;若以2400nm λ=为入射光,则中央明纹宽度为 2 mm 。 9.设白天人的眼瞳直径为3mm ,入射光波长为550nm ,窗纱上两根细丝之间的距离为3mm ,人眼睛可以距离 13.4 m 时,恰能分辨。 10.费马原理指出,光总是沿着光程为 极值 的路径传播的。 三、计算题(共60分) 11.(10分)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双缝间距d =0.20mm ,缝屏间距D =1.0m ,试求:(1)若第二级明条纹离屏中心的距离为6.0mm ,计算此单色光的波长;(2)相邻两明条纹间的距离. 解:(1)由λk d D x = 明知,23 0.26002110 x nm λ= =??, 3 n e

高考物理光学知识点之几何光学基础测试题及答案(6)

高考物理光学知识点之几何光学基础测试题及答案(6) 一、选择题 1.如果把光导纤维聚成束,使纤维在两端排列的相对位置一样,图像就可以从一端传到另一端,如图所示.在医学上,光导纤维可以制成内窥镜,用来检查人体胃、肠、气管等器官的内部.内窥镜有两组光导纤维,一组用来把光输送到人体内部,另一组用来进行观察.光在光导纤维中的传输利用了( ) A.光的全反射B.光的衍射 C.光的干涉D.光的折射 2.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向折射率为1.5的玻璃内,人射角为45o下面光路图中正确的是A. B. C. D. 3.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B. C.D. 4.一细光束由a、b两种单色光混合而成,当它由真空射入水中时,经水面折射后的光路

如图所示,则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A.a光在水中传播速度比b光小 B.b光的光子能量较大 C.当该两种单色光由水中射向空气时,a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较大 D.用a光和b光在同一装置上做双缝干涉实验,a光的条纹间距大于b光的条纹间距5.一束单色光由玻璃斜射向空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波长一定变长 B.频率一定变小 C.传播速度一定变小 D.一定发生全反射现象 6.如图所示,黄光和紫光以不同的角度,沿半径方向射向半圆形透明的圆心O,它们的出射光线沿OP方向,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O是黄光,穿过玻璃砖所需时间短 B.AO是紫光,穿过玻璃砖所需时间短 C.AO是黄光,穿过玻璃砖所需时间长 D.AO是紫光,穿过玻璃砖所需时间长 7.如图所示,O1O2是半圆柱形玻璃体的对称面和纸面的交线,A、B是关于O1O2轴等距且平行的两束不同单色细光束,从玻璃体右方射出后的光路如图所示,MN是垂直于O1O2放置的光屏,沿O1O2方向不断左右移动光屏,可在屏上得到一个光斑P,根据该光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该玻璃体中,A光比B光的运动时间长 B.光电效应实验时,用A光比B光更容易发生 C.A光的频率比B光的频率高 D.用同一装置做双缝干涉实验时A光产生的条纹间距比B光的大 8.图1、2是利用a、b两种单色光分别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得到的干涉图样.下列关于

物理光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十五章

物理光学作业参考答案 [15-1] 一束自然光以 30角入射到玻璃-空气界面,玻璃的折射率54.1=n ,试计算(1)反射光的偏振度;(2)玻璃-空气界面的布儒斯特角;(3)以布儒斯特角入射时透射光的偏振度。 解: (1)入射自然光可以分解为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s 波和p 波,它们强度相等,设以0I 表示。已知: 301=θ,所以折射角为: 35.50)30sin 54.1(sin )sin (sin 1 112=?==--θθn 根据菲涅耳公式,s 波的反射比为: 12.0)35.5030sin()35.5030sin()sin()sin(2 2 2121=?? ? ???+-=? ???? ?+-= θθθθρs 4 因此,反射波中s 波的强度: 00) (124.0I I I s R s ==ρ 而p 波的反射比为: 004.0881.5371.0)()(2 2 2121=?? ? ???= ? ???? ?+-=θθθθρ tg tg p 因此,反射波中p 波的强度: 00) (004.0I I I p R p ==ρ 于是反射光的偏振度: %94%8.93004.0124.0004.0124.00 000≈=+-= I I I I P (2)玻璃-空气界面的布儒斯特角: 3354 .1111 1 1 21 ====---tg n tg n n tg B θ (3)对于以布儒斯特角入射时的透射光,s 波的透射系数为: 4067.133 cos 57sin 2cos sin 2) sin(cos sin 2122112===+= θθθθθθs t 式中, 331==B θθ,而 57902=-=B θθ 所以,s 波的透射强度为:

光学期中测试

《光学》期中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3×10=30分) 1. 如图,S 1、S 2 是两个相干光源,它们到P 点的距离分别 为r 1 和r 2 ,路径S 1P 垂直穿过一块厚度为t 2 ,折射率 为n 1的介质板,路径S 2P 垂直穿过厚度为t 2折射率为n 2 的另一介质板,其余部分可看作真空,这两条路径的 光程差等于 [ B ] (A )(r 2+n 2t 2)-(r 1+n 1t 1); (B )[r 2+(n 2-1)t 2-[r 1+(n 1-1)t 1 ]; (C )(r 2-n 2t 2)-(r 1-n 1t 1); (D )n 2t 2-n 1t 1。 2. 如图所示,折射率为n 2 、厚度为e 的透明介质薄膜的上方和下方 的透明介质的折射率分别为n 1和n 3 。已知n 1< n 2 < n 3 λ束①与②的光程差是 [ A ] (A )2 n 2e ; (B ) 2 n 2e - ? λ ; (C ) 2 n 2e - λ ; (D ) 2 n 2e - ? n 2 λ。 3.用白光源进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若用一个纯红色的滤光片遮盖一条缝,用一个纯蓝色滤光片 遮盖另一条缝,则 [ D ] (A )纹的宽度将发生改变; (B )产生红色和蓝色的两套彩色干涉条纹; (C )干涉条纹的亮度将发生变化; (D )不产生干涉条纹。 4. 把一平凸透镜放在平玻璃上,构成牛顿环装置当平凸透镜慢慢的向上平移时, 由反射光形成的牛顿环 [ B ] (A ) 向中心收缩,条纹间隔变小; (B ) 向中心收缩,环心呈明暗交替变化; (C ) 向外扩张,环心呈明暗交替变化; (D ) 向外扩张,条纹间隔变大。 5.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装置中,将单缝宽度b 稍稍变宽,同时使单缝沿y 轴正方向作为微小位移, 则屏幕上的中央衍射条纹将 [ C ] (A ) 变窄,同时向上移; (B ) 变窄,同时向下移; (C ) 变窄,不移动; (D ) 变宽,同时向上移; (E ) 变宽,不移动。 S S ① 3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 ——12眼本2班 一、名词解释 1、视力(Visual Acuity):即视觉分辨力,双眼所能分辨的外界两物点间的最小距离,常用视角的倒数表达。 2、视角(visual angle):物体两端与眼第一结点所成的夹角。 3、视觉分辨力极限理论:在正常情况下,人眼对外界物体的分辨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该理论被称之为视觉分辨力极限理论。 4、模型眼(Schematic Eye):一个适合于进行眼球光学系统理论研究且模拟人眼的光学结构。 5、正视化(Emmetropization):外界的视觉刺激对眼球的生长发育发挥精确的调控作用,眼球壁会向着物像焦点的方向生长,直至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达到合适的匹配,此过程称为正视化。 6、正视(Emmetropia):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外界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 7、屈光不正(Refractive Error):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外界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不能产生清晰像的一种屈光状态。 8、近视(Myopia):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 9、远视(Hyperopia):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后的一种屈光状态。 10、远点(Far Point):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时,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发生共轭关系的物空间物点的位置,称为远点。 11、近点(Near Point):当眼处于最大调节力时,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发生共轭关系的物空间物点的位置,称为近点。 12、隐性远视(Latent Hyperopia):即潜伏性远视,在无睫状肌麻痹验光过程中不会发现的远视,隐性远视=全远视-显性远视。 13、显性远视(Manifest Hyperopia):在常规验光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来的远视,等于矫正至正视状态的最大正镜的度数。 14、全远视(Total Hyperopia):即总的远视量,在调节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所能接受的最大正镜的度数,全远视=显性远视+隐性远视。 15、绝对性远视(Absolute Hyperopia):指的是调节所无法代偿的远视,等于常规验光过程中矫正至正视的最小正镜的度数。 16、随意性远视(Facultative Hyperopia):由自身调节所掩盖的远视,但在常规验光过程中可以被发现的远视,随意性远视=显性远视-绝对性远视。 17、散光(Astigmatism):平行光通过眼球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圆的一种屈光状态。 18、Sturm光锥:平行光线透过复曲面的屈光界面后,不能形成焦点,而是形成一前一后两条互为正交的焦线,两焦线间的光束形成顶对顶的圆锥形,称为Sturm光锥(史氏光锥)。 19、最小弥散圆(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前后焦线之间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椭圆形

波动光学(一)答案

第十二章 波动光学(一) 一. 选择题 [ B ]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为使屏上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大,可以采取的办法是 (A) 使屏靠近双缝. (B) 使两缝的间距变小. (C) 把两个缝的宽度稍微调窄. (D) 改用波长较小的单色光源. 参考解答:根据条纹间距公式D x nd λ?= ,即可判断。 [ B ]2.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入射光的波长为 ,用玻璃纸遮住双缝中的一个缝, 若玻璃纸中光程比相同厚度的空气的光程大2.5 ,则屏上原来的明纹处 (A) 仍为明条纹; (B) 变为暗条纹; (C) 既非明纹也非暗纹; (D) 无法确定是明纹,还是暗纹 参考解答:光程差变化了2.5,原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形成明纹,先光程差 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故变为暗条纹。 [ A ]3. 如图所示,波长为 的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在折射率为n 2的薄膜上,经上下两个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发生干涉.若薄膜厚度为e ,而且n 1>n 2>n 3,则两束反射光在相遇点的相位差为 (A) 4n 2 e / . (B) 2n 2 e / . (C) (4n 2 e / . (D) (2n 2 e / . 参考解答:此题中无半波损失,故相位差为: 22222e 4/n n e π π ?πλλ λ ?=? ? =光程差=。 [ B ]4. 一束波长为的单色光由空气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n 的透明薄膜上,透明薄膜放在空气中,要使反射光得到干涉加强,则薄膜最小的厚度为 (A) . (B) / (4n ). (C) . (D) / (2n ). 参考解答:反射光要干涉加强,其光程差应为半波长的偶数倍,故薄膜的最小厚度h 应 满足如下关系式:212 nh λ λ+ =?(要考虑半波损失),由此解得 /(4)h n λ=。 n 1 n 2 n 3 e λ

激光物理学

第一章激光的基本概念 §1.1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 1.相干时间 2.相干面积 3.相干体积 §1.2光波模式和光子状态 1.光波模式 2.光子及其状态 §1.3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三过程(自发辐射受激吸收受激辐射)2.爱因斯坦系数间的关系 3.光子简并度 4.激光器与起振条件 第二章腔模理论的一般问题 §2.1变换矩阵 1.变换矩阵的基本性质 2.变换矩阵各元素的意义 §2.2腔的稳定性问题 1.稳定性条件 2.等效方法 §2.3腔的本征模式 §2.4腔的损耗 1. 平均单程损耗因子 2.光子在腔内平均寿命 3.无源谐振腔的品质因数Q 4.本征振荡模式带宽 第三章稳定球面腔 §3.1共焦腔的振荡模 §3.2光斑尺寸和等价共焦腔 §3.3衍射损耗及横模选择 §3.4谐振频率,模体积和远场发散角第四章高斯光束 §4.1 厄米高斯光束和拉盖尔高斯光束§4.2 高斯光束的q参数 第五章非稳定腔 §5.1 非稳定腔的谐振模 §5.2 几何放大率和功率损耗率 §5.3 单端输出虚共焦腔的设计 第六章电磁场和物质相互作用 §6.1 线性函数 1. 定义 2.自然加宽和碰撞加宽N 3. 多普勒加宽

4. 综合加宽 §6.2 速率方程组 1.三能级系统 2.四能级系统 第七章增益饱和与光放大 §7.1 发射截面和吸收截面 §7.2 小信号增益系数 §7.3 均匀加宽工作物质的增益饱和 1. 反转集居数的饱和 2. 均匀加宽大信号增益系数 §7.4 非均匀加宽工作物质的增益饱和 1. 加宽大信号增益系数 2. 强光作用下弱光的增益系数 第八章激光振荡理论 §8.1激光器的振荡阈值,阈值反转集居数密度 §8.2连续激光器或长脉冲激光器的阈值泵浦功率§8.3多模激光器 §8.4 频率牵引 第九章激光的半经典理论 §9.1处理方法 §9.2 密度矩阵 1.定义 2.性质 §9.3 集居数运动方程迭代解 1. 静止原子的单模理论 2. 运动原子的单模理论 3. 静止原子的多模理论 4. 环形激光器 5. 塞曼激光器 第十章激光的量子理论 §10.1 辐射场的量子化 §10.2 相干态 §10.3 相干态的几个性质 §10.4 约化密度矩阵 §10.5 原子和辐射场的相干作用 §10.6 主方程 §10.7 振荡阈值和增益饱和 §10.8 光子统计 §10.9 内禀线宽 §10.10 激光场的光强涨落 第十一章相干光学瞬态效应 §11.1 二能级系统和辐射场相互作用 §11.2 相干瞬态光学过程 §11.3 相干双光子过程

波动光学单元练习题

9波动光学单元练习题 姓名___ 专业_____ 学号_____ 成绩___ 一、选择题(共30分,每题3分) 9—1、在真空中波长为的单色光,在折射率为n 的透明介质中从A 沿某路径传播到B ,若A 、B 两点相位差为3,则此路径AB 的光程为 (A) . (B) n . (C) n . (D)3 . [ ] 9—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为使屏上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大,可以采取的办法是 (A) 使屏靠近双缝. (B) 使两缝的间距变小. (C) 把两个缝的宽度稍微调窄. (D) 改用波长较小的单色光源. [ ] 9—3、如图所示,折射率为n 2、厚度为e 的透明介质薄膜的上方和下方的透明介质的折射率分别为n 1和n 3,已知n 1<n 2<n 3.若用波长为的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到该薄膜上,则从薄膜上、下两表面反射的光束①与②的光程差是 (A) 2n 2 e . (B) 2n 2 e - / 2 . (C) 2n 2 e -. (D) 2n 2 e - / (2n 2). [ ] 9—4、一束波长为的单色光由空气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n 的透明薄膜上,透明薄膜放在空气中,要使反射光得到干涉加强,则薄膜最小的厚度为 (A) . (B) / (4n ). (C) . (D) / (2n ). [ ] 9—5、如图,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在观察牛顿环的装置上.当平凸透镜垂直向上缓慢平移而远离平面玻璃时,可以观察到这些环状干涉条纹 (A) 向右平移. (B) 向中心收缩. (C) 向外扩张. (D) 静止不动. (E) 向左平移. [ ] 9—6、波长为的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到一狭缝上,若第一级暗纹的位置对应的衍射角 n 2n 1n 3 e ①② 空气 单色光

波动光学试题答案版3

波动光学 一、概念选择题 1. 如图所示,点光源S 置于空气中,S 到P 点的距离为r ,若在S 与P 点之间置一个折射率为n (n >1),长度为l 的介质,此时光由S 传到P 点的光程为(D ) (A )r (B )l r (C )nl r (D ))1(n l r 2. 在相同的时间内,一束波长为的单色光在空气中和在玻璃中( C )(A )传播的路程相等,走过的光程相等; (B )传播的路程相等,走过的光程不相等; (C )传播的路程不相等,走过的光程相等; (D )传播的路程不相等,走过的光程不相等。3. 来自不同光源的两束白光,例如两束手电筒光照射在同一区域内,是不能产生干涉图样的,这是由于(C ) (A )白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构成的(B )两光源发出不同强度的光 (C )两个光源是独立的,不是相干光源(D )不同波长,光速不同 4. 真空中波长为的单色光,在折射率为n 的均匀透明媒质中,从A 点沿某一路径传播到B 点,路径的长度为l, 则A 、B 两点光振动位相差记为, 则(C ) (A )当l = 3 / 2 ,有 = 3 (B )当l = 3 / (2n) , 有 = 3 n . (C )当l = 3 /(2 n),有 = 3 (D )当l = 3 n / 2 , 有 = 3 n . 5. 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 ) (A )相邻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相等 (B )中央明条纹最宽,两边明条纹宽度变窄 (C )屏与缝之间的距离减小,则屏上条纹宽度变窄 (D )在实验装置不变的情况下,红光的条纹间距小于蓝光的条纹间距 6. 用单色光垂直照射杨氏双缝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 )减小缝屏距离,干涉条纹间距不变 (B )减小双缝间距,干涉条纹间距变小 (C )减小入射光强度, 则条纹间距不变 (D )减小入射波长, 则条纹间距不变 7. 一束波长为的单色光由空气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n 的透明薄膜上,透明薄膜放在空气中,要使透射光得到干涉加强,则薄膜最小的厚度为(D ) (A ) / 4 (B ) / (4 n) (C ) / 2 (D ) / (2 n) 8. 有两个几何形状完全相同的劈尖:一个由空气中的玻璃形成,一个由玻璃中的空气形成。当用相同的单色光分别垂直照射它们时,从入射光方向观察到干涉条纹间距(B ) P · l r · S n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视光学基础习题集 ——12眼本2班 一、名词解释 1、视力(Visual Acuity):即视觉分辨力,双眼所能分辨的外界两物点间的最小距离,常用视角的倒数表达。 2、视角(visual angle):物体两端与眼第一结点所成的夹角。 3、视觉分辨力极限理论:在正常情况下,人眼对外界物体的分辨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该理论被称之为视觉分辨力极限理论。 4、模型眼(Schematic Eye):一个适合于进行眼球光学系统理论研究且模拟人眼的光学结构。 5、正视化(Emmetropization):外界的视觉刺激对眼球的生长发育发挥精确的调控作用,眼球壁会向着物像焦点的方向生长,直至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达到合适的匹配,此过程称为正视化。 6、正视(Emmetropia):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外界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 7、屈光不正(Refractive Error):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外界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不能产生清晰像的一种屈光状态。 8、近视(Myopia):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 9、远视(Hyperopia):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后的一种屈光状态。

10、远点(Far Point):当眼处于非调节状态时,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发生共轭关系的物空间物点的位置,称为远点。 11、近点(Near Point):当眼处于最大调节力时,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发生共轭关系的物空间物点的位置,称为近点。 12、隐性远视(Latent Hyperopia):即潜伏性远视,在无睫状肌麻痹验光过程中不会发现的远视,隐性远视=全远视-显性远视。 13、显性远视(Manifest Hyperopia):在常规验光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来的远视,等于矫正至正视状态的最大正镜的度数。 14、全远视(Total Hyperopia):即总的远视量,在调节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所能接受的最大正镜的度数,全远视=显性远视+隐性远视。 15、绝对性远视(Absolute Hyperopia):指的是调节所无法代偿的远视,等于常规验光过程中矫正至正视的最小正镜的度数。 16、随意性远视(Facultative Hyperopia):由自身调节所掩盖的远视,但在常规验光过程中可以被发现的远视,随意性远视=显性远视-绝对性远视。 17、散光(Astigmatism):平行光通过眼球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圆的一种屈光状态。 18、Sturm光锥:平行光线透过复曲面的屈光界面后,不能形成焦点,而是形成一前一后两条互为正交的焦线,两焦线间的光束形成顶对顶的圆锥形,称为Sturm光锥(史氏光锥)。 19、最小弥散圆(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前后焦线之间为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椭圆形光学切面,其中最小的光学切面为一圆形,称最小弥散圆。

光学试卷2

《光学》试题 4 页,五道大题,满分为100分,请考生仔细检查,以免漏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波长为400nm和800nm的两条谱线的瑞利散射强度之比为: (A)2 (B)16 ( C)4 ( D)32 [] 2.全息照片记录的是 (A) 被拍照物体表面光波光强的分布. (B) 拍照物体表面光波相位的分布. (C) 物光与参考光的干涉图样. (D) 被拍照物体的像. (E) 被摄物体的倒立实像.[] 3.一束自然光以布儒斯特角入射于平板玻璃,则: (A)反射光束是垂直于入射面振动,而透射光束平行于入射面振动,并都为线偏光. (B)反射光束是平行于入射面振动的线偏振光,而透射光束是部分偏振光. (C)反射光束是垂直于入射面振动的线偏振光,而透射光束是部分偏振光. (D)反射光束和透射光束都是部分偏振光. [] 4.在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实验中,若增大缝宽,其他条件不变,则中央明条纹 (A)宽度变小. (B) 宽度变大. (C) 宽度不变,且中心强度也不变. (D) 宽度不变,但中心强度变小.[] 5.仅用一个偏振片观察一束单色光时,发现出射光存在强度为最大的位置(标出此方向MN),但无消光位置.在偏振片前放置一块四分之一波片,且使波片的光轴与标出的方向MN平行,这时旋转偏振片,观察到有消光位置,则这束单色光是 (A) 线偏振光.(B) 椭圆偏振光. (C) 圆偏振光. (D)自然光.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能量为2电子伏特的光子频率为 。 (e=1.6310-19 C ,Js h 34 10 63.6-?=) 2. 一束单色光波在折射率为n 的介质中由A 点传播到B 点,位相改变了2π,问光程改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光栅衍射中,欲使双缝夫琅禾费衍射的中央峰内恰好含有11条干涉条纹,则缝宽和缝间距需要满足什么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波长λ=632.8nm 的光源照明迈克耳孙干涉仪测量长度时,发现一镜移动一段距离后,干涉条纹移动2000条,这段距离为______________mm 。 5. 如图所示的劈形薄膜,当上表面BB’平行地向上移动时,条纹将向 移动。 6. 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照射折射率为n 2的劈形膜,各部分折射率的关系是n 1<n 2<n 3.观察反射光的干涉条纹,从劈形膜尖开始向右数第5条明条纹中心所对应的厚度e =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一束单色线偏振光沿光轴方向通过厚度为l 的旋光晶体后,若旋光晶体对该 光的旋光率为α,则线偏振光的振动面发生,旋转的角度的表示式为_________. 8. 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包括三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 8小题,共56分) 6分) 若空气中一均匀球形透明体能将平行光束会聚于其背面的顶点上,此透明体的折射率应等于多少?

波动光学一答案

一. 选择题 [ B ]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为使屏上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大,可以采取的办法就是 (A) 使屏靠近双缝. (B) 使两缝的间距变小. (C) 把两个缝的宽度稍微调窄. (D) 改用波长较小的单色光源. 参考解答:根据条纹间距公式D x nd λ?= ,即可判断。 [ B ]2、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入射光的波长为λ,用玻璃纸遮住双缝中的一个缝,若玻璃纸中光程比相同厚度的空气的光程大2、5 λ,则屏上原来的明纹处 (A) 仍为明条纹; (B) 变为暗条纹; (C) 既非明纹也非暗纹; (D) 无法确定就是明纹,还就是暗纹 参考解答:光程差变化了2、5λ,原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形成明纹),先光程差为半波 长的奇数倍,故变为暗条纹。 [ A ]3、 如图所示,波长为λ的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在折射率为n 2的薄膜上,经上下两个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发生干涉.若薄膜厚度为e ,而且n 1>n 2>n 3,则两束反射光在相遇点的相位差为 (A) 4πn 2 e / λ. (B) 2πn 2 e / λ. (C) (4πn 2 e / λ) +π. (D) (2πn 2 e / λ) -π. 参考解答:此题中无半波损失,故相位差为: 22222e 4/n n e π π ?πλλ λ ?=? ? =光程差。 [ B ]4、 一束波长为λ的单色光由空气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n 的透明薄膜上,透明薄膜放在空气中,要使反射光得到干涉加强,则薄膜最小的厚度为 (A) λ / 4 . (B) λ / (4n ). (C) λ / 2 . (D) λ / (2n ). 参考解答:反射光要干涉加强,其光程差应为半波长的偶数倍,故薄膜的最小厚度h 应满 足如下关系式:212 nh λ λ+ =?(要考虑半波损失),由此解得/(4)h n λ=。 [ C ]5、 若把牛顿环装置(都就是用折射率为1、52的玻璃制成的)由空气搬入折射率为1、33的水中,则干涉条纹 n 1 3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