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脑小脑角区常见肿瘤
手术讲解模板: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切除术
![手术讲解模板: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切除术](https://img.taocdn.com/s3/m/eb473cbb482fb4daa58d4bb0.png)
颅后窝开颅后,如脑干或后组颅神经损伤, 常至吞咽和呼吸功能障碍,术后应行气管 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用呼吸机 辅助呼吸。吞咽未恢复前,可置胃管鼻饲。 一侧占位病变大,脑干移位明显,切除病 变后,应保持向健侧侧卧,搬运病人时防 止头颈扭屈,以免脑干摆动过大,造成不 良后果。
手术资料: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切除术
手术资料: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切除术
手术步骤:
的肿瘤:在电凝切断供血动脉后,切开肿 瘤包膜,做瘤内分块切除,使肿瘤体积缩 小,再游离肿瘤进行全切。如肿瘤巨大, 已经与脑干或重要颅神经紧密粘连,宁可 留下那一小块肿瘤组织,而不能盲目地强 求将肿瘤全切。残留的瘤组织用电凝烧灼 处理。
手术资料: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切除术
并发症: 2.面神经损伤 在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下, 此并发症已明显减少。
手术资料: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切除术
并发症: 3.脑干损伤 手术直接损伤或损伤其供应 动脉。
手术资料: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切除术
并发症: 4.第9、10颅神经损伤。
手术资料: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切除术
并发症: 5.第5、7颅神经损伤引起角膜溃疡。
手术资料: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切除术
术前准备: 2.可进行椎动脉造影,了解肿瘤供血情况。
手术资料: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切除术
术前准备: 3.颅内压明显增高者,术前行脑室持续引 流。
手术资料: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切除术
术前准备: 4.充分备血。
手术资料: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切除术
手术步骤: 1.切口
手术资料: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切除术
手术步骤:
如脑膜瘤体积巨大,尚可采用颅后窝双切 口的手术方法。做颅后窝中线切口,行广 泛的颅后窝减压,由侧切口行肿瘤切除。 有利于肿瘤显露、切除和术后减压。
小脑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小脑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f01763e3b9f3f90f76c61b48.png)
小脑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年杠床医学研究毒志2003车9一忌弟76期综上所述,疼痛的护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整个过程,术前除对预想到的术后疼痛给以必要的处理外,创造舒适的环境,对病人精神的支持,鼓励其进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也12673很重要.术后不只是伤口痛,强迫体位,肢体的制动,留置胃管或尿管,腹胀与尿闭等也能引起疼痛.故应采取协助病人改变体位,防止机械性压迫和肌紧张等措施以减轻疼痛.<’<’<’<’<’(<<’<’(<<<<’<<<’<<’<’’r<<’’(< ;<’<’●r<<’【..<<<’<<<<<<<’<<<’<<<<<<<<<< ;<’<’(<<<’(<<<’’●r<<..I检查诊断小脑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653100)陶培忠马丽岚陈学坤摘要目的:探讨小脑常见肿瘤的cT特征性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98年1月至2003年7月经临床,病理和CT,MRI综合诊断的250例小脑常见肿瘤.全部病例都做增强扫描检查,本组病例均做迭加增强扫描检查.结果:76例在术前经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得到明确诊断,有特征性表现147例.结论:根据患者的年龄,部位及CT表现有助于小脑常见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关键词小脑肿瘤迭加扫描cT诊断AbstraetObjective:ToinvestigateCTtIlefeaturesbecommoncerebellartumors.MaterialsandMetIlods: 25OC88~8becommoncerebeUaxtumors,whichwereprovenbyclinical,pathology,CTscanandMRI.Inallcas~safterplainenhanced$4311/1.Re. suhs:plainandenhancedCTscanningwereperformedin76c8seswitIldiagnoseddefinitelybeforeoperati on.145c88e8weretIlefeatures.KeywordsSerebellumtumorStackSCanCTDiagnosis小脑的CT解剖简介:小脑位于后颅窝,前面为脑干的背面,上面平坦,被大脑半球遮盖,其间有小脑幕相隔,下部中间凹陷容纳延髓.小脑中间部变细称为小脑蚓,两侧膨大称为小脑半球,下面近枕骨大孔处隆起为小脑扁桃体.髓质内埋藏着许多灰质核团,最大的为齿状核.小脑肿瘤的发生率与年龄有显着的差异,据有关文献报导儿童脑肿瘤发生于小脑的约占65%左右,最常见的包括星形细胞瘤,成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细胞瘤.成人最常见的是转移性肿瘤和血管网状细胞瘤,成人小脑星形细胞瘤和成髓母细胞瘤少见.1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98年1至2003年7月250例,其中男152例,女98例,年龄3~78岁,病灶286个,右侧小脑半球126个病灶,左侧小脑半球116个病灶,在中线38病灶.肿瘤合并出血8例.检查方法:采用日本东芝Astelon螺旋CT机,做轴位横断,冠状位薄层扫描(2-5mm),螺距1.0,大部分病例加扫2~3mm薄层或迭加(smek),全部病例都采用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电流250~300mA,增强剂采用非离子性(碘帕醇和碘海醇),经外周静脉(肘静脉)注射,剂量2~3ml/kg体重.采用迭加扫描能消除颅底诸骨产生的许多伪影,使小脑解剖结构显示的更为清,同时在横断位上做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如果病变部位在上述检查方法难于确定时,加做MRI检查,MRI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和空间分辨率,加上冠状位和矢状位的成像,能很好地显示病变所在的部位及病变内部结构和周围的关系,对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帮助.2结果2.1髓母细胞瘤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3~12岁,左侧6例,右侧8例,小脑蚓部2例,其中13例四脑室有不同程度的受压变形,病灶呈稍高密度,密度均匀,境界清楚清,3例有囊变,2例有小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增强后实性部分呈均匀性强化,病灶周围有轻度水肿.2.2毛细胞瘤型星形细胞瘤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5—15岁,右侧小脑半球12例,左侧小脑半球14例,小脑蚓部1例,四脑室1例.病灶呈小斑片状或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其中18例有囊变,囊壁较厚,呈结节状突入囊内,增强后有明显强化,病灶周围水肿不明显.2.3室管膜瘤8例,男6例,女2例,在四脑室内呈小结节状稍高密度影,四脑室被充填变形,增强后有轻度或中度强化, 三脑室及两侧侧脑室呈对称性轻度或中度扩大.2.4转移瘤169例,病灶205个,发病年龄在45—76岁,大多数病灶分布小脑边缘区,单发或多发,其中145例同时有两侧大脑半球的多发转性病灶,平扫呈稍低密度或略高密度影,增强后呈结节状明显强化,部分呈环形强化,另外24例均有原发性肺癌病史.2.5血管母细胞瘤21例,男8例,女13例,右侧小脑半球9 例,左侧小脑半球12例,其中呈低密度囊变l8例,囊壁较薄,3例呈实性稍高密度影,增强后囊壁及实性病变有明显强化表现.2.6第四脑室肿瘤8例,脉络膜乳头状瘤6例,室管膜瘤1 例,转移瘤1例.图3,4小脑转移性肿瘤,伴左侧顶枕叶均有转移性病灶.3讨论儿童小脑常见肿瘤3.1髓母细胞瘤本病发生在12岁以下的儿童,占儿童小脑肿瘤的1/3以上,占据儿童小脑肿瘤的第二位,主要起源12674于第四脑室前髓帆的原始神经外胚层细胞,故肿瘤多发生在小脑蚓部,易压迫第四脑室,恶性程度比较高,有1/3以上的病例向脑干蔓延,有2/3左右的病例可出现蛛网膜下种植, 因此应进行脑脊液细胞检查.cT平扫在小脑蚓部为稍高密度影,密度均匀,境界清楚,边缘光滑,少数可出现坏死囊变, 出血或钙化,呈高低不等的混杂密度影.病变周围有轻度水肿.增强后扫描病变一般呈均匀性明显强化,强化后病变境界更为清楚,病变前缘有时可见受压向前移位变形的四脑室.呈一新月状类似脑脊液密度影,并出现三脑室以上脑积水.由于本病可随脑脊液种植转移至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 有时增强后转移病灶可以强化.本病对放射治疗比较敏感.3.2毛细胞瘤型星形细胞瘤肿瘤分化程度比较好,相当于星形细胞瘤I级,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在95%以上.多发生于(4—15岁)的儿童,占儿童小脑肿瘤的50%以上,据文献报导高峰发病年龄为出生至9岁,20岁以下的青少年也比较多见,肿瘤发生在小脑半球的占2/3以上,也可发生在小脑蚓部,甚至四脑室内及桥脑.70%的儿童星形细胞瘤有囊变,10~15%为实性,15%为混合性.cT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小斑块状或类圆形稍低或等密度病变,大多数为单房的低密度囊性占位性病变,少数病例有小点片状钙化.增强后扫描病变一般无强化.囊变的病例,囊壁一般较厚,有轻度强化或壁结节强化是其特征.病变周围水肿不明显.3.3室管膜瘤起源于第四脑室底的室管膜细胞,可经Lusehka孔进入桥小脑角池,也可经Magendia孔进入小脑延髓池,还可经枕骨大孔进入颈髓,约一半的病例可直接侵入小脑半球,占小脑肿瘤的第三位.CT平扫描在四脑室内见等密度或高密度占位性肿块,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小点片状高密度钙化影或小片状低密度坏死区,病变境界不清,本病发生钙化率较高.增强扫描后病变呈中等度强化.由于肿瘤发生于四脑室内,四脑室以上脑积水发生率较高出现较早是其特点,本病易沿脑脊液循环向周围蔓延.成人小脑肿瘤常见肿瘤3.4转移性脑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小脑肿瘤,年龄比较大,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如肺癌和乳腺癌,还有黑色素瘤,甲状腺癌和肾癌也是小脑转移性肿瘤的原发性肿瘤.小脑转移性肿瘤多为单发,但同时伴有大脑的转移病灶出现,转移性脑瘤多发在小脑皮髓质交界区.CT表现为结节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病灶,单发多见,偶有多发,病变周围有轻度水肿,有占位效应.增强后扫描病变明显强化,有坏死时可见呈环形高密度强化.3.5血管母细胞瘤又称血管网织细胞瘤,均发生于成人,本病90%发生小脑半球,在病理上和CT诊断上均分为:(1) 囊变型,据文献报到占60—90%.典型的CT表现为小脑半球内的薄壁囊性占位性病灶,边缘清楚,囊内密度偏低,但高于脑嵴液,囊壁有稍高密度结节影,增强扫描囊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壁及囊内不强化,有时可见供血血管与壁结节相连.(2)实变型,比较少见,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病变中心坏死可呈环形高密度强化.囊变型和实变型均有灶周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变形,出现梗阻性脑积水. 3.6第四脑室肿瘤成人第四脑室肿瘤包括转移瘤,血管中年|l床医学研究毒志2003年9月忌弟76期瘤,脑膜瘤,脉络膜丛乳头状瘤,血管网状细胞瘤和室管膜瘤.以脉络膜丛乳头状瘤比较多见,约40—50%起源于侧脑室,40%起源于第四室,10%起源于第三脑室,4鉴别诊断4.1颅内肿瘤囊变型血管母细胞瘤,成人多发于小脑半球,薄壁大囊小结节,囊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壁无强化.应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鉴别,后者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囊壁较厚,有轻度强化.发生在四脑室的室管膜细胞瘤,发病年龄1—20岁,以可发生坏死囊变突入小脑,应注意病变的部位及四脑室的位置,是诊室管膜细胞瘤的重要依据.脑脓肿多有发热病史,增强后病变周围呈环形月晕样高密度强化. 脑梗发病年龄偏大,有心血管疾病者,病变呈片状低密度影, 无强化及占位表现.4.2脑外肿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发病年龄20—40岁.部位:通常以中线结构附近的脑池为多,如桥小脑角区, 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等.平扫病变一般呈低密度,大多数低于脑脊液密度,cT值为负值.甚至接近脂肪密度,囊壁一般较薄,有时可见呈环形高密度钙化,增强后病变囊壁及囊内容物均不强化.表皮样囊肿应与蛛网膜囊肿鉴别,蛛网膜囊肿类似脑液密度,病变区颅板受压变薄,蛛网膜囊肿总是为球形或椭圆形,而不规则的形态,则提示为表皮样囊肿.畸胎瘤多发于儿童,有其特征性表现,脂肪,骨骼,钙化.发生在桥小脑角区的脑膜瘤和听神经瘤突入小脑应与鉴别,脑膜瘤延岩锥生长,基部较宽长,强化明显是其特点,肿瘤已可破坏内听道或长入内听道,使其内听道扩大.听神经瘤是由内听道长出,基部类似蒂状较窄突入小脑是其特点,增强后扫描病变仍明显强化.5总结5.1临床表现对于小脑肿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鉴别诊断却无明显特征性,只有转移瘤,结合临床查找原发病灶显得十分重要.5.2发病年龄及发病部位和各种肿瘤的生长方式以及组织学在小脑肿瘤定性诊断中有很大的帮助.5.3CT与MRI的检查是小脑肿瘤的定位,定性和鉴别诊断的两种重要检查手段,MR/具有多平面直接成像的优势,尤其是矢状位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全貌,在影像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文明,张克随,程耀蔡,等.后颅窝肿瘤的CrI’诊断和鉴别(附153例分析).实用l临床放射学杂志.1995;11:2032.关长群,周丽娟,杨本强.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 MRJ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杂志,2003;1:513.朱杰明,郑英明,林丽萍,等.儿童后颅窝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附例42分析).1临床放射学杂志.1992;11:1234.任建新,郭兴林.小脑肿瘤误诊小脑出血.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 3:4745.徐庆云.小脑肿瘤的cT与MRI鉴别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 2:916.徐燕,湛长江,刘伟平,等.关于髓母细胞瘤典型cT表现的初探?放射学实践,1997;1:1。
桥小脑角区肿瘤病人的护理
![桥小脑角区肿瘤病人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3e2612c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b.png)
眼睑闭合不全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眼部状况,如有畏光、眼疼等 不适,应即使报告医生处理。
术后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头稍偏向健侧,勿让手术部位和引流管受压,防止脑干 移位。术后4-6小时可将床头抬高20-30度。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如有异常,即使通知医生,遵 医嘱给予相关处理。
术后护理
观察伤口辅料的渗透情况及是否松脱,有无感染和 异味,如渗血较多,及时通知医生,更换辅料或者 重新加压包扎。
颅内压增高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感觉的变化, 以防颅内压过高而发生脑疝,加重病情。
观察引流管引流情况,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引流管是否通畅,有 无脱落,有无脑脊液漏。
术后护理
定时遵医嘱使用脱水剂,降压药及抗生素。 颅内压增高患者,应床旁有家属陪护,加床挡,防止躁动而发生坠床。
当肿瘤累及脑干时,可出现患侧肢体共济失调、步态不稳、 眼球震颤、肌张力下降、锥体束征。病程晚期,可出现慢性 或急性枕大孔疝症状及小脑危象,直至呼吸障碍。
临床表现
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在脑桥下缘与橄榄体之间出入脑, 自脑干外侧并稍上行经内耳门入内耳道。
临床表现
桥脑小脑角区的肿瘤种类很多,在治疗上以手术为主,手术过程中要根据肿瘤 的种类和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中要注意保护神经不受损伤。
健康宣教
术后护理
树立信心,对疾病要有正确认识,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 鼓励病人进食高能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食物,加强营养 和种类。 生活护理,鼓励病人每日坚持晨晚间口腔护理,增强食欲和舒适度,防 止口腔感染和异味。鼓励病人每日少量锻炼,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CT和MRI对桥脑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
![CT和MRI对桥脑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197aa914a76e58fafab00389.png)
论: 多层螺旋 C T三维重建成像 能准确 显 示埋 伏 牙 的 空 间 位 置 , 立体 感 强 , 口腔 为
科 医师提 供 准确 资料 。
关 键词 埋伏 牙 体层 摄 影术 x 线
除或牵引方 向 。螺旋 C r是最精确 的检 测方法, 但其放射剂量相对较高 , 患者所需
设备和方法 : 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 的 Sna o l 螺旋 C 患者仰 卧 检查 台 est n6层 i T,
殖 区,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细菌毒力增强
C T和 MR 对 桥 脑 小 脑 角 区 肿 瘤 的诊 断 I
胡明杰 左 中九
关 键 词 小 脑 桥 脑 角 区 听 神 经 瘤 脑 膜 瘤 x线 计 算 机 , 资 料 与 方 法
学 20 .6 6 3 0— 3 . 0 5 3 ( ):3 3 1
本 文通过对 比 X线片与多层螺旋 C T 三维重建成 像 的效果 , 探讨 多层 螺旋 C T 三维重建对 埋伏牙应用价值 。
资料 和 方 法 选取 20 06年 1 1月 ~20 0 8年 8月 埋
牙齿在颌骨内由于位 置不 正, 不能萌 出到正 常咬合 位 置 , 这样 的牙称 为埋 伏 牙 。由于埋伏牙 的牙冠 部分或 全部 为牙 龈覆盖 , 在牙龈与牙冠之间就形成细菌繁
临 冻 辅 助 检 查
C HI NESE C o M M U~ l Y D o C T R8 T O
多层 螺旋 C T三 维重 建在 埋伏 牙 的应 用
薛启 明 徐 刚
上, 听眦线 与地平 面垂直 , 半张 口位 上下 牙 咬一牙签 , 自下颌骨下缘开始向颅侧 行 横轴位螺旋 扫描 , 扫描 条件 电压 10 V、 2K 电流 10 A , 0 M S 螺距 10, . 层厚 07 m 层 . 5 m,
桥脑小脑角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
![桥脑小脑角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bfb98bf7910ef12d2af9e740.png)
是 问 叶组 织 发育 障碍形 成 的一种 迷 离瘤 或错 构 瘤 。
绝 大 多数 病灶 位 于 脑 中线 附 近 , 发生 在 桥脑 小 脑 角
者 罕 见 。迄 今 国 内仅 有零 星手 术 治疗 相 关 报 道 , Sh h n cuman等 [ 5 1 约 00 %的 颅 内脂 肪 瘤 位 于 桥 统计 . 5
・
6 - 2
生旦医 师进修 ̄
20 年 2 1 第 3 卷第 5 CiJogd e, b a 1h 09V12N. 09 月 5日 2 期 h sr MdF r r 5 20,o3,o n P ta euy t . 5
・
临 床 论 著 ・
桥脑小脑角脂 肪瘤 的诊 断和治疗
罗晟 尹连虎 王渝
C T值 为 一 0 一0HU 占位 , 占位 效应 较轻 ; 10— 8 的 但 其
作者单位 : 14 0四川省什 邡市人民 医院神 经外科 ( 680 罗晟 、 王 渝 )北京市潞 河医院神经外科 ( ; 尹连虎 ) 通信作者 : 罗晟 ,ma : oh n@13cr E i l seg 6 . n lu o
3治 疗方 法 : 经枕 下 . . 3例 乙状窦 后 入路 行 显 微
手术 治疗 , 中见 瘤体 均 不 大 ( 径 为 2c 术 直 m左 右 ) ,
男女 比例 为 21: , 瘤 常单发 ,8 . 1肿 7 %的病 变位 于左 侧【 4 J 。其病程 一 般较长 , 临床症 状 与颅神 经所 累及情 况及 肿瘤 占位 效 应有关 。可表 现 为头晕 、 鸣 、 力 耳 听
献 报道如 下 。 资料 与方 法 1 一 般 资 料 : 组 6例 患 者 , 4例 , 2例 。 . 本 男 女 年龄 2 6~4 岁 ,中位年 龄 3 1 6岁 。病 程 1 月 至 6 个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与鉴别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与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51f6727b2cc58bd63086bd5b.png)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与鉴别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脉球瘤器,位于颈静脉外膜内的卵圆形小体,长约,宽约。
结构与颈动脉体结构相似。
颈静脉球瘤是一种化学感受器瘤。
是中耳常见的肿瘤。
,颈室底后部下方。
末端膨大形成颈静脉下球。
鼓室的下壁既颈静脉壁,分隔鼓室与颈静脉起始部的薄层骨板。
位于颈静脉窝的称颈静脉球瘤碍 CT平扫,颈静脉孔扩大且不规则,如果仅有扩大,无不规则,注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均匀显着强化。
由于颈静脉球瘤具有丰一定的特征。
流空低信号,慢血流表现高信号斑点。
加肿瘤实质信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强化显着。
晚期肿瘤沿着颈静瘤鉴别的关键是1、颈静脉孔扩大2、颈静脉孔周围骨质破坏3、肿分型法分型范围 A型肿瘤局限于中耳腔(鼓室球体瘤) B型肿 C型肿瘤侵犯迷路下,扩展到岩尖部 D 1型肿瘤侵入颅内,直径于 2cm 颈静脉球体瘤Glasscock-Jackson分型法分型范围 I型肿耳腔 III型肿瘤充满中耳腔,扩展至乳突 IV型肿瘤充满中耳腔,发展累及颈内动脉 1型肿瘤小,限于颈静脉球、中耳和乳突 2型 3型肿瘤侵犯岩尖部,可有颅内侵犯 4型肿瘤超出岩尖至斜坡或突区和、或颈静脉孔区软组织结节或肿块,等低密度 2、局部骨质破池 4、病灶明显强化孔扩大和不规则破坏,但是肿瘤内有大量斑片状钙化,肿瘤强化不明源是颈静脉孔附近的蛛网膜粒,CT均匀高密度,明显均匀强化,颈静化,不表现溶骨性破坏,MRI缺乏流空的血管,增强可见脑膜尾征。
肿瘤大部分位于桥小脑角池中,内听道扩大,颈静脉孔常无破坏。
有三叉神经节周围突分别组成眼神经,经眶上裂入眶。
上颌神经,经经。
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节,47%起自中后颅窝神经,生长部位有三1、后颅窝三叉神经根跨中后颅窝之间。
表现为患侧三叉神经痛,感觉减退,面部麻木,咀嚼肌萎缩,后颅窝痹等症状。
形或哑铃形肿块,等或低密度。
瘤周多无水肿。
肿瘤有强化,较小实骨岩谷尖有骨质吸收或破坏,但内听道正常。
第二章-神经系统(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试题)
![第二章-神经系统(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6f82d5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43.png)
第二章-神经系统(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试题)第二章神经系统一、单选题(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基底节结构()A、尾状核B、豆状核C、屏状核D、杏仁核E、丘脑2、小脑桥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为(A、胆脂瘤膜瘤C、听神经瘤瘤E、畸胎瘤3、下列疾病中,可发生交通性脑积水的是A、桥小脑角肿瘤脑导水管狭窄C、脑膜炎果体瘤E、小脑胶质瘤4、脑梗死是按什么分布的()A、脑实质白质C、脑叶脑沟E、脑血管分布区5、高血压出血常见的部位是()A、壳核出血出血C、尾状核头出血血E、基底节出血6、颅咽管瘤的钙化多呈()A、块状蛋壳样C、散在钙化团样E、爆米花样7、不属于脑室系统的是()A、中脑脚间窝脑室C、第三脑室脑室E、中脑导水管))B、脑D、垂体B、先天性中D、松B、脑D、B、丘脑D、内囊出B、D、毛线B、左右侧D、第四(8、下列哪类肿瘤一般不发生钙化()A、颅咽管瘤B、垂体微腺瘤C、脑膜瘤D、室管膜瘤E、少枝胶质细胞瘤9、儿童四脑室内呈“塑形”或“钻孔”样生长的占位性病变。
首先考虑()A、脉络丛乳头状瘤B、表皮样囊肿C、淋巴瘤殖细胞瘤E、室管膜瘤10、脑肿瘤的间接征象是()A、密度大小C、形态多少E、脑水肿11、星形细胞瘤分四级,属I级星形细胞瘤特点的是A、常无增强增强C、花冠状增强肿明显E、有占位效应12、不发生脑膜瘤的部位是()A、大脑镰旁凸面C、幕切迹小脑角区E、侧脑室外侧白质区13、关于听神经瘤描述错误的是()A、脑外肿瘤道口扩大C、常有强化死、囊变E、一般不影响第四脑室14、垂体瘤的CT表现不正确的是()A、蝶鞍扩大下陷C、瘤周水肿有强化E、垂体柄移位15、关于颅咽管瘤CT表现错误的是(())D、生B、D、B、团状D、瘤周水B、大脑D、桥B、内耳D、可坏B、鞍底D、肿瘤A、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B、斑块样或蛋壳样钙化C、常见瘤周水肿D、位于脑外E、可造成脑积水16、与转移瘤常见CT表现不符的是()A、多发散在的环形等密度影B、多发的结节影C、灶旁水肿明显D、位置较表浅E、无强化17、腔隙性脑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是()A、基底节区B、脑干C、半卵圆中心D、丘脑E、小脑18、下列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征象中错误的是()A、单侧脑沟、脑裂变窄,甚至消失B、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C、白质挤压征D、增强扫描血肿无增强E、额板下出现梭形影19、哪种表现不是脑脓肿的特点()A、圆形或椭圆形B、规则光滑的环形增强C、伴有水肿D、可多个相邻E、脓肿呈高密度20、关于“脑出血”MRI表现,下列描述哪项不对()A、急性期血肿,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B、急性期血肿,MRI显示不如CT清楚C、亚急性和慢性期血肿,T1WI和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D、血肿囊变期,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周边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低信号环E、亚急性及慢性期血肿,MRI显示不如CT清楚21、男性患者,58岁,近6小时突感头痛、头晕,伴左侧肢体麻木,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及肿瘤病史。
桥小脑角肿瘤的CT、MRI
![桥小脑角肿瘤的CT、MRI](https://img.taocdn.com/s3/m/69eb887576eeaeaad1f330b9.png)
分无强化.
• 骨窗示:左侧内听道扩大.
左侧听神经瘤
• 平扫示:左侧桥小脑角区稍高密度或等密度
影,边界不清晰.
• 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强化,轮廓变清晰. • 骨窗示:左侧内听道扩大.
右侧听神经瘤
T1低信号,T2稍高信号,第四脑室稍受压.
右侧听神经瘤
• 大体标本呈球形,有硬的包膜,生长缓慢,向脑
组织方向呈膨胀性生长。组织学上表现纤维化, 肿瘤血管丰富,合并退行性变,如砂粒体形成和 囊性变。软脑膜是脑组织和肿瘤的分界,肿瘤压 迫可导致大脑皮质缺血性坏死和肿瘤周围广泛水 肿。肿瘤与脑组织有比较清楚的分界,常常侵犯 脑膜、颅骨。颅骨反应性增厚或脑膜瘤颅骨增生 是一大特点。也有相应部位的颅骨膨出变薄的。 少数脑膜瘤沿硬脑膜呈鳞片状生长,颅内肿块效 应与颅骨增生的表现较轻。
信号,境界清楚 T2加权示肿瘤呈很高信号 增强扫描示肿瘤呈多环形强化
右侧巨大听神经瘤囊变
T1加权示右侧桥小脑区巨大肿瘤,实质部分 呈稍低信号,囊变部分似脑脊液样低信号 T2加权示囊变部分呈很高信号,实质部分信 号较囊变部分低 增强扫描示实质部分显著强化
左侧听神经瘤
• MR平扫肿瘤呈稍长T1T2信号 •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1.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
[病因病理]
• 听神经瘤是后颅窝中最常见的颅肿瘤,占
脑桥小脑角区肿瘤的约75%-80%
• 绝大多数 为单侧 • 发病年龄30-60岁 • 听神经瘤一般由雪旺细胞发展而来,大多
数发生于前庭神经,少数发生于耳蜗神经
• 易发生囊变和脂肪或黄色瘤池可疑低密度影 • 增强扫描后见一不规则花环样增强影
左侧听神经瘤(早期)
• 平扫左侧内听道稍见扩大,其内含有较小异
常见病鉴别诊断
![常见病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e76b038b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5c.png)
常见病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小脑半球占位:1.低级别胶质瘤:位于小脑半球,可呈囊性改变,但周围有水肿,头颅MRI提示长T1长T2,增强后可囊壁周围强化2.血管网织细胞瘤:位于小脑半球或桥脑小脑角,囊性为主血管网织细胞瘤,头颅MRI提示长T1长T2,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的瘤结节3.小脑脑膜瘤:肿瘤较小时可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时,可出现颅高压症状,压迫后组颅神经时,可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压迫引起脑积水时,可出现路脑压、肢体乏力、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在头颅CT上多呈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多密度均匀,无混杂信号,形状多规则,头颅MRI增强多可见增强肿瘤影,密度均匀,可见脑膜尾征。
嗜酸性肉芽肿:1、嗜酸性肉芽肿:多见于颅骨破坏,常呈虫蚀样,侵犯颅骨处常有软组织影。
局部呈炎性表现。
肿块质地韧,周围皮肤颜色正常,肿块无明显压痛。
2、黄脂瘤病:好发在5岁以下儿童,常为多发,亦可见单发,颅骨常有地图样破坏。
3、皮样囊肿:颅骨破坏多呈膨胀性损害。
肿块为囊性,可位于皮下及颅骨内。
4、颅骨血管瘤:好发于板障处,瘤体较大时,可见颅骨破坏明显。
行头颅MRI检查可见被破坏颅骨处有血液留空现象,或混杂信号。
鞍区占位:1.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常发生在鞍上,向第三脑室、鞍旁、鞍后等处发展.临床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损害症状如尿崩,发育迟缓等,视野改变多不规则,常有颅内压增高.蝶鞍可正常或扩大,有时后床突破坏,附近骨质侵蚀,鞍内或鞍上有钙化斑块.CT检查可见鞍上囊性低密度病灶,囊壁呈蛋壳样钙化,实体肿瘤为高密度表现,可有强化.MR可见鞍区囊性占位,鞍内可见正常垂体.2.垂体瘤:以内分泌症状和视力视野障碍为主要表现,常有双颞侧偏盲,眼底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一般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无生长发育迟缓。
MR示肿瘤囊性变少,多可均匀强化。
3.脑膜瘤:可发生于鞍结节、鞍旁、海绵窦、蝶骨嵴等处,多见于成年人,常有视力视野改变,头痛.内分泌改变不明显.蝶鞍大小改变不明显.CT 为均匀高密度病灶,增强明显.MR示T1相为等信号,T2相为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有典型脑膜尾征.4.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尿崩为首发,有时出现性早熟、发育停滞及视神经受损表现,蝶鞍大小正常.CT病变为类圆形高密度灶,边界清,内有散在钙化点,病变可有明显均匀增强.MR病变为长T1长T2信号.5.脊索瘤:多见于成年人,位于颅底斜坡,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多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内分泌症状不明显,头颅某线平片及CT可见斜坡、蝶鞍以及临近蝶骨体骨质破坏。
丨译文丨桥小脑脚区的15种肿瘤【影像学院140】
![丨译文丨桥小脑脚区的15种肿瘤【影像学院140】](https://img.taocdn.com/s3/m/5f9b830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a.png)
丨译文丨桥小脑脚区的15种肿瘤【影像学院140】原文:《Brain and Spine Imaging Patterns》翻译:张隐笛1.前庭神经鞘瘤前庭神经鞘瘤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
它起自第八对脑神经(包括前庭神经及蜗神经)的施万细胞,尤其是前庭部。
囊变及坏死的存在有利于前庭神经鞘瘤的诊断。
病例1 横断位T1增强示左侧内听道内见一强化肿块,T1WI呈等信号病例2 囊性神经鞘瘤左侧桥小脑角区见一肿块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示病灶延伸至左侧内听道内并呈环形强化2.双侧前庭神经鞘瘤双侧前庭神经鞘瘤是神经纤维瘤病II型的病征。
横断位T1WI示双侧桥小脑角区肿块延伸至双侧内听道内,双侧前庭神经鞘瘤可见于II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双侧肿块在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示肿块强化3.软骨肉瘤横断位FLAIR示斜坡右侧、桥小脑角区见一等信号肿块灶,T2WI 呈高信号,增强呈斑片状强化,软骨肉瘤强化较脊索瘤明显4.内淋巴囊瘤颞骨岩部内淋巴囊瘤是非常罕见的神经外胚层肿瘤,肿瘤内可有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胆固醇结晶及散在炎性巨细胞。
这些侵袭性的乳头状肿瘤实际上是颞骨的低级别乳头状腺瘤,其具有的腺体功能提示它们起源于内淋巴囊。
大部分内淋巴囊瘤是偶发的。
VHL综合征的患者发生内淋巴囊瘤的几率更大。
横断位T1WI示左侧桥小脑角区不规则形高信号肿块,T2WI呈高信号并可见肿块位于第七及第八对脑神经后方,增强肿块见强化,DWI未见确切弥散受限5.面神经鞘瘤面神经鞘瘤发生于沿面神经走行的任何节段,但其最常累及膝状神经节并沿此向近端及远端延伸。
面神经鞘瘤通过岩骨可累及中后颅窝,它通常是穿过岩骨中部,而三叉神经鞘瘤通常穿过岩尖部附近。
冠状位T1WI示右侧桥小脑角区混杂信号肿块,T2WI呈分叶状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增强呈多分叶状,其内见囊变区6.三叉神经鞘瘤三叉神经鞘瘤发生在第五对脑神经走行区域内。
肿瘤沿神经走行经环池入Meckel腔及海绵窦。
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诊断
![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ba4c959083d049649b665877.png)
(一)听神经瘤
1 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约占8 . % 0 . 来源:内听道前庭神经支施万细胞鞘 2 . 常见于3 3 - 0 0 6 岁,男性略多于女性 . 生长:最初在内听道内生长,仅引起内听道扩大,以后才 4 由内听道口长入桥小脑角池。随着肿瘤的扩大,脑干受压移 位,患侧小脑半球也受影响 . 临床表现:以单侧听力部分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 5 可并有前庭功能紊乱以及面神经、 三叉神经麻痹
(十)血管母细胞瘤
5 实质肿块型也少见,即血管母细胞瘤表现为完全实质性肿 . 瘤,形态不规则,C T 平扫等密度,或因小的坏死存在呈低 等混杂密度。MR I 信号常很不均质,T WI 呈稍低或很低混 1 杂信号,稍低信号为肿瘤实质,很低信号为异常肿瘤血管, T WI 肿瘤实质呈高信号,异常肿瘤血管仍然低信号。实质 2 肿块型血管母细胞瘤实际上是仅仅有结节而没有囊腔,肿瘤 为大结节,由高度丰富的幼稚血管组成,所以增强扫描呈非 常显著的强化,常不均质,周围水肿比较显著。
(一)听神经瘤
. 6 影像表现 C T :平扫示边界较清楚的等、低或混杂密度,密度均匀,较大者可发生囊 变、坏死,少数可引起周边骨质的吸收 、破坏;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 囊性肿瘤可呈环状和多环状强化。 MR: T W 1 I 呈等低混杂信号,T W 2 I 等高混杂信号。 DWI 上肿瘤呈等低
(八)脉络丛乳突状瘤
. 1
右侧CPA区脉络从乳头状瘤 A CT呈不规则略低密度 B T1WI呈混杂信号,内有略高信号 C 增强后明显强化
(九)转移瘤
. 1 小脑四脑室区转移瘤是成人该区最常见的肿瘤。多数肿瘤位于小脑半 球,少数可靠近桥小脑角,需要与桥小脑角的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 2 靠近桥小脑角的转移瘤的影像表现多种多样。单发转移瘤通常比较大, 其内通常有多发不规则坏死灶,C T 呈现低、等混杂密度,等密度区为转 移瘤实质部分,低密度区为坏死。T W 1 I ,呈等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混 杂信号的原因是肿瘤内坏死。T W 2 I 肿瘤实质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坏死 部分呈高信号。转移瘤周围常有较明显的水肿存在,水肿在C T 扫描呈低 密度,T W 1 I ,低信号;T W 2 I 高信号。 C T . 3 和MR I 肿瘤实质成分明显强化,强化区可为厚壁环状,结节状,斑 片状,周围水肿不强化,转移瘤坏死严重时可呈室管膜瘤
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的磁共振诊断价值
![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的磁共振诊断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1914dca9b0717fd5360cdcf6.png)
膜囊肿 相鉴 别 , 尤其 在 发 现 较 小 的胆 脂 瘤 时 更 有 价
【 摘
要 】 目的 : 讨磁 共 振 扩 散 加权 成 像 ( wI对 颅 内桥 小 脑 角 区 胆脂 瘤 的诊 断价 值 。 方 法 : 探 D ) 回顾 性 分析 我 院 1 经 4例
手 术 和病 理 证 实 的桥 小 脑 角 区胆 脂 瘤 患 者 的 常 规 磁 共 振 和 D WI 像 的 特 征 。结 果 : 有 病 变 均 以 累 及 桥 小 脑 角 为 主 , 图 所 病
P. . i R Ch na
[ sr c] Ob et e Tods u stev leo Abta t jci : ic s h au fMR v FLAI a d DW Ii h ig o i o h lse tma i ee elp n ie R n n t eda n ss fc o etn o n c rb l 0 t o n
医学影像学杂志 21 年第 2 卷第 1 期 J d 望 ! 01 1 1 Me g :
! : !
桥 小脑 角 区胆 脂 瘤 的磁 共 振诊 断 价值
秦 健, 朱建 忠 , 李长 勤
( 山 医学 院 附 属 医 院影 像 中心 山东 泰 安 2 10 ) 泰 70 0
磁 共振平 扫 、 强检 查 、 L R及 DWI 桥小 脑 角 增 F AI 对
胆 脂瘤 的诊 断价 值 。
秦 健 ( 95) 男 , 东省 泰 安 市 人 , 学 硕 士 , 治 医 师 , 要 从 1 7一 , 山 医 主 主 事 医学 影 像 诊断 工 作 通 信 作 者 : 长 勤 教 授 , 任 医 师 E malsqnin 1 6 李 主 — i di a @ 2. : j
脑肿瘤的分类
![脑肿瘤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c199c917fc4ffe473368abfe.png)
脑肿瘤的分类脑位于颅内,颅内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脑瘤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的80-90%。
椎管内肿瘤占10-20%,原发颅内肿瘤来源于脑、脑膜、脑神经、血管、胚胎残余、垂体等;继发者,有转移瘤和侵入瘤。
脑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大多为大脑的脑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转移瘤及听神经瘤等。
儿童则多为小脑的星形细胞瘤、小脑中线的髓母细胞瘤、第四脑室的室管膜瘤、蝶鞍部的颅咽管瘤等。
由于各种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病理特征不同,其良性与恶性以及物学特性也不一样。
如神经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成长较慢,囊性者预后较佳,多形性胶质瘤生长快,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病程仅有数月。
转移瘤属晚期,预后更差。
血运转移者,原发癌多为肺癌、乳癌及肾癌。
肿瘤直接侵入脑组织者、多见鼻咽癌、中耳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病因但与颅脑损伤、射线、化学物质、病毒侵入等因素诱发颅内癌基因生长有关。
病理:颅内原发肿瘤虽然多数为良性,但由于发生部位关系,后果常比较严重。
同时,在病理组织学上良性与恶性肿瘤的界限常不清楚,造成良恶混合而难以区分。
如某些分化很好的肿瘤可没有包膜;许多浸润肿瘤可以生长缓慢。
在组织学上近似良性;瘤细胞大多数以膨胀与浸润两种方式生长。
原发性肿瘤常单个生长,而转移性肿瘤常为多发,可同时或先向后从多处生长,形成彼此不相联系的独立病灶。
大脑半球发生肿瘤的机会最多,依次为蝶鞍区、小脑、桥小脑角、脑室内、脑干等。
按病理组织学类型分:最多见的是各种胶质瘤,约占1/3或1/2以上。
(如星型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和少枝胶质母细胞瘤。
)其次为脑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
临床表现:一.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恶心、视觉障碍、三联征:头痛常为渐进性并逐步加重,到晚期则为持续性剧烈性头痛,甚至头痛如裂,用一般止痛药不能缓解。
恶心:常为喷射状呕吐,与进食无关,严重者不能进食,食后即吐,这是肿瘤压迫呕吐神经中枢所致。
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及影像表现
![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及影像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c8519cd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4.png)
桥脑位于中脑与延髓中间,两侧借 小脑中脚与小脑相连,此交界区称
为桥小脑角区(CPA)
病例,女,49岁
因“头晕10年,左耳听力下降3年 余,加重伴味觉减退,左侧咀嚼无
力半年余”来诊
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部闷胀 感,不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不适,未予 特殊诊治。5年前患者逐渐出现左侧肢体活动 不灵,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无行走不
桥小脑角区的三叉神经鞘瘤起源于三叉神经 根,常表现为跨越中后颅窝的哑铃型肿块, 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肿瘤边缘光滑,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增强 扫描呈不均匀环状明显强化。瘤内出现脂肪 变性可为特征性改变。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脑内或者脑外,T1WI 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其内掺 杂筛孔状低信号。病灶占位效应不明显,增 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病理反射:双侧Hoffman征阴性,Babinski征 阴性,Chaddock阴性。
脑膜刺激征:颈抵抗阴性,Kernig征阴性, 布氏征阴性。
北区磁共振659075 老楼强化磁共振
天坛医院术后病理:听神经鞘 瘤伴囊变。
定位:桥小脑角区(CPA)肿瘤首先应该明 确是脑外肿瘤还是脑内肿瘤。脑外肿瘤多有 临近骨质改变、脑白质塌陷征、蛛网膜腔隙 扩大、临近脑沟池变窄、硬脑膜与肿瘤呈钝 角等。有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起病缓急综 合分析判断。
研究认为听神经瘤是由NF-2基因缺失引起的, NF-2基因位于22号染色体,是一种抑癌基因, 可以抑制NGF(神经生长因子)、GGF(胶 质细胞生长因子)、PDGF(血小板衍生的 生长因子)的过度活性,而这些因子可刺激 施万细胞的过度生长,在听神经瘤中往往有 明显的活性表达。
听神经瘤MRI表现为桥小脑角区圆形或结节状肿块, 多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一般呈实性、囊实性和囊 性三种,伴或不伴内听道扩大,实性者T1WI上为稍 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增强呈均匀一致明显强 化;当内部出现囊变、坏死、出血、钙化时,内部 信号可不均匀,T1WI上呈混杂略低信号,T2WI上 呈混杂略高信号,增强呈花瓣样强化;当伴有患侧 第Ⅶ、Ⅷ神经束增粗时,表现为与肿瘤相连并明显 强化,两者信号变化一致,称为“荸荠”征或“苹 果柄”征。有人认为这为听神经瘤的特征性改变。
桥小脑角综合征名词解释
![桥小脑角综合征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8bf4b1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e.png)
桥小脑角综合征名词解释什么是桥小脑角综合征桥小脑角综合征(pontocerebellar angle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疾病,又名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pontobulbar cacangle syndrome),是指桥脑小脑角区域出现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该综合征的症状主要涉及神经耳过敏(neurofibromatosis)、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视神经瘤(optic neuroma)等疾病。
桥小脑角综合征的症状桥小脑角综合征的症状广泛而多样化,因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1. 异常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桥小脑角综合征通常会影响患者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
患者可能表现为步态异常、姿势不稳、四肢不协调等症状。
2. 面神经麻痹由于桥小脑角区域的异常,患者可能会出现面神经麻痹的症状。
这包括面部表情无力、口角下垂、口水外溢等。
3. 听觉问题由于神经过敏或听神经瘤的存在,患者可能会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鸣等听觉问题。
4. 视觉问题视神经瘤是桥小脑角综合征的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视觉问题。
5. 眩晕和头痛患者常常会感到眩晕和头痛,这是由于神经瘤或异常对周围结构的影响所致。
桥小脑角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桥小脑角综合征的诊断通常是基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评估。
医生可能会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听力和视力测试等来确认诊断。
治疗桥小脑角综合征的方法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选项: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用于缓解桥小脑角综合征的一些症状,例如镇静剂可以帮助缓解眩晕和头痛。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引起症状严重或有进展趋势的病例,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标是移除或减小神经瘤的压迫和影响。
3.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桥小脑角综合征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改善日常生活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神经瘤
• 起源于第8对颅神经前庭支内耳道段的神经鞘膜. • CT:多为实性等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中等强化,内听道扩
大,常见一蒂伸入内听道,瘤周脑池增宽。
• MR:肿瘤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 ,面听神经 束增粗,肿瘤长T1长T2信号,信号常不均匀, 实质部分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
•
10834993
T1
前庭 蜗神 经
小脑下前A
面神经
蜗神经 前庭神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面神经
2020/7/17
面神经
前
蜗神经
庭
神
经
面神经
耳蜗神经
CPA肿瘤占颅内肿瘤 6%-13%
听神经瘤 67%
其他神经鞘瘤4% 血管病变 3% 转移瘤1%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 外生性小脑脑干星形细瘤
表皮样囊肿 5%
参考文献:黄谋清 桥小脑角区肿瘤CT和MR诊断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9 15:221-226
女 47岁
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麻木不 适,并有视物重影,伴有少许头晕。无头 痛、呕吐、肢体抽搐。
CT
2020/7/17
CT
MR T2WI
2020/7/17
桥脑小脑角区常见肿瘤
• 佛山市南海区第九人民医院 刘飞龙
•
指导老师 王广谊
4
(我是医生)
桥脑小脑角区--脑桥、延髓、小 脑相交区域。
就钻
MR
• T1略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 • T2略高于脑脊液的高信号 • 增强无强化
10923608
T1 T1
T2
T1+C
• 桥小脑角区肿瘤诊断最佳方式
• MR平扫及增强----能诊断内听道3mm的小 肿瘤。
小结
• 听神经瘤:内听道扩大,与骨板夹角呈锐 角。
• 脑膜瘤:不破坏内听道和听神经,脑膜尾 征。
T2
T1+C
脑膜瘤
起源于岩锥尖部后 面的脑膜。 CT:实性肿块,均 一中等强化。肿瘤 与岩骨钝角相连。与 其他部位脑膜瘤表现 一致。
MR:
• T1T2等信号/强化明显/宽基底/脑膜尾征
10838815
T1
T2
T1+C
表皮样囊肿
• 起源于皮肤外胚层的残留。角化的鳞状上 皮、胆固醇。
• CT密度取决于囊肿 的内容物(胆固醇 和角化物的含量)。 低密度 特征:占位轻/见缝
• 表皮样囊肿:不强化,占位轻,DWI高信号。
谢 谢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