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课题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课题开题报告吴屯中心小学王震荣一、课题提出背景与理论依据1、课题提出的背景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大潮冲击下,部分小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

精神空虚,沉迷网络,厌学情绪,自私自利自我意识严重;尊老爱幼、文明节俭等社会公德意识滑坡。

这些问题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处于迷茫无奈徘徊中。

原因何在?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因为现行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思想,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把孔孟学说的教育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断层的局面。

中华民族本是礼仪之邦,可如今孝敬父母、礼貌谦让这些传统美德却逐步被人们遗忘。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学生从小没有受到圣贤的良好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也就受到各种污染,于是做出各种错事来。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2004年中央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是教育系统经常提到的中央8号文件和中央16号文件。

两个文件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对学校如何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做了全面的阐述。

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

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

心理教育学家的分析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最佳时期是0—13岁。

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我国历代大师、学者和名人如李白、杜甫、曹雪芹、毛泽东等无一不是从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

所以说,儿童时期进行国学伦理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在这样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会开启儿童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使儿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国学经典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开题报告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岭南学校贺国新一、本课题核心概念说明。

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了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

经典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经典及经典教育是指语言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特指国学经典)及利用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的心智、人格、语言、思维等方面的教育,着重于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经典诵读”又叫“经典素读”。

台湾学者王财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推广“经典诵读”活动,现已深入海内外华人世界。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撰文《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就经典阅读的作用、经典与传承文明、经典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文汇报》,2002年7月1日)。

日本人把我们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对素读的诠释是这样的:“素读”就是大量的死记硬背,是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

他说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

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

”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

二、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学生文化生活和读书现状。

文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古典文化的吸收,继承、吸收传统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由这路。

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冲击很大。

现代中小学生出现“文化断层”,网络等快餐式文化和外来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较大,从我校学生有关课外阅读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60%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读物都以在校内各课程的资料书为主,20%的学生经常阅读文学作品,15%的学生喜欢阅读体育、娱乐方面的读物,仅有5%的学生有广泛阅读各方面课外书籍的习惯,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有80%之多只对社会流行的浅显和通俗读物感兴趣,而对经典名著有所了解的学生不到20%。

诵读经典 传承文明开题报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

诵读经典    传承文明开题报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
一 、经典诵读的概念
诵读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这就是经典诵读的概念。
课题名称:诵读经典传承文明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核心概念、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中华经典美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瑰宝,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朽教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从小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品质,我校决定开展“诵读经典传承文明”的诵读活动。
5、赛一赛:小学生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因此在学生背诵古诗文时,教师适当穿插一些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6、写一写:或者将古诗所描绘的场景进行想象,写成现代文,或者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一些诗句,或者模仿写诗,以提升作文品味。
七、技术路线与实施步骤
技术路线
我校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情况的经典诵读的技术路线,成立健全的组织机构:由校领导——优秀语文教师——校本教师——音乐教师组成;其次明确分工:语文教师、校本教师教授内容,音乐教师深入班级教节奏和动作;再次学校要制定具体诵读方案,并认真贯彻,做到“三定”:定时间、定教师、定教材;“三有”:二年级以上有摘抄本,学校有检查测评效果措施,每学期学校有一次集中展示活动。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思路
我们的研究思路是经典诵读既要数量又要质量,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加大诵读经典的数量。

经典诵读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与探究

经典诵读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与探究

教育,积极地取法于传统文化思想,借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举止文明、感恩合作、诚实守信,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小学教育过程中通过诵读文学经典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策略如何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呢?经过实践研究,我们从以下方面着手。

1.遴选合适的经典内容为依托首先,从语文教材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

统编教材非常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古诗文129篇,其中以古诗为主,还有一些文言文,增设了专题栏目,如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可充分利用教材,选取合适的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精心遴选各年段的合适内容,如国学经典、2册,共12册。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受伟人的情怀,学习伟人的精神。

献礼建党百年”不断进步,做一个明史立志,追求卓越的人。

学校每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古诗文抽背比赛。

《经典润少年》课程资源包开发以后,学校将抽背比赛升级为“古诗文考级”,每个学期考一次,分为一级和二级,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等级进行考试。

“附小名人事迹知多少”。

学校制作了精美的“附小名人”书签,组织学生观看附小名人视频,组织附小名人故事会,还成立了二附小名人讲解队,给来访的宾客讲解,让全校学生感受身为附小学生的自豪。

每届学生在毕业前夕,学校会安排他们到名人墙前,听取讲解员的讲解,再次感受伟人的魅力,让伟人的事迹激励孩子们继续新的征程。

四、结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其未来健康成长的关键,诵读经典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对此展开了相关讨论,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与培养提供有效助力。

(作者单位: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越王小学)91。

《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国学经典诵读》开题报告·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主要研究方法及基本研究思路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当前国学经典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虽然对于儿童读经的内容和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对于中华文化精髓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却一致认同。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童子诵读国学经典已不是新鲜事,自从由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发起,由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倡导(于九八年起在香港),业已整整十年之久,十年的经历,成果数不胜数,经验已经很丰富了。

今天将此话题重新提起,意在从目前轰轰烈烈的背诵之中,从各地你学我仿的表演之中冷静下来,更深层次地反思国学经典的正确位置。

从国内外领域的研究趋势看,古诗文诵读在国内外华人圈已逐渐达成共识,国学渐渐被世人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

目前,国学启蒙的响应者已有很多。

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国学经典 开题报告(定稿)

国学经典 开题报告(定稿)

国学经典开题报告(定稿)【国学经典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此处详细介绍国学经典的背景信息,如国学经典的定义、起源、发展历程等。

可以引用相关研究文献和资料来支持和说明选题的重要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此处详细描述研究国学经典的目的和意义。

可以从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思想启迪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解决的问题或期望的研究成果。

]【三、文献综述】[此处对国学经典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已有研究的结论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4.1 研究内容】[此处详细描述本文研究的内容,包括主要研究方向、子课题等。

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定具体的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此处介绍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包括文献调研、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

需要详细说明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五、研究进程与计划】[此处详细描述本文的研究进程和计划安排。

可以将研究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设置相应的时间节点和任务目标,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

]【六、预期研究结果】[此处列出本文预期的研究结果,包括对国学经典的深入理解、新的发现、理论创新等。

可以从内容上进行细化,确保结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七、研究前的准备工作】[此处列出本文开始撰写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收集、调研、实验准备等。

可以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问题解决方案。

]【八、预期研究进度与安排】[此处详细列出本文的研究进度与安排,可以使用时间进度表或甘特图来展示。

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九、论文组织结构与初步章节安排】【9.1 论文组织结构】[此处描述本文的组织结构,包括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部关联。

可以使用图表形式展示,确保整篇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9.2 初步章节安排】[此处列出本文的初步章节安排,并简要介绍各章节的内容和主题。

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修改章节,确保研究工作的全面和详尽。

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实践与研究

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实践与研究

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实践与研究摘要:我国五千年的文明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经典,这些文化经典聚集着先人的无穷智慧,也浓缩了古人的思想精华,传承给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是我们精神上的珍贵财富。

国学经典是国家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的深厚哲理对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小学教师为了更好地迎合素质教育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手段研究,发现经典诵读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

基于此,本文对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展开讨论。

关键词:经典诵读;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和结晶的浓缩,其中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尤其在《弟子规》中体现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方面”的核心内涵,更涵盖了无数传统美德。

包括“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爱敬孝顺的做人准则;“凡出言,信为先。

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勿轻传”的交际原则;“不力行,但学文。

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

任己见,昧理真”的好学品格,“恩欲报.怨欲忘。

报怨短,报恩长”的知恩图报品格等。

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能,进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和价值观,对小学生的素质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当前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很多小学生在言语表达上极不文明,甚至出现破坏公物、欺负弱小、索要财物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交往上,很多学生和家长缺乏沟通,与左邻右舍关系冷淡;和同学交往时表现出任性、霸道等特点。

在学习上十分被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精神涣散,心理素质差,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

2.如何把经典诵读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2.1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国学经典作为先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对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引导作用。

开题报告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

开题报告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题重新论证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

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2、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3、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

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4、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西方,比如法国,出现理工科招生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生数量超过理工科学生的现象;美国、德国的文科学生增幅也较快。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

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

《诵国学经典,创书香校园》课题开题报告一、《诵国学经典,创书香校园》课题研究的背景: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

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

”国学经典就是这种足以支撑我们华夏民族的永恒力量,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认为“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国学经典就是中华民族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顾及民族承前启后的百年大计,要善于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作为学校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和引导。

现在学校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跨世纪的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重学分、重知识、重技能,唯独忽视做人教育。

不听家长话、任性骄横乃至于叛逆,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难题。

将国学经典引入校园,让学生能通晓事理,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修心修志,热于奉献,孝亲尊师,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综观国国际形势,传承国学经典,深化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我校经过多年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发现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孩子优秀的人格,是实现孩子“童蒙养正”的最佳素质教育,也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和智慧的书”,能够使儿童在人格、心灵的塑造、记忆力、理解力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之成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道德品质的一流人才。

因此,我校决定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切入点,申报了《“诵国学经典,创书香校园”》的科研课题的研究,真正让经典诵读走进课堂,努力营造书香校园,塑造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书香校园文化。

国学经典 开题报告(定稿)

国学经典 开题报告(定稿)

国学经典开题报告(定稿)【正文】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学经典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思想体系。

其内容丰富多样,包含诸多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等,这些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因此,研究国学经典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国学经典的价值与意义,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以期对今天的社会生活和个人修养有所裨益。

2.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国学经典的概念及其分类:综述国学经典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情况,探讨国学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地位。

(2)国学经典的思想内涵:分析国学经典著作中包含的思想观念,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3)国学经典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探讨国学经典对当代社会、教育、家庭等方面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4)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国学经典的传承方式、方法和途径,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国学经典。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全面分析国学经典的相关问题。

2.技术路线(1)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图书馆、数字资源库等渠道,获取国学经典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

(2)梳理研究内容与思路:在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梳理研究内容和思路,形成研究的架构。

(3)开展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对国学经典的实际应用和影响进行研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深入探讨。

(4)论文撰写和修订:根据研究成果,编写论文,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1.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得出国学经典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并对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和思考。

2.创新点(1)综合研究。

本研究将从经典著作的内涵、实际应用和传承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力求得出全面的研究结论。

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课题研究中期小结王震荣一、主要目标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校园内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了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了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进展情况1、每日一读。

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从8点起,各班进行10分钟的《弟子规》诵读。

2、每周二节课,纳入课程计划。

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每周二节经典课,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诵读与讲解,难点解惑,活动延伸。

3、课题组成员每周一节课进行集中学习。

4、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布置,让学生在良好的国学氛围中学习。

三、收获与困惑(一)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

通过这些经典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

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

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二)国学经典诵读发展了学生记忆力。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

理解力个记忆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

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的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高峰。

我们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

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

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

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

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的很好的开发和锻炼。

从各班教师提供的诵读阶段性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力大大提高。

诵读国学经典,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诵读国学经典,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诵读国学经典,促进良好习惯养成经典是圣人的智慧,心灵的故乡。

在历史长河里,许多仁人君子留下了可贵的生活经验,它们足以教导我们洞悉人生的真相,学会做人的道理,获得较好的发展。

科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也是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加强记忆力的训练和发展,对于儿童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此时进行最有价值的国学经典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幼小的心灵,陶冶其高雅情趣,丰厚其人文底蕴,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和仁义敦厚的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

标签:诵读经典习惯养成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们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最有效时期,在此期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诵读一些国学经典,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一)能加强中华传统美德建设在《三字经》《论语》《礼记》《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中有许多传统美德的行为规范。

而加强中华传统美德建设就应该从孩子抓起,引导他们去诵读这些有价值的国学经典,在诵读中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国自古以来即有“遗子黄金满地,不如教子一经”的说法。

(二)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典是圣人的智慧,心灵的故乡。

在历史长河里,许多仁人君子留下了可贵的生活经验,它们足以教导我们洞悉人生的真相,学会做人的道理,获得较好的发展。

科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也是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加强记忆力的训练和发展,对于儿童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此时进行最有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幼小的心灵,陶冶其高雅情趣,丰厚其人文底蕴,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和仁义敦厚的品性,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此即《易经》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

二、以国学经典育人的具体做法(一)精选经典诵读内容我们学校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经典诵读课程:一年级《笠翁对韵》,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弟子规》,四至六年级《论语》。

这些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它们包含了立身、处世、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哲理。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十堰市房县东城小学课题组课题类型:省级课题课题负责人:陈烁石力刚开题时间:2011年5月22日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理论依据1、课题的提出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经典美文是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无数灿若星汉的古诗散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东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高度重视古诗文教学及诵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归位,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从语文学科切入,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配合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可从根本上优化校园文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并对于每个学段都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的诵读,让他们自小就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

通过诵读,让学生体味到我国中华经典诗文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陶冶学生美好情感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开题报告

《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各位专家,老师们:我校《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是襄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区教科研室批准,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通过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使他们受到其中内容的影响,从而提高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促进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学校有着诸多有利条件。

学校有浓郁的科研氛围,教育科研走上了经常化、群体化的轨道。

教师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为教育科研提供了师资队伍基本素质上的保证。

课题负责人有着2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高级职称,已撰写多篇论文,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这样强有力的队伍,一定能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并且圆满结题。

另外学校图书馆的大量藏书,便捷的网络资源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

三、课题实施(一)课题研究内容1、各年级学生在学好规定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一二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的部分内容(共1000字内容),以及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等;三四年级学生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的大部分内容(各720字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五六年级学生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的大部分内容(各900字内容),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课题组将在实践中研究出用于安排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可操作的作息时间安排,进一步修订完善适合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2、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诵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并以此锻炼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记忆内容的质量。

课题组将致力于科学的诵读方法、科学的记忆力训练方法的总结和研究。

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提供可操作的指导。
提高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增强文化
自信。
研究内容
调查和分析当前中小学生的诵读经 典教育现状及问题。
对比和分析经过诵读经典教育课程 和活动后的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 养和人格变化。
设计和实施针对不同年级和群体的 诵读经典教育课程和活动。
总结和提炼诵读经典教育的有效策 略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校的角色 和责任。
进度计划
第三阶段(11月):招募实验 学校和教师,进行前测和实验培

确定实验学校和教师,并签署合 作协议
进行前测,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初 始情况
进度计划
组织实验培训,确保教师掌握诵读经典教学方法和技巧 第四阶段(12月):实施教学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
按照实验设计实施教学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
进度计划
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 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23-10-30
contents
目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研究方法和步骤 • 研究价值和预期成果 • 研究团队和分工 • 时间安排和进度计划 • 经费预算和资源需求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国家文化战略发展需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我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文化 素养和民族精神。
研究意义
01
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通过开展中小学诵读经典教育实践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
传承与创新,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02
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方法研讨开题报告

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方法研讨开题报告

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古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不断遭受西方文化侵袭、不断被弱化的严峻现实。

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孩子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

因为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

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

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

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将永远无法弥补。

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

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

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

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我们认为,利用青少年学生时期的记忆力,可以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当学生把这些记到脑子里,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而且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背景与理论依据1、课题提出的背景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大潮冲击下,部分小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

精神空虚,沉迷网络,厌学情绪,自私自利自我意识严重;尊老爱幼、文明节俭等社会公德意识滑坡。

这些问题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处于迷茫无奈徘徊中。

原因何在?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因为现行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思想,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把孔孟学说的教育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断层的局面。

中华民族本是礼仪之邦,可如今孝敬父母、礼貌谦让这些传统美德却逐步被人们遗忘。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学生从小没有受到圣贤的良好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也就受到各种污染,于是做出各种错事来。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2004年中央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是教育系统经常提到的中央8号文件和中央16号文件。

两个文件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对学校如何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做了全面的阐述。

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

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

心理教育学家的分析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最佳时期是0—13岁。

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我国历代大师、学者和名人如李白、杜甫、曹雪芹、毛泽东等无一不是从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

所以说,儿童时期进行国学伦理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在这样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会开启儿童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使儿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从学生终身发展着眼,创新德育工作途径国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知识载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是一种不朽的教育力量。

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国学教育培养新一代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责任感,是我们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2.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经典美文的赏析诵读,探索语文教学新思路,为学生大量阅读和未来写作独辟蹊径,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低年级侧重迅速增加识字量;中年级以记忆积累为重点;高年级着力为写作和古诗文后续学习奠基。

3.创建特色教育模式,探索学校内涵式发展道路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学校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立足于教育的创新,将“国学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打造学校教育软实力,努力形成学校自己的品牌,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逐步探索、完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学生优秀品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发现学生越是即将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整体素质、个人涵养越是不尽如人意,一些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短视近利的行为造成了许多学生缺少健康心理和良好涵养,心境浮躁,性格极端的现状屡见不鲜。

我们常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老师责怪学生难管理。

如何打破德育工作这一僵局,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实施德育渗透,培养他们淳厚天性、良好品行,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具有极大教育能量的国学典籍。

而且《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量化要求。

即“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大量的经典诵读实验结论证明诵读国学有益于儿童语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

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合作进行了《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潜能开发》的相关实验研究,结论是:“儿童诵读国学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方面有显著的提高;提高儿童的注意力;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

”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作为我们致力研究的目标。

四、本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的内容(一)研究目标:1.用国学经典文化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

2.用国学经典培养孩子优良品行。

3.对儿童进行经典诵读和国学启蒙教育,培养孩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教师能探索出国学教育的新途径,并将德育渗透到个学科中,教师之间能够协作与交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育人观。

(二)研究的内容及思路:1.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

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内容。

安排一至六年级每周一至两节课为国学课程,将国学精髓《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作为我校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2.营造“国学教育”育人环境,“与经典相伴,与书香同行”,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学校进行了精心设计,整体规划,分块布局,处处体现国学教育特色。

我们在学校教学楼的所有学生经过的墙壁、走廊上张贴了国学经典的宣传牌,有经典名句,中华德育故事,名人图像等,让经典育人“润物无声”。

3.把经典诵读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结合《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联系新形势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在家里学生自觉做到进家出门主动和父母打招呼,好吃的东西让长辈先尝,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等;在学校学生自觉尊敬老师,关爱同学。

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了学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应该从小做起。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文献研究法:参考国学经典著作,提炼适合小学生使用的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

2.实践研究法: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修改边提升的方法,在实践反馈中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3.对比研究法:此方法应用于研究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前后思想、言行等方面的变化。

六、本课题研究实施步骤(课题预计从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1.准备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完成课题的论证,制定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6年8月)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具体的研究论证,并分阶段及时总结整理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0月)全面总结研究的工作,搜集整理研究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七、预期达到的结果:1.使校园环境更具有育人气息。

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无处不在,既有无声地熏陶和感染,更有有形的地引导和教育,处处凸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2.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教师的一朝一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示了明显的特点——国学经典。

学生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很大的变化。

3.能给孩子们以精神上的滋养、激励、慰藉和启示。

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给孩子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达到正礼修身育人的目的。

经典教育深入到课内,渗透到课外,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和育人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九龙坡区教育科学2009年专项课题《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重庆市九龙坡区金凤镇小学课题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我代表学校宣读《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的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

我校于2008年开始进行了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的研究准备,经过专家评议,2009年10月21日批准立项为九龙坡区教育科研课题。

今天,我们召开开题会,我向各位领导、专家报告如下: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一)问题的提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的都在经史子集里。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谈到典籍,大家至少会想到“四书五经”,“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常理常道。

“经书”,便涵蕴着常理常道,能教人做事,做人,做学问。

国学大师南怀谨把道家思想喻为药店,儒家的孔孟思想喻为粮食店。

有位研究弗洛伊德的中国学者说:“读了《四书》的人,是永远不要看心理医生的。

”可见,“经书”是让人安身立命的典册,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传承文化、推动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核心。

南怀谨在《论语别裁》中讲到:中国文学自“五四”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

但是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

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东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我们中国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

只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才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纵观国内国际形式,提高国民的民族文化内涵迫在眉睫。

“以德治国”从孩子开始,用中华民族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青少年的心灵,对其实施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在下一代中培育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是当务之急王财贵在《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中讲到:“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

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二十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趋下的可能。

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总是缓慢上升,十三以后方有长足之进展,十八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

”所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诵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途径,诵读经典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小学是诵读经典的最佳阶段,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个时期若不让他多记一些对他一生都有用的东西,那他就可能去记广告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