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导向下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实践_詹运洲
金山“江南田园”把最美风景留给村民
![金山“江南田园”把最美风景留给村民](https://img.taocdn.com/s3/m/8fd2b03f02020740bf1e9b2a.png)
金山呼江南田园”把最美风景留给村民坐落于杭州湾畔的金山水库村.水域面积近三成,70 多个小岛、星罗棋布的村庄宛若小小威尼斯,而6000年古海岸线遗址又让村庄显得底蕴厚重。
在上海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中,水库村成为全市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
很快,村子里有了变化:断头浜逐一被打通,湖面架起栈道,江南民居风格的农民集中安置点开工建设……一个崭新的村庄正在呈现。
漕泾镇党委书记罗华品说:“过惯了慢生活的村子,这回做了件快事。
”一、选择性保留原有村落格局水库村所在的漕泾镇正在打造市级全镇域郊野公园,作为核心区,水库村被纳入郊野公园整体规划中。
负责规划的上海城策行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詹运洲说,根据《漕泾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水库村将成为新江南田园。
水库村拥有丰富的水文化,《规划》就以“水+园”“水+岛”“水+田”为主题,把村庄分为北、中、南三大片区,分别植入产业功能。
北片区叫作“溪渠田园”,专攻农业发展,结合田园风光,选择性保留原有村落格局,打造农场民宿;中片区“滩漾百岛”景色优美,村民枕水而居,是水库村的核心区域,特色旅游区坐落于此.包括亲子休闲、理想乡居、慢活养生、高端度假、文化体验、精品农业、休闲农业和产业展示。
区块之间用水上游线串联;南片区“河塘聚落”,以养殖业为主,原来的厂房变身“共享办公+度假”的空间群和文化展馆。
为寻找当地特色,设计师找来厚厚一叠村史镇志来研究古冈身带遗址.打造出一条千年沧桑拾贝径,计划建设护塘石标识、化工科普公园来体现文化风貌经典,还规划一条通道,将阮巷老街、茶庵、古海岸遗址等特色文化景点串联起来。
二、盘活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罗华品原本担心漕泾镇会遭遇“有项目没土地”的通病。
没想到,在土地总量不变的“天花板”下,竟“多”出5平水库村农民集中居住点是江南风格的“湖景房”方公里建设用地。
这5平方公里土地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一幅地一幅地梳理盘活的。
不少农民进城定居后,宅基地空置。
园林艺术设计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运用案例
![园林艺术设计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运用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4cf8cc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d.png)
园林艺术设计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运用案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乡村建设。
园林艺术设计技术,作为一种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设计手法,被广泛运用于乡村振兴项目中,为乡村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和发展机遇。
本文将通过介绍具体案例,探讨园林艺术设计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运用。
案例一:徽州乡村文化园的打造徽州乡村文化园位于安徽黄山市,是一个典型的乡村振兴项目。
园区依托当地独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运用园林艺术设计技术进行规划和建设。
首先,设计者利用景观绿化和道路布局,将山水之美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设计师充分挖掘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打造了一系列以徽派建筑为主的文化设施,如徽派民居、徽派商店、徽派庙宇等,使园区充满了浓厚的徽州文化氛围。
最后,设计者注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引入了节能环保的概念,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提高了园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这些创新和改造,徽州乡村文化园成为了一个集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案例二:雪乡村冰雪旅游项目的开拓位于黑龙江省的雪乡,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
近年来,雪乡通过运用园林艺术设计技术,成功开拓了冰雪旅游项目,带动了乡村振兴。
首先,设计者将景观规划与冰雪元素相结合,利用冰雪塑造了雪乡独特的风景线,如冰雪雕塑、冰灯展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其次,针对农户的特点和需求,设计者进行了园林改造,打造了一系列以农家院为主题的小众旅游产品,如冰雪体验农庄、冬日乡村采摘等,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增收的机会。
最后,设计者注重保护并发展当地的自然环境,提倡低碳环保理念,运用农业景观、湖泊以及稀有植被进行景观塑造,使雪乡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冰雪旅游胜地。
案例三:扶贫项目中的园林艺术设计技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扶贫,园林艺术设计技术在扶贫项目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都市远郊农业小城镇围绕“三农”的积极探索——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郊野公园规划
![大都市远郊农业小城镇围绕“三农”的积极探索——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郊野公园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b15779a358f5f61fb6366627.png)
如何恢复农村生态,还原青山绿水的纯净梦想?第二,如 何完善农业产业链,使其更富“含金量”?第三,如何让 农民成为公园的主人,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2049/j.urp.201804011 ■ 文章编号:2096-3025(2018)
04-0091-11
作者信息
周 伟 上海广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所长,规划师
A b s t r a c t Shanghai’s new master plan puts forward the goal of building an excellent global city. Based on interpreting the goal and studying the international case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trategies on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for small towns dominated by agriculture in the outer suburbs of the metropoli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untry Park Planning of Langxia Town of Jinshan Distric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owns and villages, carrying out a key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ization of rural con protection of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bringing into play the high additional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inally, multiple plans will be combined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Keywords metropolis, small towns,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Three Rural Issues”), country park, planning
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f6341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6.png)
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摘要:城市近郊公园绿地空间作为城市与乡村过渡区域中的重要绿色斑块,对于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生态保护与游憩共享的双重功能。
然而,当前近郊型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不足导致了景观空间服务供给缺口的增大,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能效普遍丧失。
如何使城市近郊公园绿地做出适应大城市快速发展的针对性响应,满足更加综合且复杂的景观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则是风景园林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阐述,该文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国内外郊野公园的发展概况及其主要功能,结合深圳园林设计方案进行场地分析,主要从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理念角度出发,从不同角度分析郊野公园的设计理念及手法,最后对城市郊野公园景观布局及详细设计进行论述,为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健词: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规划设计;自然野趣;休闲游憩引言本文近郊区定义以深圳为研究基础,传统的深圳市城区划分为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个圈层。
城市近郊区域是指环绕在城市主城区外围,由于紧邻城市主城区,通常呈环行带状分布。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重视。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地处城市边缘地带的郊野公园受到各方关注,许多城市也在大力建设郊野公园。
1.郊野公园国内外发展概况1.1郊野公园国外发展概况20世纪60年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水平的提高,为城市带来了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等问题。
20世纪中后期,欧洲国家开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旨在保护郊野环境,各国在城市郊区建立绿化圈层,以防止城市无序扩张带来的生态破坏,郊野公园也由此应运而生。
1.2郊野公园国内发展概况我国郊野公园的发展起步较晚,建设初期借鉴了其他国家在选址、规划、管理模式、功能、分类、客源、旅游评价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加强郊野公园建设、强调保护管理自然资源、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建议。
农业地区生态建设的郊野公园规划方法
![农业地区生态建设的郊野公园规划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dffe47ff5335a8102d220ef.png)
农业地区生态建设的郊野公园规划方法作者:王夏娴来源:《管理观察》2014年第19期摘要:青西郊野公园的建设对青西地区的意义在于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新型组织方式以达到强农富农的目的与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青西郊野公园规划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补偿建设相结合,本文初探以提高生态效益为目标,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发展的创新建设方法。
关键词:农业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生态效益制约因素“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环境为代价,着眼农业、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两局合并,“两规合一”的大背景为郊野公园和郊野单元的规划出台创造了大好机遇。
构建高品质的城乡环境,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是上海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迫切需求。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以推进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为试点,开展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创新,积极探索集建区外郊野地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是推进建设用地减量、生态用地增量,优化集建区外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提升郊野地区生态环境水平,保障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
郊野单元规划构建在全新的土地整治平台上,将原先的单纯农用地整治转变为多地类的综合性整治。
以建设用地减量化目标为前提,整合郊野单元内各类涉农资源,通过增减挂钩政策腾挪土地空间,建立“造血机制”,盘活郊野农村集体土地,壮大集体经济组织,提升郊野地区生态品质。
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农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农业资源利用向节约、集约、循环和永续利用转变。
坚持把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
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促进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公园案例
![乡村振兴公园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88992f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6.png)
乡村振兴公园案例乡村振兴公园是指通过建设公园,提升乡村环境品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乡村公园依托农村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打造具备休闲、娱乐、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的现代化公园设施,可以提供农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为当地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乐清塘栖村位于浙江乐清市府城镇,是中国传统的水乡村落,拥有壮丽的雪峰山和秀丽的海岛景色。
然而,长期以来,该村面临着土地荒化、农产品降价以及人口外流等问题,经济发展困难。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乐清塘栖村积极引入乡村振兴公园的理念和模式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他们租赁了当地的土地,规划了一个占地300亩的乡村振兴公园项目。
在乡村振兴公园的规划中,乐清塘栖村把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了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他们通过农业种植、养殖等方式,实现了对当地农产品的高效生产和销售。
同时,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公园设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休闲和购物,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公园中,游客可以参观农田、采摘水果、观光农场、体验农业生活等,深入了解农村文化和乡土特色。
乐清塘栖村还注重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
他们对传统农田进行修复和改造,引进生态农业的理念,通过绿色种植和生态养殖等方式,保护农田的生态平衡。
同时,在公园中规划了大片的绿地和湿地,种植了丰富多样的植被,营造出一个绿色、生态的环境。
乡村振兴公园的建设为乐清塘栖村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效益。
首先,乡村振兴公园的建设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村民的就业和收入增长。
其次,公园成为了当地乡村旅游的热门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酒店、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再次,通过公园内的农产品销售和相关产品的打造,推动了农产品的价值提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乐清塘栖村的乡村振兴公园项目成为了农村综合开发的一个成功案例。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乡村振兴公园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该案例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乡村振兴公园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基于贫困乡村农旅脱贫规划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应用探究———以广元市蒲家乡罗圈岩村为例
![基于贫困乡村农旅脱贫规划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应用探究———以广元市蒲家乡罗圈岩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97e9c5369dc5022abea0062.png)
基于贫困乡村农旅脱贫规划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应用探究———以广元市蒲家乡罗圈岩村为例作者:程晓波,况劲芳,严巧巧,吴建文,廖波,黎智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9年第4期1 精准扶贫与环境园林景观规划1.1 精准扶贫十七大以来,中央进一步强调巩固和树立“五个统筹”的思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发展观。
这些宏观形势的驱动都引起了规划背景的改变,对地处我国西部四川省贫困地区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地处西部边远地区蒲家乡罗圈岩村位于四川北部边缘,山地向盆地过渡地带,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乡村化发展战略中将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扶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政策保障。
我们主要承担乡村环境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
因此,我们做环境规划,也遵循科学选址、长远规划原则,不仅着眼当下,考虑长远,分阶段地完成项目实施,最终达到精准脱贫,终生脱贫的目标。
鉴于目前单一的扶贫方式和扶贫规划有一定的局限性,只依靠单一项目发展低端农牧产业来吸引外来人群远远不够,根据规划方案,进行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针对规划进行的可实时操作设计,预留了项目未来运营的场地设计,优先进行环境营造,再同步保证项目的运作执行。
1.2 环境园林景观规划根据现场调研和国家政策的分析研究,结合多年的易地扶贫项目设计经验,进行项目的全新研究,在尽量考虑风险投入产出的结果后,我们认为:环境园林景观规划优于项目扶贫支援提前介入,效仿环境育人的经验,用环境园林景观规划逐步转变群众“贫”的观念。
具体做法如下:1.2.1 场地预留观光项目设计。
降低或分担原有项目效益风险。
(1)风险内容:少量资金投入。
根据场地分析,以及对全国各项农旅项目的分析研究,该地块适宜观光、农牧产品、露营拓展结合极限体育综合开发旅游项目,才能极大发挥地区优势,“变废为宝”。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9b2b1b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9.png)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摘要: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乡村园林景观在新型城乡一体化旅游建设中得到更多关注和实践。
然而部分乡村景观园林的盲目建设给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和本土文化带来了诸多问题。
本文从生态资源保护和振兴乡村经济角度,以乡村景观园林为载体,分类总结现状问题,提出在乡村景观园林建设中以“基础调研-要素选取-主题定位-分层构建-系统重构与优化-产业共创”六步为技术路线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乡村园林景观联动规划设计的要素及方法,推动乡村园林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园林景观;规划;乡村振兴引言乡村旅游独特的村野旅游形式为创造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共生提供了有效实践模式[1]。
随着乡村旅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快速旅游化建设也给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了生态失衡、工业污染加剧和自然资源利用率低等影响[2]。
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性工作,对优化生态格局、促进产业升级、创造游憩场所等具有重要意义,其建设意义在于促进生态资源保护与再利用,使产业与生态相互融合渗透,其科学建设对于提升乡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3]。
已有的研究多从乡村生态、历史文化等宏观尺度出发,对乡村文化、自然等资源及附属使用空间进行复合性规划,但构建多尺度的乡村园林景观规划网络,明确微观尺度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方法更能深入改善乡村人居生态环境[4]。
1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概述国外开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和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较早的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如捷克、德国、荷兰等,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世界的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起了推动作用:如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规划与优化研究方法IANDEP系统;德国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DIU策略系统:“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the International Study-group on Multiple Use of Land)”提出的以“空间概念(spatial concepts)”和“生态网络系统(ecologicalnet-works)”等描述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新思想和方法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海南乡村椰林旅游发展路径探究——以海南省东郊镇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海南乡村椰林旅游发展路径探究——以海南省东郊镇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c99403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b.png)
2020年3月6日,海南省东郊镇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召开乡村振兴动员大会,会议要求在乡镇政府的带领下,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建设,改善东郊生态环境,打造宜人环境优美的旅游生态地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良农村精神风貌,并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二十字方针为根本原则,着重建设东郊椰林品牌,打造旅游兴镇,为发展椰林旅游做好政策铺垫。
同时,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给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东郊发展椰林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海南省致力于建设全域旅游示范省,在优良政策环境的支持下,海南省将会不断实现旅游转型,推动海南绿色崛起。
海南椰子远近闻名,而这得益于海南省东郊镇。
“文昌椰子半海南,东郊椰林最风光”便是最好的印证。
在海南,东郊椰林风景区一直是海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区,展现海南迷人的椰风海韵。
因而东郊被海南省政府列为首批乡村旅游建设的地区,经过政府的高投入、高重视,加之群众的积极参与,东郊已经成功打造“金沙岛渔家乐”“排港村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知名品牌,取得旅游发展的显著成果。
椰林旅游是海南省的重点产业。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海南省加大乡村建设的投入,并将东郊作为首个乡村椰林旅游建设重点。
东郊镇隶属于我国海南省文昌市,素有“椰乡”之美称。
全镇土地面积为88万km2,人口为4.26万人,为文昌市第一人口大镇,辖区内有16个村委会,村落规划布局整齐。
从自然条件来看,气候温暖湿润,环境优美,三面环海,海岸线绵长,沿海地区有东郊椰林风景区,海域风光与椰林景色融为一体,转化为多样丰富的旅游资源。
从经济发展来看,东郊镇经济发展状况尚可,国内生产总值可达3.29亿元,以发展旅游为主,椰林旅游为其一大特色和主力产业。
从交通状况来看,东郊镇交通发达,以水陆为主。
但是,东郊镇内交通条件有待完善,尤其是通往椰林风景区的沿线交通,基本以土路为主,给游客带来极大不便。
东郊镇内基本旅游设施较为完善,拥有20多家酒店,一次性可承载游客4000人左右。
乡村振兴背景下远郊型村庄景观规划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远郊型村庄景观规划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920782f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52.png)
乡村与城镇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 结构下的两种聚集点,二者构成了社 会共同体,和而不同,但又相互促进。 国家实施的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了二元 体制管理的障碍,既打通了城镇与乡 村之间的人口、土地、信息等资源要 素的流动通道,同时又保留了彼此 的风貌特征。因此乡村建设的目的 不是为了城市消费者的需求,更不 是将乡村变为城市,而是要彰显乡 村环境的独特性、乡村所具有的人 与土地和自然产生的紧密联系以及 由此产生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关 系和价值体系 [1]。我国的各个城市对 郊区村庄类型的划分标准各不相同, 以《广州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引(试 行)》为例,村庄分为城中村、城边 村、远郊村和搬迁村 4 种。在广州市
பைடு நூலகம்
1 142 条行政村中,远郊型村庄数量 共计 889 条,占地面积 4 600 km2, 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61.8%[2],数量 较多且占地面积大。加快其建设有利 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国内 对远郊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少,因 此探究远郊村的村庄发展和景观规划 具备现实意义。
本文以广东省佛山市海丰村为研 究对象,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为 目标导向,尝试提出远郊村景观规 划策略,以期为同类型的乡村发展 提供参考,间接推动国家乡村振兴 战略的实施。
吴铎权 蔡如* WU Duo-quan,CAI Ru *
.
摘要:远郊村数量较多且占地面积大,加快远郊型乡村建设有 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探讨广佛地区远郊村与城 边村的发展条件差异,界定远郊型村庄概念,并以佛山市海 丰村为例,总结其存在人口结构失衡、产业模式单一、景观资 源单一等问题。并基于乡村产业和生态振兴的目标导向,提出 两大规划策略:重塑乡村空间结构及乡土植物景观,盘活乡 村自然资源;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乡村主题旅游产品体系, 推动产业升级融合。
郊野公园的发展趋势与景观优化
![郊野公园的发展趋势与景观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4f1996e71fe910ef02df883.png)
郊野公园的发展趋势与景观优化作者:孙振伦焦洋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20年第12期摘要:大力在城市附近建设郊野公园是实施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动城市边缘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城市郊野公园的应用对城市附近的郊野景观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无意义浪费。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郊野公园的实际建设以及投入使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针对我国郊野公园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在保持自然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资源环境完整的前提下,使郊野公园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目的,突出自然景观特色。
希望本文可以为现代城乡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郊野公园;寒地;景观优化;发展趋势1 引言城市环境中一个完整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包括市政绿化、城市公园、住宅附近的绿地,还包括城市周边的郊野公园。
我国郊野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北方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特殊性,使得郊野公园的建设数量和利用率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由于郊野公园规模大、种类多,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郊野公园的认识正在逐渐提高。
公共交通的发展非常迅速,为郊野公园打下了坚实的客流条件。
然而,寒地也存在着一些自然劣势,导致很多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的普及缓慢。
如何发挥寒地的独特优势,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2 背景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集中在城市中。
虽然居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居住环境质量的下降以及繁忙的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问题也十分严重。
人们在快速发展工商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自然生态平衡。
人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当然具有自然属性,一旦长时间离开自然环境,会导致身心不能健康发展,最终疾病缠身。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年来我国的一项重点工程,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
当前,随着城市中心市区的绿化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绿化工作重心也逐步向郊区转移,建设城市边缘区的郊野公园则是一个很优秀的选择。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策略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5adf37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2.png)
中图分类号 TU2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5-0071-05 收稿日期 2023-09-06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
该文探讨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中的理论、机遇、应用策略和规划实践案例,主要包括通过康养规划、创意农业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借助传统民居、地方名人、宗教文化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通过构建水绿骨架、物候调控来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产业、文化和生态的振兴与人才和组织的振兴是相辅相成的,耦合联动是助推全面振兴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策略Abstract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ontains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industries, talents, culture, ecology, and organizations in rural areas. We discuss and summarize the theories, opportunities, application strategies, and planning practices of landscaping planning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culture and ecology. Landscaping and planning facilitate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health and healing planning and creative agriculture to promot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help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houses, local celebrities and religious culture, and to realize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building green and blue infrastructures and phenological regulations.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culture, and ecology is complementary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alent and organizations, and coupling and linkage are plann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Landscaping,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y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策略Landscape Planning Strategies in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张德顺 | Zhang Deshun 曹 玮 | Cao Wei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乡村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后备农民陆续枯竭,传统村落日渐荒芜,乡村组织机构松散,留守村民人心涣散[1-2];农田撂荒现象突出,农产品质量下降,资源无序开发,生态退化严重(如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益虫益鸟减少等)[3];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业投入不足,城镇化滞后等诸多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探讨——以谢家湾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探讨——以谢家湾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bcb1bd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e.png)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乡村规划设计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紧跟党的步伐,坚定不移地走乡村振兴发展道路,将规划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在规划设计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让乡村规划适应未来乡村发展的模式以及解决未来乡村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规划设计中,需抓重点、补短板、治环境、清垃圾,加快美丽宜居新农村发展,建设美丽新农村。
1乡村振兴发展的意义社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紧跟党的步伐,坚持以人民为本。
乡村规划也由之前的无意识发展逐步转向有意识发展,推进乡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善、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共建美丽乡村。
2005年,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观点,2017年12月提出“要发挥好乡村能工巧匠的作用,把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提升上去”[1]。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新农村,改善、治理农村环境就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提升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美丽宜居村庄。
在乡村振兴这样一个大背景下,2022年6月长江大学规划学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与湖北省天门市多祥镇政府进行对接,对谢家湾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
合理的规划对提升农村地区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保护乡土风貌、改善农村环境等具有重要意摘要 以湖北省天门市多祥镇谢家湾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探讨在乡村振兴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环境整治在人居环境改善中起到的重大作用,肯定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规划设计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
本次乡村规划分别从乡村道路扩建、村庄河道清淤、河道环境改善、村口活动广场设计、村庄宅前绿地设计这五个方面出发,对谢家湾村整体的居住环境进行改善,在实践运用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剖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探究未来如何科学合理地做出乡村规划设计的方法。
乡村振兴导向下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实践_詹运洲34页PPT
![乡村振兴导向下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实践_詹运洲34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29bbf4df964bcf84b8d57bb8.png)
乡村振兴导向下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实践_詹运洲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植物景观设计初探——以上海市青浦区莲湖村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植物景观设计初探——以上海市青浦区莲湖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5bddaef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7f.png)
2021年9月J o u r n a l o fG r e e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第23卷 第17期收稿日期:2021-06-18作者简介:程之韵(1994—),女,硕士,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与设计。
程之韵(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上海200082)摘要:在我国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对乡村振兴的实践有重要意义。
回顾了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的基本原则,并以上海市青浦区莲湖村为例,分析了莲湖村原有绿化问题并列举了乡土植物品种,从河道滨水种植、公共场所绿化种植及宅前屋后绿化种植三个方面探讨了乡村植物配置的具体应用。
结果表明:乡村植物景观设计首先应充分尊重当地生态环境,适地适树;其次应大力挖掘当地文化属性,将文化与植物相融合,营造具有文化内涵和野趣风格的乡村田园景观;最后应考虑乡村农业生产特性,按照当地村民的需求,选用合适的生产树种作为特色树种并划分村民自治宅前屋后绿地空间,服务于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
关键词:乡村植物景观;种植设计;植物应用中图分类号:T 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1)17-0081-031 引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1]。
提出的“生态宜居”的理念,其要点就是逐步扭转目前乡村落后的刻板印象、改善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同时也是乡村景观改造设计的目标。
植物是乡村随处可见的元素,也是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要素[2]。
植物一方面可以改善乡村生态、提升乡村风貌,另一方面又能体现乡村风格、展示乡村文化。
可见,对乡村植物景观的研究和思考对乡村振兴的实践有重要意义。
2 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原则2.1 乡土性原则由于乡村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不同,不同地域乡土植物品种往往差异较大。
乡土植物有本土特色、经济实用。
因此种植设计应以乡土植物作为整个乡村景观的基调植物[3]。
乡村振兴背景下,郊野线性景观带的规划探索和建设实践
![乡村振兴背景下,郊野线性景观带的规划探索和建设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a0decde75a8102d277a22f89.png)
乡村振兴背景下,郊野线性景观带的规划探索和建设实践发表时间:2018-08-24T11:31:21.83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作者:刘松[导读] 324国道是漳州重要交通要道和景观带,沿线花卉产业发展迅速,有“百里千家万亩”之势。
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由闽粤古驿道而生,因324国道而兴,以花卉产业而名,它见证漳州的变迁和成长,也迎来新的历史使命。
在漳州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背景下,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工程是落实福建省宜居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要求,实现乡村振兴、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规划旨在以漳州市级1号绿道为纽带,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整合串联资源点,将体育、农业、旅游与绿道建设相结合,带动沿线乡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线性景观带;乡村振兴;郊野绿道一、规划背景324国道是漳州重要交通要道和景观带,沿线花卉产业发展迅速,有“百里千家万亩”之势,但由于沿线村庄、园区缺乏统筹,没有形成合力,功能混杂、特色不突出等问题突出。
因此,漳州市政府提出以324国道“公路花园”为载体,打造一条融历史人文、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景观长廊,建设为漳州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规划范围北起荔枝海公园,南至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全长25公里,全线共涉及九湖镇、程溪镇、官浔镇和长桥镇的12个行政村。
图1 闽南文化生态走廊规划范围图二、相关涵义闽南文化生态走廊区别于常规的城市或郊野绿道,它是以闽粤古驿道为历史脉络,以沿线324国道花卉产业区为腹地的大型郊野线性景观带。
线路依托乡村道、风景道、盘山道和景观栈道等自然或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花卉产业区、乡村、自然景点和历史古迹。
三、规划布局构想(一)规划目标规划以“传承驿路文化、提振乡村经济”为核心目标,充分挖掘、整合现有资源要素,将闽南文化生态走廊打造为山水相依、苗圃相映、绿道相连的全线旅游大景区和现代农业大观园。
183.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村公园系统性规划研究
![183.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村公园系统性规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632963c5ef7ba0d4b733b71.png)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村公园系统性规划研究陆巍,吴文颖,郭淳彬,杨宪武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对上海乡村地区生态空间建设现状和乡村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系统性规划和建设乡村公园对提升乡村生态品质和完善乡村公共服务,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乡村公园的学术研究和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本文提出乡村公园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生态性、文化性、灵活性、系统性的特征,针对不同建设规模和服务半径,与城镇公园体系相对应,可分为地区及以上及公园、村居级公园和微型乡村公园。
乡村公园的系统性规划需要满足生态优先、需求导向、因地制宜、资源整合的基本原则,对生态景观、基本设施、特色设施和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布局。
最后,本文以上海市山阳镇“一村一公园”建设为典型案例,对乡村公园的科学选址、特色营造、系统布局、土地利用、建设路径的方法进行论述,以期对广大乡村地区的公共空间建设形成启示。
关键词:城乡统筹,乡村公园,公园体系,科学选址,特色营造,系统布局,土地利用,建设路径1乡村公园建设的意义1.1提升乡村生态品质,营建美丽乡村特色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千年大计”推向新的高度。
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乡村地区是城市生态功能的主要承载地,但长期以来生态空间建设存在重规模、轻品质,重防护、轻景观,重人工干预,轻自然修复的问题。
以上海为例,近年来林地总量和水面率增长明显,2009年-2015年底,上海林地建设规模年均增长约15km2[1],但大量郊区生态林地呈现苗圃式分布林相、季相和层次单调。
2017年起上海启动河长制,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但乡村地区水系简单裁弯取直、渠道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不仅改变了自然河流生态系统原有生境类型和条件,也使江南水乡风貌特征逐渐模糊。
通过乡村公园建设进行系统性整合,打通河浜、修复湿地、净化水质、优化林相、融入文化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乡村生态环境品质,营造特色和文化辨识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人居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以浙江省富阳市渌渚镇“阆坞
![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人居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以浙江省富阳市渌渚镇“阆坞](https://img.taocdn.com/s3/m/1a6698a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5.png)
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人居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以浙江省富阳市渌渚镇“阆坞⁃新港”未来乡村项目为例
刘越
【期刊名称】《中国厨卫》
【年(卷),期】2023()1
【摘要】现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切实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对乡村贵源配置进行了优化调整,乡村特色与市文化激烈碰撞,当前正处于乡村人居环境空间优化与发展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
鉴于此,结合澡镇“阅坞新港”未来乡村建设项目,简要叙述了乡村人居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原则,系统介绍了基于乡
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人居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总页数】3页(P99-101)
【作者】刘越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2.产业模式嵌入
下的乡村新居规划设计——以浙江省渌渚镇阆坞村新建村庄规划设计为例3.乡村
振兴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以青州市弥河镇为例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以南宁市
良庆区大塘镇那团村为例5.试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人居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以浙江省富阳市渌渚镇“阆坞-新港”未来乡村项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珠湖
北湖
东平
青西
嘉北
青北
嘉宝
长兴岛
滨江
顾村
共青
川沙南
青松
广富林
佘山
浦江
宣桥
松南
浦南
东滩 东滩南
老港 滨海
临港
廊下
申隆
海湾
张堰
漕泾
现状生态用地
一期开园公园
远期公园选址
郊野步道
上海市郊野公园选址规划示意图
(《上海市郊野公园布局选址和试点基地概念规划》)(2013)
上海第一批郊野公园实践
第一批郊野公园主题特色
乡村振兴导向下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 of Country Parks Guided by Rural Revitalization
詹运洲 上海城策行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2019年8月27日
1 城乡公园体系中的郊野公园
2 上海第一批郊野公园实践 3 乡村振兴与郊野公园规划理念融合
开园: 开园面积5.82平
方公里。
党的十九大: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理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市委书记李强考 察青西郊野公园。
2012年11月8日
上海市郊野公园规划:
市规土局、市规划院启动 “上海市郊野公园规划”的编 制研究工作.
2015年10月 2016年10月 2017年7月 2017年9月
2018年1月,国家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上海对乡村的新表述: 超大城市的稀缺资源 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 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
乡村振兴与郊野公园规划理念融合
乡村振兴20字方针
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生活富裕
治理有效
产业
在有风景的地 方兴起新经济
廊下郊野公园
嘉北郊野公园
浦江郊野公园
第一座开园的郊野公园 农民增收,探索致富新路
生态水源岛 景观旅游岛
林水特色突出 田水路林综合整治
人气足 促进低效工业减量
景观品质优良 锚固生态空间
青西郊野公园
长兴岛郊野公园
上海第一批郊野公园实践
上海第一批郊野公园有待提升方面
第一批郊野公园开园运营以来,也发
现一些问题,导致部分公园游客数
力过大等
生态野趣
有待加强
部分公园设施不足
动拆迁成本高
原居民环境红利
文化乡愁
有待挖掘
社会资本加入 减轻政府负担
乡村振兴与郊野公园规划理念融合
对乡村的新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 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郊野公园与城乡公园体系
公园绿地
防护绿地
广场用地
附属绿地
区域绿地
风景游憩绿地
生态保育绿地
区域设施 防护绿地
生产绿地
其他区域绿地
风景 名胜 区
森林 公园
湿地 公园
郊野 公园
其他 风景 游憩 绿地
参考资料:《绿地分类标准》
绿地分类标准中,将郊野公园划分在区域 绿地下的风景游憩绿地范畴。
城乡公园体系中的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与城乡公园体系
•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创新性地提出城乡公 园体系概念,主要包括国家公园、
区域公园(郊野公园)、
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
• 在类型上,提出城乡公园体系可 以分为城市型以及乡野型两大类 型。城市型应纳入建设用地进行 管理,乡野型应纳入非建设用地 进行管理,两者都应承载休闲游 憩的功能。
量、口碑及综合效益未能达到预期。
• 部分公园效仿城市公园建设模式,园 林化痕迹较重,生态野趣风格不 突出;
• 实施过程中有大量动拆迁成本;有些
公园实施过程中原地农民全部动迁,没有 享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红利;
• 公园存在设施特色不足问题;
• 没有充分体现当地文化和乡愁;
• 在实施路径方面,未能有效吸引社会 力量和企业资本投入,政府部门压
多种形式,深受香港各阶层 人士欢迎。
石澳郊野公园
石澳郊野公园 香港仔郊野公园
狮子山郊野公园 香港仔郊野公园
上海第一批郊野公园实践
上海第一批郊野公园发展历程
党的十八大: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 布局。
廊下郊野公园
开园: 开园面积5.80平
方公里。
浦江郊野公园
2017年8月 2017年10月18日
2018年4月
2018年4月
青西郊野公园开园:
开园面积4.60平方公里。
长兴岛郊野公园开园: 开园面积5.58平方公里。
嘉北郊野公 园开园:
开 园 面 积 3.55 平方公里。
市长应勇调研上 海郊野公园建设 运营情况。
上海市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工作会议: 由上海市委、市政 府召开。
城乡公园体系中的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与开放空间体系
• 英国最早提出“郊野公园” 概念,并于1968年建立最 早的郊野公园。 • 郊野公园是指位于城市边
缘区,有一定规模,绿地率
较高,具备一定生态特征, 以郊野自然环境为主的公园
资料来源:横坐标系统来自Tseira Maruani的《开放空间研究》
城乡公园体系中的郊野公园
• 我国郊野公园起源于香港。
早在1971年,香港政府组建 了“香港及新界康乐发展及 自然护理委员会”,开始落 实郊野公园的发展计划。
• 截止到2012年,香港建设
有24个郊野公园,总面积
达43455公顷。所处的区位
环境既包括山岭、丛林,涵 盖水塘和海滨地带。
• 市民与游客在郊野公园内开
展的活动涵盖健身、远足、 烧烤、家庭旅行及露营等
(郊野公园)
城乡公园体系中的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特征及类型
郊野公园四大特征:
• 位于城市近郊,城镇集中建 设区以外; • 具备自然景观及郊野风貌等 要素; • 以满足城镇居民游憩活动为 目标; • 公共开放性
郊野公园类型:
• 生态保育型 • 游憩经济型 • 隔离绿地型
城乡公园体系中的郊野公园
我国最早的郊野公园
上海第一批郊野公园实践
第一批郊野公园主题特色
廊下
长兴岛
浦江
嘉北Biblioteka 青西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
主题特色 农
水
林
农
水
规划定位
“假日农场” 型
远郊生态 涵养型
近郊都市 森林型
近郊休闲型 远郊湿地型
核心要素
万亩良田 彩色林
青草沙 杉林 橘园
滨江涵养林 科技农业 游乐设施
生态农田
青西湖泊群 水森林
生态
郊野地区环境 提升的晴雨表
文化
文化是郊野公 园的灵魂
乡居
把最美的风景 留给本地居民
人才
吸引并留住新 时代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与郊野公园规划理念融合
上海金山区漕泾郊野公园
漕泾郊野公园是《上海市总体规划(2017-2035)》和《上海市生态空间规划(2017-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