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鲁迅批评过的现代文化名人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1117ba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0.png)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名周樾,字矛堂,再改名为鲁迅,字矛盾。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评论家和翻译家。
鲁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批评风格而闻名,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在鲁迅逝世后的几十年里,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对其进行了个人评价,以下是其中几位名人学者对鲁迅的评价。
1. 陈寅恪(1890年-1969年):陈寅恪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鲁迅的朋友和学生。
陈寅恪对鲁迅的评价是:“他力争出从心胸处活动的思想,坚持使用逻辑上合理的语言形式展示出来。
”他认为鲁迅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完美结合,他的作品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文字精炼,极具说服力。
2. 胡适(1891年-1962年):胡适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鲁迅的朋友和同事。
胡适曾说:“鲁迅是看透了中国社会毛病的,他永远认真地向着现实而不后退。
”他认为鲁迅的作品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剖析和批判,呈现出强烈的真实感和震撼力。
3. 钱钟书(1910年-1998年):钱钟书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和教育家,他也是鲁迅的亲戚。
在他的著作《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中,他深情地写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艺先驱,为了文艺事业,可谓用了无怨无悔的生命。
”他认为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对于塑造中国现代文学的风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吴宓(1909年-1995年):吴宓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和教育家,他对鲁迅的评价是:“鲁迅思想独立,时代意识强烈,追求艺术与真理结合的完美。
”他认为鲁迅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承载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5. 郭沫若(1892年-1978年):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和历史学家,他也是鲁迅的同事和朋友。
郭沫若曾赞誉鲁迅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旗手和精神领袖,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里程碑。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五篇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a3acd2a0116c175f0e48dd.png)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优秀范文1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学术界确实很难找到关于朱氏和绍兴的关系。
“朱自清到过绍兴,但他没有留下关于绍兴的具体文字。
”朱文斌说,关于绍兴的风物,他有提到花雕和兰亭,但只一笔带过。
唯有一篇《航船中的文明》,写了作者从绍兴府桥乘坐夜航船到西兴渡口的经历,用反讽的手法对航船中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进行了批判。
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姜建在论文《朱自清与鲁迅文学传统》中标注,朱自清总共见过鲁迅3次:1926年8月30日在上海消闲别墅出席欢迎鲁迅的晚宴,1932年11月24日和27日赴鲁家邀请鲁迅去清华大学演讲。
“但鲁迅没有答应。
”文学博士李先国说。
朱自清跟家乡唯一清晰、深厚、有迹可寻的联系,就是他曾经执教的上虞春晖中学。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本科毕业。
来上虞之前,他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是省立一师“后四金刚”之一。
来到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后,又成为早期春晖中学的教育革新者,倡导男女同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先进教育思想。
写下了《春晖的一月》、《教育的信仰》、《团体生活》等文学和教育文章。
“从1924年2月下旬到1925年暑假,朱自清在春晖中学教了一年半书,但他的家属住了5年时间。
”上虞春晖中学名人故居管理员徐东根老师19日告诉记者,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就去了清华大学教书。
在徐老师看来,短暂的春晖经历同样让这位大学者、教育家深深眷恋,这除了体现在他留下家属继续住在春晖外,还体现在他到清华不久,即写下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虽然写的是清华园的荷塘,但也有春晖的影子在其中。
春晖中学早期也有一个荷塘,从气息上他可能把两者合二为一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朱自清第二个儿子朱闰生就是在春晖出生的。
”在春晖中学朱自清故居的“朱自清年表”上,其中一栏写着:“1925年,‘五卅’后一日,二儿闰生生于白马湖。
”朱闰生从山西财政厅退休后,曾经来过春晖中学寻访父亲的足迹。
“看到这个年表,他才知道自己原来在这里出生,非常高兴,拍了很多照片回去。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https://img.taocdn.com/s3/m/59449972aaea998fcc220eed.png)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鲁迅精神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鲁迅精神对当代文学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00d6c1959eef8c75fbfb371.png)
鲁迅精神对当代文学的意义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直被人们所敬仰。
他所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浩繁的作品,而且还有他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和平年代的青年来说,学习鲁迅的爱国精神是尤为重要的。
它能使我们记住那段屈辱的的历史,激励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学习。
希望读过本文的人在重大抉择面前,能够想到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挽救自己的祖国而奋斗了一生,——横眉冷队前夫指,伏首甘为孺子牛——从而能够得到一些力量和启示。
鲁迅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过渡、近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转型时期。
鲁迅的身上,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历史内涵;其作品所显现的人文情怀、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至今辉耀着文学史册。
他的创作实践所凸现的强烈的政治意识,“立人”思想,文艺批评坚持的“求真”精神,对同样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青年鲁迅《自题小像》的诗作,就是一篇担忧国家命运、决心以血献身的宣言。
他与在日本留学的一批反清志士关系甚密,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光复会。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直指“吃人的社会”,呼唤“救救孩子”;《药》颂扬革命先驱夏瑜,抨击没落社会的黑暗。
大量评论时政的杂文,都是指向旧制度、旧文化的“匕首”和“投枪”。
鲁迅在各类政治活动中都是一位积极的倡导者、参与者,他参加了浙江两级师范驱逐守旧校长夏震武的“木瓜之役”,参与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在《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宣言》《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等许多进步宣言上签名。
他支持左翼作家,成为“左联”的精神领袖,痛斥北洋政府屠杀爱国学生而作的《纪念刘和珍君》,痛悼左联五烈士而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鲜明地表现了他反对暴政、鼓呼民主、争取人民权利的立场。
文学作为反映时代的镜子,脱离政治(政治为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不可能的,这恰如一个人想拔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那样荒谬。
没有对丰富多变的社会生活的关注,没有对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宏愿产生热情和冲动,哪怕是最有文学天赋的作家也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五篇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bf236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9.png)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五篇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优秀范文1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学术界确实很难找到关于朱氏和绍兴的关系。
“朱自清到过绍兴,但他没有留下关于绍兴的具体文字。
”朱文斌说,关于绍兴的风物,他有提到花雕和兰亭,但只一笔带过。
唯有一篇《航船中的文明》,写了作者从绍兴府桥乘坐夜航船到西兴渡口的经历,用反讽的手法对航船中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进行了批判。
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姜建在论文《朱自清与鲁迅文学传统》中标注,朱自清总共见过鲁迅3次:1926年8月30日在上海消闲别墅出席欢迎鲁迅的晚宴,1932年11月24日和27日赴鲁家邀请鲁迅去清华大学演讲。
“但鲁迅没有答应。
”文学博士李先国说。
朱自清跟家乡唯一清晰、深厚、有迹可寻的联系,就是他曾经执教的上虞春晖中学。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本科毕业。
来上虞之前,他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是省立一师“后四金刚”之一。
来到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后,又成为早期春晖中学的教育革新者,倡导男女同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先进教育思想。
写下了《春晖的一月》、《教育的信仰》、《团体生活》等文学和教育文章。
“从1924年2月下旬到1925年暑假,朱自清在春晖中学教了一年半书,但他的家属住了5年时间。
”上虞春晖中学名人故居管理员徐东根老师19日告诉记者,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就去了清华大学教书。
在徐老师看来,短暂的春晖经历同样让这位大学者、教育家深深眷恋,这除了体现在他留下家属继续住在春晖外,还体现在他到清华不久,即写下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虽然写的是清华园的荷塘,但也有春晖的影子在其中。
春晖中学早期也有一个荷塘,从气息上他可能把两者合二为一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朱自清第二个儿子朱闰生就是在春晖出生的。
”在春晖中学朱自清故居的“朱自清年表”上,其中一栏写着:“1925年,‘五卅’后一日,二儿闰生生于白马湖。
”朱闰生从山西财政厅退休后,曾经来过春晖中学寻访父亲的足迹。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https://img.taocdn.com/s3/m/2bb9d4f1172ded630b1cb69c.png)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1925年,鲁迅辛辣嘲讽胡适“蒙着公正的皮”的丑态让人作呕1、胡适主张学校是教学机关,不应该卷入政治漩涡尤其是党派斗争漩涡中去,鲁迅骂他出卖灵魂,令人作呕鲁迅年长胡适10岁。
二人之友谊,始于1918年(共同为《新青年》撰稿),终于1925年(因“女师大风潮”而生嫌隙)。
胡适日记中,记载了不少这段时期二人交往的具体情形,如“与启明(周作人)、豫才(鲁迅)谈翻译问题。
豫才深感现在创作文学的人太少,劝我多作文学。
”“演讲后,去看启明,久谈,在他家吃饭,饭后,豫才回来,又久谈。
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
”①鲁迅出版《中国小说史略》,胡适曾誉之为“一部开山的创作”;鲁迅对胡适的《西游记》、《水浒传》研究,提供过不少帮助,也称赞过胡适的某些文章“警辟之至,大快人心!”②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鲁迅力挺许广平等女学生,痛骂校长杨荫榆、学者陈源、教育部长章士钊。
胡适也受波及,第一次被鲁迅极辛辣地不点名嘲讽(之前也有过讥刺,但程度甚轻),说他“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
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
”③嘲讽的原因如下:女师大风潮蔓延到北大,北大评议会部分人士认为教育部长章士钊解散女师大,乃是教育界罪人,在投票程序并不合法的情况下(如主持人违规参与投票以打破六票对六票的均势,临时宣布评议会无表决权之议案、强行付诸表决等),投票宣布北大独立,与教育部脱离关系。
胡适等17名北大教授则于事后发表公开信,呼吁学校“应该早日脱离一般的政潮与学潮”、“学校为教学的机关,不应该自己滚到政治漩涡里去,尤不应该自己滚到党派政争的漩涡里去”。
胡适的这些言论,引发了鲁迅极大的不满。
④2、女师大学潮中,学生一方粗暴剥夺校长资格,查封校长办公室;鲁迅指责校长杨荫榆对学生“率警殴打,断绝饮食”,并非事实20年代高校“学生自治会”权势过大,与女师大风潮有极大关系。
【名人故事】钱玄同与鲁迅的矛盾
![【名人故事】钱玄同与鲁迅的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a285a35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5.png)
【名人故事】钱玄同与鲁迅的矛盾
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钱玄同与鲁迅共同战斗,结下了亲密的友谊。
但五四运动的风暴一过,钱玄同当年向封建文化冲锋的豪情逐渐消失,与转向左翼的鲁迅分道扬镳了。
并且还激烈地反对鲁迅宣扬“左联”的革命观点。
1932年11月,鲁迅从上海来到北平探亲。
当时,钱宣通担任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
学生们想邀请鲁迅在学校发表演讲。
在不知道鲁迅地址的情况下,他们满怀信心地问钱玄同:,
励志演讲
没想到,钱宣通“像炸弹爆炸一样喊道:‘我不知道!我不认识一个姓吕的人!’”学生们非常生气。
他们决定自己去找鲁迅。
钱宣通还威胁学生说:"如果鲁迅来师范大学演讲,我就不当导演了!"尽管受到了他的恐吓,学生们还是邀请了鲁迅先生,并把钱的态度告诉了鲁迅。
鲁迅深情地说:“钱玄同真傲慢!”11月27日,鲁迅先生冲破重重障碍,在北平师范大学发表演讲,极大地鼓舞了北平青年。
钱宣通听到这个消息很尴尬,但他没有辞职。
鲁迅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五四运动中一位伟大的反封建将领,钱玄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上海后,他写了一篇讽刺钱玄同的打油诗:
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
为什么不赌猪头,抵制辩证法呢。
被鲁迅骂过的人
![被鲁迅骂过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20c4646cf01dc281e53af05e.png)
鲁迅先生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代骁将,中国新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毛主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
即便在20世纪30年代的当时,虽有"左"的右的以及自称"中间"的各方势力夹击,进步青年却一直奉他为精神领袖。
鲁迅因其文风泼辣,力透纸背,经常在文坛犀利的批评和自己不同见解的人和事物。
随手一列,他骂过或者冷嘲热讽过的人有吴稚晖、陈源、徐志摩、章士钊、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郭沫若、周扬、成仿吾、章克标、邵洵美等,与他打过一点笔墨官司的人里甚至还有夏衍、朱光潜、李四光、施蜇存等。
我们也不妨来看看鲁迅“骂”过的人的以后的几种情况。
被鲁迅骂过的人,不一定都错,更不一定都坏,比如郭沫若、成仿吾的创造社太阳社诸君子,周扬、田汉等"四条汉子",都是好样的革命家,包括章士钊老先生和梁实秋老先生,依然德高望重。
被鲁迅所喜欢的人,解放以后好象都倒过一点霉。
“奴隶总管”胡风成了反革命,丁玲、冯雪峰是右派,而被鲁迅引以为战友的瞿秋白,文革中从烈士一下子变成了"不足为训"的叛徒。
当然后来这些人也都平反了。
也有被鲁迅骂过现在真成了坏人的如迪克即张春桥。
探讨鲁迅先生的缺点与不足,是可以的,但鲁迅的精神决不容亵渎。
下面,我们把被鲁迅骂过的名人找重点的说一下:梁实秋看到这个名字,我们恐怕马上就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
而他也是与鲁迅先生笔战时间最长的一位现代文化名人。
二人的笔战,起初系由对文学的阶级性的不同看法引起,后又延伸到很多方面。
留学美国,师从白璧德的梁实秋主张文学的人性论,而鲁迅却持相反的意见。
可以说,论战之初,还主要在文艺思想的学术范围内,但渐渐双方都过火了,都在一定程度上掺杂进了强词夺理、意气用事,甚或抵毁谩骂,正是在此特定的氛围中,鲁迅先生才写下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而梁实秋也著文《鲁迅与牛》予以反击。
鲁迅对梅兰芳的歧见
![鲁迅对梅兰芳的歧见](https://img.taocdn.com/s3/m/8d809c60caaedd3383c4d30d.png)
有 马 相 伯 (复 旦 大 学 的 创 始 人 、著 名 教 育 家 ), 马 相 伯
给萧伯纳开出了一些上海的和平战士和文人的名单,
其中就有鲁迅。 梅兰芳和鲁迅都去了,两个人一生见
面就这么一次。 鲁迅在事后写的《看萧和“看萧的人
们”记》中还写到:“也还有一点梅兰芳博士和别的名
人的问答,但在这里,略之。 ”这是告诉人们梅兰芳当
捧、民捧、还有捧角集团。 当时声势最大的,要数专捧
梅兰芳的“梅党”。
对于梅兰芳,鲁迅不可能不知道。 而他们之间唯
一的一次直接面对面,是在 1933 年 2 月欢迎萧伯纳的
宴会上。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77
岁高龄的萧伯纳访问上海,这在当时是上海甚至整个
中国文化界的大事。 萧伯纳提出一定要见梅兰芳,还
陈源的文化人格、文学成就与教育贡献
![陈源的文化人格、文学成就与教育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f13eaf0b16fc700abb68fc0b.png)
场, 对陈源文化人格 、 文学成就 和教育贡献给予 追溯 , 缅怀这 位被 冷遇的现代文化教育名人 , 还历史人物本来 面 目 孝 道 情 怀 融 于 一 身 的 现 代 文 化 教 绅
育 名 人
陈氏具有西 方绅 士 风度 , 事低 调 、 行 待人 谦 逊温 和 的一 面。
悉他 的苏雪林 对他的评 价能 “ 一分 为二 ” 说他是“ , 外冷内热” 。说 陈氏口才不好 , 期期 艾艾 半天 才挣 出 一句 , 说俏 皮话 、 但 讽刺 有 名, 幽默 , 好开玩笑 。某年 夏 , 见袁 昌英 着一 身 白衣履 , 他 上下 一
打量 , 奇怪 , 说“ 武大 医学 院 尚未成 立 , 白衣天 使倒先 飞来 了。 正 ”
陈源(86 17 ) 字通伯 , 19 - 90 , 笔名西滢 , 江苏无锡人。11 9 2年 春, 赴英 国学习英文 , 中学毕业后入英 国爱 丁堡大学 , 继转入英 国 伦敦大学 , 习政治经济学 ,9 2年获博士学位 。同年 回国后 , 12 任北 京大学外文系教授 , 后与 王世 杰 、 志摩等合 作创办 《 徐 现代评 论》
20 0 9年 1 0月
湖北 第二 师范学院学报
J u n o b iU ie t fE u ai n o r N fHu e n v  ̄i o d c t y o
0c . O 9 t2 O
第2 6卷第 1 0期
V0 . 6 N . 0 12 o 1
月吾 献 _ 陈源 的文 化人 格 \ 学成 就 与 教 文
者 ,失 败 得让 人 难 以 同情 ” 而 失 败 的 结 果 , 他 至今 仍 是 中 国新 “ , 是 文 化运 动 史 上 的一 名 “ 派 ” 色 , 直 以来 被 定 性 为 一 个 面 目可 反 角 一 憎 、 意 思 的 坏 人 。 本 文 试 图 站 在 知 人 论 世 和 知 世 论 人 的 立 很没
在鲁迅旗帜下的战斗——聂绀弩在桂林文化城的杂文写作
![在鲁迅旗帜下的战斗——聂绀弩在桂林文化城的杂文写作](https://img.taocdn.com/s3/m/2a0dcd6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6.png)
在鲁迅旗帜下的战斗——聂纟甘弩在桂林文化城的杂文写作王云杉①[内容提要]聂纟甘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杂文作家。
20世纪40年代,聂纟甘弩来到桂林,与秦似、夏衍等人编辑《野草》杂志,并在上面发表杂文作P#聂纟甘弩在桂林文化城创作的数篇杂文从艺术水准上说,达到个人创作的高峰。
通过对聂氏这个时期的杂文作晶进行细读,我们发现他高举“觉醒”和“战斗”的精神旗帜,写下的杂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较大的时代意义。
“鲁迅风”作为聂纟甘弩的文学标志,既意味着他模仿鲁迅杂文的写作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又表明聂氏杂文的艺术个性还不够鲜明。
[关键词]聂绡弩桂林文化城杂文在“第三个十年”中,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区域化的特点。
战时环境造就沦陷区文学、国统区文学、延安文学、孤岛文学等文学版图。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之后,桂林集中了大量文化名人,形成著名的抗战“文化城”。
桂林给文化人提供文艺创作的新天地。
茅盾、田汉、艾芜等人在旅桂时期,纷纷写下各自创作生涯中的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
杂文家聂绡弩在1940年从金华到达桂林,并于1943年12月离开桂林,前往重庆。
他和秦似、夏衍等人围绕《野草》杂志,发表杂文作品,这些作品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部分,而他们这些作家也被文学史家称为鲁迅风杂文作家群。
《野草》杂志的办刊宗旨在于“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里,拭干伤口的血痕,恢复一些元气,再作战斗”②,“至于原本就很健康的人们,自然也可以到这野草上呼吸一些苍葱的气息”③。
这让我们联想到鲁迅所说的生存的小品文。
在《小品文的危机》中,鲁迅说小品文应该“和读者①王云杉(1993—),男,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
②《〈野草〉月刊发刊语》,转引秦似《秦似杂文集》,北京:生—•读书•新知三联书K,1981,第3页。
③同上书,第3页。
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①。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3260076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6f.png)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_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语言风格:胡适与鲁迅
![语言风格:胡适与鲁迅](https://img.taocdn.com/s3/m/899e846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e.png)
语言风格:胡适与鲁迅胡适和鲁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位著名文化名人,他们在20世纪初期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问题发表了大量的观点和批评。
尽管胡适和鲁迅有着相似的背景和教育经历,但他们的语言风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胡适的语言风格以文雅和深沉为主。
胡适的文风优雅、朴实,他的文章往往具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观察。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使得他的文章富有感染力。
在他的经典散文《我的母亲》中,他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描述了母亲的形象,从而使人们感受到他对于家庭和亲情的热爱和敬仰。
胡适的文章中常常夹杂着一些鲜明的观点和批评,但他往往以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表达,尽量避免激怒读者。
这也使得他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婉约而不失深情。
相比之下,鲁迅的语言风格则更加激烈和激情澎湃。
鲁迅的文章常常带有一种愤怒和火热的情绪,他大胆直言,毫不畏惧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和阴暗面。
鲁迅的语言生动而犀利,他常常使用一些富有张力的词汇和比喻来表达他对于社会不公和道德败坏的愤慨。
他的经典作品《狂人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通过对于一个疯子的叙述,反思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无能和愚蠢。
鲁迅的语言直击灵魂,令人深思,激发了当时社会的思考和讨论。
胡适和鲁迅的语言风格还体现在对于语言形式的选择上不同。
胡适擅长运用散文和小品文的形式来表达他的观点和思考。
他大胆创新,善于使用白描等写法,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表达。
而鲁迅则主要以小说和杂文的形式发表他的作品。
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社会问题方面极其成功。
他的杂文则更加直接而激烈,表达了他对于社会的关切和担忧。
胡适和鲁迅的语言风格虽有不同,但他们都是在面对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问题时发表观点的一种表达方式。
无论是胡适温和和谐的语言风格,还是鲁迅激烈激情的语言风格,都给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以强烈的触动和思考。
他们的文化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铭记与推崇。
是谁制造了“清书事件”:鲁迅怼梁实秋的起因考
![是谁制造了“清书事件”:鲁迅怼梁实秋的起因考](https://img.taocdn.com/s3/m/a352737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a.png)
是谁制造了“清书事件”:鲁迅怼梁实秋的起因考清书事件是一场轰动一时的文化风波,其起因是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矛盾。
清书事件不仅震动了文坛,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那么,是谁制造了清书事件?这个问题的答案牵扯着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矛盾和起因。
本文将从这两位文化名人的关系、思想观念和事件起因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和分析。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鲁迅和梁实秋这两位文化名人。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号漱石,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
其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等,以及大量文化批评和文学研究作品。
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被誉为“鲁迅先生”。
而梁实秋,原名宗谅,号梁斋主人,广东番禺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评论家和翻译家。
其代表作品有《悲剧王子》、《谈艺录》等,以及大量的翻译作品。
梁实秋以其宽广的见识和独到的思想在文学界和文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梁实秋先生”。
鲁迅和梁实秋虽然都是文化名人,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立场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鲁迅是一位坚定的现实主义作家和革命者,他关注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耻。
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批评都是为了唤醒人们的觉悟,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梁实秋则是一位浪漫主义的文学评论家和文化精英,他重视个人情感和精神追求,注重文学的艺术表现和意境营造。
他的文学批评和翻译作品都以传统文化和个人内心为主题,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
鲁迅和梁实秋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立场的差异,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清书事件的起因就源于此。
据资料记载,清书事件的始作俑者实际上是梁实秋。
当时,梁实秋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论中国小说》的文章,对当时的中国小说进行了全面批判。
他认为中国小说缺乏精神追求和艺术表现,文学界需要有人批评,需要有人来“清书”,以求提升文学的水平和品质。
鲁迅与梁启超现代化思想的两大先驱
![鲁迅与梁启超现代化思想的两大先驱](https://img.taocdn.com/s3/m/76f1855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b.png)
鲁迅与梁启超现代化思想的两大先驱鲁迅和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位重要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们各自的思想观点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
本文将从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对社会的贡献两个方面,来探讨鲁迅与梁启超对于中国现代化思想的重要影响。
一、鲁迅的现代化思想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于旧中国社会的批判和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
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与现代化相关的思想观点。
首先,鲁迅提出了反对封建文化和思想的主张。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于封建礼教、旧式教育和封建伦理的批判。
他认为这些封建思想束缚了个人的思想和表达,妨碍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鲁迅强调了科学和启蒙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在推动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倡导科学思想和实用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智识渊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鲁迅还关注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
他的作品中经常揭示了社会底层的苦难和压迫,呼吁社会要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权益和生活条件改善。
他的关注点与现代社会的公平和社会正义理念相契合,推动了中国社会对于底层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护。
二、梁启超的现代化思想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观点体现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
首先,梁启超提出了通过改革来实现现代化的观点。
他强调社会的变革和制度的改进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他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提出了改进和创新的具体方案。
他尤其关注了治理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次,梁启超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现代化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
他主张引进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并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观点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笔下的四个文化名人
![鲁迅笔下的四个文化名人](https://img.taocdn.com/s3/m/70ec77611a37f111f0855b5d.png)
鲁迅笔下的四个文化名人作者:秦晓燕辑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2年第7期陈独秀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
刘半农半农的活泼,有时顿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
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
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
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
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梁实秋在梁先生,也许以为给主子嗅出匪类(“学匪”),也就是一种“批评”,然而这职业,比起“刽子手”来,也就更加下贱了。
周作人周作人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然此种微辞,已为今之青年所不僚,群公相和,则多近于肉麻,于是火上添油,遽成众矢之的,而不作此等攻击文字,此外近日亦无可言。
此亦“古已有之”,文人美女,必负亡国之责,近似亦有人觉国之将亡,已在卸责于清流或舆论矣。
至于周作人之诗,其实是还藏些对于现状的不平的,但太隐晦,已为一般读者所不慷,加以吹擂太过,附和不完,致使大家觉得讨厌了。
编者提示:以鲁迅之笔而观文化名人,可管窥其时知人论文、以文责人只是常事,而文人对文字的敬慕、肃然之心也可见一斑。
【名人故事】鲁迅和梁实秋
![【名人故事】鲁迅和梁实秋](https://img.taocdn.com/s3/m/9d6f15a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e7.png)
【名人故事】鲁迅和梁实秋
鲁迅和梁实秋是两位中国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作家,他们有着相似的文学观点和思想。
不过,鲁迅和梁实秋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同。
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阴暗面、揭示人性弱点
为主要特点。
鲁迅的思想深刻、刻苦钻研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
作品如《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都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梁实秋和鲁迅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以酷爱自然、崇尚个
性为主要特点。
梁实秋擅长以幽默、讽刺的笔调塑造人物,通过巧妙的语言技巧表达自己
的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如《我所知道的东京》、《行路难》、《擂鼓》等也成为了中国文
学史上的经典。
不过,鲁迅和梁实秋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存在不同。
鲁迅一直是一个坚定的民主主义者
和反帝反封建的斗士。
他的作品主旨是揭露剥削阶级的罪恶和压迫下人民的痛苦,深受广
大的工农阶层的欢迎和赞赏。
而梁实秋则倾向于保守主义,他认为文化传统、家庭等传统
价值观念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革新、改革等主张保持一定的保守性,这一观念与鲁迅背道而驰。
尽管存在不同,鲁迅和梁实秋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
了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类的命运。
他们的文学思想的传承和继承,让我们的文学迈上
了一个新的台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资料:鲁迅和他批评过的几位现代文化名人
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记念刘和珍君》《文学和出汗》,涉及的现代文化名人有:林语堂、章士钊、杨荫榆、陈源、梁实秋等。
他们中的最后一位作古者梁实秋先生,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正值和平统一祖国的呼声甚高之时,海内外学者高度评价梁先生的学术成就,大陆的新闻媒介也报道了梁先生晚年的思乡之情。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既然梁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那么,怎样评价鲁迅当年批评他的作品呢?上述其他几位先生,逝世时虽然没有赶上80年代中期的历史条件,但章士钊乃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学者;林语堂成就卓著,海外的评价颇高;杨荫榆、陈源也决非一无是处,那么,应该怎样看待鲁迅当年对他们的批评呢?
上述文化名人全都后于鲁迅逝世。
杨荫榆卒于1938年,陈源卒于1970年,章士钊卒于1973年,林语堂卒于1976年。
对他们的盖棺论定,是后人的事,鲁迅没有,也不可能对他们的一生做出全面的评价,这是常识范围内的事。
此外,鲁迅终其一生,从未与强权结盟,他对这几位文化名人的批评,既无法律效力,亦无行政措施,对被批评者构不成人身伤害,这又是常识范围内的事。
至于1949年以后的几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未能正视林语堂、梁实秋、陈源的文学成就,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现象,我们对这几部文学史的编写者尚且不可以苛求,何况1936年即已辞世的鲁迅呢?这也是常识范围内的事。
一个人一生所走的道路与他在某一阶段的表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一个人的一生由若干个阶段组成,后者是前者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后者,也就没有了前者。
说它们有区别,是因为不能在二者之间画等号。
有些知名人士的一生是漫长而曲折的,某一阶段的表现不能代表他的一生。
章士钊曾任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在20年代中期反对进步的学生运动,难辞其咎,鲁迅当时批评章士钊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正如瞿秋白所说:“不但陈西滢,就是章士钊(孤桐)等类的姓名,在鲁迅的杂感里,简直可以当做普通名词读,就是认做社会上的某种典型。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②《记无锡杨荫榆女士死状》,见《鲁迅研究资料》第10辑。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论及章士钊,是因为他当时是某一种社会势力的代表。
作为北洋政府的高级官员,是北洋政府的政权性质决定章士钊的政治态度,而不是章士钊的政治态度决定北洋政府的政权性质。
一个人的历史既是自己写的,又不是自己写的。
鲁迅对章士钊的批评,只适用于章士钊在北洋政府任职这一阶段,不涉及他此前的表现,更没有预测他的后来。
我们今天评价章士钊,则应顾及他的一生。
章士钊早年是反对满清的激进派;五四运动前后,资助过赴欧洲勤工俭学的学生;他确曾做过国民参议员,但也做过大学教授和律师,且著作等身;1949年,他是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的代表团成员,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后,遂留北平。
此后,作为爱国民主人士,他曾多次为国是仗义执言,直至上书毛泽东。
1973年,92岁高龄的章老亲赴香港,名为“探亲”,实为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奔走。
7月1日因病逝世。
章士钊先生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上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挚友。
20年代中期曾任女师大校长的杨荫榆,也因站在学生运动的对立面,受到过鲁迅的批评,但这也只适用于杨荫榆任女师大校长这一阶段。
1925年8月,杨荫榆被免职后,南下无锡,在家乡继续致力于教育事业。
1938年,日军侵入苏南,“搜索财物”,“掠夺妇女”,杨荫榆精通日语,“见辄怒詈”,尽力保护妇女,终被日寇杀害。
杨荫榆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其敬业精神可嘉。
在家乡沦陷的艰苦岁月,“以一弱女子而慷慨捐躯”,“风骨凛凛”②,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1949年,梁实秋移居台湾,此后,长期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在教学、创作、学术、翻译等方面颇为勤奋。
他的散文隽永简洁,堪称大家;在学术研究上很有造诣;在翻译上贡献
卓著。
他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英国文学史》,主编了《汉英辞典》,以英文撰写《中国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散文家、翻译家、学者。
斗转星移,鲁迅和他批评过的几位现代文化名人都已经成为历史人物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个侧面。
历史对人物的评价有其内在的规律。
三国时期,诸葛亮和曹操父子在政治上处于对立状态,且长时期刀兵相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今天对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上的成就都给以充分的肯定。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对变法的态度迥然不同,但这同样不妨碍我们今天高度评价他们在文学和史学方面的贡献。
我们今天评价鲁迅和章士钊、林语堂、梁实秋等人的关系与功过是非,其标准和结论与50年代至7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12期,有删节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