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春本科《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选修课)
通知1、本材料为作业参考答案,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删减,不必完全照抄;没有作业册的科目学员自备16k横格本抄写作业,并写清你的姓名、学号、专业和年级等信息
2、交作业时间11月30日前;
3、辅导和交作业期间交学费,具体如下:
⑴08春汉文本科交第三年学费1500元⑶08秋小教交第二次学费及考试费1100元,订书者教书费300元。
⑵09春汉文本科交第二次学费1500元、书费350元;09春汉文专科交第二次学费1000元、书费300元。
★各年级学员欠学费请一并交上!
作业一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个5分,共20分)
1、意象
2、翻译
3、管锥篇
4、文化割据主义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简述比较文学的功能。
2、概述美国比较文学发展历史。
3、鲁迅、田汉、郭沫若在接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方面分别表现出哪些不同特点。
4、“八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以孟姜女哭长城为例,谈谈比较文学中主题和题材的流变。
2、为什么说接受和影响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如何理解这一双向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
1、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象征:是以外在的、少见的事物,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的意义。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3、管锥篇:作者钱钟书。写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之间,出版于1979.8全书七百八十一则,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古籍十种,引用八百多位外国学者的一千几百种著作,结合中外作家三千多人,阐发自己读书心得体会。《管锥篇》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之一。
4、文化割据主义:是指有些人深恐受到外来影响,极力鼓吹“纯而又纯”的本土文化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拒绝交往,拒绝改变甚至为此镇压内部改革求新的势力。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1)、互识;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
(2)、互证:就是要在互相参证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其共同性,同时反证其不同性就,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3)、互补: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收营养,某求新的发展。
2、美国的比较文学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1871年,沙克福在康奈尔大学作了“总体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的学术报告,(第一位涉足比较文学)。
1877——1889年间,盖利曾在密执安大学开设以“文学批评的比较”为内容的专题讲座。(先驱)
1890——1891年间,哈佛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1903年,美国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
1899年,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创立于歌伦比亚大学。
1910年,萧菲尔创办《哈佛比较文学研究》杂志
1942年,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克里斯蒂,倡导下产生了“比较文学委员会”,创办《比较文学通讯》
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
1953年,韦勒克发表《比较文学概念》
1962年,雷马克发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1969年,艾德礼发表《比较文学论文选集》提出“平行研究”的主张。
3、鲁迅极力突出的是浪漫主义中的革命与反抗精神,“忤万众不慑”的战斗勇气。
田汉更接近经典的浪漫派,热烈乐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浪漫人道主义的同情心,使命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对爱的力量的膜拜,都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彩。
郭沫若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他有“天狗吞宇宙”式的自我肯定与夸张,有横溢的激情,乐于从历史和神话中吸取灵感并且创造新的神话和新的理想世界。
4、刘勰把文学中复杂多样的风格归纳简约为“八体”,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又可以分为相对的四组:
(1)典雅和新奇。典雅指引经据典,风雅蕴藉;新奇指“槟古竞今”,标新立异。这是以继承传统和创新的程度为标准来划分的。
(2)壮丽和轻靡。壮丽指立论卓越,体制宏伟,文采辉煌;轻靡指“浮文弱植,飘渺附俗”,也就是文辞浮华,飘忽无根。这是从内容与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
(3)远奥和显附。远奥指文章深沉不露,内容玄思深奥;显附指情理浅显,易于接受。这也是从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的。
(4)繁缛和精约。繁缛指喻众辞多,文采华丽;精约指“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这一组着重于形式,但“博喻”“剖析”仍与内容有关。
三、论述题:(40分)
1、答案要点:主题和题材的流变既牵涉到“传统继承”也牵涉到“引进”,应是构成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项研究可以纵向地考察某一主题或题材的历史发展。也要以横向把考察某一主题和题材如何被他种文化体系引进,或如何接受了他种
文学的影响,而有所变化,还可以考察时代和社会对这些主题和题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顾颉刚在《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中相当全面地强调了主题和题材流变研究的意义。他对孟姜女故事流变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孟姜女最早载于《左传》即杞梁之妻,她是一个“知礼”“守礼”之人,“拒路吊”。
战国中期《檀弓》提及同样故事,强调“哭之哀”。
西汉后期故事中心从悲歌而变为“崩城”。
列女传中将“拒路吊”“哭崩城墙”合二为一。
到唐代,又有新发展,在唐末诗僧贯休的诗中杞梁成了秦朝人,不是战死而是被筑在长城里,杞梁妻一哭而长城崩,再哭而丈夫的骸骨出土。从此后,这对夫妻的故事就与长城联结在一起。
宋代孙爽作《孟子疏》,他在上面引过的《孟子•告子章句下》,指明杞梁妻的名字是孟姜,至此杞梁妻与孟姜女合为一人。元明之间《孟姜女送寒衣》唱本,把“哭倒城墙”这一题材发展为一个复杂的故事。故事的主题从一般的男女之情发展为对暴君的揭露和控诉。
总之,从“哭倒城墙”这一题材的历史溯源,可以探察到主题从对“知礼”“讲礼”的赞扬,到对怨女旷夫的同情,以致对连年战争,不顾百姓死活的暴君的憎恨。这一主题的发展又是和文学本身的发展以及社会本身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题材的流变来探究主题的流变,孟姜女故事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2、答案要点:接受和影响是同一过程的两面,播送者A对接受者B来说,其作用是影响,接受者B对播送者A来说,其作用就是接受。影响研究只研究影响是单向过程,现在变成了双向过程。研究的层面也有了扩展。
首先,由于“接受屏幕”的不同,一部作品在本国和在外国被接受的状况也肯定不同。如对三仙姑的认识,中外学生即有不同的观点。
其次,对外国作品的接受往往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反映出接受者的不同个性。
另外,通过关于接受的研究还可以考察时代的变化。一部作品在被接受的过程中常之因时代的不同而强调出不同的方面。人们往往也都是按照不同的时代需要,来挑选自己所要接受的外来作品。(正负影响)当然在接受时,有些作家有意无意地改变影响的方向,即负影响。
如…灰阑记‟的演变(元杂剧两女共夺一子,生母不忍下手,由次判出生母。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反其意而用之,不忍下手的不是急于夺继承权的生母,而是抚育孩子的女仆。说明爱心比血缘还珍贵。)
最后,接受理论为比较文学研究者提供了编写完全不同于过去体制的新型文学史的可能。表现在接受外来思潮时,由于“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不同,必然会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溶入本体文学完成新的变形。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个5分,共20分)
1、文学批评
2、素材
3、诠释和诠释学
4、远奥和显附
二、简答题(40分)
1、50年代末期,比较文学定义可以归纳为哪几种。
2、从发展渊源来看,叙事文体是怎样划分的。
3、简述“和而不同”的原则的内涵。
4、举例说明什么是接受屏幕。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理论内容:
2、论述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及影响。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个5分,共20分)
1、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
2、素材:指的是原始材料,往往是触发作家思考的实际生活现象,人物、传闻、轶事。
3、诠释就是理解并解释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字,对其意义进行探讨。诠释学(阐释学):对意义探讨的学问。
4、远奥和显附:远奥指文章深沉不露,内容玄思深奥;显附指情理浅显,易于接受。这也是从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的。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由于比较文学在各地区的发展,对比较文学的定义也有多种说法,到50年代末期,比较成熟的比较文学定义已经可以大体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为法国学者普遍采用,强调“事实联系”代表人:法国学者卡雷
第二种:在美国文泛认同,强调在多种文学的逆境中来研究一种或多种文学,代表人:美国欧文•艾德里
第三种:原苏联、东欧学者,强调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类型的类似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代表:苏联《大百科全书》2、(1)叙述现实生活中已发生过的事实,如历史、实录;(2)叙述现实生活中未发生过的或不能发生但能用以诠释现实的事,寓言、故事;(3)叙述纯出于想象,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也不属于现实世界的事,如神话、童话、神仙故事;(4)叙述现实生活中发生过或可能发生或纯属虚构的故事,如小说。
3、“和而不同”的故事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故事中晏婴认为“不同”是事物组成和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首先要承认“不同”,没有不同,就不会有发展,但“不同”并不等于“和”,“和”并不是不同事物之间各不相关,而是要保持一种和谐有益、相互促进的关系。
“和”的主要精神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产生新事物,这一事物又与其他事物构成新的不同。
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其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4.每个读者都是生活在一个纵的文化历史发展,与横的文化接触面构成的坐标之中,正是这一坐标构成了他独特的,由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欣赏趣味以及个人经历等所构成的。“接受屏幕”,这一屏幕决定了作品在他的心目中哪些可以被接受而发生共鸣。不同的文化系统的读者有不同的“接受屏幕”这种不同反映着他们本身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心理结构。如“月亮”。
三、论述题:(40分)
1、答案要点:(1)“形”与“神”:“形似”与“神似”是中国传统画论和文论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从文学方面来说,“形似”指具体形象的刻画,“神似”指通过具体形象对抽象的、难于捉摸的内心精神特征的摹写。我国文论一向强调“以形写神”、“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