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太平洋帝国的战略构想家“西华德”!到现在美国一直在延用此计划!

合集下载

从“凤凰计划”看美国太空战战略

从“凤凰计划”看美国太空战战略

5 4・ 太空探索) )2 0 1 4 年第1 0 期
间飞行 器 可在 太空 中 实现 自主编 队和 觉中监听重要情报 。 自主捕 获
这种 技 术 一旦 应 用于 军事 ,后果
可 想而 知 : 其一 , 利用卫星 的 “ 智 能 工具 ”和
“ 凤凰计划 ”能将轨道上 废弃 卫星
具 ”和机械 臂直接 “ 捕 获”敌 方卫星 , 是压 制和 破坏 美军 的侦 察监 视 与数据 新释 放到 预定 的轨 道上 进行 工作 。最 对 其 进行 变轨 ,或通 过拆 卸 其核 心部 中继 卫 星。基 于此 ,美 国国 防部 非常 终 ,从 太 空 垃 圾 卫 星 上 拆 除 下 来 的 可 0 0 9年发 生 的俄 罗 斯 报 废卫 星 回收 零部件 ,经 过重 组后 就可 构成 一 件 ,对其 进 行直 接破 坏 ,使 其完 全丧 关 注 2 失 能力 ; 其三 ,利用卫星 的 “ 智能工具” 与美 国卫 星相 撞事 件以 及其 他 国家 的 个由 废弃 卫星 部件 组成 的卫 星 网。该 和机械臂直接 “ 劫持敌方卫星” ,通 反 卫星 试 验 ,并 且 极为 担忧世 界 范 围 技术 整 个 过 程 都在 地球 轨 道 上完 成 , 过 更换核 心 硬件 或 者重 新输入 新 的程 内反卫 星 能力 的快 速发 展将使 得美 国 而遥 控拆 卸卫 星零 部件 的机 械臂 ,部
的零 部件实施 “ 肢星易如反掌
卫 星上 。首 先 ,卫 星会 用 自身 的机械 手 臂对 报废 卫星 的天 线等 耐损性 元器
有 美 国学 者认 为 : 未来 一旦 爆 发 件 进行 拆 除和 回 收。然后 ,将 回收来
机 械臂 为 美军 太空 打 击平 台 “ 装 填 弹 冲突 ,敌 方可 能会 动用 干 扰与反 卫 星 的天 线安 装在 后 期发射 的或 者是 自身 药” ,直 接参 与到 对敌太空 卫星或其 它 系统 ,破 坏美 国 的通 信、指 挥 与控 制 搭载 的多 枚 小型 卫星 上 。这 些在 发射

美国的威廉_亨利_西沃德_太平洋商业帝国_思想评析_王静

美国的威廉_亨利_西沃德_太平洋商业帝国_思想评析_王静

② Norman A.Graebner,ed., Ideas and Diplomacy: Reading in the Intellectual Tradition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p.85.
在亚当斯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 到太平洋在美国扩张中的重要性。来自马萨诸塞 州的国会议员弗朗西斯·贝里斯提出了一个全新 的帝国概念:“先生们,我们的天然边界是太平洋。 我们人口膨胀的潮水必将而且将会涌向那个神圣 的海洋,直到被它的海水所阻挡,限制了我们帝国 领土。到那时,东西两洋冲刷着我们的海岸,世界 的商业财富是我们的,难以设想的那种宏伟、壮 丽、强大的前景等待着我们。”②
1793 年惠特尼发明轧棉机后,棉花需求量加 大。扩大棉花种植面积,赚取高额利润成为南部种 植园主的当务之急,但棉植业对土地的耗竭制约 了他们的需求,为此,南部种植园主迫切希望向西 部纵深地区拓殖。成为东北部工业区粮食供应地 和工业品市场的西部地区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迅 速,为了建立农产品新的输出通道,主张向西部进 军,拥有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醉心于扩大海外市 场,尤其是亚洲和拉美市场的东北部工商业集团 则渴望获取能与亚洲进行贸易往来的太平洋港 口,与英国争夺太平洋商业霸权。
“青年美国”强调走出大陆、奔向海外,这既是 美国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也是“要求国家摆 脱外交孤立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②虽然它的海 外扩张理论并不完善,但确实为美国向太平洋地 区渗透指明了方向。
二、 “太平洋商业帝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19 世纪 40 年代初,西沃德是一个领土扩张主 义者。他梦想有一天,在“天定命运”感召下,美国 将建立一个囊括北美和中美的联邦,星条旗在加 拿大和墨西哥的上空飘扬。他断言:“在罗马帝国 的历史上还没有像标志着美国民族特征的那种十 分显著的扩张野心。”③

美国印太战略的演进及对地区局势的影响

美国印太战略的演进及对地区局势的影响

美国印太战略的演进及对地区局势的影响美国印太战略是指美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利益的战略规划。

它涵盖了包括印度洋、南中国海、东中国海以及太平洋诸多地区。

随着时代的演进,美国的印太战略也逐渐发展和调整,并对地区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印太战略的演进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冷战时期。

当时,美国试图通过军事同盟以及对周边国家的经济援助来遏制苏联在该地区的扩张。

美国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建立了安全同盟关系,同时通过驻军和军事演习来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

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试图实现对华遏制政策的调整,开始将重点放在经济合作和对话上,同时将关注点转向其他地区的问题。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在亚太地区日益增强的军事实力,美国逐渐意识到需要重新调整其战略。

在2000年代初,美国开始在亚太地区重新加强军事存在,发展更广泛的地区伙伴关系。

2009年,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旨在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并加强经济和安全合作。

该战略强调美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并承诺将军事、经济和外交资源调整到亚洲。

2011年,奥巴马政府继续调整其印太战略,提出了“亚洲再平衡”战略。

该战略的核心是增加与亚洲盟友和伙伴的经济和安全合作,同时加强与中国的对话。

美国试图通过加强经济联系、推动贸易协定的签署以及加大对盟友的军事援助来增强其在亚洲的影响力。

美国还加强了对南海冲突的干预,试图维护地区的稳定和自由航行权。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印太战略又发生了一些调整。

特朗普政府提出了“美国优先”政策,减少了对亚洲地区的重视,而将焦点放在美国内部事务和对中美贸易的关注上。

特朗普政府也继续对南海局势保持介入,并加强了针对中国的贸易战。

虽然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但也给亚太地区的稳定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美国印太战略对地区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的战略调整和加强对华遏制政策使得中美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地缘政治视野下的印太战略

地缘政治视野下的印太战略

地缘政治视野下的印太战略印太战略,即印度-太平洋战略,是美国在地缘政治视野下推动的一项战略倡议。

该倡议旨在强化亚太地区及印度洋地区的安全合作,加强美国与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亚太国家的关系,以维持地区稳定与繁荣。

在印太战略中,美国将印度洋视为其关键的地缘政治利益区域之一。

印度洋区域连接着两个重要的国际海上通道: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

这些通道不仅是全球贸易的要道,而且也是能源受保障的重要通道。

美国通过印太战略,试图确保这些海上通道的畅通,以保障自身的经济繁荣。

与此印太战略也是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回应。

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挑战。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南海岛礁建设等行动扩大了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美国通过强化与印度、日本等国家的安全合作,试图在地缘政治上构建对中国的制衡。

印太战略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美国通过与澳大利亚的军事合作,建立了位于澳大利亚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旋转部队”。

这一部队可以迅速展开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行动,以维护美国的地缘政治利益。

美国还加强了与亚太国家的军事交流与合作,通过军事援助、军事演习等方式加强了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力。

除了军事合作,印太战略还强调了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美国提出了“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概念,鼓励地区国家坚持开放、可持续的经济政策。

美国还试图通过与印太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扩大其在该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印太战略还强调了数字经济、能源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

在实施印太战略的过程中,美国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如何平衡与中国的竞争与合作。

中国是亚太地区的重要经济伙伴,与中国开展合作可以带来诸多利益。

美国也要警惕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力扩大。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处理与印度的关系。

美国试图将印度纳入印太战略,但印度对此存在保留态度,并强调印度作为非结盟国家的地缘政治立场。

世界需要一点“危言耸听”——评《美国独行:西方世界的末日》

世界需要一点“危言耸听”——评《美国独行:西方世界的末日》

世界需要一点“危言耸听”——评《美国独行:西方世界的末日》作者:曾勋来源:《廉政瞭望》 2016年第8期曾勋最近发生的法国尼斯恐怖事件和土耳其的军事政变,似乎让人看到世界局势逆转的步伐,东西方的撕裂日益加剧,一本名为《美国独行:西方世界的末日》的书在网上被人热议,推崇它的人说它是世界局势的“推背图”,以上种种事件,作者早已有预言。

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在该书的中文版序言中,称此书是“不是新书的新书”。

因为原版10年前已出版,作者为美国著名的政治评论员、畅销书作家马克·斯坦恩,他在书中高呼:西方世界正在走向一场自我毁灭的灾难。

随即,他的呼声在国际社会引起巨大争议,并屡遭主流人士抨击,作者在加拿大遭到起诉,一些机构甚至要求查禁此书。

英国最大的报纸之一《卫报》回应,“这本书的确是危言耸听”。

斯坦恩眼中的“西方世界的末日”这样发生: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大包大揽的高福利民主制度不堪其累,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导致内生动力不足和经济增长乏力,必须依靠移民来支持;移民改变了欧洲的人口结构和文化传统,而且凭借民主制度改变了政治版图;高福利、难民潮和暴恐使欧盟越来越不稳定,最终,“欧洲陷入内战的初级阶段”。

由此一来,美国孑然独行,成为抵抗“返古化”悲剧的最后一个西方国家。

10年后,本书的中文版付梓之前,英国脱欧。

作者的其他预言也一一应验,比如特朗普现象、ISIS崛起、难民危机、各种暴恐……当然,欧洲尚未严重到“社会崩溃与法西斯复兴”,西方世界也未到“末日”,斯坦恩之“危言”,体现出了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忧虑。

正如李肇星在序言中所言:“美国是特别讲政治、特别有‘忧患意识’的国家。

这本书探讨西方末日,反映了美国对自己能否永久‘领导’世界的独特‘忧患’。

《注定一战:中美能否走出“修昔底德陷阱”?》

《注定一战:中美能否走出“修昔底德陷阱”?》

龙源期刊网
《注定一战:中美能否走出“修昔底德陷阱”?》
作者:
来源:《对外传播》2017年第08期
作者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弗尔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创始院长,曾任国防部长助理,为从里根总统到奥巴马总统的各届政府国防部长建言献策,同时还是《李光耀:大师论中国、美国和世界》等多部畅销书的作者。

《注定一战》认为,当一个崛起中的国家威胁要取代一个处于统治地位的国家时,局面很少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在过去500年,一个大国崛起打破另一个处于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情况共发生过16次,其中12次都是通过战争来实现。

如今,一个崛起势头不可阻挡的中国正在挑战美国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中美两国领导人都承诺让国家“再度伟大”,并且推动深层次的改革。

该书称,“修昔底德陷阱”的第17个案例看似不妙。

作者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是理解21世纪中美关系的最佳方法。

通过对历史案例和战争的各种假设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是从和平到灾难仅一步之遥。

不过,在强调战争并非不可避免的同时,作者也揭示了历史上冲突双方维持和平的方法与途径,强调中美两国需要经历艰辛的痛苦方能避免灾难。

作者还站在美国立场,提出了阐明切身利益、弄清中国需求、提升应对战略、集中国内发展的现实策略。

世界现代史(二)(二战后的世界)

世界现代史(二)(二战后的世界)

世界现代史(二)(二战后的世界)第1课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涉及章节2.7.3)一、课前预习1.1953年斯大林逝世,稳固地位后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作了《》的“秘密报告”。

会后,苏联在爱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斗争,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活动。

2.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提高的收购价格,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以提高粮食产量。

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扩大了。

3.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政治改革中提出用“”思想,代替“”,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

1990年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4.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苏联实际上解体。

二、重点归纳与解析2.构建体系背景: 农业: 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 工业: 政治:评价:未能打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措施及影响原因:苏联解体影响:三、活动探究例1. 回首苏联历程步骤一:观察风云人物,走近历史。

斯大林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1)上面三位历史人物中在苏联历史上最大的影响是什么?[答案]:斯大林:领导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开创了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率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结果如何?[答案]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农业和政治;失败。

步骤二:整合资料,探究历史真实。

(2)如果你是一位历史学家,你觉得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什么?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高度集权;未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脱离社会主义方向。

步骤三反思历史,总结教训。

(3)斯大林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体现?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答案]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个人崇拜盛行;高度集权。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4-2025学年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1. 1939年8月,苏联与英法长达5个月的政治军事谈判破裂,而德国接受了苏联提出的全部要求并签订了互不侵犯协定,苏联在和英法谈判中谋求不到的东西,从德国方面得到了保证。

这一结果()A.表明苏德两国的利益完全一致B.延缓了反法西斯集体安全体系的形成C.反映了意识形态决定外交关系D.说明苏联与英法两国的矛盾不可调和2.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而且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

”这一观点()A.强调了二战所带来的社会变化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D.是二战冲击旧有国际秩序的体现3. 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

”据此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A.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C.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D.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4. 有学者指出,将尼克松政府时期“发展对华关系”“倾听欧洲盟国的意见”等战略看作是一种实力相对衰落下的收缩战略,是值得商榷的。

虽然尼克松在远东或部分其他地区呈现收缩兵力态势,但只是“褪去”了赤裸裸的外表,从而借助共同目标的区域性力量和地缘条件以谋求经济、外交等更广阔空间中的秩序。

该学者意在强调尼克松主义()A.源于冷战中美国处于守势地位B.是对外战略在新形势下的局部调整C.促使霸权争夺开始涉及多领域D.受到地缘因素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5. 下表是战后美苏争霸中美国和苏联的经济实力对比,此表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B.经济实力是导致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根本因素C.美苏争霸的核心是军备竞赛D.美苏争霸由重视军事逐渐发展为重视经济和科技6. 1959年,美苏两国破天荒地进行了历史上首次文化交流。

大学军事理论思考题(附答案)

大学军事理论思考题(附答案)

思考:1、你认为中、美应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在哲学层面,就中美关系来说,问题的核心在于中国是否能够避免国际关系文献中所说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

这一命题,是由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在阐述公元前 5 世纪在雅典和斯巴达两国发生的战争时提出来的。

简单地说,故事是这样的:到公元后两国之间爆发了战争,在长达 30 年的战争之后,最终双方都被毁灭。

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修昔底德陷阱”翻译成当代语言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这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人们发现,自 1500 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 15 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 11 例。

最显著的就是德国。

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在 1914 年和 1939 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

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现在,“重返亚洲”表明美国的中国政策的现实主义性质。

尽管美国人说,其“重返亚洲”的目标是亚洲的秩序及和平,不是要“围堵”中国,而是要“威慑”中国,防止中国破坏亚洲的现存秩序,但实际上很清楚,美国是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

亚洲的一些国家为了克服自己对“中国崛起”的恐惧,选择站在美国这一边,另一些国家则在观望。

这种情形,又和修昔底德当年所观察到的希腊其它国家的行为何其相似:“双方(指雅典和斯巴达)都竭尽全力来备战;同时我看到希腊世界中其余的国家,不是参加了这一边,就是参加了那一边;即使那些目前还没有参战的国家,也正在准备参战。

中美摩擦与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摩擦与修昔底德陷阱

112已在驶险险视113在《三体》中描述的“黑暗森林”状态,每个国家和文明都是森林中求生的猎手,而活下去的最优策略就是在其他猎人实力增长并瞄准自己之前,先发制人。

2015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首任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Allison)教授来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做了题为“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演讲,将这个由他自己创造的术语介绍到中国,使其进入中国知识界和媒体界对中美关系的思考。

两年之后,艾利森出版Destined for War :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 Trap?(《注定一战?中美能否逃离修昔底德陷阱》)一书,系统回顾了现代世界中崛起国和霸权国间的冲突和战争。

下表结合该书的总结和本人的分析,展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至今世界体系中的大国争霸史。

从下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的基本事实。

第一,在过去两百年中,出现了十次崛起国对守成国的挑战,其中七次的结果是战争。

70%的比重足以让我们意识到,“修昔底德陷阱”既非虚构,也非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而是每个崛起大国都需要认真应对的挑战和尽力避免的可能性。

第二,与“修昔底德陷阱”所描述的不同,这七次战争仅有一次由守成国发动,其余均由崛起国挑起。

历史经验表明,战争并非崛起国被迫背负的命运,而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第三,二战后的历史中,“修昔底德陷阱”仍然存在,但并没有再导向牵涉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战争。

在核威慑和国际机制的约束之下,威胁和敌意多以经济制裁1789年以来的大国争霸资料来源:前六列来自《注定一战?中美能否逃离修昔底德陷阱》第42页,第七和第八列来自Correlates of War 项目Inter-State War 4.0数据库。

“修昔底德陷阱”既非虚构,也非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而是每个崛起大国都需要认真应对的挑战和尽力避免的可能性。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14等非军事手段的方式表现。

南京大学“悦读计划”《大国的兴衰》作业答案

南京大学“悦读计划”《大国的兴衰》作业答案

南京大学“悦读计划”《大国的兴衰》作业答案第一课前言和“西方的勃兴”1《大国的兴衰》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参考答案: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示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强调大国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保持微妙的平衡。

2简要介绍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章主要是介绍1500年前的世界形势,分析明代中国、奥斯曼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俄国、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并与当时的中西欧诸国对比,指出强弱之处。

第二章主要介绍17世纪的欧洲霸主哈布斯堡王朝与其他西欧诸强争夺欧洲霸主地位活动,指出大国保持资源和军事力量之间平衡的重要性。

第三章介绍1660-1815年的欧洲大国之争,指出财政实力、地理位置,对于大国兴衰的影响。

第四章则主要强调的是工业化给当时各国实力对比带来的巨大变化,继而影响到各国的兴衰。

第五章则主要介绍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维持近百年的和平。

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以及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国际局势再次动荡,尤其是新兴强国与衰落大国的矛盾突出,最终爆发“一战”。

第六章则主要介绍“二战”的前因和后果,世界政治中心最终走出欧洲,形成两极格局。

第七章主要介绍两极格局、冷战以及两极格局下的新变化。

第八章主要是总结这500多年大国兴衰历程,并对中、日、欧、苏、美五强的发展前景进行评判。

3大国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兴衰,是否同步?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不同步。

存在着“时间滞差”。

理由: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并不希望将资金用于回报率不高的军备上,故此时经济的迅速发展意味着军事力量发展的同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投资重点便可能发生变化。

之前经济的发展,造成其对国外市场、原料、军事联盟或基地、殖民地的依赖程度加深,增多其海外义务。

同时,其他或敌对国家在经济方面则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并同样希望扩大在国外的影响。

在这种令人担忧的环境中,大国会自觉不自觉地比以往多得多的费用用于国防。

于是到此时,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才会上升。

美国地缘战略发展历程

美国地缘战略发展历程

美国地缘战略发展历程美国地缘战略发展历程:自美国独立以来,其地缘战略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初)美国地缘战略的初步形成始于19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地缘战略重点是扩大领土,确保安全和稳定。

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购地和1819年的佛罗里达条约,使美国控制了北美大陆的核心地区,并且建立了对墨西哥湾的战略控制。

这些领土的获取为美国在后续发展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美国的地缘战略重点从扩张转向了稳定。

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美国成功扩大了领土,从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到海岸线的防线。

美国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政发展上,加强国内市场和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独立。

第三阶段(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前半叶,美国地缘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美国通过主导形成了国际秩序,推动并维护自由主义原则和资本主义体系。

美国提出了所谓的“开放门政策”,并加强了与欧洲和亚洲盟友的关系,推动建立了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的军事盟友关系。

第四阶段(冷战时期)冷战时期是美国地缘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和军事竞争导致了世界范围的地缘战略斗争。

美国通过建立北约和其他地区军事联盟,向西欧、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提供军事援助和保护,以遏制苏联的势力扩张。

此外,美国还在国内加强军事能力和核武器的发展,确保核威慑力量。

第五阶段(冷战后)冷战结束后,美国地缘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其超级大国地位和利益的战略重点。

美国通过加强全球军事存在和建立军事基地,在全球范围内确保了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此外,美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大国的经济合作和外交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以推动其地缘战略目标的实现。

总结起来,美国地缘战略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扩张到稳定,再到国际事务积极参与的过程。

美国旋转门计划

美国旋转门计划

美国旋转门计划美国旋转门计划 11783年8月3日,英国的代表跟美国的代表在法国的凡尔赛宫见面,经过许多天的谈判,英国和美国签订《1783年巴黎和约》,这就意味着,英国再怎么不愿意,但还是得承认美国的独立。

美国独立后,虽然非常高兴,但他也面临许多问题,如为国家独立而背上的5400万美元的高额债务。

都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更何况这些钱,美国还是找法国、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普鲁士等老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借的。

要是美国敢赖账不还,说不定不用多久,这些国家的军队就会踏上北美的土地。

也就是说刚刚独立的美国,因为实力弱小,这5400万美元的债务是非还不可的。

在这种情况下,1789年,年仅33岁的汉密尔顿,便成为美国的第一位财政部部长。

当时的美国刚刚独立,只有十三个州,但每个州都拥有着非常大的权力,比如独立的行政权,独立的发债权和货币发行权,甚至各州都还拥有着自己的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一片混乱。

一些州使用新发行的美元,另一些州继续使用英镑,这极大地阻碍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更不用说还债了。

因此,汉密尔顿认为,要解决美国的债务问题,发展美国经济,就必须统一货币,收回各州的财权。

汉密尔顿的想法是这样的。

第一,由联邦政府来发行新货币,持有旧货币的人可以按照1:1的方式来进行兑换。

这样通过一段时间,旧货币便可以退出市场,取代而之的便会是信誉良好的新货币。

第二,联邦政府来发行新的债务,并且规定新的债务只能用新币购买。

通过这两项措施,人们用新币购买新债,新币就可以回到联邦政府的手中,联邦政府就可以拿着回来的新币,去偿还以前的旧债。

也就是说,这是用发行远期债券的方式,来解决眼前的资金问题。

汉密尔顿的这些措施,被形象的称为旋转门计划。

不过呢,想法很不错,想要正式实行,就必须得到美国国会的投票通过。

令汉密尔顿很无奈的是,国会讨论了4次,他的提案都没能通过。

没办法,中央政府想收回各州的财政大权,各州在国会的代表怎么可能会同意?无奈之下,汉密尔顿只好去找华盛顿,希望华盛顿能给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美国为何实施“先德后日”战略

美国为何实施“先德后日”战略

龙源期刊网
美国为何实施“先德后日”战略
作者:霍小山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20年第03期
1942年的中途岛战役是二战太平洋战区的关键转折点。

日本在这场决战中,几乎输光了海空军的家底。

蒋介石得知情况后,以为未来形势一片大好,美军肯定会集中全力,乘胜追击,与中国一道打到东京去。

更何况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军民对日本恨之入骨,理应优先把日本作为暴揍的对象。

但是,美国政府显然没有按照蒋介石的预想走。

美国在战前就已经初步拟定了“先德后日”的战略构想,在中途岛取得胜利后,美国由此掌握了在中太平洋的制空权,再也不用担心日本人打到美国西海岸了。

罗斯福还有一个天真的想法:“打败德国意味着打败日本,可能不需放一枪和付出一个生命的代价。

”后来的历史证明罗斯福错了,打败日本不仅需要放枪,还需要放两颗原子弹。

美国把军事战略的重心放在中东和北非,这意味着美、英、苏三国集体围欧德国,而中国却要单挑日本,中国人民还要付出更多的代價与牺牲。

日本在中途岛海战失败后,眼瞅着在太平洋上暂时没有盼头了,就转而把进攻的重点放回中国。

蒋介石一直努力想把美国的战略重心拉回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但是,罗斯福已经定的调子,是绝不会轻易改变的。

此后蒋介石也认清了现实,开始尽可能地争取物资援助。

但在“先德后日”的战略指导下,美国给中国的物资援助就像挤牙膏一样,挤一点才出一点。

(摘自《文史博览》)。

智慧树知到《海权与制海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章节测试附答案

智慧树知到《海权与制海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章节测试附答案

智慧树知到《海权与制海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章节测试附答案第一章测试1、马汉在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中,详尽分析了海权在()兴起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A、美国B、英国C、法国D、荷兰正确答案:B2、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海军的在役舰船仅保留了()艘。

A、38B、48C、58正确答案:B3、马汉驻防和游历过欧洲、南美和亚洲,到过中国的()和()。

A、上海B、天津C、广州D、扬州正确答案:AD4、海权论,就是阐述依托海洋空间,以控制海洋为手段,达到国家强大、进而实现世界战略目标的战略理论。

正确答案:V5、美国针对中国及远东的“门户开放”政策在1890年正式宣布。

正确答案:X6、马汉全称是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正确答案:V7、1900年,马汉的《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出版正确答案:X8、从19世纪50年代起,美国和英国就全力争夺即将在()开挖的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运河的控制权A、中美洲B、北美洲C、非洲D、亚洲正确答案:A9、() 一直奉行着不同于英国的海军战略理论,是海军战略大陆学派的典型代表A、德国B、美国C、法国D、中国正确答案:C10、()的建立是洋务运动的显著成果和突出标志A、北洋水师B、南洋水师C、福建水师D、广东水师正确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海洋占人类所居住的地球表面积的()%A、51B、61C、71D、81正确答案:C2、近代西方第一个海权强国是()oA、希腊B、西班牙C、荷兰D、英国正确答案:B3、海上交通与陆上交通相比,明显的优势有()A、运输量大B、通达距离远,范围广C、运费低廉D、通过能力大正确答案:ABCD4、“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世界”,前提就在于控制海上交通线,通过对海上交通线的控制、对交通线要害点的控制,达成对世界的控制.正确答案:V5、海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海上军事力量,二是海上政治力量。

下列关于美“印太”战略的说法错误的是

下列关于美“印太”战略的说法错误的是

下列关于美“印太”战略的说法错误的是
下列关于美“印太”战略的说法错误的是
【题目】:
5、下列关于美“印太”战略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目的是加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权
B.遏制围堵中国的意图明显
C.有利于维护印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D.强调加强美国与地区盟国的军事合作
【参考答案】:C
【题目】:
以下哪些是关于美国“印太战略”的准确表述?
【答案解析】:
2017年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提出“印太战略”。

重视印太地区多边组织的作用。

美国“印太战略”的本质是遏制中国对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继承和发展。

扩展资料:
2022年2月12日,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2022年2月11日,美国拜登政府发布执政以来的首份印太战略。

这份战略将成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安全和经济方针,表现出对中国的戒心。

主要内容:
印太战略提到了与盟国合作的重要性。

在安全保障领域,该战略提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等五国,表示要按条约与之加深同盟关系。

这份战略还明确表示,通过加强与盟国的关系而产生的“综合遏制力”将成为美国印太安全战略的基础。

地缘政治视野下的印太战略

地缘政治视野下的印太战略

地缘政治视野下的印太战略地缘政治视野下的印太战略最早起源于冷战时期,指的是美国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和政策。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地缘政治的演变,印太战略在21世纪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印太战略不仅关乎美国的国家利益,更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印太战略的背景、意义以及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一、印太战略的背景印太战略的提出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美国政府对于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冷战的背景下,美国需要巩固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以应对苏联在该地区的扩张。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美国将亚太地区视为其战略利益的关键地区,因此提出了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旨在加强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兴起,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崛起和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崛起,使得印太地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亚太地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包括南海争端、朝鲜半岛问题等。

在此背景下,美国重新调整了对印太地区的战略定位,提出了新的印太战略,旨在推动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二、印太战略的意义印太战略对于美国来说,意义重大。

印太地区是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以其庞大的市场和巨大的战略资源而著称。

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格局的稳定对其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印太战略也是美国推动全球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关键一环。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美国需要在该地区推动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以维护自身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美国还需要在印太地区推动民主价值观和人权保护,以维护其在全球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印太战略还涉及到美国与亚太盟友和伙伴的关系。

美国需要在该地区建立稳固的军事同盟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以有效应对中国等潜在威胁。

除了对美国的意义之外,印太战略对于亚太地区的国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太平洋帝国的战略构想家“西华德”!到现在美国一直在延用此计划!作者:卡特尔威廉·亨利·西沃德(William Henry Seward,1801年5月16日-1872年10月10日),美国律师、地产经纪人、政治家,曾任纽约州州长(1839年~1843年)和美国国务卿(1861年~1869年)。

以激烈反对奴隶制、美国内战时期阻止外国政府承认南部联邦而著称。

他还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扩张分子,美利坚太平洋帝国设想的积极鼓吹者和实践者,他奠定了美利坚太平洋帝国的基础。

不仅对当时美国的亚太政策打上了自己的烙印,而且对以后美国的亚洲太平洋政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他也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务卿之一。

人物生平1820年毕业于联邦学院。

1822年获律师资格并在纽约州奥本开业。

1830-1834年任州参议员。

1839-1843年任纽约州州长。

1849-1861年任联邦国会参议员,辉格党左翼领袖。

反对美国的黑人奴隶制;反对与奴隶主妥协的1850年妥协案和1854年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

1861年在亚伯拉罕·林肯总统时期任国务卿。

协助林肯在内战中处理对外关系。

1865年与林肯同日遇刺,但受伤未死。

伤愈后,在约翰逊总统任内继续任国务卿,支持总统反对激进共和党人。

1867年与俄国谈判购买俄属北美,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

1869年离职。

1872年10月10日死于美国纽约州卡尤加郡奥本。

从参议员到州长1801年5月16日生于纽约州奥兰冶县佛罗里达,是塞谬尔·西华德博士和玛丽·詹宁斯之子,在佛罗里达接受基本教育之后,进入纽约州戈申的霍尔学院,1816年进入联合学院,1820年毕业后学习法律,1823年获得律师资格,1824年10月24日和合伙人的女儿结婚,生有三子二女。

1824年与纽约州辉格党的创始人瑟洛·威德相识,由于威德的关系,1830年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任内支持安德鲁·约翰逊总统的银行政策,1833年谋求连任失败,1838年在威德支持下竞选纽约州州长成功,并在1840年连任,坚持内部改良,即使遇到1837年的经济恐慌和随之而来的萧条也未动摇,他谋求建立允许天主教徒自由的学校受到很大批评,他拒绝了弗吉尼亚州要求引渡逃亡黑人的要求。

1842年他没有追求连任而是选择当律师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态。

1849年他作为辉格党当选为代表纽约的美国参议员,以后连续连任到1861年。

1854年和大多数辉格党人一起参加了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

他1850年就反对参议员亨利·克莱的大妥协案,主张加利福尼亚无条件的成为自由州,在1850年3月11日的著名演讲中,他断言将《逃亡奴隶法》强加给北方是不可能的,奴隶制在联邦境内应通过自愿而逐步消除,否则联邦就会解体,就是内战。

在1856年的堪萨斯争端中,他主张堪萨斯成为自由州,他宣称,有关奴隶制的斗争是两种敌对力量之间的一场不可遏制的斗争,1860年他获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但遭到一部分人反对,他转而支持林肯。

内战中的国务卿1860年12月8日,当选总统林肯任命他为国务卿,20天后,西华德接受了这项任命,尽管他不喜欢财政部长萨蒙·波特兰·蔡斯和邮政部长蒙哥马利·布莱尔。

第二年3月4日,他就任国务卿。

他自认为是政府中的强人,幻想能代替政府处理国家政务,在4月1日《给总统的几点建议》中,他甚至要求林肯把总统的某些权利下放给国务卿。

11月8日,美国军舰拦截了英国邮船“特伦特”号,囚禁了两名赴英国活动的南方联盟特使。

11月20日,英国外交部提出正式抗议,就在中立国船只上发生的暴行提出抗议,要求美国放人和道歉,赔偿损失,限七日内答复。

为避免欧洲国家干涉美国内战,他请求林肯总统释放了被俘的两名特使。

他还训令驻欧洲使节展开组织欧洲国家承认南部联盟的活动。

并利用俄罗斯帝国镇压波兰起义后在欧洲的孤立,争取到俄国两只舰队在1863年访问纽约和旧金山,造成美俄结盟的意向。

西华德巧妙的利用奴隶制令人反感的问题,来减轻英国和法国对美国北方的反感。

尽管他最初曾要求延迟《解放宣言》的发表,但他在运用这项宣言对英国和法国施加了强大的舆论压力。

西沃德抗议英国为南部同盟建造的“阿拉巴马号”巡洋舰击沉了65艘美国商船,要求英国必须赔偿,最终致使英国赔偿了600万美元。

1861年10月,英国、法国和西班牙以墨西哥延期支付债务为由,出兵干涉墨西哥。

西华德对此提出抗议,认为是对墨西哥人民不可剥夺权利的侵犯,也是对门罗主义的蔑视。

1862年4月,英国和西班牙因故撤军,法国拿破仑三世却自我感觉良好,不断增兵。

并在10月表示要调停美国内战。

为西沃德严辞拒绝。

1863年6月,法军攻入墨西哥城,并扶植马克西米连大公为墨西哥皇帝,西华德严词抗议,并得到美国国会的支持。

1866年美国内战结束后,西沃德陈兵5万于边境,再次抗议法军的行动,并下最后通牒要求法军撤退,拿破仑三世最后于4月21日回电,法军将分三次撤军。

刺杀风波林肯被刺的前两三天,布斯几乎天天酩酊大醉,他以前的那个阴谋组织支离破碎,只剩下佩因、赫罗尔德和阿茨罗德了。

4月14日中午时分,他去福特剧院取邮件,无意中看到海报上说,林肯和格兰特将出席晚上的节目,布斯一阵狂喜,立即召集死党实施他们的最后计划:阿茨罗德去刺杀副总统约翰逊,佩因和赫罗尔德去刺杀日渐康复的国务卿西华德,布斯自己去刺杀总统。

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阿茨罗德喝醉了酒临阵退缩,根本没有去刺杀约翰逊。

佩因和赫罗尔德倒进行得不错,他们摸到了西华德家外面,由赫罗尔德守在马车上接应,佩因直接进了西华德家,他拿着一包药,这也是早就策划好的。

西华德的儿子告诉佩因,他的父亲正在睡觉,现在还不能吃药。

但是佩因坚持要送药进去,小西华德感到此人不可理喻,命令他立即滚蛋。

由于害怕被看穿阴谋,佩因立即掏出了手枪,对准小西华德的头部就是一下,可惜子弹不知咋的,竟然瞎火。

佩因赶紧握紧枪,用枪托猛砸小西华德的头,可怜的小西华德头骨被打裂了。

扫除了门外的障碍,佩因从包裹里抽出一把大刀冲进了西华德黑暗的卧室,这时他才发现卧室里除了西华德还有西华德的女儿和一个男护士。

男护士见势不妙,立即跳将起来冲向佩因,佩因抡起大刀就把他的前额砍破了,而西华德的女儿在惊吓之余也被佩因打晕了过去。

佩因冲到西华德的床边,一刀一刀地猛刺国务卿。

这时,西华德的另一个儿子听到声响也冲了进来,不料被手持凶器的佩因在前额划了一刀,并且砍伤了手。

佩因感到此地不宜久留,于是迅速离开卧室,跳下楼梯,在楼梯上他又撞见了一个倒霉的国务院信使,佩因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信使又砍伤了。

直到逃到大门前,狂奔的佩因不停地尖叫:“我疯了!我疯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所有遭到佩因袭击的人最后都康复了,而且西华德在林肯死后的约翰逊总统任期里还继续做他的国务卿。

太平洋帝国西沃德是“19世纪美国帝国主义的中心人物。

”西沃德扩张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太平洋帝国的设想。

所谓太平洋帝国,简单说就是以亚洲、太平洋为中心的商业帝国。

西沃德认为,美国的领土扩张完成之后,下一个目标应是太平洋和远东地区。

扩张的方式主要是商业扩张而不再是领土扩张,扩张的手段是贸易而不是武力。

因为“战舰决不是能被派往国外的最成功的使节。

”西沃德的太平洋帝国思想源于他对商业的崇拜和对太平洋地区价值的认识。

西沃德认为,商业是“一个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和“文明进步、帝国扩张的主要力量。

”美国要想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必须控制世界的贸易,因为“政治霸权随着商业优势而来。

”因而建立一个拥有商业霸权的帝国成为西沃德一生苦苦追求的目标。

他认为,美国处于欧洲和亚洲之间这样一个有利的地位,它“必须控制海上帝国——唯一真正的帝国”。

美国真正的目标应是“世界的商业”——这是世界性的帝国,因而他敦促美国人为成为“最大的海洋帝国而奋斗。

”在西沃德的心目中,这个商业帝国的中心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他认为:“太平洋上的贸易和商业就是世界的贸易和商业。

”“太平洋和它的海岸岛屿以及海外的广大土地”将成为“这个世界更伟大未来的主要舞台”。

1853年在参议院的一次演说中,他告诫他的参议员同事们,对帝国的竞争“不是在美国大湖区,也不在大西洋沿岸,不在加勒比海、地中海、波罗的海和大西洋,而是在太平洋及其岛屿和周边的大陆”。

美国的竞争对手和竞争者“在东方那些大陆和海洋上,在那里已能找到他们竞争的战利品了”。

故此,西华德主张美国应控制亚洲的市场。

如果此举能成功的话,美国一定能成为“现存各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并且比已存在的国家都强大。

”把美国的权利扩张到“大平洋并且控制东方发达的商业”,这种强大就有了保障。

因此他认为美国应“从欧洲的残留影响和偏见中完全解放出来,并代之以用美国的观念和影响去改造旭日最早升起之地(指亚洲)的宪法和风俗。

”西沃德太平洋帝国的构想是对以往美国扩张思想的总结和发展。

控制太平洋及其贸易的野心是由早期从事对华贸易的商人唤起的,“从那个时候起,这个野心被政治家们不断的发扬着,他们相信,美国权势扩张的当然场所在太平洋而不在大西洋。

”杰斐逊派遣克拉克和刘易斯沿密西西比河到太平洋沿岩探险,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发展太平洋贸易。

1819年与西班牙签定《横贯大陆条约》,美国坚持将边界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岩,再次表现了对太平洋的关心。

40年代美国的领土扩张浪潮中更是注入了鲜明的海洋因素,控制太平洋贸易和商业的野心成为扩张的主要动力之一。

有的美国学者甚至认为,如果把美国与欧洲西向亚洲的历史性扩张联系起来,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的获得可以看作是“长期寻求‘通往印度的道路’的完成,由此一个伟大的商业帝国可以在亚洲商业的基础上发展壮大。

”西华德太平洋帝国的设想正是在40年代美国领土扩张完成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西华德的商业帝国思想中,商业是中心,美国和亚洲是两个基本点,太平洋是连接两个基本点的中轴线,目标是从亚洲获取商业利润。

正是西沃德的太平洋帝国的构想才使他成为“新太平洋历史上新太平洋时代的先知先觉者。

”西华德为实现其太平洋帝国的构想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使加利福尼亚加入联邦而努力。

在西沃德眼里,加利福尼亚是太平洋帝国的一个重要起点,“是年轻的太平洋皇后,”“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比这更伟大的帝国基础了。

”1850年3月11日,西沃德在参议院关于接纳加利福尼亚加入联邦的讨论时说,他确信:“世界上的商业、社会和政治运动,在“朝着加利福尼亚的方向”发展。

因此,他赞同尽快接纳加利福尼亚加入联邦,即使是作为一个蓄奴州也在所不惜,尽管西华德强烈反对奴隶制,但和奴隶制比较起来,他认为“唯一的巨大危险就是可能忽视太平洋沿岸新地区的犯罪。

”西沃德还大力支持佩里对日本的远征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