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简介
梁衡作文素材
梁衡:穿行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一、人物经历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梁衡有名,并不是因为他曾经官至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更主要的,是因为他那些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和精彩的散文篇章。
梁衡是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最多的当代作家。
他穿行在新闻、文学和政治之间游刃有余,其为文激情,并没有因为从政而有所削弱,反倒相得益彰,建树更丰。
二、经典素材1.名重三晋的名记者从工作之初到现在,梁衡始终没有与新闻分开过。
而人们对于他的认识,也是从新闻开始的.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他首先是一位名记者.但是,记者梁衡的成名却是在一个“没有新闻的角落”。
1978年,梁衡离开山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调任《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站记者。
对于一张中央大报来说,当时的山西在不少人看来并不是一个能出新闻的地方。
但梁衡却在那里干得有声有色,不仅名重三晋,而且播及全国。
梁衡的成名作是一篇人物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发表在1980年11月14日的《光明日报》二版上。
这篇长约1800字的稿子,所造成的影响连梁衡自己都始料未及.见报后来信不断,持续将近半年,竟有3000多封。
后来,这篇稿子被评为1980年的全国好新闻。
而那个“农民养猪专家”也一夜之间破格由农民转为干部,又被任命为地区科委副主任.由此开始,梁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不断挖掘出一个又一个的新闻“富矿":像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普通教师,不求名利默默工作的普通工程师,生死度外,植树治沙不止的老人,还有面对邪恶孤身一人愤然抗争的老战士……他们都借助梁衡的一支笔而名扬四海。
梁衡简介5篇
梁衡简介5篇梁衡简介(一):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
著名作家、新闻理论家、学者。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内蒙古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曾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2019年12月,梁衡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友奖。
梁衡简介(二):梁衡简介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是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异常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
《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梁衡简介(三):梁衡简介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作品选读
梁衡作品选读梁衡,太原十二中校友,2019年“梁衡图书馆”在我校富力校区成立。
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曾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读书札记把栏杆拍遍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二十几岁的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部编版小学语文】本课作者梁衡简介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部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考试重点快乐学拼音,轻松学语文。
这几日做教学研究,总结了一下1-6年级的小学语文的考试重点,非常简单,详情如下:一年级:识字、拼音、看图写话二年级:字词、短句、阅读写话三年级:语法、古诗、阅读写作四年级:语法、文言文、阅读写作五年级:文学文、阅读写作六年级:阅读写作由此可见,一到六年级,考试重点都和阅读写作分不开。
语文基础常识通常会占试卷分50%,越到高年级,如五、六年级,基础知识只占30%,剩下70%都是阅读理解和作文。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越来越觉得语文难教。
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考察的基本都是平时积累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甚至是考试时的超常发挥。
即便是把课文里的生字词、甚至是课文全部都背了,语文也不一定能拿高分。
我们常说的要把语文基础打好,除了基本的生字词,更多的基础是学会应用,学会发散思维,用解题方法做阅读与理解。
还包括会写作文,平时对基础的积累,也是对作文素材的积累。
根据1-6年级的语文考试重点,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才能在考试中发挥正常,使语文能力不断提高呢?1、不要总让孩子写作业我们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段的学习过程中,总是强调让孩子认真写作业,高质量完成作业,写作业成为了小学生密不可分的生活一部分。
那些常常在热搜里存在的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视频,也说明我们的家长有些疯狂了,把写作业作为小学生重点的学习任务,有些矫枉过正。
为什么很多小学生不喜欢语文,讨厌写作文,一提起语文考试就头疼,甚至抵触写语文作业?就是因为没有让孩子正确理解语文学习,没有一开始用兴趣激发语文学习,让孩子们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又难,不管如何努力也看不到成绩进步。
梁衡写诗人的文章
梁衡写诗人的文章梁衡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婉约含蓄而著称。
梁衡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梁衡的生平、诗歌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介绍。
梁衡,字梁宾,唐代宜城人。
他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诗。
后来,他考中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
但他并不满足于官场生活,更加热爱诗歌创作。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婉约含蓄而著称,被誉为“梁氏风骨”。
梁衡的诗歌特点是清新自然、婉约含蓄。
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如“山色远如积翠,水声潺潺入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他的诗歌也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如“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梁衡的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夜泊牛渚怀古》等。
其中,《登快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景象,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
《夜泊牛渚怀古》则表现出了他对历史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总之,梁衡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婉约含蓄而著称。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代表作品《登快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夜泊牛渚怀古》等,都表现出了他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梁衡的诗歌永载史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梁衡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觅渡、觅渡、渡何处?》《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
《青山不老》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选人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8课。
《夏感》被选入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夏》被选入初中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
梁衡: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作者:来源:《今传媒》2010年第06期梁衡(1946年— ),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山西霍州人。
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记协全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
散文《晋词》《觅渡,觅渡,渡河处》《夏感》《海思》《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等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梁衡说,“我写的人物都是我崇拜的,政治家如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科学家如居里夫人,历史人物如辛弃疾、李清照、范仲淹、林则徐”,“我选择这些政治家,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业绩、故事、感情很符合我提倡的大事、大情、大理,会使作品有震撼力和生命力。
”梁衡的政治人物散文是从写瞿秋白开始的,从表现山水美过渡到挖掘人格美,不仅是散文题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梁衡自己人生体验的巨大转变,这一点应该比其文本意义更为重要。
1990年梁衡到江苏常州出差,拜谒了秋白故居。
其后,梁衡去了三次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
六年来一直惦记着写一篇文章。
他说,瞿秋白“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实在是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人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梁衡对秋白的纪念主要着眼于对人格的剖析,在《觅渡,觅渡,渡何处》文中设计了三个如果,表达了两层意思,耐人寻味:“第一个如果,‘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是想说他怎样看待‘生’,看待生命的价值。
《青山不老-梁衡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青山不老-梁衡》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青山不老》的作者梁衡,掌握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青山不老》的主题和内涵,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3. 探讨《青山不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梁衡,原名梁宇,浙江绍兴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曾在中国青年报、中国作家、散文诗杂志等杂志上发表过大量作品,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
梁衡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读者喜爱。
二、作品解读《青山不老》是梁衡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故事。
主人公小白因为一场车祸不幸去世,但他的灵魂却在青山间流连,不愿离去。
在青山上,小白遇到了一个叫做老黄的人,他告诉小白青山不老,只要有人记得,就永远不会老去。
最终,小白选择了离开青山,接受了自己的死亡。
三、思考问题1. 你觉得《青山不老》中的青山象征着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象征意义?2. 为什么小白选择了离开青山,接受自己的死亡?这与他的性格和经历有什么关系?3. 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当面对死亡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四、拓展思考1. 《青山不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如何体现了梁衡的写作风格?2. 你认为《青山不老》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和意义?它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和反思?3. 你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于小白的经历?你是如何看待生命和死亡的?导学案总结:通过对《青山不老》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梁衡这位作家的独特魅力,还可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同学们在阅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每一个生命。
愿我们都能像小白一样,勇敢地面对生命和死亡,坚定自己的信念,活出真正的自己。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青山不老/梁衡》的作者、背景和作品内容。
2. 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 探讨小说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四川省安岳县中考语文 知名作家经典散文阅读—梁衡
知名作家经典散文阅读系列——梁衡【作家简介】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作品有《梁衡文集》和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
《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四篇作品入选中学课本和师范教材。
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壶口瀑布梁衡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梁衡
名家散文阅读八编者按:梁衡,山西霍州人。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青山不老》的作者。
散文集有:《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等。
著作:《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
觅渡,觅渡,渡何处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
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
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于他的讨论会。
他就义时才三十六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他六十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
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是因为他的才气?是,又不全是。
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一九九○年。
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
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
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
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
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
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
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
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
美文欣赏:梁衡《深巷里的老墙》阅读过程指导+练习(附参考答案)
美文欣赏:梁衡《深巷里的老墙》阅读过程指导+练习(附参考答案)作者简介梁衡,出生于1946年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主要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美文诵读老墙是丹青的记忆,新墙是史卷的蓝图。
老墙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内中有一种沧桑,有一种悲凉;有一种劲拔,有一种向上。
这在梁衡《深巷里的老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徽式建筑村落的老墙,记录了墙与人之间的景、情、境,似文字一撇一捺描绘着山川,叙写着人事,记录着历史,“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村落里处处可见。
“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精神永存,屹立不倒,老墙、岁月共绵长,山河、人事同邈远。
披文入情深巷里的老墙梁衡(“深巷”是潜藏不易发现的,需要人挖掘,“老墙”是久远年代泥瓦匠的作品,苍苔斑驳,写满沧桑,沉淀出自然与时光的年轮,暗示主题:怀想留恋、无奈惋惜、讴歌礼赞。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
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
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开篇自然,徽式民居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把墙比作读不完的书,立体形象地道出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
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
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
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把栏杆拍遍》
第一期(1140-1162)沦陷及起义期 第二期(1162—1181)南渡初期
第三期(1181—1203)闲居带湖、瓢泉时期
第四期(1203—1207) 晚年再起, 参预北伐时期
1.主观感情的浓烈
2.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3.语言技巧的开拓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 ——梁衡
语文演讲第九组——书籍
作者 简介 觅渡 觅渡 栏杆 拍遍 乱世 美神
一、作者——梁衡
•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
•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
《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 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 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 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 问。
浣溪沙
•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
波才动被人猜。
•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
移花影约重来。
浣溪沙
•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
回山枕隐花钿。 昏疏雨湿秋千。
•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
点绛唇
•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
•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
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 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 《新闻原理的思考》;有散文集: 《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 色经典》《名山大川 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 《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 《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 《晋祠》《夏》《武侯祠,一千七百 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 栏杆拍遍》《觅渡,觅渡,渡何处》 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课本。
梁衡的游记作品
梁衡的游记作品
摘要:
一、梁衡的游记作品简介
1.梁衡个人简介
2.游记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梁衡游记作品的特点
1.独特的叙事风格
2.深厚的文化底蕴
3.丰富的描绘手法
三、梁衡游记作品的代表作
1.《庐山谣》
2.《夜泊牛渚怀古》
3.《岳阳楼记》
四、梁衡游记作品的影响
1.对后世游记创作的启示
2.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五、总结
正文:
梁衡,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他的游记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梁衡的游记作品,以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描绘手法而脍炙人口,为后世游记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梁衡的游记作品充满了对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人文风情的赞美与热爱。
他的作品既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生动描绘,又有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感慨与思考。
梁衡在创作中,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叙述,将读者带入到优美的意境之中。
梁衡游记作品的代表作有《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和《岳阳楼记》等。
在这些作品中,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优美的文笔,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融合,展示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梁衡的游记作品对后世游记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为后来的游记作家提供了写作的范本,而且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梁衡的游记作品,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珍视、研究和传承。
总之,梁衡的游记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六年级上第20课的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第20课的课堂笔记
一、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二、词语解析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盘踞:非法占据;霸占。
归宿: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恭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三番五次:形容次数很多。
三、句子解析
1.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这句话表达了老人对种树的热爱和执着,他认为种树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2.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句话表现了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生命已经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他的精神将永远长存。
四、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述一位老人在晋西北的荒山上种树的故事,赞扬了老
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
佩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五、写作手法
1.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2. 通过对老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现老人的精神品质。
3. 采用对比手法,将老人与环境的恶劣作对比,突显老人的伟大。
梁衡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梁衡,其散文以“大气”和“理性”的特色,引起了众人的目光。
其山水散文,深得中华古典散文的诗性思维传承,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创作,行文本真求新,富有情怀;形成了“大题材、雄气魄、深理趣”的理性散文创作观。
梁衡写作时注重写作对象人格魅力方面的取向。
梁衡说,“一个人前半生的悲剧是他后半生的财富,一个人一生的悲剧是后人的财富。
我写的人物多少都是有悲剧色彩的。
”悲剧中常常蕴藏着人性光辉,容易让读者成为作品想象力和人物形象的再造者。
梁衡的作品
梁衡的作品
一、梁衡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课本。
二、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三、季羡林先生评价他:“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
”“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衡简介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觅渡、觅渡、渡何处?》《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
《青山不老》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选人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8课。
《夏感》被选入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夏》被选入初中苏教版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