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原理

合集下载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

自旋动画
3. 带电的自旋质子群
一群自旋着的质子,显示每个核内周边的 电荷形成一个环形电流。这些环形电流的 方向是杂乱无章的,这是自然状态下的自 旋核质子群。
每一个环形电流周围将产生电磁效应,就 是磁场。一个环形电流就好似一个小磁棒。
理论上任何原子核所含质子或中子的为奇 数时,具有磁性。
自旋动画
第二节 MR现象的物理学基础
一、产生核磁共振现象的基本条件
静磁场中物质的原子核受到一定频率的 电磁波作用,它们的能级之间发生共振 跃迁,就是磁共振现象。
物质吸收电磁波能量而跃迁后,又会释 放电磁能量恢复到初始状态,如果用特 殊装置接受这部分能量信号,就采集到 MR信号。
第二节 MR现象的物理学基础
在B0的作用下使原来简并的能级分裂成2I+1个 能级,称为塞曼分裂,这些能级称为塞曼能级。 塞曼能级是等间距的,相邻两个能级之能量差 为:
EhB 0/2
(二)静磁场中的能级分裂
1在HB自0中旋1量H子分数裂I为=1两/2个,能同级样。IZ =1/2,所以 具有较高能量(处于高能级)的质子沿与
3. 带电的自旋质子群
通电的环形线圈周围都有磁场存在,相 当于一块磁铁。所以转动的质子也相当 于一个小磁体,具有自身的南、北极及 磁力,质子自身具有磁性,在其周围产 生磁场,并具有自身磁矩。磁矩是矢量, 具有方向和大小,磁矩的方向可有环形 电流的法拉第右手定则确定,与自旋轴 一致。
环形电流的磁矩μ:μ=IS
μ不与在B同B0的取0方相向向互,的作形投用成影能它是称与一为B些0位相不能互连作。续用在的能B数0的中值不μ。的同位。μ能的μ 为:
E B 0 h B 0 I Z /2
γ为原子核的磁旋比(gyromagnetic-ratio)

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

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

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磁共振的原理磁共振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磁性的物理现象,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它的原理是通过在强磁场中施加一定的电磁波,使原子核发生共振现象,从而得到关于原子核的信息。

具体来说,磁共振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磁共振现象:在进入强磁场后,原子核会对磁场产生响应,进而发生共振。

这是因为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而磁场可以引起原子核自旋角动量的方向和能量的变化,从而产生共振信号。

2.拉莫尔频率:拉莫尔频率是原子核在特定磁场中的共振频率。

拉莫尔频率与原子核的磁性、电荷、核自旋等因素有关。

通过测量原子核的拉莫尔频率,可以确定物质的成分和结构。

3.磁共振信号的检测:磁共振信号可以通过接收原子核共振信号产生的电磁波来进行检测。

这种电磁波可以通过天线或探测器接收,并转换成能够被显示器或计算机处理的信号。

磁共振的应用磁共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诊断和研究方面。

以下是磁共振在医学领域的几个重要应用:1.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利用磁共振原理进行医学影像诊断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通过在患者身上产生特定的磁场和电磁波,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人体结构和器官图像。

MRI在检测器官病变、肿瘤、中风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2.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MRI是一种用于测量脑部活动的方法。

它通过观察患者大脑区域血液供应的变化来分析脑部功能活动。

fMRI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3.磁共振波谱学(MRS): MRS用于测量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组成和代谢过程。

通过分析特定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可以确定生物样本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和类型。

MRS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例如在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

4.磁共振弹性成像(MRE): MRE是一种用于测量组织力学性质的成像技术。

它通过将机械振动引入到组织内,然后利用磁共振技术来检测和分析振动的传播和反射情况。

磁共振的原理

磁共振的原理

磁共振的原理磁共振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它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学和物理等领域。

本文将围绕磁共振的原理进行阐述。

一、磁共振的概念磁共振是指当原子或分子处于磁场中时,受到磁场的作用而产生共振现象。

磁共振的产生与原子或分子的核自旋有关。

二、核磁共振的原理核磁共振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成像的一种技术。

下面将介绍核磁共振的原理。

1. 核自旋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具有正电荷。

当原子或分子处于磁场中时,它们的核会沿磁场方向取向,这个取向被称为“朝上”或“朝下”。

2. 磁场核磁共振需要使用强磁场,通常是一个恒定的静态磁场。

磁场的强度被表示为磁通量密度。

3. 激发在核磁共振实验中,一个射频脉冲作用于样品,使得某些核的自旋倒转了。

这个过程被称为激发。

一旦核自旋倒转,它就开始以特定频率发射电磁波,这个频率被称为共振频率。

4. 探测探测是核磁共振成像的一个关键环节。

当被测试的样品放置在强磁场中,我们会发送一个射频脉冲,这个脉冲会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使其产生共振现象。

这个现象可以被从样品中发射的信号所检测到。

三、磁共振成像的原理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检查技术,它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对人体内部进行成像。

下面将介绍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1. 原理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利用不同组织在强磁场中的旋转速度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信号。

这些信号被接收器捕捉并转化成数字信号,然后计算机通过数学算法将这些信号转化成图像。

2. 步骤进行磁共振成像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患者躺在磁共振机床上。

机器会将患者放置在一个强磁场中。

(2)机器会发送射频脉冲激发患者体内的原子核。

(3)原子核在磁场中发生共振,产生信号。

(4)接收机捕捉这些信号,并将其转化成数字信号。

(5)计算机利用数学算法将数字信号转化成图像。

四、磁共振的应用磁共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学和物理等领域中。

以下是一些典型应用:1. 医学影像学磁共振成像已成为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技术,它可以产生高分辨率的三维影像。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它可以更加精确地鉴别出和检测出体内的组织和器官,有助于医疗诊断。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加入磁场的物体放入扫描器内部,然后利用射频波将细胞内的检测元素(一般是氢原子)的磁轴电子从极端自旋转变波放出来,经过一定时间(放出还原环境),其自由度逐渐减低,此时它就会发射出差别很大的磁共振信号,从而让工作人员利用大型计算机计算出形状,结构及尺度来建立这个物体的状态,这样,他们就可以准确地分析出他们正在观察的物体的形状、功能,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高级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具有无辐射、高分辨率、多平面重建、互补和定量分析等优势。

本文将探讨MRI的原理和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MRI的原理MRI通过将组织暴露于极强的磁场中,然后用无线电波和梯度线圈来产生信号,进而使用计算机将这些信号转化为图像。

这个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的过渡态,从基于水分子的信号生成到结构特异性的图像形成。

MRI的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的,该技术最早用于化学物质的分析。

原子核不停地旋转,当一个人将其置于磁场中,原子核便会根据自己的自旋状况对骨架产生不同的反应。

这些反应由计算机捕捉并编码成影像,就像一副影像反映了头骨里口袋里的电位一样。

二、MRI的临床应用1.诊断肿瘤MRI在诊断肿瘤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相对于其他影像技术,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通过MRI扫描,医生可以观察肿瘤是否蔓延到周围血管和组织,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观察神经系统MRI对于研究神经系统非常有用。

医生可以观察脑、脊柱和神经根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在诊断下肢麻木的患者时,医生可以使用MRI来查看患者是否存在间盘突出、脊柱压缩或椎间盘疾病。

3.评估心脏健康MRI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它可以测量心脏室壁的厚度、心脏大小和氧化细胞的分布。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诊断心脏病并评估心脏健康状况,包括心衰、心肌梗死和瓣膜异常等疾病。

4.研究关节疾病MRI对于关节疾病的研究也非常有帮助。

它可以观察骨、关节软骨和其他软组织。

如果患者有肿胀、疼痛和关节运动受限的症状,MRI可以检查足部、手部、膝部和肩部等关节的状况,确定问题所在。

5.评估器官功能MRI还可以评估内脏器官的功能,如肝脏、肾脏和胰腺等。

使用MRI扫描可以检查器官的大小、形状和是否存在异常。

磁共振(MRI)成像原理

磁共振(MRI)成像原理

横向弛豫
七、横向弛豫
横向弛豫
七、横向弛豫 由于受磁场不均匀的影响,实际上90°射频脉冲关闭后,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将呈指数式
的快速衰减,我们把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这种衰减称为自由感应衰减也称T2※弛豫。 利用180°聚焦脉冲可以剔除主磁场不均匀造成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衰减,组织由于质
子群周围磁场微环境随机波动造成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衰减才是真正的横向弛豫,即T2弛 豫。T2弛豫的能量传递发生于质子群内部,即质子与质子之间,因此T2弛豫也称自旋一自 旋弛豫(spin-spin弛豫)。
横向弛豫
七、横向弛豫 90°脉冲关闭后,组织中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将逐渐减小,最后将衰减到零。90°脉冲
使组织中原来相位不一致的质子群处于同相位进动,质子小磁场的横向磁化分矢量相互叠加, 从而产生旋转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
90°脉冲关闭后,宏观横向磁化矢量衰减的原因与之相反,同相位进动的质子群逐渐失 去了相位的一致,其横向磁化分矢量的叠加作用逐渐减弱,因此宏观横向磁化矢量逐渐减小 直至完全衰减。
子核中的质子数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中子数,这种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 核被称为同位素,如元素氢的同位素就有H(氢核)、H(氘核)和H(氚 核),一般标为1H(氢核)、H(氘核)和3H(氚核)即可。
物质基础
一、物质基础:自旋和核磁共振 原子核具有一定大小和质量,可以视作一个球体,所有磁性原子核都有一个特性,就
弛豫
六、核磁弛豫
A.在激发前平衡状态下,组织中只有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向上空白 粗箭); B.90°脉冲激发后即刻,组织中宏观纵向磁化矢量消失,产生一 个旋转(带箭头圆圈)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水平空白粗箭); C.等待一段时间后,组织中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有所缩小,宏观纵 向磁化矢量有所恢复; D.再等待一段时间后,组织中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进一步缩小,宏 观纵向磁化矢量恢复更多; E.再过一段时间,组织中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已经完全衰减,而宏 观纵向磁化矢量进一步恢复; F.到最后,组织中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已经完全恢复到平衡状态。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核物理现象。

早在1946年Block与Purcell就报道了这种现象并应用于波谱学。

Lauterbur1973年发表了MR成像技术,使核磁共振不仅用于物理学和化学。

也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日臻成熟完善。

检查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全身各系统,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

为了准确反映其成像基础,避免与核素成像混淆,现改称为磁共振成像。

参与MRI 成像的因素较多,信息量大而且不同于现有各种影像学成像,在诊断疾病中有很大优越性和应用潜力。

一、磁共振现象与MRI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

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

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

在这种状态下,质子带正电荷,它们像地球一样在不停地绕轴旋转,并有自己的磁场. 正常情况下,质子处于杂乱无章的排列状态。

当把它们放入一个强外磁场中,就会发生改变。

它们仅在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两个方向上排列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adionfrequency,RF)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

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

这一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relaxationprocess),而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则称之为弛豫时间(relaxationtime)。

有两种弛豫时间,一种是自旋-晶格弛豫时间(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又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反映自旋核把吸收的能传给周围晶格所需要的时间,也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纵向磁化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发前状态所需时间,称T1。

核磁共振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利用原子核的磁性来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物理学和化学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MRI)则是将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学中,用来检查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的原理基于原子核的磁性。

原子核带有电荷,因此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磁场,即磁矩。

当这些原子核置于外部磁场中时,它们会对外部磁场发生作用,使得原子核的磁矩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磁共振。

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如下:
1. 样品置于外部强磁场中:将要研究的物质(比如水、蛋白质等)置于强磁场中,这个磁场通常是由大型超导磁体产生的。

2. 加入辅助磁场:在强磁场中加入一个辅助磁场,这个辅助磁场可以是一系列的脉冲磁场,它们的方向和大小可以控制,通过改变脉冲磁场的参数,可以控制样品内部原子核的磁矩方向和大小,使其发生磁共振。

3. 探测信号:当样品内部原子核发生磁共振时,会产生一个高频信号,这个信号可以被外部探测器(如射频线圈)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

4. 数据处理: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获得物质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核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分子结构、动力学过程、疾病诊断、治疗监测等。

1/ 1。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常用于医学诊断的无创检查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磁共振现象上的差异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构成和内部结构,从而获得有关人体疾病和异常情况的信息。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大大提高了医学领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构成和内部结构。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内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即在外磁场中,原子核会预先进入能量较低的状态,而外加射频场会引起原子核的能级变化,当射频场停止时,原子核通过释放能量恢复到预先进入的能量状态,释放出的能量被检测器捕捉并转化成图像。

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器官原子核之间的信号强度和特殊性质不同,这种差异通过计算和处理后被显示在成像上。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成为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神经学、心脏病学、肿瘤学、骨科、妇科等领域。

在神经学领域,磁共振成像能够对脑部和脊髓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对中风、多发性硬化症、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在心脏病学领域,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包炎等疾病,对于评估心脏功能和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有重要作用。

在肿瘤学领域,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出较小的肿瘤和癌细胞分布,对于肿瘤的评估和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骨科领域,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出骨折、关节炎等骨骼系统的疾病,对于骨髓炎、软骨损伤和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妇科领域,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妇女的生殖系统和相关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宫颈癌等。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势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很多优势。

首先,磁共振成像所用的是非离子辐射,与X射线相比,无辐射危害,不会对人体组织产生伤害。

其次,磁共振成像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更明确地显示出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对于复杂部位的成像有优势,如脑、脊柱等。

MRI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及读片

MRI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及读片

MRI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及读片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利用磁共振原理来获得身体内部的高分辨率图像。

本文将详细介绍MRI的基本原理及读片过程。

一、MRI的基本原理1.磁共振现象:MRI利用磁共振现象来获得图像。

人体组织主要由氢原子构成,而氢原子含有一个质子,质子带有正电荷。

在强磁场的作用下,质子将朝向磁场的方向旋转。

质子的旋转频率与外部磁场的强度成正比。

2.弹性波:磁共振装置内的一套辅助磁场可以加入特定的辅助磁场,这些辅助磁场将会给氢原子的原子核一个脉冲的影响,并造成它们间接或直接在周围的分子上加入一个特定的力,这个力的效应可以用声音形容,并且它的效应在短时间之内会消失。

3.回弹:当辅助磁场停止作用时,氢原子的原子核会回到基本对齐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向周围发出信号,被称为MR信号或回声。

回声信号会被感应线圈捕获并送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和图像重建。

4.信号解析:计算机将回声信号解析为图像。

这里有几种常用的重建方法,包括傅立叶变换、快速傅立叶变换和回声信号积分。

二、MRI读片过程1.图像质量评估:在开始读片之前,需要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

评估因素包括图像分辨率、对比度、噪声、伪影等。

图像质量好与否对于正确认识病灶和提供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2.解剖结构分析:先观察解剖结构,包括脑、脊髓、血管、骨骼等。

通过比较对称性、大小、形态等,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3.病灶检测与定位:在观察解剖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病灶的检测与定位。

常见的病灶包括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

通过对信号强度、位置、边界特征等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病灶的类型和范围。

4.强度与序列分析:MRI图像的信号强度与脉冲序列有关。

不同的脉冲序列可以提供不同的对比度和重建方式。

通过比较不同脉冲序列的信号强度变化,可以更好地分析病灶的性质,并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5.影像报告编写:根据对图像的分析和判断,编写MRI影像报告。

报告通常包括病人基本信息、病灶的位置、大小、特征、诊断意见等。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用于医学诊断的非侵入性扫描技术,它利用磁共振原理,通过对人体组织的磁性物质的成像进行分析,得出病灶位置和病理变化的信息。

下面将详细介绍MRI设备的工作原理。

MRI设备主要由主磁场系统、梯度线圈系统、射频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组成。

1. 主磁场系统主磁场系统是MRI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由一个超导磁体构成。

这个超导磁体能产生一个稳定的高强度磁场,通常是1.5T或3T。

这个磁场可以将人体内的水和脂肪等有机分子的原子核(如氢核、氧核等)原子核自旋取向,从而为后续成像提供必要的条件。

2. 梯度线圈系统梯度线圈系统由三个互相垂直的线圈组成,即横向、纵向和轴向梯度线圈。

这些线圈的作用是产生稳定强度和变化频率的梯度磁场,用于在空间上定位图像中不同的区域。

梯度线圈系统的变化频率决定了成像的分辨率,变化强度决定了成像的对比度。

3. 射频系统射频系统由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组成,它的作用是产生高频电磁场和接收返回的信号。

在成像过程中,射频系统会向人体内部提供一个高频脉冲电磁场,导致人体内的原子核自旋发生能级跃迁。

原子核回到基态时,会发送出一个特定的信号,通过接收线圈接收并传回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

4.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是MRI设备的控制中心,它负责控制整个设备的运行、数据采集、图像重建和存储。

在成像过程中,计算机会通过梯度线圈和射频线圈产生的信号,对人体内部的原子核进行测量和记录。

然后利用这些数据,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和图像处理算法,生成最终的MRI图像。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1. 开始扫描前,患者需要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因为磁场会对金属产生吸引力和磁化。

2. 患者躺在MRI设备的扫描床上,床会进入主磁场系统中央,电脑通过脚踏开关控制床的位置。

3. 当主磁场系统通电后,会产生一个均匀的磁场。

此时,射频系统会向人体内部发送射频脉冲,使原子核自旋发生能级跃迁。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一、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1.磁共振现象微观领域中的核子都有自旋的特性;核子的自旋产生小磁矩,类似于小磁棒;质子数或中子数至少有一个为奇教的大量原子核可在静磁场中体现出宏观磁化来,其磁化矢量与静磁场同向;而每单个原子核在静磁场中做着不停的进动运动一方面不断自旋,同时以静磁场为轴做圆周运动,进动频率precession f requency即质子每秒进动的次数为00一/Bo,7为原子核的旋磁比对于每一种原子核,7是一个常数且各不相同,如氢质子7值为42. 5MHz/T,Bo为静磁场的场强大小;人体含有占比重70%以上的水,又由于氢质子磁矩不为零,这些水中的氢质子是磁共振信号的主要来源,其余信号来自脂肪、蛋白质和其他化合物中的氢质子; 对静磁场中的质子群沿着垂直于静磁场的方向施加某一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其频率在声波范围内,故称为射频radio frequency,RF-原来的宏观磁化就会以射频场为轴发生偏转章动,其偏转角度取决于射频场的施加时间、射频强度和射频波形;当然,一个关键条件是:射频的频率必须与静磁场中的质子的进动频率一致;宏观磁化发生章动的实质是质子群中一部分质子吸收了射频的能量,使自己从低能级跃迁到了高能级;这种现象即称为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如果将此时的宏观磁化进行二维分解,会发现射频激励的效果是使沿静磁场方向的磁化矢量纵向磁化减小,而垂直于静磁场方向的磁化横向磁化增大了;RF脉冲有使进动的质子同步化的效应,质子同一时间指向同一方向,处于所谓“同相”,其磁化矢量在该方向上叠加起来,即横向磁化增大;使质子进动角度增大至90;的RF脉冲称为90;脉冲,此时纵向磁化矢量消失,只有横向磁化矢量;同样还有其他角度的RF脉冲;质子的进动角度受RF脉冲强度和脉冲持续时间影响,强度越强、持续时间越长,质子的进动角度越大,且强RF脉冲比弱RF脉冲引起履子进动角度改变得要快;2.弛豫及弛豫时间短暂的射频激励一般为几十微秒以后,宏观磁化要恢复到原始的静态;从激励态恢复到静态要经历一个与激励过程相反的两个分过程,一个是横向磁化逐渐减小的过程即为横向弛豫过程,T2过程图6-1;另一个是纵向磁化逐渐增大的过程纵向弛豫过程,T1过程图6-2;纵向弛豫过程的本质是激励过程吸收了射频能量的那些质子释放能量返回到基态的过程;能量释放的有效程度与质子所在分子大小有关,分子过大或很小,能量释放将越慢,弛豫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如水中的质子,0. 5T场强下弛豫时间>4000毫秒;分子结构处于中等大小,能量释放就很快,T1就短,如脂肪内的质子,场强下弛豫时间仅为260毫秒左右;横向弛豫过程的本质是激励过程使质子进动相位的一致性逐渐散相即逐渐失去相位一致性的过程,其散相的有效程度与质子所处的周围分子结构的均匀性有关,分子结构越均匀,散相效果越差,横向磁化减小的越慢,需要的横向弛豫时间T2就越长;反之,分子结构越不均匀,散相效果越妤,横向磁化减小越快, T2就越短;3.自由感应衰减磁共振成像设备中,接收信号用的线圈和发射用的线圈可以是同一线圈,也可以是方向相互正交的两个线圈,线圈平面与主磁场Bo平行,其工作频率都需要尽量接近Larmor频率;线圈发射RF脉冲对组织进行激励,在停止发射RF脉冲后进行接收;RF脉冲停止后组织出现弛豫过程,磁化矢量只受主磁场Bo的作用时,这部分质子的进动即自由进动,因与主磁场方向一致,所以无法测量,而横向磁化矢量垂直并围绕主磁场方向旋进,按电磁感应定律即法拉第定律,横向磁化矢量的变化,能使位于被检体周围的接收线圈产生随时间变化的感应电流,其大小与横向磁化矢量成正比,这个感应电流经放大即为MR信号;由于弛豫过程横向磁化矢量的幅度按指数方式不断衰减,决定了感应电流为随时间周期性不断衰减的振荡电流,因而它是自由进动感应产生的,被称为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FID;9 0;脉冲后,由于受纵向弛豫T1和横向弛豫T2的影响,磁共振信号以指数曲线形式衰减,如图6-3所示,其幅度随时间指数式衰减的速度就是横向弛豫速率l/T2;图6-3 自由感应哀减信号及其产生4.空间定位磁共振信号的三维空间定位是利用施加三个相互垂直的可控的线性梯度磁场来实现的;根据定位作用的不同,三个梯度场分别称为选层梯度场Gs、频率编码梯度场Gf和相位编码梯度场G;;三者在使用时是等效的,可以互换,而且可以使用两个梯度场的线性组合来实现某一定位功能,从而实现磁共振的任意截面断层成像; 1选层:沿静磁场方向叠加一线性梯度场Gs可以选择发生磁共振现象的人体断层层面,RF的频带宽度与梯度场强度共同决定层厚图6-4;层厚与RF带宽呈正相关,与梯度强度呈负相关;图6-4射频带宽与选层梯度场共同决定层厚2频率编码:沿选定层面内的X方向叠加一线性梯度场Gf,可使沿X向质子所处磁场线性变化,从而共振频率线性变化,将采集信号经傅立叶变换后即可得到信号频率与X方向位置的线性一一对应关系,如图6-5所示;3相位编码:沿选定层面内的Y方向施加一线性梯度场G;时间很短,在选层梯度之后,读出梯度之前,则沿Y方向的质子在进动相位上呈现线性关系,将采集信号经傅立叶变换后,可以得到Y向位置与相位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图6-6所示;实际的序列中还有一些梯度场不起空间定位作用,主要有相位平衡梯度、快速散相梯度、重聚相梯度等;5.成像方法磁共振成像方法指的是将人体组织所发出的微弱的磁共振信号如何重建成一幅二维断面图像的方法,主要有点成像法、线成像法、面威;纭法,钵薇『成缭法等;1点成像法:对每个组织体素信号逐一进行测量成像的方法,主要包括敏感点法和场聚焦法;2线成像法:一次采集一条扫描线数据的方法,主要包括敏感线成像法、线扫描以及多线扫描成像法、化学位移成像法等;3面成像法:同时采集整个断面数据的成像方法,主要包括投影重建法、备种平面成像法以及傅立叶变换成像法等;4体积成像法:在面成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使用选层梯度进行面的选择,而是施加二维的相位编码梯度和一维的频率编码梯度同时对组织进行整个三维体积的数据采集和成像方法; 磁共振的成像方法很多,但选择RF脉冲的带宽和形状,使之能激发一个已知的频带, 并控制梯度场来选取一个点、一条线、一个层面,甚至选取整个成像体积来获得信号,是各种成像方法的共同点;任何一种成像法的实现,均与机器的软硬件设计紧密相关; 二、磁共振成像脉冲序列一幅灰度磁共振图像的实质有两个:①每个像素与人体组织体素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即对获取到的MR信号进行空间定位;②是每个像素的灰度值的确定,即尽量使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在图像上体现出较大的明暗差别对比度来;磁共振脉冲序列pulse sequence就是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根据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多个参数密度、T1、T 2、含氧量、扩散系数、弹性、温度、流动效应等的不同,研发出不同的脉冲序列,通过不同的灰度更好地显示出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所谓脉冲序列就是通过对射频脉冲的幅度、宽度、波形、软硬以及时间间隔、施加顺序、周期等和梯度磁场的方向、梯度大小、空间定位作用的协调控制与配合施加的总称,目的是获取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来;目前的脉冲序列名目繁多,各个公司推出的序列名称总计大概有100多种,出现了许多同质不同名的序列,如同为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可称为TES turbo SE、FSE fast SE、RISE rapid imaging SE;按照MR信号的类型脉冲序列可划分为三大家族: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FID序列家族、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家族、梯度回波gr a-dient echo,GE序列家族; 自由感应衰减序列家族利用FID信号来进行重建图像;晟早期的磁共振序列就是这一家族的部分饱和partial saturation,PS脉冲序列,又称为饱和恢复saturation recovery, SR脉冲序列,其序列形式如图6-7所示;实际上它是TR时间极长3~5倍T1时间而TE极短为0的SE序列,因此图像反映的是完全的质子密度像,与C T图像反映的组织参数相同;图6-7部分饱和恢复序列FID自旋回波序列家族中的SE序列是目前临床中最基础、最常用的序列,其序列形式如图6-8所示;该序列可以通过采用相应的TR时间和TE时间来获取不同的组织参数加权像,使得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或两种组织之间的不同参数的差别体现在图像对比度上,比如人脑内的脑白质和脑灰质,二者的密度参数很接近,因此反映密度参数的CT图像上二者灰度很接近,不能很好地分辨;但二者的T1和T2参数差别较大,因此通过配合改变TR和TE时间,可以获得脑部的T1加权像或T2加权像,在这些图像上,灰质和白质将有着较大的对比;一般,较长的TR和较长的TE,获得T2加权像T2WI;较短的TR和较短的TE,获得Tl加权像TIWI;较长的TR和较短的TE,获得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这一序列中较常用的序列还有多层自旋回波序列multi-slice SE和多次回波序列multi-echo SE;图6-8基本自旋回波SE序列梯度回波序列家族中最基本的序列就是梯度回波脉冲序列,其序列形式如图6-9所示; 它利用翻转的梯度获取信号,相比SE序列缩短了获取信号的时间,开创了快速磁共振成像的先河;该家族序列通过对射频翻转角a、TR和TE三个参数的配合控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分别获取反映组织Pd、Tl、T2和T2”参数差别的图像来;因此该序列家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图6—9梯度回波GRE系列快速磁共振成像序列是磁共振发展的一个热点,也是磁共振的生命所在;不管其如俩快速,具体实现的时候可能是两种或三种的结合再结合减少傅立叶并行采集技术来达到缩短扫描时间的目的的;快速磁共振成像序列是指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获取或重建出磁共振图像的序列;缩短磁共振的扫描时间对磁共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①功能磁共振的开展直接取决于快速磁共振成像序列;②对一些运动器官或组织的成像也依赖于快速序列;③对于流体比如血管、心脏的造影也是基于快速成像序列的基础上的;④提高磁共振的临床使用效率也得益于快速成像序列; 磁共振快速序列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ast spin echo.F SE使成像时间从原始的10分钟级缩短到了分钟级;第二阶段,梯度回波序列gradient echo,;E使成像时间从分钟级缩短到了秒级;第三阶段,回波平面序列echoplanner imaging,EPI将成像时间从秒级缩短到了几十毫秒级;许多方法都利用了K空问的对称性而减少了用以重建图像所需要的数据量的技术,还有结合了不同的缩短成像时间的方法; 脉冲序列的控制参数主要有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反转时间TI、扫描矩阵、计算矩阵、扫捕视野、层面厚度、层间距、翻转角、信号平均次数、回波链长度、回波间隔时问、有效回波时间、第一回波时间等;。

简述磁共振的成像原理

简述磁共振的成像原理

简述磁共振的成像原理1.引言1.1 概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利用人体组织内的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断层成像的无创检查技术。

它通过对人体放置在强磁场中的氢原子核进行激发和接收,获取人体内部组织的详细图像。

相较于传统的X射线、CT等成像技术,MRI无需使用有害的放射线,具有安全性高、分辨率高等优势,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MRI成像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核磁共振现象。

原子核中的质子具有自旋,当处于强磁场中时,这些自旋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预cession(进动)的运动,这种运动会产生所谓的Larmor频率。

在医学上常用的是具有单个质子的氢原子核,因此所讨论的核磁共振主要是指质子磁共振。

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首先需要将被检查者放置在强磁场中,使得人体内的质子保持一定的方向性。

接着,根据需要的成像部位,利用用于激发核磁共振现象的射频脉冲对人体进行激发,使得部分质子的自旋状态发生改变。

然后,通过梯度磁场的作用,调整不同的共振频率,逐步激发和接收不同部位的信号。

最后,利用收集到的信号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生成高质量的图像,并由医生进行解读和诊断。

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如神经学、骨科、心脏学等。

其高分辨率、无创伤的特点使得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和诊断人体组织的病变情况,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价值。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阐述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步骤,并探讨其在医学领域的前景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给读者提供本文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内容,并引导读者对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概述磁共振成像的背景和基本概念,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首先,我们将提供磁共振成像的概述,包括其在医学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磁共振工作原理

磁共振工作原理

磁共振工作原理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和物理实验中。

它基于原子核或电子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发生共振吸收或发射电磁波的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一、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原子核在自旋运动中产生一个自旋磁矩μ,其大小与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有关。

自旋磁矩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生预cession(即类似于陀螺仪的进动运动)。

当外加磁场的频率与原子核自旋运动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原子核将吸收外加磁场的能量。

二、磁共振现象的发生当医学成像设备中的磁场被打开时,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立即开始运动。

初始状态下,原子核的自旋与外加磁场方向相搭配。

此时,外加射频脉冲被加入,频率与原子核自旋的固有频率匹配。

射频脉冲通过磁场传递给原子核系统,进一步激发了原子核的自旋磁矩。

由于原子核电磁波的吸收具有共振特性,一部分原子核自旋状态会由低能量状态跃迁到高能量状态。

这种跃迁会导致吸收能量的减少,通过探测器可以发现这种能量减少的信号。

这就是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三、磁共振成像的实现过程1. 建立外加磁场:在磁共振成像设备中,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强大且均匀的外加磁场。

通常使用超导磁体来产生一个几Tesla的恒定磁场。

2. 激发原子核:通过加入射频脉冲,与原子核的自旋频率匹配,激发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3. 探测吸收信号:通过探测器等设备,捕捉原子核跃迁吸收能量的信号,并进行信号的放大和处理。

4. 形成影像:通过计算机对原子核吸收信号进行处理,可以重构出高分辨率的图像,从而实现对人体组织结构和病变的观察、诊断。

四、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和应用相对于传统的X射线成像和CT扫描,磁共振成像有许多优势。

首先,磁共振成像不使用任何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无辐射损害。

其次,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不同角度和平面的图像,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的显示效果更好,可以观察到更细微的结构变化。

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对人体或物体进行高强度磁场和无害无线电波的作用,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获取图像。

MRI的工作原理基于原子核(如氢核)具有自旋的特性,当处于磁场中时,原子核的自旋会朝向磁场方向先偏离,然后以一定速率再回到平衡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会吸收和发射特定的无线电波能量。

在进行MRI时,首先需要在患者或被检测物体周围建立强大的静态磁场。

这个磁场可以使得原子核自旋朝向磁场的两个方向对应于两个能量状态,分别称为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

接下来,通过应用调制的无线电波脉冲,人体或物体的原子核自旋会从平衡状态偏离。

在应用脉冲后,原子核自旋会迅速重复向上和向下的过程,发出特定的无线电信号。

这些信号被接收线圈捕获并转换为数字信号,最终形成MRI图像。

MRI图像的生成基于原子核自旋的特性和不同组织之间的差异。

不同组织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强度,而这些差异可以通过调整脉冲序列和扫描参数来显示出来。

根据原子核自旋的特性和扫描参数的选择,MRI可以提供高对比度和详细的解剖信息。

总之,MRI利用调制的磁场和无线电波与人体或物体中的原
子核相互作用,通过检测产生的无线电信号来获取图像。

这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对患者没有放射性风险。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第三节核磁共振成像原理一、磁共振信号在弛豫过程中通过测定横向磁化矢量Mxy可得知生物组织的磁共振信号。

横向磁化矢量Mxy垂直并围绕主磁场B0以Larmor频率旋进,按法拉第定律,磁矢量Mxy的变化使环绕在人体周围的接收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可以放大的感应电流即MR信号。

90°脉冲后,由于受T1、T2的影响,磁共振信号以指数曲线形式衰减,称为自由感应衰减( free induction decay,FID),如图5-14。

图5-14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磁共振信号的测量只能在垂直于主磁场的XY平面进行。

由于脉冲发射和接收生物组织原子核的共振信号不在同一时间,而射频脉冲和生物组织发生的共振信号的频率又是一致的,因此,可用一个线圈兼作发射和接收。

由于Mxy指向或背向接收线圈,MR信号或正或负,横向磁化矢量转动,在接收线圈中出现周期性电流振荡,这些振荡为正弦波并逐渐阻尼(阻尼指信号幅度随时间减弱),幅度的变化可用信号演变来表示。

由于质子和质子的相互作用(spin-spin),自由感应衰减的时间为T2,质子和质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自由感应衰减的时间为T′2,T′2显著短于T2。

在一个磁环境中,所有质子并非确切地有同样的共振频率。

在一个窄频率带,自由感应衰减信号代表叠加到一起的正弦振荡,用数学方法(傅里叶变换)可把这一振幅随时间而变化的函数变成振幅按频率分布而变化的函数,后者即MR波谱,见图5-15。

图5-15 傅立叶变换振幅随时间而降低的正弦信号经傅里叶变换后用窄细的钟形波为代表。

由于振幅演变的起始值取决于横向磁矩,而该磁矩又取决于特定组织体素(voxel)中受激励原子核的数目,因此波峰高度(信号强度)代表质子密度N(H),如质子群为纯水且主磁场又很均匀,则质子群共振频率只有1个,钟形波为一直线。

如由于质子群的自旋-自旋作用及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在频率域座标上就不是一直线,而表现为一钟形波,其宽度与T′2成反比,即钟形波越宽,T′2越短,而钟形波最宽处为其共振频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位编码 空间编码前
频率编码
K空间
• 按相位和频率两种坐标组成了另一种虚拟的空间位置排列矩阵,这个位置 不是实际的空间位置,只是计算机根据相位和频率不同而给予的暂时识别 定位,这就是“K空间”。 • K空间每一点包含了所有体素的信号,但不能区分各个体素的信号。 • K空间所有点通过傅立叶变换,可以求出各个体素信号的大小。
弛豫
• 射频脉冲一停止,组织磁化恢复原来的状态, 即发生弛豫(Relaxation)。 • 磁共振成像时受检脏器的每一个质子都要经过 反复的RF激发和弛豫过程。 • 弛豫有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
纵向弛豫
纵向弛豫
纵向弛豫
• 射频脉冲停止,纵向弛豫恢复到原来大小平衡的状态,
纵向弛豫是能量变化的过程。
• T2 弛豫时间内氢质子将吸收的 RF 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的
信号释放出来(FID)。
横向弛豫
影响T2因素
• 主磁场T2弛豫时间比 T1 要短许多。人体组织中T2 值的 范围大约在 50-100 ms之间。(脑脊液较为特殊,具有 2000 ms 的 T2 值)。 在含水多的组织中也有较长的 T2 弛豫时间(如:炎症,水肿,恶性肿瘤等)。 • 与 T1 相比,T2对主磁场强度不敏感,但是对磁场均匀 度敏感。
磁共振
• 人体组织在强磁场内会产生净磁化,组织磁化的程度 取决于磁场强度,与磁场强度成正比。组织磁化的方 向与主磁场方向相同,是纵向磁化。 • 组织磁化是产生MR信号,形成图像的前提。
磁共振
共振条件
人体进入磁体,组织被磁化,氢质子磁矩有规律排
列时,在主磁场垂直方向施加射频脉冲,当 RF 脉
磁共振成像原理
李焕杰 生物医学工程系 hj_li@
目标
• 为什么讲磁共振成像(Why) • 什么是磁共振成像(What)
• 磁共振成像的数据处理方法
Why
• 大脑是最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 • 2%的体积,20%的能量消耗
• 21世界“脑科学”被提上了重要日程,世界各
国已启动多项脑研究计划,
• 纵向弛豫是一个从零状态恢复到最大值的过程。
• 纵向磁化向量恢复原来数值所经历的时间过程称纵向弛
豫时间(T1)。 • 纵向弛豫过程表现为一种指数递增曲线。
• T1值被定义为从零恢复到原来纵向磁化向量 63%的时间。
4-5倍的T1值时间才能达到完全恢复。 • 人体各种组织因组成成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T1值。
• 1977年,Mansfield提出了快速成像方法。(Lauterbur和Mansfield因上述 贡献分享了 2003 年度Nobel 生理医学奖)
• 1992年,BELL实验室的Ogawa提出了BOLD fMRI技术,开启了功能磁共 振研究领域
What ?
定义: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
缺点 • 运动敏感 • 对水的浓度要求高 • 有禁忌症
多参数成像
任意方位成像
高对比成像,详尽解剖信息
全身成像
多模态成像
Structure image Cerebrovascular DTI
BOLD fMRI
MRS
产业状态
• 三大跨国公司 GE, Siemens, Philipus • 国内公司 上海“联影” 苏州“朗润” … • 人才需求 高校 公司 医院 国家医疗器械检测单位 出国
有外加磁场B0
低能态,数目多
高能态,数目少
氢质子的磁矩是如何变化的
处于强磁场内的质子并非静止地向两个方向平行排列,进行陀螺式的摇摆 样运动,质子磁矩这种旋转运动称为进动(Precession),其旋转频率称共 振频率(larmor频率)。
磁化矢量M
B0
Direc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moment
影响T1的因素
• 不同组织分子结构 T1 弛豫时间不同,由它们本
身 进 动 频 率 不 同 所 决 定 。 大 部 分 组 织 T1 值 在
200-300msec之间,(如:脂肪质子的弛豫比水
分子要快,T1时间就短,脂肪T1为100-200ms。
纯水为3000ms,组织含水越多,T1时间越长。
• 磁场强度影响。磁场强度增大使共振频率增大,
目前的影像技术
• PET:使用对比剂,放射性同位素 • CT:对人体有辐射
• 脑电图EEG:高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
• 脑磁图MEG:高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贵 • MRI:最流行成像方法
磁共振优缺点
优点 • 软组织对比度好 • 多参数成像 • 任意方位断层 • 时空分辨率较高 • 安全无辐射 • 不使用对比剂 • 全身成像 • 提供结构、代谢信息
Direction of applied magnetic field
Larmor频率
氢原子核在不同场强中的共振频率 静磁场强度(T) 共振频率(MHz)
0.15 0.2 0.3 0.5 0.6 1.0 1.5 2.0 3.0 6.4 8.5 12.8 21.3 25.5 42.6 63.9 85.3 127.8
• 层面选择梯度Gz • 相位编码梯度Gy • 频率编码梯度Gx
增加梯度磁场的目的
• 从接受线圈接收人体质子群发出的磁共振信号 是成千上万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这些信号群只 有强度和频率,无空间和方位的信息。应用梯 度磁场的目的,是提供磁共振成像的空间定位 信息,解决图像重建和层面选择及空间定位的 难题。 • 磁共振的拉莫尔(Larmor)定律,人体组织在 不同的磁场强度下,其共振频率就会不同,这 就形成了根据梯度磁场的变化达到空间定位的 理论和实际应用基础。
冲等于质子的进动频率时,质子能吸收 RF 脉冲,
发生质子能态跃迁,产生核磁共振,使组织磁化向
量位置移动,围绕主磁场方向的进动角度发生改变。
翻转角FA
• 射频脉冲时间的长短、强度的大小决定了进动角度
的大小。
• FA=γB1t • 射频脉冲强度越大,翻转角度改变越快。 • 射频脉冲施加时间越长,翻转角度越大。
90 0
Echo
S
Gp Gr TE/2 TE/2
TR
MRI数据采集方法
• 激励——— 射频脉冲激励做 Gz 层面选择。 • 相位编码— 在Y轴增加梯度磁场 Gy,使Y坐标上 质子处于不同相位。 • 频率编码— Gy 关闭后,立即加上Gx 频率编码梯 度,自旋质子进动,含有频率和相位 编码的混合MR 信号经二维傅立叶转 换,分出每个体素在矩阵中的位置和 信号强度,最后重建成图像。
• 射频脉冲停止,核磁弛豫开始,氢质子释放吸收的
能量重新回到原来Biblioteka 旋的方向;• 释放的电磁能转化为磁共振信号; • 经梯度磁场做层面选择和相位编码及频率编码; • 经傅立叶转换和计算机处理形成图像。
原子核自旋
自旋条件
• 质子数+中子数≠偶数 • 最常用原子为1H
无外加磁场B0
方向随机
无磁化矢量
T1弛豫时间随之延长。
横向弛豫
横向弛豫
• 射频脉冲停止,横向磁化向量开始逐渐消失的过程。横
向弛豫不是能量变化的过程,是进动相位失去的过程。 • 横向磁化向量逐渐消失的过程称横向弛豫时间(T2)。 • 其衰减过程也表现为一个指数曲线,与 T1 不同的是递 减曲线。 • T2值被定义为横向磁化向量从最大到其原来 37% 的时 间。4-5倍T2值时间完全消失。
K空间和图像域关系
FFT
K-空间对图像的影响
K-- 空间特点:远离中心线的上下方为高空间频率,其决 定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在中心线的低空间频率则决定图像 的对比度。
K空间边缘部 空间中心部
决定图像的分辨率和细节! 决定图像的对比和总体质量!
选层Gz
层厚
• ω=γ(B0+Gz▪Z)
• △ω=γGz▪△Z
• 频率越宽,层面越厚 • 梯度越大,层面越薄
平面信号空间编码
• 梯度场应用解决了从一个层面采集信号和选择
层面厚度问题。但不能分辨该层面内信号来自
什么位置。为确定层面内信号的坐标,进行另
外的空间编码技术即选用两种不同梯度磁场进
行编码: • 频率编码梯度 • 相位编码梯度
磁共振历史
• 1946年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 Bloch 和麻省哈佛大学的Purcell分别发 现了物质的核磁共振现象。应用于化学分析,共享1952年诺贝尔物理奖。
Felix Bloch
Edward Purcell
Paul C. Lauterbur
Peter. Mansfield
• 1973年,纽约州立大学 Lauterbur 首先提出了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
• 磁场不均匀时,1/T2*= 1/T2+ γ △B
T1、T2对磁共振信号的影响
磁共振信号与T1、T2关系
M x i M y j M z M0 M M ( B1 ) k t T2 T1
采集数据脉冲序列
180 0
90 0
RF Gs FID
RF)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的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
子核的物质进行激发,发生核磁共振,用感应线
圈采集磁共振信号,按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处理而
建立的一种数字图像。
磁共振成像过程
• 人体未进入静磁场,体内氢质子群磁矩自然无规律排 列; • 进入静磁场,所有自旋的氢质子重新排列定向,磁矩 指向 N 或 S 极; • 通过射频线圈与静磁场垂直方向施加射频脉冲,受检 部位氢质子吸收能量并向一个方向偏转和自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