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
浙江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浙江省素有‚ 七山一水二分田‛ 之称,是一个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作
为一个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地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和浙江省对外
贸易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较快。且浙江省地处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而土地资源却相对较少,政府重视高效农业和外向农业的发展,积极鼓励各地开展农作物品种
的引进和开发利用,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种植进口品种生产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已发展
为浙江省的农业优势产业,出口企业和广大种植户通过种植进口品种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浙江
农产品出口市场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欧盟、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在进口方面,据海关监测,进口农产品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欧盟。
由于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性,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和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走高,检测费用的
增加和日益严重的贸易壁垒,目前,农产品企业困难重重,许多出口企业已出现亏损,形势非常严峻。本文主要基于浙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实际,针对贸易的现状、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影响的相关因素、发展的趋势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运用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理论文献回顾和数据等实证分析,研究浙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予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其仍存在的问题
和缺陷,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并加以改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古典经济学中,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域或地区的生产要素,即劳动力、
资金、要素禀赋等各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亚当〃斯密创立的绝对优势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
优势理论,还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都沿袭了这一看法。对国际竞争力理论进行的
系统的研究从 2 0 世纪8 0 年代已经开始,哈佛大学的Por t e r 教授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
绝对优势论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 斯密提出的贸易理论,即各国以生产成本
的绝对差异为基础、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增进共同利益的国际贸易理论。斯密认为,分工是市场交换的基础,也是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因素。分工和市场交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财富的增进。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同样适用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分
工和交换。斯密主张,各国都应该选择自身具有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相
互交换,这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
但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释当绝对优势集中在一方时出现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李嘉图在斯
密的绝对优势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
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
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
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
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多数国家必定会有相对优势。如果国家在某一产品上的相对优势不是可持续的,那么这一相
对优势就不是这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基于 1 0 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根据
企业凭以竞争的生产率,第一次给出了理论解释。诸如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之类的传统比较优势,
波特解释了它们作为财富的源泉是如何被替代的,以及对于竞争力泛泛的宏观经济解释是不充分的。国家竞争优势论通常被称为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
产业以及公司战略。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浙江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也有相关的研究。大多国内学者运用上述古典
理论深入分析了浙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以及竞争优势。李崇光 ( 2 0 0 0 ) 通过简要描述土地、劳动力、资金要素和技术进步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提出了在WTO框架下,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
贸易应当转换思维,改变以往的初级型、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模式,变为高级型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比较优势模式。蔡秀玲 ( 2 0 0 2 ) 曾提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而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于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过剩。因此,她提出,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较大量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扩大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孙立新、秦富、白人朴(2002,2003)通过对我
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研究,得出结论:中国的大豆生产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而粮食等多种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则正逐步丧失比较优势。而相对于土地密集型产品,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依然具有比较优势,是较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唐震、张玉洁(2006)利用贸易竞争指数对2000-2004 年期间通过实证估算我国11 类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根据TC值的大小将农产品分为极强竞争力、
很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弱竞争力、极弱竞争力这六类,
并能预测变动趋势。顾国达、张磊 ( 2 0 0 1 ) 对我国 6 大类共 1 0 种出口畜产品显性比较优势研究
发现我国畜产品的比较优势处在一个下降趋势之中。除了活猪和蜂蜜具有较明显的出口优势外,
其他几种畜产品正处于没有优势或者优势逐渐丧失的不利境地。
付洪良、王永龙 ( 2 0 0 7 ) 利用‚ 钻石理论‛ 分析了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并提
出了组织要素提升农产品生产主体竞争力、制度要素提升产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信息要素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加入WTO以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产品的国际
竞争力在对外开放的压力中有了明显的提高,李景霞提出了我国自加入WTO以后农业和农产品竞
争力的问题,严峻的外部环境、制约发展的内部体制等一系列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长期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我国必须采取切实有效,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及措施,以此使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能够继续得到有效的提升。丛海彬(2006)针对技术贸易壁垒逐渐成为制约浙江省农产品出口及区域发展的
瓶颈的背景下,提出了加大标准力度,采用、实施国际标准,建立基地、提升品质、建立品牌,促进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
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影响农产品贸易的因素逐渐增加,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环境将日趋复杂,许多国内外学者将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理论、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应用到对农产品的分析中,从不同角度考察了浙江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浙江省农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竞争优
势有待进一步增强,应及时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中资本的形成并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
通过对于以上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于浙江进口贸易结构以及它对经济的影响做了
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际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总体来看,浙江省农产品整体国际竞
争力不强,竞争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强,应及时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中资本的形成并提
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
3.参考文献
[1]孙立新,秦富,白人朴.我国大豆的竞争能力及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3(5).
[2]唐震,张玉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迁移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4).
[3]顾国达,张磊. 我国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7).[4]丛海彬.浙江省农产
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3).
[5]蔡秀玲.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发展‚1.5产业‛[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7).[6]李崇光,于爱芝.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整合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2).[7]付洪良,王永龙.生产要素基
础性重构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 ].商业时代,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