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实验3藻类培养2014.111.10
藻类生物学实验
![藻类生物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f61e908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8.png)
藻类生物学实验藻类是一种特殊的生物群体,它们具有广泛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在生物科技的发展中,藻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而藻类的生物学实验也是藻类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藻类实验以及这些实验的研究意义。
1、细胞培养实验细胞培养实验是一种最基础的藻类实验,主要用于观察藻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繁殖情况,如光照、温度、营养物质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该实验研究藻类的生长动力学、生命周期等。
在细胞培养实验中,我们通常会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培养基的配方、pH值的调整、温度的维持、光照的控制、空气的通畅等。
通过这些控制条件,可以使藻类在培养瓶或培养罐中快速繁殖,得到足够的细胞量,方便后续的实验操作。
2、光合作用实验光合作用是藻类生物学中最重要的基础过程,其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藻类的营养物质的来源提供依据。
在光合作用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藻类对不同波长和光强度的光照的响应。
可以利用光度计、荧光测定仪等工具对光合作用的速率进行测定。
有趣的是,一些藻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光合作用反应,这也是可以通过实验进行研究的一部分。
3、种群生态实验种群生态实验主要研究藻类群体在相互作用及媒介介绍下的各种变化。
这种实验通常涉及到多种不同种类藻类的集成实验,通过实验控制各种参数,可以模拟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藻类群体。
这种实验可以对不同类型藻类的生态环境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进行研究。
4、生物质生产实验生物质生产实验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一类实验。
这种实验统计各种生产参数,对不同的藻类进行筛选及适应性研究,以便可以更加高效地生产可再生能源、环保产品等。
通过合理的光照控制、培养基、pH值及温度等因素的调节,可以使藻种达到最理想的生长状态。
通过密闭式的生物反应器,藻种可以在最完美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最高产量。
藻类生物学实验有着广泛的研究领域,可以探究藻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及其特性。
这些实验的意义在于生态学、工业、环保。
藻类植物实验报告(3篇)
![藻类植物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85cb6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f.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藻类植物观察和鉴定的基本方法。
3. 学习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藻类植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水生和潮湿环境中的低等植物。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维持生态平衡和水质净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鉴定藻类植物,了解其形态结构、生长环境和生态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采集的藻类植物样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酒精灯、镊子、剪刀、解剖针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酒精灯、培养皿、蒸馏水、碘液、盐酸等。
四、实验步骤1. 藻类植物样本采集:在池塘、溪流、湖泊等水生环境中采集藻类植物样本,注意采集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的藻类。
2. 藻类植物观察:1. 取一小块藻类植物样本,用剪刀剪成小块,放入载玻片中。
2. 用盖玻片轻轻覆盖样本,滴加少量蒸馏水,使样本充分展平。
3. 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细胞特征、繁殖方式等。
3. 藻类植物鉴定:1. 根据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细胞特征等,参考藻类植物分类学资料,对采集的藻类植物进行鉴定。
2. 记录鉴定结果,包括藻类植物的学名、门、纲、目、科、属、种等信息。
4. 藻类植物生长环境调查:1. 对采集藻类植物的水体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水质、水温、光照、底质等。
2. 分析藻类植物的生长环境与水质、水温等因素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藻类植物观察结果:1. 观察到藻类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包括单细胞、群体和多细胞藻类。
2. 部分藻类植物具有类似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结构,如水绵、丝藻等。
3. 部分藻类植物具有特殊繁殖方式,如轮藻的精囊、卵囊等。
2. 藻类植物鉴定结果:1. 采集到的藻类植物样本共鉴定出10种,包括蓝藻、绿藻、硅藻、金藻等。
2. 其中,蓝藻门的颤藻、绿藻门的衣藻、硅藻门的硅藻等是常见种类。
藻类的接种培养和生长曲线的绘制实验目的
![藻类的接种培养和生长曲线的绘制实验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6785831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f.png)
藻类的接种培养和生长曲线的绘制实验目的实验目的:研究藻类的接种培养和生长曲线的绘制,以了解藻类的生长规律和适宜环境条件。
一、藻类的接种培养实验步骤及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 藻类培养物:选择适合实验目的的藻类菌株,如绿藻、硅藻等。
- 培养基:根据不同藻类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液体培养基或固体培养基。
- 培养器具:包括试管、烧杯、移液管、显微镜等。
2. 准备培养基- 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取所需药品,并按比例溶解于适量去离子水中。
- 调节pH值:使用pH计检测溶液pH值,并根据需要调节至合适范围。
- 灭菌处理:将溶液装入试管或烧杯中,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
3. 藻类接种- 选择健康活跃的藻类细胞进行接种。
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藻类细胞形态和运动情况来判断。
- 使用无菌技术将藻类细胞转移到培养基中。
可以使用移液管或吸管等工具进行操作。
- 接种密度:根据实验需要和藻类特性,确定合适的接种密度。
4. 培养条件控制- 光照:根据藻类的光需求,选择适当的光照条件,如自然光、人工灯光等。
- 温度:根据藻类的耐温范围,控制培养环境的温度,一般在20-30摄氏度之间。
- 搅拌:对于一些需要较好氧化还原条件的藻类,可以提供适量搅拌以增加氧气供应。
5. 培养观察和维护- 定期观察培养物中藻类细胞的生长情况。
可以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
- 维持培养物状态良好:定期更换培养基、控制污染源、保持合适的环境条件等。
二、生长曲线的绘制实验步骤及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 藻类培养物: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已经培养好的藻类菌株。
- 培养基:根据藻类特性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 培养器具:包括试管、培养皿、显微镜、计时器等。
2. 接种培养物- 从已经培养好的藻类菌株中取适量细胞,进行接种。
可以使用移液管或吸管等工具进行操作。
- 根据实验需要和藻类特性,确定合适的接种密度。
3. 培养条件控制- 光照:提供适当的光照条件,如自然光或人工灯光,并保持恒定。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e2c8a042e45c3b3567ec8baa.png)
微藻的实验室培养学生:林晓生学号:2120180414导师:杨缜教授一、藻类的概述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
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
藻类植物共约为2100属,27000种。
根据所含色素、细胞构造、生殖方法和生殖器官构造的不同,分为绿藻门、裸藻门、轮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蓝藻门、褐藻门和红藻门。
色素的颜色划分,藻可分为3类:绿藻、褐藻和红藻。
由于单胞藻具有利用太阳光能效率高、营养丰富、生长繁殖迅速、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和容易培养等重要特性,因而受到重视。
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细胞代谢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等,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二、微藻的营养模式和生长模式(二)、微藻的生长模式藻类在培养过程中,生长繁殖的速度,出现一定的起伏,这种生长模式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延缓期、指数生长期、相对生长下降期、静止期、死亡期)。
三、培养按培养的场所分室内培养和室外培养1)按培养基的形态分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2)按培养的纯度分纯种培养和单种培养3)按藻液的流动情况分静止培养和循环流动水培养 4)按气体交换情况分充气培养和不充气培养 5)按藻液与外界接触程度分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6)按培养规模和目的分小型培养、中继培养和大量培养方式简单介绍其中的四种方式:(1)纯培养和单种培养纯培养(axenic culture):是无菌培养,指排除了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纯培养操作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有无菌室、超净台等设备,容器、工具、培养液等均须彻底灭菌。
培养成功率很高,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技术。
单种培养(single-species culture):指区别于纯培养的不排除细菌存在的培养(可以是生产性的,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2)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封闭式培养(closed culture):指把培养液密封在透明的容器中,与外界空气隔离,暴露在阳光中,CO2完全采用人工供给的方法。
藻类生物学试验
![藻类生物学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00873303c5da50e2524d7feb.png)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
1、实验材料:小球藻(500ml)、等鞭金藻、扁藻 2、实验仪器:可见分光光度计、显微镜(1部/组)、血球计数板(一个/
组)、电炉、灭菌锅、pH计、 500ml烧杯(1个/组)、胶头滴管(3支 /组)、 250ml锥形瓶(每组3个)、牛皮纸、细绵绳 3、试剂:蒸馏水、海水、碘化钾
碘液,常用的配方是:将6克的碘化钾溶于20毫升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4克碘,摇 荡,待碘完全溶解后,加入80毫升蒸馏水,贮存在棕色试剂瓶内。)
5.E液 500 ml 1000倍
CuSO4.5H2O
0.0098 mg; ZnSO4.7H2O
0.022 mg
CaCl2.6H2O
0.01 mg; MgCl2.4H2O
0.180 mg
Na2MoO4.2H2O 0.0063 mg
A、B、D、E高压灭菌备用
(二)海水处理
沉淀 —— 砂池过滤 ——(抽滤)——灭菌(海水放于三角瓶 中,置于电炉上煮沸,可杀来一般细菌)
加入海泥抽出液20ml,效果更好。
硅藻培养液配方:
①艾伦-内尔森(Allen-Nelson)培养液{Allen,E.J.et al (1910)}:
A. KNO3
20.2g
纯水
100ml
B. Na2HPO4.12H2O 4.0g
CaCl.6H2O
4.0g
HCl(浓)
2.0ml
纯水
80ml
FeCl3(溶液) 2.0ml
K2HPO4
0.01g
Fe(SO4)3(1%溶液) 10滴
海水
1000ml
②亚心形扁藻培养液(湛江水产学院):
藻类细胞实验报告
![藻类细胞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d201a3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7.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藻类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掌握藻类细胞实验的操作方法;3. 通过实验观察藻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藻类细胞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藻类是一类低等植物,广泛分布于地球上各种水体中。
藻类细胞具有独特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叶绿体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地球上重要的初级生产者。
本实验通过观察藻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藻类细胞的基本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盖玻片、载玻片、吸管、滴管、酒精灯、显微镜、盐酸、蒸馏水等。
2. 仪器: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吸管、滴管、显微镜专用光源等。
四、实验步骤1. 藻类细胞制片(1)将小球藻从培养液中取出,用吸管吸取适量藻液,滴在载玻片中央;(2)用另一载玻片轻轻按压,使藻液均匀分布;(3)用盖玻片覆盖,确保藻液充满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的空隙;(4)用酒精灯对盖玻片进行轻微加热,使藻细胞紧贴盖玻片。
2. 藻类细胞观察(1)将制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藻类细胞的整体结构;(2)选择一个细胞,将其移至视野中央,转换为高倍镜;(3)观察藻类细胞的形态、大小、细胞壁、细胞核、叶绿体等结构;(4)观察藻类细胞的光合作用,记录细胞内气泡产生的情况。
3. 藻类细胞功能实验(1)将制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藻类细胞的光合作用;(2)用吸管吸取适量盐酸,滴在盖玻片的一侧;(3)观察藻类细胞在盐酸作用下的反应,记录细胞内气泡产生和消失的情况;(4)用吸管吸取适量蒸馏水,滴在盖玻片的一侧;(5)观察藻类细胞在蒸馏水作用下的反应,记录细胞内气泡产生和消失的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藻类细胞结构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小球藻细胞呈球形,直径约为2-5微米。
细胞壁较厚,细胞核明显,位于细胞中央。
叶绿体呈绿色,分布均匀。
2. 藻类细胞光合作用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小球藻细胞在进行光合作用时,细胞内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逐渐上升并破裂。
藻类营养检测实验报告
![藻类营养检测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cc6341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6c.png)
藻类营养检测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藻类营养检测
引言
藻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生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食物链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藻类的营养状况可以揭示水质及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藻类的营养检测,分析其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以及其对环境的反应。
材料与方法
实验室培养的藻类样品
营养基质(如水、培养基、氮源、磷源等)
光照设备
试管、移液器、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准备不同组的培养基质,包括正常含有各种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和去除某些特定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将藻类样品分别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中,并在恒定的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观察各组藻类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速率、细胞数量等指标。
利用显微镜观察藻类样品的形态特征,进一步了解其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反应。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相应的图表以展示实验结果。
结果与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
藻类在正常的培养基中呈现出良好的生长状态,生长速率稳定,细胞数量逐渐增加。
移除特定的营养物质(如氮源或磷源)将导致藻类生长受到抑制或停止生长。
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藻类的形态特征可能会发生变化,如细胞大小、形状等。
不同种类的藻类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有所差异,这也是其在不同环境中分布的原因之一。
这些结果表明,藻类的生长和分布受到环境中营养物质的限制和供应的影响。
通过对藻类的营养检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中藻类群落的状态以及水质的变化情况。
结论
本实验通过对藻类的营养检测,揭示了藻类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反应。
观察食用藻类实验报告(3篇)
![观察食用藻类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63ac4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c.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藻类植物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类低等植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藻类植物不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还能够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
本实验旨在观察藻类植物在食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以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藻类植物在食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2. 探究藻类植物对水质的影响。
3. 了解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水样、营养盐、二氧化碳、pH试纸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培养皿、滴管、pH计、温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1. 采集藻类植物:在两处不同的水域(高尔夫球场小池塘和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采集藻类植物样本。
2.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藻类植物样本进行清洗,去除杂质。
3. 食用实验:将藻类植物样本放入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营养盐和二氧化碳,观察藻类植物的食用情况。
4. 水质分析:在实验前后,分别对水样进行pH值、溶解氧、营养盐等指标的测定,分析藻类植物对水质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藻类植物的食用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藻类植物在食用营养盐和二氧化碳后,个体数明显增加,生长速度加快。
2. 水质变化:在实验前后,水样的pH值、溶解氧、营养盐等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
具体如下:- pH值:实验前pH值为7.5,实验后pH值为7.8,说明藻类植物在食用过程中,使水体的酸碱度发生变化。
- 溶解氧:实验前溶解氧浓度为8.5mg/L,实验后溶解氧浓度为10.2mg/L,说明藻类植物在食用过程中,提高了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 营养盐:实验前营养盐浓度为0.3mg/L,实验后营养盐浓度为0.5mg/L,说明藻类植物在食用过程中,降低了水体的营养盐含量。
3. 藻类植物对水质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藻类植物在食用过程中,对水质产生了以下影响:- 改善水质: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质。
藻类生物学实验海科
![藻类生物学实验海科](https://img.taocdn.com/s3/m/e95cc7fba1c7aa00b52acb5d.png)
实验一大型海藻种类形态观察<4学时第八周)一、实验目的了解海洋藻类----大型海藻与微藻的形态与分类。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1、实验材料:1)大型海藻标本<学院标本室);2)海带孢子体<可用干海带泡发),江篱<海洋学院附近打捞);<取一部分冻存于-20冰箱,作为叶绿素提取实验的材料)b5E2RGbCAP2、实验器材:显微镜、胶头滴管<每瓶藻一支)、盖玻片、载玻片、刀片<做海藻切片)。
4、试剂:70%乙醇<每组一瓶)三、实验步骤1、大型海藻标本观察;将标本馆的拉丁文名抄录下来,网上检索图片和分类。
2、海带的外部形态观察:藻体明显分为固着器、柄部和叶片,在叶片中央有两条平行纵走的浅沟,孢子体幼龄期叶面平滑,小海带期叶片出现凹凸现象,大海带期叶面则平直宽厚。
p1EanqFDPw3、海带的内部构造:①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取一小块孢子体进行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体的柄和叶均分为表层、皮层和髓部。
②同样取一小块孢子体进行纵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层由1-2层排列紧密的小细胞组成,外皮层细胞间分布1-2层粘液腔,其腔内有分泌细胞,髓丝细胞一端膨大为喇叭花,分生细胞位于叶片与柄之间。
DXDiTa9E3d4、江蓠的内部构造观察:①江蓠的纵切面。
②江蓠的横切面。
③江蓠囊果横切面。
5、紫菜的形态与构造:干紫菜先用水浸泡散开,再进行观察。
固着器:由根丝集合而成。
叶状体:由一层或两层细胞构成。
柄:叶状体基部与固着器之间的部分。
四、作业:1、绘制大型海藻图:选5个标本,注明拉丁文名,简要说明其生物学特性<利用拉丁文名进行网上检索)。
2、绘出海带和江篱的内部构造,紫菜的外形。
附1:江篱与海带的内部构造图1. 江篱藻体的内部构造A.藻体横切面观;B.藻体纵切面观;1表皮;2髓部细胞 3表皮细胞图2. 海带构造A.海带孢子体横切面;B.髓部,C.示喇叭丝;皮层部分横切面,示粘液腔道形成的时期;D.成体横切面,示粘液腔道;co皮层;e分泌细胞;hg藻丝;me髓部;m表面分生细胞;s分泌腔;v.b.f结合的喇叭丝RTCrpUDGiT实验二微型海藻形态观察和培养<4学时,第九周)一、实验目的观察几种重要经济微藻的形态特征,几种掌握单细胞微藻的实验室培养方法,细胞生长曲线观察。
藻类植物-实验
![藻类植物-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65120024f46527d3250ce04a.png)
衣藻
团藻
水绵(新鲜材料)
水绵的接合生殖(单条载色体、接合管)
多条载色体
刚毛藻(新鲜材料)
刚毛藻(切片)
轮藻(管细胞、冠细胞)
轮藻(装片)
轮藻
孔石莼
褐藻基本特征
多细胞,分三类:分枝的丝状体;分枝的丝状体 形成假薄壁组织;具组织分化(表皮层(载色 体)、皮层、髓(喇叭丝)
实验内容
永久装片: 衣藻、团藻、轮藻、水绵接合生殖装片 永久切片:海带横切面 腊叶标本: (见橱窗)
石莼、海带、紫菜、石花菜等。 新鲜材料:
颤藻、原球藻、水绵、刚毛藻 挂图:
蓝藻基本特征
原核 原生质分中央质(中央体)和周质(光合片层,
单条) 粘肽壁,被胶质鞘 异形胞 单细胞、群体或丝状体 繁殖方式:分裂,藻殖段,孢子无性生殖
孢子或配子,其外围也无孕细胞包围)。 合子不发育成多细胞。 体型多样,单细胞、群体、多细胞分枝的丝状
态、膜状体及高等多细胞组织体类型。
藻类植物鉴别
1. 藻体形态 2. 细胞结构(核、壁) 3. 载色体结构 4. 色素种类 5. 贮藏物质类别 6. 鞭毛有无、数目、位置、类型等 7. 生殖方式 8. 生活史类型
实验十 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 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辅助色素的一类自
养原植体植物的统称。植物体为单细胞、群体、 丝状体或叶状体,间有外形上的根、茎、叶之 分,但结构简单,无维管组织分化。生殖方式 多样,世代交替明显。水生为主。
藻类植物特征
自养原植体植物,无根茎叶分化。 大小:几微米~60米以上。 生殖器官多单细胞(即使多个,但每个都形成
藻类类群
1. 蓝藻门
(
2. 裸藻门
细 胞
3. 金藻门
藻类培养技术
![藻类培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3587d3c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8.png)
藻类培养技术物生理研究的试验材料。
2、单胞藻的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的种类组成及配比合理。
脂肪含量高,富含动物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
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药用成分。
可利用为人类的营养食品和健康食品。
3、可作为水产动物的饵料和禽、畜饲料添加剂。
4、可利用单胞藻提取色素、药物及甘油等化学产品。
5、丛粒藻(Botryococcus braunii Kutzing)含油量一般为干藻重的30%-50%,最高可达80%,是作为能源开发的对象。
6、可利用单胞藻光合作用放出的大量氧气和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成分来净化污水和保持良好的水环境条件。
目前,有关海水藻类的培养较多,我国在海水养殖方面,已大规模展开了某些浮游植物的培养,如扁藻(Platymonas spp)、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盐藻(Dunaliella spp. )、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tum )、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及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等,已解决贝类人工养殖的早期幼体饵料问题。
在淡水养殖方面,我国只进行了螺旋藻、鱼腥藻、小球藻、栅列藻等的培养。
今后,随着养殖事业的发展,对一些新品种的养殖以及解决某些品种幼鱼的饵料,必然涉及到藻类的培养。
因此,有必要了解藻类培养的基础知识。
先仅就藻类、主要是单细胞藻类的一般培养方法及有关理论加以简述。
二、单胞藻的生长模式单细胞藻类在培养过程中,生长繁殖的速度,出现一定的起伏,这种生长模式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延缓期、指数生长期、相对生长下降期、静止期、死亡期)三、单胞藻的培养方式单胞藻的培养方式,以藻类培养的目的要求而各种各样。
但可分为密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两大类。
1.密闭式培养密闭式培养的目的是不使外界杂藻、菌类及其他有机体混入培养物中。
藻类培养
![藻类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75e8dd3c10661ed9ad51f3d4.png)
一、基本培养方式(一)纯培养和单种培养(据种的纯度)1、纯培养(axenic culture)纯培养即无菌培养,是指排除了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纯培养要求有无菌室、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等设施,容器、工具、培养液等彻底灭菌,操作严格,培养成功率高,是进行生物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环节。
2、单种培养(unialgal culture)在生产性培养中不排除细菌存在而有别于纯培养的一种培养方式称为单种培养。
(二)一次性培养、连续培养和半连续培养1.一次性培养(batch culture)在各种容器中,配制培养液,把少量的藻种接种进去,在适宜的环境下培养,经过一段时间(一般5~7 d),藻细胞生长繁殖达到较高的密度,一次全部收获。
一次性培养是微藻培养最常用的方法。
2.半连续培养(semi-continuous culture)半连续培养是在一次性培养的基础上,当培养的藻细胞达到或接近收获的密度时,每天收获一部分藻液并补充等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
半连续培养也是微藻饵料生产性常用的培养方法,每天的收获量根据育苗的需要来确定。
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包括:➢工具、容器、水的消毒➢培养液的制备➢接种➢培养过程的管理➢采收等主要环节一、容器、工具的消毒(一)物理消毒法1.加热消毒法加热消毒法是利用高温使蛋白质变性以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不能耐高温的容器和工具,如塑料、橡胶制品等不能用此法消毒。
(1)直接灼烧灭菌接种环、镊子等金属小工具,试管口、瓶口等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短暂灼烧灭菌。
载玻片、小刀等则最好先蘸酒精,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等器具上的酒精烧完,也就完成了灭菌工作。
该方法可以直接把微生物烧死,灭菌彻底。
优点是简单、方便、快速、高效,但只适用于小型金属或玻璃工具。
(2)煮沸消毒把容器和工具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消毒,一般约煮沸15~30 min,可杀死细菌的营养体,如果在水中加入2%碳酸钠可促使芽孢死亡,亦可防止金属器械生锈。
实验一藻类植物(一)
![实验一藻类植物(一)](https://img.taocdn.com/s3/m/38addc0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5.png)
五、作业 1. 绘颤藻和念珠藻的一段,念珠藻上应包含异形胞,并标注。 2. 绘水绵的接合生殖,包含一段营养藻丝,并对各种结构进行
标注。 3. 绘海带的配子囊的结构。 4. 绘紫菜的配子囊的结构。
绵装片 海带配子囊装片 紫菜配子囊装片
三、实验步骤 1. 取色球藻的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细胞的结构。 2. 取颤藻装片观察,注意丝状体上的细胞特点,特别是隔离盘
细胞。 3. 取念珠藻装片,观察丝状体上的细胞,注意异形胞的特点和
细胞结构。 4. 取水绵装片观察,注意载色体的形态,观察细胞核;注意接
实验一 藻类植物(一)
认识藻类植物的结构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单细胞蓝藻和多细胞蓝藻的细胞特点 2. 观察硅藻的形态结构和细胞特点 3.观察绿藻的细胞结构特点和丝状体的结构特点,了解接合生殖的
特点 4. 观察海带和紫菜的精子囊和卵囊的结构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 1. 仪器 显微镜 2. 材料 色球藻装片 颤藻装片 念珠藻装片 硅藻装片 水
合生殖的特点。
5. 取硅藻装片,观察硅藻的形态特征,注意其细胞壁的两瓣结构。 6. 取海带的配子囊的切片,观察配子囊细胞与营养细胞的区别。 7. 取紫菜的配子囊的切片,观察其果孢子囊的特点。 四、注意事项
1. 在蓝藻的藻丝上,装片中的隔离盘是不容易观察到的,要仔细观察。 2. 水绵的接合生殖过程观察时,要注意细胞的变化,对于接合生殖的概 念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3. 观察海带和紫菜的配子囊时,要注意配子囊细胞与营养细胞的差别。
生物藻类实验报告结论
![生物藻类实验报告结论](https://img.taocdn.com/s3/m/2209bde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9.png)
生物藻类实验报告结论引言藻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在水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生态功能。
通过对藻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生态特性、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对藻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在实验中,我们将藻类分别置于不同水质条件下进行培养,并记录其生长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发现不同环境条件对藻类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具体如下:1. pH值:藻类对环境pH值的敏感度较高。
当pH值过高或过低时,藻类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实验结果显示,较为适宜的pH范围为6.5-8.5,藻类在此范围内的生长速率较快。
而当pH值小于6.5或大于8.5时,藻类的生长明显受到限制。
2. 温度:藻类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
实验结果显示,藻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率有所差异。
较为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0-30摄氏度。
当温度过低或过高时,藻类的生长速率明显减慢。
3. 光照强度:藻类对光照强度的需求较高。
实验结果显示,藻类在较强的光照下生长较快,而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藻类的生长受到限制。
适宜的光照强度范围为100-200 μmol/(m^2·s)。
分析与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藻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较为迅速,而在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速率明显减慢。
这说明藻类的生长受到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且环境因素对藻类的影响程度不同。
2. pH值、温度和光照强度是藻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其中光照强度对藻类的影响最大。
光合作用是藻类生长过程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因此光照不足会导致藻类的能量供应不足,从而限制其生长。
3. pH值对藻类生长有较大影响。
pH值的变化会改变水体溶解氧浓度,进而影响藻类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此外,pH值还会改变水体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浓度,从而影响藻类的离子平衡,进一步影响其生长。
4. 温度对藻类生长有较大影响。
不同温度下,藻类的生理代谢速率不同,从而影响其生长速率。
藻类生长抑制实验
![藻类生长抑制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c7e2d9577fd5360cba1adb6f.png)
藻类生长抑制实验
主要内容
一、实验目的与内容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
ln N n ln N 1
tn t
1
ln N n ln N 1
tn t
1
式中: μ——藻类平均生长率;
t——培养时间,t1为起始时间,tn为终了时间;
N——藻类细胞生长量,N1为起始细胞数,Nn为 最终细胞数。 以不同浓度组中藻类生长率的下降比例与对数浓度作图, 可直接从图上读出EC50,再标明测定时间,如24 h EC50。也 可求出回归关系式,再算出EC50。
3. 需要明确受试化合物的理化特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
思考与讨论
1.干扰藻类EC50正常测定的因素有哪些?
2.受试物质对藻类的生长在不同时期起的作用
有何 不同?有无促进作用?
表 2 实验记录表格
时间 24 h 48 h 藻类平均 生长率 对照 浓度1 浓度2 浓度3 浓度4 浓度5
根据直线内插法或概率单位图解法估算24h和48h藻类生长
受到抑制的EC50。
注意事项
1.在正式试验前必须进行必要的预试验。 2. 实验藻种的选择和预培养应注意:藻细胞大小均匀,颜色 鲜绿,处于对数生长期。试验开始3天内,对照组藻细胞浓 度至少应增加16倍。
长:①细胞计数;②测光密度;③测叶绿素含量。
推荐使用方法①和②。
2. 数据处理
将不同浓度试验培养液和对照培养液的藻细胞浓度与测
藻类植物-实验
![藻类植物-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65120024f46527d3250ce04a.png)
实验内容
永久装片: 衣藻、团藻、轮藻、水绵接合生殖装片 永久切片:海带横切面 腊叶标本: (见橱窗)
石莼、海带、紫菜、石花菜等。 新鲜材料:
颤藻、原球藻、水绵、刚毛藻 挂图:
蓝藻基本特征
原核 原生质分中央质(中央体)和周质(光合片层,
单条) 粘肽壁,被胶质鞘 异形胞 单细胞、群体或丝状体 繁殖方式:分裂,藻殖段,孢子无性生殖
孢子或配子,其外围也无孕细胞包围)。 合子不发育成多细胞。 体型多样,单细胞、群体、多细胞分枝的丝状
态、膜状体及高等多细胞组织体类型。
藻类植物鉴别
1. 藻体形态 2. 细胞结构(核、壁) 3. 载色体结构 4. 色素种类 5. 贮藏物质类别 6. 鞭毛有无、数目、位置、类型等 7. 生殖方式 8. 生活史类型
衣藻
团藻
水绵(新鲜材料)
水绵的接合生殖(单条载色体、接合管)
多条载色体
刚毛藻(新鲜材料)
刚毛藻(切片)
轮藻(管细胞、冠细胞)
轮藻(装片)
轮藻
孔石莼
褐藻基本特征
多细胞,分三类:分枝的丝状体;分枝的丝状体 形成假薄壁组织;具组织分化(表皮层(载色 体)、皮层、髓(喇叭丝)
实验报告
列表比较实验中观察到的藻类植物的特征
绘水绵丝状体一段简图(放大一个细胞并 注明结构名称)
藻类类群
1. 蓝藻门
(
2. 裸藻门
细 胞
3. 金藻门
水 平
和
4. 黄藻门
营
养
5. 硅藻门
方
式
6. 甲藻门
-
-
7. 绿藻门
五 界
8. 轮藻门
系 统
9. 红藻门
)
10. 褐藻门
(完整版)实验3藻类培养2014.111.10
![(完整版)实验3藻类培养2014.111.10](https://img.taocdn.com/s3/m/69dedc8fb52acfc789ebc9ac.png)
实验3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和培养一、实验目的1 藻类植物的分布很广,种类也很多,学生通过对淡水生藻类植物进行调查、采集和培养,可以增加学生藻类植物工作的经验,培养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
2 学生在课前必须大量阅读与藻类植物相关的知识,特别是淡水藻类的一些知识。
二、实验原理藻类植物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类生物类群,它们不仅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在医药、食品、精细化工、环境保护、水产养殖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观察藻类不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淡水藻类以其生长环境不同可分成两类:一类是水生藻类;一类是气生藻类。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显微镜、显微图像采集系统、采集瓶、培养瓶、吸管、镊子、刀、标签、记录本、浮游生物网等,相关工具书;4%的甲醛溶液、碘液四、实验步骤1 淡水藻类标本的采集方法(1) 水生藻类标本的采集水生藻类依其形体大小可分为丝状种类和微小浮游种类。
丝状种类可用镊子采集。
对固着于石块等物体上的藻可用刮刀将藻从基部刮下或连同附着物一起采集。
将采集到的标本放入标本瓶中并加入一些水,但水不要加得太满,应留有一定的空间,标本瓶盖应注意密封,防止样品流失。
标本瓶上要贴上标签,标签上须用铅笔注明该标本采集的地点、日期和采集者。
浮游种类要用专用的浮游生物网采集,如无专用工具,也可用市售的300目尼龙筛绢对水体进行过滤,滤出的藻体可用少量水冲洗入标本瓶中。
标本采集时还应用记录本记下各标本的采集环境、气温、水温、pH值、藻的附着基质、水体透明状况、藻体的手感是否滑腻等,这些都是鉴定藻类的参考条件。
因此应注意详细记录。
新鲜的藻标本不宜久存,应尽快对标本进行观察鉴定,好的标本可用4%的甲醛溶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
(2) 气生藻标本的采集气生藻类多生长在阴湿的地面、墙壁以及树干的背荫面。
这类藻可用小铲刀采集,用牛皮纸包好,风干后保存。
对气生藻进行观察时,可用镊子镊取少许藻体,放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水浸润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
藻类栽培实习报告
![藻类栽培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96c39a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a.png)
一、实习背景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藻类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提高我们对藻类栽培技术的掌握,我们于2023年在XXX藻类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藻类栽培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藻类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2. 掌握藻类栽培的基本技术,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接种、培养和收获等。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藻类基础知识学习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学习了藻类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讲解和实地观察,我们对藻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是藻类生长的重要基础。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包括营养盐、微量元素、碳源、氮源等的添加比例。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培养基的配制技巧。
3. 接种与培养接种是将藻类从母体转移到培养容器中,使其在新的环境中生长。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接种方法,包括使用无菌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接种工具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不同藻类的培养条件,如光照、温度、pH值等。
4. 收获与纯化藻类生长到一定阶段后,需要进行收获。
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收获方法,包括使用离心、过滤等手段。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藻类的纯化技术,以保证培养物的纯度和质量。
四、实习过程1. 分组与分工实习期间,我们共分为5个小组,每组由5名成员组成。
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藻类品种的栽培。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
2. 实际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亲自动手进行培养基配制、接种、培养和收获等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加深了对藻类栽培技术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问题与解决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培养基配制不当、藻类生长缓慢等。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的讨论,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实习收获1. 知识收获通过实习,我们对藻类的基本特征、分类、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3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和培养一、实验目的1 藻类植物的分布很广,种类也很多,学生通过对淡水生藻类植物进行调查、采集和培养,可以增加学生藻类植物工作的经验,培养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
2 学生在课前必须大量阅读与藻类植物相关的知识,特别是淡水藻类的一些知识。
二、实验原理藻类植物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类生物类群,它们不仅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在医药、食品、精细化工、环境保护、水产养殖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观察藻类不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淡水藻类以其生长环境不同可分成两类:一类是水生藻类;一类是气生藻类。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显微镜、显微图像采集系统、采集瓶、培养瓶、吸管、镊子、刀、标签、记录本、浮游生物网等,相关工具书;4%的甲醛溶液、碘液四、实验步骤1 淡水藻类标本的采集方法(1) 水生藻类标本的采集水生藻类依其形体大小可分为丝状种类和微小浮游种类。
丝状种类可用镊子采集。
对固着于石块等物体上的藻可用刮刀将藻从基部刮下或连同附着物一起采集。
将采集到的标本放入标本瓶中并加入一些水,但水不要加得太满,应留有一定的空间,标本瓶盖应注意密封,防止样品流失。
标本瓶上要贴上标签,标签上须用铅笔注明该标本采集的地点、日期和采集者。
浮游种类要用专用的浮游生物网采集,如无专用工具,也可用市售的300目尼龙筛绢对水体进行过滤,滤出的藻体可用少量水冲洗入标本瓶中。
标本采集时还应用记录本记下各标本的采集环境、气温、水温、pH值、藻的附着基质、水体透明状况、藻体的手感是否滑腻等,这些都是鉴定藻类的参考条件。
因此应注意详细记录。
新鲜的藻标本不宜久存,应尽快对标本进行观察鉴定,好的标本可用4%的甲醛溶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
(2) 气生藻标本的采集气生藻类多生长在阴湿的地面、墙壁以及树干的背荫面。
这类藻可用小铲刀采集,用牛皮纸包好,风干后保存。
对气生藻进行观察时,可用镊子镊取少许藻体,放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水浸润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
2 几种常见藻类的采集、观察和保存(1) 水绵在春秋季较清洁的水体中较常见,用手指捻摸有滑腻感,在显微镜下观察藻丝无分枝,叶绿体呈典型的螺旋带状,如在样品上加一点碘液(或碘酒)可见排列于叶绿体上的淀粉颗粒染成深褐色。
鞘藻和刚毛藻也是很常见的丝状绿藻,与水绵不同的是这两种藻多生长于污染水体中。
鞘藻不分枝但手摸无滑腻感,较老的细胞两端不等宽,进行有性生殖时形成大球形合子,易与水绵区分;刚毛藻手摸有粗糙感,藻丝分枝。
(2) 硅藻在雨后浅积水、小水沟等水质清澈的水体底部,呈棕色的表层中均有大量的硅藻生长,硅藻一般个体较小,显微镜下可见多为舟形,会缓慢滑动。
(3) 颤藻各种水体中均可见,以污水中较多,呈粘滑膜片状,深绿至黑褐色。
显微镜下观察藻丝不分枝,细胞中仅见均匀小颗粒。
(4) 衣藻多出现于春秋季富含有机物的临时小水体中,可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绿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藻体游动,呈卵圆形,高倍镜下仔细观察顶端有两条等-KI溶液以防止鞭毛脱落。
固定后的标本一般可长鞭毛。
衣藻标本固定一般用I2保存数周至几个月。
裸藻也是一种单细胞游动藻类,细胞为梭形,顶部一根鞭毛。
(5) 绿球藻生长于树皮上,呈绿色粉末状。
显微镜观察为绿色圆球状。
3 对采集来的藻类植物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和制作标本。
本实验使用的藻类来自于自然水体,经过加营养盐(见表3-1)进行培养。
表3-1 营养液配方营养盐贮备液浓度g/L 测试液最终浓度mg/L氯化铵 1.5 15六水氯化镁 1.2 12二水氯化钙 1.8 18七水硫酸镁 1.5 15磷酸二氢钾0.16 1.6 *注:营养盐贮备液经过滤后4℃避光冷藏保存一般培养时间3-5天,如果室温过低,培养时间可增加到15天。
培养期间隔2-3天,移出一半藻种培养液,加入新鲜培养液到原来的体积,进行培养。
这样重复2-3次。
培养方式采用静置培养,每天摇动3-4次,每次10分钟,其目的是使藻类处于悬浮状态,利于驯化和扩大培养。
以上是一般藻类粗放的培养、保存方法。
如要作较深入实验,需注意以下问题:①藻种的分离藻类培养首先要有藻种。
从天然水域的混杂生物群中,用一定方法把所需藻类个体分离出来,而获纯种培养。
这种方法称为藻种分离和纯化,又称纯培养法。
真正的“纯种培养”是指在排除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这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技术,而在生产性培养中不排除细菌的称之为“单种培养”。
(1)采样和预备培养:首先要采集有需要分离藻类的水样,采回后在显微镜下检查。
如发现需要分离的藻类数量较多时,可立即分离。
若数量很少,最好先进行预备培养,待其增多后,再分离。
用作预备培养的培养液,各种藻类是不同的,对一些难以培养的藻类一般加入土壤抽出液较好。
预备培养液营养成分浓度应小些,一般只有原配方的1/4~1/2。
如水样中藻类种类较多,就应使用几种不同的培养液,使藻类在适合于自己繁殖的培养液中繁殖起来。
可用三角烧瓶或试管作培养容器,加入容量1/4~1/3培养液。
然后把经筛绢过滤除去大型浮游生物的水样接种进去,放在合适温度下或室内靠北窗口下培养。
在培养附着藻类时,容器可静止不动;而培养浮游藻类时,应该每天摇动一次。
有的藻类在普通培养液中完全不能繁殖,有的繁殖非常困难。
此时需改变培养液浓度,加入葡萄糖、蛋白胨等有机物,补充微量元素和辅助生长物质,加入土壤抽出液,就有可能获较好效果。
土壤抽出液制作方法:先在试管底部,加入高约1cm土壤(采用腐殖化的农田和庭院土)。
再加入水使达5cm,塞上棉塞,采用蒸气间隙灭菌,每天灭菌1小时,连续二天。
由于气泡上升,棉塞可能弄脏。
因此,最好先在水中煮一段时间,使气泡跑掉后,再加棉塞进行灭菌。
(2)分离方法:常用下列四种。
1)微吸管(毛细管)分离选直径较细(约5毫米)玻管,在火焰上加热,待快熔时,快速拉成口径极细的微吸管。
将稀释适度藻液水样,置浅凹载玻片上,镜检。
用微吸管挑选要分离的藻体,认真仔细地吸出,放入另一浅凹载片上,镜检这一滴水中是否达到纯分离的目的。
如不成功,应反复几次,直至达到分离目的为止。
然后移入经灭菌的培养液中培养,一般在每个培养皿中接20~30个个体。
从分离出少量细胞扩大培养到200毫升的培养量,如硅藻一般需20天以上。
为了较长时期保存藻种,可将分离到的藻种用青霉素(1000~5000单位或链霉素(20ppm)处理后,获得较纯藻种。
此法操作技术要求高,要细心。
往往吸取一个细胞,要反复几次才能成功,且适于分离个体较大藻类。
2)水滴分离法用微吸管吸取稀释适度藻液,滴到消毒过载片上,水滴尽可能滴小些,要求在低倍镜视野中能看到水滴全部或大部分。
一个载片上滴2~4滴,间隔一定距离,作直线排列。
如一滴水中只有几个所需同种藻类个体,无其他生物混杂,即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把这滴水冲入装有培养液并经灭菌试管或小三角瓶中去。
如未成功,需反复重做,直到达到目的。
此法简便易行,尤其适宜于分离已在培养液中占优势种类。
分离受少量生物污染培养液中的藻类多用此法。
操作时同样要求细致、认真,使用工具及培养液经严格消毒。
3)稀释分离法把含有需要分离的藻类而又混杂有其他生物的水样,取其一定量,用培养液稀释。
通过稀释到适宜程度的方法,达到把原混杂生物单个分离培养的目的。
首先把水样稀释到每一滴含有一个左右的生物细胞(也可能一个都没有,也可能有两个),在稀释过程中配合显微镜检查,调节稀释度,然后准备装有1/4容量培养液的试管20支,每一试管加入稀释适宜水样一滴,摇匀,进行培养。
待藻类生长繁殖达一定浓度时,再检查是否达到分离目的,若未达到,再重复做。
此法操作简单易行,但有一定程度盲目性,比不上水滴分离法效果好。
4)平板分离法这个方法的培养基制备和分离方法,与菌类的平板分离法基本相同,只是培养基配方不同。
也可将稀释藻液装入消毒过的小型喷雾器中(可使用医用喉头喷雾器),打开培养皿盖,把藻液喷射在培养基平面上,形成分布均匀的薄层水珠。
接种后,盖上盖,放在适宜的光、温条件下培养。
一般经过十余天,就可在培养基上发生互相隔离的藻类群落,通过显微镜检查,寻找需要的纯藻群落,然后用消毒过的接种环移植到另一平板培养基培养,也可直接移植到装有培养液并经过灭菌的试管或小三角烧瓶中,加消毒棉花塞子,进行培养。
此法较繁,但难度不大,而且可看到是否污染杂菌,对于分离已污染杂菌培养液的藻类更合适。
5)底栖藻的分离在显微镜或放大镜下挑取个体,一般可接种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反复挑选、培养。
6)分离浮游蓝藻可利用其浮力大,易浮起在水面的特性;分离硅藻则可利用其易沉淀的特性。
用以上各种方法分离到藻种,需放在适宜光照条件下(靠南或北窗口附近光线充足处,但严防阳光直射)培养,有条件的可控制温度和利用人工光源。
培养时,每天轻轻摇动1~2次,但需注意勿把培养液沾湿棉塞,避免杂菌污染。
经一段时间后,培养物颜色逐渐变深。
再经一次显微镜检查,如无其他混杂生物,才达到单种培养目的。
②藻种的培养获得单种培养后,一方面扩大培养,另一方面可把藻种作较长时间保存,需要时随时取出使用。
藻种培养要求比较严格,培养容器可用各种不同大小的三角烧瓶,容量有100、300、500、1000毫升,适于逐渐扩大培养。
培养容器和工具需经煮沸灭菌或使用化学药品灭菌后,用煮沸水冲洗,培养液用加热灭菌法灭菌。
按种后瓶口用灭菌纸包扎,放在适宜光、温条件下培养,每天轻轻摇动二次。
大约二周后进行一次移植。
藻种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定期用显微镜检查,保持不受其他生物污染。
③藻种的保藏可接在固体培养基上,在常温、弱光下保藏半年到一年;也可在低温下(冰箱内)保藏,每天接受短时间(几个小时)弱光,可保藏2~3年;如不照光,只能保藏几个月。
保藏藻种所用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浓度应比正常培养基高一些,一般可增加一倍,琼脂量为1~1.5%。
也可在固体培养基上,再加培养液,然后接种到培养液中,可以避免固体培养基干涸,保藏效果比单用固体好。
④培养液和培养基的配方配方极多,每种配方主要适用于一定藻种,这里介绍比较常用的几种:水生4号和克诺普(Knop)培养液,一般用于绿藻;蓝藻可用朱氏10号或水生105号无氮培养基(后者适于固氮蓝藻);硅藻可用朱氏10号和水生硅1号培养基;另外还有海产绿藻、硅藻的培养基。
常用培养基配方见表1。
以上用水量都是加至1000mL,海藻培养液用海水,如无海水可用淡水1000mL 加30克食盐代替。
土壤抽出液用菜园土1份和水2份比例混合搅匀,静置,取上清液;海泥抽出液也可用同样比例制备。
如配制固体培养基,可在培养液内加入1.5%琼脂。
从以上各种配方,可看到配制藻类培养液的几条原则:(1)要有适量氮源(除固氮蓝藻外),如氨盐、硝酸盐、有机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