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合集下载

必修四7《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四7《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理解词中作者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了解作品的风格,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设想】诵读法、引入法、师生共学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醉花阴》一、导入:一片落叶,一声雁啼,一滴秋雨,一盏青灯,嗅着青梅的幽香,望着帘卷的西风,听着阶前的细雨,看着梧桐落叶,喜忧苦悲,齐上心头,命运给了她太多的情感和才情。

她高悬在历史的星空,立在秋风黄花中,让我们仰望。

今天让我们走近词坛女神李清照,学习她的两首词。

二、学生对照注释,做诵读准备,然后集体诵读《醉花阴》。

三、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父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文采出众,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18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琴瑟和谐,生活美满。

可人生遭遇南宋动荡,生活发生巨变,丈夫去世,亡国之痛,人生颠沛流离,使她的文风前后迥异。

前期多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期家国情怀,凄凉悲痛,怀乡悼亡、亡国之思。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

四《醉花阴》的写作背景: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醉花阴》写于前期,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神龟寂寞,深深思念丈夫,时届重九,倍加思亲,便写下这首词赠给赵明诚。

五、作品鉴赏: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2024年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大全

2024年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大全

2024年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课时大全【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和《声声慢》。

2.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把握词的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两首词的情感把握。

3.诗词的背诵与默写。

【教学难点】1.李清照词的意境理解。

2.两首词的情感变化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分享对李清照的了解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如梦令》,理解词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如梦令》的词牌、韵脚等基础知识。

2.教师分析《如梦令》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析《如梦令》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如梦令》。

2.教师点评学生默写情况,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如梦令》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理解词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声声慢》的词牌、韵脚等基础知识。

2.教师分析《声声慢》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析《声声慢》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声声慢》。

2.教师点评学生默写情况,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情感变化和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3.教师布置作业:课后收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和《声声慢》。

在课堂讲解中,教师注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能力。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能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学生唱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创作是源于她的身世和心理.2、任务: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活动1:小组讨论,每组介绍一首词的词意、词曲、艺术价值。

4、整体讲解:教师就词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5、活动2:通过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两首词的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四、教学方法:1、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

2、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

3、听课及现场评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PPT、录音机、黑板、水彩笔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唱词《如梦令》2、任务明确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了解一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并进行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4、齐堂讲解教师就文章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认识。

5、背诵和演唱教师带领学生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时让学生从词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那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鹧鸪天·桂花【导入语】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

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

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

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

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

高中语文省级说课一等奖《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3篇

高中语文省级说课一等奖《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3篇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说课这一概念提出于1987年,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精心为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省级说课一等奖《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省级说课一等奖《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1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我说课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说教学理念;2说教材;3说学情;4说整合点,5说教学设计;6说教学反思。

第一,我的设计理念是借助信息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缩短作品与学生的时代差距,以最新鲜的画面和最生动的感官冲击,将学生直观形象地带入知识的殿堂.我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并根据学情制定以下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和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交流合作——通过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空间,感受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为此我制作了《李清照——声声慢》专题网站,我网站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包括关于作者,同学们在网站上可以了解到李清照的生平,词的常识,欣赏到优美的Flash朗读。

图片中心,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李清照故居的图片,诗词赏析包括点绛唇赏析、蝶恋花赏析、声声慢赏析、醉花阴赏析等。

研究论文精选近年来李清照研究方面的论文,给有探究能力的学生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例如《浅谈李清照诗词的情感色彩》、《论李清照词之用典》等。

还有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的《百家讲坛》栏目。

配以优美画面的李清照词全集。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突破传统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的:(一)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浏览网页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搜集的图片,影音资料和赏析文字,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李清照,从而把握作品与生平之间的联系。

为合作探讨打下基础。

(二)拓展知识空间利用网络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声声慢》一人一篇,而能在更广阔的`知识空间,以点带面,深入走进李清照,走进宋词,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积淀(三)有利于创设自由浓厚的研讨氛围。

最新-《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最新-《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下面是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3)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4)了解婉约派的特点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资料链接-----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知道她是谁吗?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引导: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提示: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以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教师小结并板书:《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课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掌握意象的一般内涵。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疏通词的大意。

〔2〕有感情地诵读,在品读中体会和品味词的意境。

〔3〕结合李清照的生平,把握词的主旨。

3、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词人的情感。

〔2〕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词中意象的深刻内涵。

〔2〕熟读成诵,在阅读中品味古典诗词的美感和词作中抒发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音乐好听吗?感觉怎样?有谁愿意说一说这首曲子吗?明确:这首曲子叫《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乐,瞎子阿炳用他如泣如诉的二胡声演绎了人世间的悲凉。

静静地听,人们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文字表达愁苦的经典。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

她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李清照从小就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会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

赵明诚热衷于金石的研究,李清照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幸福美满。

公元1125年,金入侵宋朝。

两年后,北宋灭亡。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她一家被迫南迁避难。

两年后,其夫赵明诚在赴官上任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丧失殆尽等〕。

她的作品也分为前后期,前期多写闺中生活的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

三、整体感知提问:《声声慢》和《醉花阴》,哪一篇的情感更能打动你?哪一篇是她后期的作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声声慢》是她后期的作品,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句子都可以看出来。

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说课稿

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说课稿

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说课稿《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

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

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一、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本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赏意象、析愁情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①小组交流探讨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探讨明确: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李淸照词两首说课稿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李斌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

一、说教材《李清照词两首》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这是一个宋词单元。

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

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

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清照词细腻、含蓄。

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这两首词属于略读课文,计划一课时完成。

两首词创作于李人生不同阶段,其思想也大不相同,取来比较阅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说学生通过初中及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宋词的发展及流派己经有了大致的认识,而李清照的词在初中阶段也出现过,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但是,学生对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与其创作风格的转变普遍不了解,大部分学生在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方面,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课内补充李清照的人物遭遇非常必要。

高二阶段的学生,对于古代诗歌赏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意象的理解和意境的感受能力还需提升。

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学情特点为依据,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反复朗读,直至能诵。

2、感知内容,解读意象,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人生遭遇与创作风格的变化的关系(重点)3、比较两首词的意境与词人的心境(难点)。

三、说教法本课将通过情境法、诵读法、引导提问法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将词人所处背景与词中情感相联系,共同探讨产生的原因及不同的意境表现,从而掌握诗词比较阅读的方法四、说过程(一)预习指导通过课前预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前对两首词的生子生词,词的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

扫清阅读障碍,理解词义。

(二)情景导入展示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引出古人之“愁”,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游子之愁,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的思亲之愁,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感时伤春之愁,创设愁苦情景,过渡到李清照之愁。

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通用7篇)

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通用7篇)

李清照教学设计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1)通过诵读准确把握该词的情感;(2)了解并把握李清照的创作分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并理解李清照创作分期和创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同学们,我们先看一句台词:“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PPT展示),当然也有人进行过恶搞。

(PPT展示: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容嬷嬷吗)实际上,大明湖畔确实出现过一些美女和才女,这里有一幅对联为证: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彩有后主遗风。

这就是郭沫若题李清照故居漱玉堂的对联,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李清照,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二、板块教学,整体感知1. 读一读。

向学生提出四维诵读要求。

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关键(愁:一个“愁”字开篇,反应的是作者浓浓的愁思,使全词都笼罩在凄迷、哀怨的氛围当中。

思考:李清照因何而愁?凉。

表面上:重阳节,天气转凉。

玉枕纱橱,难于风寒。

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到孤独、凄凉。

)引申问题:本词写作的季节?时间?重阳节。

本应于家人团聚,而此时赵明诚在山东做官,李清照在青州老家居住,李清照清寂无聊,写了这首词给赵明诚,以寄相思。

“永昼”“半夜”“黄昏后”。

巧妙抓住了这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读出感觉2. 品一品。

品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色的菊花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这样的比喻比较恰当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作者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李清照词两首》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一、说教材《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是宋词单元,选取的作者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这四者基本完整的体现了宋词发展的脉络和艺术价值。

这两首词属于略读篇目,计划安排一课时。

《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词人生活的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本文将引导学生重点赏析词人历遭国破家亡丧夫后的愁苦悲戚,这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二、说学情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着清晰明了地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那么从学生情况来看,通过本单元前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风格有了大体的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经有所掌握,能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对诗歌的学习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

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这两首词的深层情感内涵。

这些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格外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分析,学生特点以及新课标要求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背景,体会词中通过意象所流露出来的伤感哀愁。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语文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学生的自觉审美意识。

一、说教学重难点我的教学重点是: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初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初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初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

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

《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学情介绍但李清照的作品学生接触较少,学生可能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这对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有一定阻碍。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①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语文课程》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③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三。

教法与学法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导读: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酒意诗情谁与共”。

《李清照词两首》在必修四第二单元。

《醉花阴》《声声慢》虽同为言愁,但情调有别,前者属“闲愁”,后者属“家国之愁”。

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已系统了解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并初步形成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因而结合《课程标准》中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要求,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以诵读为纲,以分析为线,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揭开神秘之纱,探究相关意象的丰富内涵。

3.两词对比鉴赏,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其中,两词对比阅读,感受二者“愁”之不同为重点;挖掘词中意象丰富的内涵为难点。

有一位女子,用自己的灵性穿越古今,用自己的艺术在水星的环形山上留下美丽的名字。

在她的笔下,青春少女是如此娇羞俏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和这位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女子握一下手,谈一下心。

借此导入新课。

让学生初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体悟出“愁”绪。

在此基础上再次自由诵读,寻词中之愁(寻愁)。

《醉花阴》开篇言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直抒胸臆,景中有愁,愁中有景。

继而又有铺叙白描之景,比喻灵动之词,句句含愁,愁思不绝。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以看似平静之语道出心中不堪承受之愁,在词尾喷薄而出。

其他词句亦句句愁思缭绕,令词人深困其间,不可开解。

在“愁”之基调上再次诵读词作,以“怎样表现愁?”为中心,互相质疑解疑,紧扣文本、感知意象,达到“析愁”的目标。

意象是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从意象看端倪。

本文所选意象均被愁思笼罩,而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可引导学生激发记忆库,回顾总结含有“东篱”“酒”“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相关诗句并探究拓展其丰富内涵。

如意象“梧桐”:“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显示梧桐“孤然傲立,品行高洁”;“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更显梧桐“伉俪情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则代指“愁闷苦思”。

诗歌虽然含蓄,但并不神秘,因为情感在诗歌意象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由此完成本课教学难点)
叠词运用是《声声慢》的一大特色,也是愁思的集中体现处。

可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效果。

(就此完成“析愁”目标)
在“析愁”基础上联系背景探究“为何而愁?”并进一步比较两词“愁”
之不同(比愁)。

《醉花阴》是李清照婚后独居青州所作,独自一人孤单,思念一个人更孤单,故作此词,抒发重阳佳节思夫念夫的愁情。

愁情较为单纯,属南渡前“闲愁”之作。

创作《声声慢》时的李清照经历靖康之变和亡夫之痛,各味杂陈。

靖康之变是那个时代每个个体灵魂里抹不去的腐朽的刺青。

人的情意可无期,但人的寿命却有限,丈夫赵明诚不幸病逝,时光一莞尔,便是物是人非。

夫妻琴瑟相和的二三事就稳稳当当的躺在她的记忆里,在时光流转中永不褪色。

当美好在孤单的湖水中荡漾,个中滋味唯有心知。

这个女子的愁怨渗进了骨子里,再一点点从她的视线里流淌开。

《声声慢》就溢满了情感孤寂之愁、南渡漂泊之愁、国运不堪之愁——是为“家国之愁”。

(由此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两首词”一切因愁而起,一切为愁而设。

丝丝缕缕,绵延不绝;翻江倒海,汹涌澎湃。

相思之愁、国运之愁,种种“愁”绪诉诸笔端,营造了一种凄迷之美。

李清照就有这种“化愁为美”的神奇能力。

为便于同学们系统掌握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风,用背投出示李清照的《如梦令》《点绛唇》和《一剪梅》作为拓展延伸,让学生推测背景、体会情感,教师点拨补充。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少女时代正是北宋后期,社会虽危机四伏,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

女词人常流连于山川美景,词风轻快活泼,《如梦令》正是绝佳代表。

《点绛唇》则把一位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情窦初开、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
少女形象描绘地活灵活现。

《一剪梅》创作于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离家在外,闺中少妇思夫之情挥之不去。

经历是季节的冷暖交替,文字是情感的花开花落,由拓展延伸让学生更系统把握李清照不同时期词风,更深切体会“文学即人生”的内涵。

李清照擅长将情意杂糅进她眼中的一花一草,深情流转却又不动声色,她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感一伤、一叹一吸都会在她的文字中流淌,让1000多年后的我们和她一起笑语盈盈,一同黯然神伤。

李清照的“愁”氤氲在《醉花阴》与《声声慢》中不可散去,剪不断,理还乱。

汪国真说:悲观是瘟疫,乐观是甘霖;悲观是一种毁灭,乐观是一种拯救。

请同学们从现代人的角度劝慰深陷愁思的李清照。

用300字左右的文字来表达。

以此作为课下作业——“劝愁”。

即使西风凄紧、众芳摇落,但来年仍是群芳争春、姹紫嫣红、莺歌燕舞。

快乐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我们自己。

正如杨万里所说: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板书设计:
酒意诗情谁与共
——《李清照词两首》
寻愁——析愁——比愁——劝愁
文学即人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