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边城》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边城》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边城》教学设计《边城》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边城》教学设计(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分析:《边城》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小说部分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教导学明确阅读小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所以本文重点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挖掘小说在时代变迁中的同步存在。

学情分析:《边城》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他们的明确活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由赞美自然风土人情上升到对现实的批判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小说的长篇幅在解读问答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难。

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美读课文,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2、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1: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

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

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

设计2: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

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二、解题1、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小镇,是沈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人教版必修5《边城》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5《边城》课程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一、本篇目所涉及到的知识、方法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边城》(节选)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

这篇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历程中的一小段。

读者要慢慢欣赏,欣赏什么?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要欣赏的是作者想展示给读者的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在设计教学时,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环境描写的细致体会便成为把握的重点。

在解读《边城》时,我们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环境上。

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怎么展现的,他们处的环境是怎样的,环境的设置为人物性格的展现起什么作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物又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的体现出来。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体验小说的环境美又成为重中之重。

都说环境是为人物服务的,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又何尝不是为环境服务呢?这可以在教学中点到。

二、教学目标:1.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3.欣赏作者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之中的表达方式,学习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2、自学法3、合作交流法4、激疑释疑法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流程预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概括《边城》节选章节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一、导入由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导入。

二、作者作品简介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苗族。

因少年时长期生活在旧军队行伍中(沈的父兄,全列身军籍)。

耳闻目睹了湘兵的雄武和各种压迫杀戮的黑暗,形成了他性格中追求美好人生的善良德性的沉忧隐痛,向往于沅水流域人民的鲜明生活样式和淳朴的乡俗民风,对民间的一切具备特殊的审美敏感,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边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边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边城》一、教学目标1.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提高小说鉴赏能力。

2.体会沈从文笔下湘西地区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深入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通过对《边城》的赏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边城》中的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掌握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体会沈从文笔下湘西地区的独特文化和人情风俗,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边城》的电影片段或展示湘西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边城》的世界,感受小说中描写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

2.背景介绍: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边城》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3.课文分析: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等要素,重点探讨翠翠、傩送、天保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4.深入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边城》的主题、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学习。

5.课堂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例如缩写故事情节、描写人物心理、写写自己的读后感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

6.作业布置:课后布置相关作业,例如阅读《边城》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探究《边城》中的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等,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小说内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

2.互动教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学习。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例如缩写故事情节、描写人物心理、写写自己的读后感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环境2、通过对小说人物和情节的分析,加上沈从文生平的了解,去理解文章的主旨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去感受《边城》里面的各种美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分析,去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心灵美、风景美等各种美2、通过对翠翠的心理和语言描写去分析翠翠这个形象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课文,主动去思考文章脉络,教师加以总结和归纳。

2、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融入《边城》这个世界,掌握《边城》的文章主旨。

3、通过各种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以美为主线来进行《边城》的教学。

教学用具Ppt,投影仪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划出不确定或者不认识的字词2、总结文段大意,以作业形式完成二、字词读写掌握安辑(jí):安定和睦茶峒(dòng):多音字,(tóng)崆峒,此发音只用于此,其余都读(dòng)蘸(zhàn)酒蓬蓬铛铛(dāng):金属撞击的声音,铃铛、锒(láng)铛(铁锁链)、锒铛入狱,多音字(chēng)温器,似锅,三足,鼎铛玉石(视鼎如铛,视玉如石),《阿旁宫赋》杜牧老灌(guàn)河戍(shù):戌(xū)横戍(shù)点戊(wù)中空,十字交叉就念戎(róng)戊戌,天干地支,戍守边,驻守戎兵器武器傩(nuó)送氽(tǔn):潜泳的意思小鞶(pán)鼓踹(chuài)水:踢碧溪岨(jū)悖(bèi)时欺侮(wǔ)喧阗(tián):声音大而杂。

书面上的文言词语。

阗:充满镇筸(gàn)兵士:自明代闻名,满清绿营中一枝独秀,镇压太平天国时驻守长沙镂空(lòu):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和文字棕榈(lǘ)角隅(yú):同角落,更狭窄,更压抑之感槌(chuí):敲打用具,古同“捶”,敲打俨(yǎn)然:1形容整齐的样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2形容庄重、严肃闻之俨然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3已然;简直就是某物她今天的样子好漂亮,俨然从童话里走出的公主!喽啰(lóu luo):占有固定地盘的强人部众,现在多比喻追随恶人的人沅(yuán)水拮据(jié jū):原指鸟类衔草筑巢,鸟足劳累,现指缺少钱,境况窘迫怏怏(yàng yàng):不服气或者闷闷不乐的表情扩展:泱泱(yāng yāng)泱泱大国深远广大的样子稀罕(xī hǎn)(口语常读作xī han):稀奇罕见,方言:谁稀罕你,喜欢不感兴趣攀引:等同于攀援,谓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动﹑延伸嗤(chī):轻蔑地笑睨(nì):斜着眼睛看糍粑(cí bā)堡子(bǔ):有围墙的村镇,多音字(bǎo)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堡垒、地堡(pù)多用于地名,同“铺”,十里堡(bǔ)堡子、瓦窑堡三、导入1、《边城》介绍:在文学上有个说法就是西方和中国都有两座城,西方有狄更斯的《双城记》,那里的双城是法国大革命中重要的两座城市,巴黎和伦敦;而中国的双城却是两部作品,分别是钱钟书的《围城》和今天我们就要学到的沈从文的《边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三边城教材分析《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结合本篇课文“美好亲情”的主题,突出古朴淳厚的湘西环境和自然纯洁的人物感情。

课文节选的第一章对环境及人物的总述多从正面落笔,写得比较透彻,相对容易理解;切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

另一方面,《边城》整部小说的悲剧意蕴在选段中体现得并不明显,考虑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在教学中对此将采取相对简略的处理。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考虑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及课外学习的局限性,立足于节选的文本,通过品读语句、揣摩细节来领会沈从文小说的特点,再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1、在优美风景描写中所表现的纯朴的人性美。

2、能了解翠翠的“情窦初开”跟作者的环境描写、人物的选择和描绘有关。

3、理解边城所展现的表现“人性之美”的“隐喻之美”在小说中的独特表现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课时:1~2课时(看《边城》电影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在中国居住60年的新西兰作家艾黎说:在中国有两个美丽小城:第一是湖南的凤凰,第二是福建的长汀。

在凤凰有这样一条横幅标语欢迎您:为了你的到来中,这座古城守候了一千年。

凤凰这座美丽的古城,山美、水美、人更美。

今天,我们去欣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民有着怎样美丽的生活画卷,一起体验湘西人民曾经有过怎样美丽的爱的故事。

二、字词棕榈lǘ 睨nì 角隅yú 呜喇lā 蘸zhaà 阗tián 憩qì 悖bèi 埋(mán 怨,mái没)擂(léi鼓,lèi台)峒(dòng茶:山洞,崆峒kōngtóng:山名在山东)三、简介作者、《边城》(1)作者资料一1、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

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 5 第 3 课《边城》教学设计册亨县民族中学黄成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

2、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

3、学习从语言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语言入手,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 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按“梳理情节,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课堂小结”的过程进行;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与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教学重点】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理解翠翠身上集中表现出来的“爱”和“美”的人性特质。

【教学难点】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时数】点拨法2课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想】我所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 5《边城》节选的第三至第六部分,在节选中主要展现的是翠翠生活的茶峒的环境;翠翠与傩送的初次见面;翠翠见面后的心理变化;爷爷为翠翠婚事的着急等内容。

我所教学的对象为兴义中学高一( 9)班学生,据了解,学生基础较好,因此,对于《边城》这篇经典小说,在第一课时,我从细处着手,以“微”见大,深挖掘,整堂课围绕“微”展开,“以《边城》这部小说为剧本,拍摄一部微电影”,要求学生可从“人物、语言、狗、环境”中选取不同的角度来设计,从而达到对人物、语言、环境等的鉴赏与评价。

课堂教学分别从“微叙”、“微评”、“微创”三个环节来进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种熟悉而新颖的方式愉悦地感知课文、领悟课文,从而喜欢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第二课时,则注重挖掘课文中体现的“三美”,探究小说主旨,学生通过对《边城》全文的了解,感悟作者“哀而不伤”的“悲”与“美”的高度融合,从而达到一种认识的高度!【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感知湘西风景美)二、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1、阅读文本,了解并能叙述故事情节。

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3边城教学设计(美的享受悲的深思)课件(1)

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3边城教学设计(美的享受悲的深思)课件(1)

悲 其实他有些忧愁, 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
一切全像那个母亲, 而且隐隐约约便感
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
美丽总是愁人的,然而 这“愁”又能激发诞生命之美。
像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
祖 到这件事便闭口不ຫໍສະໝຸດ 。父 之祖父话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 转着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
忧 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
薄雾,好像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
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老船夫猜不透这事情在什么方面有
命 运 之
个疙瘩, 解除不去, 夜里躺在床上便常常 陷入一种寻思里去, 隐隐约约体会到一 件事情———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想 到这里时, 他笑了, 为了畏惧而委曲笑了。
整体感知
《边城》共二十一章节,课文节选原文 的第三至第六章节。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出每章节的内容。
美丽总是愁人的。
品读鉴赏
边城之美——美在何处?
美在风景,美在风俗,美在人情。
《边城》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 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汪曾祺
品读鉴赏
边城之愁——愁在哪里?
祖父则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且好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鉴赏边城之美; 2、揣摩细节,体会隐伏之悲。
新课助读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疆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 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 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 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不过一切皆得在一份时间中变化。这 一家安静平凡的生活,也因为一堆接连而 来的日子,在人事上把那安静空气完全打 破了。

高中语文3边城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5 教案

高中语文3边城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5 教案

3边城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感受通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依然很懵懂。

这篇小说是写懵懂的情感,懵懂的人体会懵懂的感情,不言而喻。

重点难点理解边城人身上集中表现出来的“爱”和“美”的人性特质。

4教学过程导入:黄磊《等等等等》歌曲“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沈从文先生写给他妻子张兆和的信:感受到沈先生对于边城炽热的爱。

沈先生被誉为“乡土文学家”。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 (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等,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主要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等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他极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二、《边城》故事梗概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

它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高中语文边城教案篇一教案作者:佚名教案来源:不详教案栏目:高一语文教案《边城》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

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

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投影、配乐、朗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

她是怎样的姑娘呢,(投影,女生朗读)“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就是翠翠。

小说中天保、傩送这两兄弟都爱上了她,不禁为爱情展开了竞争,按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阴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中的故事便是从这儿开始的。

2、整体把握,梳理情节:课前大家已自读了课文,下面我们思考两个问题:(投影)(1)课文三节内容有没有一个中心事件,(2)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三节内容具体写了什么,(同学们讨论发言)明确:a.节选的三节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写的,中心事件是“听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3)

田园诗歌的杰作人性至善之赞歌——《边城》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学科】高中语文【年级】高二【册别】必修5【教材分析】《边城》是20世纪中国小说最美的收获之一,被赞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小说描绘了作者沈从文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纯情的湘西地域风情。

教科书中节选的部分是《边城》的三至六节,讲述的是翠翠与天保兄弟的初次相见,是整篇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阶段,主要人物相继出场,并初步展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高一的必修三已经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小说,侧重的是“人物与环境”;《边城》所在的必修五的小说单元侧重的是“情节与语言”。

“艺术性强的小说情节,或以真实形成震撼人心的力量,或以典型概括深广的社会生活画面,或以曲折使读者流连忘返……情节是否具有艺术性,往往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成败。

”欣赏《边城》的“情节”,就是要在把握故事内容的同时,感受湘西的优美画卷。

小说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

尤其是人物语言(对话),是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的介绍。

”欣赏《边城》的语言,主要就是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小说节选部分(即课文)可以分作两个内容来处理:(一)“田园诗的杰作”课文一开始从“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写起,落笔在“端午日”上。

这天,乡民们穿新衣、吃肉、喝酒、看赛龙船、捉鸭子,“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沈从文从出生至十五岁入伍,一直生活在湘西凤凰,故乡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无不融入他的血液之中。

这一切在他的作品(如《从文自传》《湘行散记》)中有生动地体现,阅读时,湘西优美的山川、纯朴的乡民、新奇的民俗迎面而来。

(二)“人性至善”的赞歌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爷爷的慈爱、守职、憨厚,顺顺的仗义豪爽,天保兄弟的勇敢干练,翠翠的乖巧体贴、多情善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的“人性”美得令人心灵颤抖。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3课 边城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3课 边城
二、老师简介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沈从文先生生于1902,1988去世,湖南凤凰(今属××自治州)人。
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中国显露出的丑陋,这与当时新文学主将在作品中表现的主题完全相反,这种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在他的湘西系列作品中,表现了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同时也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方面显示了翠翠少女害羞的心理和她对突如其来的婚事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翠翠不太乐意这门亲事,她心里一直想的是傩送。
5.爷爷说:“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翠翠说:“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翠翠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想的?
一方面说明翠翠并不爱财,一方面说明翠翠心里还在想着傩送。
6.认真阅读小说的节选部分,总结一下节选部分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边城》的意思就是边远的小城,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三、整体感知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
(1)读准字音
茶峒(tóng)蘸酒(zhàn)泅水(qiú)氽水(tǔn)
(1)翠翠的形象
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2)爷爷的形象
爷爷是一个忠厚善良,忠于职守的老船工。①他古道热肠,重义轻利.他不收客人一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3课边城1.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3课边城1.doc

边城教学目标:1.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 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体现的人性恙。

3. 进行联想想象,使翠翠的形象更加明晰可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为以下学习再卿)1.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文标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沈从文的《边城》这剖作于 20 世馳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作者沈从文也曾2•情节介绍 十五岁的山村少女翠翠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终年看守着河边的渡船。

翠翠聪 明能干,美丽善良。

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她。

为了擬翠翠的爱 情,天保请了媒人上门求亲,翠翠却没有表态;仅仅是因为羞于表达吗?原来,翠翠的心上就 有了一个人。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端午节说起。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嘅赛邂 逅了傩送,彼此一见钟情,但这份感情双方都埋藏得很深,并没有表露出来。

时隔年,缆 团总也看上了傩送, 情愿用一座碾坊做 陪嫁把女儿嫁给他, 翠翠对此有所耳闻 但对于傩送不要 碾坊,宁愿作个摆渡人的心意,她却并不知晓。

天保兄弟在爱情面前展开了公平竞争,» 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表达爱情。

他们商定轮流到渡口边高崖上唱情歌,谁的歌 声有了翠翠的回 应,谁就得到翠翠……(多媒体,教师配合音乐、文字瑚) 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我们的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品锥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课文也开始3.交代学习重点:"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概念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傩顋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气节选文字以翠翠为核心人物, 主要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憧憬鬻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品味赏析:C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麗)1.整体感知:用快速浏览的方式自读课文,找一找在爱情来临时,翠翠是鳩鮒2. 小组讨论:第一二小组讨论第一节;第三小组讨论第二节;第四小组讨论第三节。

《边城》教案范文(精选6篇)

《边城》教案范文(精选6篇)

《边城》教案范文(精选6篇)《边城》教案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边城》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个女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与靠摆渡为生的祖父相依为命。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她,相约在月圆之夜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

阴历十四到了,月亮快圆了,我们课文里的故事便从这儿开始了……二、简介作家作品:沈从文:现作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

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的人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用写诗歌的抒情笔调来写小说,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边城》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它讴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无声地鞭挞着现代都市人被金钱扭曲的灵魂,寄寓着他“爱”与“美”的人生理想。

那些鲜活的文字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四人一组,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教者明确: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四、品味赏析:爱情降临了,翠翠是如何表现的呢?(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变化的词语。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高中语文边城教案(精选5篇)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要求,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教材和文本。

教材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中语文边城教案,欢迎阅读!高中语文边城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边城(节选)》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

本单元设立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

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

《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学目标: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

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边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

《边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

《边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篇一:《边城》教学设计篇一师: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介绍一下“沈从文”,听好要求,突出介绍他经历当中传奇、浪漫、唯美的色彩。

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

生:沈从文是生于1902年,死于1988年,是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我们知道苗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庄子和屈原,这也就增加了沈从文的个人的神秘色彩。

师:非常好。

在这里他联系到湘西,湘江。

作为湘西来说,是浪漫异族的发祥地。

我们说,浪漫的始祖庄子可以说这是它文化的一个滥觞;另一个,我们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也是屈原的故乡。

解释的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补充?生:沈从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文物研究家,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三家集于一身,这本身就代表着传奇经历和浪漫主义色彩。

师:成一家尚难。

集三家于一身的确是个传奇。

我们说现代文学第一座里程碑应该说是鲁迅先生,他集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于一身。

在这一点上,沈从文可以说毫不逊色。

还有哪位同学补充么?生:沈从文14岁就当兵,而且回来之后他从来没上过大学,可他却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

代表作有《边城》、《阿黑小史》、《长河》、《湘行散记》等。

师:沈从文学历同学们能准确的回答老师么?(学生一起回答,小学毕业)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西南联大做的教授。

我们知道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一个发祥地了,它是我国一个的学校了。

在我国的学校,他做最有名的教授,比如说,后来的x,x可以说目中无人,是非常傲慢的,但在她晚年回忆的时候说,在我所有的老师当中,我最崇拜的是沈从文。

由此可见一斑。

同学们知识量非常大。

还有补充吗?我想提一个问题,沈从文一生都致力于文学创作么?晚年也是在致力于文学创作么?(生齐答:不是)那他晚年做什么呢?生:1949年以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那你觉得这浪漫、传奇吗?生;我觉得中国文化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五《边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五《边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五《边城》教学设计传授目标1、知识与能力:连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育语言鉴赏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2、历程与要领:重复阅读课文,明白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娴熟而清新的氛围。

3、情绪态度与代价观: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尚美和情面美。

传授重难点理解翠翠身上集结表现出来的“爱”和“美”的人性特质。

传授时间1课时。

传授历程一、先容作者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汗青文物研究学者。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休芸芸等。

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属苗族自治州)人。

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以反应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布局举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定自由主义立场,坚定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驳斥,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劳动。

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汗青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衣饰及其他史学范畴的研究。

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二、《边城》解题边地的小城。

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思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别的一个地方别的一种事情”。

是沈从文先生在领会上流社会的腐败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民风之后,对其故里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三、赏析课文阅读课文,剖析小说节选部分的人物形象和环境美。

1、投影资料:“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

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控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

人教版必修5《边城》教案

人教版必修5《边城》教案

边城沈从文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3、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4、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感受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剖析纯美的自然环境、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播放图片)翠竹,丛林,雾霭;白塔、渡船、黄狗;望青山韶秀,看绿水妩媚,何必问是桃花源还是风凰城,只需知这是梦的故乡,是善的家园,是美的殿堂。

让我们走进边城,追随东方赤子沈从文的脚步,发现美的所在,接受美的熏陶。

二、预习检查第三节:边城的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_____节的龙舟竞渡。

第四节:两年前的端午,翠翠在大河边看完划船等爷爷,邂逅了二老傩送。

第五节:去年端午,翠翠和爷爷去顺顺家的吊脚楼避雨,初识大老____。

第六节:老船夫与卖皮纸的过渡人的争持,表现了民风的和老船夫的。

翠翠看到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撩拨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思。

三、作家作品简介1.作家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80年代后,沈从文作为一代文坛巨星方被世界公认,他的文学作品得以重新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美国的汉学家所编《中国文学史》中,他的排名仅次于鲁迅;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他的《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gāng)鼎之作,沈从文也是中国以本土为创作题材可以与世界文学比肩的一代文学巨匠。

2.作品背景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 1.3《边城》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 1.3《边城》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3、《边城》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边城》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

单元教学目标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欣赏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发展变化,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欣赏小说语言,要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

《边城》发表于1934年,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之间的曲折爱情。

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因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因心怀愧疚离开家乡,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的归来……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课文节选自《边城》第13章至第15章。

教学重点是体味人物的细腻心理,感受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和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是分析环境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的。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分析本文特点,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精彩词句,品读文中描写环境和心理的语段。

2、体会小说的语言风格,领会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技巧。

3、感受湘西边地淳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似水柔情的人性之美。

说明: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

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方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边城》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边城》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边城》教学设计《边城》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边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边城》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即小说鉴赏的基本要求,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的鉴赏分析,并由此把握小说的主题;2、能力目标:即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2、教学难点:由文本向全部小说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展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学情分析《边城》第二课时是在了解《边城》故事的基础上,对《边城》做深入的鉴赏分析,预计学生的阅读鉴赏情况有两个特点:一是基本阅读能力有,但深层挖掘能力不够,浅阅读把握故事的能力有,深阅读分析主题的能力不够;二是学生鉴赏的层次有一定差异。

阅读面有不同,部分学生会停留在基本的人物、情节的分析上,把握边城的纯朴,少数人能对边城隐含的悲痛的做出个性的分析。

所以在课程设计上特别讲究难易层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1、教法:启发式引导点拨法2、教学设计:核心是:“一句话+两个问题”。

一句话: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两个问题:其一是从课文出发合作鉴赏“边城之美”;其二是向课外延伸个性探究“边城之痛”。

两个问题围绕创作动机这句话展开思考。

“边城之美”紧扣“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鉴赏边城的“人性美”,全面挖掘“人性美”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边城之痛”以“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启发点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对小说深层创作意图的领悟,领悟到整部小说的核心。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3《边城》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3《边城》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3《边城》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及环境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他一生跌宕起伏,极富有传奇色彩。

台湾学者金介甫说他“沈从文仅次于鲁迅。

”沈从文1902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少年时代顽劣异常,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沈从文语)四处游逛,惹是生非。

不到14岁就去当兵,却是一支“半匪半军”的队伍。

六年时间,沈从文眼见有上万人被杀。

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匪”出身。

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

想上大学。

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

一边苦读,一边写作。

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十分困窘。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

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连江青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

还编辑过《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

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夫人张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解放后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做一般职员:抄卡片,作讲解,为各方面打杂……文学创作从此停止。

“文化大革命”中先后8次抄家,无休止的检查、批斗之余是扫厕所,到农村“劳改”。

但仍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中国的瓷器》等大量学术著作,著名作家转变成著名文物学家。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沈从文热”。

他又重回人们的视野。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1983年沈从文患脑血栓,左身瘫痪。

1988年5月10日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教学设计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内容和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

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

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

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

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

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

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

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

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

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

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

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

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

“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

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

“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

“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

“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

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

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

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

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

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

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

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

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

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

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

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

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