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理路
基 础设 施 建 设 , 加 农 民收 入 , 高 农 民消 费 水 平 , 是 当前 关 于 新农 村 建 设 的 主流 思路 。其 背 后 体 现 的 是 形 式 增 提 这 主义 的 主流 经济 学 的 学术 理 路 。 二是 温 铁 军 的主 张 , 要是 发 展 农 村 经济 合 作 组 织 , 展 农 民文 化 娱 乐 活 动 等 , 主 开 其 背 后 是 一 种 与 主流 的形 式 主 义经 济 学 相对 应 的 实体 主 义 经 济 学 。第 三种 较 为 有 代 表 性 的 主 张 是 贺 雪 蜂 提 出
关键词 : 农村建设 ; 新 经济 建 设 ; 化 建 设 文
中 图分 类号 :3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 1 8 20 )3 0 5 -0 F0 A 10 —7 6 (0 6 0 - 0 1 4
一
、
问题的提 出
雪峰在湖北洪湖和荆门进行了 老年人协会试验, 何慧丽在河 南兰考进行了 农民合作社建设试验。 在国家作出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之后, 三农问题在“ 新农村建设” 名义
下又一次受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界的广泛关注, 学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 讨 论日 益升温, 主导地位的 但占 依然是上述关于“ 新乡村建设” 的 三种主 张。一方面, 上述主张的提出者推动了国家“ 新农
2 世纪中 0 后期以 中国的 来, 农业、 农民问题日 农村、 益突 出, 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经营出现了多年的“ 主 增产不增收” 现 象, 村治理方面出 乡 现了 一系列的治理性危机, 农民在生活 中面临着日 益加重的 物质和精神压力, 这些现象被形象地表
述为“ 农民真苦、 农村真 农业真危险” 为此, 穷、 。 学术界从各 个角 度对之进行了 探讨和对策研究, 学理 其中尤以经济学的 研究居多。 中国 在“ 农村向何处去” 这个问 题上, 有多位经济 学学者提出了 新村运动” 新乡村建设” “ 或“ 的主张, 较为有代
温铁军乡村振兴文字文稿
温铁军乡村振兴文字文稿
标题:温铁军谈乡村振兴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乡亲们:
大家好!我是温铁军,对乡村振兴事业怀有深深的热爱。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刻,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1. 倡导乡村振兴理念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的问题。
我们要倡导一种全面、可持续的乡村振兴理念,注重发挥农村独特的文化、人文资源,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底蕴。
2. 发展特色产业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我们应该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3. 引入现代科技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智能农业、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让农业更科学、更高效,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吸引更多人才留在乡村发展。
5. 传承乡土文化
乡村振兴不能忽视文化传承。
要通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传统节庆,激发农民的文化自信心,传承好乡土文化,让乡村成为文明传统的守护者。
6. 增强农民群众参与感
乡村振兴是全体农民的事业,要增强农民群众的参与感。
通过建立有效的农民自治组织,让农民更好地参与乡村事务管理,共同推动
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就。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正迎来新的机遇。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创造一个繁荣、美丽的乡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十年来中央首度重提农民互助组织——温铁军谈“一号文件”和新农村建设
互助 组 织 ” 作 用 呢 ? 的
资金成为农村的极度稀缺要素 ,导致要素价格很高,
江铁 军: 我做 的所有 这些试验 , 所归纳 出的经验 , 农 民即使有 了收益也很容 易被抵 消。 当然 , 这属 于银 以及 我 的感性 认识 , 我都如 实汇报 了 , 央是不是 采 行商业化 改革 的过程 中必然 出现的情 况 :很 正常 , 中 不
不是 我做 的 , 大部分 是小邱 他们 这些志愿 者 ( 下文有
介绍) 和农 民们 做的 , 我不过是被他们推 着 , 时候 给 有介 绍 ) 有 的老师说 , 在推 进翟城村试验 项 目的 时候 , 在
维普资讯
20. 农 业 经 济 导 刊 06 5
温铁军 : 倒没有什 么阻力 。我事先 就和人 民银 行 资金体外循环的一系列政策, 这些政策导致 了资金相
的有关 领导打 过招 呼 , 当面和 他们说 了 , 这是 我拿 个 集中。 资金是追逐收益的, 而农业是低效益的, 甚至在
人存 款来做一 点试验 , 资金量很 小 , 但事 情还 得继 续 有些年份的统计里它是负的 。 农业不可能使资金产生 做继续试 , 希望 他们默许 , 不要 干预。金融 系统确实没 社会 平均 收益 , 因此 , 资金 一旦 集 中 , 照 其逐 利规 按
有干预过 。 “
律, 它必然是 流出农业 的 , 这很正常 。 但这就导致 了农村 经济 的“ 三缺一 ” —— 土地 、 劳
‘ 财经周 刊> 我们知道 , 的意 见在 国家领 导人 : 您
层 面是有 一定影响力 的,您在 翟城村等地做 的试验 , 动力、 资金三个要素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形
温铁军观后感
温铁军观后感
温铁军是一位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他的观点和见解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观看温铁军的演讲或者阅读他的著作之后,我深感其思想的深刻和独到之处。
首先,温铁军对于农村问题的分析非常深入。
他认为,中国农村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贫困、环境破坏、土地流转困难等,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贫困问题不仅与农民的收入有关,还与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密切相关。
只有全面地看待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之道。
其次,温铁军对于农村改革的思路非常清晰。
他认为,农村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
同时,农村改革必须注重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既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只有这样的改革才能真正地推动农村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温铁军的演讲风格非常亲和、朴实。
他用生动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让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与听众的互动和交流,能够及时地回答听众的问题和疑惑。
这种亲和力和互动性也让他的演讲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总的来说,观看温铁军的演讲让我受益匪浅。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关注和热情,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中国农村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相信,在温铁军这样的专家的引领下,中国农
村的改革和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温铁军谈新农村建设:农村千差万别 变革渐进图之
转移到城市中来, 至少近期内是不现实的。 我所见到 初农 民建设学院, 动员知识分子下乡免费培训农民, 您觉得这种模式是可以持续的吗?它的内生动力在 的人1在~亿以上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城市化成 3 功的典范。他们即使 已经把人1转移到城市的大型 3 贫 民窟里来 , 也不过是贫困人 1的空间平移。 3 所以我
青年人中, 良心未泯者更是大有人在。 这是3 年前很 情。愚公移山的故事说 ,愚公的精神终于感动了上
多朋友持怀疑态度 , 如今却主动参 与其中的原因。
天, 我们无私地帮助农民做事情 , 也感动了华联商厦
在北京的 6 个超市商场里专 门辟 出场地, 18 年代为什么没有三农 问题?因为那个时候 集团公司, 90 资金、 人才和土地三个要素都 留在了农村里, 它们在 免费给农民卖大米 , 每天差不多卖出一二吨。 兰考县 农 民手里结合起来 ,就促进 了农民非农就业和农村 南马庄合作社的无公害大米 以较低的成本进入了主 这样 。 至少可以保住合作社的农 民不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在 19 年代 , 90 这三个要素都 流的商业渠道。 在流 出乡村 , 乡村 自然发 展就 慢 了。 年 大学生 志愿 丧失信心, 青 继续按照安全的方式进行生产。 《1 2 世纪》但是要 能持续和 大规模地进入商业 : 者和知识分子下乡, 实际上就是人才要素回流农村 , 仅靠教授帮忙或者商家的感动似乎还不够。 并通过与农民结合的培训来发现农村本来就有的人 渠道 , 才; 再进一步发育譬如老年协会、 妇女协会和经济互 温: 只有在初级市场经济阶段 , 企业才把追求利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里, 企业 助协会这样一些组织 , 协助农 民表现主动性 , 为农村 润作为唯一的经营目的。 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总是把社会责任摆在前面的。我与世界五百强公司 (1 2 世纪》这些农 民的互助组织与基层政府之 C O论坛有过几次接触 ,他们都非常强调社会责 : E
新农村建设:破解“三农”问题的利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答本刊记者问
中国人 民太学农业与农村发展 学院
院 长 温 铁 军 在 农 村 进 行 了2 年 的 调 查 0
谒 铁军 ,在 中国 农业大 学
研 宽、是我 国著名的 “ 三农” 专末 日前,他就 中央提 出新农村 建设的 宏
观 背景和战略 意 叉,回答 丁各刊记 者
整 是 玛 为 要 适 应 市 场 经 济 , 要 加 八
农# 发展研 究 中心、 中凋经 济 俸制 改革研 究会 .琨任 中国 人 民 大学农 业与农 村发展 学院 院
长 。曾获 国务院 国 家体政 委、国 五单 位联台 颁发 十周 年优秀 论文 宸研 中心优 秀科 等多硒奖葡。 表研 中心 、原 采科委 静 中央 的 “ 村改 革 农 奖” 、农业 都 研成果 一等 奖
了, 这是 为什 么7 温 铁 军 : 城 市 扩 张 . 大规 模 占用 农 村 土 地 ; 劳 动 力 大 量 流 出 农 村 , 奎 业
设 .可 以说 是科 学 发展 现 、小康 社 套、和谐社 会在农村 找到的 斯 支点
建 设 社 套 主 义 新 农 村 是 一 个 呼 凰 新 时
的 第一 产 业 劳 动 生 产 率 仅 相 当于 第 二 产 业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1 , 相 当 于 第 三 产 业 的 14 / ,如 此 低 效 率 的 农 业 劳 动 生产 率怎 么能 够确 保 国 家 农 产 品 的供 应 和 粮 食 安 全 ? 怎 么 支撑 现 代 化 的 工
温 铁 军 : 一 方 面 ,发 展 农 艮 合作 组
把 .发展 有一 定规 模的 经济组织 .这 样才可能 有敌地去 跟外部 的其他经济
维普资讯
。
誊
主 体 进 行 谈 判 , 才 能 真 正 建 立稳 定 的
温铁军
温铁军根植乡土中国的思想者作者:陈叶军王海珍来源:《中华儿女》2013年第17期他,出身于典型的高校知识分子家庭,却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并且把“三农问题”研究从国内拓展到国际。
他,通过对实践得来的各种详实数据、客观事实提炼出来的经验总结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理论研究使之升华。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温铁军,一位行走在中国乡土社会的思想者。
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做学问,这两者互相促进,在他的学术活动中鲜活体现。
心系人民,脚踏实地,温铁军的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完成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他行走在中国和第三世界的田间地头进行各种调研和实验,为三农可持续发展和乡土文化传承鞠躬尽瘁。
只许我给人不许人给我7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办公室。
盛夏酷暑,窗外蝉鸣嘶嘶,艳阳高照。
墙上没有字画,挂着一面面基层组织赠送的锦旗,为感谢他在乡村建设、三农研究中的热忱与贡献,其中河北省枣强县芍药村党总支赠送的锦旗上写着:倾心描绘新农村蓝图,无私关爱芍药村发展。
还有些类似的匾额锦旗,收藏在年轻人手里。
接受采访之前,温铁军刚刚参加完一场研讨会。
下午3点多,温铁军背着包匆匆走进办公室,与正在等候的学生们随意地打了个招呼,就马上进入了正题。
这是一次暑假期间研究生下乡调研的汇报,探讨的是华西村与大邱庄产业资本原始积累的比较研究。
记者也当了一回学生,参与了讨论。
作为坚持实事求是的学者,温铁军一直要求学生深入基层调研,他的学生石嫣表示,在农村待几个月后觉得思想很充实,写出来的文章接地气!诚然,这个即使到美国进修也要下农场去接地气的学生被社会广泛认可,不仅常常被海内外媒体报道,学术文章也在海外发表了。
“温教授不做精英把玩的学问,而是做大众听得懂的学问。
”温铁军8年前的博士生刘海英说。
扎扎实实深入研究,勤勤恳恳服务群众,这绝不是官方话语,而是对温铁军真实状态的描述。
“只许我给人,不许人给我”,这是温铁军践行的处世格言。
新乡村建设的思考与跋涉——专访温铁军
文/玛雅新乡村建设几次访问温铁军,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6年9月的一天,随他去在河北定县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
那天在火车上,一位看模样像是来自小城镇的男子问温铁军:“我好像在哪见过你?对,我想起来了,在电视上!你讲农村问题……”第二天一大早,见温铁军和乡建学院的学员们在操场上做操。
50多岁的大学教授,竟和一群青年农民一道“闻鸡起舞”。
接着听他讲课,印象最深的是农民学员听课时的欣喜和热烈———就仿佛找到了成就他们自尊与自信的大家庭;就仿佛当从这个家里走出去时,他们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的主人。
2003年7月,温铁军资助一批志愿者,在河北定县翟城村集资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免费培训农民骨干的教育基地———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
乡建学院的宗旨是鼓励和发动农民合作,团结起来自助图存,在建设家乡的实践中寻求自我发展,从而为中国找到一条农民不必远离乡土,而是靠提高自身素质来形成建设性的力量,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改良式”新乡村建设的道路。
晏阳初乡建学院的建立,是温铁军迈出农村政策研究领域和为农民立言的学术领域,进入乡村建设实践的标志性拐点。
这为他,也为乡建学院本身,带来了种种赞誉和诋毁———九亿农民的代言人、用脚做学问的人、最具行动能力的中国三农人物、我们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农民的黄埔军校、乌托邦、行动派、做秀、炒作……对于外界的褒贬,温铁军“从来都不在乎”。
这位人称“温三农”的专家级人物,自诩只不过是个“doer”(做事的人):“我就是一个干活的。
在我有生之年能干多少干多少,愚公移山,挖山不止。
”温铁军的这种坚韧似乎有足够的支撑———他多年来坚持的观点和努力,与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新农村建设部分“不谋而合”;三农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内容,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做的事情应该成为主流了玛雅: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有不少地方仍然十分贫困,所以三农问题成为国家重中之重。
观温铁军河北省定州市的翟城村晏阳初实验有感
观后感的最后希望新农了整个视频之后,又看了一下王志对温铁军的一篇专访,温铁军说出了他心目中的新农村是:第一,最重要的新农村首先是稳定。第二,农业至少应该是能够有生态的环保功能,第三就是农民的谈判地位要提高,第四个方面就是农村的公共开支要由政府逐年逐年的增大投入,逐步逐步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以此来提高农民的国民待遇。第五个方面就是农民应该有农村中的这种乡土文化,它的这种发扬。要是这五个方面都能够搞的起来的话,温铁军认为也就好的多了。
我们要正确认识“三农问题”之不同于“农业问题”。
对于这个实验的前景我们在乎的不完全只是成功与否,作为我这个观者来看,我认为成功了那最好,新农村建设的路上又少了一个障碍,可是就算不成功也同样为我们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啊。我想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责任最主要的是把一些先进的符合社会现状的理念啊知识啊贯彻并且深入,对于结果能用还是不能用这个应该是国家和政府该关心的事吧。
温铁军在新农寻建设上可以说是现在的一个领军人物,我们观他的视频,看他的专访为的就是更加的理解新农村建设它的重要以及我们需要深思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或许我们的一件浅薄一些,可是并不能否认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还是有冲劲的,思想的高度我们可能并不够格,更甚者教育上文化上我们依旧不行,可是我们敢闯我们想,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思想上教育上文化上的一些不足,因为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在我们的身上,我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我们的祖国,所以加以加油吧。
温铁军论三农
改革从农村肇始。
三十年来,农村领域的一举一动一直牵涉全社会的神经。
在改革三十周年的关口,农村改革发展仍然是决策者关心的重点。
从“粮食问题”、“土地问题”到“农业问题”,再到“三农问题”,三十年来人们对农村问题本质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大凡了解农村基层的政策研究人员从来都坚持认为,农村问题主要是宏观方面的问题。
”近日,“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从宏观政策与农村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农村三十年来的变迁。
1、两个10年完成地方工业化《第一财经日报》: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你认为农村发展受什么因素影响?什么原因引发了“三农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显性化?温铁军:我历来强调,“三农”问题主要产生于宏观政策的影响。
具体可从三次大规模的土地征占和宏观政策的相关性来分析。
第一次,1984年前后,在1979~1980年的经济压力下采取的财政分级承包在全国施行,客观上导致当时追求地方财政收益的地方政府启动了地方工业化,以乡镇企业直接地大规模占有土地作为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因为地方没有资本,几乎所有乡镇企业都是高负债的。
事实上,土地从农业用地的资源形态转变为工业用地的资产形态,没有办任何手续,其中资产的转移形成的增值收益抵补了高负债的乡镇企业对资金成本的支付。
所以,乡镇企业资本和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变现。
第二次,1994年,分税制改革导致在税收的比例上中央拿大头,地方却由于上世纪80年代这波工业化正在形成产业资本结构的时期,相当多的地方尚未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后续投资需要大量增加,这种情况下地方财政普遍赤字,同期出现的另一情况是“贷差”,即各地银行的存款普遍小于贷款。
赤字普遍化、贷差普遍化,怎么解决?大规模征占土地抵补财政亏损;因此我1996年就发表文章分析了这种“以地生财”。
《第一财经日报》:这两次征占土地差别在哪里?温铁军:第一次我称为“以地兴企”,即用土地级差收益作为原始积累来兴办乡镇企业。
温铁军
这里是河北省定州市的翟城村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一个教室,这些唱歌的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他们费尽周折并且自己花钱来到这里学习,我们摄制组刚到乡村建设学院拍摄时并没有出现期望中可以看到的培训农业科技知识的场面,教室里充满了歌声,唱歌是他们每天都必须经历的生活内容,唱歌和乡村建设有什么联系?它的背后有什么样的目的和意义?农民:这个歌一唱我好像就跟飞起来了一样,这个精神提的好,所以这个人需要精神上的武装。
农民(老大娘):喜欢就是福,高兴就是福,组织起来有力量,大家起码唱个歌,一起搞,还是合作起来有好处。
温铁军:老百姓喜闻乐见,他能凝聚人气儿,凝聚人心,你要宣传新农村建设,你光说大喇叭喊,我宣传新农村建设,没人来。
一定是先有一个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文化活动,所以我们说文化建设,投入最小,收效最高。
我们开始搞这个东西,也是慢慢从实践中来的。
后来发现什么东西有效呢?组织一个文艺队,弄点青年志愿者学生,到村里边去喇叭一喊,说洋学生下乡给老百姓演节目来了,好,呼啦呼啦人都,呜泱呜泱就来了。
温铁军就是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院长,很多人就是冲着他的名气来这里求学,这里的吃住条件并不好.摄制组来到翟城村时,学院的招待所里洗澡水不能正常供应,主持人在采访前准备梳洗一下都是件困难的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是什么吸引学员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这里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收获?男:学院很好。
男:它带来好多知识,增加人们的一些知识吧。
女:娱乐了生活,但是他也是变法让大家富起来。
男:这两天讲的农村合作组织七大原则这个都是任何地区基本上都能用的。
乡村建设学院不仅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农民,还吸引了在国外上学的留学生,有的从香港辞去工作来到这里为学校担任培训的老师,有的志愿者甚至放弃了在城市里已经拥有的高收入来到这里工作,一个建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村的简陋学院有什么魅力让他们如此着迷?王志:吸引力在什么地方?温铁军:你们再看看原来来过的这些老志愿者,退了休的老人,那个协和医院83岁的老大夫,在这辛辛苦苦推广农村中最简便健身方法,叫312颈椎疗法,也是跟大家一样吃大锅饭,睡上下铺。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
… 三农’ 问题产生的根本原
出现因学致贫等情况 。 这些问题都 因是宏观制度 和环 境 ,是三要素不
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还 有农村社会 能继续 留在农 村内部的 问题 。” 温 保 障的问题 、 老年人养老的问题 , 五 铁军认为 , 市不 断把农业 三要素 城
维普资讯
政策资讯
本 由南 科 厅 策 规 体 改 处 办 栏目 云 省 技 政 法 与 制 革 协
温铁 军 三 新浓 村 建。 目姆蘑鞫建 和谐社 会 设
品 ,同时农村也能实现生态和环境 温铁军 分析 ,到上 世纪 9 O年 的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推进新农村 代 ,农业三要素不再留在农村内 建设 , “ ” 就 新 在改变 以往简单化地 部—— 城市扩 张,大规模 占用农村
就业 , 自己把资金集资入股 、 技术或 组织应 当是紧密的形式 ,农 民交入 题 于是提 出了搞新农村建设 。” 者其他投 入也可作股 ,还能得到银 社费 、入社股金 。形成利益上的相 新农村 建设的 “ 新”意在哪里? 行贷款。因此史无前例地 出现了农 关 。 温铁军说 , ” 现在全 国大概有 3 O 温铁军认为有三 : 农 其一 , 乡之 间 良 城 性互动 和农 民收入增长速度大幅超过城市居民 多个合作社试点 , 民的关心程度 、 村和谐社会 的构建 。 , 如 农村用有机 收入 ,城乡收入差别迅 速降低 的局 挺意见的激烈程度 ,都是以往不 能
一
.
方面,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温
劳动力、 资金都在农村内部转 铁军说 , 发展有一定规模 的经济组 不断下降, 干群矛盾复杂化 。 就要强 土地、 当时叫农村工业化。 农村老百 织,这样才可能有效地去跟外部的 调 千方百计增加农 民收入 。现在更 化了,
温铁军关于三农的文章
温铁军关于三农的文章温铁军是一个公众知识分子,他在中国时间网上发表了一个关于三农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温铁军表达了他对中国农村现状的看法和对未来的展望。
温铁军认为,中国的三农问题历来都是一个重要话题,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尽管中央政府在过去十几年里推出了一些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但是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却比城市缓慢,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依然低下。
温铁军认为,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需要采取系统性和长远性的措施,政府不仅需要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政策,还要加强农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
此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重要,包括农村道路、通讯网络、水利设施等。
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地区与城市一样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温铁军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加强对他们的法律教育和维权意识的培养。
他认为,在城市中拥有更多机会的农民工应该团结起来,通过集体行动争取合法权益的得到保障。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和保护。
温铁军指出,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以“粮食安全”为例,目前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很高,稳居世界第一,但是农产品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为了保障民众的健康和安全,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
这个过程也会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中国农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
总的来说,温铁军认为,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和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农民需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和发展意识;社会各界需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关注。
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使得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温铁军:乡村振兴的贵州优势
32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王庆 李仁静 孙良记 图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刘扬将“两山”思想变成贵州实践: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您如何看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间的关系?温铁军:21世纪有一个重大的转折,就是我们必须转向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恰恰是生态省贵州的优势所在。
为什么我们是全国率先推出的生态试验省,因为我们的生态条件比东部要好得多。
什么是后发优势?在生态文明转型过程中,贵州生态的多样性、丰富性就是后发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来是“绿水青山可以变成金山银山”,现在在生态文明的战略转型之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概念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我们要把“两山”思想深刻体现到现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中,大家才能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两山”和“两化”是逻辑上内在相联的因果关系。
我们的任务是实现生态的产业化和产业的生态化,只有把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当成我们推动生态资源价值化实现形式的主要内涵,才能保证“两山”思想变成贵州经验,才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贵州提出的“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有效破解了当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难题。
作为“三农”专家,您如何看待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重点?温铁军:我觉得这个提法非常重要,以下是理解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三个重要特点。
首先,自从生态文明作为国家转型的重大战略被明确下来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我们再按照原有的产业方式去发展地方经济,已经困难重重了。
这个时候,产业革命是客观的社会经济发展本身所作出的一种推进,是符合客观趋势的必然选择,因此,这个产业革命一定是符合生态文明发展战略要求的。
其次,它既是呼应生态文明的,又是体现生态文明的,所以,这次产业革命和以往工业文明时代的产业发展有着相当重大的甚至是本质上的区别。
第三,从经济角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贯彻党中央在确定生态文明战略,确定乡村振兴战略的条件之下,明确提出绿色生态方式。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正处“现在进行时”
标准 计算仍 然高达一亿 以上 。这一
系 列 数 字 时 刻 提 醒 人 们 :农 业 、 农 村 、 民 , 终 是 关 系 中 国 能 否 可 农 始 持续 发展 的首要 问题。
自 20 0 2年 以来 ,以胡 锦涛 同 志 为 总 书记 的党 中 央 ,一 直 强 调
“ 农 问题重 中之重 ” 为此 , 三 。 自 20 0 4年 以 来 , 央 已 经 连 续 就 “ 中 三 农 ”问题 发 布 了四个 一 号文 件 , 出
善农 民 的生 产生 活条 件 , 保持 农 村 资源 与环 境 的可 持续 。其实 , 在 早 20 0 2年末 胡锦 涛总 书记就强 调 , 要
把 财 政 增 加 用 于 农 村 公 共 品 投 入 部 分 , 要 放 到 县 以 下 基 层 , 别 主 特 是教育 、 医疗 、 生 、 技 、 化 。而 卫 科 文 以 往 我 们 尽 管 说 是 增 加 农 村 的 财 政 开 支 , 往 往 是 各 个 部 门 把 财 政 但 盘 子 分 了 , 以 下 农 村 基 层 真 正 得 县
策 , 好 被 征 地 农 民 就 业 培 训 和 社 做
农 村必 须体 现科 学 发展 观 的要求 。 随着 国家 财政形 势 的全 面好 转 , 国 务 院正 在 推 动 以往 的 建设 财 政 向 公 共财 政转 化 , 著增 加 了对农 村 显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建 设 作 为 一 项 执 政 党 领 导 下农 民 群 众 的伟 大
我 国 的 社 会
基本建 设 的内容 。十 六届五 中全会
再次 提 出建 设社 会 主义 新农 村 , 无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正 处 在 “ 在 进 行 现
温铁军谈农村问题和支农
温铁军谈农村问题和大学生支农时间:2010年1月1日地点:北师大B807温老师:2010年的第一个早晨,大家新年好。
快要有纪念1911年的那个感觉了——还差一年就是辛亥革命的一百周年,也是中国人追求发展主义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一百年。
很多思考要跟大家交流。
首先说中国人一百年来经历的两个不同历史阶段。
我最近在很多场合讲中国与西方的比较发展研究的阶段判断:20世纪一百年,无论何种制度演进,都是中国人实现的产业资本形成到结构调整和扩张,然后再到产业资本过剩的一个进程;这个进程,西方人用了500年,其中大部分是战争;中国人用了100年,大约60年是战争。
而进入新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人实现的则是金融资本从完成对产业资本的异化到金融过剩的一个进程;这个进程西方人用了50年。
过去一百年不算短,简单归纳,就是一个追求产业资本从形成到过剩的进程。
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提出这个重大判断的不是我,因为早在1999年时,林毅夫教授(现任当了世行的副行长)在内部讨论的一个会议上讲过,我们面临的是“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
他当时分析了产业过剩与劳动力过剩导致内需不足的规律性问题,并且建议国家应该及时转向新农村建设战略投资。
这是中国学者在世纪之交最为清醒的声音。
我们传统的社会是劳动力过剩,当我们追求发展主义的现代化时候,增加了一个产业过剩。
中国几千年来,它的循环遵循了人口和资源矛盾,每当人口、劳动力过剩,传统的资源不足以支撑的时候,就进入下一个循环,那就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人口都会大规模减少,然后资源重新恢复到可以支撑人口,就转入到下一个周期。
而我们进入新的这一个产业资本历史周期,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500年已经演变了几次的循环。
而在我们这里呢,到1999年,已经有3/4工业产品供大于求,大体上形成了林毅夫指出的双重过剩。
进入新世纪,中国人用了不到十年完成了西方用五十年完成的金融资本过剩的过程。
就是从金融资本异化于产业资本,再到金融资本自身出现过剩,这个进程中国人用了不到十年,我们大约应该在2001--2002年完成了金融资本的市场化。
我国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我国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摘要自党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社会各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讨论出现了热潮。
综述了有关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理论及学术研究状况。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观点;综述中图分类号 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278-022005年10月,党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各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讨论出现了热潮,可谓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呈现出不同的流派和主张。
1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方面的观点(1)以经济学家林毅夫为代表的“拉动内需”说。
其认为:从短期来看,国家靠对农村进行转移支付,使农民“进城”来解决“三农”问题,不理智,也不现实,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可以拉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又可以刺激内需,消化国内制造业的过剩生产能力,防止经济紧缩;从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
(2)以“三农”问题研究专家陆学艺为代表的“户籍制度改革”说。
其认为:农村衰败的原因在于我国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限制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致使中国农村人口过多,城市化进程过慢。
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结构,首要任务在于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二元分立体制,给农民以“国民权利”,尤其是民主权利。
(3)以徐勇、贺雪峰和温铁军等人为代表的“新乡村建设”说。
其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太大且处于增长之中,而人均占有的资源又太少,解决“三农”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乡村建设。
而从新乡村建设派各自强调的重点来看,又有3种不同的观点:以徐勇为代表的早期农村政治学研究更注重村民自治的深化和市场化、民主化的导向。
以温铁军为代表的“农民合作”派则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村庄层面上讲是农民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全方位的建设和全方位的合作,乡村建设应着重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让那些从中长期看可能进不了城市的农民得以改善生存条件;同时,温铁军还从他的乡村建设实验总结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在于建立老年人协会和文艺队伍。
关于温铁军
温铁军:乡村建设运动的复兴者黄宇温铁军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
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
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处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课题与成果包括: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农村政治体制与税费改革、农业的稳定性等问题。
曾经获国务院农研中心、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等中央五单位联合颁发的“农村改革十周年优秀论文奖”、农业部农研中心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1998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
毫无疑问,温铁军得以进入公众的视野是因为当选了2003年度的CCTV十大经济人物,进入第三年转而以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为主力的央视经济人物评选,且不论它招致的关于格调和品位的质疑,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转向鲜活而有实力的经济实体,是这岁末年终林林总总举不胜举的人物评选活动更为现实而可行的选择,即便是CCTV也不能例外。
但无论如何,温铁军的学者身份,尤其是一个“三农”问题研究学者的身份,他的入围和当选总还是有些突兀而引人注目的。
令人忍不住想要追问的是,在进入公众的视野之前,他是如何得以进入CCTV的视野。
以学者的身份把“中国研究‘三农’问题最权威专家”的帽子戴在温铁军的头上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了,但要说“之一”便毫不夸张了。
应该承认,在学术领域和温铁军处于同样高度的研究者总还是有的,但学术的水准和优劣高下难以准确地度量和比较,较之于学术的个性品格,学者的个性人格真实可感且容易突显得多。
温铁军取胜的无疑是后者。
在很多场合温铁军被形容和赞许成一个“用脚做学问”的学者,这容易让人误解是对“用脑做学问”的某种颠覆,甚至对碌碌于书斋殚精竭虑的学究们的某种嘲讽,事实上,温铁军一直在努力试图消除这种误解,对于“做学问”一词因人而异的界定,媒体、公众、温铁军本人以及像温铁军一样的经济学者,都是难以评说或被评说的。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今年以来,三农问题被提高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被强调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于是,社会各界便纷纷热炒“三农问题”。
此刻应该提示的是有关背景: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广泛讨论和相关政策研究。
兹摘要如下:1989-1991年出现了改革以来首次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长速度为负数的情况。
农业部范小建副部长曾经骑自行车考察20多个县,他关于农民负担过重的政策建议得到当时农业部刘中一部长的重视,中央十四大之前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也有很多老同志提出过关注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意见。
1993年农业部刘江部长组织大批干部下乡蹲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司杜鹰司长通过安徽调研写出了“一个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当年5月《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解决农业问题“功夫在农外”。
此后,由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和“过热”,这些同志所提出的问题被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城市改革加快掩盖了。
1994-1995年粮食产量在需求拉动和价格政策刺激下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少数坚持搞农村基层调研的人提出“新一轮粮食过剩”的可能,1995年有“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以及对过度紧缩影响就业和内需的不同意见,1996年则有“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等文章引起讨论。
1996年秋季,以“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为标题的文章,发表在《战略与管理》上,明确分析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从基层调研出发、比较实事求是的政策研究工作,都发生在1997年再次出现“卖粮难”之前,对那以后的问题,确曾提前予以警示。
看来,不是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到位,而是温家宝总理所强调的“科学决策”客观上没有条件实行;或云“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一、“三农”问题是怎样被提出的?社会上一般误认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才被决策层采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来源: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大讲堂》几十年的农村实践,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切不可把农村问题仅仅当成是农村的问题”走遍四十多个国家的农村,他看清楚了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相信只要城市化就解决问题”九亿农民的命运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观察,他的分析中国经济大讲堂本期主讲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主持人: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经济频道的特别节目——中国经济大讲堂,在介绍我们今天的嘉宾之前呢,我想先请各位品尝一些东西,这就是我手里现在拿到的这碟花生,现场有没有谁有兴趣要来品尝一下我手里这盘花生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好多人举手,来,你近水楼台先得月。
花生怎么样。
观众:味道挺好的,个头小点,跟我小时候吃的花生味道差不多。
主持人:怎么样?好吃吗?观众:好吃,非常香。
主持人:好吃吗?观众:很香,这么好吃的花生从哪儿来的呀。
主持人:先卖个关子,不告诉你这么好吃的花生到底从哪里来的。
其实我想,所有有机会品尝到这个花生的人,包括我也吃了一两个,评语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非常好吃,我在之前打听了一下,这个花生在地里生长的时候,既没有施化肥也没有打农药,用的全是羊粪,应该说它是纯天然的食品。
刚才最后的这个女同学问我说是在哪买的,说实话我也很想买,但很抱歉现在这个还没有卖的,这个是新农村建设基地的一些农民朋友特别生产的,也是今天来到我们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的嘉宾带到现场要跟大家分享的,究竟新农村建设是怎么一回事,它跟我们九亿农民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让我们一起来打开问号,现在我们就让我们用掌声请出我们今天中国经济大讲堂的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先生,掌声有请。
他,17岁那年插队到了农村,从此他就成了农民最亲密的伙伴。
他喝过洋墨水,却选择研究中国最土的问题。
他是一个儒雅低调的学者,却在不同场合为农民大声疾呼。
他就是温铁军,20年来,他坚持用脚做学问。
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田间地头。
2003年7月,温铁军与河北翟城村民集资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免费培训农民的晏阳初农民建设学院。
这个学院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目标是使农民有能力建设自己的本乡本土,从而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
这种实验,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始。
温铁军也因此当选为2003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
两年过去了,新农村建设的实验结果究竟怎么样呢?主持人:温先生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您今天演讲的题目就选择了新农村建设。
温铁军:这是因为中国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当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一般都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而这个时候大多数市场经济的国家特别是东亚的日本韩国等等东亚小农社会国家,都会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带着花生来演讲新农村究竟新在哪儿本期主讲嘉宾温铁军,马上打开问号温铁军:我们今天的话题既然是新农村建设,那么首先得告诉大家,新农村建设这个新,新在哪儿,其实大家刚才都说我们生产的有机花生好吃,这个花生好吃就好比是一滴水,它能折射出七彩的光来,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只是说它是一个折射。
那这个折射什么意思呢?当大家都能够享受有机食品的时候,我们这个国家农村发展过程中间,由农村向城市提供安全食品这条就实现了。
我们最终要新新在什么上呢?新在城乡统筹良性互动上。
不是什么呢?不是城市发展了,日新月异,高楼大厦,农村进入一片相对来讲比较落后的这么一种衰败的状态,这是不合适的。
所以我们说新农村建设是如何去用城市跟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来体现出一种城乡之间的和谐。
那如果我们能够在农村,让老百姓都用有机农业的方式进行生产,那么对于城市来说,这当然是食品安全,而对农民来说特,通过有机的生产方式,他可以实现什么呢?生态和环境的相对来讲可持续,而不是短期内为了追求效益,为了追求收入,然后把生态环境都破坏了。
所以我们说,刚才大家吃花生这个感觉,其实折射出一个我们将来要实现的新农村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农村其实有很多,在发展问题上不是那么非常符合全面小康的要求的,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也不是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
那么进一步新农村的新,就应该新在农村的发展,也能够体现得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得了和谐社会的要求,所以总体上看,我们说这个新农村建设,新就新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阶段,通过两个反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来使得农业得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得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社会。
这就是我们,如果说归纳起来看,新农村就新在这上面。
当然它还有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说我们现在农村中的很多家庭有病人的,或者家庭里面有要上学的青年人的,那这些家庭往往原来可能还发展的不错,但只要有个病人,因病致贫,只要有个学生,因学致贫。
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农村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像社会保障的问题,老人的养老的问题,那么五保户的救助问题,其他的方方面面的,比如像包括残疾人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逐步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也建立起来,所以我们说如果我们讲新农村建设,那么一方面呢应该是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另外一方面呢就是农村中的相关的社会制度,也应该逐步完善。
这是第二个我想新农村的重要特点。
第三个呢,就是农村在很多发达国家并不是像现在我们的这种意识,觉得好像留在农村就没有出息,农村就是一个相对比较衰败的环境,人们不愿意留在农村。
在很多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或者比较发达的国家,那么农村是一个田园风光相当秀美,人们生活也明显有幸福感的地方,因此很多城里人他们其实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相当多的人出现了向农村的回流,甚至理论上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向。
那就是城市人开始愿意更多地到农村去。
这点其实不仅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乃至于在日韩,包括我们国家台湾,都已经出现了类似像这样的趋势。
所以我们说新农村第三个特点,就应该是,农村应该是一种田园风光,应该是一种生活相对比较和缓,给人的那个感觉应该是一个比较和谐的感觉。
用这样一个新农村的这样一个面貌,它就能够不仅是让农村,生活在农村的人有一个比较好的感觉,也应该让社会上其他方面,特别是城里人,对农村有一个新的这么一个认识。
所以我们说几个方面来看,新农村它现在提出都应该说是有它和过去不同意义。
农村为何该比城里更舒服温铁军马上告诉你新农村建设的几大重要原因温铁军:接下来我想我们应该跟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在现阶段提出新农村建设。
我说首先应该看到这是一个国家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
不光是我们提出,我们看到欧洲国家,只要是有小农场的,比如像法国呀,像西班牙呀、意大利、德国等等,那这些欧洲国家的农场,它相对来讲规模比较小,而且原来传统的村庄还存在,它都有一个新农村建设的这么一个客观需要。
而他们也都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以国家财政所带动的投资为主,来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改造,来进行农村的社会制度建设,来保持农村风光秀美的原貌。
这个新农村的三个特点,我想在欧洲有小农场、有农村的这些国家都是有体现的,大概都应该是在工业到一定阶段,城市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那么工业来反哺农业,城市来反哺农村,也有这样一个新农村建设的过程。
对于东亚这些小农经济国家来说,这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
我们谈到日本、韩国,包括我国台湾省,也同样都是针对着工业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中间,农村出现的问题,以国家投资主导,以国家财政用于公共设施投入增加为主要的手段,带动农村的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投入、综合整治,以改变农村的面貌,也是要保持一个山川秀美的这么一个农村特色。
我们到日韩农村去看,应该说感觉不出它跟城市之间在基础设施上有多么根本的差别,感觉到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空气好,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城市不差。
所以我们看,中国到现在,工业发展到中期阶段的时候,城市化加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中国的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两个反哺,一样是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那么相应地就提出新农村建设。
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是在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与时俱进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出来的,它既符合我们国家的客观的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规律。
因此呢,我们说,新农村建设在现在提出呢,应该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这么一个表现,也是我们政策上实事求是的一个表现。
让农民在新农村就能享受到城里的一切温铁军给您算算经济帐温铁军:接着我们说其实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说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当它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时候有一个特殊条件,那就是税收占GDP的比重,或者国家财政占GDP比重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反哺啊,才有可能实现。
而我们在90年代的时候,尽管当时农村问题也比较复杂,但是你们看直到1997年之前,国家的财政占GDP的比重只有10%不到,11%吧,十点几。
在这种比较低的财政比例的情况之下,由财政来承担农村的公共品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
而我们到2004年国家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加总,已经占到GDP的百分之十九点几,接近20%,如果我们把预算外财政打进来的话,那我们说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大约已经有30%左右了。
而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在财政占GDP30%的时候,就开始有条件由国家财政,由国家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的公共品的开支。
我们知道,现在农民流动打工总量已经非常大了,据有关研究,到2004年年末,已经有一亿多,差不多一亿零两百万吧,劳动力流动离开农村,到外面去打工了。
农民出来打工,有很多年轻人,无外乎是想得到一些国家在城市财政所建立的这些文化、医疗、教育等等,无外乎是得到这些,如果我们农村这方面能有所改善了,那何必要离乡背井呢?所以我们说第二个重要的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应该说政府把握得很好,是在财政相对增收,达到一定的比例,有一定的财政能力的情况之下,我们开始推进新农村建设,来化解农村公共品开支不足的问题。
我想和这个相关另外一个方面问题我们也应该看清楚,我们也恰恰是在新世纪之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入世之后,这个世贸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我们如何加强农业,我们如何使得中国的农业能够应对国际竞争,这恐怕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所以我们说提出新农村建设,应该说既有战略的考虑,既有国际上只要是小农经济国家,都有的这么一个普遍选择,这样一个规律的作用,也有国家财政实力有所增强,我们可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样的政策选择,当然也有现在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农业竞争这样一个压力之下,我们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