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规划
城乡规划的种类
城乡规划的种类: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时应遵守的原则;1.遵循城乡统筹,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2.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的原则;3.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原则;4.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的原则;5.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的原则;1,全面分析,因地制宜的原则;2.保护与建设相协调的原则;3.突出保护重点的原则;城市新区开发的原则:量力而行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的原则;方便宜行的原则.新区的开发类型:新市区的开发建设;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卫星城镇的开发建设;新工矿区的开发建设。
城市旧区改建原则:加强维护,逐步改建的原则;旧区改建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原则;旧区改建与保护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相结合的原则。
城市绿地分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
城市绿化规划的原则:城市绿化规划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城市绿化规划指标。
绿化指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
创建园林城市的法规有: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园林城市申报和审批办法。
城市绿化建设标准:(1)指标管理(2)道路绿化(3)居住区绿化(4)单位绿化(5)苗圃建设(6)城市全民义务植树(7)立体绿化。
城市绿地的管理责任分工:城市公共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行道树及干道绿化带的绿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各单位管界内的防护绿地的绿化,由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单位自建的公园和单位附属绿地的绿化,由该单位管理;居住区绿地的绿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单位管理;城市苗圃,草圃和花圃等,由经营单位管理。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原则:专业养护部门保护管理和单位,个人保护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措施:(1)建立古树名木的确认,备案和档案制度。
城市住区规划细则最新
城市住区规划细则最新背景介绍城市住区规划是指对城市住宅区域内的各类建筑、场地、交通等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各种功能需求的一项工作。
住区规划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安全、健康等方面,因此必须严格遵照相关的规划、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进行规划设计。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住区规划也在快速发展和改变。
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住区的发展、提高居民居住条件,各地纷纷出台了新的住区规划细则。
本文旨在介绍一些城市住区规划细则最新的情况。
最新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1.合理确定住宅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在城市住区规划中,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密度等因素来合理确定住宅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从而保证住宅的建筑质量和居住舒适度。
最近,一些城市住区规划细则对此作了进一步明确规定。
2.提高住宅的建筑质量和居住舒适度新的住区规划细则要求,住区建筑设计应以居民的需求和舒适度为中心,提高建筑品质和居住环境,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卫生和环保的住宅居住体验。
规定了住区新建建筑的绿化率、采光及通风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3.提高住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配套城市住区规划应根据住宅的人口密度、不同年龄层的人群特点和生活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和设施,比如学校、医院、公园、休闲娱乐场所、购物中心等。
最新的住区规划细则对这些配套设施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4.推行数字化、智能化住区规划近年来,智能化城市建设趋势逐渐明显。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城市开始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进行住区规划和建设,以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住区的舒适度。
新的住区规划细则也探索和推广数字化、智能化住区规划。
城市住区规划是确保城市住宅与公共设施有机衔接、提高城市住宅的品质和居住舒适度的重要工作。
人们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生活幸福感。
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住区规划也将保持持续更新和完善。
只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推动城市进一步发展。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居住区的规划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它涉及到居住区的布局、绿化、交通、设施等方方面面,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居住区的规划应该合理布局。
合理的布局能够使居住区内的道路、建筑、绿地等各项设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宜居的环境。
同时,布局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尽量避免交通拥堵,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其次,绿化是居住区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充足的绿地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给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因此,在居住区规划中,应该合理设置公园、绿化带等绿地设施,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居住区规划还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中应该设置商业设施、教育机构、医疗服务等配套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设施的合理设置,能够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
最后,居住区规划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在规划中应该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应该注重节能减排,采取环保措施,建设低碳、环保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居住区规划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居民的需求,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才能建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的居住区规划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安排,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在城市规划中,居住区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包括其意义、原则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居住区规划的意义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之一,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居住区规划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科学规划居住区的位置、面积和布局,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此外,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还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此外,居住区规划还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二、居住区规划的原则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设计和布局。
1. 合理的地理位置选择:居住区的选择应基于地理位置和城市布局的实际情况。
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市区的发展方向以及周边的配套设施等因素,确保居住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的良好连接。
2. 多样化的住房类型:居住区应考虑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住房类型,包括经济适用房、商品房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等,以满足不同收入和家庭结构的居民的需求。
3. 完善的公共设施:居住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公园等。
这些设施的布局要合理,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4. 人性化的设计:居住区规划应注重人性化设计,提供良好的社区空间和环境。
同时,应注意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营造宜居的绿色环境,提供良好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三、居住区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加快,居住区规划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未来的居住区规划将体现以下几个趋势。
1. 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居住区规划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
通过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居住区的能源效率,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城乡规划 分类标准
城乡规划分类标准城乡规划分类标准。
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乡村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规划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功能分类、空间尺度分类和时间分类。
首先,城乡规划的功能分类主要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区、公共设施区等。
居住区是城乡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应充分考虑人口数量、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等因素。
商业区则是城市的商业中心,规划应考虑商业密度、商业结构、交通便利等因素。
工业区的规划应考虑工业用地的布局、环保要求、交通便利等因素。
交通区则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应充分考虑交通流量、交通设施、交通安全等因素。
公共设施区包括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规划应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范围、设施布局、资源配置等因素。
其次,城乡规划的空间尺度分类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利用,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的总体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包括城市发展定位、功能区划、城市结构等内容。
城市详细规划是对城市各个细节的规划,包括道路布局、建筑用地、绿地空间等内容。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的具体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建筑外观、景观设计等内容。
乡村规划是指对乡村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利用,包括乡村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田园规划等内容。
乡村总体规划是对乡村的总体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包括乡村发展定位、功能区划、乡村结构等内容。
村庄规划是对村庄的具体规划,包括村庄布局、建筑风格、公共设施等内容。
田园规划是对农田和自然景观的规划,包括农田保护、田园景观、生态保护等内容。
最后,城乡规划的时间分类主要包括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
长期规划是对城乡空间的长期发展进行规划,包括未来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规划。
长期规划应充分考虑未来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变化等因素。
短期规划是对城乡空间的短期发展进行规划,通常是对未来5年左右的规划。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我国城市居住地区一般分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两级。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是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
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地、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好综合的全面安排。
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居民的生活需要和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
(二)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包括:①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②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或根据必建地区的用地大小来决定人口的数量);③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④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包括建筑和用地)、分布和布置方式;⑤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⑥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⑦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⑧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1、适居性原则适居性原则要求按照人的居住生活、社会生活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规划设计。
充分考虑各类居民居住生活的不同需求,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和文明的居住环境。
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卫生,包括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包括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方面。
安全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身安全,包括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二是治安安全,包括防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
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教育(上学、人学等)、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儿童游戏、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社区活动等)、娱乐、出行等,包括各级道路和各类设施的项目设置、空间布局和通路的联系。
城乡规划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三、各层面规划的主要内容
2、城市总体规划
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 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和合理发展。 (1)主要内容
① 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②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③ 提出人口、用地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中心区位置。 ④ 确定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及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 ⑤ 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⑥ 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⑦ 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⑧ 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止污染措施。 ⑨ 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对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⑩ 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消防、防洪、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⑪ 确定旧区改建及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⑫ 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村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村镇的各项用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⑬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⑭ 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一、城乡规划的概念
2、城乡规划的作用
(2)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是各级政府机构,尤其是城市政府实施城市发展政策的有力工具。政府必须通过城市规划将各个部 门的政策和计划具体落实到城市物质空间中去。
总体规划:指导协调各部门与城市开发建设的行为与活动 详细规划:引导和控制私人的各种开发行为
一、城乡规划的概念
三、各层面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图解
■城市居住区
2.0.1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 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相对应,配建 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 生活聚居地(图 2-1)。 ■城市小区
2.0.2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10000--15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 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1.0.3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结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 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注释:
居住区规划结构,有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以居住组 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三种基本形式(图 1-4)。
1.0.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 标,可根据规划布局结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对低层住宅的用地指标,控制上限,以限制建过多的底层住宅。对中高层住宅上 下限指标要求较严格,以限制只有在要求达到一定的密度而多层住宅又达不到所 要求的密度时,才考虑建中高层住宅。
一般情况下住宅建筑面积标 准较高的居住区采用上限;住宅建筑面积标准较低的居住区采用下限。
注释: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 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居民的活动规律和特点是影响居 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图 1-5)。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 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 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图 1-6); 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 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居住区进行合理规划,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城市居住区时,需要考虑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便利度、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等。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包括绿化率、环境卫生等方面,使居住区成为一个宜居的生活空间。
其次,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在规划中要合理规划绿地和水系,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营造宜居的生活氛围。
另外,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还应当注重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学校、医院、公园、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还应该注重社区建设,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最后,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还应当注重建筑风格和品质。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要注重建筑的风格和品质,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建筑群,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同时,还应该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居住区的品质。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合理规划城市居住区,才能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希望相关部门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时,能够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注重建筑风格和品质,共同打造宜居的城市居住区。
城市居住区建设规划
城市居住区建设规划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居住区的建设规划。
良好的居住区规划可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居住区建设规划的重要性以及规划应该包含的内容。
一、城市居住区的重要性城市居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场所,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的栖息和休息场所,更是社交、文化活动的场所。
良好的居住区环境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还能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者。
因此,城市居住区的建设规划至关重要。
二、居住区规划的内容1. 人口密度控制:居住区规划应考虑人口密度的问题,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避免人口集中过高导致的交通、环境等问题。
分散城市人口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城市的舒适度。
2. 绿地与公园规划:好的居住区规划应该注重绿地与公园的规划。
绿地可以提供人们休闲活动的场所,增加绿化面积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3. 交通规划:合理的交通规划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一环。
规划应考虑交通枢纽的布局、道路网络的设计和公共交通的发展,以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方便市民的出行。
4. 住房建设:居住区规划需要考虑住房建设的需求。
规划应包括不同类型的住房,如高层住宅、别墅和经济适用房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5. 社区设施规划:城市居住区应包括完善的社区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等。
这些设施的规划应考虑到市民的需求,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
三、居住区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居住区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是确保规划成果得以有效落地的关键环节。
1. 政府部门的角色:政府在居住区规划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政策,加强对规划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规划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2.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一环。
政府需要积极促进市民的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3. 规划评估和修订:规划的实施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修订。
城市居住区的需求和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规划进行更新和修订。
新版居住区规划设计导则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新版居住区规划设计导则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日照标准篇一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1.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安宁和优美的环境。
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出综合的全面安排。
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需要及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基础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
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
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区形态与居住环境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可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社会与家庭结构、文化与民俗等。
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用地一般在50~100公顷。
特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
1个居住区可以划分为4~5个居住小区,也可直接划分为若干个居住组团。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用地一般为15~35公顷。
特点:规模适中、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标准适度、以居住职能为主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为辅。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用地一般为4~6公顷。
特点: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城市居住区规划规范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二、 社区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 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ze)提出 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 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 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 文化、价值认同感。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1.住宅与住宅用地
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住宅”可以包含住 宅单元、栋(幢)、住宅群落、居住组团等住宅 用地上的居住建筑,它分别以不同的居住人 口规模要求配置相应等级(包括项目和规模)的 服务、通路、绿地与场地设施
《城市规划原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4.社区运营系统
社区运营系统是社区维持维护和改善发展 的基础。该系统存在的基础在于住户和管理者 的互利,通过该系统,社区的各项职能得以发 挥,各项设施得以运作,住户得到利益保障。 财务问题是社区运营系统的核心问题,社区保 障、就业、育才、交通与参与系统的建立和良
性运转,需要该系统的统筹协调和经营。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三、 系统
社区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地,其含义远 远超出了地域空间的概念,而是人与物交 互影响并相互融合的网络。进入信息时代, 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有更大的改变,而人 与物的关系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被重新认 识和处理,社区的职能也会被赋予新的内 容,社区的职能将越来越综合化。社区综 合化职能的有效实现,将使网络型的系统 结构发挥更大的作用。
2.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
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包括住宅 区内的为通达至住宅、各类设施、各类场地 和可活动绿地的通路以及为住宅区居民居住 生活服务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停车设施。按 通路的空间位置和服务人口以及相应的道路 宽度,住宅区道路可分为宅间路、组团路、 小区路和居住区道路四级 (见下图)。
城乡规划名词解释
城乡规划名词解释1、城市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3、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4、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5、容积率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6、绿地率绿地率(ratio of green space/greening rate)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
绿地率所指的"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
其中,公共绿地,又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及其他的一些块状、带状化公共绿地。
7、县域城镇体系8、镇域村镇体系9、中心镇具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强经济实力、较好基础设施、较大发展潜力、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辐射力的区域重点镇称为中心镇。
10、一般镇在历史中有不同的含义。
后来主要指较小的城市聚落。
中心村的概念,被认为是由若干行政村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农村社区,它介于乡镇与行政村之间,是城乡居民点最基层的完整的规划单元。
可见,中心村是一个规划概念,是指在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时,能达到支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所要求的最小规模的点。
从规划角度看,中心村是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的一种称呼,也是我们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选择和建设对象。
11、基层村12、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城市居住区规划
城市居住区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旨在合理安排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提供优质的居住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个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能够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于住房及社会设施的需求,从而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规划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的挑战,城市居住区规划成为了当务之急。
良好的居住区规划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规划的原则和目标在规划城市居住区时,有几个原则和目标是需要遵循的。
首先是宜居性原则,即要优先满足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住房环境。
其次是社区感原则,即要在规划中融入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设施,培养健康、和谐的社区氛围。
此外,还要兼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三、规划方案的制定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方案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土地利用、人口规模、交通布局等。
首先是确定规划的范围和边界,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划定合理的规划区域。
然后是进行土地利用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如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
接着是确定人口规模和密度,合理配置人口,使每个居住区有足够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
最后是设计交通布局,确保不同居住区之间的连通性和出行便利性。
四、规划的实施与管理一旦规划方案确定,就需要进行实施和管理。
城市居住区的建设需要协调各个部门的合作,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环保等。
同时,要加强对开发商和建筑商的监管,确保他们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保障居民的权益。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社区管理体系,加强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五、规划的挑战与前景规划城市居住区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挑战,如城市土地紧缺、人口增长过快等。
因此,需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灵活调整规划方案,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车的坡道;
41
3、
• 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 径、车路和街道。
• 道路在住宅区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在规划
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
28
公共服务设施
• 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 两大类。按其服务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 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五类,见下表:
29
公共服务设施
30
公共服务设施
31
公共服务设施
• 社区中心(中心会所):是一种集社区管理、居民服务、社区活 动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它是达到住宅区社区发展目标和 社区系统组建的重要物质设施。
4、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 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24
5、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
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 扰;
不宜小于10m; 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
不宜小于8m; 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39
2、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
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
居住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2 术语、代号2.0.1 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2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3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 ~3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4 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2.0.5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2.0.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2.0.7 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2.0.8居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
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10-14m)同级。
2.0.9小区(级)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组团(级)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建筑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版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版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0.2小区居住区的一级划分,一般为几十至几百户,由若干个楼栋或住宅组成,配备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2.0.3组团居住区的二级划分,由若干个小区或楼栋组成,配备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2.0.4居住户数指某一居住区内的住户数量。
2.0.5人口规模指某一居住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
2.0.6绿地率指居住区内绿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2.0.7建筑密度指居住区内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2.0.8容积率指居住区内建筑总体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2.0.9建筑高度限制指居住区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限制。
2.0.10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比例指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面积与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的比值。
2.0.11居住区规划设计代号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代号或编号。
用地与建筑3用地与建筑3.0.1居住区的用地性质应为住宅用地,建筑物应为住宅建筑。
其中可配建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办公等建筑。
3.0.2居住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限制等指标。
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综合考虑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居住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比例等因素确定。
3.0.3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并应按照安全、经济、美观、舒适的原则设计和建造。
3.0.4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充分考虑防火、防盗、防震、防水、防潮等安全防护措施。
3.0.5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符合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0.1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地形地貌、交通条件、环境质量等因素,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创造舒适、安全、方便、美观的居住环境。
4.0.2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应充分考虑采光、通风、日照、景观绿化等因素,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之城乡区域规划PPT课件
城市是区域的缩影、中心和焦点
❖ 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 城市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
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 服务。 ❖ 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 劳动力,区域又能够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 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 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
❖ 3.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全部 经济活动,根据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划 分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两部分。
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1.基本活动: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经济活动。 可分为: 离心型基本活动; 向心型基本活动;
2.非基本活动: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经济部门。 可分为: 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 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50
1
5.4.1 城市功能(p193)
第五章 总体规划
功能指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等。
5.5 城市主要组成要素的布局及原则
5.5.1 对外交通用地布局 5.5.2 5.5.4 工业用地布局 5.5.5 仓储用地布局 5.5.6 公共设施布局
5.6 城市总体布局方案评价
目 录
49
0
补充概念
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总称
③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中心控制功能越来越集中于 少数世界城市。
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①由于人口的密集,社会问题就呈现出集中发生的现象,并且 复杂多样。
②城市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经济发 展阶段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
③城市社会问题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又反过来成为城市 发展的目标和现实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住区的概念与类型
• 1.1 住区的概念 • 从城乡区域范围分
2018/11/13
4
1.住区的概念与类型
• 1.2 住区的类型 • 1.2.1 按城乡区域范围不同:城市住区、独 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乡村住区 • 1.2.2 按建设条件不同:新建住区、城市旧 住区 • 1.2.3按建筑层数不同:低层住区(6层以下 )、小高层住区(7-9层)、高层住区(10 层以上)或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 空间环境、空气环境、声、光、热、视觉 环境、生态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
2018/11/13 20
2.住区的功能
• • • • •
2.1居住功能 2.2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高效性 2.3环境保护、维持生态过程 2.4社会互动功能 2.5对多样性的包容
2018/11/13
23
3.住区的规划结构
2018/11/13 15
第二节 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 结构
住区的组成 住区的功能 住区的规划结构
1.住区的组成
• 1.1 住区的组成要素
• 1.2住区的组成内容
2018/11/13
17
1.住区的组成
• 1.3 住区的用地组成
2018/11/13
18
1.住区的组成
• 1.4 住区的环境组成 • 包括内部居住环境和外部生活环境 • 1.4.1内部居住环境 • 指住宅的内部环境和住宅楼的公共部分内 部环境 • 1.4.2外部生活环境
• 私人小汽车直达住宅底层,区内车行路采用两块板形式, 中建设置绿化分隔带,可供停车。
2018/11/13 59
• Fishermead
• 私人小汽车直达住宅底层,区内车行路采用两块板形式, 中建设置绿化分隔带,可供停车。
2018/11/13 60
• Fishermead
• 私人小汽车直达住宅底层,区内车行路采用两块板形式, 中建设置绿化分隔带,可供停车。
2018/11/13
26
3.住区的规划结构
• 3.1.2邻里单位模式(neighborhood unit model)
• 1929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创建了“邻 里单元”(Neighbourhood Unit)理论。邻里单元理论包 括6个要点: • 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 • 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 • 邻里公共空间; • 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 • 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 • 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2018/11/13 38
• 早期的工人住 宅区
• 厦门莲花新村
3.住区的规划结构
• 3.1.4“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模式
• • • • • 产生的背景: (1)现代交通发展,干道间距加大。 (2)工作与居住分布不合理。 (3)小区内自给自足的公共服务设施在经济上的低效益 (4)居民对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缺乏选择性。
某镇(见图)位于我国南部河谷平原地带,拥有国家 级风景名胜区——南山风景区。紧邻风景区北部为镇中心 城区,为现状主要建成区;城市北部、北山西侧有部分省 级科研机构。该镇目前已初步建成地区中心镇和科研基地,
是城景交融的全国著名旅游镇。2009年现状人口约为35万
人,现状建成区用地面积约为34平方公里。 近期一国家高速铁路将计划铺设在该镇的西河西侧。 目前,该镇正拟修编镇总体规划,镇政府对项目组提 出如下镇发展战略:
2018/11/13
33
3.住区的规划结构
• 3.1.3居住开发单元模式(Housing Estate )
• 产生的背景: • 50年代,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称为“小区 ”的规划理论与邻里单位的理论十分相似。 • 50年代–上海曹阳新村(邻里单位)–前苏联齐廖什卡第9 号街坊–北京百万庄居住区 居住小区(扩大街坊) • 各国在此基础上提出“居住开发单元”的组织形式,即以 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等)划分,并不为城市交通 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2018/11/13 61
3.住区的规划结构
• 3.1.5新城市主义模式(New Urbanism)
2018/11/13
62
3.住区的规划结构
• 3.1.5新城市主义模式(New Urbanism)
2018/11/13
63
3.住区的规划结构
• 3.1.6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ransit-orient Development,TOD) • 彼得· 卡尔索普的TOD模型,利用了运输与 土地使用之间的一个基本关系,将开发集 中在沿轨道交通线和公交网络的结点上, 把大量人流发生点设置在距公交车站很近 的步行发围内,鼓励更多人使用公共交通 。 • TOD强调紧凑增长、开放空间和永续性。
• 要求住区的组织形式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 “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和各种性质的“居住综合 区”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
2018/11/13
47
3.住区的规划结构
• “扩大小区” :
• 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在100~150hm2)不明确 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 • 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 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使 用公共服务设施可有选择的余地。 • 例如,英国第三代新城密尔顿· 凯恩斯。
2018/11/13 8
1.住区的概念与类型
• 1.3.3城市住区规划规范的居住区规模
• 1.3.4社区规模:5~8万人
2018/11/13 9
2.住区规划的任务
• 住宅
•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停车场地、绿地 和活动场地、市政工程设施等。 • 大型住区应设置适当就业岗位
2018/11/13
10
• Fishermead
(3)五横三纵的车行道路,并由此分出20个左右的地块。
2018/11/13 54
• Fishermead
(4)住宅区四周各设有一个出入口与城市干道相接,并采 用“丁”字型交叉口。防止穿行。
2018/11/13 55
• Fishermead
(4)住宅区四周各设有一个出入口与城市干道相接,并采 用“丁”字型交叉口。防止穿行。
2018/11/13 64
3.住区的规划结构
• 3.1.6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ransit-orient Development,TOD) • (2)规划结构特点 • 规模从20~40hm2不等 • 住区核心位置是公共交通站点。 • 靠近车站的是零售业区、商业服务区、办 公楼等易于识别的各种公共机构和公共空 间,以强调其在社区生活中的重要性。
3.住区规划的编制
• 3.1 编制一个成功住区的重要因素
• 3.2住区规划编制的内容
2018/11/13
11
3.住区规划的编制
提出问题
2018/11/13 12
3.住区规划的编制
分析问题
2018/11/13 13
3.住区规划的编制
解决问题
2018/11/13 14
3.住区规划的编制
解决问题
• 美国最早的有规划的住区模式 • 1868年奥姆斯特德(Olmsted)和沃克斯(Vaux)为美国 河滨小镇(Riverside)提出的设计原则。 • 特征: • (1)采用曲线型的街道、尽端式道路,并在交叉口行程 三角形的园林休憩空间。 • (2)街道两侧充满当地园艺特色的前院草坪,构成开放 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 • (3)街道树木成行,使得道路在连续转弯时使人产生了 新的心理期待。
第18章 城乡住区规划
• 居住是城乡居民生活中直观重要的,是城 市的主要功能之一。
• 居住生活包含家具、休憩、养育、教育、 健身、交往、甚至工作等活动,需要相应 的生活服务等设施、道路和绿地以及必要 的市政基础设施支持。
2018/11/13
2
第一节 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住区的概念与类型 区规划的任务 住区规划的编制
49
• Fishermead区位
• Fishermead区位
(1)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形式,外围干道间距1KM左右,所 包围的邻里单位形成一个扩大街区。(100hm2)
• Fishermead
(2)每边只留一个车辆出入口,基层商店不再设在邻里中 心,而是布置在城市道路上。
2018/11/13 53
2018/11/13 25
3.住区的规划结构
• 3.1.1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suburban master-planed community model)
• (4)在住区中心,设置一个由商店和列车换乘站构成的 小型商业中心,配置学校、办公楼区、休闲场所。 • (5)上下班也可乘坐小汽车,并在购物中心、就业中心 、学校和其它目的地设置了宽敞的停车场地,提升机动性 和可达性。
2018/11/13 56
• Fishermead
(4)住宅区四周各设有一个出入口与城市干道相接,并采 用“丁”字型交叉口。防止穿行。
2018/11/13 57
• Fishermead
(4)住宅区四周各设有一个出入口与城市干道相接,并采 用“丁”字型交叉口。防止穿行。
2018/11/13 58
• Fishermead
2018/11/13 7
1.住区的概念与类型
• 1.3.2美国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中所划分的三 种不同规模尺度的住区 • (1)住宅单体(dwelling)和小组住宅可以 被成为最基本的尺度规模。(城乡规划较 少涉及) • (2)邻里(neighborhood) • (3)都市聚落(urban village),由邻里集 聚而形成。
2018/11/13 5
1.住区的概念与类型
• 1.3 住区的规模 • 1.3.1影响住区规模的主要因素
• 住区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一般以人 口规模为主要标志。 • (1)公共设施的经济型和合理的服务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