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七上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包括光武帝的崛起、和帝的振兴、灵帝的荒淫无道以及黄巾起义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矛盾,从而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东汉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掌握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述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展示东汉的兴衰过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人物事迹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难点: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的原因和意义、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过程、人物事迹等。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历史真相。

3.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4.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3.史料:与东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4.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史料,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重点介绍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内容。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汉覆亡后,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再度兴起,延续近200年。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最终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冲击下分崩离析。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东汉政权的兴衰及在历史上留下的经验教训。

新课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

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刘秀乘机起兵,以“复汉”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

公元23年昆阳之战,标志着新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

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人物链接】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

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大度。

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

2.措施(1)【史料链接】材料一光武帝在重建政权的过程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

材料二光武帝实行“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

(2)【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史;⑤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1)【史料链接】材料《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教材主要围绕着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进行叙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同时,教材还涉及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学生全面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这段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可能还比较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史料等。

2.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材、教案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东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设计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设计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核心素养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黄巾起义。

(史料实证)2、立足历史解释,掌握“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黄巾起义加速东汉的衰亡。

(历史解释)3、立足家国情怀,通过东汉的兴衰,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重视人才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家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猜他是谁?他的光芒被掩盖了:高祖打下江山奠定基业开启400多年王朝,文帝景帝休养生息创造了“文景之治”永载史册,武帝文韬武略实现大一统美名远扬。

人们提到这个王朝,似乎只知道上述这些帝王。

其实,这个王朝还有一位帝王,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

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毛泽东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南怀瑾南怀瑾的评价言过其实吗?(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1、西汉灭亡1)背景: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最终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2)王莽建立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夺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面对西汉末年的朝政腐败,王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

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

这些政策脱离实际,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遭到了上下一致的抵触。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衰亡的过程。

本课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加强中央集权、宦官专权、黄巾起义、东汉的衰亡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东汉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亡过程,认识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亡过程,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2.难点: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3.教学资源: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的建立、发展、衰亡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2.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确实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一、导入新课利用黄巾军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 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光武中兴2.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新朝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刘秀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东汉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光武中兴_”。

3.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__与__宦官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5. 3.黄巾起义6.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张角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土崩瓦解_的境地。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第一课时关注“小学教师园地”公众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2.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过程与方法】用过阅读史料,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资料及文献资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教学难点】东汉灭亡的原因教学过程环节课程导入创设情境——东汉·印象多媒体展示图片:马踏飞燕、东汉蜡银铜牛灯、洛阳钟鼎青铜器东汉铜车马观赏知名的东汉文物图片,说出文物的名称,感受东汉的灿烂文化对于东汉历史,学生可能比较陌生,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引学生与东汉历史接轨,从图片引入,在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新课教学一、东汉的建立(一)王莽篡汉西汉王朝自汉武帝病逝后,即位皇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庞大,西汉帝国日渐衰微。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公元9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新,改长安为常安,西汉灭亡讲解关于王莽篡汉的历史事实教师讲解:“王莽改制”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阅读教材,了解王莽其人及其建立的王朝。

阅读史料,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拓展王莽改制的内容,一方面建构从西汉灭亡到东汉建立历史变迁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新人教版

13.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2.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2.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3.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2.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突破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亡名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亡名师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整体设计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教师归纳。

(1)原因: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的连年灾荒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2)特点: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

张角利用“太平道”,通过传教和治病进行宣传和组织。

经过十几年,参加人数达几十万。

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预言。

斗争的目标明确,时间具体,利用宗教形式掩护起义的准备工作。

(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材料说明准备工作的严密和周详)(3)过程: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面对黄巾军的强大攻势,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4)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也因病去世,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5)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延伸: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地主势力因镇压农民起义而群雄并起,中央政权名存实亡。

分裂取代了统一,地方的军阀割据取代了中央集权的皇朝。

2.东汉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师生归纳:统治阶级的腐化,公开卖官鬻爵,官员大肆搜刮,导致百姓难以生存下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中央政府常年混乱,地方豪强开始逐渐膨胀。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名存实亡。

三、布置作业配套练习《东汉的兴亡》课节作业。

【当堂达标】1.下列帝王中哪位在惩治贪官方面成绩最突出()A.汉武帝 B.王莽C.汉景帝 D.光武帝2.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

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A.释放奴婢 B.实行三十税一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含反思,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含反思,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提示:时间事件背景措施西汉初期高祖措施社会经济凋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1.让士兵还乡务农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3.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东汉初期光武措施社会经济凋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东汉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对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可能还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等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对东汉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2.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获取东汉历史的相关信息。

3.讨论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掌握的知识与东汉时期的历史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本课学习,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光武帝、董仲舒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难点: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

2.教材: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相关内容。

3.辅助材料:收集关于东汉时期的历史资料,如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呈现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学习成果。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2.把握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学习,认识朝代的兴衰和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1)东汉的建立自主阅读教材58页,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主要知识点(朝代、时间、人物、影响等)。

教师总结:可见统治者的政策关乎国家的命运。

那刘秀建立东汉伊始又是怎样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的呢?(2)光武中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刘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思考:这么小的皇帝能治理好国家吗?东汉中期后出现了什么现象?由此引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学习。

(1)明确外戚、宦官两者的含义。

第三版块:一句震动京师语──黄巾起义(1)起义的概况。

学生齐读口号并思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①该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领导人是谁?②材料中的“甲子”指哪一年?“苍天”“黄天”各代表什么?③这一事件有哪些突出特点?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2)起义的影响。

(3)讨论: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异同点?相同点:都是用革命手段反对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不同点:大泽乡起义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经过长期酝酿,有组织、有准备、有统一领导的行动;大泽乡起义只作了简单的准备,而黄巾起义借助宗教进行了十几年的宣传。

【课堂小结】通过对“东汉的兴亡”一课的学习,认识到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采取措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整封建统治秩序,使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设计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设计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三、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曾出现过好几百个皇帝,在众多的皇帝当中,有这么一位被历史学家称赞为“蒂花之秀”“零差评皇帝”的人物,在历史上还曾出现过关于他的惊人的预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播放视频“史上最牛预言”。

这个刘秀能够成为皇帝,而且得到后世这么多的称赞,是不是像书里预言的那样,因为他是“天选之人”呢?相信学过今天的新课,我们就会有答案了,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

讲授新课: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

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9岁时父亲去世,刘秀成为了孤儿,生活无依,平时靠政府发放的宗亲津贴生活,可是这种生活也被无情的打断了。

师设问:公元9年,发生了什么事呢?生:外戚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师:在王莽建立的新朝之下,人民的生活如何?生:社会动荡、人民困苦。

师总结:王莽的专横统治激起了农民起义,而刘秀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加入起义军的队伍,他的这一壮举,刘秀只身加入起义军,曾因为没有马匹而不得不骑牛上战场打仗,但因为他善用战术,目标明确,很快组织了强大的军队,打的王莽军队节节败退,那么谁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呢?请同学们快速完成问题。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并没有过上人生赢家的生活,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回事。

如果你是出生贫穷看尽苦难的刘秀,面对此情此情,你会怎么做呢?生:交流讨论师总结:针对没人、没钱、没烦恼的问题,光武帝颁布了这么多措施,究竟效果如何呢?生:光武中兴中兴:指的是一个国家由衰败走向强盛。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内容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教学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2)学生活动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3的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材料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4: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课程教学设计

《东汉的兴衰》的启发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衰的脉络。

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形成的原因。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历史年表研读。

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利用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邕等图片分析历史信息,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从而认识到统治者需要重视民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背景、措施、结果)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让学生读课题《东汉的兴衰》,然后提出本节课讲的是一个王朝:东汉。

两个角度:兴和衰。

具体体现在兴:光武中兴。

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

(二) 教学过程一、东汉的建立1、回顾历代王朝的发展顺序:让学生知道东汉处于时空位置2、认识东汉的时空位置。

回答东汉建立的三要素:(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直接提问一名学生。

3、为什么汉朝(两汉)又被称为西汉和东汉呢?并且展示地图专门勾勒出长安和洛阳。

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问题。

找1—3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4、东汉建立前的社会背景:出示以下两段材料。

---学生讨论,提问1-2名学生材料: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材料: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

——《后汉书‧光武帝纪》展示答案: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王莽建新代汉,改制失败,加剧社会动荡,激起农民起义。

(赤眉起义、绿林起义)二、光武中兴1、在前面作为铺垫基础上,再次展示一段材料:让学生阅读、了解当时东汉建立的社会具体问题。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

……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列传》 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3.问题思考: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提示:9.5岁。

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